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最近幾年,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速度一直令人瞠目結舌:3G UMTS、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組接入)、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分組接入)、OFDM、4G、WiMAX……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名詞接踵而至,讓人應接不暇。我們所處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移動時代?不同的移動技術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未來,又有哪些技術將主宰我們的工作、生活?
“4G是什么?移動WiMAX又是什么?它們和3G之間是什么關系?”不僅普通消費者會為這些問題而困惑,就連電信、IT業的從業者也在盡最大的努力跟上各種新型移動技術發展的腳步,理解各種新技術的內涵,搞清如何處理不同技術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最佳的業務捆綁方式。
從目前來看,未來移動技術的發展大致將分兩條道路前進,并最終交叉融合為4G。
路徑一:從3G到3.9G
讓我們把移動寬帶技術想像成一個火車站,那么站臺內的第一條鐵軌就是3G。近十年來,全球移動運營商關于移動通信網絡的討論、試驗和部署幾乎都是圍繞著3G蜂窩數據服務進行的。盡管一度曾舉步維艱,3G如今已然成為全球移動通信業的主流技術,3G網絡及服務已經覆蓋了美國、歐洲、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大中型城市。
3G演進之路
回望3G的演進路徑,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一代移動通信(1G,模擬話音服務)、第二代移動通信(2G,數字話音服務)到第三代移動通信(3G,移動數據服務)的清晰的演進歷程。在這個演進過程中,還出現了早期的蜂窩數據系統,比如1xRTT(1x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1x射頻傳輸技術)、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增強型數據速率GSM演進技術),人們把它們稱為2.5G技術。
使事情變得有些復雜的是,圍繞3G出現了不同的技術標準,其中全球主流的有三種:CDMA2000、WCDMA、TD-SCDMA。不同的運營商采用了不同的3G標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碼分多址分組數據傳輸技術)制式主要被北美、亞洲的一些運營商采用,比如美國的Verizon Wireless、Sprint、韓國電信,它們部署了CDMA2000 1xEV-DO(版本0)服務。歐洲運營商大多部署了從GSM演進而來的3G UMTS、也就是常說的WCDMA服務,其中一些最近還升級到了HSDPA(增強型3G)。中國一直在積極推動由中國自主研發的TD-SCDMA標準,業界普遍認為,一旦中國3G牌照發放,TD-SCDMA在中國將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從目前全球已經部署的3G網絡情況來看,3G服務的下行速率一般為500 Kbit/s,上行速率則不到200 Kbit/s。這樣的速率與人們的理想顯然還有很大的差距,也不足以支撐手機電視、可視通話等對帶寬要求較高的新型業務。因此,業界又推出了針對CDMA技術的CDMA2000 1xEV-DO(版本A)和針對WCDMA的增強型技術HSDPA、HSUPA。
眾所周知,WCDMA 3GPP Release 99(即R99版本)可為廣域網提供384Kbps的速率。隨著各種新型高速數據業務的不斷出現,人們對更大帶寬、更高速率和增強服務質量(QoS)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用戶都希望在下載音頻、視頻以及玩網絡游戲等帶寬饑渴型業務時,網絡速度能夠更快,延遲更短,而運營商也希望能夠通過具有更高成本效益的方式增強服務質量和提高網絡系統容量,HSDPA(高速下行分組接入技術)于是應運而生。
HSDPA是WCDMA 3GPP Release 5(R5版本)規范為了滿足上/下行數據業務不對稱需求而提出的一種新技術,其目的是在不改變現行WCDMA網絡結構的情況下,把下行鏈路峰值速率提高到10.8M~14.4Mbps。HSDPA技術大大提高了WCDMA 3GPP Release 99規范的性能,由于是對WCDMA系統的平滑升級,對于現有WCDMA網絡來說,不需增加新的頻譜/載波資源,就可以部署HSDPA,為Internet、Intranet和企業LAN的無線寬帶應用帶來極大的性能改進。
HSDPA不僅可以將現行WCDMA下行鏈路的峰值速率提高到14Mbps,而且可以減少延遲、將系統容量增加2~3倍,在降低數據傳輸成本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據專家測算,采用HSDPA技術的成本僅為WCDMA Release 99的五分之一,這對運營商來講無疑是極具競爭力的一個優勢。
正如當初GPRS和EDGE作為GSM技術的改進升級,被封為“2.5G”、“2.75G”技術一樣,HSDPA也由于對現有3G WCDMA技術進行了改進升級,而被稱為“3.5G”技術。
預計在明年乃至未來18個月中,全球很多移動運營商都將推出增強版本的3G服務,以獲得更高速率、更大的覆蓋范圍和網絡容量。已經部署了CDMA2000 1xEV-DO(版本0)的美國運營商Sprint公司的寬帶戰略集團總裁Peter Cannistra 最近曾公開表態:“CDMA1x EV-DO(版本A)到來的速度將超過很多人的想像。”
日本第一大移動運營商、全球3G先鋒NTT DoCoMo公司最近則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測試后,正式推出了HSDPA商用服務。對NTT DoCoMo公司來說,也許是為了應對國內新增三家移動運營商后變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日本移動通信業的龍頭,NTT DoCoMo需要不斷保持技術及業務方面的領先優勢;而對于全球正在觀望HSDPA技術的運營商來說,NTT DoCoMo此舉無疑將大大增強它們對于HSDPA技術的信心。
3.9G是什么?
在全球大多數運營商部署了3G之后,移動通信業又迎來了更先進的技術,其中首當其沖的也許就是3G LTE (Long-Term Evolution、3GPP長期演進)技術,人們把它稱為3.9G、或者“超級3G”、“準4G”,其速率將是現有3G服務的幾倍。
現有的3G主要還是基于電路交換的技術,3G LTE將重點放在包交換技術的改進上,它將取消電路交換,使傳統的電路交換業務全部通過包交換來實現。3G LTE在原有3G無線接入網之外,建立一個新的全IP化的接入網和與固網融合的純IP核心網,以滿足寬帶無線接入的需求。這樣移動通信系統將不再自成系統,而只是提供寬帶移動無線接入。
3G LTE的主要目標是提供更高的數據率和改進的服務,與HSDPA和HSUPA相比,它能夠極大地提高數據速率,使上行鏈路的峰值速率達到50Mbps,下行鏈路的峰值數據率達到100Mbps,并且降低用戶和運營商成本。目前,3G LTE的標準仍在制訂過程中,預計2007年前可以制定演進3G無線訪問的標準規范,最早將于2009年~2010年實現商用。
業界普遍認為,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復用技術)以及它的后續技術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頻分多址技術)是未來無線寬帶技術的基礎。3G LTE使用自適應多層OFDM(AML-OFDM)技術作為新的無線接口技術,但是,3G LTE還不是4G,而只是“準4G”。
路徑二:無線移動寬帶技術
移動寬帶技術站臺上的另一條鐵軌,叫做無線移動寬帶技術。這個技術家族中如今最為知名的技術就是移動WiMAX,美國運營商Sprint今年8月宣布開始在全美范圍部署移動WiMAX,預計今年年底全球將有更多的地區開始部署這項技術。
移動WiMAX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項技術的主要推動者英特爾公司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宣揚它。Sprint新近宣布的部署計劃無疑是移動WiMAX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勝利,而固定、點對點的WiMAX如今在全球很多市場都已經有了部署。
不過,移動WiMAX并不是無線移動寬帶技術家族里的惟一成員。Flash-OFDM技術最近風頭很勁,它是由美國Flarion公司(2000年從朗訊分拆出來的高科技公司,總部位于新澤西州貝德明斯特)自行研發出來的無線寬帶技術,因為擁有低延遲的特點,所以能夠應用在實時數據傳輸上。2004年2月,美國運營商Nextel開始采用Flarion的Flash-OFDM技術在美國North Carolina州的Raleigh、Durham與Chapel Hill進行相關的無線寬帶接入技術測試,之后在4月普及到整個North Carolina州。目前韓國的三家電信運營商,以及一家日本運營商也在對該技術進行測試。自從去年并購了Flarion公司之后,美國芯片巨頭高通公司就成為Flash-OFDM技術的領導者。
Flash-OFDM技術在時間上以跳頻方式使用OFDM的副載波。它的特點是高速切換副載波,因而相鄰節點可以使用相同頻率的副載波,這樣可提高頻譜利用效率。
IPWireless公司還開發了一種叫做UMTS TDD的無線寬帶技術。無論是Flash-OFDM,還是UMTS TDD,目前都已經可以商用,并且已經在全球一些市場取得了成功。
固定WiMAX目前使用的調制技術是OFDM,人們希望OFDM的后續技術OFDMA能夠盡快普及起來。移動WiMAX就是基于OFDMA技術的。美國高通公司擁有OFDM/OFDMA的大量專利。
OFDMA系統與OFDM相比,能夠通過一種更靈活的方式,為更多運營商提供信號并支持更多用戶使用。
無線寬帶技術是基于IP的,它與3G最大的不同也許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商業模式。3G服務只由移動運營商提供,而無線寬帶服務的提供者不僅有一些移動運營商、同時還有其他的無線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比如說,Sprint公司最近宣布在全美范圍內興建移動WiMAX網絡;但是與此同時,另一家比它小得多的公司Clearwire也可以開始提供固定WiMAX服務,盡管其服務范圍只是相對很小的一個市場。不過英特爾和摩托羅拉公司最近已經向Clearwire投資了近10億美元,來幫助這家“小公司”在全美范圍內鋪設移動WiMAX網絡。
這種競爭的引入將在價格、服務等方面為市場帶來哪些變化還有待日后觀望。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基于無線寬帶網絡的VoIP服務將對移動運營商造成沖擊,不過另一些業內人士則認為VoIP之類的應用不至于產生那么大的影響。不過無論怎么說,市場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競爭者、提供更多種類的服務,對于用戶來說終究是一件好事。
殊途同歸奔4G
無論是3G到3.9G,還是固定WiMAX―移動WiMAX,兩條路徑最終都將融合交匯到同一個點――4G上。問題是,4G究竟是什么呢?
