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球氣候變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

第1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關鍵詞】全球變暖 低碳經濟 制約因素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

全球變暖使人類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在意識到威脅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反思目前的發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盡管能換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環顧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已經證明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人類終將有一天受到自然的報復。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減少經濟發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成為人類共同的目標,于是低碳經濟孕育而生。所謂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人類實現工業化以來的發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發展經濟時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輕發展經濟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發展低碳經濟,核心是要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在維護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同時,用盡可能低的生態環境代價和社會經濟成本,換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資源、環境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水資源匱乏現象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環境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現象的發生,無不與氣候變暖相關,而氣候變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緩解這些壓力的必然選擇。

同時,發展低碳經濟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人類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開始邁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國發表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以來,英、日、美、加、法、意等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國相繼出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貿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氣候變化稅、可再生能源配額等,反映了各國政府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視與決心。與此同時巴西、墨西哥、韓國、印度等國家也主動減排、限排,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分布呈現出“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使得我國能源生產結構中,煤炭的生產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氣三種化石燃料中,產生單位熱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別比石油、天然氣高出約36%和61%。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的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就越高,致使其經濟發展為高碳模式。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仍將維持在60%以上,這種由資源稟賦條件所決定的能源結構,使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大的代價,制約著我國低碳之路的實現。

(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盡管近年來提出要發展集約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也相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粗放型的特征。數據顯示,我國2006年GDP總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與此相對應的能源消耗卻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國人均能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氣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單位耗能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耗能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法國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視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依舊把經濟增長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礎之上,是制約我國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我國仍以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二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一直處于價值鏈低端。

我國目前仍處在以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工業社會階段,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依然是經濟的主體,但是產業結構調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符合一國發展的國情,現階段我國以第二產業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內無法改變。首先,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重工業的支持,沒有重工業,工業化進程將變得寸步難行;其次,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求大量的資金投入,沒有在工業社會中積累足夠的資金,我國就沒有走低碳經濟道路的實力;再次,現階段我國第三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競爭力,尚不適宜過分重視第三產業,而放棄工業已有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的發展仍需依賴第二產業,從而對發展低碳經濟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約。

我國貿易結構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小視。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對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雖然我國出口貿易一直高速增長,但出口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這樣的貿易結構特征,使得出口的產品在國內的生產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為特征。

參考文獻

[1] 全球變暖相關知識[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0(1).

[2]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J].環境工程,2010.10.

第2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天水市氣象局,甘肅天水741000)

摘要:為研究氣候變暖對天水極端溫度的影響,利用天水觀測站1951—2013 年逐年極端溫度資料,運用氣候傾向率、趨勢系數、百分位法、滑動T 檢驗等統計方法,分析極端溫度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特征。結果表明:天水年極端最高(低)溫度均呈顯著性升高趨勢,極端最高氣溫上升0.2℃/10 a,極端最低氣溫上升0.3℃/10 a,都通過了α=0.01 的顯著性檢驗;通過百分位法定義了極端溫度的閾值,分析發現,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對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利用滑動T 檢驗法進行突變檢驗,在α=0.01 顯著性水平下,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而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年和1993年發生了2次十分明顯的突變。

關鍵詞 :極端溫度;閾值;百分位法;滑動T 檢驗

中圖分類號:P468.0+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407

Extrem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Tianshui over the Past 63 YearsYao Yanfeng, Zhu Enchao, An Jing, Li Yue, Wang Hongbin

(Tians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

Abstract: Evaluation of 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ianshui under global warming is studied based onannual extreme temperature data from 1951 to 2013.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trendof extreme temperature, variou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climatetendency coefficient,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and slidingT -test method, have been used. Resultsindicate that annual extreme temperat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over the past 63 years. Theextreme high-temperature rate of increase is estimated as 0.2℃/10 a, while the extreme low-temperatureincreased by 0.3℃/10 a, which a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99% confidence level. The threshold values oftemperature extremes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the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we find that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extreme low-tempera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value increased (decreased) with the length of time series.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ightemperatureand extreme low-temperature trend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liding T-test method. There is no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 in extreme low-temperature at 99% confidence level. In contrast, the extreme hightemperaturechanges abruptly in 1983 and 1993.

Key words: Extreme Temperature; Threshold;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Sliding T-test Method

0 引言

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巨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 次評估報告指出,1906—2005 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0.74±0.18)℃,且各區域對全球變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域響應[1-10]。許多研究[11-14]指出,中國熱日和暖夜的頻數顯著增加,冷日和冷夜的日數明顯減少,由此引起的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在增加[15-19],造成的災害損失也在日益加劇,因此研究極端溫度的變化[18-20]十分必要。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天水降水、氣溫等變化特征已經有了一些分析[21],但是圍繞極端溫度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研究甚少,筆者以極端溫度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逐日最高、最低溫度資料,探討氣候變暖對極端溫度的影響及變化趨勢[22],為進一步認識氣候變暖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天水地處西北地區東南部,處于中國地形和氣候過渡帶,氣候復雜,該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干燥,雨雪稀少;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春季升溫快,冷暖多變;秋季降溫迅速,常出現連陰雨天氣。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1997 年7 月21 日,達38.2℃,極端最低氣溫為-19.2℃,出現在1955年1月10日。

1.2 資料來源及說明

本研究使用的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資料來源于天水市國家氣象觀測站1951—2013 年的觀測數據。查閱歷史資料發現,天水觀測站曾于1952、1954、2004 年出現過3 次遷站,對比搬遷的位置,溫度資料不影響代表性和對比性。

1.3 研究方法

1.3.1 線性傾向估計一般來講,降水的氣候趨勢用一次直線方程或二次曲線方程就能滿足,本研究采用一次直線方程來評價降水的變化趨勢:

y(t)為第t 年的觀測值,t 為時間序列,b=dy(t)/dt,把b×10 作為降水每10 年的氣候傾向率,單位為mm/10 a和d/10 a,回歸系數b 和常數a 可用最小二乘法或經驗正交多項式來確定,其中b 表征了降水的變化趨勢,b>0,表示隨時間t 的增加呈上升趨勢,b<0,表示隨時間t的增加呈下降趨勢。1.3.2 趨勢系數趨勢系數r 表征t 與y 之間線性相關的密切程度:

