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冶煉設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G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8-0016-03
1 案例簡介
離心鑄造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鑄造方法,每年我國使用離心鑄造的方法生產的鑄件在323萬噸以上,在鑄件生產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某鋼鐵公司由于增加新的生產線,對D390離心軋輥的需求量增加,需要增加規格更大的離心鑄造設備生產離心軋輥,設計人員要通過設計來得到離心軋輥鑄造設備。
2 離心軋輥鑄造的優缺點和作業原理
2.1 離心軋輥鑄造的優缺點
離心軋輥鑄造主要是使用旋轉來產生離心力,有著其他鑄造工藝不具備的優點,具體如下:(1)一些部件不需要澆冒口,有效的提升了金屬液的使用效率;(2)不需要使用砂芯就可以鑄造出環形和空筒形的鑄件,同時也可以生產出長度和直徑不同的鑄管,具有良好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也不高;(3)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金屬液凝固后,質地細膩;(4)可以澆筑出不同的雙金屬鑄件。不過在使用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離心鑄早需要結構相對復雜的鑄造件,價格比較貴,離心鑄造設備的投資要比較高。所以對離心軋輥鑄造設備進行自行設計是很有必要的。
2.2 離心軋輥鑄造的作業原理
離心鑄造指的是將金屬液澆入到正在旋轉的鑄型中,在受到離心力時,會凝固成所需的固件,屬于一種比較特殊的鑄造形式,根據鑄造方法的不同,可以將離心鑄造分成立式離心鑄造和水平離心鑄造兩種。在生產離心式軋輥的時候,一般使用水平離心鑄造的方法進行生產,在制作的過程中,會先將離心設備上放入鑄型中,在托輪的帶動下鑄型會進行旋轉,在鑄型的轉速達到規定的轉速后,將鐵液澆入,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鐵液會變成鐵殼,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降低鑄型的轉動速度直至停止,對上下型腔和吊下鑄型進行組合,將鐵液向內進行澆筑,最后完成離心軋輥的澆筑。如圖1所示。
圖1 離心軋輥鑄造設備的作業原理
3 新型軋輥產品的規格
此鋼鐵公司設計的離心軋輥鑄造設備可以生產的軋輥的規格如表1所示,按照軋輥最高設計規格為D755*425為基礎,對理論進行計算。
4 設計離心軋輥設備的方法
離心鑄造設備在設計的過程中,主要需要設計動力驅動系統、澆注系統、防護系統、托輪組等。
4.1 設計離心軋輥設備的托輪組
在離心式軋輥鑄造設備中,托論組的主要是用來對鑄型進行支撐和驅動,共有從動托輪和主動托輪兩個部分構成。在設計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選用合理的托輪材料。由于在鑄型生產的過程中,托輪會和鑄型產生比較強烈的滾動摩擦。因此,選用的托輪材料要有良好的韌性、抗沖擊性和耐磨性,本設備使用42GrMo來進行托輪的制作。(2)選取合理的托輪寬度和直徑。在離心軋輥鑄造設備作業的過程中,輸出速率受托輪直徑的影響比較大,另外,托輪的寬度會對鑄型旋轉的平穩性造成較大的影響,根據相關的經驗參數以及軋輥的具體規格,將托輥的大小確定為D655*125。(3)確定托輪組的平衡精度。由于對托輪組各個零件進行加工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誤差存在,在快速旋轉的過程中,會有比較大的偏心力,對托論組的旋轉平衡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要確定托輪組的平衡精準度,經研究決定本離心軋輥主要設備托輪的平衡精準度為G6.3級。(4)計算主動軸和從動軸的強度。利用帶輪或者接手,可以使電機向主動軸輸出133kw的功率,將主動軸工作的轉速確定為994r/min,電動機向主動軸的外力偶矩Tmax為:
使用40Cr進行主動軸和從動軸的制作,根據強度對軸的最小直徑進行計算得到:
在公式中,軸的許用扭轉強度[t]=46MPa。由于鍵槽會削弱軸徑,需要將軸徑提高5μ,將安全系數確定為s=1.5,軸的最低直徑D=105mm。
4.2 設計動力驅動系統
在設計動力驅動系統的時候,主要需要設計控制電路,計算電機功率。在鑄造D755*D425的離心軋輥時,經計算得出鑄型的轉動速度為n=490r/min,鑄型的轉矩為T=2253N.m,經計算電機的功率為128.54KW。根據標準化,經電機的功率確定為133kw,為了保證在生產過程中,離心速度處于最佳狀態,使用直流變頻調速式電機進行制造,并將自動減速設備安裝到電機上,將電機的轉動速度控制在0~1450r/min。
4.3 設計防護系統
為了防止軋輥制造設備在工作的過程中,鋼液和鑄型在高速旋轉的狀態下飛濺出來,對人造成傷害,要求設備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作業。因此需要設計防護系統。一般情況下防護系統主要是由兩個鋼材質的防護罩構成,施工軌道的方法進行移動,在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先打開防護罩,然后將鑄型放入,最后合上防護罩,將澆筑完成。
4.4 支撐腳的設計
為了保證鑄型旋轉的平穩性,要根據鑄型的直徑確定被動托輪和主動托輪之間的間距,要使托輪中心線和鑄型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為90°~120°之間,當夾角過低時,對驅動電動機的功率要求不高,不過會因為鑄型的圓度導致徑向圓跳動過大,如果夾角過大,鑄型圓度會使徑向圓跳動較小,運行相對來說也比較穩定,不過隨著兩托輪對鑄型的夾持力不斷提高,電動機轉動的功率也會隨之證據,經研究決定,此次設計使用的夾角度數為120°。