剛剛宣布了移動WiMAX部署計劃的Sprint公司把即將推出的移動WiMAX服務稱為4G。也就是說,這個“4G”網絡將是運行在2.5GHZ頻段的,在其他一些特質上它也有別于現有的3G網絡,比如芯片組的價格將只有現有3G芯片組的十分之一,作為膝上電腦的內置配件提供,類似于現在Wi-Fi的使用模式。
Wi-Fi之所以在全球取得成功,可以歸功于整個產業鏈的大力推動,從消費產品制造商到企業級的網絡設備供應商,都在產品銷售、無線局域網標準等很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芯片廠商英特爾,在推動Wi-Fi的普及方面不遺余力,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業界又將以同樣的熱情來推動移動WiMAX的發展嗎?
另外一些人士則不同意把移動WiMAX稱為4G。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給出關于4G的權威定義,因此不同的廠商和運營商對于4G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大多數移動運營商認為,沿著1G、2G、3G發展而來的某種移動通信技術才是“4G”。
事實上,無論是從3G演進而來的某種移動通信技術,還是無線寬帶技術,最終都將超一個方向發展,我們不妨把這個共同的融合的方向稱為“4G”。未來的4G應該是基于OFDMA的一種融合技術,不過很多具體細節目前還沒有人能夠描述清楚,因為關于4G標準的制訂進程還沒有真正地啟動。
如果相關組織從現在開始考慮制訂4G標準,那么到標準正式頒布實施應該是在2009或2010年,也就是說,我們要到2011或2012年才能看到真正的業界公認的4G技術。不過,關于未來移動技術的版圖,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以下一些基本輪廓:未來的移動技術將為我們提供更快的、無所不在的移動接入;傳統的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將面對新競爭對手的挑戰;如今在固定PC上做的事,未來將都可以在移動中進行。
3G和無線寬帶這兩種技術未來將如何共存?很多人認為,3G蜂窩數據服務以及它的后續技術將主要用于手機、智能終端和其他移動設備,進行多媒體下載、視頻會議,以及其他一些非企業級的應用。移動WiMAX等無線寬帶技術將用于膝上電腦,主要用來進行各種數據集中的應用。也就是說,以終端和應用種類來區分。各種各樣的服務提供商將出現,與傳統移動運營商展開競爭。移動運營商必須看清楚這一點,并且為此做好準備。
鏈接一:NTT DoCoMo的HSDPA商用服務
日本第一大移動運營商NTT DoCoMo于2006年8月31日正式推出了HSDPA商用服務,同時開始銷售相應的手機終端,并推出多種新型音樂及視頻下載服務。
NTT DoCoMo是日本首家提供HSDPA服務的移動運營商,該服務比現有的3G服務速率將有很大的提升。NTT DoCoMo公司計劃首先在東京中心地帶提供HSDPA服務,到今年10月底將逐步擴展到日本各大主要城市;2007年3月,HSDPA服務將覆蓋日本70%的人口;2008年3月,將覆蓋全日本。據了解,NTT DoCoMo公司將把目前執行的3G服務費率延伸至HSDPA服務,也就是說,現有的3G用戶無需額外支付費用、即可享受升級的HSDPA服務。NTT DoCoMo推出的首款新型HSDPA手機終端由NEC公司生產,目前可支持高達3.6Mbps的速率,相當于現有3G服務速率的10倍。
至此,已經有歐洲的沃達豐、T-Mobile、Orange,韓國SK電訊、日本NTT DoCoMo等數家全球主流移動運營商部署了HSDPA服務。根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日前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已經投入使用及正在籌建的HSDPA網絡共有108個。
鏈接二:移動技術群英譜
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即高速下行分組接入技術。最早是WCDMA 3GPP Release 5(R5版本)規范為了滿足上/下行數據業務不對稱需求而提出的一種新技術,其目的是在不改變現行WCDMA網絡結構的情況下,把下行鏈路峰值速率提高到10.8M~14.4Mbps。HSDPA技術大大提高了WCDMA 3GPP Release 99規范的性能,由于是對現有WCDMA系統的平滑升級,對于現有WCDMA網絡來說,不需增加新的頻譜/載波資源就可以部署HSDPA,為Internet、Intranet和企業LAN的無線寬帶應用帶來極大的性能改進。
HSDPA不僅可以將現行WCDMA下行鏈路的峰值速率提高到14Mbps,而且可以減少延遲、將系統容量增加2~3倍,在降低數據傳輸成本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據專家測算,采用HSDPA技術的成本僅為WCDMA Release 99的五分之一,這對運營商來講無疑是極具競爭力的一個優勢。
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即高速上行分組接入技術。
3G LTE:3GPP Long Term Evolution,即3GPP長期演進技術。3GPP R6引入了HSDPA和HSUPA,其下行/上行速率可達14Mbps/4Mbps,然而,用戶對更高數據率和更好服務質量的需求仍然是無線技術的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為進一步改進和增強3G技術,提供更強的業務能力和更好的用戶體驗,并且,也是為了和WiMAX等新興的無線寬帶技術競爭,以保持3G技術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領導地位,提高3G在新興寬帶無線接入市場的競爭力,3GPP提出了3G LTE計劃,該計劃以前也曾被稱為Super 3G(“超級3G”)。
2004年12月3GPP雅典會議決定由3GPP RAN(Radio Access Network)工作組負責開展LTE研究,整個LTE工作分為Study Item(SI)和Work Item(WI)兩個階段:SI階段從2005年3月~2006年6月,任務是完成可行性研究,WI階段從2006年6月~2007年6月,完成核心的技術規范。自啟動LTE項目以來,3GPP以頻繁的會議全力推進此項工作,其目標是在2007年前制定演進3G無線訪問的標準規范,最早將于2009年~2010年實現商用。與HSDPA和HSUPA相比,能夠極大地提供提高數據率,上行鏈路的峰值數據率達到50Mbps,下行鏈路的峰值數據率達到100Mbps。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它基于IEEE 802.16標準,其初衷是提供在城域網多廠商環境下,點對多點的寬帶無線接入,因此WiMAX亦常被稱為IEEE Wireless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該技術涉及到兩個國際組織的工作:IEEE802標準委員會802.16工作組和WiMAX論壇。IEEE802.16工作組是標準的制定者;WiMAX論壇是IEEE802.16技術的推廣者。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實際上是MCM(Multi-Carrier Modulation,多載波調制)的一種。其主要思想是:將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行的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到在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正交信號可以通過在接收端采用相關技術來分開,這樣可以減少子信道之間的相互干擾。OFDM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雖然其概念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是直到最近,隨著多媒體業務的發展,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它是一種高速雙向無線數據通信的良好方法。該技術如今已被歐洲的數字電視標準DVB-T和數字音頻廣播(DAB)標準所采納,并作為WLAN(ETSI Hiperlan/2和IEEE802.11a)和寬帶無線接入(IEEE 802.16)的核心技術。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研究OFDM技術在移動通信領域的應用,預計第四代移動通信的主流技術將是OFDM技術。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正交頻分多址技術。以OFDM為基礎的多址技術,可以實現小區內各用戶之間的正交性, 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用戶間干擾。
OFDMA技術在OFDM技術的基礎上,將每個OFDM符號的可用子載波劃分為多個子信道,每個用戶可以占用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子信道,從而使得資源分配的粒度更小,更合理。
鏈接三:Sprint的WiMAX 4G計劃
關鍵詞:移動商務 無線技術
因特網、移動通信技術和其它技術的完美結合創造了移動電子商務,也稱為移動商務,移動商務可高效地與用戶接觸,允許他們即時訪問關鍵的商業信息和進行各種形式的通信。移動電子商務以其靈活、簡單、方便的特點開始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用戶可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服務、應用、信息和娛樂。
在本文中,我們將集中討論移動商務的技術驅動因素。本文將移動商務技術劃分為網絡、平臺和終端三大部分,并結合移動商務實踐的情況,指出移動商務技術的發展。
移動網絡技術
無線網絡技術從有效的范圍上來說,可以分為長程、中程和短程無線網絡技術三大類。顧名思義,長距離無線網絡指得是有效范圍廣的無線網絡,主要是指衛星網絡。而中程無線網絡主要指各種無線通信網絡。短距離無線網絡一般來說,是指有效范圍比較小的網絡技術。典型的如藍牙、紅外線等技術。詳細分類見表1。
衛星網絡