σ y和σ t為降水序列和自然序列的均方差,r 與b的符號相同,|r |越趨近于1,表示t與y之間線性相關越大,|r |越趨近于0,表示t與y之間線性相關越小。1.3.3 百分位法極端溫度閾值采用普遍使用的百分位定義法,將n 個變量值從小到大排列,X(j)表示此數列中第j 個數。設(n+1)P%=j+g,j 為整數部分,g 為小數部分,當g=0時:P百分位數=X(j);

當g≠0 時:P 百分位數=g×X(j+1)+(1-g)×X(j)=X(j)+g×[X(j+1)-X(j)]。

1.3.4 滑動T檢驗法利用10 年滑動T檢驗法對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進行突變分析,設置顯著性水平為0.01。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極端氣溫的變化趨勢

研究表明,極端最高溫度的升高將帶來熱浪、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同時對城市運行、電力運行、野外作業等造成重大的影響,極端最低氣溫的升高將出現暖冬,對越冬作物、病蟲害等有不利影響。分析1951—2013年逐年的極端最高(最低)氣溫變化趨勢發現(圖1 和圖2,虛線為平均值),極端最高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都呈上升趨勢,極端最高氣溫上升0.2℃/10 a,趨勢系數r 為0.306,極端最低氣溫上升0.3℃/10 a,趨勢系數r為0.332,都通過了α=0.01 的顯著性檢驗,極端最低氣溫的上升趨勢較極端最高氣溫的上升趨勢明顯,進一步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天水地區出現高溫的頻率在日益增加,出現冷事件的概率日益減小。

以10 年為單位分析平均極端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發現,極端最高氣溫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回歸系數b為0.25,趨勢系數r為0.61,通過了α=0.01的顯著性檢驗,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呈現“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上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升趨勢非常明顯,90 年代比80 年代平均極端最高氣溫上升了近2℃;極端最低氣溫呈現上升趨勢,回歸系數b為0.42,趨勢系數r為0.92,通過了α=0.01的顯著性檢驗,幾乎是呈直線上升態勢,21世紀00年代比20世紀50年代平均極端最低氣溫上升了近2℃,進一步證明了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極端最高、極端最低氣溫呈顯著性上升。

2.2 極端最高(低)氣溫閾值的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氣候變暖對溫度的影響,采用普遍使用的百分位定義法來研究極端溫度閾值,首先將1951—2013 年逐年的極端最高(低)溫度資料按照降序排列,將第5(95)個百分位值定義為該站的極端最高(低)氣溫的閾值。然后分析逐年的極端最高(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圖略),分析其差值與實踐序列的關系,計算得知極端最高溫度的閾值為32.53℃,極端最低氣溫的閾值為-9.91℃,分析極端最高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只有1989 年(-0.83)、1992 年(-0.13)、1993 年(-0.23)為負值,其他年份全部為正值,正值最大在1997年(5.67),差值隨時間序列為上升趨勢,分析極端最低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只有1985 年(0.31)、1999 年(0.51)、2000 年(0.91)為正值,其他年份全部為負值,負值最大在1955 年(-9.29),差值隨時間序列為上升趨勢,上升趨勢(b=0.03)較極端最高溫度的差值上升趨勢(b=0.02)明顯。說明,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

2.3 極端溫度突變檢驗

對天水市1951—2013 年的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利用滑動T檢驗法進行突變檢驗(圖3和圖4)發現,在α=0.01 顯著性水平下,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而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 年和1993 年發生了2 次十分明顯的突變。分別計算1983 年之前、1983—1993年、1993 年之后共3 個時段的極端最高溫度平均值、線性傾向系數后發現,3 個時段的平均值分別為:34.4、33.3和35.6℃,第2時段比第1時段減少1.1℃,第3時段比第2時段增加2.3℃,3個時段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6、-0.08、0.17,趨勢系數分別為0.49、-0.25、0.35,都通過了99%的顯著性檢驗,3個時段內的變化趨勢分別為:增加、減少和增加,1993年以來的增加趨勢較為明顯。

3 結論

通過對天水極端最高溫度的分析得知,天水極端最高溫度、極端最低溫度呈顯著性升高趨勢,上升幅度分別為0.2 和0.3℃/10 a,極端最低溫度的上升趨勢較極端最高溫度上升明顯。

采用百分位定義得到天水地區極端溫度的閾值分別為32.53℃和-9.91℃,分析極端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

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年和1993年發生了2次十分明顯的突變,1983年之前、1983—1993年、1993年之后3個時段變化趨勢分別為增加、減少和增加,1993年以來的增加趨勢較為明顯;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

參考文獻

[1] IPCC. Summary of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The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7:996.

[2]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8-40.

[3] 魏鳳英,曹鴻興,王麗萍.20 世紀80—90 年代我國氣候增暖進程的統計事實[J].應用氣象學報,2003,14(1):79-86.

[4] 陳隆勛,朱文琴,土文,等.中國近45 年來氣候變化的研究[J].氣象學報,1998,56(3):257-271.

[5] 宋連春,鄧振鏞,董安祥,等.干旱[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9(5):4-55.

[6] 秦大河,陳振林,羅勇,等.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認識[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2):63-73.

[7] 陳隆勛,周秀驥,李維亮.中國近80 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氣象學報,2004,62(5):634-646.

[8] 秦大河.氣候變化額事實與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03,17(1):1-3.

[9] 林學椿.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氣候越變及其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240-249.

[10] 符淙斌,董文杰,溫剛,等.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J].氣象學報,2003,61(2):245-249.

[11] 楊萍,劉偉東,王啟光,等.近40 年我國極端溫度變化趨勢和季節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0(2):29-35.

[12] 唐紅玉,翟盤茂.1951—2002 年中國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及日較差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10(4):731-735.

[13] 秦大河.進入21 世紀的氣候變化科學—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與對策[J].科技導報,2004(7):4-7.

[14] 翟盤茂,任福民.中國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溫度變化[J].氣象學報,1997,55(4):418-429.

[15] 丁一匯,戴曉蘇.中國近百年來的溫度變化[J].氣象,1994,2(12):19-26.

[16] 張晶晶,陳爽.近50 年中國氣溫變化的區域差異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31-54.

