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配電網規劃設計導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引言
配電網是城市現代化建設中重要的基礎設施。長期以來,"重發電、輕供電"不科學的觀念使得配電網建設改造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根本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而進行盲目地發展建設,私拉亂接形成了零亂的網絡。設備技術性能落后,線路老化,事故頻發,供電可靠性差,電能質量低,嚴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
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步伐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線路配網的負荷也日趨加重,加之我國原先城市規劃線路不合理等問題,現代城市的配網規劃和設計顯得十分重要,它不僅僅關乎城市的正常建設需要,也是人們高品質生活的保證,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應充分運用自己的電力專業知識結合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將城市規劃用電負荷地理特征等綜合考慮,進行合理科學的城市配網的規劃和設計,讓配電網的改造與建設適應電力市場的發展。同時電力供應是社會公用事業,服務于社會,為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因此,建設與改造發展城市配電網是開拓城市電力市場,發展城市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用電需求的必由之路。
2、中小城市配電網現存的主要問題
我國中小城市電網大多是50~ 60年代由地方小發電廠發展起來的,到60~ 70年代升壓聯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務院加大對"兩網"改造的力度,逐步對落后陳舊的城市供電線路進行整頓改造并新建了一些線路和變、配電站,使得我國的城市配網有所改觀,但基于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配網規劃問題越來越多,加之我國的城市配網基底不深 ,整體城市配網問題還處于比較底下的狀態。現階段我國城市配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突出問題:
2.1 配電設備陳舊
配電網設備包括了架空線路、電纜、桿塔、配電變壓器、隔離開關、無功補償電容以及一些附屬設施等設備,由許多的零件設備組成。然而,當前許多配電設備過于陳舊,配電網結構薄弱, 供電半徑長,導線截面小, 配電容量不足, 配電設施超負荷運行、絕緣質量低, 故障頻發,不但消耗了電力企業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導致供電可靠性低。
2.2 設備布局不合理
設備布局不合理也是配電網普遍存在的問題。電網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原來的規劃設計不合理、地區用電負荷因發展而造成的不同、新用戶的接入造成的電網結構變化等。當時沒有過多的考慮到配網的電源布點分布,嚴重的影響了現代配網改造中的計劃檢修、故障處理等工作安排,并對后期的城市配網的供電質量等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在用電高峰期,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主變負載不均衡等問題,一方面造成了生活質量的下降,一方面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3 線路故障率高,供電可靠性差
由于環境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國土地貌復雜,城市建設都是因地制宜,地理環境對城市配網的規劃和設計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我國很多城市的輸電線路多數選擇了高架線的方式,其本身就存在著故障率高的問題,特別是近幾年,環境惡化嚴重,常出現天氣突變,自然就增加了高架線的毀損率。高架線的毀損使得供電保證性下降,同時在修理時的難度、修理的安全性都無法估計。
2.4 配電線路負荷不均衡
城市配電網最顯著的問題莫過于配電網線路(尤指10kV線路)的運載不均衡。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地區發展緩慢,人口流動較大,造成該地段線路常年處于空載狀態;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地區,由于發展迅速,原有的配電網絡的電源點和容量不能滿足城市用電的需求,對中小城市來說, 配電線路常年處于滿載乃至是超載的狀態,特別是110KV電網的變電設備裕度小,布點少,,容易發生故障,損耗程度較大,對設備造成損傷。
2.5 配電網管理不規范
由于配電網的改造與建設不規范, 配電設備的固定資產也非常混亂,形成無人維護管理的公用配電線路,這些公用配電線路聯成的配電網當然是一個非常薄弱、不可靠的電網,可想而知供電質量也是非常低的。
3 配電網規劃設計和建設改造的思路及措施
對城市配電網進行建設改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配電網的供電能力和質量,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從而更好地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實現節約能源、降低損耗的目標。城市配網的建設,以前遵循的是電網規劃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對電力設施的建設,此原則基本是適用的,就現階段發展來看,對于城市配網規劃和設計,原來的原則理念要有所轉變和改善,以便滿足現代城市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說,筆者認為做好配電網的規劃與改造可以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3.1 精心做好全面規劃
規劃設計城市配電電網,要求我們充分運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和測量方法盡可能地收集數據,完善信息基礎,從而建立符合當下城市要求和適應城市不斷發展要求的配電網系統。對電力的預測要結合這個地區的城市規劃進行的,并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和行政級別進行合理性預測,科學地做好城市配電網全面規劃設計。中小城市配電網的規劃設計是根據《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和《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改造技術導則》,再結合本市的具體發展情況,制定出配電網的規劃設計目標,以及規劃設計與改造的技術原則。比如在實施升級改造規劃前,更要對片區的配電設備和用電情況做好充分的了解,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規劃改造方案。對規劃片區實行負荷預測,利用多種方法組合使用,盡量減少誤差,提高數據準確度。同時,也可以應用GIS建立時空地理模型,從時間、空間和測算主體方面綜合考慮得出更為準確的數據。規劃不但要符合實際,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3.2 合理規劃與建設配電網站點與結構
站點規劃主要包括劃分供電范圍、選擇線路、確定導線截面、劃定開關站規模和配電變壓器的選址等。配電網的站點規劃需要和當地的城市更新規劃、建設計劃、城市發展規劃互相配合,并更多地應用地下電纜、開關站和箱式變壓器等,節省占地空間和投資成本。對于電網結構來說,合理的電網結構需要合理的電網規劃,根據《安全穩定導則》,電力結構規劃需要適應負荷的要求,配置足夠的符合要求的電源設備,并保證電網結構能夠與電源和負荷水平相適應,保證電力的傳輸穩定和安全,并做好足夠的意外事故應急措施。通過合理安排配電網結構,可以讓配電網既能最優化運行,也能有效降低電網損耗,為用電負荷輸送最優質的電能。
3.3 加大力度改造配電網設備
中小城市配電網設備陳舊老化,結合配電網改造按規劃要求進行更新換代,諸110KV(35KV) 變電所改造成無人值班變電所,開閉所、配電所按照無人值班進行建設改造,配電設備進行無油化改造,低壓架空導線逐步按絕緣化改造。對城市繁華街道內改造或新建商業街、住宅小區可采用高低壓電纜供電。
3.4 選用合適的電壓等級
分層分區合理組成配電網。簡化電網結構,提高電壓等級,不但能減少了變電層次和電能損耗,也有利于配電網的合理布局和可靠運行,還能提高了城市電網運行的經濟效益。中小城市配電網目前宜采用110kV、10kV、0.4kV三級電壓,而郊區城鎮目前宜采用35kV、10kV、0.4kV三級電壓。按照三級電壓,建立分層分區的城市高壓配電網、中壓配電網和低壓配電網。
3.5加強高壓配電網網架建設
高壓配電網是城市配電網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級電網搞不好, 其他電網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高壓配電網能接受電源點所供出的全部容量,并能滿足供應全部負荷。高壓配電網的結構改造應滿足下列安全準則:向市區供電的高壓配電網應能保證任何一條110KV( 35KV) 線路或一臺主變計劃檢修停運時保持向用戶繼續供電,不過負荷,不限電; 事故停運能自動或通過操作保證向用戶繼續供電,不限電并不發生超過設備允許的過負荷。為此, 高壓配電網的配置方式要求35~ 110KV變電站有兩回電源進線、2臺主變壓器。在一個城市按照分層分區供電的原則,將幾個110KV(35KV) 變電站的電源進線聯接成單( 雙)環網( 開環運行)。在配電網改造時, 按照規劃要求逐步實施, 建成高壓配電網網架
3.6 重點改造中低壓配電網。
現代化的城市配電網建設改造過程中,中低壓配電網是提高電網供電可靠性的關鍵。中低壓配電網包括10kV線路、配電所、開閉所和0.4kV低壓線路。中低壓配電線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過去由于缺少全面規劃,不少城市的中低壓配電網都很陳舊落后,供電區域交叉重疊,接線方式復雜,改造任務繁重。 中低壓配電網結構改造應滿足下列安全準則:向市區供電的中壓配電網應能保證任何一條10 kV線路的出口斷路器因計劃停運時,系統能保證向用戶繼續供電;事故停運時,系統隔離故障后能保證向用戶繼續供電,且不限電并不發生超過設備允許的過負荷。因此,市區中低壓配電網應根據配電網建設中長期規劃,分期實施建設改造,不斷優化配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3.7完善配電網自動化,確保配電保障
配電網自動化有利于提高供電企業工作效率、安全可靠性和經濟性,改善服務質量,使供用雙方均得到效益。首先做好配電網自動化系統的規劃設計, 按照規劃設計分期實施。在配電網改造及配電網自動化應立足于以下幾方面:以保證供電可靠性為前提,確保電力用戶用電的時效性, 滿足電力用戶的供電需求。無論電力能源緊缺,還是電力富裕,從用戶用電的實際要求為出發點,做好用電服務工作,避免其它事故造成的供電影響,體現用戶是電力經營的需要。降低電網損耗,電能損耗是運行不可避免的,但損耗解決于電網結構和輸送電負荷的條件,增大導線截面,降低線路的電阻率,采用新的輸送電金具,以減少線路電能損失。實現配電網自動化系統的多項功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應先試點,摸索經驗,取得一定的效果,再行推廣。
