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間真情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古詩詞 名言名句 教學 真善美 探索“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如此之說絕妙極了。遍覽古代詩詞,都離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滲透在字里行間。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古詩詞和當前新課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共享。
一、古詩詞中的“真”
(一)親情美
“詩言志、歌詠言”,古詩詞中的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這種美是一種真實的、內在的、深厚的、內涵的。我們應讓學生們沉溺于、感染于這種人性美以陶冶他們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首詩總共寫了兩個意象“線”和“衣”、三四句寫母親的動作和心情、生花之筆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運用比喻,對比手法寫出了母愛的偉大,自己的渺小,這首充滿淳真感情的佳作,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一顆感恩之心,和自己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羞愧之情。“母愛”、“孝敬”“感恩”,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在新時期教育中敲得很響,的一曲《白發親娘》、劉和剛的一首《我的老父親》,讓千千萬萬的觀眾流淚,這就是親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學、中學、大學學生每一個知識階層都應反復回味。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在他鄉的王維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用質樸、簡潔、扼要短短七個字,把思親之情躍然紙上,其“真”情表露、文學魅力勝過樣樣灑灑萬言的一封家書。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絕唱,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钡取!疤一ā?、“潭水”,“知己”、“天涯”,“玉壺冰心”,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著朋友的離別之意、思念之情……這些描寫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弒親人、朋友事件頻頻爆發的時代來學,是一種道德的呼喚、是對人性美的一種歌頌。中華幾千年美德,親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愛情美
現在的高初中學生已不是以前的談“情”色變的時代,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現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該不該“愛”“什么才叫愛”。對于古代的愛情詩中有文學價值的精華篇目高中課本并沒有回避。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處?!薄瓘倪@些古詩詞中提煉的愛情佳句數不勝數。他們的愛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體現了亙古不變的人間“真愛”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陰……莫道人情冷、將心來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頑石也能練成金”,親情、愛情、友情,只要人間真情在,這個世界就會更美、更好。古詩詞佳句鑒賞,“真情”教育盡在其中。
二、 古詩詞中的“善”
如果說“真”是只從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所表現出來的資深的必然性和規律性,那么“善”是倫理學范疇中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調整人與人之間的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規范,體現了人類普遍的愿望和要求。親情、友情、愛情“善”都蘊于其中,那種感恩之心、那種思念之情、那種離別的傷感、那種純真的愛情處處留下“善”的足跡?!拔鹨陨菩《粸椤⑽鹨詯盒《鵀橹!敝灰媲樵谏婆e處處存。
我們贊美“微善”之時,怎能忘記那種有大愛、大善、大志、大德愛國詩人的千古忠心。屈原《離騷》有“長太息以掩涕兮、愛民生之多艱。”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山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冻鋈贰扒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陸游有《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還有辛棄疾、岳飛……這些愛國詩人,他們的赤膽忠心、他們的豪邁情懷、他們渴望“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等報國之志溢于言表,他們才是大善、大德,他們的澤被后世后人的不單單是文學上的美,是他們的“死后猶能化碧濤”的“一腔熱血”。
三、 古詩詞中的“美”
親情、愛情、友情的詩為真善美,豪情滿志的愛國詩句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蘊藏著人性之美。豪情滿懷為美、感物傷懷亦為美;鶯歌燕舞為美、月落烏啼亦為美。
眼界,不是井底之蛙。井底的那只青蛙,它看到的天空只有那么一點點,就認為天空很小很小,認為自己看到了整片天空。它不努力地跳上去,怎么知道天空的廣大,怎么知道天空的浩瀚?那白白的云朵嵌在廣闊的天空中,呈現好一幅無邊無際的優美的畫!我漸漸長大,知道了人的胸懷應該和天空一樣寬闊,要學的東西永遠學不完,當然要背的古詩永遠也背不完。你做得好,別人可能比你做的更好!
眼界,隨著我的成長而一圈圈變大。從書上我知道了,有很多事我還不知道,有很多迷我們還解不開;從課本上我知道了,要學的東西永無止境,人生就是一條鋪滿書的路,看你撿不撿起來讀;從電視上我知道了,還有很多貧窮人家的小朋友沒有學上,還有很多地方遭遇著旱災、洪水、霜凍的自然災害……把心變得更大一點,讓知識去把它填充,讓智慧去把它填滿!