基于衛星的無線網絡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利用衛星的遠距離無線傳輸數據的能力來提供服務。在基于衛星的通信系統中,衛星用來實現各種網絡的互聯,為家庭和商業提供國際數字電話服務以及互聯網的接入服務等。同時,隨著多媒體業務和因特網業務需求的迅速增長,人們已開始更多地關注衛星寬帶通信系統。這也是未來通信網的發展趨勢之一。
盡管利用衛星進行移動商務服務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就全世界范圍而言,衛星通信網絡都是很好的移動商務解決方案,在未來必然有很廣泛的發展前景。
第二類基于衛星的無線網絡是GPS全球定位系統,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由一系列衛星組成的,24小時提供高精度世界范圍的定位和導航信息。對于任何移動商務而言,位置都是價值的關鍵所在。而它可以提供新型的服務,從而解決一些與位置相關的問題。雖然GPS并非唯一的無線定位服務,但作為長距離的無線網絡,它的應用最為廣泛。GPS本身不提供數據服務,但結合別的數據網絡,GPS及相關的位置感應系統為移動商務服務的革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移動通信網絡
手機自問世至今,經歷了三代的發展。第一代手機是基于模擬制式,我國從1988年開通移動電話就是用的第一代技術。那時候的電話由于體積碩大被戲稱為“磚頭”。但模擬移動通信具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頻譜利用率低、通信容量有限;通話質量一般;保密性差。我國已于2001年全面關閉了模擬移動通信網。
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代表是GSM技術。GSM的英文全稱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含義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是由歐洲主要電信運營者和制造廠家組成的標準化委員會設計出來的,它在蜂窩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而成,1991年在歐洲開通了第一個系統。目前世界大概有75%的手機使用的標準是GSM。
但在傳統的GSM網絡中,用戶除通話以外,最高只能以9.6kbps的傳輸速率進行數據通信,這種速率只能用于傳送文本和靜態圖像,但無法滿足數據傳輸的需求。隨著移動數據業務要求的增加,近年均提出所謂2.5G移動通信系統,如GPRS等。
GPRS的英文全稱為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翻譯成中文就是“通用分組無線業務”的意思,這種無線業務是在現有GSM網絡上開通的一種新型的分組數據傳輸業務,它突破了GSM網只能提供電路交換的局限,將分組交換模式引入到GSM網絡中。
3G則是全球未來無線通信網絡發展的方向,它實現了基于話音業務為主的多媒體數據通信,并具有更強的多媒體業務服務能力和極大通信容量,將會為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成為覆蓋全球的多媒體移動通信網絡。目前而言,3G標準主要有3種,即CDMA2000、WCDMA、TDS-CDMA。通過基于IP協議的分組業務,3G能實現高達2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從移動商務的商業含義而言,這代表著更快的傳輸能力和服務質量。基于3G的移動通信網絡將使得移動商務可以服務于幾乎所有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移動通信系統還包括PHS個人便攜式電話系統。這是一種廉價而又簡單方便的個人移動通信服務系統。PHS系統主要目標在于提供低成本的語音服務。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給PHS系統提供數據業務,開發增值服務帶來了可能。例如,小靈通系統就是一種基于PHS技術的移動通信網絡。
短距離無線網絡技術
我們在后面的篇幅中著重選擇了無線局域網、藍牙技術、紅外技術以及RF技術加以具體的闡述。在這里,我們先對這幾種技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所謂無線局域網技術,主要是指WiMAX和Wi-Fi兩種無線接入技術。WiMAX和Wi-Fi都是由眾多無線通信設備/器件供應商組成的非盈利組織。它們的目標在于促進IEEE802標準規定的無線通信規范“IEEE802.11”和“IEEE802.16”的應用推廣。
WiMAX相對于Wi-Fi的優勢主要體現在Wi-Fi解決的是無線局域網的接入問題,而WiMAX解決的是無線城域網的問題。Wi-Fi只能把互聯網的連接信號傳送到100米遠的地方,WiMAX則能把信號傳送50公里之遠。Wi-Fi網絡連接速度為每秒11兆,而WiMAX的典型傳輸速率為每秒70兆。但Wi-Fi技術適用于近距離,成本較低的無線接入業務。同時,就目前而言,Wi-Fi的發展比較成熟,已有產品問世的Wi-Fi標準包括了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等。
在未來,這兩種無線局域網技術必將相輔相成,滿足個人和組織對于信息的隨時隨地的需求。同時也給移動商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契機。
而藍牙和紅外技術作為兩種主要的無線連接技術,能夠提供短程通信連接,使得在企業或組織內部實現無線商務自由。
藍牙(Bluetooth)技術是一種支持點到點、點到多點的話音、數據業務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它由愛立信、諾基亞、英特爾、IBM和東芝等公司提出與推廣。從1998年以來,推出了1.0A、1.0B標準并將推出2.0標準。它極大地推動了PAN技術的發展,IEEE專門成立了IEEE 802.15小組負責研究基于藍牙的PAN技術。
而紅外技術(IrDA,即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的縮寫)是一種短距離紅外線通信技術,適合于跨平臺、點對點高速數據連接,尤其是嵌入式系統。紅外技術采用紅外線作為通信媒介,支持各種速率的點到點的話音和數據業務。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盡管現在有了同樣是近距離無線通訊的藍牙技術,但以紅外通訊技術低廉的成本和廣泛的兼容性的優勢,紅外數據通訊勢必會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短距離的無線數據通訊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藍牙技術與紅外技術相比,主要優勢是藍牙傳輸不要求視線傳輸(即發送設備與接收設備之間可以存在障礙)。因此,盡管紅外技術與藍牙技術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重疊區域,但是,這兩種技術是互補的,它們都有自己最合適的應用前景。
最后,我們還將提到RF(Radio Frequency)技術,即射頻技術。RF技術做為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識別射頻標簽,從而獲得信息。
RF適用于物料跟蹤、運載工具和貨物等要求非接觸數據采集和交換的場合,由于RF標簽具有可讀寫能力,對于需要頻繁改變數據內容的移動商務應用場合尤為適用。
移動應用平臺
作為移動應用的核心內容,無非是語音業務、數據業務以及綜合業務三種。因此,在本章的第二部分,我們將著重探討移動應用平臺的一些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將把主要的篇幅放在以下三種應用平臺上。即移動消息平臺、WAP平臺以及剛剛嶄露頭角的IVR(互動式語音應答)業務平臺。表2,是這三種應用平臺的列表。
對于移動消息平臺而言,SMS只以文本作為媒體,是一種相對較簡單和可靠的技術。用戶可以通過電話鍵將160個以內的數字或字母仔細地輸入一條SMS信息中。SMS 作為一項基本的電信業務, 也已得到越來越多的系統運營商和業務開發商的重視。而MMS則可以對不同的媒體格式進行編碼,如文本、聲音、圖像、視頻以及它們的組合。因此MMS是一項支持多種媒體的更強大的業務。二者的主要區別如表3所示。
WAP平臺則是開展移動商務的核心平臺之一。通過WAP平臺,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聯網,真正實現不受時間和地域約束的移動商務。WAP是一種通信協議,它的提出和發展是基于在移動中接入因特網的需要。WAP提供了一套開放、統一的技術平臺,用戶使用移動設備很容易訪問和獲取以統一的內容格式表示的因特網或企業內部網信息和各種服務。同時,WAP提供了一種應用開發和運行環境,能夠支持當前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統。
WAP可以支持目前使用的絕大多數無線設備,包括移動電話、PDA設備等等。在網絡方面,WAP也可以支持目前的各種移動網絡,如GSM、CDMA、PHS等,它也可以支持未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但WAP最主要的局限還在于應用產品所依賴的無線通信線路帶寬,這也是它一直沒能取得商業上成功的主要障礙。但隨著3G的逐漸推廣,帶寬已經不是主要問題,WAP也迎來了發展的良好契機。
移動通信的語音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瓶頸:增量不增收,這也是全球移動通訊市場的通病。所以,突破語音服務的瓶頸,出路在于拓展語音增值業務。也就是實現綜合服務的目標。IVR就是一種無線語音業務增值服務平臺。
和目前大家熟知的固定電話聲訊服務類似,在IVR平臺上手機用戶可以通過撥打指定號碼,根據操作提示,為自己或他人獲得語音信息、短消息內容服務或參與互動式服務。
IVR現處于高速成長期,巨大的市場等待開掘,有媒體把IVR譽為移動增長業務的又一個“金礦”。但同時IVR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資費偏高、應用不足及操作繁瑣。但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商業的驅動力,IVR將成為繼移動消息平臺和WAP平臺之后,又一能提供綜合業務服務的移動應用平臺。