3.8 加強崗位技能培訓工作,提高配電管理人員水平
加強崗位技能培訓工作是安全運行管理的保證。鑒于城鄉配網改造中采用了許多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而現有配電管理人員對這些不夠熟悉,所以要加大培訓工作的力度,以期達到:1)熟悉新系統的結線和主要設備的技術參數;2)了解新設備如重合器、負荷開關、環網開關、箱式變等的結構、工作原理,并能熟練操作。3)了解配電網自動化系統、SG186等系統功能及使用方法。4)進一步學習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和新配電網絡的調度管理、倒閘操作、事故處理等有關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
4、結語
配電網作為將電能最終配送給用戶的終端電網,其供電能力直接關系著每個用戶的用電安全,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電力用戶對提高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工作效率和優質服務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各城市供電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降損節能、建設現代化的城市配電網絡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用電的需求。只有進行合理配電網的建設與改造,才能提高城市的電網系統的運行管理水平,保證配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電力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毛傳洲,周英樹.城市配電系統自動化的規劃[J].電網技術,2001,(7)
[2]雷淮玉. 淺析城市配網規劃建設及發展[J]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9(2)
[3]葉世勛,劉煌輝.配電自動化規劃要先行[J].電網技術,2000,(4)
[4]郭又華,朱雨.城市電網規劃的思考[J].技術與市場,2005,(8)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周口供電公司 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配電網是是保障電力“配得下、用得上”的關鍵環節,配電網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電網供電能力提升、供電可靠性提高及經濟運行效率。為更加有針對性的開展和指導配電網規劃建設,公司開展配電網典型供電模式研究工作,結合典型區域特點,進一步深化研究D類地區配電網供電模式、建設標準在典型供電區的適用性和匹配性,提升公司配電網規劃水平,加快公司配電網規劃建設的標準化進程。
[
關鍵詞 ]配電網;供電模式;研究
一、適用條件和主要技術指標
適用于D類供電區(城鎮或農村),供電區域負荷密度大于等于0.1、小于1兆瓦/平方公里,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高于15小時(供電可靠率≥99.828%),綜合電壓合格率≥99.30%。
二、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分析
1.110千伏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
(1)電網結構:由1座220千伏變電站作為電源,接入1座110千伏變電站,初期根據負荷情況按單輻射接線;隨著負荷發展及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遠期目標電網結構逐步形成雙輻射結構。
(2)運行方式:正常方式下,兩回電源線帶1座110千伏站,兩條線路并列運行,110千伏母聯開關為閉合狀態。若其中一條供電線路故障,則由另一條線路轉帶全站負荷;若其中一臺主變檢修或發生故障停運,則由另一臺主變轉帶部分負荷。
2.35千伏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
(1)電網結構:由1座110千伏變電站作為電源,接入4座35千伏變電站,初期根據負荷情況按單輻射接線;隨著負荷發展及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電網結構逐步形成單環網結構。
(2)運行方式:正常方式下,每回電源線各帶1座35千伏站,35千伏變電站之間通過聯絡線連接,聯絡線為充電運行狀態。若該站電源線路故障,則可通過聯絡線路為該站提供電源;若其中一臺主變檢修或發生故障停運,則由另一臺主變轉帶部分負荷。
3.10千伏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
(1)電網結構:10千伏線路為架空絕緣線,分別由110千伏變電站和35千伏變電站配出,電網結構以單輻射為主,部分為多分段適度聯絡,線路分段數不超過5段。
(2)運行方式:正常方式下,分段開關閉合,聯絡開關斷開。
4.380伏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
(1)電網結構:380伏線路總體呈樹枝放射式結構。
(2)運行方式:正常方式下,380伏線路單回路運行。
三、主要設備參數
1.11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型式主要為戶外站,站內主變為2臺,容量選50兆伏安,110千伏側電氣主接線為單母分段接線;35千伏側電氣主接線為單母分段接線,每段出線2~3回;10千伏側電氣主接線為單母線分段接線,每段出線8回。
2.35千伏變電站:35千伏變電站建設型式主要為戶外站,站內配2臺主變,容量選10兆伏安,35千伏側電氣主接線為單母分段接線,10千伏側電氣主接線為單母線分段接線,每段出線4~5回。35千伏變電站一般宜在變壓器低壓側配置自動投切或動態連續調節無功補償裝置,使變壓器高壓側的功率因數在高峰負荷時達到0.95及以上,低壓電容器按主變容量的10%-30%考慮。
3.110千伏線路:結合《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110千伏線路選擇架空線路,導線截面可選400或2×240平方毫米。
4.35千伏線路:結合《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35千伏線路選擇架空線路,導線截面可選185或240平方毫米。
5.10千伏線路:結合《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對于鄉鎮和農業區,10千伏線路選擇架空絕緣線,主干線路截面為150平方毫米,分支線路截面為120平方毫米。
6.10千伏配電設施:單臺配變容量可選100~630千伏安,配電設施建設型式有配電室和柱上變2種,三相柱上變容量序列為100、200或315千伏安,單相柱上變容量為50千伏安及以下。
7.開關設施:110千伏變電站內110千伏、35千伏及10千伏開關均為斷路器;35千伏變電站內35千伏及10千伏開關均為斷路器;10千伏分段開關和聯絡開關宜選斷路器,其它開關均為負荷開關。
8.380伏線路:380伏配電網應結構簡單、安全可靠,一般采用輻射式結構。380伏主干線截面應按遠期規劃一次選定,主干線路選擇架空絕緣線路不宜小于95平方毫米,分支線路選擇架空絕緣線路不宜小于50平方毫米。
四、配電自動化配置
1.配電自動化配置原則:根據實際需求采用就地型重合器式或故障指示器。
2.饋線終端配置:柱上開關宜配置具備“一遙”功能的配電終端設備,如故障指示器。
3.站所終端配置:根據配電自動化的后期規劃目標,結合一次設備配置,站所終端采用DTU,配置“一遙”功能,用戶自建開關站、配電室的10千伏開關設備應滿足“兩遙”要求,并考慮為安裝配電終端等預留空間及位置。
4.配變終端配置:公用配變應配備電采終端,需要解決遙信、遙測信息的傳輸,選擇無線公網通信方式。
五、典型用戶接入
1.接入電壓等級
用戶的供電電壓等級應根據當地電網條件、最大用電負荷、用戶報裝容量,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供電電壓等級一般可參照表1確定。
2.接入方式選擇
典型用戶接入方式主要包括兩種:雙回路供電、單回路供電。
對于供電可靠性要求稍高的二級用戶宜采用雙回路供電,建設獨立的配電室或柱上變,安裝1-2臺配變,10千伏電源進線來自110千伏站10千伏母線、35千伏站10千伏母線或10千伏主干線路;對于農田灌溉用戶可采用單回路供電,安裝柱上變,10千伏電源進線來自主干線路;對于居民生活用電采用單回路供電,安裝柱上變,10千伏電源線來10千伏主干線路或分支線路。
六、結論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村用電安全、質量、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做好農村電網供電模式的運用工作,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網規劃;10千伏;建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111
1 研究思路
11 電網發展戰略對配電網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首先,近年來湖北省配電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發展總體仍然滯后,存在電網結構問題突出、供電能力有待提升、低電壓現象突出等問題。其次,我國電力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供電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分布式發電與多元化負荷快速發展,對配電網規劃設計、接入管理、運行檢修、安全協調控制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建設“世界一流電網”也要求加快配電網建設,提升配電網發展水平。
針對配電網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國網公司提出了以提高供電可靠性為目標,按照標準化、差異化、適應性和協調性的原則,提升發展理念,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建設與改造并舉,全面建設結構合理、技術先進、靈活可靠、經濟高效的現代配電網。
12 配電網管理模式變革是電網發展的必然之路
原配電網管理體制機制是在計劃壟斷經濟條件下發展而形成的,側重于縱向協調一致,管理較為粗放。如湖北省配電網規劃和建設管理工作由省公司統一負責,存在管理多頭化、部門間界面不清、職責不明、地市公司積極性不夠的問題,已難以適應建設一流配電網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配電網的科學發展。
具體來講,原10千伏配電網規劃、建設分為四大塊,分別由各相關管理部門負責,各管理部門分別負責各自范圍內的工程規劃、建設,在發揮部門專業優勢的同時,也存在業務交叉、條塊分割、管理主體多、管理目標分散、城農網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缺乏對業務全過程的統籌協調和整體評估。
隨著配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供電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以及智能電網的建設等,對配電網方面加強專業化、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過度分散的配電網規劃建設機制,不利于配電網健康有序的發展。