[17] 陸曉波,徐海明,孫丞虎,等.中國近50 年地溫變化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29(5):706-712.

[18] 王勁松,費曉玲,魏鋒.中國西北近50 年氣溫變化特征的進一步研究[J].中國沙漠,2008,28(4):726-735.

[19] 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我國西北地區近50 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8(1):9-18.

[20] 陳曉光,蘇占勝,鄭廣芬,等.寧夏氣候變化的事實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6):43-47.

第3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氣候變暖;氣象災害;災難建模;巨災準備金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事實。氣候變暖增加了天氣的不確定性,使氣象災害增加。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將導致更激烈或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包括洪水、風暴、雷雨、冰雹、暴風雪、森林火災、干旱、熱浪、雷電襲擊、海岸侵蝕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陸地碳匯,森林火災還會大大增加大氣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價最高的與天氣有關的保險損失是由熱帶氣旋(也被稱為颶風,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臺風)或冬季風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險,2000年)。從氣象的角度來看,極端氣候事件熱帶風暴的嚴重程度可能不會遠遠超過每年定期發生的暴雨。不過,它們可以通過實現突破關鍵閾值使損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說,事件的嚴重程度即使是小規模的增加,也可能導致損失大幅增加。一旦陣風達到一定水平,整個屋頂會被吹走,或造成樹木被刮倒,但低于這個水平可能會損害微乎其微。同樣,低于一定規模的冰雹不損害汽車面板,但超過一定尺寸,損害會突然增加。澳大利亞保險集團(iag)的經驗表明,陣風強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賠會增加6.5倍。 

一、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負面影響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對于氣候變化比任何其他經濟部門都面臨著更多的風險。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災害的增加會影響保險公司的許多業務領域。 

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引發的氣象災害使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面臨巨大的潛在損失。包括財險、健康險、壽險、責任險等大多數承保業務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是敏感的。在商業財產險方面,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財產損失,而且包括保單所有人在修復和重新遷址過程的收入損失及額外費用等。農業是對氣候和天氣非常敏感的部門。農業保險面臨的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熱浪、風暴、野火、蟲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災害之一。汽車保險對天氣也比較敏感,風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種形式的惡劣天氣引起車輛事故增加,損失索賠數量往往驚人。對于人身保險來說,氣候變化也是影響死亡率和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熱浪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會增加。氣溫上升,濕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塵和微粒可能大大加劇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鼻竇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對老人和戶外作業人員的威脅更大。隨著氣候變暖,熱帶疾病可能進入緯度高的地區。企業在脆弱的地區執行任務可能因極端天氣關閉,若因氣候災害而遭受損失,可能要付出昂貴的重置成本。如果企業投保了商務中斷保險,業務中斷損失索賠包括閃電、洪水、野火。 

傳統上,保險公司依靠歷史索賠數據確定未來保險產品價格和承保要求。鑒于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變得更加激烈與頻繁,帶來的巨災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增加,過去的保險定價模型已經不再能夠可靠地指導未來定價,并可能會產生誤導的結果。這種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系統地被低估,保險索賠較預期高,從而顯著影響該部門的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一個單一年份的大額索賠可能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財務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使其破產。氣候變化也影響保險業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同時減緩其發展速度。把氣候學納入傳統的保險定價模型是一個復雜而費時的任務,尤其是目前氣候學還不能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方式和時間作出準確預測。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隨著保險密度和保險滲透率的提高,中國保險業受氣候變化影響會放大。 

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另一個直接影響是其投資業務。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自然災害可能使保險業資產遭受損失或減值,特別是保險公司直接或間接投資的不動產面臨的風險更大。保險業在一些受全球變暖效應影響較大的經濟領域的長期投資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壽險業所持有的資產以長期資產為主,對流動性要求比財險業相對較低,所受的影響更大。

二、保險業的商業機會 

風險是發展的,保險也是發展的,風險的發展為保險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氣候變化給保險業帶來的并不完全是挑戰。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中國為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進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都給保險業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 

在承保業務方面,氣候災害風險加大必將提高投保人風險轉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也產生大量新的風險標的,保險公司可抓住發展機會,提供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保險產品。 

在投資業務方面,減緩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戰略舉措也給保險業帶來投資機遇。當前全球經濟正大踏步地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轉變,與之相關的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將產生巨大的資本需求和基礎設施投入,這為保險資金運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應對策略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處于氣候變化威脅的最前沿,因此應當采取積極行動,制定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關系保險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股東和消費者負責任的體現。通過與同行、客戶和政府合作,保險公司可以幫助社會防止氣候變化對社會的最壞影響。它們還可以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和行為變化發揮重要的激勵作用。 

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和社會管理職能。購買保險是減少氣象災害保險損失的一個有效途徑,保險公司可以對原有的保險產品進行改進,使之具有應對氣候風險功能。由于氣候變化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新地理區域,保險公司可以發現這些變化,及時向新的市場推出覆蓋這些風險并價格適當的保險產品。氣候變化還將以不同方式影響大的經濟部門,保險業要理解其客戶不斷變化的風險狀況,滿足其保險需求。保險公司可以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可能對索賠和保險標的修復過程產生影響。巨大的氣候災害可能對理賠流程產生壓力,因為保險公司可能無法應付大規模的索賠。此外,災后被保險人重新建設面臨資源緊張,維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賠和維修過程存在以更可持續的方式重建的機會。使用環保建筑材料和領先的建筑技術進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險人未來損失,又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無碳能源的使用。保險公司可以開發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新保險產品。保險業一方面通過為綠色建筑設計、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環保汽車等項目提供新保險產品來規避氣候風險,另一方面適應清潔發展機制對碳信用交割擔保的需求,開發碳交易保險。碳排放市場增長迅速,但碳排放交易中存在著許多風險,例如價格波動、不能按時交付以及不能通過監管部門的認證等,都可能給投資者或貸款人帶來損失,保險的介入可以幫助分散碳交易風險。 

第4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科學家在對全球海洋進行探索時發現,海洋中也有不少生物難以生存的死亡區域,這都是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導致的惡果。

絕大多數動物的生長都需要氧氣,如果沒有氧氣,動物就會窒息而死。陸地上的動物如此,海洋中的動物也如此。然而,海洋生物學家發現,由于人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海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低氧區,那里的海洋動物由于缺氧而死。科學家稱這些低氧區為海洋死區,這樣的死區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威脅海洋生態和漁業的健康發展。

