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審計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審計準則;審計目標和原則;比較
一、國際審計準則的審計目標和原則
2008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下屬的獨立準則制定機構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在得到公共利益監督委員會的批準后,了新修訂的七項國際審計準則。這些準則是按照IAASB準則清晰化項目開發的規范進行修訂的,新準則將為實現趨同提供更大的推動力,并將有助于加強對審計目標和范圍的理解以及有效的執行。新修訂的準則包括重新修訂和起草的國際審計準則第200號(ISA200)――《獨立審計師的總體目標與按照國際審計準則執行審計》。這一基本國際審計準則包含了對審計的總體觀點,有助于審計師理解審計目標和范圍。準則還定義了國際審計準則的要求和指南各自的權威性,并包含了對審計師的最基本要求。該準則強調了審計師合理一致的專業判斷的重要性,以及為支持審計師觀點而提供充分審計證據的必要性。
新修訂的ISA200一《獨立審計師的總體目標與按照國際審計準則執行審計》中寫到:“In conducting the audit so as toachieve its oNective,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auditor is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about whether thefinancial statements as a whole are free from materialmisstatement,whether due to fraud Or error。and to report0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ditor’s findings,”在這里,筆者認為主要強調了以下三點:一是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這樣才能保證出具的審計意見是真實公允的;二是獲得合理保證,由于審計過程中客觀因素的存在,如抽樣方法的運用、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數審計證據是說服性而非結論性的、獲取審計證據和形成結論時涉及大量判斷、某些特殊性質的交易和事項可能影響審計證據的說服力,會使審計人員不能完全保證發表審計意見的正確,而只是作出了合理保證;三是合理保證的對象是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錯報、欺詐舞弊,并要求對財務報表的審計報告應與審計人員的審計結果一致。
二、我國審計準則的審計目標和原則
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規定,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表的下列方面發表審計意見:(1)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2)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這主要強調了我國審計準則審計目標和原則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三、國際審計準則審計目標和原則與我國的比較
筆者認為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國際審計準則從審計人員自身提出了獨立性的要求,并把它列為審計目標的內容之一,而我國審計準則的審計目標中并沒有對審計人員作出相應的要求,只在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原則中提到“獨立、客觀、公正”是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三條最重要的要求。其中獨立性原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在提供審計證據和其他鑒證服務時,應當保持實質上和形式上的獨立,并割斷影響客觀性和公正性的任何因素。國際審計準則將獨立性納入審計準則目標就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加強了對審計人員的自身要求。
第二,國際審計目標和原則強調了注冊會計師只能出具合理保證的審計意見,而不是完全保證,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注冊會計師雖然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執行業務但是由于許多客觀原因而出具不合適的審計意見面臨法律訴訟的情況。而我國的審計目標并沒有明確指出注冊會計師只能出具合理保證的審計意見,而只是在鑒證業務的分類中將其分為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和有限保證的鑒證業務,沒有突出合理保證的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唯一能夠基于事實和客觀條件而提供的審計意見。而只是提到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關鍵詞】 計件制; 計時制; 地區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標準由國家各級財政部門會同物價管理部門及其他部門共同制定。這種價格制定的獨特背景使我國的審計收費與國際慣例有較大的區別。從具體情況來看,我國各地制定的審計收費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且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審計收費規范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各會計師事務所在實際收費中對收費標準的運用很不統一,對審計收費規范的偏離也各有不同。此狀況表明,我國的審計收費體系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之中。
審計服務的惡性價格競爭會導致注冊會計師以減少審計程序來降低審計成本,從而引起審計質量的下降,導致審計市場的無序與混亂。就此而論,我國證券市場的審計收費偏低且無統一標準進一步加劇了事務所壓價競爭的狀況,其直接后果就是事務所依賴于客戶,在執業過程中屈從于公司壓力,獨立性受到損害,造成一些審計違規現象。可以想象,如果市場本身無法淘汰那些獨立性低、質量差的審計服務,勢必造成審計行業的混亂,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從而使社會公眾對會計師的信任程度降低,最終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
從上述內容可看出,審計收費是關乎于審計執業體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問題。在我國進行這種問題的探討,首先要對我國各地區的審計收費標準制定以及實施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各種收費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運用情況。為此,本文從探究中國注冊會計師各地區的審計收費現狀入手,比較各地區審計收費政策的差異,并著重分析計件收費以及計時收費在運用過程中的利弊,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標準體系提供借鑒。
二、審計收費體系現狀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的收費基本呈現出兩種方式:一是依據被審計單位規模定價,即計件制;二是根據工時定價,即計時制。從我國審計執業實務來看,雖然審計收費的計件制和計時制標準體系并存,但其適用性卻呈現出分化格局。具體來說,國際四大事務所采用作為國際慣例的計時收費體系,按照較高的標準收取審計費用;本土事務所大多采用計件收費的方式,按照客戶總資產規模的一定比率收費;加之各地區之間的收費標準不統一,本土所之間低價爭搶客戶、惡性競爭的情況比較嚴重。
同時,我國各地區對計件制和計時制的使用也有很大區別。通過對比所統計到的22個省市地區的審計收費辦法及標準發現,福建、江西、新疆3個省未規定具體的審計收費方式;海南、廣東、上海、天津4個省市規定該地區事務所審計收費可以采用計件收費或者計時收費兩種方式;貴州省規定可以采用計件收費方式,但這些省市均未確定具體的收費標準;江蘇、浙江兩省僅對計件收費標準有所規定,對計時收費標準未作具體規定;只有安徽、北京、廣西、貴州、河南、湖北、湖南、遼寧、山西、陜西、深圳及四川12省市、地區對計件收費以及計時收費規定了具體標準。由此可見,在我國各地區的審計收費標準中,計件制較為普遍,計時制僅存在于部分地區,我國現階段的審計收費實際上是以計件制為主、計時制為輔的標準體系。
三、計件制收費體系
(一)計件制收費體系的特征
計件制是一種依據業務規模,乘以合理的系數來確定業務收費的標準體系。這種收費標準的關鍵是要選取特定的業務規模替代變量且確定合理的收費率,因此,其不僅要考慮替代變量的可獲得性、客觀性、合理性,而且要確保收費率能夠合理地反映工作時間、耗費的成本、承擔的風險等。
在我國各地的審計收費標準以及會計師實際審計收費中,計件制的依據有資產總額、注冊資本及營業收入等因素,其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是資產總額。這是因為:相對于注冊資本來說,資產總額以及營業收入能更確切地反映審計的工作量,也表現為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可決定需要實質性測驗的樣本量的大小;然而,在客觀性方面,營業收入數額的可變通性使其波動性較大,有著不夠穩定的一面,因此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將資產總額作為審計收費的計算依據。
在收費率方面,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是超額累進制,對資產規模的不同區段采用不同的收費率。這種方式的合理之處是能夠反映審計規模擴大帶來的審計成本降低效應。
(二)計件制收費體系的不足
盡管計件制具有客觀依據鮮明、計算方便以及能夠合理反映規模成本遞減效應等優點,但是在反映收費成本、風險及正常利潤等方面存有不足之處。
首先,計件制收費只是對資產規模等簡單的量化。即,在計件制下,對審計成本的考量主要是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并未考慮到審計復雜程度對工作量的影響。
其次,計件制收費未能對審計人員所承擔的風險進行量化。應當說,審計人員承擔的風險從兩個方面對審計收費有所影響:一是審計風險的增加直接帶來重要性水平上升,從而使審計人員必須執行更多的審計程序;二是會計師應對增加的審計風險要求更多的補償,以建立“深口袋”來彌補或有的應訴風險。而這樣的內容,并沒有在計件制收費標準中得到體現。
最后,計件收費不能合理反映會計師事務所所需的正常利潤。會計師事務所收費應當體現出審計質量、事務所的聲譽差異,使審計質量與審計收費相匹配,從而促進審計收費、審計質量與事務所聲譽成正比的合理市場秩序的形成。但是,類似這樣的因素,也沒有體現在計件制收費標準中。
四、計時制收費體系
(一)計時制收費的特征
計時收費由單位小時收費和工作時間兩個要素組成,單位小時收費須反映審計人員的層級、專業知識以及工作經驗,工作時間由工作過程中計量所得。因此,計時收費制度便涉及到兩個問題,即如何對人的內在能力定價以及如何科學考核必要的工作時間,這不僅增加了計時收費操作的難度,也賦予了計時制收費一定的主觀性。在實際審計收費中,部分地區對不同層級人員規定了不同的單位小時收費區間,會計師事務所在此區間內確定本所不同層級人員的單位小時收費率;相對而言,工作時間則一般以審計人員自己記錄、項目經理批準、客戶核查的方式表現。
(二)計時制收費的實施難度
計時制的性質決定了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
首先,計時收費標準很難確定。收費標準的確定要考慮審計小組成員專業知識層次和技能、水平、經驗,以及提供專業服務所需承擔的責任等因素。但是如何確定審計人員的專業級別,又如何體現出不同級別的審計人員有差異的專業水準,以致于使標準客觀、合理是很困難的。
其次,審計業務工作總量很難預計。在承接業務時,事務所要根據工作總量確定派出人數、派出人員的等級。這就要求既避免低估工作量而使審計項目最終面臨預算超支的窘境,也要考慮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合理預計能為客戶提供的專業服務的價值。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納入合并報表的子公司數量、財務報表復雜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審計時間,而這些綜合因素在作出派出人員的人數以及等級的決策時是很難確定的。