33 “三集五大”體系建設為創新變革創造了條件
“大規劃”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目標、主要內容是突出以加快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為目標,以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為方向,建立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和各專項、各層級的統一的“大規劃”體系,實現各級電網規劃之間的有機銜接。建立發展部門歸口管理,各專業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轉變電網規劃業務交叉、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各專業職責分工,優化規劃工作流程,建立配電網標準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科學管理模式。
2 問題分析
為適應“三集五大”體系建設要求,加快現代化配電網建設,湖北公司適時調整配電網規劃建設的責任主體,實行專業化管理,理順管理界面,加強建設成效的考核評估,建立完善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配電網管理工作體系。
按照發展部門歸口管理,專業部門做好專業指導的原則,城市和農村配電網規劃的職能統一調整到發展策劃部,充分發揮電網規劃管理牽頭部門的作用,調動運維檢修部、農電工作部和營銷部等專業部門的力量,保證電網規劃的統一性,各專業部門從具體項目的管理中脫離出來,加強配電網規劃和建設的技術原則把控、項目建設的專業指導、過程監管以及建設成效的后評估工作。
其次,按照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精神,配電網管理、建設的責任主體由省公司下放至各地市供電公司,對各自所在地的配電網規劃、建設成效負全部責任,在國網公司給定投資規模下,自主安排轄區內的配電網建設項目,改變了由省公司相關部門審定具體項目的方式,充分發揮各地市公司工作積極主動性,同時加強專業部門的監管工作,保證安排的項目符合建設原則及切合實際。
3 研究方案
31 重塑管理流程,實現專業化管理
(1)擴大地市公司權限,提高管理效能。制定出臺《配電網規劃和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堅持權責對等、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省公司把握總體原則,對配電網規劃和建設履行指導和監管職能;地市公司是配電網管理的責任主體,按照“三集五大”體系要求履行相應職能,對配電網規劃和建設管理負總責;各級經研院(所)負責相關工作技術支撐;縣公司承擔屬地化管理責任。真正建立起責權清晰對等、便于操作、精簡高效的配電網管理體制。
(2)統籌規劃建設,實行專業化管理。按照分工負責的原則,實現專業化管理,堅持電網統一規劃,實行省、地、縣配電網“三級管理”的專業化管理模式,建立起發展策劃部統籌負責、經研院(所)負責編制、相關部門(單位)協同配合、各負其責的配電網統一規劃的組織模式,統籌規劃公共資源和用戶資源,科學制定遠景目標網架,實現由統一規劃引領配電網發展。其次,運維檢修部負責指導、監督地市公司城市配電網項目建設。
32 加強規范體系建設,實現標準化管理
(1)制定規劃標準,提升規劃的指導性、規范性。以《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為指導,制定《湖北省配電網規劃與建設技術實施細則》,統一湖北省配電網發展目標、思路和原則,實現規劃思路及工作要求的“標準化”;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發展特性,實施“差異化”供電分區建設標準;各分區內部電網實施“精益化”規劃,提高配電網建設效益。落實《配電網規劃內容深度規定》,確定配電網規劃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深度,提升規劃的指導性和規范性。
(2)規范項目科研工作,增強項目安排的科學性、合理性。參考并繼承輸電網工程可研深度規定,結合10千伏及以下電網工程特點,重點考慮實操性,完成《湖北省10千伏及以下電網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規定》,修編《380伏~500千伏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制定《湖北省農村配網低電壓臺區改造指南》,《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投資及項目安排原則》,引入方案比選、量化分析、投資效益分析理念等,加強項目可研管理工作,提高項目儲備的科學性、準確性,強化前期可研工作的承上啟下作用,保證規劃、可研、計劃的有序銜接。
(3)建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高項目管理模塊化水平。深化細化配電網典型設計方案,全面應用《配電網典型供電模式》和典型設計,實現配電網工程如配電站室、架空線路(含接戶線)、電纜線路等組合式模塊化設計。
優化簡化設備選型,落實《配電網技術改造選型和配置原則》,在參考國網公司編制的《配電網建設改造標準物料》基礎上,結合湖北省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簡化設備類型和設備種類,提出我省配網設備選型指導意見和標準化配置方案,推行標準化、少(免)維護、長壽命設備,提高設備的互換性和通用性。
規范工程造價管理,應用《配電網工程通用造價(試行)》,統一造價控制尺度、工程造價模板和概算信息價,有效指導各單位工程造價。
33 加強人員技能培訓,保障配電網規劃建設水平
(1)加強技術標準的宣貫,強化標準化建設成果的應用。
(2)引入輔助計算分析工具,提高配電網規劃研究能力。引進國網公司一體化電網規劃設計平臺,使規劃人員擁有了統一的配電網規劃輔助計算分析工具,解決了配電網規劃工作中輔助計算工具不統一或無分析計算工具等問題,增強配電網規劃的科學性。
34 加強配電網與外部環境協調發展,保證項目實施落地
以縣為單位編制《配電網現狀白皮書》,爭取地方政府對配電網建設的支持。推動地市供電公司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開展電力設施布局規劃工作,推進10千伏配電網規劃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認真做好配網發展與市政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的銜接工作,將配電網規劃中的開閉所、架空線路走廊、電纜溝等用地資源納入城市區域或地塊控制性規劃。
35 建立健全考核機制,保證項目建設成效
(1)強化配電網投資原則管理,確保項目建設成效。為進一步加強公司配電網建設投資管理,明確配電網投資和項目安排原則,確保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研究制定了《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投資及項目安排原則》,明確電網基建項目與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工程分開,實行配電網項目實行單獨管理。省公司定期和不定期的組織對項目符合規劃情況、可研設計深度、投資計劃變更情況開展評估和抽查。
(2)加強項目里程碑計劃管理,確保項目按期建成。對10千伏配電網可研、建設工作實行全過程管控,研究制定了《配電網建設項目里程碑計劃管理辦法》,跟蹤、檢驗項目各環節進展,把控項目建設進展,確保項目如期投產。
(3)強化項目后評價體系,科學引導投資方向。確定配電網評價內容和方法,從發展、管理、效益等方面,提出一套量化評價指標,科學診斷配電網發展水平和薄弱環節,完善配電網投資決策體系,形成完整的閉環信息反饋機制。
4 結 論
湖北省電力公司在10千伏配電網規劃和建設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將配電網管理由粗放式轉變為精益化管理,既是適應公司發展戰略新要求,又是公司發展必然之路,建立完善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配電網管理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鎮中低壓電網;供電模型;低壓配電網通信;配電自動化;問題及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U223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長期以來,國內對中低壓電網網架結構的研究和實踐主要集中在接線模式方面,而接線模式僅僅體現了本級線路間的聯絡關系,無法體現電網中不同地形地貌和不同負荷密度條件下的變電站供電結構。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已不再只考慮應用接線模式指導遠景目標網架的建設,而是采用標準化的供電模型來構筑高水平的中低壓配電網[1]。
陜西各地區地形地貌及負荷分布差異很大,因此,針對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與負荷分布特征構建適合陜西各地區特點的供電模型以指導中低壓配電網的規劃和改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7]。
中低壓配電網供電模型是指城鎮供電系統對用戶持續供電的能力,它是以高壓變電站為源、中低壓饋線為網的供電網絡單元;中低壓配電網供電構架是指作為中壓配電網電源的高壓變電站的互聯結構。根據地形特點和負荷密度的不同,供電構架可分為點狀供電架構、鏈式供電架構和塊狀供電架構[2]。
中低壓配電網的接線由一系列中壓饋線單元連接著配電變壓器,低壓饋線連接著用戶構成,是由點、線、面組成的有機整體,供電模型可以直觀反映變電站、中低壓饋線、配電變壓器和用戶的連接方式,對配電網供電方式的理論分析與實際構建等工作均有重要指導意義。城鎮供電中斷,不但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安定。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對城鎮配電系統供電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鎮配電系統供電可靠性高既是電力用戶的需要,也是供電企業自身發展的目標[3]。
二、目前中低壓配電網的現狀
電力系統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發輸電系統,配電系統的可靠性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表現在網絡混亂、裝備陳舊、自動化水平低、維護工作量大、供電可靠性低等方面。實際上中低壓配電系統對用戶供電的可靠性影響最大,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用戶停電緣于中低壓配電系統故障。國內對配電系統的可靠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靠性評估算法方面,也研究了電力系統可靠性,但涉及建立中低壓配電系統的典型模型研究較少[4]。
三、完成建立西部中低壓典型配電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如何確立西部城鎮中低壓電網的供電模型和標準?如何提高中低壓網絡的供電能力,減少用戶的停電幾率?
2、如何搞好負荷預測工作?如何滿足和確保城鎮中低壓電網的供電質量?
3、如何設計配電通信網絡?