從1910年發現第一塊海洋死區以來,近100年來已經發現了405塊海洋死區。總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而全球海洋的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海洋死區已經占據了7/1000的海洋面積。面積最大的海洋死區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河口,面積達2.2萬平方公里,占了全球海洋死區面積的將近1/10,相當于新澤西州的大小。

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研究所的羅伯特-迪亞茲的研究團隊牽頭對全球海洋死區進行研究,他們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死亡區域,在1995年對全世界海洋死區進行復審。研究發現,截至1990年全球也只有162塊海洋死區,1980年只有87塊海洋死區,1970年只有49塊海洋死區。而最早報告海洋死區的論文出現在1910年,當時全世界有4塊海洋死區。

近年來,海洋死區的數量和面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根據迪亞茲等人的研究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海洋死區在近幾十年來呈現每10年就增長一倍的趨勢,這樣的擴散速度實在太驚人了。如果人們不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控制,照這樣的速度進行下去,大概幾百年后,大部分海洋就會變得靜悄悄,找不到生命了。

目前,海洋科學家公認的海洋死區標準是每升海水的含氧量不足2毫克。然而,許多海洋動物的生存要求更高。比如,加拿大和美國東部海面發現的一種幼蟹,在每升海水的含氧量8.6毫克的海域中,就得開始掙扎求生。目前使用的死區含氧標準,不足以避免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的損失。

形成海洋死區的主要原因是海藻泛濫。海藻在生長過程中也會像陸地植物那樣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但是海藻的生長和繁殖很快,并且不斷死亡,然后沉入到海底并腐敗,成為海底泥灘中細菌豐富的食物來源,細菌在分解這些海藻時會從周圍水域消耗氧氣。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藻生長中產生的氧氣要比細菌消耗的氧氣少得多,結果導致相應水域成為死區。

導致海藻過多的原因并非自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人們把大量污水排入江河,這些污水順著江河進入大海。污水中富含海藻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海洋死區中的需氧細菌也會直接從這些富含營養的污染物中吸取養分,消耗海水中的氧氣。

導致海洋死區的另一個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因為氧氣在溫水中溶解度會降低。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海水中的溶氧量也隨之降低。部分區域的海洋生態系統曾經是季節性死區,主要出現在海藻瘋長和氣溫較高的夏季。如果過了這個季節,那里又會適合其他生物生存。然而,如果有機污染物持續排入,需氧細菌就會常年活動和大量繁殖,那里的海域就成了難以恢復的永久死區。

第5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關鍵詞:節能減排;重要意義;策略;政府;技術;公眾

Abstract: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t has to face the problem.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gave us to fa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our social system not perfect pla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o extent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ignificance; strategy; technology; government; the public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0.概述

節能減排有廣義和狹義定義之分,廣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包括三廢和噪聲等)排放;狹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節能減排總的來說就是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它包括節能和減排兩大技術領域,二者有聯系,又有區別。一般地講,節能必定減排,而減排卻未必節能,所以減排項目必須加強節能技術的應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減排結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均衡。

節能減排的意義

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各項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使得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映強烈。許多數據表明,如果我們不立即著手于環境問題的改善,經濟社會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

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經濟意義。從微觀角度出發,作為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措施,節能減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普遍企事業來說,如果不能及早的進行節能降耗,一方面政府的環境管理會付出越來越嚴格而且相當高的代價,同時對于所面臨著的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成本也會水漲船高,從而影響其競爭能力。如若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也就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2政治意義。自從去年以來,全國上下都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同時國務院也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又簡潔的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目標,這是政府對人民群眾乃至整個社會的莊重承諾與回饋,目標能否按制定計劃實現,這不僅關乎政府的威望和形象,同時也是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旅途上的重要一步。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管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依然是我們的主題,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也要主動承擔節能減排的國際責任。

1.3社會意義。國外以往的發展模式可作為我國當今改革的前車之鑒,根據國際研究發現,自從第二次產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的人民收入水平與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呈顯著提升,不僅物質產品數量越來越多,與之而來的精神文化產業也如雨后春筍,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卻沒有多少改善。反觀自身,中國近年來快速增長的經濟對百姓的生活質量改善作用頗大,但是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也不得不去正視。物質產品、經濟增長的豐富化與人民幸福指數并不成線性關系,人民對于良好的環境質量的要求必然會成為橫亙在經濟持續增長道路上的難解之題。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環境形勢的嚴峻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土壤污染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如果經濟發展的結果是人們連清潔的飲用水都沒有的話,那么經濟發展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了。

1.4生態意義。節能減排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從2007年以來,從世界環境日、八國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到夏季達沃斯峰會等,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幾乎是逢會必談的主題。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與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關。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2.節能減排的策略

2.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我們首先要按照加快產業生態化改造、推進生態產業區建設,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為指導,構建跨產業生態鏈,從而推進行業間的廢物循環。與此同時,我們要做到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并從原材料的源頭減少廢物的產生,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由末端治理向預防污染的轉變,促進工業固體廢棄物、包裝廢棄物的資源化和減量化的利用、企業能源消費,減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最終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效果。

2.2加強組織領導結構,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要想發展循環經濟,我們就需要社會節約型的工作機構予以保障,并且能夠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政策措施。要重點對可持續循環經濟項目進行扶持、建立節約型社會專項基金、增加減量減排技術的創新補助、開展節能降耗活動等。要吧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萬元生產總值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中去,要建立和加強環境保護與能源節約的保障機制,將降耗減排指標作為考察政府目標責任和干部能力的標準納入體系中去。

2.3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淘汰高耗能落后產能,加快節能技術創新。用信息化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并且突出抓好重點行業,促進工業節約發展。以高耗能行業為重點,突出抓好節能減排工作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具體指導、技術標準、產業政策、能耗管理、能效對標提升節能降耗減排水平。加強節能管理,強化企業目標責任考核。以重點用能單位為切入點,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考核體系、提高能源管理人員素質,促進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構建服務于技術開發的相關平臺,大力發展對標準示范企業的建設。在圍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同時,開展能夠代替資源化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從而突破技術瓶頸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限制。

