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下生物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概念圖;構建方式;初中生物;復習教學;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16
概念圖是一種利用節點代替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將不同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通過連接詞以科學命題的形式來表示的。它是教師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常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復習課教學中更常常使用。概念圖能直觀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梳理知識、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體系。
制作概念圖有著將知識點、線、面普遍聯系起來的優勢。在生物復習教學中,概念圖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時的一種支架,來組織學科知識,去完成有意義的學習;也可以作為學生復習的工具,使本來感覺非常枯燥、無聊的復習變得更加有意義。教師恰當地運用不同構建方式的概念圖,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教師的發展。
一、運用填空式建構概念圖辨析易混知識,把握基本概念
生物學中的概念很多,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學習生物的重要環節,倘若不能正確理解概念及概念間的聯系,解題中就會由于概念模糊而受到干擾。這也正是學生選擇題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填空式概念圖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它能幫助學生認清概念間的關系,構建完整的概念體系,并且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長時間記憶能力,在解題中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
例如,在“血液循環”專題復習過程中,根據血液循環圖區分體循環途徑、肺循環途徑、主動脈、肺動脈、動脈血、靜脈血等,是題目中常見、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要點之一,但這也是學生頑固性的錯誤之一。問題在于學生對這些概念理解不透徹,沒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遇到這樣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時,在教學中筆者常運用填空式的概念圖,讓學生查書、討論,填寫概念間的連接詞,對這些概念進行整理,形成概念圖。在建構過程中,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機物的實質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后,教師在板書概念圖時,把流動脈血的結構(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用紅粉筆來表示,流靜脈血的結構(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用深藍色粉筆來表示。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動脈血管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并不一定流靜脈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血液循環總的概念圖,并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是完整的一條循環路線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在以上復習過程中,學生對混淆知識進行回憶、分析、討論和組織,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梳理基本概念,再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有效地克服遺忘的現象,在解題過程中能較好地運用基本概念。
二、運用群概念建構概念圖,構建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簡單的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為背景,重新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嘗試構建知識網絡,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運用一組概念詞,構建知識體系,不僅可以達到這個目標,而且能將認知結構中陳述性知識程序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并靈活運用。譬如,在初中生物總復習專題十“健康的生活”中,有關“人體免疫”的內容抽象難懂,涉及概念多,是生物會考常常考查的重要知識點,考點集中在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抗原和抗體、人體的三道防線等。此部分教材陳述性強,又不宜挖掘太深,學生遺忘率高,適合運用群概念建構出知識體系。
教師投影出一組概念:人體免疫、非特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皮膚、溶菌酶、白細胞、抗原、抗體等,學生與同桌或小組合作,根據教材及插圖,找出概念間的聯系詞,繪制出人體免疫的概念圖。在繪制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完成情況,對部分無從下手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提示,鼓勵大膽下筆。再由部分學生投影繪制成果,師生共同評價、糾錯、完善,最后得出完整的概念圖。通過這張概念圖,清楚地展示出人體三道防線、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關系。通過學生反饋,依據這張概念圖,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對抗原和抗體能較好地區分。而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復習課擺脫“催眠”狀態,課堂也更加充滿活力。
三、運用核心概念建構概念圖,完善知識系統
在初中生物第二輪主題復習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要求學生重視生物學的縱向聯系,根據章節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時整理使之系統化。運用核心概念建構概念圖恰恰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如生態系統主題,內容分散在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教材中,簡單重復教材的內容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難以形成知識框架。這時,教師給出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等內容,以此為核心概念,布置學生合作繪制概念圖,搜索所學各章節中相關的內容,并以此作為復習依據,逐個展開,完善知識體系,而學生建構的知識網絡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后形成較完善的知識網絡,這樣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遷移應用。
在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搜索“生態系統”“生物圈”“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等核心概念,輻射式地找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恢復了穩定性”等次要概念。在完成了知識搜索后,學生畫出了如下生態系統的概念圖:
通過這樣的討論、交流,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很好地達到課標的要求。初中生物復習中的許多主題都可以通過這種核心概念建構式概念圖來組織教學(如遺傳的物質基礎中,以DNA或基因為核心概念,在健康的生活主題以免疫為核心概念來建構概念圖等)。這樣特別有利于幫助學生將零散知識組織并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便于記憶。而且有了初步的概念圖以后,隨著學習的深入,概念圖可以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學生對原有知識的理解會加深和改變,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在復習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直是教師們關注的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繪制概念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師將知識點重復再現的局面,形成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概念圖將諸多相關概念加以清晰整合、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復習局面。這樣可以不斷激活和修正學生頭腦中的舊知,使學生原來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機械的記憶靈活化。在教學實踐中,當一章新知識的學習結束后,筆者都會和學生一起進行知識梳理,排列所涉及的概念層級(也可以聯系其他章節知識),由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嘗試建構概念圖。開始時,學生獨立制作概念圖水平較低,或是概念層次不對,或是概念之間關系混亂,或是過于簡化,或是布局不合理甚至包含著一些錯誤信息……但經過不斷地調整填充、修改規范,一段時間后,學生制作概念圖的水平在實際操練中提高了許多。在復習課中讓學生自主構建概念圖,教師還可以發現學生知識的遺漏點及存在問題,進行師生交流,及時調整教學步驟和策略。另外,在概念D構建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展示自己的成果,走上講臺對他人繪制的概念圖進行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教學理念。從教學相長的角度說,這也能很好地促進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