眼界,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東西。它使我充滿博學;它使我的成長更加多姿多彩,像七彩的顏料撲出;它使我和同學聊天的話題更多,更深,更廣;它使我被別人感動,也學會感動;它使我知道一個能夠耐心平靜地觀察生活的人,生活會給他很多驚喜;他使我時刻想去幫助別人;它使我更加寬容身邊的一切,包容身邊的一切;它使我學會用堅強武裝自己,即使含著淚花,含著悲傷,也要帶著堅強去面對每一秒,每一個人……
一、廣泛閱讀,積累素材
閱讀對寫作裨益極大,這方面許多名人均有切身體會。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說:“文章應該怎么做,我說不上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練,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這些都說明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讀”作為手段和途徑的?!缎抡n程標準》要求學生少做題,多讀書,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除把課堂還給學生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閱讀可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如教學《小抄寫員》時,在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所理解和體會后,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愛的教育》,因為這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外國作品。在閱讀內容上,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學、文史地理,這方面書籍可以拓寬知識面。閱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詞、名言警句、小說散文,既可學到寫作技巧,豐富語言積累,還可陶冶情操,促發創作靈感。報刊雜志的大量知識與信息,也為學生提供了創作的材源。閱讀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讀和略讀相結合。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可默讀、重點研讀和全面瀏覽相結合,讀和思辨相結合。讀書要求學生要做好閱讀筆記,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有了廣泛的閱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瀉輕松的事兒。
二、超越文本,說寫訓練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典范文章,對于學生學習語言,完善和優化自己的語言系統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這些文章只是閱讀課上讀一讀而不能繼續延伸,我想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彼?,我在教學中,總是盡量創造機會,建立起語文教材與生活之間的“紐帶”。如在教學《鯨》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寫訓練,把學生分為兩類分別以《我是虎鯨》《我是須鯨》為題,介紹一下自己,越全面越好,很快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了這些樂筆。學生
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懂得了課文只是個例子,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感悟生活,寫好真實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闭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學生寫出的文章之所以言之無物,內容空洞,蒼白無力,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真正接觸過生活。其實,校園無閑事、家庭有新聞、社會有熱點、學生間有生活,值得學生思考或者眾說紛紛的話題應該很多的,如真能捕捉生活,學生寫作素材是豐富的,作文時學生就會少些無奈。如何感悟生活?主要是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從身邊的生活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感悟生活能力,要學生感而悟真情。白居易說:“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之于情。”這種“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內容的重要因素嗎?比如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便領會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的愛”,從而創作了《背影》。因此,我讓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寫下親人間,師生間,朋友間的一些細小的事,領悟其中主句。生活中你會遇到一些情趣盎然事情。
國慶節的喜悅似乎還在眼前,轉眼又到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以來,九月九就是思念親人的節日,古詩有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時候的重陽節寄予了人們深深的思念之情,而現在,我們又賦予了它新的寓義——老年節。
老年人也曾經年輕過,有過美麗的青春,有過追求,有著對社會的貢獻,當你面對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翻閱年輕時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動!美麗的容顏在時光的海中被描繪成蒼白和皺紋,每一紋,也有深深地愛呀,當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風景中輕輕走過,笑容綻放在慈祥的臉上,你心中可有感動!他們用青春、用汗水為我們創造了幸福的生活,面對他們,我們是否常懷感恩?有人曾說過:“生活不是一根蠟燭,而是一把火炬。我們要把他點燃,并努力的傳遞給下一代。因為別人的愛,我們幸福的生活,因為別人的愛,我們感恩,因為別人的愛,我們要愛別人,因為別人的愛,我們要承擔生活的責任。”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世間萬物,莫不存感恩于心中。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讓我們默默地在心中感恩那些需要被感恩的人。感恩父母,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堅實而溫馨的避風港。感恩爺爺、奶奶,是他們創造了無憂無慮的氛圍,使美妙的童真永存于我們的記憶之中。感恩老師,是他們陽光般的笑臉撫慰我們心靈的創傷,用無悔的青春書寫不朽的輝煌篇章。感恩朋友、同學,是他們讓我們感到集體生活的快樂。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澤的人,是他們讓我們感到人間處處有真情。
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偉大,感恩生活的美好。學會感恩,收獲別樣的人生!
