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朋友離別的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歌詞:
月亮冷冷地掛在天上
它也知道明天將是一場離別
我們升起火堆 唱起歌兒
跳起舞來
趁著酒意訴說這一生的悲與喜
海來阿木:
月亮你別再柔情似水
我的朋友你別再多愁善感
昨天已經過去
所有的傷心和煩惱已離去
你要相信明天的天空會更蔚藍
合: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e iet ssa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gat qop bop iet ssa mu bbo
昨天已經過去
所有的傷心和煩惱已離去
你要相信明天的天空會更蔚藍
阿呷拉古:
不知不覺地天就亮起來
我們唱睡了黑夜唱睡了星辰
在你踏上離別的火車那一刻
我只顧著流淚
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
望一路珍重
合: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e iet ssa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gat qop bop iet ssa mu bbo
在你踏上離別的火車那一刻
我只顧著流淚
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
望一路珍重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e iet ssa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gat qop bop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e iet ssa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gat qop bop iet ssa mu bbo
在你踏上離別的火車那一刻
我只顧著流淚
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
望一路珍重
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
望一路珍重
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283-01
一、說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1.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維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過程方法目標: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1.3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標的精神,結合古詩教學的特點,我采用了 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的教學程序,為貼近學生實際,采用情境式,啟發式教學,層層深入引讀法教學:
三、說學法
為落實新課標強調的教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我是按照"讀-思-悟-誦"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品悟情感的。
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說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學過程
5.1欣賞導入。(聽歌曲《送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離別的感受)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人們在離別時總特別地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設計思路]通過歌曲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5.2指導自讀
5.2.1學生自讀古詩,認準字音(通過査字典匯報"朝""舍"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讀音)
5.2.2評價自讀情況(抓住學生的優點對字音、節奏、感情等方面作評價)
5.2.3師配樂朗誦,從學生的評價中引導他們如何去吟詩(陶醉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如果你陶醉了,并且用豐富的情感表現時,你就學會了吟詩)
5.2.4學生吟詩。
[設計思路] 配上古曲《陽關三疊》,教師飽含深情地吟頌,讓學生懂得該如何去吟詩
三、揭示課題入詩境
3.1生介紹王維的生平并補充相關資料。
3.2生談"奉使出塞"的理解。
3.3齊讀詩題,生提問:
(1)元二是誰?
(2)誰送元二?
(3)安西在哪兒?是什么樣的?
學生利用課外查閱的資料自答。
3.4課件展示渭城與安西之間的地理位置,通過流程圖了解現實中二者之間的空間距離(兩者相隔三千多公里)。
[設計思路] 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感傷,讓學生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
四、激發想象,細讀品味
4.1課件出示古時"安西"的圖片:
(1)學生描繪圖片內容(荒山野嶺、滿眼的沙漠……)
師介紹:渭城與安西路途如此遙遠,按當時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時間,而且所到達目的地是窮荒絕域。
要求
生以王維的身份,從好友的角度想象送別時的話語,小組內相互交流,再向師匯報
[設計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以元二的好友自居,通過對比激發學生豐富想象,用言語感受并充分表達難分難舍的情緒,為下文朗讀作好感情鋪墊。
4.2由對朋友的關懷直接進入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學習。
(1)學生想象餞行宴席上頻頻舉杯,殷勤話別的場面:
(2)反復誦讀,體會詩人離別時的依依不舍,指導學生讀出離別時的感傷和不舍之情。
[設計思路] 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酒。 "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傷感的酒,無奈的酒,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復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
4.3課件展示送別時的自然環境:
(1)學生描述看到的景物(蒙蒙的細雨過后……)
(2)師生共吟前兩句。
(3)師相機指導:多美的景物啊!兩個即將離別的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時,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3)生誦讀古詩,感悟詩境。
[設計思路]教師在這兒又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學生反復誦讀景色的優美,目的在于借助這些景物與難分難舍的情緒形成強烈的對比,古人聽到《折楊柳》曲,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也是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4.4古詩今唱。當學生誦讀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時,要求學生試用以前學過的古詩樂譜把這首詩唱出來。
[設計思路] 教師再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唱
4.5師生即興舞詩。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為。
五、課外拓展
未曾年輕也就蒼老的我們,在書海上睜著渾濁不堪的雙眼,迷迷糊糊走到了初三的盡頭。陽光依舊明媚,甚至火辣,我們烏黑的雙眸卻似漸漸清晰,清醒背后是對離別的措手不及。?