4.5 選擇合理的主動軸電機的連接方法
在鑄造離心軋輥的時候,在將鐵液澆注到高速旋轉的鑄型時,如果使用皮帶輪進行連接,鐵模的轉動速度很容易因為皮帶打滑而降低,金屬液會因為離心力過低,從鑄型中遺漏出來,引發事故。所以,最好使用聯軸器對大型離心鑄造設備進行連接,通過對不同聯軸器的性能進行對比,齒式聯軸器可以符合離心鑄造工藝的基本要求,根據相關的參數聯軸器可以使用GICL7型鼓形齒式聯軸器,聯軸器的需用轉速為2685r/min,公稱轉矩10000N.m。需用徑向的位移為4.8mm。
4.6 設計軸承座和軸承
以往多是使用精準度比較高、間隙比較小的軸承對離心機的軸承進行更換,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經過試驗發現,使用游隙在0.21mm左右的軸承具有使用年限長,振動小的優點。在對軸承座進行設計時,使用水冷式軸承座。使用空腔結構取代軸承座的內腔結構,在設備運行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循環水將多余的熱量帶走,有良好的降溫效果,延長了軸承的使用時間。
4.7 設計澆注系統
在對澆注系統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根據下面幾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設計:(1)為了便于操作人員進行觀測和操作,設備澆注系統和鑄型之間要可以互相移動。(2)規格不同的軋輥設置的澆注中心的高度也是不同的,要保證澆筑杯調節的快捷性和方便性,根據工藝的具體要求,將系統設計成軌道式移動小車澆注系統,具有非常良好的使用效果。
5 離心軋輥鑄造設備實際運用
離心軋輥設備在投入使用后,檢測證明離心鑄造設備生產的貝氏體離心軋輥基體組織中貝氏體的含量在61μ以上,離心軋輥的工作層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合金偏析情況。設備在投入使用半年后,離心鑄造設備在產生貝氏體離心軋輥的時候,振動幅度比較平穩,沒有出現一些比較大的鑄造缺陷,檢查貝氏體離心軋輥工作層也沒有出現剝落、夾渣、掉塊的情況,設備符合使用的基本要求。
6 結語
經過實踐證明,使用新制作的離心軋輥鑄造設備符合離心軋輥生產的軋輥符合基本的工藝要求,設備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比較穩定。通過自行設計和制作離心軋輥鑄造設備,有效的節約了企業的資金,同時也為軋輥鑄造設備的設計和制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值得被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庸志,錢國鋼,曾明.提高鑄鐵軋輥心部強度的
工藝研究[J].鑄造,2011,(1):87-88.
[2] 高玉章.離心復合軋輥輥身裂紋缺陷分析與控制
[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11,(7):195-196.
[3] 鄒小偉,張旺盛,胡建國.離心鑄造含硼高速鋼軋
輥的研究[J].鑄造技術,2011,(9):219-220.
[4] 郝素斌,劉瑞玲.復合軋輥鑄造工藝及凝固模擬研
關鍵詞:鋼鐵行業;冶煉機械設備;故障診斷;故障處理;監測設備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F3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1-006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30
液壓系統是船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深入地運用到各大船舶中,然而因為構造系統的諸多元件、部件等都身居機械設備內部,元件種類繁多、功能多樣,在實際運轉過程中相互之間會產生影響。再加上液壓系統處于相對復雜、惡劣的海運環境中,海水長期的侵蝕,其他內外力的破壞等,都可能會導致船舶液壓系統故障。
1 液壓系統機械磨損故障與處理
1.1 磨粒磨損原理
液壓系統運轉過程中,在摩擦運轉物體表層會出現很多質地堅硬的磨損物,該物可能導致機械零部件的磨損,形成磨粒,屬于機械行業中較為常見的磨損。參照相關調查顯示:磨粒磨損占據磨損事故的60%以上,會嚴重損害機械設備,影響其功能與作用的有效發揮,也會加劇機械設備能源的消耗。
磨粒磨損主要來源于微觀切削作用。特別是當磨料遇到金屬,二者間長期摩擦、切削,金屬將發生兩大變化:(1)受壓變形,出現裂痕;(2)金屬遭到磨損、出現金屬碎屑。
該磨損故障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磨粒的形狀、硬度、大小,相關載荷施壓條件,金屬材料質地等。通常來說,磨粒的危害度會隨其硬度的增加而變大,其形狀如果棱角分明,其磨損度也會上升;同樣,金屬質地越硬,其耐磨度越強,金屬的韌性越強,其抗裂性能越強。優質的耐磨材料勢必是硬度強、韌性高。
1.2 解決對策
(1)優選耐磨材料。液壓系統內部配置了大量的零部件,系統配置前要優先考慮這些零部件的耐磨特性,優選耐磨部件,并積極優化結構設計,重點做好敏感部位的防摩擦護理,例如滾動軸承、傳動設備等,加大檢查力度,防范磨粒入侵,及時高效地清理碎屑;(2)做好過濾工作。高摩擦敏感部位應實施密封處理,定期進行清洗、上油等,保持摩擦體表層的制造精度,強化摩擦表面的清潔處理。
2 泄漏故障分析與處理
船舶液壓系統泄漏是一項常見的故障,會為整個船舶液壓系統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必須重視此問題,做好泄漏故障分析,并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
2.1 液壓系統泄漏原因
液壓系統泄漏會帶來多方面的危害和不良影響,具體如下:(1)導致液壓系統無法安全、穩定工作;(2)降低液壓系統的運轉效率;(3)縮短了液壓設備的使用周期;(4)加劇了環境污染,導致能源浪費。