關鍵詞:真情 自然 追憶 傷心 惆悵
納蘭性德,字容若,他與陳維崧、朱彝尊并稱“清詞三大家”,又與曹貞吉、顧貞觀并稱“京華三絕”,是清初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納蘭性德一生詞作有三百多首,合為《飲水集》,在中國詞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納蘭逝世后,其好友徐乾學在回憶他時說:“所刻飲水,側帽詞,傳寫遍于村校郵壁?!盵1]曹寅在《題楝亭夜話圖》中說:“家家爭唱飲水詞”[2],可見納蘭詞在當時流傳之廣。納蘭詞之所以馳騁詞壇350多年,大概是因為其詞中散發出一種別樣之魅力,經久不衰,愈久彌香,而這魅力又蘊含著一種惆悵的情懷,使人讀之,亦有惆悵之感。
納蘭性德生于官宦之家,為當朝宰相明珠之子,頗得康熙賞識,可這位相門翩翩佳公子,卻有著落落狂生般的江湖之氣?!拔沂侨碎g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笔羌{蘭心底最真實的寫照,他持傷心之翰書其惆悵之詞,讓后人皆被其詞的魅力所感染,納蘭詞的獨特魅力彰顯出了他的惆悵情懷,而他的惆悵情懷又使詞作的魅力更為突出,可謂相得益彰。納蘭詞的魅力大概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真情
納蘭詞之所以能打動人,具有不朽之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詞處處流露出一種真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就恰恰源自于他內心的真情實感。他用自己的一套真情理論作詩填詞,以抒發其難以抑制的惆悵之情。
(一)納蘭的真情詞論
關于納蘭的詩詞創作理論大多都收錄在《通志堂集》中,納蘭在《淥水亭雜識》中說詩:“詩乃心聲,性情中事也。發乎情,止乎禮義,故謂之性……昌黎逞才,子瞻逞學,便與性情隔絕?!盵3]又兼論詩詞曲:“曲起而詞廢,詞起而詩廢,唐體起而古詩廢。作詩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體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無其情,而強效其體,以作古樂府,疏覺無謂。”[4]可見,納蘭在文學創作方面都很強調真情實感。所謂“真”就是源自于心,而非故意扭曲模仿或者硬套而成;所謂“情”就是內心之波瀾起伏,“真”要隨情順情,方為真情?!罢妗迸c“情”是詞的靈魂,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結合起來,詞才能到達至真至情的境界,納蘭詞使人讀之,常常有惆悵之感,這大概就是因為納蘭詞的創作遵循了這種唯真是情的理論。
(二)納蘭的真情創作
納蘭作詞尚真情,他的好友韓在《神道碑銘》中說:“頗好為詞,蓋愛作長短句,跌宕流連,以寫其所難言?!盵5]納蘭將心中難言之情用詞來表達出來,可見納蘭詞里流淌著的是納蘭無法言說的真情,詞言其志。真情是納蘭詞最大的魅力,它作為納蘭詞中的情感內核在他的愛情詞和友情詞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納蘭性德寫了很多以愛情為題材的詞,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使他筆下的愛情詞有一種凄婉惆悵之美。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木蘭花令》)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敘述了本應相親相戀的愛情卻變成了相離相棄的悲哀,又借用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來譴責這個薄情郎,終不如唐明皇與楊貴妃當初的海誓山盟??梢驉鄱辉?,這種失戀之苦還是獨自承受,道出了女子失戀后的苦楚,哀怨纏綿,凄婉惆悵,而背后似乎隱藏著納蘭自己心中更深切的失戀痛楚。納蘭的真情不只表現在他的愛情詞里,納蘭性德結遍蘭襟,在他的友情詞里,處處顯示出了他的真情,最著名的一首莫過于《金縷曲?贈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然諾重,君須記?!边@是納蘭初識顧貞觀時的酬贈之作,納蘭自稱狂生,生于官宦之家,實屬偶然,敘說與身居下僚的顧貞觀的相見恨晚之情,愿永生結緣。
二.自然
自然是納蘭詞的又一個魅力,也是納蘭詞的表現特點,這種自然特點體現在納蘭作詞善用白描手法,不刻意雕琢,任性為詞。納蘭作詞憑借的是滿腔的熱情與心中的情感,這種情感往往不可控制,就在詞作中很自然的流露出來,自然流暢,運筆如行云流水,在他的詞中表現地非常明顯,他的愛情詞,友情詞是流露出的惆悵真情,可抒寫自然,那么在納蘭的邊塞詞中亦能抒寫自然,實屬難能可貴。
