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聞攝影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舊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識的載體,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課程觀則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體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因此關注課堂提問設計就是關注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動”起來,做到教師啟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二)符合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需要。要真正打破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就有必要建立一種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方法。英語教學中課堂問答是師生間最有效的互動活動,一個科學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以往課堂教學提問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設計指向性不明確。課堂提問是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因此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中心,提問要有清晰明確的目的指向。
新世紀英語課文《Metropo lises》的案例,老師在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Which city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in the world?”結果學生冷場,很明顯學生不知道老師問題中的great的標準,老師又問,“What is New York?”學生繼續冷場,而老師所預設的答案是“New York is a polnical,cultural and economic center.”顯然案例中老師設計的問題不夠清晰,學生難以理解老師的問題指向。從而師生循環不暢,阻礙了課堂的有效生成。
(二)課堂提問設計過細、過大或者難易不當。老師設計的提問要引領學生對文本最核心的內容,對于重點難點的知識進行品讀和理解,而問題設計假如過細、過大或者難易不當,則浪費了課堂寶貴時間,又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本人在教授新世紀英語《An interview with a pop pianist》一課中,在播放了劉偉的視頻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How did he succeed?”這樣的問題明顯太大太難,學生不知道根據什么思路和線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課堂提問設計重展示性問題,輕參閱式與評估性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針對不同的目標選擇對應的提問類型,如展示型問題,參閱式問題,以及評估性問題,而我們平時的課堂提問設計多的是以一些閱讀活動為主的展示性問題。比如本人在對《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一課的科學家生平進行提問設計時,我只注重了展示性問題設計,設計一張時間線索的表格,羅列出關鍵的時間,讓學生找事件。即使學生都找出了答案,但是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顯然是不夠的。應該適當增加參閱式和評估性問題的設計。這樣就避免了對文本只流于淺層次的理解,能夠鍛煉學生高層次的思維品質。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問題設計的前提是吃透文本。南匯中學的朱淼妙老師的《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一課,當老師提問“Why is he so successful?”時,學生的產出令在場所有人震驚,對浦外學生的英語功底欽佩之余,也感悟到,在整節課中朱老師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做鋪墊。沒有一個是多余的,低效的,無效的提問。之后當我私下問及朱老師是怎樣做到師生互動這么流暢的時候,朱老師回答我:“學生的任何回答都是有價值的回答,無論學生回答是B是C還是D,我都能把她引回到A,因為我平時非常重視提問設計,而且我對文本非常熟悉!”
(二)課堂問題設計的關鍵在于要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和興趣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華師大一附中的姜振驊老師執教牛津版教材《growing up》一課時的經典案例:當姜老師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點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What are your solutions to these growing pains?”的時候,學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其中一位學生的回答是:“To become a monk,”而且還自圓其說給出了三點非常到位的理由:“First,becoming a monk involves eating less meat or olly food,which will result in less pimples on your face……”在這種意外的答案面前,大部分老師都會以簡單的“good,sit down,”等沒有內容的評價,但是姜老師給出了相當智慧的評價:“Don’t be treated or tricked by him,Monk is a person you can be when in adulthood,But we’re now talking about problems in puberty,So let’s go back to puberty,Monk is a deci s ion you can make when you fully go into adulthood,”在這樣的教師反饋給學生以啟迪與感悟。在這由老師啟動,學生回答,教師反饋的循環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才是課堂教學舞臺真正的表演者。
(三)課堂問題設計類型的多樣化是三維目標達成的保障。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海市延安中學楊卓琳老師執教的《Two Truths to Live by》一課為例,楊老師的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在讀后環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評估性問題“In your life,what do you want to hold fast to?What do you have to let go of?”這兩個問題既復現了本課兩個關鍵短語“hold fast to”和“let go of”,促進了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要求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不知不覺得到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新聞攝影 攝影教學
當今的時代是科技信息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圖片信息。圖片在新聞、傳媒、科研、考證、廣告宣傳等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當今社會需要大批的攝影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們已經設立攝影專業的高等院校有五百多所,而設有攝影課程的高等院校有七百多所。”①按理說,完全可以滿足社會對攝影人才的需求,可社會對高質量攝影人才的需求仍十分迫切。這種人才供求矛盾的出現,與我國新聞攝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直接關系。
一、缺乏對攝影教育的重視