移動終端設備
以終端設備為中心的移動商務意味著移動終端設備的重要性。典型的移動終端設備包括移動電話、PDA、掌上電腦及GPS手持機等。移動電話即我們一般所稱的手機。而掌上電腦一般是具有獨立微處理器的,同時基于PalmOS、WindowsCE和Symbian等操作系統的手持設備。GPS手持機則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統進行個人位置定位。同時,現今的GPS手持機往往具有電子地圖功能,可以應用到車輛導航定位等各個領域。移動終端設備對于技術方面提出了這樣幾個要求和發展趨勢:
硬件的要求
為了保障移動性,終端設備在體積、重量、耗電性等方面都要比在辦公室使用的設備有著更好的要求。往往需要在性能和局限之間做出折衷。例如為了保證移動設備的易攜帶性,往往對于顯示屏或鍵盤的大小做出了限制。
軟件的要求
移動終端設備的軟件要求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操作系統。對于當今的終端設備而言,操作系統要適應各類需求,不僅要對于終端設備的硬件進行管理,同時要提供全面的網絡管理功能。
第二部分的軟件要求則是對于應用程序的支持。例如將email的功能添加到PALM掌上電腦上等。對于移動商務而言,由于大多數移動終端設備界面只能顯示少量文字和基本圖形,同時計算能力也很有限,因此,對于軟件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完整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支持,才能使終端設備的功能、價值和擴展性得到提升。
安全性的要求
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終端設備的安全性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話題。為了保障安全性,從整個移動商務的系統角度來說,需要在數據傳輸、身份認證、權限控制等方面深思熟慮。
融合的趨勢
移動終端設備之間的融合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例如近來出現的智能手機,就越來越有掌上電腦的影子,而支持移動通信網絡的掌上電腦也在市面上出現。各類移動終端操作系統也體現了這種整合的趨勢。
論文摘要:移動 ip 為移動主機在移動過程中保持原來通信不間斷提供了實現方法,隧道技術 是移動 ip 的關鍵技術之一。本文在深入學習移動 ip 的基礎知識之后,給出了移動節點的一個具體的實現,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1 移動通信中移動 ip原理分析
移動 ip 中的隧道技術有三種封裝方式:ip 的 ip 封裝(ip in ip encapsulation),最小封裝(minimal encapsulation)和通用路由封裝(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在移動 ip 中,隧道的入口為移動節點的家鄉,隧道的出口為移動節點的外地。家鄉需要實現封裝功能,封裝后的數據包能到達外地,外地接到數據包后,進行解封裝,然后將數據包路由給移動節點。數據包離開隧道入口后,在沒有到達隧道出口前,可能出現路由環使它又回到了隧道入口處的情況,這樣每次隧道都為它加封一個 ip 報頭,而每個新的報頭都有自己的生存時間域(ttl)值,這樣就會出現數據包一直增大下去。為了防止這種遞歸封裝,可采用如下機制:預封裝的數據包的源地址就是隧道入口地址,此時假設遞歸封裝出現;預封裝的數據包的源地址與隧道入口處路由表指示的隧道出口地址相同,此時也假設遞歸封裝出現。
同時,如果家鄉要將移動節點家鄉鏈路上的廣播包送給移動節點,必須采用多重封裝,這時,里面一層隧道是從家鄉到移動節點的家鄉地址,外面一層隧道是從家鄉到移動節點的轉交地址。因為,如果不采用多重封裝的話,外地解封裝后收到的是廣播地址,它就不知道怎么辦了。因此,這種現象應該作為防遞歸封裝中的一種特殊情況處理。
在解封裝中,主要是將新 ip 報頭去掉,使原來 ip 數據報恢復出來,因此相對較為簡單。移動 ip 中,移動節點的外地已經保存了移動節點的注冊信息,它能夠將解封裝后得到的數據報路由給移動節點。這樣,就完成了從一個節點向移動節點發送一次數據的全過程。
2 移動ip節點在移動過程中通信的實現
通常情況下,按照[rfc 2002]的標準,根據 ipv4 的移動 ip 方案規定,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上應該有一個外地位于隧道的出口,將從隧道發送過來的數據包轉發給已經移動到該鏈路上的移動節點,但是隨著 ipv6 即將成為事實上的下一代互聯網的標準協議,地址空間問題已經徹底的解決,移動 ipv6 協議中取消了外地。在本文,為了簡化問題的實現,我們規定,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全部都是配置轉交地址,即不需要外地的轉發,移動節點直接位于隧道的出口,接收數據包。
2.1 移動節點的工作方式
移動節點基本工作方式有 5 個方面:
搜索:搜索是移動節點能維持正常通信的前期工作,通過搜索移動節點首先確定自己的位置。
注冊: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外地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通知它自己當前的 ip 地址,即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直到收到服務器的應答消息。
注銷:移動節點重新回到家鄉鏈路的時候,循環給家鄉帶理發送一個 udp 包,直到收到家鄉的應答消息。
接收數據包:移動節點在家鄉鏈路接收數據包和固定節點的工作機制完全一樣。
發送數據包:如果移動節點確定自己在家鄉鏈路上,它象固定節點一樣,使用 tcp/ip 協議,不需要對數據包進行額外處理,直接發送;否則,移動節點會發現要發送的數據包的源地址是當前鏈路的轉交地址,因此,它先將發送包源地址修改為家鄉地址,然后再發送。
2.2 搜索
移動節點利用搜索過程主要完成三個功能,即判定自身當前是連在家鄉鏈路上還是外地鏈路上;檢測自身是否已經切換了鏈路;如果已經處于外地鏈路,則取得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
搜索由兩條簡單的消息構成。
第一條消息是廣播消息,家鄉利用這個消息向移動節點宣布它們的功能。當一個節點在一條鏈路上被配置成家鄉服務器的時候,它就在這條鏈路上廣播或組播廣播消息,這使得連到這條鏈路上的移動節點可以判定該鏈路上是否有存在。如果有,可以從廣播消息中取得服務器的ip地址,并且判定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條消息是請求消息,當移動節點沒有耐心等待下一個周期發送的廣播消息時,它可以發送請求消息。這個消息的唯一目的就是讓鏈路上的所有立即發送一個廣播消息。有些時候,移動節點快速地切換鏈路,而發送廣播消息的頻率相比而言就太慢了,這時請求消息就非常有用了。由于密鑰管理上的困難,移動ip不要求對這兩種消息進行確認。
2.3 注冊、注銷機制
移動ip的注冊過程在搜索之后。此時,移動節點已經可以判斷出自己的位置,是處于家鄉鏈路還是處于外地鏈路。當移動節點發現它的網絡接入點從一條鏈路切換到另一條鏈路上時,它就要進行注冊。另外,由于這些注冊也有一定的生存時間,所以有些時候,移動節點的位置并沒有移動,它也要在現有注冊過期時進行重新注冊。
移動ip的注冊過程是:通知家鄉它在外地鏈路取得的轉交地址;使一個要過期的注冊重新生效;在回到家鄉鏈路上時要進行注銷操作。
2.4 傳遞數據包的選路
根據移動節點的當前位置進行數據包選路的技術,這是移動ip的最主要技術之一。我們必須考慮兩種情況:移動節點連接在家鄉鏈路上時和移動節點連接在外地鏈路上時。后一種情況還有兩種情形:移動節點采用的是轉交地址還是配置轉交地址。由于ipv6已經成為下一代互聯網事實上的標準協議,并且ipv6不存在地址空間問題,因此,在ipv6下,移動ip將沒有外地。
當注冊工作完成之后,移動節點無論漫游到internet的任何地方,都會通過注冊機制通知它的家鄉它目前所取得的ip地址,使得家鄉能夠轉發那些試圖與它通信的網絡節點給它發送的數據包,這里,我們不關心移動節點在外地鏈路是如何取得配置轉交地址的,我們假定移動節點已經通過某種辦法得到了一個外地鏈路上的配置轉交地址,然后將這個地址通知給它的家鄉。我們這里不考慮家鄉如何將送往移動節點的數據包通過隧道路由給移動節點,這部分工作是另一位同學的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內容,我們僅僅考慮移動節點需要做的處理。由于數據的通信是雙向的,因此,處于外地鏈路上的移動節點涉及的工作就分為接收數據包和發送數據包兩大部分。
3 總結
移動 ip 為移動主機在移動過程中保持原來通信不間斷提供了實現方法,隧道技術是移動 ip 的關鍵技術之一。當通信節點向移動節點發送數據報時,必須使用到隧道技術。本文介紹了移動 ip 中隧道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給出了一種在 linux 系統下實現它的方法。對于實現途徑,主要是在 linux 內核中加入程序模塊,用以完成隧道技術的功能。隨著當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于新的通信業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互聯網及 tcp/ip 協議成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誕生出下一代的互聯網協議 ipv6,因此,隨著移動用戶和設備的飛速發展,基于 ipv6 的移動 ip 協議必然會迎來更廣泛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裘曉峰.等譯《移動 ip》機械工業出版社
[2]李承恕. 第3代移動通信中的衛星移動通信[j]. 中興新通訊, 1998, (06)