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長相思》)讀起來朗朗上口,“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聲韻和諧,相互對應,整飭自然,全詞無一用典之處,只用白描手法將自己路上所見荒寒之景展現出來,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可正是因為這種親切自然,遂能將納蘭心中的苦楚與惆悵之情表達出來。嚴迪昌評此詞說:“‘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一己厭于扈從的情懷。”[6]納蘭正是用這自然之筆法,將自己的深層傷感與痛苦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自然之中又有一種惆悵氣息充盈期間。在展現邊塞風光的同時又能以纖美柔善的心靈展現出詞人的惆悵情懷,可謂妙筆,塞外之景在納蘭筆下多了一種陰柔之美。納蘭詞言情寫景真切自然, 可以達到了一種真情境界。
三.傷心
傷心是納蘭詞的又一魅力,這種魅力體現在后人讀納蘭詞與納蘭一起所產生的強烈共鳴,跟納蘭一起傷心惆悵,傷心是納蘭詞的最大特點?!拔沂侨碎g惆悵客”,一語道出納蘭自己心中無盡的惆悵情懷。除了愛情之故,納蘭詞流露出的這種傷心之情大概還有兩方面的原因,這主要表現在納蘭的心理矛盾上。
(一)仕途與理想的矛盾
縱觀納蘭性德之仕途:19歲舉禮部試,22歲成二甲進士,不久,被授以三等侍衛之職,后晉升為一等侍衛,如此,納蘭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可是在納蘭詞中卻偏偏流露出傷心惆悵之情,這是因為納蘭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可是長期從事扈從之職,就必然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納蘭給嚴繩孫的信中:“弟比來從事鞍馬間, 益覺疲頓;發已種種, 而執殳如昔;從前壯志, 都已隳盡。”[7]可以看出納蘭厭倦了毫無意義的扈從生活,壯志殆盡,可謂是納蘭的悲哀。他的這種悲哀之情在他的邊塞詞中體現最為突出。例如:“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菩薩蠻》)作者嘆息離多聚少的生活,表達出作者思歸心切,離恨難消之情。納蘭的邊塞詞大多流露出的這種思鄉思人的情懷其實都是源自于對扈從生活的不滿,都是在嘆息自己仕途的不順。仕途的不順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無疑是個很大的打擊,更何況對于納蘭這樣一個文武全才的人來說,仕途與理想的矛盾羈絆著納蘭的生活,顯示到他的詞里,就是道不盡的傷心淚。
(二)相門貴族與獨立性格的矛盾
納蘭的父親明珠是當朝宰相,權傾朝野,但納蘭并不以此為榮。“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奔{蘭將自己的出身與榮耀都看作是人生之偶然,實在不足論矣??梢?,納蘭的性格是與他的相門出身格格不入,這種矛盾在他的詞里亦有所表現。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謝娘別后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保ā恫缮W?塞上詠雪花》)這是一首詠雪詞,表現出來的感情與納蘭的貴族身份形成了強大的反差,他借詠雪花以詠懷,抒發了不慕人間富貴榮華,厭棄仕途之情。其中“不是人間富貴花”是納蘭對其生命的真誠吶喊,雖生于相門,但心卻在江湖。
真情、自然、傷心是納蘭詞的魅力所在,而這種魅力正體現著葉嘉瑩先生所說的“弱德之美”:“這種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的屬于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盵8]正是因為納蘭以自然之筆寫出他的傷心之真情,才使他的詞充滿了惆悵之感,讓他的詞令人不能卒讀。
納蘭性德是清詞振興時期的著名詞人,出身貴胄,才華橫溢,卻經歷坎坷,惆悵一世,他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太多困惑與無奈。他將自己的心靈創傷以自然之筆抒寫出來,釀成一種哀郁凄婉的情調,貫穿他的全部詞作,使他的詞具有真情,自然,傷心之魅力,經久不衰。他的詞是凈化之詞,慮去了人世間的很多利益紛擾,留下了的是真誠與自然,甚至是溫暖。這位翩翩相門公子,帶著江湖落落狂生般的氣質,成為了清初第一才士,成為了千古傷心詞人。他的真摯與信任打動了一批批漢族文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友誼佳話,他對愛情的癡情與真誠更是打動了無數人。納蘭性德年僅三十一歲就與世長辭,他的生命如一顆璀璨的流星瞬間劃過蒼穹,短暫而震撼,但卻留下了永恒的美。
參考文獻:
[1] 納蘭性德著,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56.