2.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節能減排。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產業發展。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產品。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方便和需求為中心,提升發展生活業;在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同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藝、設備、技術和生產能力,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甚至要做到依法責令其停產或關閉的處罰;積極發展生產業,從而提高專業化分工和提高社會效率。

2.5調高社會公眾意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會公眾作為社會組成的必須要素,他們的力量往往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公眾包括普通民眾、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社會公眾不僅能夠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身體力行的同時,還起到傳播和監督的作用。一些簡單易行的改變,就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例如,許多民眾在離家較近的地點上班,通常采取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不是開車;短途旅行選擇火車而不搭乘飛機;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掉充電器;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使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每天洗澡時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減少約0.1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地點,進行適當的調整。

3總結語:

我國經濟在迅速增長,在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和資源代價,我們需要盡快快調整經濟結構以及轉變增長方式,加強節能減排工作,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們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1】王克群《節能減排意義重大》 黨政干部論壇 2011.05.19

【2】《我國節能減排五年計劃》 中國期刊雜志 環境教育

第6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把好教材關,打造高效的地理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減負增效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有效、有用、有趣”的地理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輕松快樂的學習,從容的應對考試,是現在高中地理教學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為此,筆者在積極響應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活動中,認識到正確把握地理教材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

一、研讀新課標及教學大綱,全面吃透教材

江蘇省從2005年進入新課程改革并開始使用新課程標準教材。新教材的內容、形式和以往舊教材比較都有很大變化,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考慮地區差異和學生特點,以新課程標準為核心,教材版本呈現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社和魯教版四種教材。面對紛繁復雜的多種教材,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就是說我們要利用教材去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使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所以正確認識教材的前提是應該解讀新課標,理解教學大綱。

教師在課前反復研讀新課程標準,認真揣摩教材編者的真正意圖,這樣不至于拿到教材就陷入到對知識點的片面理解中去,在課堂教學中擁有全局觀念。面對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取富有代表性的素材,優化、活化教材。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關鍵。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分析地區特點,學生特點,靈活地處理教材,使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心理邏輯結構更好地耦合,重新建構新的學科結構,幫助學生在結構中把握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

二、正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做到深入淺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得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他不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的,也不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規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這就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小論文。

評價一節課的好壞,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對重難點的把握和處理,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重難點內容要有比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利用一切技術手段和創設一系列教學情境來突破。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教育論文,化靜態為動態。如在講“全球氣候變化”一節中講到目前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舉例說明,如南極企鵝數量的減少,讓大家思考企鵝數量減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太平洋島國圖瓦盧面臨滅頂之災,舉國搬遷,是什么原因等。通過舉例,使學生熱情高漲,討論熱烈,變枯燥的理論知識為鮮活的現實問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認為,教師在工作之后,應該繼續學習地理學科知識、了解地理學科的前沿動態,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師在學科知識上固然要有深度,這并不是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的內容上要精深,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要深刻。我們對教材理解的越深刻,就越是刻意幫助學生學習,越能讓學生學的有趣,越能讓他們掌握地理知識。

三、重視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特別是近年來高考試題開始出現探究型試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絕不能滿足于把知識點內容講明白,而是要重視過程和方法,正確理解教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來實現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全心投入,并體會探究的幸福和樂趣。為此,地理課堂教學要重視過程和方法,讓每個環節成為學生圍繞目標積極探索、思考的自主探究活動,教師應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揭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真正讓學生樂于主動學習,善于探究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思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對教材進行充分挖掘,真正做到客觀地認知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藝術地處理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理課堂品質。

第7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生態建筑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為深入的貫徹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人類正在遵循碳循環的概念,以低碳節能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生態環境,將綠色建筑推廣普及。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應有的義務從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日益增加,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2.世博會中綠色建筑的設計及應用。

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和生態破壞是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2010年我國上海世博會就是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是全世界共同探討城市建設和節能減排技術的平臺,更是綠色建筑設計的具體體現。在世博會內,各館各具特色,并且在綠色建筑理念上都被廣泛使用,綠色建筑的技術也被大力推廣。

2.1優化建筑結構,實施節能減排。

在中國館中,底部的四根支撐立柱支撐著上部逐漸擴張的結構。立柱形成的巨大空間,營造了東西南北通透的場所。上部的延伸結構在地面形成了陰影,對陽光照射進行了屏蔽,這對建筑的降溫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立柱空間內,陽光位置高時,無法照射到內部,不會造成建筑物溫度升高,可減少制冷設備的運行;在太陽位置低斜時,通過陽光對底部的照射,可提升內部溫度,減少供暖設備的運行。通過造型的自身結構,實現了自遮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環境進行通風,這對館內、館體溫度控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降低了空氣條件系統的能源消耗。

2.2合理利用生態氣候,達到節能環保。

世博會中的意大利館是由20個不規則、可自由組裝的功能模塊組合而成,建筑結構可自由組合、靈活多變。在館中,環保、可持續被重點關注,通過采取生態氣候,來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在夏天,利用自然的空氣氣流和水流進行降溫,熱風通過自動調節系統進行排除,實現對建筑內部溫度降低的作用;在冬天則是利用太陽能輻射,通過對太陽能的控制,將熱能集中到帶有光電集成模塊的透明玻璃上,充分節約電能,既能提升建筑物內溫度,又能存儲一定的電能,實現零排放。在館中,還使用了另一種多樣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加入這種玻璃質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漸變,還能隨時感知建筑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館內的“刀鋒”設計,除了具有光影效果外,還可向展館內輸送自然風。

在日本館中,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在外部世博會標致上,采用了雙層外膜配合內部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將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2.3環保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可回收

在中國館的周圍,使用了一種名叫塑木的新型材料,該材料具有10年的使用周期,在使用周期結束后可進行回收再利用。塑木不僅僅具有木質材料的紋理,同時具有成本低,產出量高,使用后不需要使用油漆進行涂刷等優點。在中國館廣場的周圍,使用了由沙漠中的風積沙通過免燒結成型工藝處理而形成透水砂巖系列產品,該材料耐磨性好、透水速度快、強度高,同時能循環使用。通過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使用,提高材料在回收處理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芬蘭館中的“冰壺”中,也廣泛使用了環保材料,在外墻裝飾中選擇紙塑符合材料,新型輕質墻面以及獨特的窗戶結構,都減少了日照引起的熱強度,配合屋頂種植的植物,進行熱量負荷的均衡。

