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1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綏化市 特殊教育 體育教師 師資培養 專業人才

作者簡介:鞠明海(1977 -)男,漢族,黑龍江省海倫人,講師,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殘疾人體育教學

基金項目:綏化市2013年社會科學科研課題(項目編號:SHSK2013010)

Suihua thinking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JuMingHai

(SuiHua college, heilongjiang SuiHua 15206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ports today,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ha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rticle will us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of suihua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and to which the de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sex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content, on this basi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paths, for special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uihua speci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1.前言

殘疾人享有參加各類體育活動的權利,這是殘疾人恢復身體健康,重新融入社會的關鍵方法,當前我國急劇變化的社會形式對于人們的生活理念、方式、態度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于殘疾人生存狀況的關注體現了社會朝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對于殘疾人的各項權益予以保障體現了我國越來越關注人權,對于殘疾人事業的支持力度也逐漸加大。

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培養特殊學校體育師資是一個重要的且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國政府出臺了關于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以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為特殊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和重點,盡快提高特殊體育教師的培訓質量,對于特殊教育

教師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如何,是否能夠滿足需求等問題都對于殘疾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當前師資隊伍總量不足、流動性較大,具有專業背景的師資數量明顯不足,對于特殊教育體育事業的發展是很大的鉗制。文章將對綏化市特殊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探討,對于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創新,立足于實際提出完善特殊體育師資建設的建議。

2.研究方法與結果分析

2.1研究方法

對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站以及國家相關的網站進行文獻調研,對于近十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和政策文件進行檢索,與綏化市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對于與特殊教育、體育專業、教師培訓、職后培訓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梳理和總結分析,對于一些關聯性較強的文獻進行重點分析,對其中的相關經驗予以借鑒,并且采用分析歸納法對最新理論進行總結。通過問卷調查法對于特殊教育體育專家學者進行走訪,通過設計《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調查問卷》,在2013對于綏化市的10多為學校體育和特殊教育方面的專家進行調查,其有效度達到0.8以上,調查結果符合研究要求。

對于綏化市的特殊教育學校共7所學校,20名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并且知道各位被調查者填寫問卷,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回收20份問卷,有效問卷達到100%。問卷調查中訪談的設計應當以我國特殊教育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現狀為依據。

對于研究內容、目的、任務采用數理統計法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分類,并且根據相關體育統計學的方法處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有效問卷,對于相關數據和實施資料進行邏輯分析,分析綏化市特殊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對其問題進行反思,對培養與現實的差距進行思考,提出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

2.2結果分析

根據相關調查可以得出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的發展狀況,其中教師性別比例明顯失調,一般來說有兩方面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其一是特殊體育教育工作較為復雜和艱巨,許多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使得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存在性別比例失調,其二是由于畢業后應聘到特殊教育體育教學的女性較少。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行為會受到不同性別的教師的影響,女教師對于學生的關懷與護理較為細致,這是男教師所難以起到的作用,在今后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中應當擴大女教師的數量。

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的穩定性不強,根據年齡結構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教師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這一現象離不開特殊教育成立時間不長的影響,但是青年教師活力旺盛是一個優勢,同樣也存在經驗不足的缺陷,在職稱晉升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對于工作不夠專心,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不強,缺乏經驗豐富的教師,青年教師難以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綏化市特殊教育體育教師的結構越來越年輕化,雖然應當重視青年教師的培訓,也同樣需要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中老年教師。

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中專人體育教師的人數較少,而兼職體育教師的比例較大,這些教師難以專心的研究特殊體育教學。并且大多數體育教師都不是特殊體育教學專業的,許多學校的特殊體育教學都是由其他專業的老師任教,對于特殊體育知識嚴重匱乏。可見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對于特殊教育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專業教師配備不足,專業素養亟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學難以順利推進。這一現象不僅是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獨有的,全國各地都存在著這種情況,對于特殊體育教師的入職資格沒有建立嚴格的考評體系,從我國目前特殊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西方國家存在明顯的差距,其復雜性與艱巨性都要求特殊體育教師要掌握更多的技能與理論知識。

3.完善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培養

3.1完善相關制度體系

綏化市政府應當為特殊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加強政策實施力度,對于特殊教育學校師資隊伍的穩定性予以保障。各級部門要重視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轉變觀念,正確對待特殊教育體育教學的艱巨性與復雜性,完善人才招聘機制、保障機制、培訓機制。出臺相關政策,執行嚴格的標準與問責機制,保障各個部門與單位都能夠嚴格執行相關規定。

3.2多元化途徑培養特殊體育人才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百多所高校開設了體育教育專業,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依托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在人才引進時應當選擇雙師型人才,選擇既具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專業人才。

3.3健全教師管理制度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師應當采用相關的專業標準,綏化市應當盡快制定普適性的教師專業標準,并且根據特殊教育體育教學的特殊性,綜合其教學對象存在的復雜性,在學科知識與專業能力等不同因素下,制定符合特殊教育體育教師的標準要求。盡快建立起標準的雙師型體育教師、特殊教育師資等標準,嚴格把關教師的質量。

3.4完善特殊體育教師職后培訓體系

綏化市特殊體育教師目前存在嚴重的數量不足,并且許多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應當盡可能完善相關培訓機制,對入職的教師展開有針對性的專業性較強的培訓。對于特殊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包括專業研討會、專題培訓等,培訓內容包括通職培訓,專業技能培訓以及素質拓展培訓等。結合殘疾學生的康復與指導、殘疾人心理溝通技巧等內容,對于基本問題的解決技巧、溝通技巧和關系建立技巧進行培訓。

結語: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在生活方式、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都在發生急劇的轉變,對于殘疾人生存狀況的關注體現了社會朝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對于殘疾人的各項權益予以保障體現了我國越來越關注人權,對于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已經成為教育的一個熱點話題。文章通過相關調查分析,對綏化市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意見,希望能夠提升綏化市殘疾學生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衛東,葉巍,李文輝.江蘇省殘疾人體育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535-537

[2] 張百宇.殘疾學生體育教育問題的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02,21(5):57-64

[3] 顧定倩,王雁.對高校特教學科體育人才培養方向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5,(1)35-37

[4] 段曉霞.蘭州市殘生體育鍛煉的現狀及可行性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

[5] 董亮,吳雪梅.開展殘疾學生體育活動的途徑[J].長春大學學報,2003,13(5):115-116

[6] 劉美奮,陳統軍,劉建軍.我國特殊教育體育師資隊伍培養體制與模式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8):78-80

[7] 吳雪萍,金昌龍,周李莉.我國特殊體育師資專業化內涵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3):72-75

