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刺猬漢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客觀上給漢語古詩詞翻譯帶來了許多問題。所以,作為古詩譯者,必須要了解這種差異,在翻譯時做出適當的調整,使譯文符合中英文語言表達的習慣。本文試從轉換意象、補充信息、調整思維習慣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些問題。
關鍵詞:古詩詞 思維方式 翻譯 差異 調整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中國的古詩詞,或質樸剛健,或清新綺麗,風格各異,出神入化。因此許多英語學者或漢學家都很醉心于漢詩英譯這片園地,借以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研讀一些漢語古詩詞譯本時,在贊嘆譯文貼切傳神的同時,細心的讀者間或會感到原詩中深遠的意境和內涵到了譯文中少了些許神韻。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而思維方式是指人們的思維習慣或思維的程序。思維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之間差別很大。總的來說,中國人偏好形象思維,而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而作為思維載體的語言和思維又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現實的抽象化,又是思維的外在化,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思維上的差異表現在語言上就是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申小龍教授認為:“漢語的精神,從本質上說,不是西方語言那種執著于知識性、理性的精神,而是充滿感受和體驗的精神,漢語的語言思維,是一種具體思維。漢語的具體思維反映在語言組織上,就習慣用意象組合來使句子內容生動可感。”
因此,作為古詩譯者,必須是一個文化人,不僅要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還要了解兩個民族間思維之不同,采用靈活的翻譯技巧來處理漢語古詩詞英譯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達中國古詩詞的意蘊和神韻。本文通過實例擬從轉化意象、補充信息、調整思維習慣三方面,粗略探討如何處理漢語古詩詞英譯中思維方式的差異。
二 轉換意象
中西方不同的傳統、風俗、歷史、文化和政治背景,造成了許多概念及其聯想上的差異,給翻譯造成極大困難。有時還會碰到一種文化有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的的詞匯,即文化中的詞匯缺項。比如,漢語中的“陰陽”在英語里沒有合適的對應詞,就很難確切地譯為英文。這是因為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或價值觀念與西方的不同。“陰陽”本源于中國古代道家的學說,它認為世界萬物都有陰陽兩面,相克相生,互相轉化。這對于中國人來說很容易理解,而對西方人來說卻不知所云。在此情況下,為了避免理解上的困難,譯者有時干脆將原來的意象轉換成符合譯語讀者思維習慣的譯語中的某一相關意象,以達到流暢地傳達意義的效果。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前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詩中“煙花三月”是一個很明顯的文化意象詞,對于這一詞的處理,中外學者一直存在著極大的分歧。請看以下例句:
(1)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Ezra Pound譯)
(2)In March,among smoking flowers,making your way to Yangchow.(White Pony 譯)
(3)He leaves for Yang-Chou in the third moon of the spring.(見劉師舜譯《中詩輯》)
(4)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John Turner譯)
以上譯文的一個共同點是沒有將原文的意境譯出,結果讓人忍俊不禁。(1)中譯為“煙制的花”,顯然不妥;(2)中譯為“冒煙的花”,這會讓人不禁愕然;(3)中作者干脆不譯出“煙花”;(4)中作者將“煙花”拆開譯出,顯然也是不妥的,因為“煙花”指的是細而柔軟的春雨。
事實上翻譯時易出錯是源于對中國的這些民族色彩濃厚的文化意象詞不了解。由于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前者偏模糊、形象,而后者則偏精確、實證。中國人一見到“煙花三月”便浮想聯翩,夢幻般的江南美景圖頓時浮現在腦海中。而外國譯者在翻譯時則非要將它具體化、精確化,只會導致原詩模糊美的蕩然無存。《唐宋絕句選注析》說:“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其實這才是“煙花”的深層內涵,所以許淵沖教授將其譯為: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
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三 補充信息
在古詩詞英譯中,有時譯文中會出現一些原詩中沒有的內容或成分。這當然不是譯者根據自己的喜好而擅自增添的。相反,卻是譯者在考慮到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推敲后做的補充,目的是使譯文更加合理、精確。
1 補充文化信息,引導譯文讀者思維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同樣的一種事物在中國人和英美人的思維里,往往會有不同的聯想。譬如,英語中的“cricket”和漢語中“蟋蟀”,雖然是指同一種會鳴叫的小昆蟲,但卻有著完全相反的內涵。“蟋蟀”在中國文化里常給人以憂傷凄涼、孤獨寂寞的聯想,而在英美文化中,蟋蟀根本不是這樣一種憂傷的形象。相反,在英國詩歌中,蟋蟀是一種快樂活潑的昆蟲。所以,在詩歌翻譯中,在處理這一類有中西差異的意象時,就必須考慮到譯文讀者思維的不同,對一些必要的文化信息進行補充。
請看柳永《少年游》里的幾句詞:
哀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譯文為:
The ancient willows fade,
Their twigs oft broken by those friends who part;
They languish like the waist of palace maid.