古語有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人們總是熱衷于相聚時的歡欣卻在離別時備感凄涼。其實離別也不失為一種享受,因為它能將曾經不經意所錯失的溫暖,一一重現。?
和藹的數學老師吃力地挪動胖胖的身子,畢業前的最后幾節課不知為何一切都慢了下來。奮筆疾書、交頭接耳一切不再,有的只是離別前的肅穆,少了幾分莊重,多了幾分無奈。潔白的粉筆灰順著陽光緩緩飄落,老師的汗水定格般閃爍夏日的陽光。他一遍遍地問我們:“懂了嗎?”然后擦掉,重來。又是一陣沒落夕陽的筆灰,搭載著三年執著奉獻的愛,在充滿了感動的空氣中紛紛揚揚。伴隨著下課鈴聲的,是他有些沙啞的無奈。多么希望這節課沒有盡頭。不善言辭的他,給了我們無疑是最動人的感召——離別是感動的享受。?
雖然老班明令禁止,可同學錄還是以
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地下”傳播,只為在最后的日子里用最簡單的文字讓記憶活動在紙張中。無意中瀏覽的同學錄上,有的只是脫去了往日浮華外表的真實心聲,每個人都努力將自己的影子留在小小的稿紙上,用三年的無間相處,灌輸真摯的思想與內心。在這里,沒有嘲笑和譏諷,沒有自卑與高傲,只有一個又一個不舍的真實的朋友——離別是真摯的享受。?
兇了我們三年的老班,終于抑制不住盈眶的淚水,我們這才明白,外表強悍的她,也有心靈最柔軟的地方,那個地方棲息著六十個水晶般純潔而快樂的孩子。她依舊風風火火地布置班務,卻多了幾分不舍——離別是珍惜的享受。?
那曾經撒落在角落里的愛與精彩,在離別中悄悄襲來,離別觸手可及卻讓我們喜愛。我們認為已失去的一切,可我們在離別中享受,在享受中離別,這似水年華的曾經。??
?
田川的感悟,不僅僅屬于他自己。每個人,或許都能從他的感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征集內容:
1.以文章方式講述自己與鐵路、火車的故事。(1000字左右)
2.省略
昨天和女友匆匆的在上海分別,她回北京,我返杭州,同在虹橋站,她向左走,我向右走,而離別的那種綿長的滋味和等待就在彼此回頭的瞬間開始變得愈加清晰。50分鐘后,我回到了已經工作了半年的城市,而2個小時之后的她已經開始感受那小雪依然的首都。
我會想她在做什么,此刻的她在想什么?我會沿著西湖走在我們曾經留下的足跡上,想起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屬于我們的回憶。遠處外婆家的食客們還是早早地排在那里,如果她在,一定還會點3元一份的麻婆豆腐。還有綠茶餐廳,她最喜歡這家的烤肉。
“雙城記”真的那么可怕嗎?記得她曾笑著說杭州簡直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她甚至已經認清了大部分路的名字,有的時候當我在導航的時候,她已經面帶不屑地讓我跟著她走了。
我想如果要給離別的味道加上一個關鍵詞的話,那一定就是“回憶”。可能是一個表情,可能是一個地方,可能是一道菜。我模糊記得《紅樓夢》中的林姑娘是頗為不喜歡“歡聚”的,在她眼里“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其實這話很有道理,只是人生如果一直那么波瀾不驚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一直很怕現在的高速列車將離別的滋味沖淡,因為再遠的距離也會變得并不遙遠。拿女友的話來說,如果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她很難堅持這段“雙城”的戀愛。小時候,父親在外地當兵,每過一段時間我都要和母親坐上綠皮火車去部隊探望,路途不遠,卻要在車上耗費半天,那時候覺得一切都是那么遙遠,甚至在城市中望見遠處的山,都在想山的那一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距離,可愛又可怕。可怕的是它總會讓人夜不能寐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只待天明;可愛的是距離讓我們的情感變得豐富。第二天就要去火車站接遠道而來的親人和朋友了,那種愉快而略帶緊張的等待相信大家都有體會。站在火車站或者飛機場,心都會變得異常柔軟:接站的,送站的,分別和相聚,你會覺得人的情感是那么溫暖而動人。久未歸家的打工者回來了,考上大學的孩子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了,兩地分居的情侶相聚了,每一個即將上車和下車的人背后都有更多人的關注和守望。現在的車站基本不售站臺票了,可能更多是為了方便管理,我在想另外一個原因是不是距離對于我們來說已經不像以前那般帶著“膜拜”的感受了?