[8] 俞繼英.殘疾人健身[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9] 樓杭英.開展殘疾學生體育活動的思考[J].體育學刊,1998,(3):77-78

第2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隨著特殊教育發展的不斷深入,特殊需要已逐漸成為特殊教育的核心內容,基于特殊需要視野,對特殊教育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文章主要介紹了特殊教育的概念,以及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引發的問題與和研究理論與方法。

 

特殊需要是特殊個體對其生存發展所需特殊條件的依賴,是生命基于個體間的差異性。它作為特殊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概念,在上世紀中后期全民教育運動與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導下,開始活躍于特殊教育領域,并隨著特殊教育的服務模式進行不斷的轉移。傳統教育實踐中,殘疾、障礙等特殊對象受到了人們的歧視,而特殊需要下特殊教育的出現不僅對其進行了批判與審視,并為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教育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國際上對特殊教育的理解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特殊教育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其中被多數人所認可的解釋有以下幾種,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教材、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等來滿足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以達到特殊教育的目標。

 

另一種解釋是基于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通過采取各種方法來盡可能滿足這些特殊個體的教育需要,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確保這些特殊個體與正常個體具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美國《殘疾人教育法》中對特殊教育的理解是,指為滿足具有一定特殊性學生的特殊需求而特別設計的教學計劃,包括體育教學。雖然不同學者對特殊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其共同點都是針對特殊對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教育。

 

二、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引發的問題

 

目前,國外對特殊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從其概念角度出發,而并沒有對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特殊需要的理解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一般需要上,對特殊需要與特殊教育之間的聯系也缺乏充分的認識與論證,從而導致諸多學者難以從學術方面或教育哲學角度來對基于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問題進行審視與解決。

 

國內對特殊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現有研究情況的一種介紹與推廣,缺少與之相關的系統性研究。不僅對特殊需要概念理解非常模糊,而且將其逐漸泛化,從而模糊了其與其他學科的界限,為其他學者對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三、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研究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

 

人的存在意味著需要,離開了需要便不會有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不會有波瀾壯闊的社會思潮,也不會有引導人們奮斗不息的美好前景。需要是剖析人的本性、揭示人的歷史活動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國對人的需要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論、方法等,這些成果對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特殊需要是基于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對其生命的存在、延續與發展所需特殊條件的一種反映。教育是生命個體存在與發展的需要,它體現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之中。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反映了個體教育需要的差異性,有差異存在就會導致教育需要的不同。因此,差異性是人與人之間不同個性發展需要的表現。

 

特殊教育將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在概念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基于特殊需要視角,對特殊教育理論進行研究,從而為人們重新認識特殊教育和平等教育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為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與共享政策提供分析原則。

 

(二)批判與審視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學習對象的歧視

 

基于特殊需要的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對象的歧視與偏見以及消極的教育期望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國際性的。近年來,特殊教育對象已相繼獲得法律上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力,并擁有平等入學體制和接受公共教育的機會。然而,這些特殊教育對象能夠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機會,自身又有多少能力來抓住這些機會來進行學習與生活,以滿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是擺在當前特殊教育事業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早期特殊教育機構的建立是出于慈善的目的,且特殊教育實踐研究是以“差異病理學”為理論指導,這使得特殊教育在本質上將個體視為存在某種缺陷的人?;谔厥庑枰獮橐暯?,對特殊教育的實踐價值進行重新審視發現,其實質是隱含了一種歧視性的教育態度,它忽略了特殊對象作為社會成員一份子所具有的接收平等教育的權力。

 

生命的存在與發展決定著生命的價值,而生命價值的體現則依賴于生命個體與群體的共享互生、相輔相成?;谔厥庑枰曢?,對現有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重新審視,既可以批判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教育對象的歧視與偏見,同時也可以為構建公平、資源共享、機會均等的特殊教育環境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理論依據。

 

四、總結

 

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的特殊教育,其研究內容是多方面、多維度、多學科的,這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對象受歧視的原因,特殊教育研究的歷史困境及現實原因,各種教育思想、社會思潮與特殊教育之間的相互聯系等。通過文章的分析,旨在使社會各界能夠對特殊教育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能夠在大量實踐性研究的基礎上對其理論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只有對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進行更為豐富與廣闊的探索,才能實現對特殊教育的不斷完善。

第3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論文關鍵詞]殘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現代意義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紀德國等西方國家在盲、聾啞、智力落后教育訓練成功后,在19世紀初成立的異常兒童專門教育機構,出現了“特殊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本文擬立足特殊教育之狹義上的殘疾人教育,以歷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內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內涵的歷史根源揭示

當前,對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個似乎不證自明的結論,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認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無法發揮其完全功能的自然產物或教育進步的表征”。然而,通過對特殊教育產生的根源考察發現,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醫學/心理學和基督教的深厚始發性根源。從源頭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體系,而是隨著政治思想進步和基督教、醫學/心理學發展,與普通教育 結合而理性化的產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權崛起,具有體現殘疾人的尊嚴、保障其平等權利的政治蘊涵