柳樹在漢語中通常被賦予分離、思念的聯想意義。柳樹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文化內涵,是因為中國漢字文化中的諧音造成的。“柳”與“留”諧音,于是就被賦予了“挽留、離別、思念”等涵義,而折柳贈別往往也成了古代人的風俗。但是“willows”在英語中卻與中國文化中的“柳樹”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它常使人聯想起悲哀與憂愁。如果照詩的字面意思直譯,譯文讀者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很可能感到莫名奇妙:為什么要經常折柳枝呢?所以譯者在譯該詞的第二句時添上了“by those friends who part”。寥寥數詞,就將中國的這一風俗解釋得清楚明了,并將譯文讀者的思維引導到了漢語的語境中,理解了其中離別贈柳的涵義。
2 漢英句法上的差異也需要在譯文中加入一些必要的成分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其各自的語言中也有所反映。漢語語法、修辭講究意合,與中國人偏好形象和綜合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而英語語法、修辭講究形合,與西方人偏好抽象和分析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比較而言,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并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而輕意合。而漢語則不注重形式,句法結構不完備,動詞的作用沒有英語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輕分析。這就需要我們在翻譯古詩詞時,應注意使譯文保持邏輯上的嚴密完整,保證其形合。
英語高度形式化和邏輯化,還表現在其嚴格的句法結構方面。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綜合的英語句子的排列順序,是主謂賓(SVO)或主謂(SV)。一般來講,句子必須完備,各組成部分很少省略,尤其是主語不能省略,句際句內之間各因素也要用形式邏輯關系詞連接。漢語的句子結構在很多情況下以主謂(賓)順序排列,但以詞序或語義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備,而且也不需要使用諸如連接詞等銜接手段,而是只要表達意義就可以了。因此,漢語中一些無主語的句子在譯成英語時必須加上一個邏輯主語,而靠意合的句子也須補充必要的關聯詞。
比如我們熟悉的古詩《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吃草低見牛羊。
英國著名漢學家及中國文學翻譯家韋利(Arthur Waley,1889-1966)將其譯為:
Teleg River
Lies under the Dark Mountains,
Where the sky is like the side of a tent
Stretched down over the Great Steppe.
The sky is grey,grey
And the steppe wide,wide.
Over grass that the wind has battered low
Sheep and oxen roam.
原詩的第一句沒有謂語,整首詩中也沒有關聯詞,是一首比較典型的重意合而輕形合的中國古詩。譯文在第一句中加入了動詞“lies ”,成為句子的謂語,并增加了“where”和“and”兩個連詞,使得譯文行文流暢,結構嚴謹,符合外國人的思維習慣,又把詩的意境準確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兩全其美。
四 調整思維習慣
中國的古典詩詞向來有神韻、格調、性靈、境界等的講究,強調心境意緒的傳達,常常會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詩人有感于外物,引起聯想,然后憑借個人的情感或喜好來選詞擇句,所描繪的并不只是客觀現實事物的翻版,而是通過物象表現情理,強調天人合一,客觀融入主觀,從而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在詩人筆下,一景一物,皆有靈性,主觀色彩極濃。所用的語言大多含蓄深遠,充滿詩情畫意,具有一種朦朧之美。其意象的刻畫常常清晰不足而含蓄有余,常含有模糊思維的痕跡。例如用“灼灼”形容桃花的明艷,用“依依”寫出楊柳的輕柔,而到底是何景象并不明說,任憑讀者自己品位。因此,漢語寫詩手法上的特點是藏而不露,追求一種含蓄美。
而西方重分析抽象的思維,更多地強調主觀對客觀的摹仿和再現。其傳統的思維是天人各一,偏重理性,突出個性,強調主客觀對立的特點。反映在語言中就是英語重寫實,重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符合客觀理性,注重形象的鮮明可感,而最忌表達華而不實,累贅堆砌。從漢語的思維角度去看古詩詞的英譯文,有時確實會覺得英語的遣詞用字過于平白,缺乏文采和意境的深遠,這實際上是出自漢語思維的一種心理上的錯覺。
蘇軾《江城子》里有這么幾句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作者在早亡之妻的十年忌辰,夜夢亡妻,十分悲痛,于是寫下此詩。詩中第一句的譯文是:
Ten years parted, one living, one dead;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短短的一句詩,飽含了詩人的感情,把詩人悲傷、落魄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含蓄而又意味深長地表達了出來。而上述英譯文將原詩中的意思以一種很具體的方式摹寫了出來,盡管使中國的讀者覺得過于直白而有些不習慣,但簡潔、清晰,并且符合西方人的思維習慣。
五 結語
總之,由于中西方分屬兩種不同的文化,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我們在古詩詞英譯過程中,必須注重突出英語民族的思維習慣和傾向。在行文方式、遣詞造句上善于打破漢語原文的格局,破除漢語思維的干擾,強調客觀理性的風格,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因為“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連淑能,2002)。由此看來,思維是翻譯的基礎,在進行翻譯時,我們應充分重視語言中的思維因素,注意不同民族思維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譯出符合西方人思維、語言、審美習慣的高質量的譯文。