4、如何提高設備的故障判斷能力,自動隔離故障、恢復非故障線路的供電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通過分析國外中低壓配網的典型供電模型,結合陜西電網實際,制定符合陜西電網發展要求的供電模型。
電源點規劃方面:
供電網絡結構是配電網規劃設計的主體,而變電站的選址則直接影響網架結構的優劣,對中低壓配電網的經濟性、可靠性、靈活性和電能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城鎮人口逐漸密集,用電負荷密度不斷提高,而留給電力設施建設的空間卻越來越小,尤其是變電站的選址和線路的走廊。所以中低壓配電網的發展必須與市政規劃部門保持同步,做好前期負荷預測,滿足N-1的可靠性準則要求,主要采用環式接線方式,預留足夠的電力線路走廊、合理的電源位置和用地空間,為將來的電力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中壓方面:
一般地區中壓35kV配電網宜采用雙電源或環網接線方式。10kV主干線宜采用環網建設,開環或閉環運行方式。每條線路的載荷值控制中50%以下,便于線路故障時負荷轉移[11]。
例如分析巴黎、新加坡特色鮮明的配電網結構 ,總結國外發達城鎮中低壓配電網供電模型及特點,提出由典型供電模型組成簡單、統一 、合理的中壓配網設計理念,本文根據陜南、陜北和關中的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城鎮發展模式和不同用電負荷結構進行歸類,制定符合陜西實際的中壓電網典型供電模型,模型包括對用戶用電信息的采集、配套自動化的建設、繼電保護的配置、導線的選型等,積極應用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提高城鎮配電網的供電能力,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努力推廣中壓典型供電模型。
巴黎模型圖:
巴黎城市電網具有鮮明的環狀結構,由外環、中環和內環,三環又將其分割成若干個分區,各個變電站就處于分區之間,每個環內的變電站向兩側的分區供電,當負荷增加時"可在分區之間增加一變電站,將分區再一分為二,顯示了良好的可擴展性[10]。
新加坡模型圖:
新加坡在城市各分區內,變電站每兩回饋線構成環網,形成花瓣結構,稱之為“梅花狀供電模型”。不同電源變電站的每兩個環網中間又相互連接,組成花瓣式相切的形狀,其網絡接線實際上是由變電站間單聯絡和變電站內單聯絡組合而成。站間聯絡部分開環運行,站內聯絡部分閉環運行,而兩個環網之間的聯絡處為最重要的負荷所在,由一個變電站的一段母線引出的一條出線環接多個配電站后,再回到本站的另一條母線,由此構成一個花瓣多條出線,通過花瓣間相切的方式,滿足故障時的負荷轉供,顯示了良好的可擴展性[9]。
預想縣城/開發區/特鎮供電模型圖:
預想縣城/開發區/特鎮供電模型擴展圖:
預想縣城/開發區/特鎮供電模型在城鎮各分區內,相鄰變電站之間通過開閉所將每條饋線構成環網,形成十字結構,稱之為“十字狀供電模型”。不同電源變電站通過十字中心變電站或開閉所相互連接,其網絡接線實際上是由變電站間全聯絡和變電站內全聯絡組合而成。站間和站內聯絡通過開閉所均采用開環運行,而十字中心變電站/開閉所位于負荷集中地。由一個變電站引出的每條出線可以通過開閉所與本站的任意一條出線環接,也可以通過開閉所與對側變電站的任意一條出線環接,負荷轉供能力和可擴展性大大增強[6]。
預想一般鄉鎮供電模型圖
預想一般鄉鎮供電模型擴展圖
預想一般鄉鎮供電模型參照新加坡 “梅花狀供電模型”。由于一般鄉鎮沒有大的用電企業,主要是居民照明和農業生產用電,供電可靠性要求相對低。目前,陜西對經濟落后的偏遠鄉鎮都采用單電源輻射狀供電。預想一般鄉鎮供電模型采用變電站內單聯絡組合而成。站內每兩條出線首尾相連,開環運行,每條出線根據線路長度和負荷密度,分別安裝相應數量的線路開關,當線路發生故障時,有選擇的切除故障段線路,合上聯絡開關,保證非故障段線路正常供電。預想一般鄉鎮供電模型可以滿足故障時的負荷轉供,縮小停電范圍[8]。
低壓方面:
0.4KV配網是電力系統最終面向用戶的供電網絡,它的運行情況直接決定了整個低壓電網的性能。縣城、鄉鎮0.4KV主干線、支線和0.2KV支線供電半徑不超過500米,支線采用放射方式接線[16]。 (10KV有載調容變壓器,10KV電力變壓器)
變壓器建議使用可調容變壓器,平時運行容量控制在50%以內,把相鄰的0.4KV主干線環接起來,開環運行,當相鄰變壓器出現故障需要停電檢修時,將未出現故障的可調容變壓器容量調至足以滿足故障變壓器所帶負荷后,合上線路聯絡開關,轉移故障配變負荷,保證配變檢修期間線路不停電,繼續向用戶供電;當相鄰線路出現故障時,可以將耐張段過橋拆開,將故障隔離后,合上線路聯絡開關,繼續向非故障段線路供電,從而大大提高了低壓供電的可靠性。有載調容變壓器同時具備以下優點:1、解決了10kV配電網季節性負荷變化幅度比較大而造成變壓器損耗大的問題,適用于農村電網配電臺區;2、適用于一些晝夜負荷變化顯著的城市商業區、開發區、工業區等配電臺區;3、具有大小兩種額定容量且兩種額定容量運行方式可以自動轉換的功能;4、在不需要停電的狀態下,自動完成變壓器容量調節過程[12]。
在一些發達國家,低壓配電網自動化系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已經形成了集變電站自動化、饋線分段開關測控、電容器調節控制、用戶負荷控制和遠方抄表等系統于一體的配電網管理系統(DMS)。針對0.4KV配網的特點,通過PAC智能監控系統對低壓電網參數進行實時監控,并能在出現異常時做出實時決策,如自動斷路等。同時,PAC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借助其功能強大的上位機軟件對電網運行參數進行遠程調節,實現低壓“四遙”功能。通信方面采用光纖通信,能夠達到對低壓電網監控的實時性和可靠性要求,所收集的用電信息不僅可以使低壓電網安全運行得到保障,而且能對低壓電網運行狀態調整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13]。
低壓配電網通信系統構成[19]:
低壓配電網通信系統前端監控器構成[20]:
2、通過對配電變壓器和終端用戶的用電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實現用電監控、負荷管理、線損分析,最終達到自動抄表、錯峰用電、用電檢查(防竊電) 、實時負荷預測和節約用電成本等目的。建立全面的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需要建設系統主站、傳輸信道、采集設備以及電子式電能表(即智能電表) 。目前陜西電網公司用電信息采集覆蓋率為 4.5%。
遠期城鎮負荷預測有年遞增率法和負荷密度分布法,一般使用負荷密度分布法預測城鎮遠景負荷及負荷分布情況,公式:L――總負荷; Ii――不同性質用地區塊的負荷密度; Si――區塊的面積(負荷密度如果是單位建筑面積負荷密度,則為建筑面積;負荷密度如果是占地負荷密度,則為占地面積);T――為同時率(調查日負荷曲線得來,一般取0.7)[18]。
目前對城鎮中低壓配電網電能質量影響的主要原因是線路長,忽視負荷同時率和線路無功補償投退時間不合理,不能自動投退,導致電壓質量不穩定,負荷峰值時靠近電源側電壓正常,線路末端電壓很低,負荷谷值時靠近電源側電壓很高,線路末端電壓正常或仍然偏低。根據以上情況,建議城鎮用戶使用智能電表,搜集用戶用電習慣、用電規律和用電信息,通過分析整理,制定相應的調峰、調壓,調容措施來保證電能質量[15]。
3、配電通信系統以光纖和以太網為主,已有光纖通道應盡量采用,其余采取租用電信專網方式,并充分利用現已建成的網絡多業務平臺。通信系統采用分層結構,即分為配電通信主干層、配電通信接入層兩層結構,通信節點分為通信主站、通信子站。
主站與子站間的通信結構示意圖
4、配電自動化系統作為電力二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防護方案必須符合《全國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方案》的各項規定和要求,根據電力系統的特點,綜合采用基于PAC的智能遠程監控系統,不但可以實時監測電網的運行參數,而且可以在必要時發出遠程控制命令。該系統可以滿足電網監控的實時性、可靠性要求。該系統具有Internet和GPRS兩種通信模式,可以在各種地區實施,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14]。
五、結語
中低壓配電網作為直接面對大多數電力客戶的載體,其模型化、標準化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供電企業的關注。大中城市的配電網供電模型,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對城鎮配電網供電模型的研究還有待提高。目前,國外電力公司從高、中、低壓網架建設研究的重心逐步向中、低壓配網偏移,研究制定統一的中低壓供電模型,如中壓配電網方面,巴黎市采用的是“手拉手”開閉所供電模型,新加坡采用的是“梅花”供電模型。低壓配電網方面,標準化、模型化設計也可大大減少規劃設計部門的工作量,方便配電網擴展,利于實現自動化。基于我國城鎮中低壓配電網規劃水平有待完善的現狀,網架優化和資金的投入產出顯得格外重要,通過論證中、低壓配電網供電模型的合理性,實現配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有必要進行基于不同接線模式的配電網供電模型的研究,希望為電網的規劃設計者和運行人員提供一些科學有益的參考。
六、參考文獻
[1]陳章潮,程浩忠,《城市電網規劃與改造》【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范明天,張祖平.《中國配電網發展戰略相關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3]李天友,金文龍,徐丙垠,等.《配電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4]姜寧,王之偉,倪煒,等.《借鑒國際先進規劃理念建設南京堅強城市電網》【J】.供用電.2007.24(5);1-4;
[5]張功林,林韓,張榕林,等《.配網若干問題探討》【J】.電力與電工,2009,29(4):8-9;
[6]葛少云,張國良,申剛,等.《中壓配電網各種接線模式的最優分段》【J】.電網技術,2006,30(4):87-91;
[7]
[8]農村電氣化村典型供電模式硬功案例編委會.《新農村電氣化村典型供電模式應用案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9]吳涵1,2,林韓3,溫步瀛2,陳彬4,張功林4,《巴黎、新加坡中低壓配電網供電模型啟示》【J】.電力與電工,2010,30(2);