思想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們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政治活動、政治現象及其各種政治關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為核心的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特殊教育萌芽、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4~16世紀,自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思想運動以來,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人的權利、平等、自由、尊嚴、價值備受推崇,荷蘭政治思想家格勞修斯提出與生俱來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權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理論。在國家政治建設中,1775年美國《獨立宣言》對“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理論予以強調和保障;1874年法國《人權宣言》集中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的人權理論。18世紀中葉,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歐洲開始了對殘疾人的教育訓練,一些卓越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哲學家、醫生、教師,開始開辟特殊教育的新時代。盧梭在《愛彌兒》中,從他的自然人性的觀點出發,以人生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觀念提出,教育要遵從兒童天性,適應兒童的發展,并論述了盲人與聾啞人感覺器官代償問題。狄德羅還專門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談盲人的書》和《供健全人參考的論聾啞人書簡》,論述殘疾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問題。裴斯泰洛齊還親自創辦了特殊教育機構??梢哉f,文藝復興以來,平等、自由的人權思想,為殘疾人獲得平等社會地位奠定了基礎。殘疾人開始具有受教育的資格和權利。隨著人權思想在國家政治地位中的凸顯,1789年法國政府承認了萊佩的聾人教育機構,并予以國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紀,西歐各國在政治文明進程中,紛紛建立國家行為的特殊教育學?;驅€體行為的特殊教育機構并予以國家承認??梢?,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權崛起,具有體現殘疾人的尊嚴、保障其平等權利的政治蘊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醫學/心理學康復訓練與缺陷補償等屬性特點的科學主義蘊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雛形出現在16世紀末的醫學訓練。醫學解剖學的發展,以客觀的生物學為依據,指出了殘疾的原因與實質,為殘疾人教育訓練提供了依據。1614年,瑞士醫學教授菲普拉特杰爾就曾對殘疾作出分類。16世紀末荷蘭人阿曼,在醫生工作的基礎上,對聾人開始語言訓練,出版了《說話的聾人或先天聾人可會說話的途徑》,1770年著述《關于言語的論文》對歐洲聾人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8世紀末法國精神病醫生皮內爾,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態;依塔爾第一次用實踐證明了智力落后兒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對野男孩維克多,采用設計環境、感官訓練、醫教結合等方法進行訓練,其成功經驗成了19世紀前半葉整個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礎。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爾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兒童學校;法國人謝根1846年發表了影響巨大的經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兒童的教育、衛生和道德訓練》。洛克、孔狄亞克的感覺論提出讓兒童學看、學聽、學嗅、學嘗、學觸摸,為感覺訓練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洛克的認知理論和心理學觀念改變了人們對殘疾人的態度,殘疾人獲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論基礎。這時,特殊教育實質上是醫學/心理學醫療訓練的性質和意義,主要由醫生實施對殘疾兒童的分類,以醫學/心理學的醫療手段為主,開展醫療訓練。法國人謝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校命名為生理學學校,認為自己的教育訓練是屬于生理學的0。但醫學/心理學的醫療訓練畢竟具有了教育的雛形,鼓舞了醫生、教師開展教育的熱情,醫學模式與思想深深影響著特殊教育發展,至今許多國家仍然使用醫療教育學的概念。

一戰后,醫療康復的概念正式進入了特殊教育領域,力求以教育訓練的手段使殘疾人被損害的機能盡可能達到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著力點是關注殘疾人病理學的根源、行為特點及其矯正補償方法。其假設是,殘疾是由個體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夠測量和診斷的,采用醫學訓練是能夠治療和補償的??梢?,這種醫學模式特殊教育以實證/經驗主義為認識論基礎,在西方科學文化中被廣為重視,并迅速推廣,產生了深遠影響??梢哉f,特殊教育源起于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醫學/心理學康復訓練與缺陷補償等屬性特點的科學主義蘊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發展,具有平等、博愛、仁慈的道德蘊涵

西方特殊教育與宗教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浇套鳛槿祟惿鐣囊环N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必然影響著特殊教育的產生。在歐洲中世紀以前,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無法科學解釋殘疾問題。對殘疾人的產生,多從先驗的神性之學給予解釋,’認為是報應、魔鬼、撒旦等。盡管在基督教早期,殘疾人仍被拒絕成為教會成員,拒絕對基督教的信仰,拒絕參加教會慶典,拒絕向上帝贖罪。但到11世紀中葉通過對舊教會制度的改革,教會思想逐步深人社會,并影響了社會政治制度。殘疾人的教會教育開始作為個例不斷出現,在早期殘障人教育中,教會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16世紀末,西班牙修道士德樂翁成功地以小班級的方式教會聾童說、讀、寫。法國人萊佩在1729年至1930年獲得羅馬天主教士的第一個學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義至上主義,認為救濟人類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1771年創辦世界第一個聾人公共教育機構。至今歐洲一些宗教舉辦的聾校還以《圣經》馬太福音中耶穌治好聾啞病人的故事作為教育思想與方法的經典表述。

在西方,基督教是終其人一生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堅固的精神模子。特殊教育是與基督教有著深厚的淵源的。首先,西方人認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終極存在。基督教本身就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哲學思維,同科學一樣是人們與世界交往的兩大思維方式之一,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存。19世紀哲學家赫胥黎稱宗教與科學是不可分的雙生姊妹,牛頓認為世界的兩本書是“自然之書”和《圣經》,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可見,科學與基督教是密切聯系的,但它們分屬于彼此不同的領域??茖W認識只能限于現象世界,發現與回答“事實”,而基督教指向對人的終極存在的關切,給予和回答“意義”。正由于科學對解釋人的終極存在的無能為力,而基督教以超自然、超自我的終極意識,使人超越理性和經驗,憑借對上帝信仰獲得終極關切。如同科學將理性內在于人性一樣,基督教也將“上帝”內在于人性,最主要的就是給予道德的終極依據??档玛U發的道德律(實踐理性),就將道德生活與上帝至善的終極存在的性質聯系起來,認為“上帝的概念是一個從起源……屬于道德學的概念”,“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涂爾干對道德機制的考察發現,對上帝的信仰,使得人們對世俗的東西和自我利益有疏離或放棄成為可能。為了維護共同的上帝,人們否定自我而關照他人,融人上帝信仰的群體,從而使人具有利他精神,這就具有了道德意義上的博愛、仁慈??梢?,基督教孕育、增添著人們向善的人性光輝,從而也使得殘疾人教育得以沐浴在人性光輝之中。其次,西方人認為上帝是最神圣的、至高無上且無所不能的。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皆是上帝的饋贈。人類對上帝既恐懼又敬畏,既熱愛追求又保持距離,人既不敢僭越上帝,又不能放棄上帝。上帝的博愛、仁慈或懲罰是平等的,不會因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和財富多寡而有所差別。也就是說,在上帝面前,沒有只升天堂不入地獄的特權階級,也沒有只人地獄不升天堂的弱勢群體。于是在唯一的上帝面前,給最底層社會群體的殘疾人帶來與優勢群體一樣的平等地位——無論貧富、強弱、智愚,都同等地受到上帝的庇護、享有平等的權利,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費爾巴哈認為,“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這在一定意義上指出了基督教對弱勢群體的庇護作用。基督教認為人人有原罪,不能自救,人人需要在上帝面前懺悔、救贖罪過。上帝拯救人類、憐憫人類,要求“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七節),這里蘊含著博愛的基本教義,即人應當自我完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寬容忍耐。同時,還指出“人生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是要服侍人”(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節),所以要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用對他人的愛和自身的修行,取得靈魂的最終解脫??磥?,基督教在給予人精神安慰和庇護、促進社會整合的同時,也帶來了平等、博愛、仁慈的精神因子。殘疾人弱勢群體正是籍著這些精神因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殘疾人教育開始以傳教士個人行為的個案出現。傳教士一方面代替上帝向殘疾人博愛施恩,救贖他們的罪過,另一方面把殘疾人作為救贖自己罪過的途徑,通過對殘疾人的救濟或恩惠拯救自己的靈魂。因此,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化身之一。同時,由于靈魂的畈依是漫長的,是某種彼岸的永恒的渴望。因此,博愛、仁慈作為人們靈魂皈依的自由之路也是漫長的。在16一19世紀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當然,隨著基督教的世俗化,平等、博愛、仁慈逐漸脫離基督教,開始成為抽象的精神存在,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精神意識里,進入到社會倫理。特殊教育也開始了理性化進程,開始向社會主流教育轉移、結合,在組織形態上、觀念上、技術方法上日趨理性化,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特殊教育學校等教育機構??梢?,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發展,具有平等、博愛、仁慈的道德蘊涵。