讀查一路的美文是一種享受。篇幅簡短,卻給人沉甸甸的感覺。這是因為他的美文筆觸細膩,表現深刻,訴說一種情懷就能動人,揭示一種哲理就能悅人。品味查一路的美文,你能感受到其作品鮮明的時代氣息、非凡的觀察能力和靈活的表達技巧。
【作家簡介】
查一路,安徽懷寧人,生于1968年,研究生畢業,高校副教授,《讀者》雜志簽約作家,搜狐網“中國時事評論員”,千龍網“特約撰稿人”。迄今為止,在《散文》《青年文學》《讀者》《大公報》《臺灣日報》等海內外數百家華文報刊發表作品2000余篇。數百篇文章被收入百余種圖書,獲各種文學獎項多次。出版隨筆集3本,其中《一條裙子的勵志版本》一書,獲“2009年冰心兒童圖書獎”。有作品收入中學課外閱讀教材,多篇文章作為中、高考閱讀材料。
【美文】
身后的目光
妻子要出差了,我把她送到門邊,說了聲:“走好啊!”不久,收到妻子發來的短信:“你太令我失望了。”我相當意外,我做錯了什么呢?
電話打過去,妻子說:“剛出門,你就把門砰的一聲關上了,這聲音讓人聽了,心里不舒服。”
想一想,也能理解她。我應該目送她離開,一直到看不見為止。離家的人,總希望自己的背影,把身后送別的目光牽得很長,而一聲門響,如何不讓離人失意?
人到中年,內心變得脆弱。讀龍應臺的《目送》,竟然讀出了幾許傷感。她在文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身后的目光,距離只有一小段,卻是最令人愁腸百結的空間。中年,人生有了點秋涼的感覺,有許多詞在心里變得沉甸甸的。比如,離別,縱然不是時空上的“若干年后”與“千里之外”,幾天的別,幾里路的別,也都有足夠的分量。
母親來了,又要回她居住的城市去,送她到車站。當她轉過身去,我才看到了她的衰老和無奈,卻無法寬慰老人家深埋在內心的蒼涼。看著車子啟動,離去,在視線中消失。我能用什么去寬慰母親的心?我只能送給她我送別的目光,她只能把我送別的目光帶走,帶到所在的城市,慢慢憶起,慢慢回味。
兒子上高中住校了。他要經過一個操場去他的宿舍,揮手告別,我突然意識到,他已是只離巢的鳥兒了。今后上大學、工作,我們會聚少離多,我和他的緣分,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站在那里,我心中有太多的不舍……
朋友、熟人、同事、親人等與自己有緣的人,在大多數的時間里,注定要離開,背影成了一枚枚紀念章。對離別的人,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是,把送別的目光真摯地送給他。離別,是注定的。不用追,追也追不上飛奔的車輪。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用他身后的目光告訴他――我心中有多么眷戀。
(摘自《廣州日報》)
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黃鶴樓送別》(生齊讀課題)。“送別”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離開。
師:你有沒有送過好朋友離開?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個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為他送行,當時我很傷心。
師:好朋友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離開,大家都會很難過。現代通訊技術發達,想老朋友了,可以打個電話。交通發達,可以坐火車、飛機和朋友見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離別后,常常天各一方,經常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一輩子都不能再見面。唐代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好朋友時,寫了一首詩表達這種離別之情,想讀嗎?
生(齊答):想。
【評析】
讓學生回憶送別朋友時的感受,喚起情感體驗。再營造情景,讓學生明白古代友人離別的感傷,營造了濃濃的離別之情,為下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誦讀古詩,感受情感
師:請同學們讀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題目)
師:“之”指什么?
生:去,到。
師:“廣陵”指什么地方?
生:揚州。
師: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生:李白在黃鶴樓上送孟浩然去揚州。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黃鶴樓上,李白送孟浩然去揚州。
生:孟浩然去揚州了,李白在黃鶴樓上為他送行。
師:說得好,漢語是豐富多彩的,一個意思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
【評析】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感。“一個意思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看似隨意,卻大有深意,說不定能轉變學生的言語方式,豐富語言的表達,可謂教育無痕。
師:誰來讀古詩?
(生朗讀古詩)
師:讀得真好,你是在哪兒停頓的?(畫出停頓號)
師:老師也來讀一讀,讀得好要給老師掌聲。
(生鼓掌)
師:誰再來讀一讀?