再次,計時制下審計業務的實際工作時間很難確定。客戶以及審計小組內部對審計時間的監督是計時準確性的合理保障,但實際審計業務中,由于審計小組工作的獨立性,客戶很難做到對審計工作時間的全面監督;而審計程序執行的復雜性,使項目經理不能夠對審計成員工作時間做到精確的記錄。
最后,與風險相適應的超額審計收費很難確定。即,如何在計時標準中考慮合理的審計差價,體現服務的復雜性,中介機構的資質等級、社會信譽等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計時制收費的不足之處
計時制本質帶有的主觀性特征,給計時制收費留下了“先天不足”的缺陷,表現為計時制收費在一定程度上為低價攬客提供了便利。具體來說,與計件制收費不同,計時制收費并不存在客觀基礎,只要改變派出人員的等級及其工作小時數便可以任意制定審計收費額。這樣,就給按被審計單位應允的審計收費數額定人、定時,而不顧及審計質量的情況提供了條件。這既是低價攬客的惡果之一,也進一步為低價攬客提供了理由。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能通過降低審計收費來招攬客戶,是由于其能通過減少審計時間或者降低人員等級來降低審計成本,這自然導致了審計質量的下降。
五、計件制和計時制的綜合比較
兩種收費標準體系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區別。具體來說,使用計時收費體系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審計收費的估計依據于審計工作量對審計工時以及審計人員級別的需求,這與審計規模及審計復雜度密切相關,而后兩點恰恰是計件收費的立足之處。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沒能形成比較成熟的審計雙方的博弈市場,從而計時制這種相對高級的審計收費方式,由于其實施難度及不足,在我國審計行業還比較混亂的情況下,顯得有些“水土不服”。計件制由于其具有客觀依據、計算方便以及能夠合理反映規模成本遞減效應等優點,在現階段還處于主導地位。當然,對于計件制在反映收費成本、風險及正常利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在實踐中運用計時制作為適當的補充,以完善我國現階段的審計收費方式。此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審計行業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序競爭的市場秩序逐漸形成,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的不斷擴張,審計收費的合理形成必然會促進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的不斷提升,到那時也許計時收費會成為主要的審計收費標準。就此而論,雖然應用計時制收費標準可能是各方面條件成熟后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現階段最好還是采用以計件制為主的審計收費標準體系。
六、關于改進我國審計收費方法的建議
(一)應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審計收費標準體系,并考慮地區差異
面對我國各地區審計收費政策參差不齊的現狀,應當認真考慮制定全國統一的審計收費標準體系;鑒于我國地域廣闊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的差異、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實際情況,審計收費標準應體現出合理的地區差價。因此,統一的審計收費標準可以考慮規定審計收費的上下限,在全國范圍內由各地注冊會計師參照執行。
(二)建立統一體系,明確以計件制為主,充分考慮各種變化因素的新思路
在現階段,我國還是應該堅持以計件制為主、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收費標準體系。在我國審計收費的多年實踐中,絕大多數審計業務都是按照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的不同比率收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在考慮各種因素的同時,堅持計件制的主導地位,是我國業務實踐中的理性選擇。從理論上分析,堅持計件制為主也符合很多實證研究已經得出的結論,即公司規模是與審計收費高度正相關的主要因素。
(三)應以計時制為補充,使其成為對計件制完善的必要措施
計件制收費作為主要標準有時并不能完全反映審計風險和服務水準;而計時制也要充分考慮公司的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審計風險等與審計工作時間密切相關的因素,并由此預測出工作量和不同級別審計人員的配備需要,再結合不同級別人員的小時收費標準,最終確定審計收費。因此,計時制可以對計件收費以很好的補充。這樣,堅持計件制的主導地位,可以確保公司規模這一主要因素仍然作為審計收費基礎;以計時制作為補充,又可充分考慮審計業務的復雜程度和審計風險。這樣做的目標就是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體現出審計服務的穩定化、差異化并且促進高質化。
【參考文獻】
[1] 白曉紅.注冊會計師執業收費制度若干問題[J].會計之友,2005(9).
[2] 房巧玲,唐書虎.審計收費與審計質量的關聯性研究[J].財會月刊(理論),2006(9).
[3] 耿建新,楊鴻.審計收費探析[J].中國審計,2000(5).
[4] 胡波.淺論審計質量,審計定價與法律責任[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8(4).
[5] 廖洪,白華.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8).
閱讀和利用我國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對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加以明確:由于制度性原因,大多數情況下,我國注冊會計師實質上是由被審計單位自己聘任來對自己的年度財務報告發表鑒證意見的,他們從一開始就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作為鑒證性中介機構至關重要的獨立性。所以,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大多數審計報告,都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一方面,被審計單位即上市公司對報告能夠接受,以達到其保配、保牌等目的;另一方面,注冊會計師還要對自己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風險作出評估:如果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出具了審計報告,自己能否承擔得起報告風險?
非標準審計報告是怎么出臺的呢?一般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時,都會按照審計準則并依據一定的審計程序,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評價。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可能會或多或少地發現一些上市公司帳務處理過程中有損報表合法性、公允性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上市公司有意或無意留下的),并會給上市公司提出調整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根據注冊會計師意見進行了調整,那么注冊會計師會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如果上市公司拒絕按注冊會計師意見對財務報告進行調整,那么注冊會計師就會根據需要調整的因素對報表公允性、合法性程度的大小,決定是否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并與上市公司進行討價還價。根據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現狀及其對注冊會計師執業獨立性的嚴重影響,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上市公司一般不會允許注冊會計師對其報告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而一旦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報告,那么報告“說明段”里所透露的信息就非常值得投資者和有關部門高度關注了。
根據長城證券研發中心的報告,2000年度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保留意見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重大事項說明、損益的確定、資產質量的判定、會計核算的改變和報告主題的改變、持續經營能力和審計范圍受限等7個方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這些保留意見中得到的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是——這些意見是否已經影響、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特定上市公司當年損益的確定?是否會影響到過去和未來該上市公司損益的確定?影響的程度有多大?進一步地,如果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保留意見所揭示的因素對上市公司影響重大,那么這種影響是否已經威脅到了該上市公司的前景、甚至威脅到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總之,結合被出具保留意見上市公司報表,深入保留意見背后所包含上市公司的實質性內容和深層次趨勢,才是投資者應該從非標準審計報告中得到的重要信息。
例如某上市公司2000年度被出具了有解釋說明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該公司當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17億元,利潤總額約1.5億元,這樣的業績應該說還算不錯的。但是,注冊會計師的說明段卻非常值得注意——該上市公司的集團銷售公司已經累積欠其約7億元的貨款,而且該銷售公司已經出現了連續數年的虧損。進一步的數據顯示,該上市公司的關聯對其貨款的累計應收帳款合計已經高達約10億元。對此,投資者就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該上市公司的對外銷售是否主要依靠集團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它是否具有自己健全的銷售?在與關聯企業的銷售往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關聯交易?已經出現連續虧損的集團銷售公司是否能歸還巨額貨款?這些的答案,將直接影響對該上市公司贏利能力的評價和其歷年報告利潤的含金量,還將直接影響到對其獨立經營能力的評價。
還有一種特別值得關注的保留意見——審計范圍受限。某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帳面報告為盈利,但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報告里有“無法對該公司某某子公司實施實地審計”的說明。注冊會計師的這一說明極為關鍵,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幾乎以此就可以判斷這家上市公司的“貓膩”就在這家沒法讓會計師實地審計的子公司身上——如果這家子公司具有良好的贏利能力,恐怕不會成為審計受限范圍吧?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筆者認為,在閱讀非標準審計報告時,拒絕發表意見和否定意見報告倒不需要過多,因為一家被出具這兩類意見報告的上市公司,大多已經到了ST、PT的份了,其資產狀況肯定已經到了惡化的境地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被出具保留意見類報告的上市公司,往往說明段的背后,正是其將來可能出現重大不良逆轉的導火繩。
事實上,由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在被說明方面很可能已經到了紙包不住火的階段了,被注冊師關照的地方包含有其難言之隱。這不也為監管部門的監管提供了重要線索嗎?