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新聞攝影》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新聞攝影是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必備專業技能。然而,我國高等攝影教育的形式基本上都只是在高校中設立新聞攝影課,少有新聞攝影專業。目前,新聞攝影主要是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和編輯出版學四個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電視攝像、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的先修課程。其課時只有54個到72個學時左右,教學內容包括攝影技術和新聞攝影理論兩大部分,而內容大都一成不變,理論思想相對滯后。這與新聞傳播業對攝影專門人才,尤其是圖片編輯和攝影總監的需求極不相稱。
攝影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攝影作為其他專業輔助課程的教育理念,加強攝影教學。如前文所說,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攝影課程,但是學習的時間非常短暫,且大多是作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工具而已。然而,在這個多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攝影其實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專業,無論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圖片社,還是企事業單位等,都需要攝影專業的從業者,學好攝影更有助于學生的就業。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應該從以往將攝影作為其專業輔課程的觀念中走出來,改革攝影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認識到攝影是人類文化表達與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加強相應的人文素養教育,更應該考慮職業教育的應用型特點,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增強學生對學業與就業之間相互聯系的認識,使之能夠更快地為就業作好心理及專業上的準備。
二、缺乏精通理論與實踐的教師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中關于目前國內高校攝影教育現狀調研的數據顯示:自 1999 年至今,10 年間國攝影院校在各個層面都出現了長足的發展,專業師生比由原來的1:48 發展為 1:16,②師資層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碩士學位及中高級職稱已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的確,師資隊伍在不斷地提升,但是對于攝影這門技與藝相結合的專業來說,單一的學位及職稱的提高是不能說明問題的,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攝影課程講授的好壞,也要求授課教師既精通理論,又能懂得攝影實踐。這樣的教師講授的課程才會入情入理,引人入勝。如果只懂理論不懂技術的老師講課,總覺得隔了一層;如果只懂技術,不懂理論的老師講課,往往缺乏邏輯和理論深度,流于膚淺。
與我國不同,美國新聞專業課的教授一般都是資深記者出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的新聞學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大部分教授認為,是新聞從業經驗,而不是博士學位,更是一個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③因而,攝影專業教師應該不斷增加自己的攝影知識,積極參加培訓,或到企業去鍛煉,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學校管理者應該開闊視野,不拘一格地聘用人才。關于教師的聘任,筆者以為可以采取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可以利用各種講座或開設實踐課程等方式聘請企業中有實踐經驗的攝影師來校作講座、上課,使學生分享不同領域的攝影工作經驗。各企業的攝影師是攝影界的先鋒人士,他們了解攝影的最新發展情況,最懂得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攝影需求。他們來校講學,不僅帶來最新的攝影信息,而且為學生的就業打開一扇窗戶。
第二種形式,就是學校和與之有合作的企業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實行“雙師”結構教學,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整合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教育資源,以形成雙向培養的人才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精通理論與企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素質。
三、 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
傳統新聞攝影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很少涉及新聞攝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最多介紹一些突發事件、單幅照片的拍攝等,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就業后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攝影技術過關了,但缺乏網絡傳播技術的實踐經驗;新聞敏感與判斷能力不足,思維缺乏創造力;對新聞攝影的認識過于平庸和概念化;對新聞攝影的自身發展和電視攝影的交互發展缺乏前瞻性;這顯然不能適應今日社會的需要。
如今用圖片傳達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新聞圖片報道范圍已有較大的延伸,所以今天的新聞攝影教學內容應當根據社會的需要而設定,不僅需要加強突發新聞圖片報道,還需要對事件進行評論、表達自己觀點的紀實攝影。同時,還需加強圖片內容教學,而過去對新聞攝影的圖片教學重視不夠。由于圖片不可翻譯性,所以應要求學生做到用圖片突出需要傳達的準確信息,最大限度抑制干擾信息。新聞攝影教學必須按照圖片學習自身的特點讀圖、制圖,從圖片本身入手,研究圖片的本意、寓意,將圖片研究上升到視覺文化的高度。此外,還應注重新聞主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注重新聞道德的培養,養成不干擾新聞主體思想的習慣;同時注重電子信息傳播處理技能的學習,適應社會的需要。
由于新媒體的出現,新聞攝影教學中,可以縮減傳統暗房制作的教學內容,數碼攝影的出現對傳統暗房制作沖擊最大,現在有許多學校已經縮減甚至放棄了傳統暗房,紛紛建起了數字暗房。對于新聞攝影專業教學來說,傳統暗房中黑白、彩色膠片的沖洗處理可以縮減或舍去,由數碼圖像處理技術代替。此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縮減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彩色攝影基本理論等內容,加強數碼攝影基礎知識、數碼圖像處理技術、圖像設計等方面的教學力度。
近年來,我國高校攝影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對此,應認真總結經驗,合理科學的開展攝影專業教育,避免草率設置專業和過熱發展,對我們所熱愛的這一專業的發展負責任地展開研究,是每一位攝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廣泛開展攝影學科理論研究,進行攝影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攝影教學與科研水平,加強與海內外攝影界、攝影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國外最新攝影教育思想,科學借鑒國際先進攝影理論研究成果,促進中國攝影教育體系的形成與進一步成熟。
注釋:
[1]轉引自趙維俊、李元鳴《論理工高校進行攝影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見:http:///com/gxsy/index.php3?file=detail.php3&kdir=817986&nowdir=2125727&id=294982&detail=1。