關鍵詞:軟件Agent、移動Agent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和計算機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計算機網絡及其相關技術的普遍應用,網絡已經成為目前人們和獲取信息的基本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計算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局限于網絡中的幾臺服務器上,而是要求所有計算機都融入到分布式計算這一大環境中來,這就引發了分布式計算新一輪的研究熱潮,這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智能軟件Agent。簡單地說,移動Agent是一個能在異構網絡中自主地從一臺主機遷移到另一臺主機,并與其他Agent或資源交互的程序。移動Agent是一種新的網絡計算技術,它能有效地降低分布式計算中的網絡負載、提高通信效率、動態適應變化了的網絡環境,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容錯能力。為有效地進行數據庫訪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移動Agent實質上是一個封裝代碼、運行狀態和數據的計算實體,是可以在執行過程中,有目的地、自治的在網絡中移動,利用與分布資源的局部交互而完成分布任務的軟件實體。傳統客戶機與服務器問的交互需要連續的通信支持;而移動Agent可以遷移到服務器上,與之進行高速的本地通信,這種通信不再占用網絡資源。
移動Agent
軟件Agent技術的誕生和發展是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從20世紀60年代起,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致力于對知識表達、智能推理、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計算機軟件中的應用使得軟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動性,并在自主判斷和行為選擇上有了一定的智能性。目前,人工智能圍繞知識這一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和應用正在促成知識工程這一新興學科的生成,它涉及到知識的獲取、存儲和管理等一系列課題。隨著Internet應用的逐步深入,特別是信息搜索、分布式計算以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人們越來越希望在整個Internet范圍內獲得最佳的服務,渴望將整個網絡虛擬成為一個整體,使軟件Agent能夠在整個網絡中自由移動,移動Agent的概念隨即孕育而生。
移動Agent,即一個能在異構網絡環境中自主地從一臺主機遷移到另一臺主機,并可與其它Agent或資源交互的軟件實體。移動Agent是一類特殊的軟件Agent,它除了具有軟件Agent的基本特性--自治性、響應性、主動性和推理性外,還具有移動性,即它可以在網絡上從一臺主機自主地移動到另一臺主機,代表用戶完成指定的任務。這種新的計算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分布式計算中的網絡負載、提高通信效率、動態適應變化了的網絡環境,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容錯能力。
移動Agent可以看成是軟件Agent技術與分布式計算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與傳統網絡計算模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移動Agent不同于遠程過程調用(RPC),這是因為移動Agent能夠不斷地從網絡中的一個節點移動到另一個節點,而且這種移動是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的。移動Agent也不同于一般的進程遷移,因為一般來說進程遷移系統不允許進程自己選擇什么時候遷移以及遷移到哪里,而移動Agent卻可以在任意時刻進行移動,并且可以移動到它想去的任何地方。移動Agent更不同于Java語言中的Applet,因為Applet只能從服務器向客戶機做單方向的移動,而移動Agent卻可以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進行雙向移動。
雖然目前不同移動Agent系統的體系結構各不相同,但幾乎所有的移動Agent系統都包含移動Agent(簡稱MA)和移動Agent服務設施(簡稱MAE)兩個部分,如圖所示。
圖 移動Agent系統
MAE負責為MA建立安全、正確的運行環境,為MA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包括創建、傳輸、執行),實施針對具體MA的約束機制、容錯策略、安全控制和通信機制等。MA的移動性和問題求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取于MAE所提供的服務,一般來講,MAE至少應包括事務服務 實現移動Agent的創建、移動、持久化和執行環境分配; 事件服務 包含Agent傳輸協議和Agent通信協議,實現移動Agent間的事件傳遞; 目錄服務 提供移動Agent的定位信息,形成路由選擇; 安全服務 提供安全的執行環境; 應用服務 提供面向特定任務的服務接口。通常情況下,一個MAE只位于網絡中的一臺主機上,但如果主機間是以高速網絡進行互聯的話,一個MAE也可以跨越多臺主機而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MAE利用Agent傳輸協議(Agent Transfer Protocol,ATP)實現MA在主機間的移動,并為其分配執行環境和服務接口。MA在MAE中執行,通過Agent通信語言(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ACL)相互通信并訪問MAE提供的各種服務。移動Agent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雖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它至少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身份唯一性 移動Agent必須具有特定的身份,能夠代表用戶的意愿。 移動自主性 移動Agent必須可以自主地從一個節點移動到另一個節點,這是移動Agent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區別與其他Agent的標志。 運行連續性 移動Agent必須能夠在不同的地址空間中連續運行,即保持運行的連續性。具體說來就是當移動Agent轉移到另一節點上運行時,其狀態必須是在上一節點掛起時那一刻的狀態。
基于移動Agent的分布計算模型
移動Agent天生就具有分布式的特點,一個基于移動Agent的應用由一組移動Agent構成,每一個Agent根據自身的目標和環境的狀況移動到擁有計算所需資源的節點上進行計算。
移動Agent的出現使得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不再是一臺主機調用位于另一臺主機上的服務,而是向其它計算機提供可執行的計算過程,通過網絡傳送的消息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數據,而是包含計算過程及其所處狀態的計算實體。在移動Agent計算模型中,計算過程及其相應狀態在接收方計算機中完全代表了發送方的所有請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可靠性變得不再那么重要,這是因為:1、移動Agent無需消耗過多的網絡帶寬,它僅僅在移動時使用帶寬; 2、移動Agent在移動后將繼續執行,即使此時已經失去了與創建者之間的網絡連接。
采用移動Agent技術能夠較大地減輕網絡負載,目前的分布式系統通常過多地依賴于網絡通信協議,這些協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交互,從而很容易導致網絡擁塞,移動Agent可以封裝一個完整的會話過程,然后自主移動到目的主機上去進行本地交互,此外,當遠程主機需要進行數據處理時,采用移動Agent還可以避免大量數據在網絡上的傳輸,其基本思路是將計算移到數據上去進行,而不是把數據移到計算中來。因此,如果一個客戶機需要與網絡上特定服務器進行大量的通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一個使用移動Agent的系統,該Agent能夠自動移動到遠程服務器上,執行計算任務并返回,這樣可以減少網絡擁塞。整個計算過程中客戶機沒有必要在網絡中存在,僅僅只有在移動Agent返回時,客戶機才需要連接到網絡上。
移動Agent技術給分布式系統的設計、實現和維護都帶來了新的活力,它有著許多傳統分布式計算模型無法比擬的優勢:1、移動Agent能較大地減輕網絡上的數據流量2、移動Agent能以異步的方式自主運行3、移動Agent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4、移動Agent有利于并行處理5、移動Agent具有天然的異構性6、移動Agent具有很強的健壯性和容錯能力
總之,在網絡逐步走向一體化的時代,移動Agent技術較之于傳統的分布式技術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小結
近年來,移動Agent技術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應用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開始對Agent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并隨之產生了一些成熟的移動Agent開發平臺,Voyager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移動Agent的應用范圍。21世紀是人類社會全面實現信息化的時代,隨著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移動Agent必將揭開信息革命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陶劍文. 基于移動Agent的個性化數字學習模型研究. 計算機仿真, 2007,24(O2).