非標準審計意見:到底出在哪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在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會計政策的一貫性進行審計后所出具的報告,投資者在閱讀審計報告時須重點關注審計意見,審計意見分為標準審計意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前者指的是無保留審計意見,而后者包括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保留意見(又分為無說明段保留意見和帶說明段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四種情況。根據我們對截止2001年4月30日已公布年報的1117家公司(除滬市的四砂股份和深市的ST金馬外)進行統計,2000年度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有960家,占已公布年報公司85.94%;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有157家,占已公布年報公司14.06%,其中,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有95,保留意見的公司有48家,拒絕表示意見公司13家,否定意見公司1家。通過對2000年報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事項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下幾個方面是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焦點。
一、重大事項的說明
注冊會計師對這些重大事項的說明主要是在審計意見中的說明段中反映,具體事項有(1)對公司發生的資產或股權變動的說明,如股權收購活動(如600899信聯股份),資產置換活動(如600845ST鋼管等),股權質押事項(如600799科利華,600783四砂股份),股權凍結事項(如0893廣州冷機,600743ST幸福);(2)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如募集資金項目暫不實施或停產,前者如0893廣州冷機,后者如0498丹東化纖,募集資金項目轉讓如600853ST北特鋼;(3)不確定事項的揭示,未決訴訟如0011ST深物業,0049深萬山等,或有事項如600847萬里電池,該公司對下屬銷售網點實行風險抵押承包經營,由于這些銷售網點是以萬里電池的名義對外從事經營活動,其相關活動萬里電池將承擔連帶責任。或有損失如600715松遼汽車,該公司有一訴訟標的額為8748.35萬元,此案正在審理中。截至審計截止日,該案仍無判決結果,存在或有損失;(4)違法事項引致公司報表調整,如600167 ST黎明被發現存在違紀行為,對其檢查的問題及相關數公司已采用追溯調整法對以前年度會計報表進行了調整,且該公司正在接受稅務檢查,但尚未對其違反稅法行為下達檢查結論;600755廈門國貿,2001年2月25日,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該公司在1996年至1998年期間走私普通貨物判處公司罰金4000萬元,公司將上述罰金作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入帳,追溯調整相應年度的會計報表。(5)資產轉讓或關聯購銷手續不全。600853ST北特鋼2000年轉讓給母公司北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部分資產、負債,其中房產和長期投資尚未辦理權屬變更手續,負債尚未征得債權人同意。0886海南高速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左幅公路1999年度補償收入36,006,922.25元及2000年度補償收入42,759,211.53元,上述款項尚未得到海南省廳確認。0567瓊海德A的子公司接受投資,但截止審計外勤結束日,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權均未辦證過戶;待安裝設備尚未送達該公司;(6)其他,如600667太極實業從事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取得股票投資收益2438.64萬元;600737新疆屯河進行了資產重組,經營主業由水泥產業轉變為果蔬深加工產業等。
二、上市公司損益的確定
上市公司損益的確定是注冊師與上市公司關注的焦點,注冊會計師在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后,根據重要性原則確定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或者為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者為保留意見。通過對注冊會計師所揭示的事項進行,我們可以發現:
1、大股東等關聯方對上市公司不遺余力的支持是上市公司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其表現形式有資產轉讓收益、托管收益、債權轉移或費用的豁免等。如600679鳳凰股份,該公司將六家子公司轉讓給集團公司,并從該次轉讓中產生收益2,959,837.72元;600670 ST高斯達實現托管利潤2,900萬元。600715松遼汽車,集團公司將為該公司墊付的工資及管理費用等款項予以豁免,全年合計2264萬元,計入當期損益;0622岳陽恒立,該公司的兩大股東承擔了該公司2000年度職工內退、下崗、辦及其他事項費用等900萬元,該公司沖減了2000年度“管理費用”,相應等額增加利潤總額,占該公司2000年度利潤總額2095.47萬元的42.95%。
2、提前或盡量多確認收入,減少費用或延長、停止費用攤銷是上市公司增加利潤的重要手段。如600733前鋒股份,在其購入的相關的資產移交和產權手續正在辦理中。已經確認收入2,793.28萬元,是該公司2000年度利潤的主要來源。600130波導股份則,由奉化波導有限公司為其承擔2000年度廣告宣傳費104,277,116.67人民幣元的70%,計72,993,981.67人民幣元,并且該公司與開發費用8,834,130.67人民幣元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分三年攤銷。0909數碼科技,該公司對生產用模具費采用定額攤銷的會計政策,截至2000年12月31日注模分公司彩電模具費中有5,686,040.40元系以前年度彩電老型號的模具費,本年未生產也未攤銷。另外,該公司在賬面停用未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凈值為55,869,086.15元(原值為73,007,236.95元,累計折舊為17,138,150.80元)。
3、轉讓虧損子公司或實現不良債權的轉移是上市公司實現利潤的另一重要手段。這種轉讓不僅可以不確認來自子公司的投資損失準備或壞帳準備,而且可以將以前年度計提的投資減值準備和壞帳準備沖回,增加本年度利潤。600137ST包裝,該公司于2000年12月28日向四川泰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轉讓所持有的四川長信紙業有限責任公司40%的股權。截止1999年12月31日,長信公司擁有資產18889萬元,凈資產-2,037萬元。ST包裝對該項投資按權益法核算,已確認投資損失1600萬元,投資成本減至零。泰港實業以總價款4800萬元受讓該項股權,公司確認該項投資收益4800萬元,成為公司本年利潤的主要來源。600708東海股份,該公司2000年度清理與上海萬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上海農工商集團東海總公司的占用資金,致使截止2000年12月31日上述兩公司的資金占用減少157,008,005.17元,相應沖回短期投資跌價損失15,700,800.52元,占利潤總額的133.94%。600852中川國際本期按帳面值轉讓1780.68萬元債權給四通投資有限公司,相應沖回已提壞帳準備539.45萬元,列入本期損益。600822物貿中心2000年因與上海物資(集團)總公司實施資產置換沖回壞帳準備2,502.75萬元,計入2000年度利潤總額。
4、提前確認所得稅返還收入,注冊會計師在說明段中對此予以揭示。對于上市公司收到的所得稅返還,上市公司應在收到年度入帳。但部分公司提前予以確認。如600088中視股份2000年度實際返還的所得稅中有608.70萬元是于2001年2月20日收到;600003東北高速,該公司按國家法定稅率33%繳納企業所得稅,由財政返還18%,財政應返還的企業所得稅貴公司已計入2000年度損益,但截止2000年12月31日,該公司尚未收到2000年度企業所得稅財政返還款計23,136,281.22人民幣元。
5、準備金計提不充分。根據我們的統計,這在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保留意見中多有涉及。具體包括(1)壞賬準備金少提,如600818ST永久,0788ST合成,0660南華西、0611民族集團、0592ST中福等公司。又如0885春都A對應收款項中的關聯方往來未計提壞帳準備。按應計提數額,1999年利潤總額-3,343,536.07元,影響2000年利潤總額-28,294,056.09元。(2)長期投資減值準備計提不充分,如600768ST甬華通、0028深益力(3)短期投資減值準備計提不充分,如600650新錦江、600051寧波聯合。
三、上市公司資產質量的判定
資產是上市公司所擁有的賴以獲取利益的資源,資產的質量關系到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2000年報審計意見中涉及資產質量的事項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具體為:
1、注冊師對于上市公司資產中存在的風險通過說明段予以揭示,其中以往來款項的質量最為堪憂。有些上市公司往來款項數額大,并到公司的經營活動。如600878北大,該公司本年末應收帳款、預付帳款和其他應收款余額總計比上年末增加25,984.35萬元,增長率為181.96%,占其年末流動資產的比例達83.08%,掛帳金額較大,已影響公司的資金周轉。另外,不少上市公司的往來款項能否收回有著不確定性,如600812華北制藥,截止2000年12月31日華北制藥集團銷售有限公司欠華北制藥貨款66712萬元,而截止審計報告日該公司已連續三年虧損。600703ST天頤、600216浙江醫藥也存在這種情況。定期存單等銀行存款這類流動性極強的資產也會存在未收回的風險。如0586川長江,0545恒和制藥,0660南華西,600618氯減化工等公司。
2、資產的價值及其相關損益難以判定,多出現在保留意見和拒絕表示審計意見中。具體包括:(1)存貨價值的判定,如600831ST黃河科貴公司,年末存貨113,779,305.69元中,因有屬于開發費用和電視機的原材料及在制品,由于這些存貨存放時間過長,難以判斷這些存貨的實際價值,對以上存貨可能造成的損失尚無法做出適當的估計;(2)應收款項的確認與收回,如600763北京中燕、600759ST瓊華僑、600743ST幸福、600708東海股份、600692亞通股份、600603興業房產、600065大慶聯誼、600667太極實業;(3)無形資產減值,如0730環保股份擁有的沈陽市蘇家屯區陳相鎮沈陽市養雞場40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2000年12月31日的帳面價值為191,105,272.98元,該公司未能按照財政部財會字2001〗17號文《貫徹實施(會計制度)有關政策銜接的規定》的要求,提取相應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并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調整2000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無法確定該項土地使用權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公司2000年度會計報表的影響。(4)長期投資和股權投資差額,如0707雙環科技,注冊會計師暫不能確認公司投資深圳市雙環靈頓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投資差額及本期投資收益。又如0689ST宏業,注冊會計師對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榮華電解銅廠的投資成本及相關的應付投資款項的真實、合法和按權益法調整的本期投資收益及以前年度損益難以確認。(5)銀行存款,如0597東北藥,該公司所屬東北制藥總廠(以下簡稱總廠)截止2000年12月31日銀行存款余額為16,937萬元,經核對的銀行對帳單余額為15,224萬元,其差額涉及的未達帳項是由于總廠銀行帳戶開設的較多、總廠銀行帳戶與東北制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銀行帳戶串項等原因尚未核實,對其余額暫無法確認。
四、一貫性原則的例外事項
上市公司對會計事項的處理應當遵循一貫性原則,以提高會計報表的可比性。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公司若變更其會計程序和,則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一貫性原則的例外事項主要包括會計核算方法的改變和報告主體的改變。
1、會計核算方法變更
(1)費用核算方法變更,如600870廈華變更部分營業費用的核算方法;600668尖峰集團對按年終經營情況確定的獎金部分由原計入實際發放年度損益,改變為按權責發生制采用預提方式進入了發生年度的當期損益并使得1999年度及2000年度的年終獎金均計入了2000年度的損益;600205山東鋁業從2000年起公司每年按年銷售收入超額累進計提法計提技術開發費。本年計提未使用的技術開發費余額為3387萬元,結轉下年使用。
(2)壞帳準備計提比例變更,如600646國嘉實業2000年度變更了應收款項的壞帳準備計提比例,使得2000年度壞帳準備減少計提1,963萬元;2054深建摩B改變了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并按變更后的計提比例對應收款項(包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足額提取了相應的壞賬準備;0675 ST銀山對應收款項壞帳準備的計提比例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按期末應收款項余額的10%計提變更為按6%計提,并使公司2000年度增加利潤634.38萬元;600745 ST康賽對應收款項計提壞賬準備比例由35%變更為45%,該會計估計變更累計影響減少2000年12月31日凈資產48,631,578.99元;0404華意壓縮變更壞帳準備計提方法,由余額百分比法(比例為25%)改為帳齡法,而增加本年凈利潤12,689,211.76元。
(3)存貨計價和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變更。前者如0404華意壓縮2000年將庫存商品的發出計價方法由以前年度的加權平均法改為后進先出法,由于公司年末存貨余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此項政策變更對本期利潤基本沒有。后者如0013深石化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自2000年1月1日起發生變更,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與變更前相比,有關變更對公司損益的影響為人民幣743萬元。
2、會計主體變更會計主體變更主要指合并報表范圍的變更,審計意見中較為常見的是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子公司的說明。如600793宜賓紙業的子公司四川省宜賓勁松制漿有限責任公司仍處于建設階段,未將其納入合并會計報表范圍;0698ST宏業的子公司停業整頓,未納入合并報表范圍;0697咸陽偏轉們則將處于籌建期子公司納入合并會計報表范圍,該公司(籌)本期凈利潤為16,592,294.76元。
五、持續經營能力
持續經營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近年來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也越來越關注,并根據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出具的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具體有:
