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圣誕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date of Christ's birth, but most Christians observ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On this day, many go to church, where they take part in special religious servic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hey also exchange gifts and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holly, mistletoe, and Christmas trees.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Cristes maesse, an early English phrase that means Mass of Christ. The story of Christmas comes chiefly from the Gospels of Saint Luke and Saint Matthew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dates back over 4000 years. Many of our Christmas traditions were celebrated centuries before the Christ child was born. The 12 days of Christmas, the bright fires, the yule log, the giving of gifts, carnivals(parades) with floats, carolers who sing while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holiday feasts, and the church procession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Mesopotamian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s began with the Mesopotamian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The Mesopotami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nd as their chief god-Marduk. Each year as winter arriv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arduk would do battle with the monsters of chaos. To assist Marduk in his struggle the Mesopotamians held a festival for the New Year. This was Zagmuk, the New Year's festival that lasted for 12 days.
The Persians and the Babylonians celebrated a similar festival called the Sacaea. Part of that celebration included the exchanging of places, the slaves would become the masters and the masters were to obey. The ancient Greeks held a festival similar to that of the Zagmuk/Sacaea festivals to assist their god Kronos who would battle the god Zeus and his Titans.
The Roman's celebrated their god Saturn. Their festival was called Saturnalia which began the middle of December and ended January 1st. With cries of "Jo Saturnalia!" the celebration would include masquerades in the streets, big festive meals, visiting friends, and the exchange of good-luck gifts called Strenae (lucky fruits). The Romans decked their halls with garlands of laurel and green trees lit with candles. Again the masters and slaves would exchange places.
"Jo Saturnalia!" was a fun and festive time for the Romans, but the Christians thought it an abomination to honor the pagan god. The early Christians wanted to keep the birthday of their Christ child a solemn and religious holiday, not one of cheer and merriment as was the pagan Saturnalia.
Some legends claim that the Christian "Christmas" celebration was invented to compete against the pagan celebrations of December. The 25th was not only sacred to the Romans but also the Persians whose religion Mithraism was one of Christianity's main rivals at that time. The Church eventually was successful in taking the merriment, lights, and gifts from the Saturanilia festival and bringing them to the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he birth of Jesus had a story: In Nazareth, a city of Galilee. The virgin's name was Mary was betrothed to Joseph. Before they came together, 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of the Holy Spirit. Joseph her husband was minded to put her away secretly. While he thought about these things, Gabriel, an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him in a dream and told him did not be afraid to take Mary as wife. And Mary will bring forth a Son, and he shall call his name, Jesus, for he will save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Before Jesus births, Joseph and Mary came to Quirnius was governing Syria. So all went to be registered, everyone to his own city. Joseph also went up out of Galilee, out of the city of Nazareth, into Judea, to the city of David, which is called Bethlehem, because he was of the house and of the lineage of David, to be registered with Mary, his betrothed wife, who was with child. So it was that while they were there, the days were completed for her to be delivered. And she brought forth her firstborn Son, and wrapped him in swaddling cloths, and laid him in a manger, because there was no room for them in the inn.
And that, Christmas is the feast of the nativity of Jesus, is on 25th, December every year. But nobody knows the actual birthday of Jesus. And the Christmas has become popular when Christmas cards appeared in 1846 and the concept of a jolly Santa Claus was first made popular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ustom of giving gif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on a special day in winter probably began in ancient Rome and northern Europe. In these regions, people gave each other small presents as part of their year-end celebrations.
In the 1800's, two more Christmas customs became popular--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and sending Christmas card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Many well-known Christmas carols, including ``Silent Night" and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were compos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Santa Claus replaced Saint Nicholas as the symbol of gift giving.
The word Xmas is sometimes used instead of Christmas. This tradition began in the early Christian church. In Greek, X is the first letter of Christ's name. It was frequently used as a holy symbol.
May you be happy at Christmas and always. 我的心和雪花一起,飄落到你的門前,祝福,等待著你;快樂,每一個圣誕。
Merry Christmas.Many happiness returns of the day. 恭賀圣誕,歲歲似今朝。
May the angel bring you peace,happiness,joys and fortunes.