(2)周志堅. 基于移動Agent技術的試題數據檢索系統的設計,科技咨詢導報 2007,07.
關鍵詞:移動技術 移動通信 電子商務
一、移動電子商務概述
移動電子商務是指利用手機、傳呼機及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的各種商業經營活動,其形式包含B2B、B2C和C2C等,具體的內容有經營、管理、交易、娛樂等等。它涵蓋了原有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營銷、銷售、采購、支付、供貨和客戶服務。移動電子商務不僅能提供因特網上的直接購物,還是一種全新的銷售與促銷渠道。對于企業用戶,之一有時表現的尤為明顯。對于個人用戶,移動商務提供了一種更為高效、簡便、安全的手段來獲取商業信息和進行商業交易。
從定義中看移動電子商務應該滿足一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安全性
安全性對于移動電子商務是非常重要的,這移動通信的本質。任何人通過無線網絡傳送信息的時候,從理論而言,其他人都可以截取各種資料。雖然盈動通信已經為信息傳送緊鄰加密,但移動商業和移動銀行系統需要更高級的安全保障。
2、冗余
移動電子商務和銀行系統要有很高的冗余度,能夠應付數百萬各用戶和成千上萬筆同步交易。
3、及時性
電子商務所提供的服務需要及時,才能快速占領市場,獲取利潤。
4、靈活性
移動電子商務系統需要有很高的兼容性和開放性,移動電子航務系統英愛能夠迅速和簡便的為消費者踢狗各種個性化的服務,用戶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移動設備進行電子商務活動。
5、公認標準
一個移動商務系統應當符合標準來減少成本和執行的時間。目前銀行、商業和通信界已經有了行業內公認的業務標準。
二、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
1.即時通信。隨著手機用戶的迅速增長,用戶對在外出的情況下保持即時通信持續在線有很強的需求。如騰訊手機QQ、微軟手機MSN等。
2.移動信息傳輸。移動信息類業務主要滿足用戶對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媒體、餐飲、天氣、交通等方面的信息需求。目前以文本信息居多,隨著3G時代的到來,這類業務將更多通過多媒體、視頻、音頻來實現資訊內容的實時交互性傳輸。
3.移動電子郵件。隨著網絡帶寬的增加,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在移動網絡運營商開始關注移動電子郵件并希望贏得商務用戶的大背景下,以黑莓為代表的新型移動電子郵件系統進入了移動網絡運營商的視野。用戶能夠隨時的收發郵件,處理私人事務。
4.移動娛樂。移動娛樂業務主要滿足用戶對休閑娛樂的需求。
5.移動金融。移動金融主要為用戶提供更方便、更及時的支付方式、賬戶管理手段、金融股票交易渠道等。其典型業務有移動銀行、移動支付。
6.移動商品買賣。利用移動設備進行快速搜索、比較價格、使用購物車、訂貨和查看訂單狀態。
7.基于GPS的移動商務。是指運用有GPS功能的設備或類似技術找到用戶的位置,根據用戶的位置來交付產品或服務。基于定位的服務對于消費者和企業都具有吸引力,從消費者或企業的角度來看,定位提供了安全性、便利性。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基于定位的移動商務為更精確的滿足顧客需求創造了機會。主要包括位置查詢業務、目標定位業務、基于定位的廣告業務。
三、移動電子商務的誤區
1、移動技術的特征就是移動電子商務的特征。
魚魚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以移動技術的發展為基礎和前提的。因此,一些人只看到移動技術的作用,認為移動技術的特征必然等同于移動電子商務的特征。這種單純從技術角度看問題的思路和觀點是不全面的。
2、移動電子商務的特征等同于電子商務的特征。
移動電子商務本身不是對網絡有線方式的替代,商務活動對通信的需求并非是移動,而是“及時、有效、安全”的滿足和實現商務需求。移動電子商務具有很多電子商務的一般特征,但是它又不能等同于電子商務的全部特征,因為移動電子商務還具有很多電子商務沒有或不具備的特征,正事這種差異優勢,才顯示了移動電子商務獨有的特點和魅力。
3、移動電子商務僅是一種便捷的商務活。
移動電子商務的確是一種便捷的商務活動,但是移動電子商務不僅僅是一般的便捷的商務活動,而是一種具有增值能力的、便捷的商務活動。只承認電子商務的便捷,丟掉了“增值能力”,就丟掉了移動電子商務最本質的優勢。
四、移動電子商務的模式
移動電子商務一個人計算機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移動模式轉變。在未來發展中,移動計算機設備將變得像寬帶接入一樣簡單,新型無線網絡的應用將日益廣泛。因此,現有的商務模式必須改變,這樣才會使企業取得競爭優勢。
這種演進所帶來的最有意義的經濟效果就是將增強企業與客戶、企業與員工以及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實時交互。
在移動電子商務中建立能夠產生收入的商業模式的研究正在進行,其商業模式是多樣化的,其最主要的就是設計高質量的服務計劃, 并將為那些愿意為付費的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連接。
五、結束語
移動電子商務將因特網、移動通信技術、短距離通信技術及其他技術完善的結合,不僅能夠提供互聯網上的直接購物,還是一種全新的銷售渠道。雖然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顯露出了一些問題,但是終將有市場來解決,移動電子商務也必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宋文官.電子商務實務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06月
[2]傅杰勇.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的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05期
關鍵詞:移動通信;3G;發展;展望
一、引言
伴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的快速發展,用戶對更高性能的移動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為豐富和高速的通信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運營商發展速度趨于緩和而競爭越加激烈,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通過發展數據業務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業務類型,需要3G的支持。同時由于第二代移動通信無線頻率資源日趨緊張,已不能滿足長期的通信需求發展需要。
二、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于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擴展和改進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業務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戶化應用移動網絡增強邏輯),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計費,GSM 900/1800雙頻段工作等內容,也包含了與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強型話音編解碼技術,使得話音質量得到了質的改進;半速率編解碼器可使GSM系統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階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頻率復用、多復用、多重復用結構技術,引入智能天線技術、雙頻段等技術,有效地克服了隨著業務量劇增所引發的GSM 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適應語音編碼(AMR)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系統通話質量;GPRS/EDGE技術的引入,使GSM與計算機通信/Internet有機相結合,數據傳送速率可達115/384kbit/s,從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盡管2G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三、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也稱IMT2000,是正在全力開發的系統,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將成為基本功能模塊,支持話音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它可以提供前兩代產品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例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如WCDMA的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5MHz 左右。
但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通信標準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組成一個IMT 2000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兼容的問題,因此已有的移動通信系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頻譜利用率還比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寶貴的頻譜資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還不夠高,如單載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業務,等等。這些不足點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發展的需要,因此尋求一種既能解決現有問題,又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的需求的新技術(即新一代移動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1)全球統一頻段,統一標準,全球無縫覆蓋和漫游。(2)頻譜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達到全覆蓋和全移動性,還能提供最高速率達2Mbps的多媒體業務。(4)支持高質量話音、分組多媒體業務和多用戶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帶寬和根據不同業務設置不同服務等級的能力。(6)適應多用戶環境,包括室內、室外、快速移動和衛星環境。(7)安全保密性能優良。(8)便于從第二代移動通信向第三代移動通信平滑過渡。(9)可與各種移動通信系統融合,包括蜂窩、無繩電話和衛星移動通信等。(10)終端(手機)結構簡單,便于攜帶,價格較低。?