關鍵詞: 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 教學資源 教學手段 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的攝影技術和理論應運而生。現代攝影已經成為一門涉及學科廣泛,與多個專業交叉的獨立門類,表現出極強的綜合性特征。尤其是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和成熟,使得攝影在多方面的應用領域中出現,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
綜合性大學所開設的攝影課程,正是響應了社會和教育的這一需求。當前不僅美術、新聞等傳統專業將其作為基礎課程開設,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也在全校選修課中開設種類繁多的各種攝影課程,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理清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的基本特點和要求,安排好課程教學中的各項環節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能力,最終適應全方位的現代素質教育的需求,是教師必須真正考慮和面對的問題。
一、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中教學資源的合理性
教學資源是攝影課程最基本的教學條件,是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的集合。攝影課程教學必須以一定的資源條件為前提,否則教學行為就無從談起。
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最基本條件。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攝影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要具備與攝影相關聯的其他學科的廣泛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不過從目前各綜合性大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教師不是攝影專業出身,而是從其他關聯專業轉行過來,甚至有其他專業教師兼職代課的情況,在攝影專業的技能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另外,有少數高校聘用職業的攝影師從事教學,他們雖然攝影專業技能很高,但教學方面則明顯經驗不足。因此,要提高攝影課程的教學質量,高校必須針對自身特點,注重教師隊伍建設,采用合理的培訓和引進方式,不斷提高攝影課程教師的能力和水平。
攝影實驗室和數碼機房,是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中教學資源的硬件體現。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完全依靠教學設施和場地等硬件付諸實施。很遺憾的是,目前的高校在攝影硬件建設方面大都投入不足,無法完全滿足攝影實踐教學的需要,或者是設備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教學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應針對課程教學的需要,做到優化資源,高效利用。
二、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中教學手段的適用性
在攝影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摸清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對教學體系和教學資源合理安排,然后根據教學大綱的指導,確定該攝影課程的教學計劃,根據教學計劃,編撰課程教案,整理攝影鑒賞資料,制作多媒體課程課件,等等,保證教學過程的有序實施。
攝影是一門視覺化、藝術化的課程,攝影課程教學需要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手段。針對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的特殊性,應該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發揮現代教育視聽結合的優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手段適用于攝影課程教學,將信息量較大,豐富的圖文資料全面完整地傳達給學生。
在攝影課程教學手段的實施中,特別是攝影的器材結構和操作技術,以及攝影的成像原理,等等,都可以通過豐富的實物和媒體方式動態地展示出來,結合攝影器材實物和圖片資料、視頻放映將信息傳達給學生,避免技術理論的枯燥講解,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由此可見,豐富的教學手段能夠形象、生動、直觀地傳達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各種教學手段畢竟只是一個實施方式,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對課程的教學因素全面研究,進行更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
三、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中教學模式的科學性
在課程的教學內容組織上,要分析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合理的選擇,教學重點應簡潔明了,通過加工和提煉,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一般來說,按照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的特點,因學生專業多而雜,不可能兼顧,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要弱化專業區別,內容盡量多而全,且通俗易懂。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做到少而精,抓住重點,詳細講解。應以講授最基本的知識點為主,同時充實大量的攝影作品鑒賞,使其將攝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之中,感受到攝影的實用性,激發對攝影的興趣。
攝影實踐是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理論的同時,還必須針對講解的知識點,配合學生進行相對應的實踐操作。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系統結合起來,使學生親手實踐操作,創作出自己的攝影作品來,才是真正的學為所用的體現。此外,在教學中也可讓學生自主選題,即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攝影作業。在學生的作業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手把手地舉例示范,對學生的攝影作品多加鼓勵,調動學生的攝影激情。
在學生的攝影課程實踐中,要引導學生運用攝影理論,善于思考和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實踐的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實踐能力和攝影水平。課程結束時,還要進行相應的作品評講,或者是舉辦攝影作品展,讓學生體會攝影的喜悅和成就,同時互相比較,發現問題。只有通過不斷的攝影實踐,學生才能把攝影課程中的理論真正掌握。只有在教學中充分貫穿實踐性的教學模式,才能夠讓攝影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為學生所熟練掌握,最終提高攝影技能,并且使學生真正喜歡攝影。
四、結語
在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掌握攝影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特別是藝術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攝影課程中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這給我們的攝影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要全面提高攝影課程的教學質量,還有很多的問題等著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綜合性大學攝影課程教學必將一步一個臺階,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德]海曼?施達姆.新包豪斯攝影課程篇[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王天平,應用攝影基礎教程[M].文匯出版社,2008.