1、注冊會計師在說明段中揭示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受到一定影響,根據我們的統計,因持續經營被出具說明段審計意見的公司共有9家。其中,因財務指標惡化等財務方面而影響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有600813ST鞍一工,600647ST粵海發、600603興業房產、0689ST宏業、0535ST猴王等;因主業經營影響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有600768ST甬華通;至于面臨著財務和經營雙重困境并進影響到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但由于財務報表對上述情況已作出適當的披露,注冊會計師因此而不出具保留意見的公司有600818 ST永久。另外,600762金荔由于資產置換導致經營性資產發生重大變動,注冊會計師認為該變動將對該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影響;0592ST中福則是由于子公司中福(香港)有限公司資不抵債其持續經營能力不確定而被出具持續經營說明段。
2、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仍存在疑慮,并出具保留意見。如600853ST北特鋼公司由于受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生產經營面臨較大的困難,雖然公司采取的措施雖取得一定實效,但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仍存在疑慮;0696 ST聯益因國務院下發了(2000)10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關于清理整頓小鋼鐵廠意見的通知,該公司受宏觀面影響,從2000年下半年起已全面停產,已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構成了重大影響。
3、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的合理性難以判斷。根據我們的統計,在2000年度被注冊會計師出具發表拒絕表示審計意見的13家公司中,除了ST深華源,其他12家公司均被指出存在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如0015PT中浩A公司無法償還到期債務,且已連續發生較大數額的虧損,該公司的持續經營將依賴于未來所實施的重大資產重組及其他措施;0411PT凱地已連續三年出現重大虧損,截至2000年末合并會計報表的凈資產為44,586,110.05元,每股凈資產僅為0.387元,財務狀況繼續惡化,如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續經營將產生重大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PT東海A和0047ST中僑的審計報告中我們發現注冊會計師明確指出難以判斷這兩家公司的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但出具的審計意見卻為保留意見。
4、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已受到重大影響,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2000年僅600833PT網點被出具否定意見,注冊會計師在其審計報告中指出,“由于貴公司或有事項、承諾事項及重大事項涉及金額巨大,且貴公司1997年度、1998年度、1999年度及2000年度產生巨額虧損,導致貴公司2000年12月31日的凈資產為負數,主要財務指標顯示其財務狀況嚴重惡化,存在巨額逾期債務無法償還,因此貴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已受到極大影響。”
六、審計范圍受到限制
由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注冊師無從判定相關事項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程度。引起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的事項有:(1)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如600728新太;(2)財務管理混亂,對其年末多項重大資產和本年度多項重大交易無法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如600768ST甬華通;(3)境外限制,尤其是對境外子公司的審計,如600755廈門國貿;(4)其他,如600891秋林集團,因秋林商廈工程與秋林大廈工程在2000年度仍未決算,注冊會計師無法確定對工程相關的債權、債務關系及費用分攤標準。0965天水股份公司下屬水泥分公司在經稅務機關審批同意后,年末將產成品盤盈4,331,648.60元沖減了本年度管理費用。但注冊會計師無法執行滿意的審計程序對此盤盈結果進行確認。0015 PT中浩A由于公司訴訟事項較多,眾多資產被查、拍賣以及存在其他資產負債事項的不確定性,而該公司未能提供相關完整的資料,以致于無法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
七、法人治理結構
對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注冊會計師也在審計意見中多有涉及。具體有(1)三分開現象,如600179黑化股份的煉油廠、聚氯乙烯廠與其關聯公司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分開;0535ST猴王貴公司與猴王集團公司未徹底實行“三分開”;(2)配股資金不到位,導致公司減資。如600745ST康賽黃石康賽股份有限公司,在1998年配股過程中,公司第一大股東-黃石康賽實業有限公司應繳配股款68,749,516.80元,實際上是從黃石康賽股份有限公司收到的公眾股配股款中借出的,至2000年審計截止日,此款歷時近二年仍未償還,導致配股資金的實際到位情況與披露情況不符,造成股本不實。經公司4月23日第四屆第一次董事會決議通過,擬將實際未到位的配股資金待股東大會及有關部門批準后,予以減資,黃石康賽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減持本公司股份5371056股。(3)上市公司的資金被大股東占用。根據我們的統計,注冊會計師對此而出具說明段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多達十家,除了0535ST猴王外,注冊會計師在600299ST棱光、0603威達醫械、0573粵宏遠、0013深石化、0522ST白云山等公司的審計意見中指出大股東占用的資金能否及時收回將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另外,上市公司也存在為大股東等關聯方提供擔保情況。如600893吉發股份、600663陸家嘴、0660南華西等。
八、相關思索和結論
1、利潤操縱仍可見,但操縱手段已經有所更新,其中債務重組和資產置換是常用的手段。盡管證監會日前了新修改的會計準則,對債務重組收益的確認做了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不得確認債務重組差額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對這些重組的債務往往都計提了壞帳準備金,債務重組后可以沖回壞帳準備金增加利潤,2000年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意見中所涉及事項中多有提及。資產置換與債務重組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更大。現行較為常見的資產置換多是股權置換應收款項,不僅可以沖回壞帳準備金,而且置換進來的股權將帶來持續收益。
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擁有極大的信息系統審計需求市場,信息系統審計已成為審計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然而我國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現狀還不能適應時勢的需要,尤其是在推行基于國際性的標準COBIT 上的研究和實踐缺乏。為此,我們應在全面把握我國信息系統存在問題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對策,以適應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一、問題的提出信息及相關技術控制目標標準(Control Ob2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 CO2BIT) 是美國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 Information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 ISACA) 的信息技術治理學會(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Institute ,ITGI) 基于其原有的控制目標體系,結合并改進現有的正在發展中的其他國際技術標準和工業標準而制定的控制目標體系,為IT 的治理、安全與控制提供了一個一般適用的公認標準。自1996 年問世以來,目前已經更新至第四版,是國際上最先進、最權威的安全與信息技術管理和控制的標準,已在全世界100 多個國家的重要組織與企業中運用,指導這些組織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有效管理與信息相關的風險。最新版本COBIT 4. 0 更注重幫助董事會和員工應對不斷增加的職責,包括面向公司董事會和各級管理層適用的指引,由四部分組成,即管理人員概述、框架、核心內容(控制目標、管理方針和成熟模式) 和附錄(圖表、前后參照和術語表) 。核心內容依據34 項IT 流程來劃分,全面介紹了如何控制、管理和測量每個流程。另外,COBIT 4. 0 分析如何將具體的控制目標劃入五項IT 管理領域,以識別潛在缺口; 令COBIT 標準與其他標準( ITIL 、CMM、COSO、PMBOK、ISF 和ISO17799) 協調一致;闡述關鍵目標指標(key Goal Indicator ,KGI)和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之間的關系,說明KPI 如何推動實現KGI ;結合業務目標、IT 目標和IT 流程。COBIT 標準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信息系統控制目標和IT 標準,而且提供了信息系統的審計指南。它為信息系統審計師提供了較為系統的評估指標,從而規范信息系統審計師的審計思路,而且它提供的控制矩陣、管理明確診斷表和風險評估表等科學的手段,讓信息系統審計師合理評估審計風險,從而大大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COBIT 標準對我國開展信息系統審計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作用,我國應大力推行基于COBIT 標準的信息系統審計。
二、我國信息系統審計存在的問題
1. 審計人才缺乏信息系統審計是會計、審計、信息系統、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應用的交叉學科。開展信息系統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掌握財會、審計知識,又要掌握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絡技術。但我國現在大部分審計人員并不熟悉計算機是如何進行經濟與會計業務處理的,不知道計算機處理與網絡技術的運用有什么風險、怎么樣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這些風險,也不掌握如何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審計或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審計。計算機技術人員雖然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比較熟悉,但他們又不熟悉會計、審計知識,不知道要審什么、該怎樣審。而開發實用性和通用性較強的審計軟件所需要的高層次、高水平的人員也很缺乏。
2. 法律法規不完備在信息化條件下,審計方法、對象、技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審計準則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指導和規范信息系統審計的實踐,而新的關于信息系統審計的程序標準、準則和法律還沒有出臺或并不完備,有些甚至還是完全空白。例如,電子憑證、電子合同、數字簽名等的法律效力和保存要求;數字認證機構的認定及其法律責任;計算機犯罪適用的法律;在信息系統審計中審計機構的權力、責任和被審計單位的義務等。從近年情況看,我國的信息系統審計制度建設工作才剛起步,盡管國務院辦公廳、審計署、注冊會計師協會等機關和組織頒布或制定了一些準則和規范,但是,這些準則和規范還不完善,沒有形成系統性和結構性。不僅缺乏對信息系統開發和系統功能審計方面的規范,還比較概括、籠統,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對信息系統審計尚處于摸索階段的我國審計人員來說,顯然還缺乏具體的指南。
3. 技術水平落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使企業交易事項的大部分內容由系統自動運作完成,人工軌跡遺留較少,傳統審計線索蕩然無存。這就要求信息系統審計必須參與和融入信息系統的設計過程,在執行測試時必須穿越信息系統,以確保對連續監督程序和輸出結果的控制。在我國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中,尚不具備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審計線索的功能。審計人員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難以獲取充足的審計證據支持其審計結論,難以保證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質量。
三、發展我國信息系統審計的對策從上述對我國信息系統審計存在的問題的概要分析中,作者認為,響應國際發展趨勢,在信息系統控制和審計領域推行COBIT 標準無疑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具體實施時可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 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COBIT 標準具有系統的和完備的框架體系,它的運用首先定位于信息及其相關技術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它在整體上表現出IT 業的大量相關技術。這就意味著運用COBIT 標準實施信息系統審計的審計人員應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掌握現代審計理論與實務,又要掌握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目前,審計署干部培訓中心開展的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培養及與之相關的在審計人員中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培訓工作,正是為了適應這一現實需要。在人員培訓上,要求對低層次人員培訓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職人員的培訓與未來人才的培養進行統籌規劃。對較高層次的人才培養,重點可放在信息系統的開發審計、系統的功能或應用程序審計、網絡安全審計和審計軟件的開發等方面;對未來審計人才的培養,應在高校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增加IT 和電子商務等內容,不僅要把信息系統審計列為必修課,而且應對這門課的要求或大綱達成共識。審計機構的管理人員也應意識到,信息系統審計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審計人員的培養。我們可以培訓審計師成為掌握必要IT 技能的人員,但很難要求他們成為計算機、信息系統和網絡技術方面的專家。因此,審計機構要改變以往由會計師獨唱主角的情況,計算機與網絡專家、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專家將在審計組織中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審計機構應注意吸收這方面的人才,并進行審計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他們能與會計師良好合作,更好地執行信息系統審計任務。