而本文所指的移動醫療服務是一種基于無線傳感技術、無線寬帶網絡和數字化技術而形成的新興醫療服務模式。移動醫療服務技術通過各種先進的移動醫療設備為患者提供實時的醫療服務,無論患者是在家中還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醫生的醫療監護。患者可以通過移動醫療終端設備接受對健康有益的醫療資訊、醫生的囑咐等;也可以通過隨身佩戴的傳感器獲得自身的體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傳遞給醫生;甚至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與醫生進行交互,實現遠程就診的過程;醫療信息平臺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向患者提供預約掛號、掌上資訊等服務。
1移動醫療服務相關技術歐洲委員會引發的移動醫療項目中提出,移動醫療服務可以滿足病人在醫療監視器的監控下任意移動[7]。每個病人會佩戴一種輕量級的醫療監視系統———人體局域網絡(bodyareanetwork,BAN),這種系統首先通過無線傳感技術與人體相連接,然后通過無線寬帶技術與網絡相連接,可以實時將病人的有關信息傳輸到網絡上,供醫生查看。BAN可以針對不同種類的病人設計個性化的監視功能,無論是需要長期還是短期醫療監控的患者,都不需要留在醫院接受監視。移動醫療服務不僅可以為患者帶來自由,也為醫生提供了便捷的醫療模式。醫生可以使用掌上電腦或者移動醫療車,通過患者佩戴的BAN,實時查詢患者的醫療信息。無需采用傳統的固定式醫療設備替患者診斷,也無需與患者當面交涉,即可完成醫療過程,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環節,提高工作效率[8]。用戶隨身攜帶的BAN通過無線傳感技術獲取醫療數據,然后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將信息傳遞給醫院的醫療信息處理中心,供醫生查看。
2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實踐進展在實踐中,移動醫療服務技術也處于技術研發的主要階段,應用解決方案是目前熱切關注的問題。歐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來開發移動醫療設備,主要使用計算機和無限網絡技術,結合嵌入式解決方案,開發可以隨身攜帶甚至直接穿戴的醫療監護系統[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發的熱潮,如諾基亞、飛利浦、愛立信等公司正在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10]。愛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統,已進入測試階段,該系統通過在患者身體上佩帶傳感器,以獲取病人的健康數據,然后通過藍牙技術將數據傳輸給醫生,供醫生進行診斷與實時的醫療監護。飛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對心臟進行實時監護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隨時隨地得到醫生的醫療監護。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是目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所處的主要階段,而嵌入式是眾多解決方案中的主要技術之一[10]。例如:嵌入醫用傳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輕松檢測到各種生理參數。然而,由于移動應用涉及技術的多樣性和實施的復雜性,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的解決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礙,導致產業鏈暫時還無法實現整體產品價值的創造和交付,技術研發仍處在不斷的探索中[10]。
3移動醫療服務信息傳送方式研究在醫療信息傳送方式上也有幾種不同的技術:1)信息的靜態傳送方式,將患者的實時醫療信息定期發送到一個固定的遠程計算機上,由計算機記錄處理數據,并展示給醫生查看。該模式中信息的傳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變,由統一的主機接收并處理信息,有助于醫療資源的統一調度。2)信息的動態傳送方式,將緊急的醫療數據傳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區域,由患者最近的醫護站點處理該醫療請求,信息的傳送范圍與接收對象都隨著患者的移動而發生動態變化。該方式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減少了醫療救助的交通時間,提高了醫療效率[3]。信息的動靜結合傳送方式,結合了靜態和動態兩種特征,在產生醫療實時信息時,信息首先被傳送到內部網絡,在局部范圍內尋找回應。若尋不到回應或因信息內容需要,信息會被內部網絡傳送出去,發送到醫療信息處理中心,由特定單位進行接收處理,并提供醫護服務[2],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發展前景移動醫療設備可以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醫療護理服務,提升或維護患者的健康狀態,并促進醫療行業的發展[11]。移動醫療服務在緊急事故處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護理和遠程醫療服務[1]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在移動醫療服務平臺下,無論是非緊急情況(頭疼,感冒,咳嗽等),還是緊急情況(交通事故,燒傷,急性胃痛等),用戶都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與移動醫療服務中心取得及時聯系,輕松地獲取醫療幫助[12]。2移動醫療服務的主要媒介是移動通信技術。全球性移動通信網絡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機、PAD等終端設備,為移動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技術基礎。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量的應用和服務都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帶寬接入通信網絡,同時網絡覆蓋范圍也不斷擴展,這些現象都為移動醫療服務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4緊急狀況的處理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在患者遇到緊急的生命威脅狀況時,通過移動醫療服務平臺,將患者的實時數據傳送給附近的救助者或醫療服務中心。當緊急狀況發生時,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迅速收集當時的有關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記錄信息以及生理狀況,供醫護人員了解并及時施救[3]。目前,在醫療緊急事故中,因未獲得及時拯救而喪命的人很多,移動醫療服務設備有助于緩解這一狀況。根據醫療衛生統計年鑒[13],2009年,我國有166萬的居民死于交通運輸事故,若在發生交通運輸事故時,患者能及時獲得合理的救治,交通運輸事故死亡率將大大降低。同樣,我國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緊急和交通問題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加重甚至丟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動醫療服務可有效緩解緊急狀況給患者帶來的就醫壓力。使用信息傳輸方式中的動態方式,將緊急狀況中患者的醫療信息發送給離患者最近的醫療點,可更高效地展開施救,并且為醫院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
5慢性疾病的監控慢性疾病是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14],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惡劣影響。慢性病長期以來一直給很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防治不及時,會造成經濟、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長期的醫治,傳統的醫療方式是住院治療。但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給慢性病的長期治療帶來了很多障礙[1]。2003年,我國慢性病患病人數達到近1.6億人,而2008年上升至2億多人,可見慢性病在我國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療導致醫療資源的長期占用,是造成醫療資源短缺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慢性病的治療壓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動醫療終端設備的情況下,接受遠程醫療監控。BAN將患者的生物信號實時的發送給遠程監控系統,醫生查看發送過來的數據,當發生異常或病情加重時,再進行入院治療。移動醫療終端設備可以替代醫院的某些醫療設備,無需留院查看,即可獲取醫療數據。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與慢性病性質相似,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齡階層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個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
6為偏遠地區就醫提供幫助目前,解決偏遠地區就醫難的主要途徑是使用流動醫院,雖然給偏遠地區的人們帶來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動醫院的構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醫療資源,就醫成本依然較高[15]。移動醫療服務可以為偏遠地區就醫難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途徑。遠程醫療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移動醫療屬于遠程醫療的一種方式。偏遠地區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動醫療設備將醫療信息傳輸給遠程的醫療中心,醫療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動醫療設備為患者開展遠程治療。在很多情況下,偏遠地區的居民無需前往醫院即可獲得醫療服務,移動醫療服務大大降低了偏遠地區居民就醫的醫療成本。
關鍵詞:Windows Mobile;移動GIS;WIMAX
中圖分類號:TN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5-2115-01
WIMAX Technology-based Mobile GIS Research
WANG Wei, LI 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Based on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IS has become a key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Window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MAX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last instance based on WIMAX technology, mobile GIS development.
Key words:windows mobile; mobile GIS; WIMAX
1 引言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無線互連網技術和各種終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GIS已發展到移動GIS階段[1]。尤其是在3G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移動GIS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WIMAX是3G移動通信技術中的發展較快的技術。國內外正在大規模建設WIMAX網絡。Windows Mobile是微軟公司推出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 CE內核的新一代主流移動通信設備操作系統。現在很多移動GIS的研究與開發都是基于Windows Mobile。兩者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會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2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
本系統為移動設備提供了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相似的視窗界面和操作方式,同時具備與Windows操作系統同樣強大的功能。簡言之,Windows Mobile是微軟為手持設備推出的“移動版 Windows”,它將熟悉的Windows桌面擴展到了個人設備中,使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設備主要有手機、PDA,隨身音樂播放器等。Windows Mobile主要包括Pocket PC、SmartPhone以及Pocket PC Phone三大平臺體系針對中國用戶而言,Windows Mobile的中文操作系統已經比較成熟[2]。
3 移動GIS開發
3.1 移動GIS
移動GIS(Mobile GIS)是建立在移動計算環境、有限處理能力的移動終端條件下,提供移動中的,分布式的,隨遇性的移動地理信息服務的GIS,是一個集GIS、GPS、移動通信三大技術于一體的系統。它通過GIS完成空間數據的管理分析、GPS進行定位和跟蹤,借助移動通信技術完成圖像,文字,聲音等數據傳輸[3]。移動GIS具有的特點是移動性、客戶端多樣性、服務時實性和信息載體多樣性等。
3.2 主流開發平臺
Autodesk公司的Autodesk OnSite。它是移動企業級解決方案,包括軟件,應用設計、開發服務、維護、培訓和技術支持。OnSite能夠持續同步或脫機工作,可以采用命令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同步[4]。OnSite并不是簡單的平面柵格影像,而是傳輸矢量數據及相關數據。用戶可以查詢、拉申、修改、標注地圖。
ESRI公司的ArcPad。它支持多種數據接口,不需要轉換。ArcPad在移動環境中提供一種實時的地圖制圖和GIS手段。ArcPad可與GPS結合進行實時的數據采集和動態目標跟蹤,也可以動態的編輯和修改空間數據。
MapInfo公司的MapX Mobile。MapX Mobile是為Pocket PC開發用戶化地圖軟件的開發工具。使用MapX Mobile建立地圖軟件可以單獨在設備上運行,并能夠和Pocket PC的Windows CE操作系統兼容,不需要無線連接。