[3][美]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關鍵詞】 新課程 問題情境 創設 生物 教學 應用
《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生物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美國學者布魯巴克也曾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能適時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悟、靜思揣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性思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問題情境應該遵循什么原則?注意哪些問題?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我談一談個人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1、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1.1、科學性原則。生物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科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依據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試驗方法來精心設計,如果設計的問題似是而非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反而會適得其反誤導學生。
1.2誘導性原則。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引起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濃厚興趣。把學生帶進一個教師特設的問題情境中去,促使他們去思考、去揣摩、去感悟。
1.3層次性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識事物的過程,也必然遵循這一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一個科學的、有層次性的、有一系列小問題組成的問題串。要注重小問題之間的銜接和過渡,用鋪墊和設臺階的方法來提高問題情境的整體效應,通過一個個問題串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突破難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1.4針對性原則。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生物學考試大綱、生物教學要求,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針對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設置問題。體現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真正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2、創設問題情境的類型和方法
2.1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
在講授一些內容比較復雜,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步驟、分層次的設置一系列相聯系的階梯式問題串,引導學生沿著設計的情境拾級而上,由淺入深,在解答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問題深處,達到學習目標。例如我在講"人和動物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時,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麗身體較胖,她想減肥,于是不再吃肥肉等一些油膩的食物,改吃清淡口味后食量變大,經過一段時間后體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她很苦惱。請大家想一想,小麗發胖的原因是什么?她采取的減肥措施為什么效果不明顯?請你給她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并說明理由。"
2.2創設"對比式"問題情境。對比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對一些彼此之間有聯系的知識點,我們可以采取設置對比性問題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異同點,以達到正確理解、系統掌握的目的。例如在講"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一節內容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牛非常羨慕大樹,它想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吃草而大樹卻不,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夠像大樹一樣,不吃不喝,每天只是曬曬太陽,那該多好啊!同學們想一想大樹是不是不用"吃"?如果說大樹也要吃,那它都吃些什么?大樹吃的東西與小牛吃的有何本質不同?小牛的愿望會實現嗎?"。
2.3創設"開放式"問題情境。有些問題,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點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在做酶的高效性實驗時,實驗效果并不明顯,將肝臟研磨液滴加到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時,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產生大量的氣泡,實驗失敗了。但是我并沒有重新再做,而是讓同學們分析實驗過程,尋找可能導致的原因,提出各種假設并設計出證明假設成立的實驗。這樣就把一個失敗的實驗變成了點燃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火花。
2.4創設"歸納式"問題情境。歸納性問題情境的設置,常用在章節內容的結束,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把已經學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成知識網絡,例如在學習完"生物的變異"一節內容后,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培育新品種就是發現或創造那些有利于提高產量或品質的新形狀,其本質就是變異,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所知道的育種方法都有哪些?他們所依據的生物學原理各是什么?"。
3、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3.1創設問題情境要緊扣教學目標,不能生搬硬套。問題情境是為了教學內容的需要而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創設的,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挖掘和培育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不要不加選擇的隨意創設,這樣容易使學生思維發生混亂,從而失去創設問題情境的意義。
【關鍵詞】問題情境創設;高中化學;新課程;應用研究
化學新課堂會一掃平時單調、乏味的課堂,使學生更期待化學課程的到來,在課堂上精神煥發,思維活躍。問題情境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思考跟上老師的節奏,加深對化學的了解和認識,從而能夠靈活的在生活中運用化學。化學本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上生硬的講解,學生難免理解會有所偏差,不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
一、問題情境創設在高中化學課堂上的重要性
化學本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課程,無論是在課程的理解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在學習和理解過程中也有許多的困難,所以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對于這種情況通常會在原有的情況下加上一些學習技巧,用另一種方式來教學生們學習,就是在課堂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培養他們學習的技巧和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能夠更快地理解和學習。花最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這種在高中化學課程上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確實不失為一個好策略,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鍛煉自己,既將課堂上的知識學好為好成績做鋪墊,又能把所學的用到生活上,完全是一舉兩得。而且,這種新教育方式會讓學生產生質的飛躍,由原來的被動探究變為主動學習。
二、高中化學課程中問題情境創設的舉措
1.教師引領學生結合實踐