愿可愛的小天使帶給你平安,幸福,快樂和如意。
圣誕節由來——中英文版
“圣誕節”這個名稱是“***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節我們把它當作耶蘇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圣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并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圣誕卡,這都使圣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圣誕節是***教世界最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里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后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徒習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恒。”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圣誕節可能開始于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
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的開始。可能由于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圣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教化的措施之一。
后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圣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圣誕節節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圣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圣誕節后,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教的廣泛傳播,圣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徒,甚至廣大非***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里,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
耶蘇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蘇是因著圣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蘇”,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為了美好的明天,請節約用水愛護小動物保護森林大自然。
善待動物,和諧生存!
請愛護人類最親密的朋友。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也是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關注候鳥保護環境。
保護動物,與自然和諧。
與動物和諧相處,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是先有鳥還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鳥知道;是鳥先消失還是蛋先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鳥不知道
雖然老鼠愛大米,旦卻比不上我愛你------動物
為了完美的明天,請節約用水愛護小動物保護森林大自然。
保護動物,與自然和諧。
善待動物,和諧生存!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2、生命,它寶貴。沒有任何東西能與它相比。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會再有第二次。
3、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4、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無論我們長得俊與丑,都是一個獨特的寶貴生命個體,只要你認真而踏實生活過,經歷過,永不放棄自己存活的盼望,也就是一種完美和永恒,假如在青春期就失去了,實在惋惜。
5、生命是寶貴的,是金錢換不來的。讓我們一起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珍愛我們的生命吧!
6、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7、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如能正確地運用它,一次足矣。
8、將自己的生命寄予于他人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重生命,其可珍可貴,實在不下于天賦的生命。
9、人生是一條無名的河,是深是淺,人們都過,人生是一杯無色的酒,是苦是甜,人們都喝,在這匆匆的歲月里,生命就像一朵漂亮的鮮花,在陽光下,慢慢地綻開,我們一定要愛護好這朵花,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迎接生活,挑戰自我,珍愛自己的生命。
10、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愈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11、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嚴寒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12、也許一切都是命運,自己走的路,都是自己選的,感謝我的父母給我的生命,而我用這個生命走完我的后半生路程。
13、生命只有這一次,對于誰都是寶貴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呢?我覺得我們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生要比死更難。 死,只需一時的勇氣,生,卻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長久,而在于活得能否充實,是不是有意義。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社團活動 興趣 參與 創新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的確,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和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有時我們的課堂教育只是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于是學生不再是鮮活的個體,而變成了喪失自我的被動的知識“儲蓄罐”,這毋庸置疑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好英語社團活動是對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帶動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
一、社團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的確,興趣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鑰匙。然而大量詞匯、短文的背誦及枯燥乏味的語言點講解常常使得學生興味索然。而社團活動的自主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在自由、歡快的氛圍中接受新東西。
首先,社團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基礎技能的學習與運用及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與信息,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
其次,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不同需要和利益,社團活動的活動類型豐富、多樣,如:English corner(英語角)、Audio-video corner(視聽角)、Reading corner(閱讀角)、Writing corner(寫作角)、Household corner(生活角)等,讓學生成為活動的真正主人。同時在活動內容的組織上,力求范圍廣泛、生動、新穎,讓活動隨時融入身邊人、身邊事,賦予英語活動“與時俱進”,從而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
最后,社團活動的場所可以根據活動的內容作出大膽選擇,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樹底、河邊;座位也可以自由設計,扇形、圓形、對稱形、一字形等,不拘一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一次次心動中掀起情感波瀾,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最佳學習境界。