基督教、醫學/心理學、政治思想進步是西方特殊教育產生的三個起源,蘊含著豐富的特殊教育內涵。通過對西方特殊教育起源的歷史考察發現,特殊教育中的康復訓練、缺陷補償、平等權利、博愛仁慈等核心價值,在漫長的特殊教育發展長河中積淀下來,傳承下來,成為特殊教育傳統的內在基因,體現出穩定性、內隱性、可傳承性、難以改變性等特點,這已成為特殊教育內在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展現著特殊教育文化風貌,反映著特殊教育文化心理性格。

二、西方特殊教育內涵的發展過程分析

西方特殊教育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又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通過對特殊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能更清晰揭示其內涵。

(一)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融入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特殊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關于西方特殊教育發展歷程階段劃分,有許多不同的標準。有的以人類歷史階段劃分為古代特殊教育、現代特殊教育、當代特殊教育,有的以認識論為標準劃分為醫學/心理學視角的隔離制特殊教育,以社會學為視角的融合教育或全納教育,等等。筆者認為劃分特殊教育的階段應以其核心的本體論視野來看,因為本體論是對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從概念上的精確描述。從本體論視野看,特殊教育存在與發展的本體內在根據主要有三個,即以宗教/醫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以教育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以社會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這樣,特殊教育發展可描述為經歷了兩次轉向、三個階段。兩次轉向為:由宗教/醫學向教育學轉向,由教育學向社會學轉向;同時,相應帶來的三個階段為: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融入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這每一個階段不同的本體存在的根據,反映出每個階段的內涵和屬性特點。在這里,三個階段的劃分不是時間和空間概念,而是思想認識的概念,體現的是特殊教育的本體存在根據,但由于思想的存在總是具有一定的傳承、交叉,所以上述三個階段往往也是存有相互交叉,同一時空內可能不同程度地同時存在,無法嚴格區分。

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特殊教育表現為傳教士個體自發行為的“傳教士教育”或“教會教育”,以及醫生自發的“醫療訓練教育”?!皞鹘淌拷逃被颉敖虝逃敝饕越虝桃帪橹饕枷牒头椒ǎ谔峁┳诮痰木裎拷搴捅幼o同時,嘗試用普通學校的方法教授聾人說話以及讀、寫、算等基本知識。學生不多且多來自收留的殘疾人,也有貴族子弟。學生除學習外,有的還要從事教會的勤雜工作。這時的教育尚未形式化,沒有專門的固定的場所和教育體系、機制。如西班牙修道士德樂翁曾在貴族家中教授聾兒。醫生個人自發行為舉辦的特殊教育,多是在博愛思想影響下,結合自己的醫學知識,對殘疾缺陷進行醫療訓練和康復等活動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感官訓練,提高感官機能。這一階段的特殊教育本體上是以宗教/醫學為存在的內在根據。在認識論上,把殘疾人看作為身體病態的弱勢群體,并以教育幫助作為救贖殘疾人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徑。一是樸素的上帝博愛、仁慈的救贖觀,將對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博愛,作為渴望上帝寬容、接受上帝恩惠,救贖罪過,畈依靈魂的途徑。二是基于科學(醫學)/經驗主義視角,認為殘疾是身體的病態,是能通過醫學來測量和診斷的,把對殘疾人的醫療訓練、康復補償作為提高殘疾人生存能力的根本。這一階段的特殊教育多稱為“醫療訓練教育”、“教會教育”,不具備現代教育意義上的實質。在近代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主義思想影響下,一方面由于面向身體生理機能的“醫療訓練教育”,無法對增強人的主體理性能力,如創造能力、實踐與生產能力、認識能力等知識理性能力及道德、意志、審美等實踐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上帝、教會本身已成為批判的對象,于是宗教/醫學為主的殘疾人教育開始向教育學轉移并媾和,為成為一個教育學概念設下了前提性的邏輯必然。

融人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特殊教育秉承了博愛、平等、仁慈宗教精神和康復訓練、缺陷補償的理性精神,開始由宗教/醫學向教育學轉向,在與教育的媾和中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教育學概念,即教育的分支或屬概念。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形式,成為徹底的“顯學”。還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點和屬性要求,具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外在工具價值和促進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內在價值,體現出社會化要求和個性化要求的特點。外在表現為國家行為的特殊學校教育形式不斷確立,且不斷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對特殊教育做出了法律規定,體現了國家意志,明確了教師、管理、財政、教育機構等基本要素,劃分有關權利和義務,指出各自的培養目標、指導思想、培養體系、發展格局和基本途徑等,特殊教育有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并成為一種專業活動,理論與實踐有了相對固定和完整的體系、范疇和基本根據,特殊教育開始成為一個日趨完整的學科體系,現代特殊教育正式誕生。這時,特殊教育在形式上和思想上與宗教、醫學開始分離并轉向教育領域,在辦學主體上由個體自發轉向國家意志。在認識論上,經驗科學分化獨立后,如心理學、生物學及其他與殘疾人相關的病理學的進步為認識殘疾人和進行科學主義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得以運用經驗學科的新成果進行檢驗。從科學主義出發,秉承了殘疾缺陷為病態的觀念,更重視面向殘疾人的殘疾缺陷為本質的教育,并以盲、聾啞、智力落后、肢體殘疾、問題行為矯正等更精細的分類、更專業化的學科理論建設、更相對分離的專門教育實踐組織形態等,將殘疾缺陷用社會分工分類的社會學方法予以常態化、體制化、社會化,從而也不斷強化和夸大了他們的殘疾缺陷,并視之為區別于健全人的本質不同。在安置形態上,注重采取隔離制特殊學校教育的做法進行特殊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從本體上看,現代特殊教育是以教育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是教育領域的教育學概念,與普通教育相對立,具有現代教育的科學理性精神等功能屬性。但正是由于教育屬性功能的加入,同時帶來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社會分層機制,使得殘疾人的社會分層分化加劇,從而產生社會歧視等效應。同時,面對工業大生產對教育培養人才的壓力和教育對殘疾人培養的某些無奈,以及殘疾兒童培養難以適應大生產需要等實際,使得特殊教育面臨著轉向而與教育學分離的危機。