從以上危害可以看出,液壓系統泄漏所導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問題出現必定有原因,具體包括:密封溝槽型號不符、質量較低、密封度達不到規定標準,油液受到不良污染,油溫度超高,部件之間的縫隙變大,管接頭處變松,密封圈發生腐蝕變質現象等。
因為船舶機械設備通常處于較為特殊的運行環境中,海水的高鹽度浸泡、潮濕腐蝕等都會加劇機械設備零部件的腐蝕與破壞,從而釀成泄漏故障。船舶液壓系統支持著船舶的運行,當出現泄漏故障時,必須做好搶修工作,常見的液壓系統泄漏故障主要包括滑動液壓系統泄漏、靜接合面處的泄漏。
2.2 解決對策
針對于液壓系統泄漏故障,主要的解決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選擇低沖擊閥,也可以嘗試安裝蓄能器,以此來控制沖擊;(2)優選回油塊來取代不同的配管;(3)選擇減震支架,用來牢固各類管道,通過這種方式來有效吸收振動;(4)控制管接頭的數量,通過焊接的方式來連接管道;(5)假設因為泵磨損導致漏油問題,則必須做好泵本身的檢查工作,調換部件,更換泵體。
3 液壓系統回路故障與處理
3.1 回路故障識別
船舶拖纜機液壓系統為回路故障高發區,此系統為閉式系統,具體涵蓋以下結構:主泵組、附件、帶控制閥等。所有的構件中,設有2個主泵組,在分動箱的驅動作用下,電機中的雙聯葉片泵組進行運轉,不同泵都設有控閥件,用來保護泵體,檢測系統。單回閥安裝在不同泵的出口,以此來強化液壓系統運轉過程中的抗干擾性能。不同主泵組共同選擇一個水式冷卻設備,發揮冷卻功能,利用溫度開關來控制冷卻器,發揮其啟動與暫停等功能。
3.2 故障分析
液壓系統回路故障類型多種多樣,從其模式、嚴重度、頻度、風險指數等方面出發,經過長期的分析、總結,現得出以下故障:
例如:雙聯葉片泵,出現不排油、排油不暢、噪音高、壓力不足等故障,嚴酷等級有2、3、4個等級,嚴重度最高級別達8級。
例如:溢流閥出現壓力調節失靈、壓力下降等現象,導致噪音、震動問題出現。
例如:隔空閥出現調壓失靈等問題,冷卻器發生水體泄漏現象,導致水油混合。
3.3 故障處理方法
從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在諸多的故障問題中,最具危害性的故障來自于液壓馬達、溢流閥、冷卻器等。必須重點做好三類嚴酷故障的防范工作,同時也要時刻監控四類危害。要重點做好液壓回路系統的檢查與維修工作,采用相關的改進技術,預防和減少故障問題的
出現。
4 泥門液壓系統故障與處理
4.1 具體的故障癥狀
船舶泥門液壓系統中,當按下泥門按鈕進行拋泥操作時,液壓系統就會很快出現巨大的噪音,直到拋泥完畢,噪音不再響起,經過細致、深入的聆聽、分析得出此噪音并非來自液壓泵和液壓缸,然而卻沒能準確地辨認出噪音具體的位置,反復檢查發現油箱油位較低。
4.2 解決與處理
發現油箱油位偏離常規范圍,然而怪叫聲卻并非來自油泵,這就意味著油泵沒有被吸空,因為關閉泥門時,噪聲也隨之消失。分析故障出現的整個過程,得出問題可能出在活塞膠圈上,經過具體深入的分析得出,在置換活塞膠圈過程中,液壓油在無意間流失,導致了油箱油位下降,從而出現了噪音。此故障產生的具體過程為:倒泥過程中,油缸活塞桿飛快地伸出,無桿腔需要及時補油才能運轉,如果油箱中油量不足、油位過低,補油過程中就容易摻入空氣,最終導致噪音的出現。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為油箱加油,確保油箱油位達標,從而防止噪音出現。
5 液壓系統的故障感知與維修策略
5.1 溫度變化
通過觸摸的方式來感受液壓元件的溫度,得出其是否處于非常規的高溫狀態。具體的溫度感知體現在50℃~60℃時,元件處于高溫狀態,人手無法觸及。元件溫度必須處于常規范圍,如果超出理想范圍,就需要采取對策。
5.2 振動變化
同樣采用手指觸摸感受的方式,憑借人的感覺來辨別水波振動情況,對應分析辨別得出振動的等級與強弱,例如強振、弱振。要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振動感受操作,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長期的工作經驗等來得出液壓系統是否處于正常振動狀態,其中要意識到振動范圍超標時,可能伴隨著設備的腐化、變質與
磨損。
5.3 油液黏稠度與流動性
可以通過手指直接接觸油液,通過捻搓、反復摸觸等方式來感受其黏稠度,有無滑感,對應來分析得出液壓油是否處于純凈狀態,其內部是否浸入污染物。如果油體黏度下降或者滑感下降,則意味著有污染物浸入。
同時也可以采用手觸動的方式來判斷液壓油的流動性,手指觸動液壓油管,如果沒有絲毫的動態性,則意味著沒有油體流動現象,相反,如果有輕微的振動現象,則意味著油液處于流動狀態。
5.4 維護措施
為了保持液壓油的清潔、無污染,必須做好其儲藏工作,正式被添加到油箱中前,應該將液壓油儲藏在清潔、無污染的容器中,而且要做好油液過濾工作,也就是當液壓油正式被添加到油箱前,應該選擇過濾器進行過濾,而且要做好油體質量檢測工作,發現油質下降時,必須及時更新液壓油,要掌握好油體更新的溫度,通常在正常工作溫度下來更換,同時要在規定時間做好散熱器的清洗工作,及時清除其內部雜物,防止發生堵塞問題。
因為船舶液壓系統處于較為復雜、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要主動為其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液壓濾芯應該頻繁地加以更換,更換過程中,如果發現濾芯出現腐蝕、變形等問題,要嚴格禁止繼續使用。
發動機正式開啟前,確保其處于低速運行狀態,讓其先運行一會兒,使其從慢到快逐步過渡到正常運行狀態,再對應操作不同元件,必須做好液壓系統參數檢查工作,預防其參數出現不科學的變化現象,遇到參數的不合理變化,則需要做出科學的調整。
6 結語
船舶液壓系統在船舶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液壓系統的運行質量關系到船舶的運行安全,必須加大對液壓系統的故障排查力度,減少故障隱患問題的出現,維護船舶液壓系統的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 任奇武.液壓系統壓力異常的快速診斷[J].工程機械
與維修,2001,(3).