2. 完善審計準則從國際同業的實踐看,COBIT 標準已經逐步成為通行準則。我國應遵循國際標準或規范,把COBIT 標準作為核心標準, 同時, 借鑒ISOPIEC17799、ITIL 、PRINCE2、COSO、SOX 法案等其他國際標準和原則,進而確立適合自己的信息系統審計目標、對象、范圍、方法、流程等。進一步完善與信息系統審計有關的法規和準則,要在法律法規上,確定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有權審查被審計算機的信息系統的功能與安全措施,有權利用網絡和審計軟件進行審計,被審單位應對審計人員的信息系統審計給予積極的協助。在建設信息系統審計準則體系時,可以借鑒ISACA 的做法,也采用三個層次體系結構,以基本準則為核心,統領具體準則和執業指南,從而使整個準則體系不斷擴展、完善。內容劃分方式可分為審計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審計人員和審計工作三大類,并按這些類別來制定準則。信息系統審計準則作為一個完整的準則體系,各項具體準則要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準則的制定、上,應當遵循務實原則、接軌原則、配套原則和科學原則。ISACA 的做法是,先規劃出基本準則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按照現實需要出臺各項具體準則、指南和程序。準則采用分項制定,完成一項,一項,實施一項。這有利于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的全面順利的實施,也有利于信息系統審計人員循序漸進地正確掌握這一系列準則,從而促進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在實務中迅速發揮作用。我們在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的制定、上,可參照ISACA 做法。同時,對國際上已有的成文準則、習慣做法、專業術語,應當盡可能與國際慣例保持一致,盡量做到與國際慣例接軌。
3. 加強審計方面的IT 技術對于審計領域來說,COBIT 只是一套成文的信息技術控制標準,它只是向信息系統審計人員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但究竟如何才能成功通向勝利的彼岸,卻有待審計人員自身去開發高效快捷的通向目標的方式,尤其是在信息系統審計這樣一個高專業化、高技術性的審計業務領域。首先,應注重軟件的開發,如開發數據采集軟件,建立一種能夠容易訪問被審計單位不同介質、不同編碼、不同類型的數據庫,以便打通采集信息系統所需原始數據的瓶頸;在軟件的研制方面,還要考慮審計作業發展趨勢,如在現有審計軟件基礎上開發、研制新的適用信息系統審計的分析工具。其次,聯網審計的加強,它是方便快捷地運用COBIT 標準的有力舉措。這種審計方式成功實現的關鍵是被審計單位的信息系統提供標準化的審計接口,因此,信息化的管理部門和審計部門應加強宣傳,提倡甚至是嚴令監督企業提供數據接口,以便聯網審計的展開。最后,就是專家系統的構建,它能將基于COBIT 標準的成功案例進行積累和專業化,更好地為我們的信息系統審計工作服務。放眼未來之路,如何借鑒COBIT 標準開展適應國際趨勢的而又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系統審計道路,需要新時代的審計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進。中國審計人員將以倍增的熱情,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充滿豪情地投入到審計技術創新的洪流中。
[參考文獻]
[1 ]李 丹. 信息系統審計———傳統審計的一場革命[J ] .中國審計,2002 (1) :57 - 58.
[2 ] 錢 艷. 信息系統審計———網絡架構、測試與評價[D] .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 ]管亞梅. 信息系統審計———一種全新的審計模式的構建思路[J ] .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 (12) :78 - 80.
[4 ]陳婉玲,楊文杰. ISACA 信息系統管理準則及其啟示[J ] . 審計研究,2006 (增刊) .
[5 ]董 霞. 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研究[D] . 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關鍵詞]效益審計 審計標準 評價指標 政府信息管理
[分類號]D630 F239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是指運用效益審計的理論和方法對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所進行的一種專門性審計。在該活動中,效益審計者根據國家審計法規和國際慣例的要求,按照授權和規定的程序通過收集、分析、評價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在其工作活動中形成的審計證據,對其信息資源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簡稱為“3E”)等進行審查,發現問題,找出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提出改進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建議,將審計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幫助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更好地履行其職能。在這項活動中,標準是關鍵,因為審計工作是在判斷基礎之上進行的,而所有的判斷工作又都是建立在一定標準之上的。
1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含義
1.1 效益審計標準
什么是效益審計標準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弄清楚什么是標準、什么是審計標準。根據《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解釋,標準是“衡量事務的準則”,而“準則”是指“言論、行動等所依據的原則”。相應地,審計標準就可以理解為在審計工作中為了便于審計工作有效開展并根據審計對象而制定的一些判斷準則或原則。同理,作為審計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效益審計來講,其標準就可以理解為衡量被評價對象效益狀況的準則或原則,它是用來考察和評價被審計活動是否符合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業績標準。根據《世界審計組織績效審計指南》的解釋,這些標準應當反映待檢查事項所應具備的規范化控制模式,應當代表良好的實踐行為――即一個理性、有知識的人所認為的“應當是什么”。
1.2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屬于效益審計,其審計標準相應地為效益審計標準。結合上述效益審計標準的理解,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就可以界定為用來判斷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的基準或原則,也即是用來衡量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是否符合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業績標準。其中,經濟性標準是用來評價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資源消耗方面的標準。效率性標準是用來評價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其產出與消耗資源之間的關系標準。效果性標準是用來評價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的關系標準。經濟性標準、效率性標準與效果性標準共同測度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是否履行節約、是否實現高效、是否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等。效益審計標準是評判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高低的尺度和參照物,一方面它可以為效益審計工作提供測評基準,減少人為主觀性,降低審計風險;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引導政府信息管理部門向既定的目標邁進,更好地履行職能。
2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構成
2.1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層次構成
從衡量的結構層次來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可以劃分為微觀層次標準、中觀層次標準和宏觀層次標準。微觀層次標準主要是從某一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或機構的角度來考察該部門或該機構信息資源管理工作的效益狀況,如在經濟性方面其成本是否低于財政預算、效率性方面是否比以往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等。中觀層次標準主要是從某一區域范圍的角度來考察該政府信息資源部門工作是否在這一范圍內有效益,如是否實現了信息共享、共享是否有效、共享成本是否經濟等。宏觀層次標準主是從國家層面來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工作的效益狀況,如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信息化進程,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務等。
2.2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內容構成
從衡量的內容范圍來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可劃分為經濟性標準、效率性標準和效果性標準。經濟性標準主要用來測度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或機構是否以最低的成本為政府和公眾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信息服務等;效率性標準主要用來測度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是否以一定的投入實現了最大的產出,如在不增加政府信息資源管理費用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將納稅人的錢是否“錢盡其用”等;效果性標準主要用來測度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是否為政府決策帶來了明顯的好處,是否改善了政府與公眾信息之間的不對稱,是否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等。
2.3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性質構成
從衡量的效益性質上來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可劃分為定量標準和定性標準。定量標準主要著眼于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中可以量化的效益指標,是評判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效益程度的重要依據或準則。如考查資金運用是否符合經濟性要求時,其標準就應該以定量標準為宜;定性標準主要著眼于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的結論判斷或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考察、衡量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時,應注意標準的運用,因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主要是以社會效益為主,而這種社會效益具有難以量化、滯后性、模糊性和“心理價值”等特點,定量標準難以測度。
3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選擇的要求
作為具體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工作來講,選擇什么樣的標準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講,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選擇應滿足如下要求:
3.1 符合效益審計標準的一般性要求
根據《亞審組織效益審計指南》第3章22款規定,合適的效益審計標準應具有可靠性、客觀性、有用性、易懂性、可比性、可接受性等特點。理所當然,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也應符合這些要求。其中,可靠性要求是指在相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審計工作者運用同樣的標準對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能夠得出同樣的結論;客觀性是指審計標準能最大限度地不受審計人員或管理部門偏見的影響;有用性是指通過這些判斷標準,能夠得出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審計發現和結論;易懂性是指這些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內容清晰,不會產生誤解,方便理解;可比性,指運用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中的標準能與其他類似活動中的審計標準相比,并且還能進行同期比較等;可接受性是指這些審計標準能夠被審計單位、立法機構、媒體和一般社會公眾所理解,并且愿意認可。
3.2 標準必須圍繞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目標來選擇
效益審計標準實際上是對審計對象目標的注解、轉化和展開,使之變成可以進行取證與計量的各項質
量數量指標體系。在信息時代,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的對象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方面:①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知識支持;②為公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③做好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提升自身工作效益。在確定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時,必須考慮這些職能目標,圍繞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標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效益審計工作才能得出有針對性的審計結論,提出有價值的審計建議。