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特殊教育在教育理性帶來知識經驗體系、推動學科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加重了他們命運的不幸,帶來了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和主流社會現實生活的隔離、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隔離。從后現代主義視角看,殘疾人生存境遇的窘迫和局促及其生命意義的工具化、飄渺化、片面化,正是特殊教育追求理性化的惡果。這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價值秩序的位移,即人的生命價值被實用價值的僭越;同時,也是以健全人為主導的社會群體的價值選擇對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壓迫,是普通教育話語權對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面對教育學對解決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無能,特別是對回答平等問題、人的尊嚴問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無能為力,逐漸受到人本主義的質疑和批判,于是特殊教育開始由教育學向社會學轉向、求解。在與社會學的媾和中,特別是經過高漲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洗禮,于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狂飆全球的全納教育思潮,并迅速蔓延到整個教育領域。作為對現代特殊教育隔離制的回應,全納教育以激揚高漲的后現代話語和思維,將殘疾人的缺陷視為人的正常差異。反對基于殘疾缺陷的醫學/心理學的實證科學理性,反對隔離。在價值論上將博愛、仁慈、平等、人權、尊嚴、價值張揚到極致,高度彰顯了人本主義的關懷。主張以社會學的視角,用民主、群體、合作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對殘疾人進行教育,并提出構建全納社區和全納文化,通過社會資源和力量進行殘疾人教育。從本體上看,全納教育是力圖將特殊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學體系的概念,側重用社會學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教育學的方法解決殘疾人的發展問題,體現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會意蘊和價值屬性特點。

(二)繼承與超越:特殊教育發展賦予的新內涵

面向人的差異并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差異的內在蘊涵。由西方特殊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從前現代特殊教育階段開始,人們從科學(醫學)主義出發,認為殘疾人是“身體病態”的;到現代階段,以隔離制教育等體制化的做法進一步擴大了人的差異,把殘疾人視為異質的“另一類人”;再到后現代的全納教育階段,將殘疾看為是“正常的”,殘疾人是人類正常差異中的“同質人”,特殊教育的發展始終圍繞對殘疾人的缺陷差異認識這一核心。由此可見,面向差異并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差異,是特殊教育內涵應有之義。正確理解殘疾人的差異,就是既要堅持殘疾人群體存在的差異為客觀事實的科學理性態度,又要堅持殘疾人類存在的共性是主體的人、目的的人、自由的人的人本精神,實現二者的統一。尊重運用殘疾人的差異,就是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差異普遍存在的社會,并把殘疾人差異的多樣性作為促進他們之間、與健全人之間、與教師之間等進行合作、創造的重要源泉,特別是把促進他們超越自我、實現潛在價值與“新自我”作為教育的新視野、新命題。無論制度安排、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活動設計等,都體現和順應這一特點。當前,全納教育提出尊重人的差異和尊嚴,維護所有人的人權,正是尊重殘疾人差異的一個進步表現。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殘疾人的這些差異,始終是特殊教育變革緊緊把握的一個主題。

第4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 特殊學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師職業壓力較大

 

新時期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職業壓力,主要是特殊教育教師對職業期望與特殊教育學?,F實狀況沖突的一種心理表現;新時期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是其不能順利應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壓力時的一種特殊極端反應,是在長期緊張的特殊教育狀態下產生的情緒。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壓力有代表性的觀念有以下兩種:(1)特殊教育情感耗竭論,代表人物是派恩斯。

 

他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由成就感降低導致的。產生職業倦怠的個體對服務特殊對象喪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情感,甚至以非人道、極端的教育方式對待受教育兒童。(2)特殊教育情感調適論,教師個體及學校社會環境的變化不當會引起職業倦怠。當教師個體感到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就會產生職業倦怠。

 

大多數學者認為,人格因素在職業倦怠中顯得非常重要,特殊教育學校低自尊者更易產生倦怠。

 

而面對教師的職業倦怠,學校也不能做出很好的應對,由此也影響到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及其職業教育極其不利。這些問題是由教師的教育地位所決定的,面對教師的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學校更應積極研究應對,以適應教育的發展需要。

 

2.職業教育質量偏低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課教師由于長期脫離實踐的第一線,又得不到專業技術培訓,使思想觀念和水平難以適應當代社會。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由此也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質量。

 

3.職業教育發展滯后,辦學理念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特殊教育學校過于強調文化知識學習,忽略殘疾人職業教育,這也影響到職業教育的發展。社會對于職業人才的需要與學校的培養相脫節,特別是殘疾人的職業教育較滯后。同時,由于特殊教育學校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學校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較為落后,導致學校對于職業教育的關注度降低,學校的發展定位與社會的發展脫節,這就直接影響到特殊教育的結果。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關注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

 

二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的策略

 

1.加大職業教育投資力度,強化職業教育研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特殊教育學校發展特殊教育事業需要有一定的條件作為基礎。特殊教育投資的多少,學校教學設備的配置直接影響特殊教育的質量和發展,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勢在必行。在教育中應把握政策,及強化教學研究,積極探索可行的培養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人職業教育質量,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職業教育的科學有效發展。

 

2.加強教師職業研究,強化教師職業能力發展,促進特殊教育的科學發展

 

學校的發展靠的是教師,教師的發展靠的是職業能力。必須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積極開展教師的職業培訓,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減輕教師的職業壓力,提高教師工作的幸福指數,積極創造特殊教育學校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通過馬斯洛的層次需理論建立適宜的教育教學目標,積極主動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關注特殊教育的發展,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思路,提高特殊學校的教育質量

 

眾所周知,在當前的職業教育中,特別是特殊學校的職業教育,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教育教學的質量存在差異,使培養的職業人才也就參差不齊,培養的質量不高。

 

為了適應時展需要,就必須關注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關注殘疾人的職業發展,并通過強化教學改革,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強化殘疾人的職業教育與生存能力的教育,提高教育教學的發展與辦學思路,集思廣益、積極探索,切實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需要借鑒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強化本校的職業教育研究,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培訓,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積極探討切實可行的特殊教育策略,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5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學生 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教育手段,它擔當著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和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學校當中,體育教育不僅有上訴重任,還對特殊學生的身體康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家Paul Jansma把特殊體育教育定義為:“特殊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的一個特殊領域,是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所提供的發展計劃,主要包括適應性體育、矯正性體育和發展性體育三個部分。”[1]通過廣泛的學校體育教育,不僅可以增強特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改善特殊學生的健康狀況,更可以培養他們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改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但是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教材參差不齊;教育指導性不強;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和體育教育受重視程度較低等一些值得我們研究思考與改進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中存在問題 