[2] 蔡源.FKGIN型液壓機構內部滲漏分析判斷及處理技
巧[J].浙江電力,2011,(2).
關鍵詞:通信設備制造業供應鏈管理優化快速響應
一、行業特點及其對供應鏈的要求
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使得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高科技成分日益增強,不斷涌現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他們成為新時代中國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提出大力發展以大型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高精尖工業門類,這其中通信設備制造業就是典型代表。
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可大體分為網絡端設備和終端設備。網絡端設備主要用于通信業務提供者或擁有者構建其基礎設施網絡,如構建中國電信寬帶網絡、中國移動全球通網絡、各個金融機構內部網絡等的設備。終端設備主要指用戶接收通信服務所需要的接收端工具,如手機、固定電話機、電腦等。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網絡端設備。
通信設備制造業不同于一般的批量制造型行業,其行業主要特點有:
1.產品類型和層次多樣化:通信設備制造業需要提供給客戶的不單單是硬件設備,它其實是因每個客戶的不同需要而幫助客戶量身打造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由多層的硬件、軟件和服務組成。正因為如此,往往在同一家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中,各種半成品組件的數量可達數百甚至上千種,而更底層的原材料種類則可達萬種以上,所以不但其采購體系具有全球化背景,甚至產品設計領域也集合了全球的力量。多個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必須協作設計、開發和交付同一個產品,這就帶來了較長的交付周期、多個角色協同運作、技術集成等方面的難度。
2.不斷新增的客戶需求和極為快速的技術革新:為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行業內企業均對研發重點投入,促使行業具備了技術迅速創新的特點。此外,下游行業的新業務需求變化很快,尤其是電信運營商為保證競爭優勢,向各種細分客戶群提供專門的業務支撐,也推動通信設備制造業不斷更新其產品特征和內容。
一般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可分為計劃(含需求預測)、采購、制造、交付(含物流)、逆向反饋5個領域,如圖。
在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中,上述模型一般以產品為主線進行實施,即在對不同產品的客戶需求進行預測并匯總的基礎上,統一進行原材料采購,并根據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和預測,通過建立安全庫存等的方式對部分組件或成品進行預先制造,以便客戶訂單下達后能夠迅速交付。
在企業的供應鏈實際運作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對客戶需求的響應和內部運營管理效率孰更優先?隨著行業的發展,企業的供應鏈策略已經不再是以往的“推式”戰略模型,即通信設備供應商比客戶在鏈條中擁有更多的權利,其控制或推動供應,而是改為以“客戶為中心”或需求“拉動”的模式,客戶在整個鏈條中享有更多的權利,并有效拉動供應。以客戶響應為首要目的的策略對通信設備供應商的運營成本造成較大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庫存增加上。盡管增加庫存可以較為明顯的改善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但整體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通信設備供應商們既要迅速響應客戶需求,又要使自己的運營管理成本得到控制,就必須設法改進供應鏈的運作策略,以實現在復雜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客戶化、低成本、快速的交付。
二、通信設備制造業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建議
1.從企業戰略高度重視市場需求預測。市場預測是連接市場銷售和供應鏈運作的關鍵環節,尤其重要的是,通信設備制造業所生產的產品具有極強的客戶化特征,即該行業的成品一般為按需裝配,無法象汽車、家電等行業可預先生產大量相同的產品后再設法銷售,故其各種產品組件之間的可能銷量會隨著市場波動而不斷變化,鑒于該行業產品組件的種類成百上千,并且生產成本高昂,如不能對各種組件之間的比例提前進行合理的預測,供應鏈的后端運行將無法有效展開,并最終極大的影響企業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以及可能造成大量的呆滯、呆死庫存。
單就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內部的供應鏈運作而言,市場需求預測已經被普遍的接受為供應鏈前端的指導性環節,但很少將需求預測提高到企業經營戰略的高度,沒有充分認識到預測工作需要企業內外部的廣泛合作,尤其是銷售部門應在預測工作中承擔相當重要的角色。
特別對于中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而言,其承擔成本壓力的能力弱于同行業大型企業,而又比小型企業擁有更多的產品種類,更加需要謹慎平衡爭奪市場與控制成本風險之間的關系,市場需求預測不但應作為企業的大事,而且也比大型企業更容易實現跨部門協作。2.實施項目重要度分級支持制度。對于大、中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而言,可能實現銷售的項目數量往往數以百計,并且項目最終簽單的可能性和進度各異,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實施完全基于項目的供應鏈運作策略,但可在以產品為主線的基礎上對重要項目給予傾斜。
(1)在給定的預算范圍內,對重要項目實施專項采購計劃、庫存計劃或二者并用,并設置否決性觸發條件,一旦滿足條件則取消采購計劃或將庫存挪作他用。
(2)在給定的安全庫存預算范圍內,重要項目所需資源在安全庫存設置中占據一定權重,從而保證項目所需的某些特殊組件在簽單后能夠迅速交付。
(3)預測和計劃可為重要項目單獨編列專門內容,并以重要項目所需資源檢驗和調整預測和計劃的數據。
3.供應鏈系統與研發系統有效互動,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各個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是造成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供應鏈運作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1)市場需求預測:可將市場上的同類及近似需求合并考慮,小范圍內的需求波動不會在企業內產生明顯的牛鞭效應。
(2)生產計劃:可減少生產批次,加大批量,更利于安排生產計劃。
(3)采購:原材料品種大幅降低,有利于與供應商的談判和長期合作,進一步保證供應商的交付及時性。
(4)制造:可充分利用產能,降低制造成本。
(5)交付:通過對標準模塊的現場裝配,更好的滿足客戶化需求。
4.加強外部合作關系。
(1)掌握和引導客戶需求:準確掌握客戶的需求影響到包括供應鏈在內企業各個部門的運行。在與客戶的交互過程中,應與客戶進行深層次交流,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主動引導客戶需求向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以減少企業為實現客戶的特殊需求付出的成本。
(2)充分利用分銷商/經銷商的信息平臺:更加全面的了解市場需求,并利用其資源共同贏得市場。
(3)與供應商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與供應商共享預測信息、共同規劃庫存設置、達成長期采購協議等方式,將雙方的成本風險進行分攤。
5.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統。在一般的認識中,供應鏈各環節中流轉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還提出了存在控制流、決策流、價值流、知識流等的概念。這些“流”的存在和發揮作用,大都離不開一個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數據共享粹統。在大中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選擇MRP(物料需求計劃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統或進一步選擇ERP(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統成為主流,但此類系統的主流模塊和架構思想源于國外生產模式和市場環境,即使在國內進行二次開發式的本地化工作,但相對于中國更加無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企業更加脆弱的抗風險能力,其適應性仍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應利用企業自身的力量建設輔助的外部信息系統,與MRP/ERP主系統集成,才能較為理想的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訓練作業設計的目的
知識能力轉化是根本目的。書面訓練作業要將課堂所學知識,通過訓練轉化成學生必備素養,要契合兒童“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的認知維度,立足思維發展、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語文核心素養,針對課時必學必練的知識、能力目標來開發訓練作業。引導思維發展是內在靈魂。聚焦教學目標的知識能力轉化,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思維、審美等內隱性素養提升,育人和能力培養同步推進。依據學習認知維度,作業可劃分為知道記憶理解、理解分析運用和拓展閱讀綜合(創造)三個層級。反思教學改進是平臺抓手。語文學科作業訓練是知識鞏固、語文能力形成的必要過程,也是檢測教學效果、修正教學方法和目標,提高教學智能的監測平臺和必要抓手。