(生有節奏地讀古詩)
師:“天際流”就是向天邊流去。可以讀得慢一點。我們一起朗讀古詩。
(生齊讀古詩)
【評析】“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并采取范讀的方式,然后指名讀、齊讀。既考慮到學生個體,又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
師:李白的這首詩是一首好詩,人人愛讀。書上是用什么成語形容的呢?
生:膾炙人口。
師:“膾”和“炙”都有一個月字旁,許多月字旁的字都與肉有關,如肌、臉等。“膾”指把肉放在鍋里煮,“炙”指把肉放在火上烤。你吃過燒烤嗎?
生:我吃過烤羊肉串,烤羊腿。
師:味道怎么樣?
生:香辣味兒,很好吃。
師:人人都愛吃烤肉。那么,“膾炙人口”的本意是什么?
生:美味人人愛吃。
師:課文中李白的詩“膾炙人口”,就是說――
生:好的詩人人都愛讀。
【評析】“你吃過燒烤嗎?”喚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回憶生活中吃燒烤的滋味,理解“膾炙人口”的本意。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聯系課文內容,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書中“膾炙人口”的意思。這樣的詞語教學是立體的,是源于文本情境的,具有豐富性和回歸性。
三、讀文解詞,領悟情感
師:有人將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編了一個故事,想不想讀?
生(齊答):想。
師:自由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后與同桌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師指名學生朗讀第一小節)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很通暢。
師: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
師:我們先想想“暮”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暮”是傍晚的意思,“暮春”大概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
師:你真聰明。那么書上哪個詞寫出了暮春的景象?
生:“繁花似錦”。
師:什么意思?
生:許多色彩繽紛的鮮花,好像多彩的錦緞。形容春天花開得非常艷麗。
師:對,暮春是鮮花開得最茂盛的時候。花開得最茂盛,但花開花謝,過兩天花就要謝了。那么與暮春相對的是什么?
生:早春。
師:有一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
(學生齊背誦《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師:“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指小草剛剛發芽,這就是早春的景象。
【評析】教者對“暮春”這個詞的教學可謂獨具匠心。首先,從字面去理解;其次,聯系課文中對“暮春”的描寫,讓“暮春”一詞與“繁花似錦”發生聯系,讓詞伴隨形象深深印入學生腦海;同時,教師說,“暮春是鮮花開得最茂盛的時候……花開花謝,過兩天花就要謝了”,滲透著辯證思維;最后,通過語言呈現與“暮春”相對的早春景色,更加深化了學生對“暮春”的理解。
師:誰來讀第二小節?
(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并引讀第二小節)
師:是啊!多情自古傷離別。書上有個詞形容了這種離別之情,是什么?
生:依依惜別。
師:“依依惜別”是什么意思?
生:舍不得分別。
師:“依依”就是留戀的樣子。書上還有一個“依依”,你找到了嗎?
生:岸邊楊柳依依。
師: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柳樹的枝條在隨風輕柔地飄動。
師:看,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思就不同,我們要注意分辨。
【評析】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能挖掘出課文潛在的學習資源,通過對比,學生對“依依惜別”和“楊柳依依”兩個詞語的意思便心領神會了。
師:誰來讀第三小節?
(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師:“永世不絕”的意思是什么?
生:永遠不會斷絕。
師: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而這樣的友誼到今天我們還在傳誦。這種朋友之情天長地久,只要想著朋友,心心相印,朋友仿佛就在身邊一樣。有一句詩就是寫的這種情誼,是什么?
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你有知己嗎?
生:我有一個知己。
師:你怎么知道他是你的知己?
生:我從他臉上就能看出他的心事,我有心事他也能看得出來。我平常總是幫助他,我有困難他也能幫助我。
師:對,心心相印才叫知己。文中的知己指誰?
生: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對知己。
【評析】對于“知己”一詞的理解,教師如層層剝筍般一步步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稱得上知己,也為學生深入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誼、體會離別之情打下基礎。
師:我們一起合作讀第四小節。
師:“佇立”和“凝視”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好長時間地站立,深情專注地看著。
師:他看到了什么?
生:船的影子。
師:很長時間過去了,后來船肯定是看不見了,李白為什么還不走呢?
生:他舍不得好朋友孟浩然離開,這離別之情讓李白控制不住自己。
師(深情地):老朋友離開了,可能再也見不到了,事實上他們以后真的再也沒有見面,只留下這千古傳誦的友誼源遠流長。讓我們深情地朗讀最后一節和詩。
(生齊讀最后一節)
【評析】“船肯定是看不見了,李白為什么還不走呢?”這個問題的巧妙在于,從詞入手,巧設疑問,讓學生感悟朋友之間真誠而深摯的友誼。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能力。
師:讀完了課文,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嗎?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內容)
生: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的情景。
師:課文還寫了什么?