2.4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能源消耗。

中國館在地區館地下室中,設置有一處雨水處理站,在雨水處理站內部采用了1000噸的雨水調節池和雨水處理設備。通過雨水處理系統,將館區周圍的雨水進行收集至雨水調節池,在經過雨水處理設備的處理后,排放至清水池。清水池中經處理過的水主要用來進行綠化澆水、景觀灌溉、空調補給水、車庫沖洗以及衛生間沖水使用。通過采用雨水的收集、處理、使用,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目的,實現節能環保的功能。

在加拿大館中,也體現了可回收利用技術,在其展館外部的墻體上覆蓋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雨水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很好的進行了空氣流通和資源持續發展和再利用。

在世博會的多個場館中,都使用了地源熱泵技術,利用地源熱泵通過輸入少量的電能,實現能量從低溫源向高熱源的轉換,是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提供制冷或供熱的節能空氣調節系統。

3.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

3.1合理選擇建筑材料,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以最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土地資源、材料等,必須要合理的統籌資源的使用和處置,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盡量減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

3.2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能源

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中,應充分的考慮使用自然界給與的能源,譬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充分的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結構,并且減少采暖空調的使用。利用風能的作用(也可用于風能發電)根據自然風的原理設置其系統,并且要考慮到建筑的整體布局及平面形式,這就必須要采用適宜的氣候,使風能能夠有效的利用到綠色建筑中。通過地熱技術的使用,替代傳統的空調系統,減少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

3.3回歸自然

人類源于自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自然界遭到破壞,人類肆無忌憚的砍伐樹木、污染水資源等,使人均占有量本來就稀少的資源更是稀疏,加速資源匱乏,并造成極大的浪費。綠色建筑的推廣與實施,主要強調此建筑本身要對環境沒有危害,并且在不破壞環境的基本生態平衡下建造的一種節能、節地、節水的建筑。以人、建筑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盡可能的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4.結束語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日益增加,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更是未來建筑的主要形式。綠色建筑堅持的理念是節約資源、能源并且回歸于自然,這就要求綠色建筑在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人、能源與大自然的均衡和協調,合理優化建筑物結構,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加強資源的再利用,同時要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 劉建勛 徐菁 LIU Jian-xun XU Jing 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山西建筑》 2006年7期

[2] 劉青 淺析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及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3期

[3] 陳新宇 淺析綠色建筑節能措施及改進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中國房地產業》 2011年5期

[4] 田慧峰 阮建清 張歡 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設計方法探討及實踐 [會議論文] 2012第8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

第8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稻象甲已成為影響六安市金安區水稻生產的主要有害生物。介紹稻象甲的發生及危害特點,分析稻象甲近年來在金安區為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綜合治理措施。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奪取作物高產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隨著各種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農田生態環境的變化,危害水稻生產的有害生物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水稻白葉枯病和三化螟的危害大大減輕,而稻象甲、稻曲病以及水稻生長的中后期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逐步成為影響我區水稻生產的主要有害生物。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稻象甲的發生特點和綜合治理措施,現介紹如下。

1稻象甲的危害

2000年以前,稻象甲在我區僅零星發生,未構成危害,一般農民也不了解稻象甲;2000年后,稻象甲才逐漸被農民所認識,不少農民在作物種植過程中曾經深受其害。

(1)高梁育苗缺苗一半。2000年施橋鎮旗桿村與安徽迎駕集團簽定高梁種植合同。播種育苗后疏于管理,稻象甲防治不及時,10hm2種植計劃,移栽5hm2,僅占合同生產任務的50%。

(2)早稻減產30%。2003年施橋鎮金斗村桑朝陽戶,1700m2雙季早稻,抽穗揚花后,發現上部葉片葉尖逐漸發黃、早衰,谷粒不飽滿,提前收割后減產約30%。農戶不知原因,農技人員現場拔起稻樁檢查,確認是稻象甲幼蟲為害。

(3)育秧田受稻象甲為害,造成缺苗空田或遲栽改種,影響茬口和收成。

(4)直播田受稻象甲為害,基本苗不足,生育期推遲,危害嚴重田塊翻耕補種、延誤農時。2007年施橋鎮河口村久戶0.23hm2雜交中稻減產達1000kg以上。

(5)玉米苗期受稻象甲為害后,造成缺苗或遲發,整齊度下降,成熟期推遲,減少產量。

2發生特點及為害癥狀

2.1發生特點

稻象甲又稱稻象鼻蟲、稻象蟲,屬鞘翅目象甲科異型亞科,不僅為害水稻,還能取食小麥、玉米、高梁、油菜以及稗草等多種作物和雜草。成蟲咬食葉片,幼蟲為害新根,以丘陵山區為害較重。我區1年發生1代,多以成蟲在稻花、土縫、田邊、雜草上越冬,4月中旬前后相繼為害各種農作物。

2.2為害癥狀

稻象甲成蟲以管狀喙咬食水稻秧苗心葉,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葉易折斷,漂浮水面,水稻分蘗后為害逐漸減輕,玉米、高梁幼苗為害癥狀與水稻秧苗為害癥狀相似。稻象甲幼蟲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葉尖發黃,葉片枯死,嚴重時整叢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3稻象甲近年來為害加重原因分析

(1)全球氣候變暖。我區冬季氣溫升高,有利于稻象甲越冬,越冬蟲量增大。

(2)適宜越冬及棲息的場所增加。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燃料多樣化、農機替代耕牛以及種植結構、耕作方式等變化,使整個農田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有利于稻象甲的越冬和棲息。

(3)稻象甲食性雜。我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農作物種類多,種植方式不一,給稻象甲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對其生長發育及繁殖非常有利。

4綜合治理措施

(1)清潔田園。通過鏟草皮、割草或噴施除草劑等措施,破壞稻象甲越冬及棲息場所。

(2)午季作物收獲后及時灌水翻耕,消滅部分蟲源。

(3)水稻育秧田應盡量選擇遠離山坡、堤坎等雜草較多的蟲源區,并相對集中育秧,減輕為害。

(4)適當推遲一季中稻播期,避開稻象甲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發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為害;同時還可推遲水稻抽穗揚花期,避開7月下旬高溫熱害,增加結實率。

(5)噴撒農藥時,不僅要對秧苗噴藥,還要對秧田周圍雜草噴藥,能起到較好的殺滅和阻隔作用,對為害較重的田塊,可增加用藥次數。

(6)為提高農藥的防治效果,可隨藥配用農田有機硅助劑“展透”,既增加葉片的農藥附著率,又增加農藥對害蟲的滲透性。

(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選用銳勁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混劑對水噴霧防治成蟲取食葉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蟲為害水稻根部。

參考文獻

[1]高成,郭書普.農業病蟲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程滿枝,張傳根.皖南山區稻象甲回升原因及其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9):78,80.