無論是學什么課程,老師的作用很大,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帶領學生更好的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來帶領學生們開啟學習之旅,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神奇的化學。比如,老師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明白的了解《鐵、銅的獲取和應用》章節,讓大家收集身邊與鐵、銅有關的物品或者資料,了解他們的用途,然后教師在給大家介紹鐵、銅的時候拿出拋光鐵片、銅片等物品展示給大家,并提出該如何獲取生活中的鐵、銅,讓大家結合實際生活來思考和想象。老師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更直觀的去學習化學,并且運用實際展示和操作使得學生能夠更快地學習,相對沒有實踐的課堂來說學習的更容易些。
2.實事求是,以學生為主
教師的受眾是學生,凡事都是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的知識掌握程度來制定教學方法。學生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所以對許多新事物都充滿新奇,有一種對未知的探索的熱情,在課堂創設問題情境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空間,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盡情發揮。例如,在學習《氨氣》章節中,為了讓學生更充分的理解這一章節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給每個學生分發裝滿氨氣的小試管,將小試管口向下插入水槽,觀察現象。這樣通過學生自己親身操作小實驗來感受化學,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驗情況具體詳細的講解,讓每個學生能夠更快的理解,還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對科學的敏銳性。
3.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化學
學習化學不但只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任何的理論都是需要實驗的,“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學習復雜的高中化學時,只憑課本上的理論加上自己的猜想是很難把化學學好的,對一些復雜的章節是很難理解的,所以,要想更快更好地學習化學少不了借助實驗來學習。在高中化學課上創設問題情境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因此需要學生跟上老師的節奏動手實驗起來,通過設置實驗來幫助學習和理解,同時還能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印象更深刻。
三、問題情境創設注意事項
1.情境創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高中生當然不及老師,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不高,有時候思維不是很靈活也很正常。在教師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高中生現在接觸的事物并不多,對許多生活瑣事也沒有概念,經驗不足,如果問題情境內容超出學生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范圍那就是無用功了。老師要根據學生們現階段已有的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周圍所處的環境,有針對性的去引導學生學習。比如,高中化學老師為了讓學生更簡單的理解氧化的含義,拿一個削完皮的蘋果放在教室,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蘋果表面的顏色發生了變化,以此來告訴學生什么是氧化。
2.問題情境要逐步遞進,條理清晰
在復雜的高中化學上,學生肯定對這些知識掌握的不夠透徹,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對知識充分的掌握,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授課。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老師教學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但是如果在創設問題時調理不清晰思維紊亂,將會讓學生對學習更加迷茫。所以,老師在教授高中化學課程時,對每個情境問題都要好好思考后再O置,既不能太簡單低估學生的水平,又不能太復雜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語
學習高中化學課程時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實驗,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開發了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個愉快的課堂中學習,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了快樂也學到了知識。在學習困難的高中化學時,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內心是滿足的,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實驗和敢于相信自己。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攝影課程;課程探索
一、高職藝術類專業《攝影》課程培養目標和定位
從課程性質上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是應用性和實踐性為主的課程,除了要讓學生了接觸并了解各類攝影器材,掌握數碼照相機的性能、結構及使用維護方法外,還需要培養學生一定的美學基礎和藝術素養。攝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從教學目標上看,學生不但要學會和掌握攝影的知識和技能,更應該注重培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教學目標往往定位在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教學重點講解照相機的原理、結構和基本操作。藝術類高職學院由于教學群體的目標和定位不同,《攝影》基礎課程相應具有其專業獨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等藝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無法滿足高職學生的需求。
根據高職教育“學做合一”的辦學特點,藝術專業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生源情況,結合高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理論知識夠用為度的原則,高職攝影課程應定位于“了解現代攝影技術基本理論知識,重點掌握攝影實踐操作,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操作數碼相機,成為具有真才實學、能夠在各種情況下面對不同場景,完成圖片拍攝工作的實用型人才”。
二、高職藝術類專業開設《攝影》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蓬勃發展,所培養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人才質量越來越高,教育技術也越來越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成效顯著,這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就藝術類高職發展狀況來看,呈現出多門類、細分化專業發展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師資力量、實訓教學條件發展迅速,但也反映出不少問題。現階段高職院校開設攝影課程在藝術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是近幾年才得以迅猛發展起來的教育體系,多數藝術類高職學院教師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本科院校相比,加之攝影專業又屬于稀缺專業,多數高職院校攝影教師由非本專業教師兼任,部分院校在社會上聘請的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出現出良莠不齊的狀況,缺乏專業教師是不同藝術類高職院校所面臨的相同困境。
2、教學條件有限,學生實訓所需的攝影器材從數量到質量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攝影》課程是一門實踐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必須配合理論講授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才能達到課程學習的目標,因此,實驗實踐課程開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攝影》課程教學的質量,就現階段來說,多數學生無法購買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加之學校實訓條件有限,攝影課淪為純理論課或“放羊課”的情況比比皆是,實訓條件依然是制約高職學院《攝影》教學質量的突出問題。