3.3 選擇標準的來源應是廣泛的
《世界審計組織效益審計指南》指出,規范性的效益審計標準可以從以下渠道獲得:管轄被審計單位運作的法律和規定;立法機構或者行政部門采取的決策、政策和程序;與最佳實務的比較;與歷史材料的比較;專業標準、經驗和價值;獨立專家建議和專長;新的或既定的科學知識以及其他可靠信息;以前在類似審計中用過的標準或者其他最高審計機關用過的標準;開展類似活動或項目的機構;效益準則或者立法機構以前開展的問詢活動;關于一般管理和被審計事項的文字等。作為效益審計工作范疇之一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其標準來源于也應是多渠道的,它既可以來源于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也可以來源于部門制定的計劃、預算和定額,既可以是其歷史業績水平、行業水平或國際水平,還可以是相關的理論依據或科學計算數據。在選擇相關標準時,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工作要拓寬眼界,注意標準來源的廣泛性。
3.4 標準的選擇必須與環境相一致
效益審計工作總是在一定環境下展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選擇必須與環境相一致。應注意以下問題:①標準選擇要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相適應,如當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浪費較嚴重時,經濟性標準必然處于該項目審計的核心地位;②與社會對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要求相適應,如公眾要求政府部門提供公平的信息服務時,效果性標準就顯得更為重要了;③要注意與被審計單位意見的協調,被審計單位的意見是其工作開展的基礎人文環境,在開展效益審計時必須考慮這一環境因素。
4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系的構建
一個科學合理且實用的評價標準體系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保障。經過綜合考慮,本文采取對審計標準進行具體轉化(即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并給各指標賦予權重的思路來完成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體系的構建工作。
4.1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根據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標準的含義、構成和選擇要求,結合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的三大業績標準――經濟性、效率性與效果性,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經過反復討論、篩選,設計出了由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4.2 給各個指標賦予合適的權重
權重的賦值是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對于能否客觀、真實地反映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可由專家小組根據經驗或一些專門的方法來確定,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主觀判斷結構(主要是兩兩比較)把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結果直接而有效地結合起來,將一層次元素兩兩比較的重要性進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排序。
由于構建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共分為三層,為了求出最低層次所有因素對于最高層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在此采用逐層計算的方法,從最高層開始,由高向低逐層進行計算。具體到某一層,其操作方法是:對于某一層次準則c,假如有元素D1和D2,其中哪一個更重要,重要的程度如何,通常按1-9比例標度對重要性程度賦值。對于準則c,n個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得到一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aijnxn其中aaij,就是元素Di和Daj相對于c的重要性的比例標度,且aaij>0,aji=1/aij,aij=1。再對該矩陣進行運算,求得特征向量,并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入、一致性指標cI和隨機一致性比率CR,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將符合一致性檢驗的特征向量作為指標的權重。現以效果性方面的“用戶滿意情況”為例進行分析。經過專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判斷矩陣(見表2),經過運算,該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w=(0.078,0.487,0.435)T,最大特行征值λ=3.013,cI=0.006,CR=0.010
同理,計算出其他各層次指標的權重。最后對這三層級的指標權重進行合并運算,就可以得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評價指標(三級指標)的最終權重,具體見表3。
有了這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就可以開始著手準備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評價工作。當然,這些標準在具體的審計過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審計活動的深入,有時因工作的要求也需要作適當的調整,以便更好地完成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效益審計工作。
一般來說,對被審計部門自身的評價標準具有內部性,不考慮項目的外部影響,而社會的公共評價標準則具有宏觀性和長期性,關注其對社會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政府部門或相關機構會逐步制定并更詳細的績效評估規則和評估標準,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和審計目的的差異,永遠都不可能有一套完全適合某一審計事項的績效審計標準。績效審計標準具有項目依存性。審計人員必須為每一項審計任務“量體裁衣”,根據審計項目的具體特點和具體審計目標,形成審計人員的績效審計標準。當然每一項具體審計項目審計標準的制定也并非都從原始準則出發,可用已有的多元的規范性績效審計標準作為基礎來源,根據績效審計的客觀性、可比性、可獲得和可計量性等一般績效審計標準制定規則有針對性地來重新建立審計標準。
績效審計標準具有幅度性或區間性特點
在對審計事項進行判別時,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所使用的標準往往具有惟一性。審計標準的判斷一般是“非對即錯”,它是對許多審計事項做出對錯判斷之后形成財務收支合規性審計結論。而績效審計是以傳統的合規性審計為基礎,對審計事項實現的績效程度做出評價。績效審計雖然也關注合規性,也用對與錯來評價審計事項,但它不是績效審計的主要方面。績效審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被審計事項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評價,借以披露信息并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議。
由于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復雜性,績效審計就不能簡單用一個“好或壞”、“高或低”、“對與錯”來完整地評價一個績效審計事項。因此,績效審計對審計事項的評價沒有一個“絕對高度”。衡量一個審計事項的績效實現程度的標準往往有一定幅度,是一個區間變量。績效審計是使用一定可量化的表示程度的各類指標來表達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通過若干績效審計事項績效狀況不同程度的綜合描述,來全面反映出審計事項的績效狀況。績效審計可以用不同的績效檔次標準來評價審計事項的績效程度,可能有些是達到“基本”績效目標而有些則是達到了“優秀”的績效目標。
績效審計標準具有以貨幣計量外的尺度衡量績效程度的特點
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評價一個審計事項的標準常常是以貨幣計量的違紀違規金額。而績效審計標準除了貨幣計量的財務數據外,還需要大量的非貨幣計量尺度指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績效審計應用的領域是多方面的,特別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門涉及的績效目標是多樣的,其績效狀況僅靠財務數據是無法涵蓋的。二是作為一個新型的審計方法,績效審計所評價的績效目標也不單純的僅是資金效益,還包括許多其他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和績效目標。它是以審計“資源”為目標導向,而不是僅以“資金”為目標導向的審計方式。如資源的投入既包括貨幣資金投入,又包括材料等實物資源、人力資源、時間資源等。而且績效審計之所以成一種新型的、有特色的審計方法,其原因之一就是這種審計方式涉及了對審計項目資金以外的諸多審計項目績效要素狀況發表評價意見并提出優化績效水平的管理建議。因此必然涉及非財務數據的績效標準內容。除貨幣表示的涉及資金的績效標準內容外,還應包括空間維、時間維、“公共產品”質量維、技術維等多維內容。
空間維的績效標準。如企業的庫容面積使用情況是否節約有效、港口物資吞吐是否合理等,對這些內容的評價都涉及空間績效評價標準。再如,當我們對投資項目審計時,為了審計工程項目的經濟性,就需要對工程概算進行審查,而施工單位往往采用增加工程項目、加大工程量以便加大取費等方法增加概算賺取利益。因為工程量是施工取費的基本依據,因此,要審計項目的經濟性就需要對項目工程量進行審查鑒證。
時間維的績效標準。績效審計會涉及審計事項的工作進度的評價。時間利用不充分或違背時間技術標準,不僅影響項目的績效,有時還會帶來負面的外部效應;同時,時間作為最寶貴的資源,時間配置效率就是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面。例如工程項目可行性分析中涉及的工程進度安排就是投資審計最基本的績效審計的評價內容。通過對進度情況的審查,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提出績效審計建議。因此績效審計必然涉及時間維的績效標準。
“公共產品”質量維的績效標準。審計機關通過對占有公共資源的部門開展績效審計,對公共資源配置和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評價。為公共政策的執行和結果提供相關信息,加強責任感,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因此必然涉及衡量“公共產品”質量的績效標準。如對公共衛生部門提供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的效果評價指標就會涉及醫院病床擁有數量、醫生擁有數量等反映其提供“公共產品”的質量和效率情況的績效標準。
專業技術維的績效標準。隨著績效審計在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涉及技術指標問題。許多項目和活動都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標準要求,只有按照專業技術標準的要求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才能確保其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專業技術績效標準一般作為績效審計的中間標準,但在有些績效審計項目中也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
績效審計標準中具有統計數據作為標準基礎的特點
傳統審計運用的是會計數據,除非審計調查,審計一般是不能依據統計數據作為審計評價標準而形成審計結論。而績效審計本身就是運用數理統計、運籌學原理和特定指標體系,對照統一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項目管理者和經營者業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過程。因而涉及大量統計的數據。這些統計數據既是績效分析的基礎,有些又是審計的標準。如企業的銷售量、產量數據及建筑工程的土方量等由統計形成的數據,其標準只能是統計上形成的標準。因此評價的審計事項有一定量的數據是需要由統計數據做支撐的。如將審計項目計劃指標與實際執行情況進行比較判斷其績效時,歷史的或類似情況下的統計標準成為判斷績效的審計標準。此外,計劃指標往往也根據以前的統計指標,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程序而制定。
績效審計標準具有過程性的特點
一、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斷地深入,會計電算化取代手工會計已成為會計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組織包括政府、企業都已經著手積極推動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建立及完善。簡單來講,會計電算化是指將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引入會計領域,利用現代技術和手段,實現記賬、算賬與報賬等信息處理的集中化、自動化,以及部分實現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分析、預測、決策的信息化。
與傳統會計相比,會計電算化的實現不論是對于會計工作的儲存方式、處理流程、還是內部控制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有效性、及時性及準確性,同時使會計從業人員從復雜繁瑣的重復性勞動中脫離出來,及時準確地把握企業運營狀況,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會計信息。會計電算化從廣度上和深度上都擴大了會計的領域,也為加強全面核算和監督奠定了基礎。
不難看出,雖然在職能、方法、目的與責任等幾個方面會計與審計有著不同的特點,但兩者具體對象都以會計資料為主,職能責任密切相關。會計電算化在對會計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必然對以會計過程為其職能對象的審計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具體來講,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的經濟審查和監督職能本質上仍沒有改變,但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中的運用,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主要體現改變了審計線索、擴大了審計的內容和范圍、改變審計的技術方法、影響了審計標準和準則、提高了對審計人員素質的要求等。同時計算機環境下的舞弊作弊行為更具有隱蔽性,無疑加大了審計查處的難度和風險,審計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會計電算化下審計的對策分析