生:李白還情不自禁地吟誦了一首詩。
師:再加上時間、地點等要素歸納。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并吟誦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抒發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評析】語文能力不外乎兩方面:“內化和外現”。“歸納和提煉”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是語文內化的重要手段,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而語言的外現是指表達能力,上述教學中,教者就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果能在日常的教學中堅持這樣做下去,學生的語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四、觀圖賞樂,深化情感
師:表達這樣濃郁的情感,詩人想到的是一首詩,像李白;有的人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像這篇文章的作者;有的人畫了一幅朋友離別的畫,想不想看看這幅畫?
生(齊答):想。
師:(播放多媒體)你能不能說說圖畫的內容?老師加一個要求:必須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佇立、遠眺、凝視、按捺不住、膾炙人口等)
生:暮春三月,長江邊繁花似錦、煙霧迷蒙,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臨空,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李白久久地凝視著遠方,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吟誦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像李白一樣吟誦這首詩。
(生深情地齊讀古詩)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歌唱家為這首詩唱的歌。(播放吳滌清《煙花三月》)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來源:文章屋網 )
2、累了將心靠岸,永遠相依伴的港灣。如今離別擺在眼前,將你我模糊雙眼。天地之寬,但愿相隔如鄰,消魂一揮手,從此共享嬋娟。
3、酒不過一杯接一杯,心不過醉了又再醉。
4、紛紛擾擾三十年,渾渾噩噩已半生。得得失失終不醒,唯有杯酒最知心。
5、如果現在我一個人在家,我可能會喝喝酒,睡睡覺,暫時忘掉我苦惱的一切。那可能會是個好夢。
6、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7、無論是喝酒還是吸煙,我只是為了等待一個人的出現,那一個讓我戒煙戒酒的人。
8、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9、學會了抽煙喝酒,學不會天長地久。
清晨,我站在窗前,聽著清脆的鳥叫,望著火紅的朝霞,想起了你我一起走過的日子。
那段日子,我們一起笑,一起哭,敲擊著快樂的節拍,演奏著幸福的旋律。
那段日子,我們一起玩,一起瘋,用夢想去擁抱初升的太陽。
那段日子,我們一起跑,一起跳,用行動訴說著那純潔的友誼。
那段日子,記載著我們的歡笑與悲哀。這些回憶,將永遠留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是你,我的同桌——石頭,給了我一段美好的回憶,最真摯的友誼。
你眸似清水,面如桃花,殷紅的嘴唇像石榴花一樣鮮艷。
早晨,你我攜手奔向校園;傍晚,你我又結伴放學回家。校園里有你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我的身影。你我一個水杯喝水,一個飯碗吃飯,東西從沒有分過你我。我們一起玩過的游戲,我們一起畫過的圖畫,我們一起寫過的文章,我們一起用過的東西,我們一起去過的地方,都將成為我永久的回憶。
還記著嗎?四川地震時,我們都哭了。哭過之后,我們用行動來表達對災區的愛。我們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捐給災區,為災區獻一份愛心。放學后,我們相聚在家后的小樹下,輕輕地翹起腳,在樹枝上掛上二個漂亮的黃絲帶,閉上眼睛,默默的為災區祈福。黃絲帶迎風飄揚,小樹下播種著我們的愛心。
你還記著嗎?你我曾經一起跑去公園玩,那幽雅的長亭下,傳出我們朗朗的讀書聲,荷花見證著我們的友誼;趴在草坪上,坐在古樹下,用畫筆描繪出幸福,樹木見證我們的友誼;走在湖岸邊,漫步到林蔭下,歡笑見證我們的友誼。
畢業那天,我們又哭了。拭去眼淚,給對方一個微笑,微笑的背后是離別的痛苦。站在人生的岔口時,我們不愿相信,一對摯友就這么被分離。大家手牽著手,走完小學的最后一段路。離別時,你我梗咽的說不出話來,淚水灑在友誼的路上,用兩張卡片來訴說我們的友誼,淺淺的幾句話,深深的朋友情。
石頭,你是上帝賜予我最美的禮物。5年的友誼路中,我的生活中融入了你,你的生活中也蘊涵著我。同學幾年,我們把友誼的種子播種在心靈中,用淚水澆灌,有笑聲呵護,幸福見證著我們的友誼。但暫時的分離并不能把我們拆散,友誼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