二、社團活動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之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陶行知先生也曾強調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社團活動中,我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廣泛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事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在活動中學習和發展。下面是我嘗試過的English corner活動案例。
活動背景及主題:圣誕節即將來臨,以此為契機,舉辦以“Merry Christmas”為主題的英語角活動。
活動目的:1.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創造學校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2. 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3.拓展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
4.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策劃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1.會員查找圣誕節資料,設計、制作英語手抄報。
2.會員精心布置活動場地,粘貼準備好的手抄報,讓活動環境充滿濃濃的節日氣氛。
3.師生合作,準備圣誕音樂、歌曲以及圣誕禮物。
活動內容:1.歌曲串串連:跟著圣誕音樂(歌曲)、依據投影的歌詞,欣賞并跟唱圣誕歌曲。
2.自由論談:投影相關提示(如:話題、詞匯等),就圣誕節為話題,分組用英語互相交流,互通有無,為下一輪活動做好準備。
3.競答比賽:先由圣誕老人(教師扮演)發問,各組進行搶答;再由各組組員之間互問互答。答對者、提問者、得分最高的小組均可得到圣誕禮物。
4.才藝展示:各組準備一個與圣誕節相關的英語節目,鼓勵組內全員參與,形式不限,如:朗誦、小短劇、唱歌、講故事等。
社團活動給傳統教育注入了活力,寓教于樂,讓師生解放了思想,跳出了書本的禁錮,拓展、開放了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活動中,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讓孩子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社團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曾指出:“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然而長久以來,迫于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不得不讓學生在大堆的題海中“磨練”應試技巧,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怕交際,從而影響他們的長遠發展。社團活動是對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它豐富了學生精神生活,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它激發學生自發活動,在活動中產生的愉快,激勵學生設想和創造某些現實生活中尚不存在或不完善的東西,學生在自發地、愉快地學習時,靈感、才華、創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費希特所說:“在這種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中,學生不管其天賦能力如何,都無例外地熱愛知識并愉快地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純潔之情的途徑,那就是鼓勵學生自發的活動……”
心有祖國――提高中西文化的鑒賞力,增強愛國意識
學習外國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盤肯定異國文化,從而擯棄自己國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國的文化。它強調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差異,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進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修養。
四年級上冊上第六單元,講的是就餐,第一課講的是中餐,第二課講的是西餐,第三課講的是快餐。教學中,我通過幻燈片將各種菜肴和用餐工具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通過短片讓學生了解西餐的禮儀,鼓勵學生去西餐廳就餐,體驗生活,豐富閱歷。六年級上冊在六上,講到奧運會的時候,我們學習北京舉辦的第28屆奧運會,學生把各種手抄報和紀念品帶到學校,我們一起觀看領獎視頻,學生愛國情緒高漲。
眼望世界――創設大情境小語境的教學環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語教學,強調語言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
主題閱讀是以教材內容為主線,將課內與課外整合在一起,實現課內所得向課外延伸拓展的閱讀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將教材的內容與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意識的基礎上,促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生成性解讀,實現自我意義體系的構建。
一、以主題為圓心,精心選擇輔助資源
開展主題閱讀,就意味著英語教學切不可只團于教材之一隅,而要拓展閱讀資源作為學生補充閱讀資料。由于要與教學內容主題相關,所以對資料的選擇要做到精當適切。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主題相關的材料不能局限于文字的材料。鑒于小學生特有的年齡結構和認知特點,應該將視頻、圖片甚至是漫畫等被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列入資源范圍,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Unit6 “Holiday she”和Unit7“ Christmas”時,筆者選用了《Festivals》一書,通過該書中對節日的不同介紹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主題有了詳盡的補充理解。該書的英文表述篇幅較短,難度稍微高于學生本身水平,但其裝幀色彩艷麗、插圖鮮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堅持閱讀興趣,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二、以教材為基準,傾心策劃資源融合
這一板塊是英語主題閱讀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師要狠抓教材內容的教學。主題閱讀是以教材內容為藍本的,不對教材內容作通透教學,一切補充閱讀將形同虛設,毫無根基可言。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研讀教材中的英語教學材料,緊扣教材匯總單詞、詞匯以及結構的特點,引領學生反復閱讀、精心推敲、直至能夠靈活運用,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深入感知英語語言的表達規律和特點,讓學生在與教材內容對話的基礎上實現英語水平的不斷提升。
其次,教師善用輔助材料的資源。教師在課堂中要么留出專用時間,要么在教學過程中伺機穿插,引導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靈活遷移,迅速掌握文本的大致內容,體悟其中的蘊含,使得學生逐漸掌握英語閱讀的規律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為主體閱讀奠定方法論的基礎。基于以上思考,仍舊以上述課題為案例,筆者采取了以下兩個方法:
1.在教材中豐盈學生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之前讓學生通過預習翻閱了相關的節日簡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雖不能讀懂全部的英文,但依據語言環境、以圖推測,甚至采用查閱英漢詞典等方式對節日有大致了解,并在這一過程中豐富了新的英語詞匯,并練習跳躍讀、尋找讀、省略讀等多種英語讀法,捕捉了自我需要的信息。
在實踐操作層面,教師有意識地將探究相同節日的學生分在一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個人閱讀的經驗和所得。
2.在拓展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教師用中國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作對比,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能夠認識不同國家的節日文化差異,認識不同文化的歷史淵源,并在教學過程中展開以“ I like Spring Festival/Christmas better”為切入口的主題辯論。
另外,教師還根據當下中國家庭的特殊模式,讓學生結合西方感恩節的相關傳統,在閱讀中了解這些節日,并通過制作賀卡、撰寫英文祝福語表達對家人和親人的感恩之情。
三、以展示為目標,悉心展示資源成果
在充分準備和深入閱讀的基礎上,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一定要讓學生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實踐中內化主題閱讀的成果,拓展主題閱讀的空間,釋放智慧,達到升華主題、提升素養的最終目標。