從內容上來看,會計電算化下的審計,是指審計機構和人員以在會計電算化系統(CAIS)環境下所產生的信息系統及其范圍內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經濟行為為對象,審查和評價系統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統輸出信息的真實性、正確性。當前,我國大多數審計人員對于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實施和運作難以做到完全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區的審計工作仍是以手工審計為主。新形勢下,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及普及使得審計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傳統審計存在的信息反饋能力弱等問題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因此,為推進審計工作的有序展開,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和水平,強化審計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審計工作的開展必須根據會計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適當有效的調整。面對會計電算化時代的挑戰,應從以下方面提高電算化審計的質量以更好地適應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現代審計的需求。
1.加大會計電算化下審計工作的理論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進一步指導實踐的深入發展。與會計電算化相比,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工作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操作方面來看,都遠遠落后于會計電算化。特別是當前由于對電算化審計的優越性認識不夠,計算機審計研究嚴重落后于實踐發展的需求,缺乏先進理論指導,難以有效指導會計電算化環境下審計工作的有序高效展開。因此,在強化基本理論和審計目標研究的基礎上,加快新形勢審計理論的研究,不斷總結我國計算機審計的經驗和做法,拓寬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對會計電算化下審計對象、審計線索、審計內容、審計方法及技術等的研究,以進一步指導和實現計算機審計的規范化、科學化和高效化運作。
2.完善電算化審計標準與準則
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線索、審計方法的變化,也必須要求審計標準和準則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以適應新要求。從國際審計發展來看,在國際審計準則中有專門的條款來詳細規定計算機審計的范圍、程序、技術等;從具體國家來看,美、日、英等國都制定和出臺了相關計算機審計的審計準則和標準。目前我國審計界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審計標準和準則,包括審計人員標準、質量標準、職業道德規范等。但針對不斷普及和發展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新情況,過去手工環境下的審計標準和準則顯然不適應,會計電算化下的審計準則中仍存在許多空白。因此,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計算機審計相關標準和準則的步伐,更新審計標準準則,完善電算化審計的標準體系,以規范計算機審計工作,為衡量和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提供保證。其次,在積極借鑒和吸引國際上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的特殊國情和發展要求,實現我國審計進一步適應國際審計發展的要求,為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好基礎。第三,新的衡量標準不僅要包括計算機審計程序、過程、效果評價指標、審計人員從業標準等衡量審計業務的合法合理性標準,還需對電算化系統設計、開發、運行、維護等標準及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步驟、應用軟件標準等做出明確性的規定。 3.加大事前系統審計力度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統軟件的應用。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人員要深刻認識到除了對使用過程中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外,抓好電算化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的事前審計是對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實施審計的關鍵。只有切實加強抓好事先審計,才能確保系統設計、開發、運轉達到預期標準,在協調和密切會計與審計的職能聯系中更好地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和質量。首先,在保證會計與審計各自職能標準的基礎上,審計人員要加強自身的軟件應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統設計與開發的審計過程中避免會計與審計兩者間程序設計、開發及操作方面不協調狀況的出現,防止在系統在投入使用后再進行改進,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其次,審計人員直接參與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設計與研發過程,監督系統開發過程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和程序進行,保障電算化系統及其處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審性以達到會計管理
需要應有的質量。 4.完善審計內容
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履行的經濟檢查、評價及監督的職能雖然沒有改變,但不難看出,電算化下的審計除了對輸入的原始數據及輸出的會計數據進行審查外,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風險使審計面臨著在與傳統會計條件下不同的審計內容,擴展了審計的內容。一是,會計電算化軟件質量直接決定了電算化信息系統的整體水平的高低,需根據審計實際操作情況增加審計審核窗口,重點對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規性、及時性、準確性、科學性及穩定性進行審查,了解掌握被審會計電算系統的各種功能和程序設計,保障系統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強對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兩個方面的測試和評價,審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機器設備使用控制制度規范及操作流程規定、系統工作環境是否完善等。第三,為保障獲得正確的財務數據,審計人員必須實現對財務軟件的所有模塊及相應流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觀察,必要時要進行手工復核方式。
5.改進審計方法
在知識經濟時代,積極采用集信息技術、財務手段、環境評估等多學科知識的技術方法,革新審計方法及技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進行審計,實現由手工操作向電算化處理的轉變是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是,審計人員要充實認識到計算機作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的有力審計工具的積極作用,自覺通過參與培訓或自覺等方式提高計算機實際操作水平,采用專業軟件實現更快速、更有效地對相關會計信息的查閱、核對、分析等各項審計內容。其次,可組織各方面專家,包括會計專家、審計專家及計算機專家等組織專門小組,加強各種通用、專用審計軟件和輔助審計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力度,在吸引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完善我國各類商品化審計軟件的功能,盡快研制出臺符合我國國情的審計軟件以滿足實際電算化系統審計的需要。第三,借鑒發展會計電算化的相關經驗,大力發展審計軟件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電算化審計軟件在實際審計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及普及,逐步推進我國審計工作電算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斷地深入,會計電算化取代手工會計已成為會計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組 織包括政府、企業都已經著手積極推動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建立及完善。簡單來講,會計電算化是指將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引入會計領域,利用 現代技術和手段,實現記賬、算賬與報賬等信息處理的集中化、自動化,以及部分實現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分析、預測、決策的信息化。
與傳統會計相比,會計電算化的實現不論是對于會計工作的儲存方式、處理流程、還是內部控制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數據 處理的有效性、及時性及準確性,同時使會計從業人員從復雜繁瑣的重復性勞動中脫離出來,及時準確地把握企業運營狀況,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統 的會計信息。會計電算化從廣度上和深度上都擴大了會計的領域,也為加強全面核算和監督奠定了基礎。
不難看出,雖然在職能、方法、目的與責任等幾個方面會計與審計有著不同的特點,但兩者具體對象都以會計資料為主,職能責任密切相關。會計電算 化在對會計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必然對以會計過程為其職能對象的審計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具體來講,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的經濟審查和監督職能本 質上仍沒有改變,但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中的運用,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主要體現改變了審計線索、擴大了審計的內容和范圍、改變審計的技術方法、影響 了審計標準和準則、提高了對審計人員素質的要求等。同時計算機環境下的舞弊作弊行為更具有隱蔽性,無疑加大了審計查處的難度和風險,審計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會計電算化下審計的對策分析
從內容上來看,會計電算化下的審計,是指審計機構和人員以在會計電算化系統(CAIS)環境下所產生的信息系統及其范圍內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經 濟行為為對象,審查和評價系統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統輸出信息的真實性、正確性。當前,我國大多數審計人員對于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實施和運作難以做到完全了 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區的審計工作仍是以手工審計為主。新形勢下,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及普及使得審計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傳統審計存在的信息反饋能力 弱等問題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因此,為推進審計工作的有序展開,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和水平,強化審計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審計工作的開展必須根據會計 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適當有效的調整。面對會計電算化時代的挑戰,應從以下方面提高電算化審計的質量以更好地適應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現代審計的需求。
1.加大會計電算化下審計工作的理論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進一步指導實踐的深入發展。與會計電算化相比,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工作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操作方面來看,都遠遠落 后于會計電算化。特別是當前由于對電算化審計的優越性認識不夠,計算機審計研究嚴重落后于實踐發展的需求,缺乏先進理論指導,難以有效指導會計電算化環境 下審計工作的有序高效展開。因此,在強化基本理論和審計目標研究的基礎上,加快新形勢審計理論的研究,不斷總結我國計算機審計的經驗和做法,拓寬理論研究 的廣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對會計電算化下審計對象、審計線索、審計內容、審計方法及技術等的研究,以進一步指導和實現計算機審計的規范化、科學化和高效化 運作。
2.完善電算化審計標準與準則
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線索、審計方法的變化,也必須要求審計標準和準則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以適應新要求。從國際審計 發展來看,在國際審計準則中有專門的條款來詳細規定計算機審計的范圍、程序、技術等;從具體國家來看,美、日、英等國都制定和出臺了相關計算機審計的審計 準則和標準。目前我國審計界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審計標準和準則,包括審計人員標準、質量標準、職業道德規范等。但針對不斷普及和發展的電算化會計信 息 系統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新情況,過去手工環境下的審計標準和準則顯然不適應,會計電算化下的審計準則中仍存在許多空白。因此,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要加快制定計算機審計相關標準和準則的步伐,更新審計標準準則,完善電算化審計的標準體系,以規范計算機審計工作,為衡量和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提供保證。其 次,在積極借鑒和吸引國際上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的特殊國情和發展要求,實現我國審計進一步適應國際審計發展的要求,為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 競爭打好基礎。第三,新的衡量標準不僅要包括計算機審計程序、過程、效果評價指標、審計人員從業標準等衡量審計業務的合法合理性標準,還需對電算化系統設 計、開發、運行、維護等標準及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步驟、應用軟件標準等做出明確性的規定。