3、教材內容不精,知識點過于寬泛化。高職類攝影所采用的教材基本同屬普通高校攝影專業的專用教材,理論原理深,專業概念多 ,傳統攝影的內容占有大量的篇幅,而對于實際提高學生攝影技能的篇目相對較少。在目前《攝影》課程教學中,多使用北京電影學院編寫的一套專業攝影教材,對于非攝影專業的藝術類學生來講,明顯不相適應。現在某些高職院校也采用了一些大學普及性攝影教材,其實質也不過是縮水版的專業理論教材。過于強調技術理論方面的知識,對于如何結合高職特點,把握專業與攝影在教學中的結合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來說,存在明顯不足。
三、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職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有力保證,學校要根據辦學規模培養、引進或聘用高質量、高水平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在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符合人才培養評估的要求。
2、加強實訓教學建設投入,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條件。高職學院要加大實踐教學資金投入,充實設備設施,創造良好實訓條件,依據實踐教學需要建立攝影基地或實訓室,充實各類攝影器材,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
3、根據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攝影技術精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因此,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加強教材建設,并對課程設置作適當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課程教學的內容方面,要精選適合時展和實用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首先選取適合高職教育的高校規劃教材,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注意教學內容應反映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有條件的高職藝術院校,可以根據自身教學條件編寫《攝影》課程專用教材。
除此之外,針對在校生業余相機的特點,重點講授色彩構圖、色調意境、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對以美術設計為專業的學生,則在廣告攝影、攝影圖像與設計的結合方面以重點,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結合觀念攝影等主觀藝術攝影作品賞析,做一些畫意攝影的實踐。
4、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高職院校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強調“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藝術類高職同樣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按照“實用、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需要調整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實用、夠用,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采取課程實訓、模擬實訓、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等方式,使學生熟練照相機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練掌握攝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練掌握攝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構圖方法,掌握人像、風光、花卉、新聞、體育、廣告等各類攝影的拍攝技能及拍攝技巧。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專題討論法、課堂輔導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視覺感受。課外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影展、攝影名家講座、藝術欣賞、攝影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攝影水平。
5、開展頂崗實習實訓,強化專業應用能力。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實習訓練向校外的延伸,是專業教學計劃中綜合性最強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它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藝術類高職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校與企業互動,生產與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置身于現代企業之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校要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6、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校外攝影實習基地。藝術類高職攝影課程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攝影課搬到社會大課堂進行講授,以社區、廠礦、街頭作為攝影課堂。同時,藝術類高職要與攝影企業、文化傳播公司、出版、新聞媒體單位、廣告宣傳等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讓更多的學生在頂崗實習中親自動手體驗拍攝過程、親歷一線操作,提高攝影技能,在頂崗實習中實現預就業。要加強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使攝影技能人才有就業的出路,使更多畢業生在職業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參考文獻:
[1] 王飛 廣告學專業攝影課程架構探討 孝感學院學報,2006.1
[2] 夏風、姜琳 中國攝影教育任重道遠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9
關鍵詞:仿真模擬;現場實戰;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陳舊、保守的教育教學活動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教與學之間大多是“主與從”的關系,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較大。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油水分離”式的教學桎梏。由于教學環節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造成了學生“理論知識過剩,實戰技能匱乏”的普遍現象。
從2004年,筆者開始結合所教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新的嘗試,將“仿真模擬+現場實戰”的教學模式引進教學體系,實現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延伸。所謂“仿真模擬+現場實戰”教學模式,指的是授課教師擺脫陳舊、保守的理論教學觀念,本著“實踐能力為重心,理論知識為輔助”的教學理念,通過靈活的、貼近實際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各個教學環節的活動,并結合現實問題將學生置于全真的現場,促使學生在實戰中得到鍛煉與提高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短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較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動手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專業知識散亂,實戰經驗匱乏等問題,利于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情景教學,巧設現實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體驗著、探索者,而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基于此而提出的情景教學,則充分開掘了學習者的這種心理需求。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結合學生的不同年齡和認知特點,創設與之相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緒和優化的環境中展開,以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使其有效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特點就是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情景設置的生動性、鮮活性及愉悅性融為一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情景教學的基本原則,巧妙地設置“現實問題情境”,作為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的“催化劑”,引導、激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不起眼”事物的好奇心與關心度,培養其職業敏感和職業素養。