1.創編Festival手抄報,分享閱讀
在主題教學行將結束之際,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這一主題的學習所得創編出一份手抄報。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將學習所得進行總結,帶著自身的理解與體驗來制作手抄報。同時,學生制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復習和展現英語主題閱讀成果的過程。另外,在制作完畢之后,教師組織全班的學生進行交流與互閱,形成針對主題的二度閱讀。
2.創作英語小短文,反促閱讀
通過幾年英語的閱讀與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只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學生就能夠利用形成的英語能力進行適當的英語創作。而在主題閱讀中,學生的閱讀為英語創作提供了必備的基礎,學生能夠趁熱打鐵,形成認知。
一、挖掘教材,有機滲透異國文化
小學英語的話題涉及名字、年齡、家庭等多方面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對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進行個性化或者校本化改造。
1.教材的生活化改造
學生自身的生活內容包括胖瘦、愛好、性格等許多方面。我們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表達的方式。如,家庭成員、職業、居住狀況等都是可了解的教學內容,對每一項內容都可以進行一些拓展。
2.異國文化的合理滲透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語學習必然要涉及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要讓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文化意識的滲透很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在教談論天氣一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時,我讓學生了解,在英美國家,見面寒暄語句通常是談論天氣,而不像我們國家說:“你吃過了嗎?”學生聽后饒有趣味,并且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這一交際用語。
二、創設情境,有效引導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能跳出教材,找準教材與生活的契合點,把英語當成一種活的、真實的、可交際的語言來學,一定能夠激發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1.善于模擬真實情景
真實的語境是快樂學習的根本。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境,課上沒有英語氣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盡可能多地創設情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使其置身于喜聞樂見的情景中,加強語言的訓練。
在學習On Christmas Day這課時,教師可在圣誕節那天進行教學,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Christmas gifts,Christmas food,Father Christmas 等,并滲透有關圣誕節的語言及文化,然后讓學生學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聲中互贈禮物或相互問好,最后讓學生再來模擬表演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在期待這個日子到來的同時,對英語學習充滿了興趣和渴望。
2.利用角色扮演,模擬生活情景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在學習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有關職業的單詞時,我讓學生模仿各種職業特征的動作,學driver時做開車動作,學farmer時做農民種地動作,學nurse時做護士打針動作,并讓學生進行問答:“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3.合理利用真實情景
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最真實、直接的信息,教師可適當把握時機,合理地加以利用。在教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ere is he? 一課時,我發現班上真有一位學生缺席,就自然引出句型Is everyone here today? 學生自然回答:No.緊接著,可教授Where is he? 其他同學可能會回答他在家里,也許生病了,也有可能在老師的辦公室里。沒有煩瑣的講解,憑借真實情景,教材內容的引入水到渠成,學生也易于接受。
三、走出課堂,積極鼓勵互動交流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因此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
1.利用節日、生日開展主題活動
節日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標地,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母親節、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孩子們裝扮教室、制作禮物,用英語來慶祝節日,更好地體現了語言的交流作用。
2.舉辦小型的英語比賽
舉辦如,唱歌比賽、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自制手抄報比賽等富有競爭氣息的活動。此外,還可組織排練英語文藝節目,舉辦英語商業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英語,獲得成就感。
3.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學會交際
帶領學生參觀外事企業,采訪外籍教師,參觀英語俱樂部,品嘗“肯德基”“麥當勞”的食物。有機會的話,還可以開展與國外小朋友“手拉手”的派對活動。這些活動可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社會的生活氣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下面,我就如何開展“情趣教學”法來激發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布置富有情趣的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室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場所,是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陣地。“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室環境的布置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也不例外。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對教室進行適當的布置,為學生營造富有情趣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在教學Project English七年級下冊Unit5.Topic 1.SectionA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時,教師可以把一些交通工具的圖片bike、car、ship、bus、train、plane等貼在教室的四周;在學習節日時,可以把與節日有關的裝飾品擺放在教室的周圍,如圣誕節時,裝飾些彩燈、彩帶、氣球、圣誕襪以及圣誕樹等來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同時,在教具學具上也盡量用實物或精心制作一些實物模型來進行直觀教學。
二、創設生活情景,運用“情趣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教學內容“生活化”,挖掘趣味因素
目前,初中英語教材上的內容大部分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經常運用的通俗易懂的知識,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去挖掘,就可成為英語課的興趣點。因此,課前教師備課時要靈活處理教學材料,把教材內容活化為現實生活,并充分發掘趣味因素,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在輕松快樂中去感知英語,學到知識。如:在教學“Customs in DifferentCountries”章節時,除根據課本內容介紹各國文化差異外,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及禮節上的常識,如春節(農歷正月初一)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4月5日) Ching Ming Festival,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讓學生沉醉在中國傳統節日的興奮中學習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組織情景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1)模擬生活扮演角色。讓學生運用已有的新、舊語言知識,就某一話題發揮想象,通過創設情景、模擬生活扮演角色進行對話表演。例如,在教學“go shopping”一課時,在向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購物用語后,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和收集更多貼近生活的購物用語,并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設計,如開辦文具店(stationery shop)、水果店(fruit shop)等購物情景,然后分配角色進行即興表演。教師則對各小組進行輔導,給予他們更好的情景建議,鼓勵他們大膽地表演對話,同時幫助學生糾正對話中的一些語法語音錯誤。