訓練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提出,作業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讀懂統編教材、契合編者意圖和課時目標,適切學情又符合“雙減”要求,是設計訓練作業的底線。因此,教師必須透徹理解課程標準理念、性質,讀懂、讀通教材,把握教材體系和語文要素的發展脈絡。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和創新理論。要設計較為科學的訓練作業,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顯性知識,并領會其隱含知識,遵循兒童學習認知規律,從知識分類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考量訓練點,設計作業。注重思維發展。設計“有質量”的語文學科書面訓練作業必須立足課程性質理念,以學生思維發展、語言建構與運用等學科素養提升為根本理念,守護課程育人“本真”。
訓練作業設計的策略步驟
【關鍵詞】 專用設備制造業 服務業 關聯強度 中美比較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間競爭不斷加劇,制造業企業更加專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逐漸將其非核心服務業務外包,一些原屬于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活動,如廣告、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裝、運輸等,開始逐漸外部化,轉由服務提供,制造業的生產對服務業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Castellacci,2008)。從制造業中分離出的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比原制造業內部更具效率和更高質量的專業,提高了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率和產品競爭力(Park and Chan,1989;Franke and Kalmbach,2005;Son,2007)。
制造業的生產服務對產品增值和市場競爭起著重要作用(Vandermerwe and Rada,1988;Oliva and Kallenberg,2003;Slack,2005)?;A設施和流通服務(infrastructural and distributive services)如運輸、金融和通訊服務,其技術水平提高和進步會影響整個經濟系統,使所有行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力(Castellacci,2008);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及管理的復雜性程度提高,借助外界的專業知識已成為許多制造企業的一種戰術或戰略要求(Martinez-Arguelles and Rubiera-Morollon,2006),知識密集型服務業(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如軟件、研發、工程和管理咨詢服務,為先進制造企業解決生產制造中的問題,提供專業知識(Muller and Zenker,2001)。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制造企業參與服務的生產,服務的無形性和服務質量的不確定性,往往要求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長期互動合作(Miles,1993),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在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制造業和專業制造業的創新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Castellacci,2008)。
裝備制造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其分工程度高、產業關聯度強,是工業的“母機”,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對裝備制造業發展影響重大(Markusen,1989)。本文以中美兩國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比較分析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聯強度,試圖從生產服務的視角分析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的差異。
二、產業關聯模型
1、數據處理
專用設備制造業隸屬于裝備制造業的范疇,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大類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1)》,專用設備制造業具體包括:礦山、冶金、建筑專用設備制造,化工、木材、非金屬加工專用機械制造,食品、飲料、煙草及飼料生產專用設備制造,印刷、制藥、日化生產專用設備制造,紡織、服裝和皮革工業專用設備制造,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制造,農、林、牧、漁專用機械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環保、社會公共安全及其他專用設備制造;美國的產業分類雖然沒有明確的專用設備制造業,但是對比中國的行業分類,美國的專用設備制造業包括:農業、建筑、礦山設備制造,工業機械設備制造,商業和服務行業設備制造業。
因此,按照該產業分類將中國2007年135部門投入產出表和美國2002年130部門投入產出表的相關產業合并,隨后對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聯強度進行對比研究。
2、向后產業關聯比例系數
在投入產出模型中,j產業產量增加時,所需的原材料的數量也增加,如此可擴大上游產業的生產,稱為向后關聯。相對來說,j產業產量增加時,表示可供作其他產業作為投入的商品增加,有助于誘使利用j產業產品作為原料的其他產業擴大生產,稱為向前關聯。專用設備制造業具有高拉動性的產業特點,因此本文主要從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向后產業關聯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首先直接消耗系數aij為生產單位j產品所直接消耗的i產品數量,代表了一種生產技術水準,可表示為aij=■。產業間的關聯除直接消耗部分外,還包括間接購買的部分,因此通過矩陣運算可以得到B=(I-A)-1,其中(I-A)-1為直接加間接需求系數矩陣,又稱為產業關聯程度矩陣或里昂惕夫矩陣。
根據Hill和Brennan采用的關聯比例法,完全向后關聯比例的計算公式為:
RB=bij■bij (i=1,2,…,n) (1)
其中bij為完全消耗系數。
Luukkainen界定芬蘭經濟中幾個重要產業群聚的范圍時,將產業部門對自身的關聯設為0,利用剩下的產業部門計算彼此間的關聯比例。對上游產業而言,將對自身的直接關聯設為0后,各產業對L產業的直接關聯程度L值為:
LB=aij■aij (i=1,2,…,n) (2)
其中aij為直接消耗系數。
三、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聯強度比較分析
服務業對生產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科學技術的推動、知識創新的推動、市場開拓的推動、資本運作的推動。科學技術服務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過科學技術服務產品和知識創新可以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中直接形成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商務、外貿、交通運輸都具有開拓市場的能力,使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業的資本運營,只要符合實際需要,經常大量的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根據不同的推動力,將服務業分為流通服務業、技術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此外,由于政府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政府服務業的概念,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文環境、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的保障。這四類之外的服務業均涵蓋在其他服務業內。具體分類見表1。
利用我國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以及美國2002年投入產出表,依照上一節的公式(1)、(2)分別計算出中美服務業各部門與專用設備制造業之間的RB值與LB值。計算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向后關聯強度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向后產業關聯比例系數均小于美國;與中國專用設備制造業關聯強度大的是流通服務業,而美國的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上;美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強度遠高于中國,尤其是其中的商務服務業;美國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政府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強度大于中國。
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在產業關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中國的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完全向后關聯比例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流通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其他服務業、政府服務業;而美國的則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流通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政府服務業、其他服務業。這反映了與中國的專用設備制造業關聯強度大的主要是流通服務業;而美國的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上。格魯伯和沃克認為,服務業通過對制造業的中間投入將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融入到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使企業生產過程的運營效率、經營規模以及其他要素的生產率得到提高,從而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差異化水平。