如:在給04級攝影班學生上第一節新聞攝影課時,冷不丁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通往4305多媒體教室的東樓梯西側墻壁上的消防柜最近有什么變化?”學生們雖然天天從這個地方經過,但大都是熟視無睹。所以他們面對這道怪問題愣了半天,無一能答。“古怪”而現實的問題立刻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于是筆者帶同學們到樓梯上現場尋找答案――原來消防柜被人砸壞了。隨后,筆者列舉了一系列的案例,詳盡地給大家闡明了一個道理:作為一個準新聞攝影人,必須善于在人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這是發現問題、捕捉鏡頭的前題,是一種寶貴的職業素養。在“古怪而簡單”的問題破解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對職業敏感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講到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拍攝這一章節時,筆者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個“突發性”的情節――講完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定義之后,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攝影記者,面對突發性新聞事件應該如何應對?請把答案寫在黑板上。”這時一名男生主動走上前,在剛剛踏上講臺之際,突然“暈倒”在地,筆者忙上前扶住他,同時高喊:“誰會急救,快來幫忙……”說時遲那時快,一名男生快速趕到,對“昏倒”者開展急救,整個過程僅僅持續了1分鐘左右。由于事先沒有告訴在場的學生,結果大家信以為真了。現場先是爆發出一陣驚叫,接著有人奔跑加入到“救人”行列。而大多數同學則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沒有任何反應。當大家得知這只是一次“現場演習”之后,才松了一口氣。經歷了這樣一次驚心動魄的場面,學生們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拍攝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筆者則趁熱打鐵,先請大家結合自身體會談一談感受,再進行系統的總結。
二、多做少說,放手讓學生去操練
美國教育家杜威早于20世紀就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其教學精髓就是“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筆者在借鑒“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多做多練,少說少灌”。學生要成為“運動員”,老師要做“教練員”,教師的作用是啟發、引導、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具體的做法是上課時首先把所要掌握的知識,所要掌握的技能以口語的形式(以區別于死板、枯燥的書面語言)提綱挈領地講解一番,并作一簡要的示范,然后設置一系列問題和實踐任務,接下來就大膽地放開手腳把“運動場”讓給學生,讓他們去“操練”。
在仿真模擬訓練課上,筆者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代表三家“新聞單位”(要求自己起名,突出各自的媒體特色)。要求“新聞單位”各自設計一個“突發性新聞事件”,由本組的一部分同學充當事件“當事人”,表演“突發事件”的情節,另外的同學則充當“攝影記者”現場進行抓拍。并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交照片,進行評比,分數計入考試總成績。由于拍攝訓練比較別致,且三個小組之間存在著競爭,結果同學們接到任務以后,情緒高昂,異常興奮。幾分鐘之后,誕生了三家新“報社”:“先鋒報”、“現場目擊報”和“日新報”。很快三家報社的記者們就紛紛進入了角色,大家先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拍攝方案,接下來安排拍攝環節,最后進行現場抓拍訓練。“現場目擊報”的記者拍攝了“校園搶劫”的驚險新聞,“先鋒報”的記者拍攝了“街頭救人”的感人鏡頭,“日新報”的記者則報道了“解救人質”的精彩事件。仿真模擬訓練結束之后,筆者專門組織了一次作業評講課,先把三組作業放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進行展示,接著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名“新聞發言人”就本組的作業進行詳細說明。最后大家進行比較、分析,選出了最佳作業。
三、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
為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力、語言表達力、隨機應變力,筆者在課堂上頻頻采用“學生當老師”上臺講評新聞照片的教學方法。筆者隨機選擇幾幅圖片,請學生以“老師”的身份上講臺進行分析、講解,并鼓勵學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不拘一格,多提新的見解,結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四、現場實戰,“真刀真槍”上戰場
該書是美國新聞攝影從業人員和大學生最熟悉也是必備的一部教程。作者是美國攝影理論家、新聞攝影師肯尼思?科布勒。他的書影響了美國最杰出的一批新聞攝影工作者,該書以巨大的銷量和極好的口碑確立了在這個行業的經典地位。美國許多新聞圖片獲獎者也坦言,是科布勒的教程給了他們拍攝的靈感和啟發。該書從首版到現在的第四版,共經過了20年,20年來,該書在美國一直暢銷不衰,每一次改版,都是新聞攝影界觀念和方式的變革見證,是專業新聞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此前國內尚未出版過科布勒的新聞攝影教程,這次最新版本的推出,不論對于科布勒教程英文版的老讀者,還是首次接觸該書的從業人員,都是第一推薦。
2004年5月16日,由“紫圖”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合辦的《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研討會,在新聞學院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新聞攝影領域和攝影教育領域的專家參加探討。會上同時舉行了紫圖圖書公司向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贈書儀式。
關于作者
肯尼思?科布勒
肯尼思?科布勒教授在舊金山州立大學講授新聞攝影課程。他還寫過《如何拍攝朋友和陌生人》(How to Photograph Friends and Strangers)一書。他作為攝影者與人合著了一本兒童書《為生活:一個俄羅斯移民男孩的故事》(L’Chaim:The Story of Russian Emigre Boy)。他還在《新聞攝影師》雜志的《視覺傳播季刊》上開辟了一個新聞攝影季度專欄“正片/負片”(Positive/Negative)。
科布勒的拍攝合作關系非常廣泛,其人是水星圖片社(Mercury Pictures)。他的攝影作品刊登在《新聞周刊》、《舊金山商報》、《舊金山觀察家報》以及許多其他公司的出版物上。
關于封面
《美國新聞攝影教程》,肯尼思?科布勒著(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大16開,416頁,四色銅版印刷,精裝定價:128元。
安妮?韋爾斯因本書的封面照片榮獲普利策獎,她曾是本書作者的學生。照片中英勇的救援者正在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進行對遇難女孩的救援,她焦急的母親正在一旁守望著。韋爾斯現在任職于《洛杉磯時報》。
沒有什么比特寫更震撼人的了。鏡頭中,玩具的兩只眼睛和孩子的一只大眼攫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拍攝:理查德?庫奇一哈南德斯 《圣何塞信使攝》)
當街頭一角成為一個假扮的洗禮地時,攝影師發現這張獨特的特寫,在被發覺前他用一個300mm、f2.8的鏡頭連續拍了10張照片,只有一張具有水花四濺的效果.
(拍攝:艾倫?蒂特里克 俄亥俄州 《托萊多刀鋒報》)
攝影師從緊急事件無線電頻道掃描監聽器中聽到了這場教堂火災的消息。
(拍攝:斯蒂夫?林森邁耶 印地安那州韋思堡《新聞哨報》)
……我們不應該排除教材的商業性,但如果承認、正視它的商業性,就應該將商業性同時也是服務性做到最好。如果說什么是商業主義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商業主義。從這一點看科布勒的教材,我們就應該知道商業主義應該是什么樣的。
――(攝影評論家)顧錚
我對這本書在中國發行的評價是:“一本好書,一件好事,有些局限。”這本書就是我在美國讀書時的教材,它的全面性、系統性是它最大的價值;這本書的引進對于東西方報道攝影交流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件好事;局限首先體現在這本書所介紹的僅僅是美國的新聞攝影,它反映的是美國體系。其次在翻譯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些應該在以后的版本中加以修正。
對于新聞攝影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教材中有很強的“故事性”,她把一個個規則轉換成一個個故事,并且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嚴肅刻板的新聞攝影教材往往會把一個學習者最初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全部消磨掉。
……這本書不提供觀點,但提供規則,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觀念上略顯保守、陳舊。