第9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

關鍵詞 :哲學視域;自然災害;本質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人類在極力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主要是物質條件)的同時,卻頻繁遭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全球范圍內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明顯提高,自然災害已成為人類生活中的最大威脅。長期以來人們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管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對自然災害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盡管如此,卻很少有人從哲學的視角來探究自然災害,而事實上給予自然災害一定的哲學關懷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為只有從哲學上對自然災害進行認識研究,才能使人們更加深刻地把握自然災害的本質,有利于澄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類究竟該如何面對自然災害。

一、歷史上對自然災害的認知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自然災害便與人類相隨相伴。歷史上人們對自然災害的形成存在諸多不同的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然災害是由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的意志決定的

在中國商代,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無法抗御,而又不能對自然災害作出合理的解釋,于是就把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如殷墟甲骨卜辭有:“甲辰,帝其令雨?”“帝其令風”“帝其降堇?”①說明當時人們相信大自然與人世間一切都是上帝直接主宰的,這種主宰沒有任何選擇,與人事的好壞沒有什么關系。孔子認為天不僅是個人的死生禍福的主宰者,也是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者。《論語》有記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②

古希臘哲學家克塞諾芬尼認為:“有一個唯一的神,是諸神和人類中間最偉大的。神是全視、全知、全聞的。神毫不費力地以他的心思左右一切。”③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法維耶曾指出,“正如對于所有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一樣,人們也是用神的干預來解釋自然災害的,遇到火山爆發、地震時尤其是這樣,因為這種災害的力量好像來自讓人捉摸不透的、讓人無法理解的大地。”④

2.自然災害是由于人君失德或人類自身的罪孽而招至天譴引起的

春秋中葉的伯宗把不利于奴隸制的違反“親親”和“尊尊”原則的“反德”事件,說成是發生自然災異的原因。他提出,“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⑤漢初的陸賈提出“世衰道亡。非天之所為也。乃國君者。有所取之也。惡政生于惡氣,惡氣生于災異,蝮蟲之類,隨氣而生,虹蜺之屬,因政而見。治道失于下,則天文度于上。惡政流于民,則蟲災生于地。”⑥

在歐洲歷史上,每逢瘟疫等自然災害發生,人們便對猶太人進行人身攻擊,認為是猶太人造成了這場罪惡。公元六世紀和公元七世紀中晚期,羅馬帝國以及更廣大世界大部分地區發生了大瘟疫,《圣徒傳》作者兼歷史學家、以弗所的約翰把這場大災難歸結于“上帝的憤怒。”⑦

3.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界本身失調或失衡引起的

西周時期,人們開始懷疑上帝鬼神,認為人民所受的災害不是上天降下來的:“下民之孽,匪降自天”。⑧西周末年伯陽甫(伯陽父)論地震,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⑨春秋時期,天文學家把陰陽看成是事物自身的客觀發展過程,把有規律性的自然變化叫作“陰陽有序”;把自然界的反常現象稱為“陰陽失調”。東漢王充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運動的特點是“和”與“通”,他說:“夫陰陽和則谷稼成,不則被災害。”“血脈不調,人生疾病;風氣不和,歲生災異。”⑩宋代張載在《太和篇》中說道“: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意即氣自身就具有上浮、潛沉、升起、下降、運動、靜止的本性,這些作用經常是不平衡的,打破平衡時就有勝負屈伸。按照這種觀點,自然災害就是平衡被打破的結果。

4.自然災害的發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

當前,人們對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已基本形成了共識,普遍認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球和各圈層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如海水的異常運動會導致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的發生。社會因素也就是人為的作用和影響,如過量開采水資源造成地面沉降、環境污染造成酸雨赤潮等。“人類的活動已達到足以影響自然界,并使原有災害加劇或產生一些新的災害。”??

????總之,縱觀歷史上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識,自然災害的產生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天(上帝)的意志決定的或是上天(上帝)對人實行懲罰引起的;另一種是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自然災害是由自然規律所致,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或者是由于某種失調引起的。無論是哪種觀點,實際上都蘊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哲學視域下自然災害的本質

1.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集中體現

理解“自然”是把握自然災害本質的前提。對于“自然”,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有著不同的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即事物生來就有而不是外加的屬性。二是指事物的某種存在狀態,即一切人之外的存在物。如人們通常所講的自然界、自然物體、自然環境等。而本文所討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是指人與第二種意義上的自然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長期以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主要存在兩種理論:一是自然中心論,二是人類中心論。“自然中心論”主要存在于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那時一方面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只能靠天吃飯,被動地適應自然,受自然所支配,對自然充滿了崇拜和敬畏,于是產生了自然中心論。認為“自然”是至高無上的,人只能服從自然,即所謂的聽天由命。另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統治的需要,宣揚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是不可違背的,以此來扼殺人們的反抗心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當然,這里的“自然”概念比較模糊,可以是指“人”之外的自然界、也可以是指上天或者神靈等。

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開始從消極順應自然逐漸向積極改造自然轉變,同時對自然的敬畏態度也有所轉變,當人類在一次次勝利征服自然之后,人們就開始懷疑自然的力量、上帝的存在,認為人類才是世界的主人,于是“人類中心論”也由此產生。所謂人類中心論,就是把人作為宇宙的中心實體或目的。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從空間上來說,人處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二是從地位上來說,人處于世界萬物的核心地位。第二層含義應該是人類中心論者最為直接推崇的觀點。正因為他們認為人是宇宙萬物的核心,人就是世界的主人,世界萬物都是為人而存在,那么人就可以隨意地利用世間之萬物來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和無盡的欲望。由于人自身的特殊性,即人生存發展的需要離不開萬物,使得人類中心論在歷史上成為了一種主流理論。古今中外,明確提出這種觀點的哲學家不乏其人。如中國古代董仲舒提出了“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的觀點。古希臘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在近代,康德則提出了“人是他自己的最終目的”。并指出:“人能夠具有‘自我’的觀念,這使人無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個人。”