[10]宋云亭 張東霞 吳俊玲 彭冬 梁才浩 邱野 陳志剛 吳瓊 曹靜《國內外城鎮配電網供電可靠性對比分析》;
[11]于建成,郝志剛,隋靜,城鎮小區10KV中壓配電網規劃《農村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DL/T5118-2000)》;
[12]《電力發展規劃編制原則》(電計[1997]730號);
[13]《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功能規范(DL/T635-1997)》;
[14]原國家電力公司《農網自動化及通訊建設技術指導意見(試行)》;陜西省農電管理局
[15]《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陜農電計發[1999]76號);
[16]《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1999)》;
[17]《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國家電網農[2003]35號);
[18]《“十三五”米脂縣電網發展規劃》;米脂縣供電分公司;
[19]《0.4kV供電網智能監控系統研究》楊紅波 周春來 牟春明 李紅梅.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9年11期;
關鍵詞:電力工程,工程建設,配電網,改造規劃
1城網改造規劃的內容
城市配電網主要是針配電網加上為其提供電源的輸電線路與變電所,簡稱為城網,配電網包括高壓配電網、中壓配電網、低壓配電網,在配電網規劃中主要是指原有配電網的改造與擴建后興建新的配電網兩個方面。具體的內容有規劃年限的確定、規劃編制、經濟分析以及規劃實施安排。配電網規劃的內容還包括為達到規劃目標而提出的對電源建設的要求,調度通信及自動化方面的措施等。
2編制城網規劃理應注意的問題
2.1編制城網規劃要緊密結合城市建設
城網不但是電力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電力系統所服務的城市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為此城網建設要與城市建設緊密配合,同步實施,還要與環境協調,與景觀和諧。城網的規劃設計,理應符合《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以確保城網與城市建設的協調一致。為達到這一要求,第一是要搞好負荷預測,使我們的電網滿足社會(電力市場)的未來需求。第二是規劃的電網布局要符合市政規劃,要把電力規劃納入整個市政規劃。
2.2城網規劃的編制還要符合城市配電的特點
城市配電的特點是:
(1)負荷相對集中,負荷密度較高。城市用電負荷的構成主要是工業、交通、運輸、市政、生活用電。在城區城網規劃中,根據城市發展規劃藍圖,針對各種負荷的要求,作了分別對待。
(2)用戶對用電質量要求較高。
(3)配電網的設計標準較高,在安全與經濟合理平衡下,要求供電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在進行城網規劃的編制中,最少要同時出臺了一份城網管理制度,要求凡配變單臺或多臺容量超過400 kVA,必須采用高壓開關柜(或環網柜),保護采用定時限保護,直流監控。
(4)配電網接線較復雜,要保證調度上的靈活性,運行上的供電連續性及經濟性。
(5)配電網的自動化較為完善,對電網管理水平的要求較高。城市配網發展和應用技術,逐步引進配電網計算機輔助管理是管理上的發展方向。
(6)對配電設施要求較高。城市配電網的線路和變電所等設施須滿足占地面積小、容量大、安全可靠、維護量小及城市景觀方面的要求,特別在城市中心區使用電力電纜線路。
2.3總體規劃中各階段的關系處理
配電網規劃年限與城鄉地區總體規劃的年限一致,一般有近期(5年)、中期(10年)、遠期(20年)3個階段。高壓配電網與中壓配電網的供電范圍大,負荷中包括各小區低壓負荷的總和,雖然低壓負荷的實際數值可能與預測的數值不同,有增有減,但總的變化不會太大,不會影響遠期規劃的有效性。且因高、中壓配電網的工程量大,建設周期長,前期工作要早做,所以應制定遠 期、中期和近期規劃。低壓配電網受當地負荷變化的直接影響,使其遠期規劃的有效性降低,且低壓配電網的工程較簡單,可在短期內建成,因此制定近期規劃即可。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由于高、中壓配電網中最近2年的工程項目實際已在施工,因此近期規劃一般指從第3年開始的近5年中每年的規劃。對低壓配電網則是從現在開始的近5年中每年的規劃。規劃制定的順序是從遠期規劃開始,然后依次為中期規劃、近期規劃。中、近期規劃中的項目可從遠期規劃中已確定的項目中摘錄出來,這樣可使最終建設的配電網不會與所規劃的配電網偏離太大。因受城市規劃的變動、負荷的變化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需作經常性的修正,使最終建設的配電網與原制定的遠期規劃有一定的變動。配電網的規劃,是以遠期規劃指導中期、近期規劃,根據市場的變化修訂和調整遠期規劃。
2.4精打細算,合理利用城改資金
城市配電網的發展和改造的總體計劃。其目的在于以合理的投資增加配電網的供電能力,適應負荷增長的需要和改善配電網的供電質量。因此,如何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資金,成為城網規劃中需研究分析的一個重要成分。這就需要我們在規劃的編制中搞好經濟分析,需要培養一批既懂電力專業技術又了解經濟管理的人才。
在城網規劃中,為達到某一預期供電目標,可制訂多個供電方案。對參與比較的各個方案都要進行經濟分析,以便選取最佳方案。方案中的一切費用和效益都應考慮時間因素,將不同時期發生的費用和效益折算為現值,使具有可比性。通常參與比較的各方案的條件一般相同,可采用年費用最小法,選取年費用最小的方案作為最小方案。還可采用優化供電可靠性的原則進行方案比較,以取得供電部門和全社會的最大綜合經濟效益為選取最佳方案的標準。
2.5學習采用先進手段,進行城網規劃
目前有些國家的大城市供電部門已采用計算機輔助城市配電網規劃設計,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大量的精確計算,并節省了人力和時間。其規劃設計內容包括負荷分塊預測,變電所、配電所定位和數量確定,線路路徑、網絡分析計算,可靠性分析,經濟分析評價等方面。計算機輔助規劃設計的成功應用必須以強大的配電網信息數據庫(包括圖形系統)為基礎。
3展望
從3方面論述城網未來的發展趨勢。
3.1電壓等級簡化,電網結構布局合理
簡化電壓等級,有利于配電網的管理和經濟運行。對于城區來說,將110 kV電壓引入市區,逐步淘減35 kV變電站,采用110 kV/10 kV/380 V/220V等級電壓,將是配網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電網結構布局趨于完善合理。電網容量完全能滿足現階段的供電要求,同時又有適應發展的裕度。線路無交錯供電、迂回供電、超長供電等現象。通過采取在負荷點用開閉所集中配電等手段,既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供電要求,又能靈活方便地進行調度、檢修。由于供電可靠性大大提高,不再有用戶專線及用戶專設雙電源。
3.2減少柱上電氣設備,美化城市空間
采用地下隧道敷設電纜線路,戶外采用箱式配電所,將會給居住的城市一個寬敞、美麗的空間。這將有待根據經濟情況逐步進行,同時還應發展故障尋址技術。
3.3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應用
設備的技術進步是輸配電技術進步的重要關鍵。新型配電設備的開發,除適應配電網的技術要求外,在經濟上必須合理。為節省運行費用,維修少或不須維修的設備如SF6絕緣的全封閉裝置和真空斷路器等必將在城市配電網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以一個中等縣級城市為對象,對縣級城市配電自動化系統的結構、功能要求和技術指標做以探討。供各位讀者和同行參考。
關鍵詞 縣級;配電自動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 TM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1)122-0143-01
1 方案概況
假設對象為中部中等縣級城市,有人口25萬,110 kV變電站3座,35 kV變電站9座。售電量平均每年增長40%以上,用電負荷主要為工業用電、商業和居民生活用電約占總用電量的30%左右。年最大負荷
76.6 MW,平均線損10.72%。
總體包括:12條饋電線路自動化,40臺柱上開關及FTU,120臺配電變壓器TTU,5個環網柜DTU、20臺電纜分支箱故障監視及上傳,配調主站系統的建設。采用光纖通信方式。
2 自動化系統方案
總體目標:城區供電可靠性達到99%,用戶電壓合格率達到98%的指標要求。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高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管理水平。開閉所進出線開關實現綜合自動化,可自動判斷故障,自動隔離。為無功提供準確數據,降低線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現有配電網絡資源,多供電,多售電。
饋線的分段互聯原則:饋線的分段應根據目前線路的實際運行情況和負荷統計資料,充分考慮供電可靠性、負荷重要性及轉帶負荷能力,按負荷均等的原則,結合城市規劃、地理街區、負荷發展情況綜合考慮,并兼顧投資收益因素,對饋線進行分段。饋線的聯絡至少要實現手拉手供電,聯絡的兩段饋線最好是不同變電站的出線,沒有條件的,應該是不同母線。理想的方式是將城區配電網互聯聯為網格狀,互代能力強,供電可靠性高,真正滿足N-1準則。
10 kV網架的改造的要求:10 kV網架的改造要滿足《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的規定,設備的選型同時要滿足配電自動化的要求。配網自動化建設在縣城10 kV網架的改造的同時進行。建議選用JKLYJ-240絕緣導線,以滿足發展的需要。柱上開關選用額定電流為640 A、短路電流為16 kA的真空斷路器。環網柜進行更換改造,更換具有電動操作機構的進出線開關,配套安裝測量CT、PT(同時兼做電源,500 VA),安裝DTU,開通光纜,實現故障檢測和三遙,納入配電自動化系統。
保護配合及遠方控制方案:在各10 kV饋線分段開關和聯絡開關處分別安裝FTU對其進行監控,實現故障檢測和三遙。FTU和開關配合組成不同的故障隔離保護配合方案。保護配合方案的原則是變電站10 kV出線開關的保護整定(定值和時間)不變,主變的保護整定(定值和時間)不變。故障隔離為跳開故障區段兩側開關,受故障影響的健全區域有可能的營救措施時,經判斷選擇一種安全的最優可行方案,合上相應的聯絡開關恢復這部分健全區域供電。