1.體育教育受重視程度較低。 

在中國當前的特殊教育學校發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程發展程度往往被有關部門、學校領導和教師對于體育課程的認識程度影響。雖然特殊教育學校一般都會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但是出于安全、衛生和普通小學體育課程發展認知等方面的考慮,特殊學校體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 

很多體育教師只能掌握自身在體育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并未有過關于特殊學生體育教育教學甚至是特殊學生障礙的基本學習。這也使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不能真正了解教學需求,落實教育教學目標。由于許多教育策略相對于特殊學生不相適應,從而導致對于特殊學生的教育在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上顯得更加復雜。 

3.課程標準教材不完善,學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 

由于在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體系當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與教材體系,各級特殊教育學校在進行體育教育時多數采取直接借鑒部分發展較完善的學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發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進行學校內的體育教學。這便導致在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材的選用上,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就算有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技能,教學往往缺乏指導性。 

4.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 

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日常體育教育教學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教學目標單一,從而使得教師無法針對每一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達到已經制定好的課程設置要求,教師在課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學生學會課堂內容,從而導致其在課堂教育模式的選擇上僵化、單一。加之體育成績的評定和體育學習的評價隨意性大[2],教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目標很難使學生真正實現。 

二、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程教育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受重視程度不高的原因。 

一些地方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認識并不充分,無法將特殊體育和普通體育區別開來。美國學者張加貝曾從服務的對象、課堂教學多層化、教學方法的個別化、教學要求的適應性和學科的融合性五個方面對特殊教育的本質加以詮釋,從而將特殊體育與普通體育區分開來[3]。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將特殊體育與普通體育相區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學校體育教育進行的,加之體育教學工作從學生安全和學校衛生等方面相對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學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風險,以及我國并未建立有參考性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標準,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視,甚至會人為地縮減其教育教學時間。 

2.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的原因。 

在當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或是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規劃中,很少會有關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習安排,導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或是其他相關專業學生無法學到專業的體育知識。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只能選取體育專業的教師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甚至不設置專職的體育教師,以兼職教師代替專職教師。 

3.課程標準教材不完善,學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 

我國以往的體育教育存在一些諸如教學觀念滯后、教學大綱對于教學內容安排過細等問題。這些問題,隨著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標教材的不完善,導致各級特殊教育學校間的體育教學課程目標設置存在較大不同,所選用的教材不盡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相對于普通學校學生來說,在接受學校教育時,由于個體間障礙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個別化教育訓練安排。 

4.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 

雖然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都普遍設置了體育課程,由于相對于班級中的特殊學生人數較多和個體間障礙差別較大,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在實踐中對于特殊學生的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置不能符合部分學生甚至絕大部分特殊學生的自身發育水平,因此常常導致教師在進行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時只追求完成任務而忽視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雖然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就本校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訓練有編寫個別化教育訓練方案(IEP),但是由于學校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缺乏和家校聯系不足,導致其編寫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學校如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度。 

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設備。如王龍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規模都比較小,場地緊張,所以教育主管部門要使特殊教育學校達到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學??梢哉i_展體育教學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待遇,實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熱情和工作質量的有償獎勵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建立健全對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監管體系,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 

2.加大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力度。 

培養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首先要從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開始,完善其課程安排,合理增加與特殊學生體育教育有關的課程。其次應該努力完善體育教師針對特殊學生教育方法的培訓體系,可以運用相關會議、進修班和訪問學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針對特殊學生的教育方法培訓上的長效機制,使教師的培訓不間斷,從而實現教師專業化。 

3.建立健全教材編寫體系。 

國家應該針對所有特殊教育學校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障礙類型來編寫完善的體育教育的相關教材,區別對待特殊學生,促進教材可以真正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各級特殊教育學校應該依據國家編寫的相關教材,針對本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可執行的個別化教育訓練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將優秀地區、優秀學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級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推薦,促進各地的教育模式進行融合。 

4.促進體育教學形式多元化。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普遍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度,但是班級授課制度對于特殊學生存在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可以嘗試改變原本的班級授課制度,嘗試設立開放式教學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體育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Rud juinbull,(方俊明,譯).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洪邦輝.貴州特殊教育學校的現狀與發展研究策略:[碩士學位論文].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09. 

第6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探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認識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聽力障礙,聽力的問題會引起學生交流的語言障礙,從而造成特教學生心理負擔,影響其整個學習過程,這些問題也為特殊教育的教學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思維創造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語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尤其是老師在特殊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就一定要注重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開展,指導時通過選取特教學生身邊的生活案例來進行教學指導,并指導學生用語文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地開拓創新,從而促進其更健康的成長。

一、當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有些老師為了過分追求教學成果,再加上其可能自身專業知識不是很充沛,導致對教學目標不能準確把握,授課沒有重點,講解知識少且浮夸,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對學生的知識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那么對于聾啞學生來說,抓不住學習重點,對身心造成的壓力會更大。

(二)對學生指導不夠

語文課堂上,老師只注重自己講解課程而忽略了對學生出現問題的解答,導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夠把探究式教學真正地與課堂知識掌握結合起來,從而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阻礙作用。由于聾啞學生本身可能由于自身身體缺陷等原因,上課接受知識比較緩慢,那么教師一味地只顧自己講解,忽略了聾啞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狀況,從而對聾啞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自卑感,可能導致其學習熱情下降,只能夠機械地去背誦和記憶,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創新和創造性的突破,也就更沒有辦法提高特殊教育的語文教學效率。

二、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認識發生的轉變

(一)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思想發生的重大轉變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學體制的改革創新,科技的發展進步,教學思想也發生了極大轉變,一定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掌握才能夠實現自己夢想。因此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教學思想也發生改變。

(二)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的重大轉變

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主要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框架,傳統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對其所教授的課程進行備課,對語文課程的指導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識,從而傳達給學生,促使特教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維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特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受到了阻礙和約束。

三、結合特教學生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課堂上實行個性化、分層次教學,所謂的個性化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個人不同的素質、性格、愛好、優勢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對學生的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歡回答問題,有的人只是默默無聞的學習,那么在教學課程中,就要對其擅長的科目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和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對思維固定模式的同學進行較低強度的訓練,制定符合學生語文思維得到強化和拓展的課程項目。

四、增加生活實踐加強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課堂教學時,組織學生展開與主題相關的游戲教學開展實踐教學體驗