[2] 曹寅著,胡紹棠箋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96.
[3] 納蘭性德著,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36. [4] 納蘭性德著,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39.
[5] 納蘭性德著,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59.
[6] 嚴迪昌.清詞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294.
[7] 納蘭性德著,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納蘭容若手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8.
一、真――留住濃濃“語文味”
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小學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引導學生自如地運用母語,會聽說讀寫,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自然,達到一種“返璞歸真”。
案例:《螞蟻和蟈蟈》(蘇教版一年級下冊)
以下是筆者執教的部分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觀察“螞蟻”、“蟈蟈”(板書)四個漢字,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都是蟲字旁。
生:螞蟻和蟈蟈都是昆蟲,所以都是蟲字旁。
師:這兩種昆蟲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板書:和)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示范讀)
夏天這么熱,小螞蟻和蟈蟈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讀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說說螞蟻和蟈蟈分別在干什么。
生讀。(師巡視)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交流吧。
小螞蟻表現得很______,而蟈蟈表現得很_______。
生:螞蟻很繁忙。
生:螞蟻很勤勞。
生:蟈蟈很懶惰。
生:蟈蟈很悠閑。
師:那課文里又是怎么描寫的?
生:一群螞蟻在搬糧食。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
師:要搬這么重的糧食,該怎么拉怎么背?
生:要用力。
師:你來讀一讀。
師:對――還要用力些!再用力!(再請學生讀。)
師:除了背和拉,他們還會怎樣搬糧食?句式訓練:一群螞蟻在搬糧食。他們有的( ),有的( ),個個滿頭大汗。
哦,看來小螞蟻們真是勤勞,那么蟈蟈又是怎樣的表現呢?課文中又是怎樣的描寫呢?
……
在教學中,筆者始終引導學生在對比描寫中把握文章的主旨,通過學生閱讀、師生討論、角色表演等方式讓學生走進課文。最后啟發學生思考:你喜歡螞蟻還是蟈蟈?喜歡螞蟻的什么?總結:只有像螞蟻那樣,用智慧和勤勞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如果貪圖享樂,懶惰就只能換來蟈蟈一樣痛苦的結局。這才是真正的傻瓜呢。這樣的教學既水到渠成,又充滿了童真與童趣。
二、善――緊緊相牽“情感線”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產生一種同情他人,彼此關愛、救助弱者的積極情感。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十分豐富,借助于語文課文中飽含靈性、蘊含深情的文字無疑會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培養產生積極作用,從而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教學過程中,筆者以《愛的奉獻》開篇,讓學生知道,只要我們獻出一份愛,也就獻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換來人間真情的回報!然后引入課題――《真情的回報》,指導學生圍繞兩個主題閱讀課文,并畫出相關語句,最后精讀感悟,討論解決研讀主題。
“我”的真情表現在哪里?指名學生讀相關的語句。“我”的“絕活”是什么?“我”是怎樣做到的?所以“我”的真情得到了什么?(在“我”與“訂戶”間畫上橫線和單箭頭)“訂戶”對我的真情是什么?指名學生讀,并指導概括。
三、美――詩情畫意“共纏綿”
小學語文中的“美”,既體現在景物描寫的辭藻美,又體現在思維碰撞的智慧美,還體現在情感表達的真摯美??梢哉f,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透過文字的形式美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欣賞與感悟中將“美景”盡收眼底。
語文是一門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等為一體的學科,文學作品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如字詞的美、修辭的美、文章結構布局的美,還有內容所涉及的自然美景、人間真情以及人物的美好心靈和高尚品格等。古詩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古代語言的精華。更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強大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和薈萃。古詩中精湛的語言,對兒童是良好的語詞刺激物,對發展和豐富語言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是兒童學習寫作方法的良好材料。因此我認為小學的古詩教學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正確地欣賞古詩的語言美,去認識從中表達的意境美,進而體驗到詩人的心靈美并塑造學生美的心靈。我認為應該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一、介紹背景,激發起學生與古詩內容相適應的情感