故障區域判斷、隔離的模型:在故障發生時,各FTU、DTU記錄下故障信息,并將上述信息傳至配電主站,經計算機系統分析后確定故障區段和最佳供電恢復方案,最終以遙控方式隔離故障區段、恢復健全區段供電。以安全和負荷均衡分布為原則,建立了故障隔離后受故障影響的健全區域的優化恢復策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配電網絡故障處理應用軟件,故障判斷結果、影響區域內的用戶信息等自動顯示。對于在處理一處故障過程中,同一條饋線上又發生另一處故障的情形,系統能自動判斷出當前狀態的故障區域,并采用人機交互的方法將故障處理進行到底。針對配電網采用的開關設備,對以上幾種故障處理方法采取各種組織策略,當然,這些組織策略都是可組態的,今后也可由用戶自己設置。
饋線自動化要求及接口:柱上開關采用戶外智能高壓斷路器型開關,采用真空滅弧室滅弧、外絕緣結構,引出線采用密封電纜頭結構,外帶連接絕緣母線,要求體積小、免維護、安裝方便。FTU與開關的接口主要技術指標:PT及電源:AC 220 V,500 W,兩端取電,精度,測量CT:A、B、C相,5A,0.5級;保護CT:A、C相,5A,2.0級;控制回路:AC 220 V;無源開關輔助接點。開關和FTU接口,要求開關裝設2個PT用以提供FTU工作電源和測量電壓,2個保護CT、3個測量CT,并提供一個開關位置信息和一個儲能信息,配合FTU構成智能系統,以實現三遙及監測功能。PT額定容量為500 W,操作箱上應有CT開路保護轉換開關,以方便安裝維護。
3 配電自動化通信
通信系統的設計應堅持先進性、開放性、安全性、可擴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采用光纖通信方式,可靠,一次到位。主站和配電子站的通信采用網絡通信方式,配電子站網絡接口,直接接入主站網絡交換機。配電子站通信采用TCP/IP協議,IEC 870-5-104通信規約。FTU、DTU、TTU和配電子站的通信采用自愈式光纖環網,配四芯單模光纜,沿10 kV電力線同桿架設。每臺終端配置一臺自愈型光Modem。需要集結其他FTU、TTU的節點,配為多光方向光Modem。配電子站配置四臺自愈型光Modem,可以組成2個環網。當光纖環網的任一段出現斷點時,信息依然可以傳至配電子站。每個終端通信節點根據需要配置2-4個RS-485/232電端口。其中一個通信口用于連接FTU/DTU/TTU,至少一個預留作為備用接口。
配電主站與MIS聯網采用網絡物理隔離器一臺,主站通過網絡物理隔離器與WEB服務器進行網絡連接,Web服務器與MIS交換機進行連接。TCP/IP網絡協議,速率10 M/100 M,網絡接口:RJ45。
4 系統總體結構和技術指標
4.1 配電自動化系統設計原則
1)縣級電力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軟件技術,在一個系統平臺上集成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變電站集中控制、縣城配網自動化、配電地理信息系統(GIS)、變電站電量采集計量系統以及高級應用、Intenet Web信息等功能的新一代縣調系統。
2)綜合調度自動化系統采用統一的電網拓撲模型、統一的數據采集、統一的數據處理、統一的數據庫、統一的人機界面,從而真正實現了信息數據共享,避免了分散建設中設備配置重復浪費,降低了系統建設費用。
3)配電自動化系統要采用合適的網絡拓撲模型,潮流計算要解決量測點不足的問題,要能對復雜的網格狀配電網絡的故障隔離和恢復供電的進行正確判斷和處理,可以協助調度員安全經濟的調度電網,真正滿足N-1準則。
4.2 配電自動化系統總體結構配電自動化系統采用分層集結的策略
分為主站層、子站/廠站層、終端單元層三個層次。配電網主站服務器、前置機、維護工作站和配電子站放置在縣調機房。
參考文獻
[1]國家電網公司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S].2003.
[2]配電系統自動化規劃設計導則[S].
[3]10 kV配網自動化發展規劃要點[S].
[4]福建省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技術實施細則[S].2003.
關鍵詞:配電網規劃;電力負荷預測;配電網自動化;改進措施
0 引言
配網的改造及建設投資更加科學合理、經濟可行,進而達到完善現代化電網的總體目標,加大了對配網規劃的審核力度,組建了專家審核小組.經過深入實地調杏了解,對配網規劃進行了審核,審核發現現有配電網的規劃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必要強調并重申配電網規劃的方法、內容.分析以往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城市配電網規劃工作的改進意見。
1 配電網規劃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1.1 配電網現狀分析不全面
大部分地區對配電網現狀的分析不透徹.不能按照配電網規劃內容要求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存在文字表述不清、基礎數據收集不全、數據不準確、前后數據不對應、容載比與負載率概念混淆的等問題,不能切合實際地反映出配電網存在的問題。對低壓配電網的現狀也沒有進行深人細致分析。如:有的地區只是簡單的介紹存在無功缺乏電壓偏低問題,但沒有具體的數值計算分析;有些地區對線路負載率及聯絡方式分析簡單.不能反映出線路的薄弱環節等問題。
1.2 設備選型不合理
普遍存住電纜、導線、變壓器、電容器、TA、開關、斷路器等主設備選型時沒有進行充分的技術分析和相關計算,片面地追求截面和容量;出線間隔、負荷互帶、供電半徑等沒有按照規劃導則、技術標準和實際負荷進行計算分析。有些地區只是簡單地更換大截面導線或大容量設備.造成大量的浪費.甚至存在將所有的設備重新更換的現象。造成資金浪費;同時未對運行中的設備進行全壽命技術分析。不能充分保證設備安全經濟運行。
1.3 電纜敷設不合理
建設中對電纜的使用應在電力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由于在配網規劃中對電纜人地沒有具體的規定。同時與地方政府的溝通不夠充分.存在一些新建城市在市政建設中片面追求城市的美觀.不切合實際地提出將電纜全部入地的要求;還有個別地區存在既小考慮配電網運行維護、事故搶修的資金投入,又未經電力部門專家的指導.直接將電纜埋入地下等問題,不僅造成很大的資金浪費,也給今后城市配網的安全運行埋下了隱患,同時給維護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1.4 負荷預測及電氣計算準確性不高
配電網規劃中.由于缺乏負荷頂測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的計算軟件,歷史數據又不全,導致負荷預測結果不準確,造成電源點分布、線路路徑等網架結構方案誤差大;電氣潮流計算、短路電流、無功電壓等計算偏差較大;線損率、電壓、短路水平等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校驗,甚筆有螳地區的規劃方案沒有進行電氣計箅.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造成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較差。
1.5 技經指導原則缺乏。投資估算不準確
大部分地區取費標準不統一,缺乏技經原則指導。如:某地區同型號的電纜單位造價分別是180萬元/km和100萬元/km:同一廠家相同型號的環網柜造價分別是3萬元/臺和15萬元/臺;某幾個地區的無功補償裝置的價格分別是425元/kvar、200元/kvar:居民的計量改造投資分別是600元/戶、200無/戶不等,造成規劃的投資估算差別較大。
1.6 效益評估簡單
對改造后的網架結構沒有全面、深入、科學、細致的開展計算分析,缺乏規劃前后供電可靠性、供電能力提升.線搠率等一些重要指標的對比。經濟效益評估簡單。沒有進行充分的科學計算論證,只通過一些簡單的電量收益進行估箅,不能為投資決策提供可信的依據。如:某地區配電網規劃面積為90km2,3 a的改造和新建項目投資達10億元,只進行了粗略的效益估箅。沒有進行詳細準確的效益評估。
1.7 配網自動化建設落后
由于我國配網自動化工作起步晚.相應的技術政策、標準等較少:同時由于配電網自動化涉及的范圍廣,點多量大,早期的配電網絡已基本形成,只在原有配電網的基礎上進行自動化改造難度大。為此內配電網自動化建設采取個別線路作為試點成功后逐步推行的原則,滿足不了應用的需要。有些地區在配網自動化的建設規劃方面以介紹系統為主,對具體工程、對一次設備的選擇及有關技術要求上缺乏統籌規劃,沒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缺乏完善統一的管理模式。
1.8 配電網與主網的建設發展不協調
主網規劃對配電網規劃起著導向作用,配電網規劃是主網規劃的基礎,也是配網改造和建設的關鍵環節.對電網后期工作起著主導作用。由于近幾年資金主要投入了主網,對中低壓配電網投入較少.使得中低壓配電網建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地區城市配網規劃與主網規劃沒有統籌協調發展,造成了局部地區供電半徑大、損耗高、電壓低、可靠性差等問題。
2 解決配電網規劃問題必須必須注意的幾項
電力規劃要與地方經濟發展及城市規劃建設相適應并適當超前。因此,在進行配電網規劃時,必須要堅持安全可靠、經濟環保、節能可行的原則。根據配電網的實際情況.規劃工作要遵循以下步驟和方法。
2.1 認真分析配網現狀
分析現有配電網的運行狀況、電網結構、負荷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主要內容:現有電網的供電可靠性能否滿足用戶的要求.主要考慮,N―l準則的供電可靠性,故障條件下轉供負荷的能力;現
有線路的導線截面、所帶負倚情況及負載率計算分析:現有電網正常運行電壓水平和主要線路的電壓損失是否在規定范圍之內;現有網絡結構的絕緣水平和供電設備是否需要更新和改造;如何減少配電網的故障率等。
2.2 準確預測電力負荷
電力負荷預測的準確件是電網規劃的基礎和關鍵。預測的精確度汽接影響電網規劃質量。由于影響負荷需求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要求必須采取多種科學的計算方法進行預測。根據地區歷史負荷、經濟發展狀況及經濟建設規劃等因素,通常采用3種及以上的預測方法.進誤行近期負荷顱測和中長期負荷預測.最后采用空間預測法進行校核,差值滿足規定要求。
2.3 制定合理的技術原則