(2)實地演練。如:在教學Project English八年級上冊Unit 1. Topic 1. Section B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的時候,可采取室內課與室外課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方法。在教室里,先學習跟體育運動有關的單詞、詞組和句型,并進行操練。然后,帶學生到室外體育場示范演練跳高、打籃球等體育運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running,high jump,play basketball……并分組用英語進行對話交流,鞏固所學的課本知識。
(3)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語言用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直觀具體形象展現出來,使學生在逼真的語言情景中學習英語。比如,在教學“The Olympic Games”這一課文時,課前加入介紹奧運會起源以及1988年漢城、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等近幾次奧運會的剪輯鏡頭、運動圖片和著名運動員的照片作為背景知識導入,給學生提供帶有聲音的動感情境,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引發同學們探求新知識的興趣和學習課文的欲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享受課外樂趣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于學生鞏固知識,發展智力有著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領略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掌握更多的英語知識,從而逐漸恢復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喚起自己學習英語的樂趣。因此,教師要改變原來傳統的為學而學、為考而學的英語作業模式,要以現實生活為載體,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善于挖掘課文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用生活理念設計英語課外活動,通過聽、說、讀、寫、做、玩、唱、演等各種形式,將英語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幫助他們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讓學生在鞏固課堂英語學習知識、提高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養,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完“圣誕節Christmas”有關章節后,我們可設計“習得性作業活動”,鼓勵學生給圣誕老人寫封信,向圣誕老人表達著自己的新年愿望;在學習過家庭成員稱謂和各種職業后,我們可設計“交流性作業活動”,讓學生用卡紙做一張個人名片來介紹自己或者家人的姓名、年齡、職業、愛好等。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節日、課余時間,經常性地舉辦一些同學們喜愛的英語比賽,如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唱歌比賽、手抄報比賽等。
本文結合《英語課程標準》中對文化意識的要求,重點挖掘了教材中的語言文化因素,從教學內容、情感教育以及創設文化氛圍這三個方面就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意識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通過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指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闡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方法,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關鍵詞】文化意識 教學內容 情感教育 文化氛圍 培養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是的,我們的英語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他們理解英語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教學英語的同時有必要讓學生去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如英語對話中經常出現的"dear"一詞在西方國家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個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又能幫助學生將來在與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心態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才能最終實現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1 結合教學內容滲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英語課程標準》著重提出了"文化意識"這一新內涵,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內容,并有詳細的描述。這表明: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為例,我們在吃飯時間碰見熟人經常會用"吃飯了嗎?"來打招呼,假如我們在中午吃飯時間見到英國人也這樣問:"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們很可能會以為你要請他們吃午飯呢!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加以說明。
又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的課文中出現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學時就及時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老師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師這種職業,一般不做稱呼用語。再如,學習到"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我就及時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他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于個人隱私,隨意打聽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是圍繞課文中的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我在教學廣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6 In The Market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購物,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場景,讓學生模擬在市場購買東西,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當于市場里不同的攤位,每個攤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攤位上購買東西。首先,我請班里一個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顧客,示范如何去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輪英語對話下來,學生們個個都聽得很認真,接著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來親身體驗一番。