3.加大事前系統審計力度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統軟件的應用。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人員要深刻認識到除了對使用過程中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外, 抓好電算化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的事前審計是對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實施審計的關鍵。只有切實加強抓好事先審計,才能確保系統設計、開發、運轉達到預期標準, 在協調和密切會計與審計的職能聯系中更好地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和質量。首先,在保證會計與審計各自職能標準的基礎上,審計人員要加強自身的軟件應用和分析水 平,在事前系統設計與開發的審計過程中避免會計與審計兩者間程序設計、開發及操作方面不協調狀況的出現,防止在系統在投入使用后再進行改進,耗費巨大的人 力物力財力。其次,審計人員直接參與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設計與研發過程,監督系統開發過程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和程序進行,保障電算化系統及其處理的合法 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審性以達到會計管理需要應有的質量。
4.完善審計內容
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審計履行的經濟檢查、評價及監督的職能雖然沒有改變,但不難看出,電算化下的審計除了對輸入的原始數據及輸出的會計數據 進行審查外,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風險使審計面臨著在與傳統會計條件下不同
的審計內容,擴展了審計的內容。一是,會計電算化軟件質量直接 決定了電算化信息系統的整體水平的高低,需根據審計實際操作情況增加審計審核窗口,重點對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規性、及時性、準確性、科學 性及穩定性進行審查,了解掌握被審會計電算系統的各種功能和程序設計,保障系統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強對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兩個方面的測試和評價,審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機器設備使用控制制度規范及操作流程規定、系統工作環境是否完善等。第三,為保障獲得正確的財務數據,審 計人員必須實現對財務軟件的所有模塊及相應流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觀察,必要時要進行手工復核方式。 5.改進審計方法
在知識經濟時代,積極采用集信息技術、財務手段、環境評估等多學科知識的技術方法,革新審計方法及技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進行審計,實 現由手工操作向電算化處理的轉變是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是,審計人員要充實認識到計算機作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的有力審計工具的積極作用,自覺通過參與培訓 或自覺等方式提高計算機實際操作水平,采用專業軟件實現更快速、更有效地對相關會計信息的查閱、核對、分析等各項審計內容。其次,可組織各方面專家,包括 會計專家、審計專家及計算機專家等組織專門小組,加強各種通用、專用審計軟件和輔助審計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力度,在吸引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完善我國各類 商品化審計軟件的功能,盡快研制出臺符合我國國情的審計軟件以滿足實際電算化系統審計的需要。第三,借鑒發展會計電算化的相關經驗,大力發展審計軟件市 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電算化審計軟件在實際審計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及普及,逐步推進我國審計工作電算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許松濤,陳霞 (九江學院會計學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 對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美國環保局、英國標準所的BS7750、歐盟EMAS和ISO 14000系列的環境審計和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作了簡要回顧與評述。指出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需在環境管理系統審計、環境績效審計標準、與其他審計之間的關系、環境績效審計作為環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鑒國外研究成果。
關鍵詞 環境審計;環境績效審計;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 ISO 14000系列
中圖分類號 X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0)35-20309-03
工業社會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亦使環境問題日趨突出。在此背景下,環境審計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進行環境管理的重要工具。環境審計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在80年代被歐美的部分大公司使用,一些國際組織如英國標準所、歐共體(歐盟)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推動著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發展。政府環境審計方面主要由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推動。目前,國際上審計已向績效審計發展,環境績效審計亦面臨著發展。INTOSAI在1995年的《開羅宣言》中,將環境審計分為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績效審計。環境績效審計是審計機關通過檢查被審單位的環境經濟活動,依照一定的標準,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循環狀況和發展潛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對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見的行為,即“3E”;審計。鑒于環境審計與環境績效審計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該研究對環境績效審計及與此相應的環境審計的發展作回顧與評述,旨在指出未來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構建的關注點。
1 環境績效審計研究的整體現狀環境績效審計源于環境審計,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無論是環境審計還是環境績效審計,國外相關審計、環保機構和其他組織積極地進行此項研究和推動工作,學者則關注較少,研究范圍主要限定在職業會計師在環境審計中的作用。而國內學者則作出一定貢獻,主要關注于:環境審計的理論基礎、本質、目標、職能、原則、程序、方法、主體、內容和審計準則等理論性問題的研究;但對實務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程序、方法、內容、準則和標準等方面的研究則略顯薄弱,尚未對環境審計實務產生重大影響。對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則較少,主要有王如燕對環境績效審計標準,李山梅和王玲對審計的意義,曹建新和詹長杰對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初有成效的研究。但研究未能對國際主要相關機構的研究成果作系統梳理和借鑒,研究成果缺乏實用性。
2 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研究
2.1 INTOSAI的貢獻 對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研究和推動的主要機構為INTOSAI環境審計委員會,成立于1992年, 主要工作職責為:制定環境審計的指南和技術標準等;促進環境審計信息和經驗交流;培訓;鼓勵各國最高審計機關開展聯合審計等,目前已有46個成員。INTOSAI后續對環境審計(包括環境績效審計)的貢獻轉向了對資源環境專項審計的研究,如2004年對水資源, 2007年對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2010年對漁業、可持續能源、礦業、溫度變化和森林等的審計進行規范或經驗總結,以下專項環境審計規范或經驗總結包括了環境財務、合規性和績效審計,為綜合性環境審計。
2.1.1 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INTOSAI環境審計委員會 2001年在其頒布的《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環境績效審計應包括:對政府執行環境法規情況的審計;對政府環境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的審計;對政府其他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審計;對環境管理系統的審計;對計劃的環境政策和環境項目進行評估[11]。
2.1.2 環境績效審計的標準。環境績效審計的標準,為對審計單位環境績效指標的有效性、環境活動的經濟性、效果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形成結論的依據。其實質為對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的標準。《指南》將環境績效審計的標準分為權威和非權威標準,權威標準包括由法律法規或其他強制性規定、某公認組織的通用標準和職業守則; 非權威標準包括被審單位與類似的組織使用的績效指標,來自學術文獻、外部專家和最高審計機關(SAI)自設的指標。
2.1.3 環境績效指標的選擇。與所選的環境績效審計標準相對應的是環境績效指標,《指南》對環境績效指標要求具有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
2.1.4 環境績效審計與其他審計的關系。《指南》認為將環境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績效審計中的2種或所有的結合起來執行是很常見的,將此稱為環境綜合審計。INTOSAI在 2004年了《環境審計與常規性審計》,進一步指出,在常規性審計中審計人員需考慮有關的環境因素。因此, INTO- SAI建議各國最高審計機關應在常規性審計中融入環境審計,沒必要為專門考慮環境因素而進行(環境)績效審計。 INTOSAI在2010年3月進一步了《ISSAI3100績效審計準則》指出:財務和合規性審計,包括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審計,可包含在績效審計中[12]。由此可見, INTOSAI推崇以績效審計為主的綜合審計。
2.1.5 審計方法。《ISSAI 3100績效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將績效審計分為4種方法:①結果導向的方法,其評價預期的目標是否實現;②問題導向的方法,檢驗和分析特定問題的原因;③系統導向的方法,其檢驗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否合適;④上述3種方法的綜合方法。從其包括的方法可知, INTOSAI所指的審計方法類似于傳統審計理論中的審計模式。由于INTOSAI注重對環境管理系統的審計,及采取環境績效審計標準對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績效指標進行評價,可推斷INTOSAI在環境績效審計采用綜合的審計方法,至少同時使用了系統導向和結果導向的方法。
2.1.6 審計過程。《準則》將績效審計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①計劃審計,在決策審計的范圍和程序時,審計人員應評估內部控制的可靠性;②執行;③報告;④跟蹤。對審計報告的后續跟蹤,被認為是強化審計影響和提高未來審計工作的重要工具,此為INTOSAI績效審計的一大特色。
2.1.7 環境績效審計中與利益相關方的關系。《準則》認為:審計人員發展良好和適當的外部關系是有效率和效果完成績效審計的關鍵因素。審計人員應與有關的利益相關方保持良好的職業關系。
2.2 美國環保局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環保局 (USEPA)開始鼓勵企業自愿進行環境審計(Environmental Audi,t亦有翻譯為環境審核,國內多將非審計或會計相關組織執行的Audit/Auditing稱之為審核,該研究對審核與審計2 詞不作區分)。USEPA并未專門針對環境績效審計進行研究,其貢獻主要為環境管理系統審計。US EPA雖然將環境審計的主體定位于環境機關或其他聯邦機關,但又將環境管理系統的審計定位為一改進不足的方法,亦具有內部審計的職能。
2.2.1 環境審計的定義和目標。US EPA在1986年對環境審計作了如下定義:系統地、有文件記錄、定期和客觀地評價企業與滿足環境要求的運營和實務。其目標在于:①檢驗對環境規制的遵循狀況;②評價環境管理系統的有效性;③評估來自管制和非管理的原材料、實務的風險。從目標的第2 點可知,USEPA所指的環境審計包括了環境績效審計。
2.2.2 環境審計的分類與各類審計之間的關系。US EPA 對環境審計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政府環境審計方面。US EPA 在1997年的《聯邦機構環境審計程序設計指南》中,將環境審計分為合規性審計、房地產交易評價、管理審計、廢物承包商/經銷商審計和防止污染機會評價等。上述5種審計,如有必要,可合在一起審計[13]。
2.2.3 環境管理系統審計。US EPA強調的管理審計,實質為環境管理系統審計,旨在檢驗企業環境管理系統的優點和不足,是發現環境管理缺陷的根本原因的一重要工具,是進行永久性糾正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US EPA在1996年的《聯邦機構執行環境審計的通用行為準則———第3階段: 環境管理系統審計》中,對如下環境管理系統進行評價:①組織結構;②環境承諾;③環境保護程序;④環境程序的正式手續;⑤內外部的交流;⑥雇員資源、培訓和發展;⑦評估、報告和糾錯程序;⑧環境計劃與風險管理等。并對上述每一部分內容給出了績效目標、評估的關鍵點和審計標準[14]。
3 內部環境績效審計和其他外部環境績效審計研究
3.1 英國標準所BS7750的貢獻 BS7750是英國標準所于 1992年制定,1994年修訂,用于指導英國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為現代第一個環境管理體系計劃。該計劃對內部環境績效審計的貢獻主要在于開創了環境管理系統的審計, BS7750要求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應周期性地進行內部審計,審計人員應是組織內部獨立于被審領域的員工,并支持向管理層匯報。該標準對隨后EMAS管理及審計體系和ISO 14000系列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歐盟和ISO達成的《維也納協議》,BS7750已于1997年3月被ISO 14001所取代。
3.2 歐盟EMAS的貢獻 EMAS是1993年原歐共體 (EEC)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的《工業企業自愿參加環境管理和環境審核聯合體系的規則》,簡稱《生態管理審核規則》(Eco-ManagementandAuditScheme,EMAS),于1995年實施。EMAS要求參與的企業執行內部環境審計。EMAS的大部分內容源于BS7750,歷經2001和2009年修訂,是目前環保領域最為嚴格的法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