根據Q/GDW 156―2006《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和結合當地城市建設情況,注重提高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發展的電網規劃技術原則。目前,我國城市城區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站點和線路走廊用地獲取困難,為解決城市中心高負荷密度地區供電能力不足,農村低負倚密度地區壓降過大等問題,提高中壓配電網電壓等級是最有效的技術措施。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及我國中壓配電網發展趨勢.將分階段、分區域、分設備進行升壓改造,各地區可結合實際情況適時推廣使用20kv電壓等級供電.以解決目前配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還有利于電網的節能降耗。
2.4分析電力平衡。制定規劃方案
根據負荷預測結果進行電力平衡的分析,對城區電力平衡按電壓等級進行。規劃方案應結合主網規劃按目標年分階段分區進行電力平衡,同時應與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同步并適當超前。依據預測的負荷水平、分布情況及電力平衡分析結果制定配電網的規劃方案,提出新建變電站的站點位置、線路路徑方案,最終確定分期末及各規劃水平年的目標網架結構,并給出電網現狀及各分期末的城網規劃地理接線圖。
2.5 科學計算分析,驗證規劃方案
利用科學計算軟件對規劃方案進行潮流計算、N―l校核、短路電流計算、無功容量配置、電壓等計算,必要時進行穩定校核,進行多方案技術比較.依據科學的計算方法驗證規劃方案的準確性與可行性。
2.6 統籌推進配電網自動化改造
配電網綜合的改造是實現舀正電網自動化的基礎.沒有穩定的電網結構和可靠的設備是不可能實現配電網自動化。由于早期的配電網絡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難度較大.要想提高自動化水平,必須做好統籌規劃;同時,目前在配網自動化建設方面缺乏成熟的經驗.需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采取逐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提高配網自動化建沒水平。隨著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新形勢下的智能配電網將應對更大挑戰,更多的分布式能源滲透在配電網系統,更需具有新的靈活的網絡拓撲、控制策略及智能電力電子裝置。
3 配電網規劃工作的改進措施
3.1 高度重視配電網規劃工作
目前.城巾配網規劃建設缺乏統一指導和資金投入,城市配網規劃落后于主網架建設,落后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城市化建沒,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配電網規劃工作。今后配電網的建設改造中,應將修編審定后的規劃作為投資依據,避免投資的盲日性和重復浪費。同時,為了保證農網改造投資的科學性、合理性.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建議農村電網盡快開展配網規劃工作。
3.2 完善配電網規劃技術導則和制度
結合審核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配網規劃技術導則和制度。增加電纜設備的使用規范和技術原則,增加技經原則和取費標準,指導城市配網規劃上作的規范有序開展。隨著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建議城市配電網電力裝備選型上要滿足技術先進、運行安全可靠、操作維護簡單、經濟合理、節約能源及符合環境保護等要求,同時根據國家電網公司配電技術發展趨勢。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一些地區適時試點建設20kV的配電網,并及時總結經驗推廣應用。
3.3加大專業技術指導力度
充分發揮電網規劃專業技術部門的作用,對各基層供電局(農電局)進行配網規劃的技術指導;完善電網規劃中心配電網計算軟件的配置,通過科學的鼉化管理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規范配電網規劃的編制、評審、實施的管理程序。各基層供電局(農電局)應在專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對配網規劃及時進行滾動修編.保證城市配網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4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步伐
為了提高城市配網規劃質量,建議對基層各供電局(農電局)從事配電網規劃的技術人員進行配電網規劃原則和方法方面的技術培訓。并鼓勵參加罔內舉辦的城市配網規劃培訓班.學習先進地區的配電網規劃經驗和方法.開拓規劃新思路.提高規劃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配電網規劃質量。
3.5 深入開展配電網自動化技術的研究和實施
充分認識到配電網自動化建設的意義,結合配電網的現狀和特點開展自動化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工作,加快配電網自動化的建設。在未來智能化電網的發展過程中。智能配電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智能配電網的建設應以實現配電網兼容、互動、自愈、優化基本特征功能為導向,在配電網網架基礎建設、網絡自動化建設、分布電源接入優化與展現、智能運營管理等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中壓配電網,優化,接線方式, 經濟性
【 abstract 】 :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located in the end of the power system, connected directly with the user, the whole power system of power supply to the user and the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must, in the realized and protected by it. 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nd basic projects, in which the power grid connection mode choice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it not only involves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economy and reliability, but also to the entire power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er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various connection mode, so as to power grid,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opera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operation personnel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 key words 】 : 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the wiring way, economy
中圖分類號:U66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配電網接線方式選擇原則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城市配電網建設改造工程,要求對配電網接線方式進行規劃設計,根據《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改造技術導則》要求,配電網接線形式,應保證在正常情況下,能滿足供電安全、經濟和質量的要求;在故障和設備檢修情況下,有比較大的靈活性,盡量保持用戶不間斷供電,適應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在選擇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便于運行及維護檢修;優化網架結構、降低線損;保證經濟、安全運行;節約設備和材料,投資合理;適應配電自動化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供電靠性和電壓質量;靈活地適應系統各種可能的運行方式。
2、中壓配電網接線方式比較及分析
由于配電網的發展過程受到電源位置、負荷分布的限制和約束,還受到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配電網的接線方式各式各樣,配電網的結構也五花八門,本文為了便于分析,結合我區配電網現狀,從架空線路的接線方式、電纜的接線方式、架空線路和電纜線路混合的接線方式3個方面進行探討。
2.1架空線路的接線方式
2.1.1放射式接線
(1)單回路放射式接線。其結構見圖1(圖中表示常分桿上負荷開關),線路末端沒有其他能夠聯絡的電源。這種結構接線簡單、投資較小、維護方便,但這種接線方式很不可靠,任一元件故障便引起供電中斷,只適合于農村、鄉鎮和小城市采用。
(2)雙回路放射式接線。其結構如圖2所示,這種接線雖是一端供電,但每基電桿上都架有兩回線路,每個用戶都兩路供電,即常說的雙“T”接線。任何一回線路事故或檢修停電時,都可由另一回路供電。即使兩回路不是來自2個中壓變電站,而是來自同一中壓變電站10kV側分段母線的不同母線段,也只有在這個中壓變電站全停電時,用戶才會停電。但運行經驗說明,同桿架設的兩回架空線路和兩回電纜線路不同,線路故障時,往往會影響兩回線路同時跳閘;而線路檢修時,為了人身安全,又往往要求兩回線路同時停電,因此供電可靠性并不很高。因此,最好兩回線路不同桿架設,但路徑又會遇到困難。