介紹背景就是教學中所說的“知人論世”法?!睹献??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敝苏撌?,這是千百年來最經典的文學批評警句;對一個作家來說,不僅要朗誦他的詩、品讀他的書,還要了解他的人品行事,進而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即進行全方位的觀照。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在小學的古詩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有取舍的介紹作者某一方面的情況,不必一一顧全,這樣才不至于偏離教學內容。
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我們知道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一一母愛。詩的開頭兩句,點出了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我在介紹這首詩的背景時選擇將重點放在了這個片段的描述上.我先給學生簡單介紹了
孟郊的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將重點放在他屢試不第,至到46歲才始中進士這一過程中: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重點描繪了在他每次入試前母親對他的所作及多年以來一至這么做的母親的變化。同時讓學生展開聯想,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滲透人文教育。
二、解析字、句
作品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任何一首古詩除了有豐富的內涵外,字、詞、語言也是它的精華所在。古詩無論是五言或七言,都是以極短的語句出現的,作者要用較少的詞表達較深的思想感情,必然要在此語句中下功夫,好好斟酌。從字到詞,從句到句,到整首詩,到掌握整首詩的思想感情,首先必然是了解詩的含義,必然要著眼于字詞句。因此,學習品味古詩不僅是對古詩內容與思想感情的感受與領悟,還有對語言文字的闡析。語言是古詩教學的前提,只有與語言的“零距離”接觸,品味其精妙,感受其中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體會與品味,才能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想內容的感情有機的結合起來。因而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要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去讀書、去體驗、去揣摩難懂的語句子,并重點理解形象化的語句及關鍵語句。
三、領會意境
在古詩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意境,又叫“境界”,是詩歌典型化原則在創作中的具體運用。所謂“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人在理解和認識生活的基礎上的典型感受:所謂“境”,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即鮮活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征的藝術形象,前者偏重于主觀,后者偏重于客觀,兩者相互滲透,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因此,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的構思規律在于作者的主觀情意和客觀景物相結合,主觀精神與客觀物鏡的契合交融,即“情景交融”。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有相當部分是描繪祖國山水風光的寫景詩。這些詩通過詩人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地流露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觸發了詩人的情思。詩人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構成了詩的意境。所以在講解古詩時,就要特別注意這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古詩中的情景交融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l、觸景生情,情由景生。此類詩一般先寫景后抒情。緣情造景,景由情生。此類詩一般先抒情后寫景。
2、景語情語,情景交融。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卻是句句抒情,情蘊涵于景,情景融為一體。
3、景略情在,直抒胸懷。有些詩詞,表面看來,全是抒情,本是觸景生情,情與景一致,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懷。此類詩是景雖略了,但意境完整。
引導學生領會古詩的意境要在解析詩句的基礎上進行,在充分感知古詩文本內容的前提下啟發學生聯想,激發感情,使古詩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將古詩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如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第一、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
眠”中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空曠冷落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愁思滿懷,難以入眠的情懷,意境深遠。但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月落”、“烏啼”、“對愁眠”等詞的推敲,啟發聯想,體驗意境。如先讓學生根據詩意畫一幅圖,接下來就必須針對詞來設置問題。如問:月亮快落下去了,是什么時候?烏鴉啼叫的聲音讓人感覺怎樣?霜滿天,冷不冷?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假若你是詩人,你這個時候會想些什么,愁什么?(此問注意啟發學生聯系詩歌背景來思考)為何難以入眠?通過反復推敲,深入理解,就能體驗詩人客舟長夜,難以入眠的心情及凄涼寂寞的夜境。