北京超圖公司的eSuperMap。eSuperMap產品,其結構清晰,功能強大。二次開發靈活。除放大,縮小,漫游等外還有特色功能,如旋轉、路徑分析和自動導航等。
3.3 移動設備開發語言
在開發部署智能設備上的應用程序、控件或庫時,有四種語言可以選擇:Visual C#、Visual Basic、Visual C++和eMbedded Visual C++。Visual C# for Smart Devices包括大量用于快速創建圖形用戶界面的控件。eMbedded Visual C++是Microsoft專門為Windows CE應用程序而專門開發的一個集成開發環境,但不支持多文檔界面[5]。
4 WIMAX技術
WiMAX全稱為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它是一項新興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能提供面向互聯網的高速連接,數據傳輸距離最遠可達50km。還具有QoS保障、傳輸速率高、業務豐富多樣等優點。WiMAX采用了代表未來通信技術發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進技術。尤其2007年10月19日,在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舉行的無線通信全體會議上,經過多數國家投票通過,WiMAX正式被批準成為繼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個全球3G標準。在不不遠的將來肯定有大規模應用。
4.1 WiMax的優勢
1) 實現更遠的傳輸距離。WiMax所能實現的50公里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是無線局域網所不能比擬的,只要少數基站建設就能實現全城覆蓋,這樣就使得無線網絡應用的范圍大大擴展。
2) 提供更高速的寬帶接入。據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這個速度是其他3G所能提供的寬帶速度的30倍。對無線網絡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進步。
3) 提供多媒體通信服務。由于WiMax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和安全性,從而能夠實現電信級的多媒體通信服務。
4.2WINMAX技術的應用場景
固定應用場景,固定接入業務是802.16運營網絡中最基本的業務模型,包括用戶因特網接入、傳輸承載業務等。
游牧應用場景,游牧式業務是固定接入方式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終端可以從不同的接入點接入到一個運營商的網絡中。
便攜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可以步行連接到網絡,除了進行小區切換外,連接不會發生中斷。
簡單移動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在使用寬帶無線接入業務中能夠步行、駕駛或者乘坐公共汽車等,但當終端移動速度達到60~120km/h時,數據傳輸速度將有所下降[6]。
全移動應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用戶可以在移動速度為120km/h甚至更高的情況下無中斷地使用寬帶無線接入業務。
5 基于WIMAX的移動GIS系統
這個系統的構建,其目的是為了一般移動設備持有者實現位置服務。本系統是在VC++ 8.0語言開發環境。采用esupermap為GIS二次開發平臺,編寫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智能設備應用程序。通過WIMAX通信技術實現移動GIS系統的高速移動性和數據快速下載。實現了一般移動設備持有者的簡單位置服務。
5.1系統構架
如圖1整個系統數據同步互操作,用戶查詢信息時,應用程序通知GPS模塊,發送用戶位置信息到服務器,服務器查詢數據庫,發送用戶位置所在地圖信息和相關數據。WIMAX接收相關信息交給應用程序進行位置服務。
6 結束語
目前,雖然移動GIS的發展上面遇到了能量持久的動力供給設備和低能耗的數據顯示算法等問題,WIMAX在國內也是剛剛起步階段,但由于WIMAX技術上的優勢和應用領域,移動GIS與WIMAX的結合將給移動GIS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兩者的結合必定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GIS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和相互滲透,GIS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得到了應用和研究。尤其是隨著國際化交流的增多,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移動GIS的應用在公共事務中越來越得到體現,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實用價值也逐漸的增強。
參考文獻
[1] 梅曉丹.基于Windows Mobile的移動GIS開發[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5(1):2-5.
[2] 俞曉瑩.基于PDA的GPS/GIS移動計算關鍵技術研究[J].經濟地理,2004(9):2-6.
[3] 熊慶文.基于嵌入式數據庫系統的移動GIS應用體系結構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6(1):4-5.
[4] 葉雷.空間信息移動用戶應用服務系統中的GIS關鍵技術介紹[J].地理信息世界,2005(8):4-7.
【關鍵詞】技術生態;通信技術;信息化
一、前言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技術問世,它標志著世界領域內移動通信技術的誕生與發展,自此,移動通信產業開始了迅猛的發展,該產業也成為了整個全球經濟發展體系當中的核心要素與推動力。
移動通信技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可能,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現代科技的研發與創新,新技術正日新月異出現在世界相關產業領域之內,技術也不在是獨立的個體,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會與其他技術形成互動關系,并在緊密的聯系當中相互促進發展,技術成本也伴隨著這種互動性增加,且一項技術的壽命長度也越來越短。
因此,一項技術的生存規律與生存條件類似于自然界當中有機生命體,蘊含著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機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之上,以生態學視角為研究切入點,將技術生態作為研究模板,對移動通信技術的演變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技術生態
“技術生態”首先是國外學者開始關注,以Hannah與Freeman為代表,它們認為技術之間是以共存的模式為基本狀態,在此過程中協同演化,單一的技術發展是離不開其他具有相關性的技術的影響,并且各種技術之間的生存環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術生態,是以生態學視角為核心,從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技術分析視角,所以將技術生態學看作是利用基礎生態學理論的方法論,來分析技術系統的內外部互動關系的理論視角。
(二)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技術從萌芽到發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總結為經歷了生命周期的三個發展階段,并在當今社會的應用中已經相對成熟。從生命周期理論來看,整個移動通信技術已經進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謂的S曲線的成熟階段;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該項技術已經開始進入到了第四個發展階段,即4G階段,并在該領域內開始嘗試與應用。
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是在3G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研發的新技術,這項技術中包括OFDM技術、IPv6技術、MIMO技術等等,并在多個技術領域取得相當大的成就[2]。
我國的移動通信技術相關領域研究,也經歷上述三個主要發展時期,第一代時,技術落后,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供給,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有了自主研發的萌芽,第三代,在原來的基礎上,真正實現了自主研發的相關技術,并開始對4G技術進行嘗試并應用。
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必備品,將來它會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將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技術存在,移動通信技術也將會伴隨著國家相關科技的發展,推動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
(三)技術生態系統
技術生態系統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技術之間存在競爭、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復雜多變的關系。
技術生態系統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出多個組成部分,以技術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為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核心技術與輔助技術;根據輔助技術與核心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其中的輔助技術劃分為競爭與共生技術,其中競爭技術是指,與核心與共生技術相競爭的技術,共生技術則是指與核心技術相互配合與協作的輔助技術。
技術生態系統的內部構成并不是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技術之間存在著相互復雜與緊密的聯系,技術生態系統是一個內部存在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
三、移動通信技術分析
(一)演化路徑分析
導致技術生態系統演化的動力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內部作用力,另一種是外部作用力。
內部作用力是在競爭技術的的刺激與共生技術的促進下所產生的內部推動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場條件的要求下,其中還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發展程度等多個外部因素的推動下所產生的作用力[3]。以內外相互作用力的影響為研究界點,移動通信技術的演化路徑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以核心技術元為核心,到核心技術的演變,再到共生技術出現,最后形成完整的技術生態系統,即組成核心技術的技術元,從產生到改進,不斷的更新前進,組成核心技術,各個核心技術無法單獨在技術環境當中長時間存在,由此單獨的核心技術開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術與相應改進的核心技術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輔助新型核心技術,從而影響整個技術生態環境。
第二,以競爭技術為開端,形成核心技術,并在不斷吸引的過程中形成共生技術,并組成整體技術生態系統,即核心技術為了不使自身在競爭技術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會不斷的升級或改變,以此來提高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而出現共生技術,并對生態技術系統產生影響。
第三,以共生技術為出發點,衍生出核心技術,將核心技術作為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相應的生態系統。即共生技術在演化時,核心技術為了適應共生技術,以更好的相互協調,自身也會不斷的革新,由此影響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完善與演化。
(二)演化過程分析
首先,識別相關生態系統的核心技術。將多址技術作為核心技術,分析該項技術的整個演化過程,再分析技術生態系統的相應演化過程以及核心技術對共生及競爭技術的影響。
其次,識別競爭技術是以識別相關共生技術為基礎,此技術是提供類似服務與功能的他種類型技術。
最后,識別共生技術,此項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共生技術實現相應的功能發揮,或在此基礎上增加相關的用戶增加價值的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在其發展過程當中,初期使用頻分多址技術,但因其本身缺點,包括業務種類有限、無高速業務等限制,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分多址以及碼分多址技術取代。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是分多址與碼分多址共存技術階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個方也表現出了眾多不足。雖然使用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可以解決先前技術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因此,4G技術還需要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多加考量與更新,以實現新的技術生態環境形成。
四、結論
綜上所述,技術本身的生存機制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相似,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相應技術的進步,內部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與融合。
“技術生態”理論的應用是在現有技術理論的基礎之上,對相應技術系統的演化過程及其技術系統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參考文獻
[1]毛薦其,劉娜,陳雷.基于技術生活的技術自組織演化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12(6):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