這種結構造價較高,只適合一般城市中的雙電源用戶。當然,對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著名景區、城市中心區也可采用這種結構,但這些地區往往要求電纜線路,不用架空線路。
(3)樹枝式接線。樹枝式接線也稱樹干式接線(見圖3)。它是由主干線、次干線和分支線構成的放射式接線。當負荷點沿線分布時,可采用這種接線,但分支線不宜太多,常在6~10kV電網中應用。這種接線方式供電可靠性較差,如果靠末端發生故障,影響面少,靠原端發生故障,則影響面大。改進的方法是:利用擴容改造機會增加另一電源,聯絡開關可常開運行,形成互供,支線之間再設法增加互供,如圖4所示(QS1和QS2為互供聯絡開關),是城網專委會推薦的接線。
2.1.2環網接線
(1)普通環式接線。即在同一中壓變電站的供電范圍內,把不同的兩回中壓配電線路的末端或中部連接構成環式網絡,見圖5(圖中表示常合桿上負荷開關,表示常分桿上負荷開關;下圖同)。當中壓變電站10kV側采用單母線分段時,兩回線路最好分別來自不同母線段,這樣只有中壓變電站配電全中斷時,才會影響用戶用電;而當中壓變電站只有一母線停電檢修時,則不影響用戶供電。這種配電網結構、投資比放射式大,但配電線路停電檢修可分段進行,停電范圍要小。這種接線方式用戶每年平均停電小時數比放射式小,適合于大城市邊緣,小城市、鄉鎮也可采用。
(2)“手拉手”環式接線。其結構見圖6,它與放射式的不同點在于每個中壓變電站的一回干線都和另一中壓變電站的一回主線接通,形成一個兩端都有電源、環式設計、開式運行的主干線,任何一端都可以供給全線負荷。這種接線方式配電線路本身的投資并不一定比普通環式更高。但中壓配電站的備用容量要適當增加,以負擔其他中壓變電站的負荷。實際經驗表明:不管配電網的接線形式如何,一般情況下,中壓變電站主變都需要留有30%的裕度,而這30%的裕度對“手拉手”環式接線已夠用。當然,推薦的裕度更要高些,是40%。“手拉手”環式有2種運行方式:一種是各回主干線都在中間斷開,由兩端分別供電,見圖6(a),這樣線損較小,配電線路故障停電范圍小,但是在配電網線路開關操作實現遠動和自動化前,中壓變電站故障或檢修時需要留有線路開關的倒閘操作時間;另一種是主干線的斷開點設在主干線一端,即由中壓變電站出口斷路器斷開,見圖6(b),這樣中壓變電站故障檢修時可迅速轉移線路負荷,供電可靠性高,但線損增加,是很不經濟的。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系統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
3、結論
關鍵詞:配電網 規劃方案 全壽命周期管理 方案比選
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evaluate the economy and reliability of power grid planning schemes,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power grid planning cost. Improve the economy selection process of power grid planning schemes,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the power grid assets, compare different scenarios by calculating the full life-cycle cost of typical areas afterwa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ll life-cycle management can save significant cost for the enterprise and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s significantly.
Key words:power grid; planning schemes; life cycle management; selection process.
一、引言
為保證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電網規劃的關鍵環節是電網公司長期發展目標與電網建設必須相銜接。近年來,在科學領導技術的前提下,電網公司已經開始全面引入電力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1-3]](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簡稱LCAM)理念和方法。
全壽命周期管理是實現系統優化的一種科學方法。資產的規劃設計、采購、建設、運行、檢修、技改、報廢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周期管理和系統研究。這就要求建立在全壽命周期范圍內的成本模型和效益模型,定
量計算方案的投資運行維護成本、增加供電量效益、可靠性效益和節能降損效益。
傳統的資產管理模式,強調階段的劃分和有序性,對各部門的工作分配不同,也難以統一一個總體目標和想法。國家電網公司從2008年就已經對開展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工作進行了積極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管理技術總體方案實現模式及技術方式,使企業管資產、管人、管事相結合,責、權、利相結合,技術、經濟、管理相結合,企業資產管理技術、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企業文化相結合。
對設備全壽命周期的成本跟蹤和全過程質量監控,優化相應配電網規劃方案,正確處理好電網資產安全、壽命、周期,是提高電網資產運營效益和全壽命周期水平,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和可靠供電的必要措施。
二、配電網規劃方案的LCC實用計算模型
(一)初始投入成本CI
CI=配電網規劃方案新建設備的數量×設備綜合建設單價
設備綜合建設單價包括設備購置費、建筑安裝工程費、其他費用折舊損失等。
(二)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初始成本
三、典型地區―四平社區規劃方案的比選分析
(一)典型地區概況
本次選取市區四平社區作為10kV電網規劃的典型地區。四平社區位于內環線內楊浦區的中部,屬于A+類地區。四平社區位于中央分區楊浦中次分區內,包括四平路街道的全部以及控江路街道的部分,由黃興路―控江路―大連西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所圍合的區域,總用地面積348.4公頃。
四平社區功能以商辦、教育科研、居住為主。四平社區以四平路、江浦路為界劃分成為3個編制單元:四平路西側為編制單元C090301,總用地面積115.2公頃;四平路東側、江浦路西側為編制單元C090302,總用地面積158.4公頃;江浦路東側為編制單元C090303,總用地面積74.8公頃。
(二)2013年-2020年10kV配電網規劃方案
四平社區內目前有3座高壓配電變電站,分別為110kV鞍山站、35kV彰武站和35kV赤峰站。110kV鞍山站的供電范圍主要為四平社區東部地區,35kV彰武站的供電范圍主要為四平社區中部地區,35kV赤峰站的供電范圍主要為四平社區西部地區。
四平社區10kV配電網以電纜為主,架空為輔。架空網普遍采用多分段多聯絡的接線模式;以K型站作為分配電源,通過P型站和WX型站作為環網點。區內的部分架空線路在跨越主要道路時采用了電纜。
由于四平社區架空網已成熟,并且架空網不再新接入負荷,因而2015年架空網無變化。對于10kV電纜網,接線模式已標準化,現狀無重載和不滿足“N-1”的線路,因而電纜網規劃的重點不在于薄弱環節的改造,而是對電網結構的優化,優化的關鍵是加強變電站之間的負荷轉移能力,從而提高供電可靠性。
規劃方案一:通過K型站(開關站)進線的割接,將現狀電源來自同一變電站不同母線的6座K型站(開關站),改接為電源來自不同變電站,改接過程中盡量利用現有電源線路和通道,新建10kV電纜0.9km,占有已有通道0.3km。
規劃方案二:K型站之間新建電纜線路,建立K型站(開關站)之間的聯絡,進而建立變電站之間的聯絡,需新建10kV電纜1.6km,增加10kVK型站(開關站)出線開關12個,新建電纜排管1.6km
(三)10kV配電網規劃方案全壽命成本計算
1、初始投入成本CI
初始投入成本按規劃方案設備投資計算,具體如表3-1所示。
2、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初始成本
經計算,方案一年運行費用為15.6萬元,方案二年運行費用為31.9萬元。
4、故障成本CF
5、規劃方案年費用成本計算結果
按上述計算結果,可得到規劃方案年費用總成本,具體見下表所示。
(四)方案比選
經過潮流、可靠性計算、經濟技術分析后,典型地區兩個10kV配電網規劃方案在技術上均滿足《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Q/GDW738-2012)中2013―2020年的目標,在提高變電站負荷轉移能力上的效果一致,但在經濟性上,方案一年費用成本僅為方案二的三分之一,因而確定本次規劃方案一為2013―2020年市區典型地區10kV配電網的推薦方案。
四、結束語
全壽命周期管理涵蓋了工程從立項到報廢的全部過程,從長期運行角度來看,方案的初始資、運行與維護成本對降損節能收益具大影響.因此不但要考慮工程的初始投資,更要考慮在工程整個壽命周期內的運行、維護、更新、直至報廢過程需要的成本。在確保設計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相對最小化,同時實現工程建設最優經濟效能和最大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道國,耿慶申,王寧寧.電網建設全過程造價變動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能源技術經濟,2011.23(10):34-41
[2]黃良保,馬澤良,張建平,柳璐,程浩忠,屈剛.考慮LCC管理的電網規劃方案評價研究[J].華東電力.2009.37(5):0691-0694
[3]葛維平.電網建設項目應用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分析[J].電力建設.2009.30(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