在學生們一輪又一輪的英語對話中他們真切體會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們去買東西時,售貨員通常會直接問顧客想要買什么,而英國人通常會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學生們在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圍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結合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師生情感交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營造寬松、民主的溝通氛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與文化意識培養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美傳統、文化習俗進行講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所學內容有關的語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以至于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一個側面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如,節日文化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則巧借這個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課前,學生自己去尋找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有哪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節日的來歷、吉祥物以及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等。學生在尋找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有關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生們在課堂中紛紛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等; 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
在教學圣誕節一課時,我和學生們一邊唱著圣誕歌一邊用圣誕樹、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濃濃的圣誕氛圍。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們各自介紹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圣誕的相關知識,然后我結合學生們所講的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再具體介紹學生們感興趣的和圣誕節有關的西方文化。課室里飄蕩著悠揚的圣誕歌聲,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紛紛搶著與扮演"圣誕老人"的我積極對話,與同學交換禮物和圣誕卡片。這樣,從收集資料到課堂情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體驗了西方的節日文化,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我還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我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會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從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先是推辭一番,然后再表現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會當面打開禮物。而在英語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會推辭,而是表示感謝,然后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一番。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感受了西方文化,進一步加強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3 創設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有計劃地開發和利用多種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努力創設文化氛圍讓學生融入到英語國家文化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的兩點做法是:
3.1 巧設課室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我們大多數的課室布置都是對稱結構,給人一種嚴肅氣氛。課室前后墻對應掛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而英語國家課室的布置則像個小型展覽會,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他們的經驗,開設了班級英語角,在班級的英語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有的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是手工實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語手抄報展等等。通過小小的英語角認識和傳遞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
如在學習和"Christmas"相關的內容時,我通過英語角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有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面――關于圣誕襪的傳說;有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還有圣誕祝福語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來創設教室環境,他們可以張貼英文書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語諺語,也可以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風俗習慣等資料。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課外環境培養跨文化意識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相對于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的學習卻是無限的。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新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活動的有效延伸,是英語常規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應努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去營造英語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如每周定時開辦英語小廣播,讓學生們在課外也能夠感受到西方文化;在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也可以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充實它們的課余英語學習。課外布置學生多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只要我們肯用心捕捉周圍和英語有關的生活現象,生活中就有取之不盡的鍛煉聽說能力的時機和場所。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留意、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看一些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的相關英語視頻;找街頭的英語標語;閱讀簡短英語讀物;編chant等等。只有通過真實生活中的演練,他們才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令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導入,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英美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導入對英語的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教學就好比語言課堂中的一道"營養大餐",它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在向學生教授英語時,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讓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長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 張會靜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5
[2] 朱媛 《小學英語教學也應滲透文化意識》,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9
[3] 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