整體上看,無論流通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還是政府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向后產業關聯比例系數,中國均小于美國,但差別最明顯的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國關聯比例系數僅為1.459%,遠遠小于美國的11.197%。在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制造業和專業制造業的創新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通過創新活動創造和擴散新知識,為先進制造企業解決生產制造中的問題,提供專業知識(Muller and Zenker,2001),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關鍵作用(Castellacci,2008)。
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中國的信息和通訊服務業、研發和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的關聯度分別為0.444%、0.449%、0.566%,相比于美國的1.642%、1.272%、8.283%,差距甚遠,尤其是商務服務業。這嚴重阻礙了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專業化水平和附加值的提高。技術和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被實際應用大多是通過科技開發、管理咨詢等生產的投入來完成的,知識和技術服務起著把技術進步轉化為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另外,中美服務業各部門與專用設備制造業之間的關聯比例系數的顯著差別在于政府服務業。美國政府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產業關聯比例系數為1.449%,高于中國的0.431%。政府服務業滲透在社會經濟系統的方方面面,政府服務意識的強化,政府服務業質量的提高,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文環境、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的保障,是全面提高服務業質量,促進服務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以中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和美國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基礎,將服務業分為流通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政府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運用關聯比例法比較分析中美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聯強度。研究發現中國的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關聯與美國相比差距顯著。
流通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政府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向后產業關聯比例系數均小于美國。中國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關聯強度大的是流通服務業;而美國的產業關聯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生產業上。美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強度遠高于中國,尤其是其中的商務服務業。美國的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政府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大于中國。
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并非是一種簡單的關聯關系,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服務業,而生產者服務活動源于產品生產部門的中間需求,如果缺少先進的專用設備制造業,復雜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和資本密集型服務將會因為失去需求的來源而無力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任何一方的發展滯后都將制約另一方的發展,只有專用設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才能提高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
(注: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全球制造網絡下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周期、戰略群組與企業生存研究——基于合作共生視角”(10YJA630168)。)
【參考文獻】
[1] Castellacci 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regimes and trajectories: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n a new taxonomy of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8,37(6-7).
[2] Park S.H,Chan K.S.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 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 1989,17(2).
[3] Franke R, Kalmbach P.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an input–output study for German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
[4] Son W.K.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business services and growth: Issues in modeling regional pattern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1).
[5] Vandermerwe S,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
[6] Oliva R,Kallenberg R.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2).
[7] Muller E,Zenker A.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1,30(9).
[8] Miles Ian.Services in 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y[J].Futures,1993,25(6).
[9] 王章豹、吳慶慶:抓住戰略機遇期做大做強我國的制造業[J].華東經濟管理,2005(8).
[10] Markusen J.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
[11] 黃莉芳:中國生產業嵌入制造業關系研究——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1(1).
[12] 劉起運、陳璋、蘇汝劼: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3] Hill E.W,Brennen J.F.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
[14] Luukkainen S.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Finnish Economy[C].Innovative Clusters,2001.
【關鍵詞】血站;設備檔案;業務;關聯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blood in blood banks in China industr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blood collection and supply of blood requirement also continues to improv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separ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are imported and domestic equipment of the business operational. Equipment is the State-owned assets,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ensuring operational research work, the purchase of expensive equipment and strict management must be carried out to ensure blood bank blood collecting and supplying equipment to achieve a good technical state.