當人們把“人類中心論”作為滿足人類不斷膨脹的貪欲而肆意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的理由,把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作為征服自然的手段時,于是造成了生態環境危機迭起,自然災害頻發的局面。20世紀以來,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空前水平,但是,人類遭受自然災害的破壞也空前嚴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呈現上升趨勢。這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日趨緊張、日益惡化。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這種關系的變化。

所謂自然災害,是指自然災變對人類生命和財產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環境造成傷害的現象和過程。由此,自然災害的形成主要是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發生自然災變,二是對人類社會造成傷害,因此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惡化就可以從這兩方面體現出來。從自然災變的發生來看,20世紀以來呈現出越來越嚴峻的形勢,自然災變日漸頻繁,尤其是不斷出現各種新的自然災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的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生產能力也空前提高,人類既向大自然肆意開發和占領,又向大自然肆意排放廢棄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再加上各種各樣不合理的工程項目建設,于是大大促進了各種自然災變的不斷發展。馬克思說過:“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馬克思談到了“人化自然”,今天,整個世界幾乎就是一個“人化自然”的世界,未經人類開發的自然已經難以找見,正是人類改變自然的活動,造成或者加快了自然界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異變和災變。

正如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所說:“人類力量所創造的文明背叛了人類自己,也正被這種文明送進墳墓。”這種觀點雖然有失于偏頗,但也確實說明了人對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再從人類社會受到自然災變的傷害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自然災害,無論其原始災變的發生是否與人的行為有關,但是就其成為災害而言,首先就是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離開了人,任何災變也就無所謂災害了。比如拿地震災害來分析,地震的發生可能完全是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但是,地震不是地震災害,只有地震作用于人類社會,超出其承受能力,使人類社會受到傷害時,才成為地震災害。反之,即使地震再強烈,破壞性再大,如果發生在海底或者荒無人煙的地區,也構不成地震災害。由此可見,任何自然災害即使是由純自然因素導致災變而引發的災害都包含著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人類如果能夠承受住災變的影響,則不會發生災害,如果承受不了災變的破壞性,則災害便隨之發生,而且承受能力越低,則受災程度就越大。

因此,無論是從人為因素導致自然災變來看,還是從人類對自然災變的承受能力來看,可以說,自然災害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沖突的集中體現,自然災害的本質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與沖突。而這種矛盾沖突正在愈演愈烈,好在人類已經對自己的生存危機有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合作,試圖共同努力消除這種危機。

2.自然災害是“人—自然”巨系統內部失調的必然結果

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來看,它主要強調災害的產生是由某種失調引起。辯證唯物主義系統自然觀認為整個物質自然界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以系統方式存在著和發展著。系統原指由部分組成的整體、集合。物質系統指具有一定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關系與特殊方式中的兩個以上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的整體結構和適應環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有母系統和子系統、大系統和小系統之分,但任何系統都是相對的,它在作為母系統的同時又是另外一個更大系統的子系統。如生物界對生物界中的眾多個體生物來說是母系統,而對整個自然界來說,它又屬于子系統。

如果說人類與人類之外的自然界構成了一個高層次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則人類與自然界就是這個巨系統下的兩個子系統。這樣,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就是同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而由于每個子系統下又都有層層子系統,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有其構成的諸要素,因而除了具有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這種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外還存在著人類社會內部諸要素(更小的子系統)和自然界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各種關系。而無論是何種系統關系,都需要保持其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結構整體的諧調,才能保證系統的良性持續發展。這種協調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統一體內諸要素之間多樣的統一、關系的和諧、力量的平衡。事實上在一定的時期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系統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處于相互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之中,人的生命體系和其環境體系的各種要素之間基本上處于平衡狀態。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在過度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時卻不知保護和維護自然,于是就使得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失去了協調,致使原有的系統平衡狀況遭到破壞。而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任何一個內部子系統諸要素之間的失衡本身也會導致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系統失衡。自然災害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體內的系統協調遭致破壞的結果。

從根本上而言,事物統一體內的平衡協調是其存續下去的基本要求。現當代,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發,揭示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這兩個子系統之間以及其內部要素不協調的本質特征。因此,要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必須保持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協調性,而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協調,自然系統內部的協調是基礎,保持人類社會體系內部協調則是最基本的保障。“按照的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與人的關系為中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的惡化。”就全球氣候變暖來講,我們都知道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排”雖然已經是人類達成的共識,但不同制度的國家、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均為了各自利益而對于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卻仍在糾纏不清、互相推諉,幾輪的國際談判至今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繼續增加,氣候變暖沒有得到緩解,根本原因就是人類內部關系沒有協調好。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人類系統自身的不協調導致了與自然系統的不協調,進而使得人與自然所構成的整個大系統的不協調。所以,當務之急人類必須首先協調好人類自身的各種關系,才能保證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協調演進。

引文注釋

①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34.

②論語[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338.

③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9.

④任德勝.論自然災害對中東文明發展的影響[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98).

⑤(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9.

⑥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

⑦(英)戴維·基斯. 鄧兵譯.大災難——一場黑暗時代的神秘災難重塑了我們的現代世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2-3.

⑧《詩經》.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47.

⑨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5.

⑩王充.論衡(卷5、卷1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2,224.

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 国产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 国产一级一国产一级毛片 | 手机在线观看一级午夜片 | 欧美做爰野外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 成网站在线观看人免费 |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版 | 久艹视频在线观看 | 美女把张开腿男生猛戳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一区国产 | 欧美在线不卡 | 99热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www.亚洲综合 | 亚洲免费视 |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国产免费黄色网址 | 高清视频一区 | 美国毛片aaa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二区自拍 |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www | 男女男精品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播放 | 在线国产日韩 | 永久免费看毛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32 |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 日韩黄色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观看永久24小时 | 北岛玲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天堂一区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蕉大vr在线吗视频 | 九九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