在文學、藝術領域以花卉、蝴蝶這些自然界的精靈為創作題材還是很常見的。自古以來文人雅士通常賦予花卉以快樂、美好、安逸的象征,而蝴蝶往往是愛情的化身。唐宋以來柳永、蘇軾、晏殊等人就以“蝶戀花”為詞牌名創作出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優美詞章,成為歷代經久不衰的佳句。他們表現的雖為山水花鳥,但更多的還是寄情于物。蘇軾的“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寫盡了人間繁華與情意綿綿;梁山伯預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更是以化蝶成為千古絕唱。
拋開文學創作,從喬治亞?奧基芙(Georgia O’keeffe)到荒木經惟(Nobuyushi Araki),20世紀的許多藝術家都嘗試著用另類而充滿誘惑力的花卉形象刺激觀眾的感官,徐浡君在大量的風景創作過程中找到靈感,以花卉、蝴蝶為題材進行創作也許不是偶然,顯然是這一嘗試的延續者,他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到這個最具人文底蘊卻也最具挑戰性的創作維度里。多年以來徐浡君嘗試著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他的創作題材從過去的風景、人物、抽象到現在的花卉、蝴蝶,一直在尋找著藝術創作上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他把現在的這一系列作品稱之為《蝶戀》。多年以來,徐浡君在具象的題材里,幾乎是以抽象的態度在進行著個人的表達,他并不關注畫面背后的故事,而在意的是畫面的本身,至于畫面傳遞的語言,也會因為觀者的不同人生閱歷、感悟能力會有不同的觀后感受。
《蝶戀》系列作品,畫面感很強,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畫面的前景是色彩絢麗的錦簇繁花,細看你會發現一只纖小靈動的蝴蝶輕盈的附著在花團的一隅,背景斑斕虛幻猶如夢境。這類題材的作品如果沒有很強的把控能力、藝術感悟能力,以及豐富的人生積淀就會很容易陷入空靈、媚俗,從而成為平庸之作,而徐浡君的這一系列作品給人的感覺卻是魅而不妖,一個“魅”字足以形容其作品的意境,猶如那靈動世界的繁華魅影。透過清爽漂亮頗具魅力的畫面背后,可以看到更深層的文化底蘊,那些古詩詞和神話故事中優美、詩意、靈動的形象躍然心上。也許用“詩意盎然”這個詞會很好的形容徐浡君的著一些列作品,觀看他的作品,觀者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一種優美、安靜、自足自在的感覺。在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常常被炫耀的玩世、政治、憤怒、諷刺、丑陋,在徐浡君這里沒有位置,她什么都不炫耀。但他并不是刻意的不炫耀,他的作品是自然地情感流露,是對人生的真情領悟。
徐浡君開始這一風格的創作,不論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他的藝術創作道路上都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也可以算是他在繪畫藝術之路上的積淀與升華。徐浡君跟我說他將沿著這一系列走下去,在2年內完成60幅《蝶戀》系列的作品,其中還會借用他熟悉的版畫的形式,屆時會以主題個展的形式呈獻給觀者。我覺得這將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我認為那個展覽將會是一次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一、憂國情懷
為什么不稱之為“愛國情懷”?我以為,“憂國”和“愛國”雖然有聯系,但也是有區別的?!皭蹏奔礋釔圩约旱膰?,一般是道德概念,一個愛國的人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憂國”即可理解為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一般是情感概念,一個憂國的人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古詩詞基本都是為表達詩人各種情感而作的,在我們初中所選的古詩中,自然不乏這樣具有“憂國情懷”的作品,我們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作簡單闡述: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加上“安史之亂”的影響,他的詩歌創作思想也達到了“憂國憂民”的頂峰。杜甫晚年的生活是凄慘潦倒的,好不容易于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棲身之所,不料大風暴雨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寫了自己的悲慘遭遇,抒發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懷。詩歌開頭以一系列的動態場面寫秋風吹破茅屋的場景,后面寫群童在大風里“趁火打劫”,撿拾茅草,詩人發出無奈的感嘆,從一方面表明了詩人以及百姓的窮困程度,也從另一方面奠定了他“憂國憂民”的基礎?!岸眄曪L定云墨色”以下八句,寫“屋漏兼遭連夜雨”的悲苦之況。最末一段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及以下數句,充分展現了詩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也將他的“憂國情懷”推向極致。
像這樣具有“憂國情懷”的作品,在初中所選詩詞里還有不少,比如同是杜甫所作的《石壕吏》(八上)、《春望》(八上)、《羌村三首(之三)》(九下)、《登樓》(九下),杜牧的《泊秦淮》(七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八下),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八下)和《山坡羊?驪山懷古》(九上)等,我們認為,在這些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滲透給學生以“憂國情懷”,是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的。
二、思鄉情懷
由于科學水平的制約和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古人特別是詩人的思鄉之情是油然而生、發自內心而又感人肺腑的,對于離鄉背井的詩人來說,在思鄉之情溢滿心頭的時候,把這種對故土的思念寄托在詩歌上,也許是一種最好的歸宿。我們以八下課本中范仲淹的《蘇幕遮》為例,簡要評述。