參考文獻:
[1] 申小龍:《中國語言的結構與人文精神》,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2] 文殊等:《唐宋絕句名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年版。
[3] 許淵沖:《宋詞三百首》,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4] 楊憲益等:《宋詞》,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據張恒介紹,卓立漢光是一家集光學、精密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卓立漢光成立于1999年,通過十幾年來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光電儀器的知名廠商。“卓立漢光在2000年推出國內第一套量產型三光柵光譜儀后,不斷推出了多套熒光、拉曼光譜系統,廣泛應用于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卓立漢光的產品還憑借優良的品質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早在2005年10月,卓立漢光在同行業中就率先通過了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SGS國際認證。”張恒自豪地說道。
拉曼光譜明星產品
當談到本次展會中卓立漢光所帶來的產品時,張恒說道:“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卓立漢光在2015年1月設立了分析儀器產品事業部,專注于熒光和拉曼光譜分析相關產品及應用技術的開發。本次展會中,卓立漢光主要推出的正是我們分析儀器產品事業部具有代表性的拉曼光譜產品。”關于拉曼光譜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中的應用,張恒表示,根據新《食品安全法》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的明確規定,快速檢測可以作為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等政府管理部門進行初步篩查的手段。拉曼光譜因其無損快速的檢測特點實現了對食品、藥品中非法添加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真假藥物等方面全方位、高靈敏度的現場快速分析,完美契合了國家“十三五”規劃對“快檢技術”的需求。
張恒向記者介紹了卓立漢光的Finder Vista“微曼”系列顯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譜儀(見圖1),他說:“Finder Vista‘微曼’系列拉曼光譜儀是卓立漢光的明星產品,是卓立漢光研發的具有更高性能的拉曼光譜儀。Finder Vista基于新一代纖維共聚焦光學系統而研發,樣品區接近衍射極限,能夠實現對樣品無接觸、無損傷的檢測。這款產品搭配高品質影像校正光譜儀和進口CDD探測器,所有部件一體化集成,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儀器性能的穩定性,從而可以獲得樣品的有關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分子間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去向等各種拉曼光譜信息。Finder Vista除了可以實現拉曼光譜的分析檢測功能外,還可以通過增加功能附件,實現拉曼光譜成像、PL熒光及成像、熒光壽命測量等功能。”
當談到這款Finder Vista“微曼”系列顯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譜儀的特點時,張恒表示:“首先因為采用大通光口徑影像校正光譜儀和進口低噪聲科學級CCD,Finder Vista具有更高的系統靈敏度,能夠對樣品進行更為精準的檢測;其次Finder Vista對樣品的要求比較低,可在顯微光路與宏光路之間自由切換,適合多種樣品;第三,Finder Vista還具有高重復性,光路設計結構穩定,屬于全自動、一體化設計;最后這款產品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也很低,可通過軟件窗口進行操作,簡單易用。”
隨后,張恒向記者介紹了卓立漢光的Finder One“微譜”系列微區激光拉曼光譜儀(見圖2),他說:“這款Finder One‘微譜’系列微區激光拉曼光譜儀是在Finder Vista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款產品。Finder One運用了我們公司多項專利技術,是當前市場上性價比非常高的面向中高端科研機構的一體式儀器。該產品采用了優化的顯微成像光路,可將激光的光斑匯聚到微米量級,同時搭配高品質影像校正光譜儀和進口CCD探測器,將所有部件整合到一體化的機箱內,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儀器性能的穩定性,從而可以獲得樣品的有關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分子間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去向等各種拉曼光譜的信息。這款產品廣泛適用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和化W實驗研究。”
當談到Finder One“微譜”系列微區激光拉曼光譜儀的特點時,張恒說道:“第一,這款儀器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通常大型分析儀器的價格非常昂貴,而Finder One相對于其他大型分析儀器來說價格親民;第二,Finder One并沒有因為價格的優勢而降低對分析檢測能力的要求,這款儀器的性能非常高,能夠滿足科研級別的分析需求;第三,它具有自動曝光功能和熒光背景扣除功能;最后,這款儀器的兼容性很廣,能夠定制測試分析軟件,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擴展聯用功能。”
以用戶需求為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