枯燥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厭學的思想存在,學生都比較貪玩,如果在課堂教學時,通過組織與主題相關的游戲進行教學,那么學生首先就已經有了很高的積極性和很大的樂趣,通過游戲,可以保證理論知識的講解也變得簡單明了,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畫畫技巧和方式,最后對其游戲進行總結和勾勒圖畫,從而通過玩耍達到教學目的。

(二)鼓勵特教學生自主創新型學習的教學方式

學生的自主創新型學習,是以學生的自我思想和自我表達為中心,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完整地展現自己的想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對其所教授的課程進行備課,對學生的教學指導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識,從而傳達給學生,促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維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對其個性化發展形成了阻礙和打擊。比方傳統教學就是,老師說房子是這樣畫的,花是這樣畫的,那么學生就不去思考,照著老師說的進行繪畫,迫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維模式,不利于其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個性化發展也展現不出來,更不用說創新了。因此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課文知識進行了解和理解,達到多元化和個性化教學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情境教學

比如學習春天的文章時,可以帶領學生在春天的時候走到室外,能夠增加學生的實踐經歷,增加其閱歷,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素材,有助于學生體會情境,能夠使學生對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偉大力量,既親近了大自然,親近了陽光和大地,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教學課程內容,增加其學習樂趣,感受學習帶來的美好。

五、結語

對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來說,多元化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單調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的發展,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教師的適當參與,以多樣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盡量保證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身的全面協調性的學習,從而使特殊教學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使特教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為其將來在社會生活生活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衛東.撒播心靈的陽光―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J].黑河教育,2012,12:84.

第7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河南省 特殊教育教師 專業素質

分類號 G760

1 問題的提出

2010年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三十條規定:“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幅提高”、“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以提升專業化水平為重點”、“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建設一支專業素質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對于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學者顧明遠先生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教師專業素質:(1)專業精神:愿意獻身教育事業,熱愛青少年兒童,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2)教育理念與知識:能用最新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3)教育實踐能力:善于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智力;(4)科研能力:對教育實踐和周圍教育現象具有反思的習慣,能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

我國的特殊教育教師更應強調這四個方面的素質。尤其在社會發展和全納教育呼喚高素質教師的同時,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現實,使我們迫切地感到,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隊伍已迫在眉睫?!皣以诎才盘厥饨逃l展時反復強調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提出了特殊教育發展必須‘師資先行’的原則”。本研究通過調查河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旨在探討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優化不同類型教師結構、健全教師培訓體系以及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的有效途徑,為河南省加快特殊教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2 調查設計

2.1調查對象

于2012年5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河南省的鄭州、開封、安陽、洛陽等15個地市選取了19所特殊教育學校的581名教師,最后得到有效樣本497份。其中,男教師102人,女教師395人;年齡分布為20歲以下52人,20-30歲74人,30-40歲161人,40-50歲153人,50歲以上57人;學歷為高中以下42人,中專137人,專科226人,本科72人,其中,特師58人;職稱分布為小教二級83人,小教一級175人,小教高級223人,中教高級16人;教齡1-10年122人,11-20年194人,21-30年128人,30年以上53人;特教教齡1-10年185人,11-20年273人,21-30年31人,30年以上8人;非特師畢業沒有參加專業培訓133人,培訓1個月以內271人,1-3個月31人,3-12個月4人,12個月以上沒有人。

2.2調查工具

自編《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調查》問卷?!皞€人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教齡、特教教齡、專業培訓等內容。問卷正文分四個維度16個題目:專業精神包括4個題目;教育理念與知識包括4個題目;教育實踐能力包括4個題目,科研能力包括4個題目。

2.3統計方法

本調查所有數據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精神現狀

表1數據顯示,49.3%的老師認為特殊教育教師地位很高;而超過62.3%的老師對“我有一顆愛心,能關注殘疾學生的需要”具有認同感。有37.6%的老師表示有其他機會,會離開特殊學校,說明很多人沒有把特殊教育教師當作一種促進社會進步與殘疾學生個體發展的神圣職業,而是把特殊教育教師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

3.2特殊教育教師的理念與知識現狀

表2數據顯示,有43.5%的老師認為自身的文化基礎知識能適應特殊教育的教學;有27.7%的老師認為自己懂得關于特殊兒童的心理學、教育學及教學法知識;認為自身學科專業知識能適應教學的老師只有24.6%。

3.3特殊教育教師的實踐能力現狀

表3數據顯示,特殊教育教師的實踐能力相對比較強。56%的老師“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58.3%的老師“能在課堂上應付可能出現的問題”;38.9%的教師“在教學中能使用信息技術”;43.9%的教師“能很好組織特殊教育課堂教學”。

3.4特殊教育教師的科研能力現狀

表4數據顯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的科研能力的水平較低。30.4%的老師對特殊教育的實踐與現象具有反思的習慣;24%的老師工作后每年均能發表特殊教育的論文;24.9%的教師訂有特殊教育學術雜志;37.8%的老師認為自己具有特殊教育問題探索和創造能力。

4 討論

第8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教育的本質

關于“教育”的本質問題,國內外學者有很多意見不一的論述,在國內較典型的解釋是:“教育廣義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教育隨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是作為個體的人與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為一切社會所必需,又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受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又對社會整體及其諸多方面產生影響。教育還受制于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睆闹锌梢钥闯鼋逃膬蓚€本質特點,一是教育要符合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二是教育必須適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即符合人的發展的規律。這兩點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狀況,既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定教學效果的根據。

殘疾人是社會弱勢群體,以殘疾人教育為主的特殊教育,目的是“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點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質,為殘疾人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特殊教育要謀求發展,就必須從適應學生需要和適應社會發展兩方面做工作,積極探索教育特別是當前特殊教育的最優化發展問題(即理想化的特殊教育問題)。

二、對最優化的特殊教育的探討

當前,熱衷于規模擴張,忽視內涵發展,缺乏辦學個性是我國大部分學校(包括特教學校)辦學的致命傷。特教學校應以實現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為基本途徑和主要手段,積極向教育個性化發展。只有當特殊教育能最大化適合學生個體發展需要、最大化適應社會發展形勢需求時,才能成為優質的、理想化的特殊教育。

(一)最優化的特殊教育的基本內涵

教育需要理想。這種理想來自教育者堅定的信念和對教育的一片熱誠,來自對教育發展趨勢的超前思考和準確把握,來自對學生的深刻理解和對學生未來的人文關懷。筆者認為,最優化的特殊教育不應該是“特殊”的教育,而是普通教育中的一種精細教育或者說是一種個性化教育,它是普通教育的一種理想化狀態,其區別之處僅僅在于其精細到了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個別需要,而在本質上絕無特殊之處。