這首詞以景起興,情景交融,“碧云天,黃葉地”二句,高低相就,廣闊無垠,展現了無限廣闊的蒼莽秋景,后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化用?!扒锷B波,波上寒煙翠”,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的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在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吧接承标柼旖铀保謱⑶嗌綌z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點出了時間是秋季的薄暮時分(古人思鄉經常在秋季)。“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由眼中實景轉為心中虛想,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
“黯鄉魂,追旅思”,直接寫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說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排解鄉愁。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除了。“明月樓高”一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不由得發出“休獨倚”之嘆,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鄉思,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無濟于事,最終只能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像這樣集思鄉之大成的詞作是少有的,在具體的古詩詞教學當中,我們應當重點講解詩詞中的“思鄉情懷”,并從字詞上細細品味詩人的細膩情感。這種“思鄉情懷”是古人富有而且獨特的,初中教材所選的古詩詞中也還有很多這類的作品,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七上),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七上),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七下),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八上),崔顥的《黃鶴樓》(八上),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九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九下)等,這些古詩詞都是表現“思鄉情懷”的經典作品。
三、曠達情懷
何為“曠達情懷”?簡單地說,就是面對挫折、不如意時所表現出來的心胸開闊、樂觀的精神,恰好這種精神又是我們在人文素養中所要提倡并且著重培養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詩人(士人)大多經歷曲折,人生道路多有不順之處,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詩人如果能通過詩作,寄托自己曠達樂觀的情懷,我們認為是難能可貴的,這種人文情懷是值得我們向學生滲透的。蘇軾的《水調歌頭》(八下)就富含這種“曠達情懷”,因而成為千古絕唱,我們不妨品一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安粦泻蓿问麻L向別時圓?”明月你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流露出了離愁別緒。
接著,詩人話鋒一轉,道出了心中的“曠達情懷”?!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斯倘挥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共賞一輪明月,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水調歌頭》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和對人生獨到深刻的認識,讓我們感到非同一般。像這樣表現“曠達情懷”的詩詞,初中所選詩作還有曹操的《龜雖壽》(七上),劉禹錫的《秋詞》(八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八下),蘇軾的《浣溪沙》(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等。我們認為,“曠達情懷”是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要素之一,在細吞慢嚼的基礎上,把這種人文情懷滲透到古詩詞教學中,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
四、思戀情懷
“思戀情懷”在初中所選古詩詞中并不多見,但這種情感卻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初中生正處于青春萌動期,在滲透這種情懷時,我們應當在正確引導的基礎上,著重從純美感情上作賞析、品味,讓學生用心感悟,體會純情,發現人文情懷中人性的光輝點。所選《〈詩經〉兩首》(九下)無疑是“思戀情懷”的代表作品。我們以《關雎》為例,作一些品析。
《關雎》中對情愛的表達和追求開創了中國愛情詩歌創作的先河,此詩語言真切、意蘊婉轉、感情細膩,讀后讓人遐思無窮。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對所思女子真是設想得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物起興,直往直來,一語破陣,指出好女子就應該是君子的正常追求,成為君子的好配偶,成為至今的絕唱。第二章用了一個鮮明的比喻,說追求女子啊,就像在船的兩邊撈取荇菜一樣,好的女子啊,做夢都想追求,“求之不得”,以至于“寤寐思服”,徹夜翻來覆去,思來想去,可見確是真情流露,以至于越睡不安穩,越是心潮起伏。
《關雎》以豐富而圓滿的想象來填充眼前無可排遣的相思,這稱得上“樂而不,哀而不傷”的境界了。
除了《關雎》,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七上)和《無題》(八下),溫庭筠的《望江南》,還有《詩經》里面的《蒹葭》(九下),這些詩歌都表達了詩人純美的情愛追求和“思戀情懷”,我們認為,這種情懷也是人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