【Key words】Blood stations;Associated;Equipment;archives
完善設備檔案并通過設備檔案評比進一步加強血站在設備的購置、驗收、確認、使用、維護、校準、維修和報廢等環節上的管理,確保設備應有的性能,達到確保血液質量的目的。
隨著血站采供血業務量大幅提高,核酸檢測設備、全自動血細胞分離設備等的投入,無論是采供血業務檔案,還是設備檔案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強和完善。這些直接影響血液質量和安全或在血液制備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設備按衛生部兩個《規范》的要求必須具備操作規程、專人負責管理、有使用和維護記錄及設備保養、維修記錄,有設備應急預案等措施來保障設備故障時的工作和處理,關鍵設備還要進行定期校準。如:全自動檢測系統、生化儀、核酸檢測設備等。這些關鍵設備在設備檔案初步建立時的驗收合格、確認、報廢和使用過程中的強檢、維修和再確認是設備性能持續有效的保證,都要形成質量記錄,保留在設備檔案中。本文就設備檔案的初步建立、持續完善,檔案評比與業務工作的關聯性分步驟做進一步的探討。
1.設備檔案的初步建立
設備檔案初步建立時應包括的資料有:購置申請單、考察論證、訂購合同、基礎設施驗收單、設施管理卡、監視和測量裝置履歷卡、維修保養記錄、設施檢修單及隨機攜帶的裝箱單、合格證、使用手冊、原理圖、保修卡等所有文字資料,另外設備供應商資質要在我站合格供方名錄中記錄并及時更新有效。這些檔案記錄的初步建立只是一個基礎,在設備檔案的建設過程中設備檔案的持續完善才是該設備檔案管理的重中之重。
2.血站設備檔案的持續完善
2.1強檢設備檢測合格證
根據國家相關法規規定,需強制檢定的檢驗與測量設備,由設備科按檢定周期及時送技術監督部門檢定,對其技術指標和性能進行有效性確認并由設備使用科室設備管理人員留檔保存。定期強檢合格證是設備性能溯源性的要求,可供檢查人員查證,是設備的重要檔案之一。
2.2確認報告
設備科、質控科和使用科室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評審確認,完成確認報告。確認報告應包括確認計劃、數據和結論。確認主要為安裝確認、運行確認和性能確認。根據設備使用情況又可分為新設備的確認、維修后確認、重大變化后確認等。
2.2.1新設備的安裝確認
在設備到站之后,設備科、質控科和使用科室科主任應依據確認方法及過程、技術參數進行確認,填寫《設備確認報告》。
(1)安裝確認要對設備安裝清單進行核對。提供證據,證明交付的設備已經符合預期合同要求或供應商推薦要求。還要進行設備的安裝調試。
(2)運行確認要對設備每一個單獨的部分性能進行測試運行,模擬最終的運行環境對設備進行試運行。通常測試包括常態運行,特殊情況運行。
(3)性能確認 證明設備運行過程是有效的和(或)可重復的,并能達到預期的所有功能和安全要求(如準確性、精密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2.2.2儀器設備發生重大變化、出現故障維修后的確認
與血液質量密切相關的關鍵設備,當有新的或者有變化時需進行確認,設備維修重新投入使用,設備超出實驗室的直接控制范圍時,重新投入使用前必須檢查其性能和必要的校準。由設備科協助使用科室根據主要技術參數對新的或者有變化設備,使用有證標準物質、比對(包括平行、線性、批內、批間、室間質評等實驗)、存留樣品、測試、檢查、試運行,對人、機、料、法、環和過程作系統性評審等方式進行確認,保留原始數據和實驗報告。設備《確認報告》的收集至關重要,它可以證實設備性能可靠,持續符合預期的使用要求,《確認報告》是設備檔案持續完善及投入使用前的關鍵報告應是設備的重要檔案,歸檔保存。
3.設備檔案持續完善的管理要素
儀器設備檔案由使用科室設備管理員負責收集、整理、保管、并建立設備檔案目錄。設備使用科室的科主任應對關鍵設備的確認有清醒的認識,能制定對于強檢設備的強檢周期和自校設備的自校周期及方法并明確掌握,完成確認報告。設備科及考核組定期對新進、維修、強檢儀器要持續完善的設備檔案進行檢查。
4.設備檔案評比
設備檔案管理是設備管理的基礎性工作,為血站設備管理提供了信息、資料和數據,通過對設備檔案的初步建立和建立后在校準、維修、確認、報廢等檔案資料方面的持續完善、整理、分析和每年一度的設備檔案評比,可了解設備運行狀態,為設備安全檢查、檢測、故障診斷、隱患消除、血站固定資產核查等提供了重要的監督手段。
設備檔案評比要制定評比條款并設定參評人員,事前組織評比人員熟悉條款,由各科室主任及設備管理員全程參與,檔案評比內容要包括上述1-3款內容,在評比過程中要重點關注由國家計量部門強檢的設備,由設備投放公司年檢的設備,由單位自行檢定的設備,新設備及設備維修后的確認方法及性能確認,設備的固定資產編號、檢定周期、狀態標識等環節。評比情況要在總結會上進行經驗交流和推廣,對相關科室的密切配合及設備檔案的持續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讓設備檔案的持續完善與設備日常維護、檢定等工作、規范化管理成為一種正相關,最終達到促進采供血業務工作,保證血液質量的目的。 [科]
【參考文獻】
[1]余晉林,朱業華,田兆嵩.血站質量管理培訓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11.