特教學校應該立足本地(校)實際,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教育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通過各種綜合的、有效的手段或措施,使全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得到全面的、最適合其個體的充分發展,使之具備個人終身發展、回歸并服務于社會,進而實現自身價值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理想化的特殊教育的主要特征

1.校本性。“校本”即“以學校為基礎”,正在成為當前影響學校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基礎教育發展的方向。其出發點是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落腳點是改進學校工作,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我國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總體辦學水平和發展規模均落后于普教學校。但特教學校也有很多普教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校本管理,應該是特教學校實現全面、快速發展目標,盡快趕超普教學校的主要措施和必由之路。

2.人本性。即“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是人的解放,教育現代化就是最大程度地解放人的潛能,實現人的最大化的發展。而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學校只有承認并尊重差異,才會有教學上的個性,使教學充滿挑戰和魅力,才會使教師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實際實施教學。

特教學校必須把管理指導思想從“管事”轉移到“管人”上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既要把教師的作用放在主導的地位,又要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和核心。要注意引導殘疾學生去努力塑造完美、成功的自我,尊重每一個學生,不歧視、挖苦或漏掉一位學生,這對于身有殘疾的學生尤其重要。同時,也要讓學生經受挫折和磨練,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

3.能本性。即以人的“能力”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培養“能力人”為價值取向新的人才觀,重視學校中“人”(包括教師和殘疾學生)的能力水平,克服教育教學過程中只看學歷文憑或考試分數、不看實際能力的偏見。對于教師,要看重其實際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創新能力,惟才是舉,杜絕論資排輩等現象。對于學生,要牢固樹立即使身有殘疾也能成才干事的觀念和信心,強化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爭取使他們也能在某些領域或行業成為高級技術人才,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和生存質量。

4.發展性。即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在教育界被廣泛運用,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和辦學特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特教學校的方方面面。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和當前教育的實際需要,特教學校應積極形成和發展特殊教育現代化這個特色,并以此為基本手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社會性。即特殊教育的開放性特點。人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我們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社會開放度不斷擴大,因此,特殊教育的發展必然要走社會化道路。同時,殘疾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不僅在內容上從知識學習擴展到能力學習和素質鍛煉上來,而且在層次上從一般性求知擴展到個性培養和人文關懷上,在范圍上從學校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在渠道上從書本擴展到媒體和網絡上。因此,最優化的特殊教育必須切實轉變封閉的、孤立的觀念和做法,充分經歷和接觸社會,在開放的辦學中謀求進步和突破。

第9篇:當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農村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教育 師資隊伍 建設策略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及社會對于教育行業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長,為促進教育行業的發展,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而特殊教育作為我國教育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在農村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中仍存在不足之處,影響特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加強對農村頁數教育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對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不足之處

(一)教師數量嚴重不足。

就農村而言,由于其所處的地位,社會經濟發展較低,這就導致很少有教師愿意去農村從事特殊教育職業,這就導致特殊教育職業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當中,無法有效地照顧到每一位殘疾學生,同時并不能夠按照學生的心理發育程度開展有效教學,使得教育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從而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得不到發展。

(二)教師職前培訓不到位。

由于農村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結構大多是由普校轉型而來的,據統計,全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從特殊教育學校專業畢業的占教師總數不到百分之十,如我校十七個在編教師中,只有一個老師是從特殊教育學校專業畢業的,其他都是由普校轉型來的,所以職前培訓很重要。農村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師作為為社會提供殘疾職業技術人才的關鍵,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的是“雙師型”的教師人才,即教師加專業工程師,在對特殊學校職業教師培養的過程中,沒有把學術性及技術性的目標相整合,這就導致農村特殊學校職業教育師資在組建的過程中缺乏專業性,無法對殘疾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化教育,從而導致農村特殊學校職業教育質量得不到明顯提高。

二、建設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宣傳工作,提高職業聲望。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對于學生職業的發展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建設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時,相關部門應當做好宣傳工作,提高任職教師的職業待遇,加強對農村特殊學校職業教師的關注,逐步提高職業聲望,從而使得社會充分認識到特殊教育職業教師存在的意義,實現特殊職業教育教師地位的提高,為解決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增強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師的吸引力,吸引優秀人才入職,并做好招考的正規程序,使得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質量得到提高。

(二)完善教師培訓體系。

影響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專業的特殊教育教師,導致農村特殊學校的職業教育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如我校學生都來自農村,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以生為本,發展適性教育。也就是旨在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給學生將來融入社會打下基礎。對農村學生而言,將來的職業就是農活,所以學校把學生的職業教育定位在種、養專業上。我校的職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大多是經過短期的培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沒有專業的職業教育教師。因此,相關教育部門應當加強對特殊教育職業教師的培訓工作,實施“職業教育加師范教育”的模式,使得教師不僅能夠具備與特殊教育相關的職業技能,而且能夠具有師范教育的能力,為建立“雙師型”的教學人才奠定基礎,并在培養過程中做好實踐工作,使其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提高職業教學能力,從而實現農村特殊教育學習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做好在職培訓工作。

由于長期以來,社會缺乏對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師培訓工作的關注,再加上農村經濟以及觀念的影響,直接影響教師的職業發展,對待培訓工作的態度不夠積極,使得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因此,要想建設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就必須順應新形勢下終身教育思想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好在職職業教師的培訓工作,這就要求農村特殊教育學校時常組織職業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提高自身技能,同時要不斷邀請其他優秀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師到學校進行交流,從而使得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及技能,并借助互聯網等手段,獲取最新資訊,提升自身價值,逐步實現專業素質的提高。

三、結語

特殊學校的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農村中,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發展較為落后,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宣傳工作,提高職業聲望,并建立完善的教師培養體系,做好任職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從而為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自拍第1页 |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在线观看一级 |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 theav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美一区二区 | 亚洲成人免费观看 | 999热精品这里在线观看 | 亚洲v视频| 久久精品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tv | 国产一毛片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 韩国巨胸女三级视频网 | 99午夜高清在线视频在观看 | 高清国产露脸捆绑01经典 |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观看 | 日本高清色本在线www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男女交性拍拍拍高清视频 |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国产福利在线91 | 在线亚视频 | 欧美成人在线网站 | 真人毛片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全部精品孕妇色视频在线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521a久久九九久久精品 | 欧美a欧美1级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10p |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 | 国产一二三区精品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级播放 | 精品国产1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