――(《中國青年報》記者)晉永權
這本教材對于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只能作為一個參照的體系,是一本很好的輔導教材。我們不能全面照搬。美國的新聞攝影標準也存在著局限性,我們不能沒有批判地就接受它。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教授)唐東平
在這本書中,對于采訪的技巧和圖片編輯方面的內容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參考作用。這種案例式的教學方法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認為,我們必須應該有中國本土的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師)任悅
關鍵詞:攝影;實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4-02
攝影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攝影》對于包裝工程專業來說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繼《藝術概論》、《美術基礎》之后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繪畫功底、造型能力和色彩審美表現能力的基礎上開設的。同時它又與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室內空間環境設計平行同步開設。攝影可以說是為所有視覺藝術搜集創作素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對專業課的學習具有很大輔助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統影像藝術逐步走向數字化,構成了全新的多媒體攝影藝術,形成了全新的創造手法和表現形式, 使得攝影課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攝影在教學時要重點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傳統的攝影教學理論課程在教室進行,教師以傳授為主,較多運用圖片,對照相機各部位結構、功能、工作原理進行講解,缺乏直觀的操作展示, 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另一方面實踐教學課程中,一般在攝影室、室外或企業中進行, 沿襲的是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法, 由于時間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不同步, 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遺忘較多,而不能應用于實訓操作,最終導致技能訓練效果差。從現實來看,教師對相機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技術等基本原理在拍攝技法上的運用講解較多,而忽視了實踐教學中具有發展性和創造性的藝術性攝影。這造成了多數學生只能拍出技術性較強圖像清楚的照片,而缺乏攝影的藝術價值,使得學生作品雷同毫無特點。傳統教學模式和滯后的教學方式已不符合多媒體時代下攝影教學,達不到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必須突破傳統攝影教學模式,構置一種框架(綱領),進行教學創新,把科學、技術、藝術結合起來,加大藝術攝影實踐課程的設置。故如何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挖掘學生的個性,將技術更好地運用在實際的操作中,是我們在教學中思考和解決的重點所在,改變一成不變的授課方式,做實驗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并應用于社會。
針對上述現狀,本論文研究依托于食品工程學院包裝工程專業所開設的《攝影》課程,結合教師本人自己的教學實踐實例進行實際研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實踐教學為主要內容, 在實踐課程目標、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環境與資源,考核方式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提出"基礎原理實踐課程+攝影專項實踐課程+攝影創作綜合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教學思維模式,以期通過推進開放式和互動式實踐課堂建設、加強學生創新基礎能力和自主設計能力。這無疑對今后多媒體環境下攝影課程的教學具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一、實踐教學目標創新思想的再定位
攝影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術教學,教師的作用是引導。有效培養學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編輯梳理拍攝意圖、拍攝方式、拍攝內容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獨立和特別的審美方式和觀察視點。因此新的實踐課程的目標是: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實踐中掌握攝影基本理論。
課堂講授只是這門課程的一部分,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根據每章小節不同的拍攝題材,或室內或室外,邊講解邊實際操作。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個別講解。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他們更牢靠的掌握了課堂所學的知識。
二、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為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于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攝影》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對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號、圖式和關系的解釋,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
便于學生對《攝影》教學更加深入的理解,將實踐課程分別以"基礎原理實踐課程+攝影專項實踐課程+攝影創作綜合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教學思維模式來設計指導, 經過三年的《攝影》實踐教學研究,構筑這樣的“三位一體”以全新理念統領,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創新拓展為支撐的實驗教學體系,效果明顯,是新媒體環境下《攝影》課程實驗教學創新的必由之路。
三、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
1、“課題化”的教學理念
即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課題的設計,課題設計實際上就是對研究課題進行詳細規劃的過程和結果。如,新學期初即布置本門課程的期末結題作業“其實很…”半命題作業,要求學生利用這一學期的學習期間,邊學習邊做課題研究。像一根主線一樣貫穿整門課程各個環節, 注重發展性和創造性地知識教學, 將技術更好的運用在實際的操作中,創作出具有創意的作品。
2、“同中求異”的教學方法
攝影實踐教學大模塊無外乎新聞攝影、體育攝影、人像攝影、產品攝影、動植物攝影、風景攝影這幾大類,在教學中如果過分重視陳述性、技術性材料的教學,學生必被動地接受知識,思維被禁錮,結果造成每個學生的作品幾乎雷同,沒有特點。故如何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挖掘學生的個性,從被動學習中解脫,并能夠幫助準確的傳達思想,是我在教學中思考和解決的重點問題所在。采用“同中求異”的教學方法,如進行風景攝影實踐的時候,要求所有學生對同“一棵樹”進行拍攝,每個同學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創新拍攝,有的拍“這棵樹”的全貌,有的拍細節枝、葉、花、樹根,有的選擇雨天拍攝,有的選擇逆光拍攝,看似相同卻大有差異,學生創作出不同情境、不同觀念、不同手法的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實踐課堂與企業、報社、影樓的互動
將課程作業與實際企業需求相結合,讓學生進行實地操作,使學生對傳媒第一線的攝影工作的真實面貌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加強與社會聯系,進行校企結合。攝影協會,引導學生進行有償的攝影服務實踐,嘗試市場化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新聞傳媒領域,在攝影教學中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分析當前傳媒領域攝影圖片特征,結合大學校園里和校園周邊的新聞題材,如新生入學,學校藝術活動,校園買賣,等拍攝出有意義,符合要求的作品,有針對性的向各類網絡媒體、新聞媒體投稿。加強與社會攝影機構如婚紗影樓、廣告公司、婚慶公司等的聯系,定期帶領學生做一些交流訪問,在企業允許下安排學生做兼職活動,不但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擴大了學校的影響。
四、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方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