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山中訪友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熟讀誦讀 課外閱讀 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小學生積累語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強化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所以,為了強化這一手段筆者采取了以下兩條措施:
(一)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多年來,語文教學采用的卻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這一模式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是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主要因素。為了理解得深透,老師不停地講,老師講解得越多,學生越厭煩,教學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淡化內容分析,著重在朗讀、背誦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
(二)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以小語第九冊為例,要求背誦的課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誦卻不足10個字。就積累語言的目標而言,這個背誦量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筆者在教學中在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熟讀。這樣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二、抓好課外閱讀,在博覽中積累語言
閱讀過程能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一)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積累語言。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積累語言。筆者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的:1)結合語文課文內容進行課文類文閱讀。2)訂閱少兒刊報。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了一些優秀的刊物讓學生自行訂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3)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書店借閱。
(二)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俗語云:“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用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三)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在課外閱讀中,掌握了許多的精妙詞句。教師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以予以鼓勵。筆者的做法是:1)不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興趣活動。比如“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2)開辟“讀書”專欄,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業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帖在學習專欄中,方便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可以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練筆,使其像數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著眼點有四方面:
(一)練在知能轉換處。如教學《山中訪友》“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寫作練習。進行知能轉換。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
(二)練在情感交融處。情感是寫作的源泉。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走了一夜,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一段時,在指導完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童境中,筆者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嘎羧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飽含熱淚。站在這曾經和戰友們浴血搏殺的戰場上,它回憶著,當年的一幕幕就像放電影一樣呈現在它的眼前,此刻它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這一安排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三)練在思維的發散點。如教學《凡卡》最后一段后,為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開頭寫一段話。”這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