關鍵詞:互聯網+;服務類專業建設;跨界融合
作者簡介:堵有進(1960-),男,江蘇南通人,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高職院校電子商務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編號:2015JSJG346),主持人:張蘭,邱春紅。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3-0081-04
2015年7月由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指出:到2025年,W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人才是推進“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發展的關鍵,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重地的高職院校,由于其具有與行業、企業、社會跨界的基本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鮮明時代特征和對社會環境的依賴性?!盎ヂ摼W+”已成為推進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不可逾越的時代背景,必將給高職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本文結合S職業院校的辦學實際,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服務類專業建設跨界融合的新思路和實施路徑。
一、跨界融合是“互聯網+”背景下服務類產業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發展背景下,與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深度融合、重組和創新的過程[1]。在服務業領域,一是“互聯網+”促進了服務類產業結構升級。由于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網絡廣告、在線租車、在線教育等大量興起,現代服務業體系已變得日益豐富,其中,第三方物流、研發設計、商業咨詢等生產業加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業的比重;二是“互聯網+”引發了服務類產業組織變革。傳統服務業企業的行業地位因跨界競爭受到沖擊甚至全面顛覆,傳統服務業的新格局隨著“互聯網+”的鯰魚效應正在重塑;三是“互聯網+”加快改變了產業資源配置。例如,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服務鏈和電子商務集團、智能物流骨干網、螞蟻金融服務集團三大支柱載體,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產業生態已經在阿里巴巴形成。
總之,無論是“互聯網+”在傳統服務業的縱向深入,還是新技術延伸拓展下現代服務業的不斷涌現,無論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互融合,還是服務業業態的拓展銜接,跨界融合皆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互聯網+”背景下服務類行業、企業塑造核心價值的基礎。
二、高職服務類專業建設需要跨界融合
“互聯網+”背景下服務業發展的跨界融合,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發生了三個方面的新變化:一是更加寬泛的跨學科背景。要求專業人才掌握的學科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儲備跨度更大,在任職水準、應用技能、專業等級以及研究性解決復雜問題等方面標準更高;二是更加突出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要求專業人才知識結構更新、創新意識更強、視野更加開闊,能夠洞悉創新的方向、把握創造的節奏;三是更加鮮明的個性化特點?!拔锫摼W+”背景下的服務業打破了傳統企業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提倡人性化管理,彰顯個性化人才文化。高職服務類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與企業行業技術需求相銜接,是高職院校主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并且,及時調整辦學思路與專業定位,培養與“互聯網+”時代跨界融合特征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亦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目前,高職院服務類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相脫節,專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變化缺乏聯動機制,專業培養目標過窄,融合度與復合性不高,加之人才培養過程缺少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從而造成培養的人才素質能力結構單一,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新要求。比如,在當今物流行業,不少著名企業紛紛實施“跨界”經營戰略:寶供物流“四輪驅動、兩翼騰飛”,通過構建大宗原材料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與產成品分銷平臺,力爭到2020年物流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其業務范圍已經涉及商流;怡亞通供應鏈管理集團充分發揮線下優勢,通過打造兩大互聯網平臺(兩天網),兩大渠道下沉供應鏈平臺(兩地網),以及物流主干平臺(一平臺),大舉進軍城鎮電商,實現業態新突破;順豐速遞以新的O2O模式進軍零售電商,城市社區便利店已基本覆蓋全中國??梢?,“互聯網+”背景下物流業“跨界融合”的新常態特征,已給傳統的高職物流專業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迫切需要高職院校主動應對行業新變化和企業新訴求,提高專業的動態適應性和過程優化速度,培養兼具物流業務、平臺營銷、信息技術與管理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的跨界復合型人才。
三、高職服務類專業建設實現跨界融合的路徑選擇
(一)拓寬專業口徑,構建集群式課程體系
互聯網作為一種服務性工具,由于其跨越時空,為分工協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它與傳統服務業相結合,迅速使得原有行業界限不斷模糊,體系日益豐富,發展空間迅速拓展?!盎ヂ摼W+”服務類專業需要培養既熟悉服務行業特定業務流程,又掌握IT技術,并擁有網絡平臺開發與管理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互聯網+”背景下服務類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局限在單一的工作崗位,要適度拓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較寬的適應面,以及應對行業變化的崗位遷徙能力。在課程體系的解構與重構過程中,要打破原有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邊界,借鑒互聯網平臺使人才培養走進工作場所,融入工作場景[2]。要以崗位群需求為依據,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的集群式課程體系,基礎平臺包括必需的、較為寬泛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能夠夯實學生寬厚的專業基礎;核心專業課程緊貼崗位需求,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的關鍵能力;拓展課程滿足學生跨學科知識的獲取和能力培養,適應新業態跨界需求。在集群式課程體系架構下,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相對穩定,核心課程持續不斷調整變化,拓展課程互聯互通網絡構架[3],既有利于教學建設的相對穩定和不斷積累,又能對“互聯網+”引發的行業變化作出快速響應,有利于跨界融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S職業學院的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2015年成為省級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針對我國“互聯網+通關”改革、貿易創新與便利化帶來的互聯互通,以及報關企業服務內容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的實際,及時調整、拓寬該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學校宏觀定專業,學生自我定方向,培養既能適應海關無紙化通關、自主報稅等改革措施,又可以為企業開展關務咨詢服務的報關人才。學院加快了專業目標向課程體系的轉化,經過對當前報關專業人才素質素養的認真分析,在基礎和拓展課程平臺上新增了跨境電商平臺操作、網絡平臺設計管理、信息檢索、圖形圖像處理和虛擬經濟等橫向課程,核心專業課增設預歸類研究、通關方案設計訓練和外貿函電等縱向課程。重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實用性強、跨界融合度高,為促進人才培養與報關行業轉型升級之間的相互耦合與協同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推進產教融合,建立在線化校企合作平臺
產教深度融合要求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相銜接,通過教育教學、生產活動、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的一體化,達到校企良性互動共同發展[4]。知識發展的高度分化與綜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利益相關者研究素養的提升,為知識生產機構的異質合作提供了可能[5]。“互聯網+”背景下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借助互聯網所具有的時g泛在、空間泛在和主體泛在等特性,改變當前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對稱、傳遞效率低下、組織體系冗長的現狀,促進職業院??旖?、準確地發掘企業和社會需求,及時應對市場變化,調整專業及課程體系設置,提供智能、定制式的個性化教育服務供給,探索在線化的產教融合途徑,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對現代職業教育及人才培養的需要[2]。
S職業學院以區域現代服務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為導向,根據服務類人才培養特點,發揮政校行企多方優勢,建立了校企一體扁平化組織機構,構建了多元實時互動、面向區域服務行業的專業云平臺,以此打造學校與企業“合作發展”共同體。2015年,學院以省級品牌、重點專業為引領,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區域現代物流職教聯盟理事長單位的作用,組建了由國內知名供應鏈管理公司、國家級行業協會和學校三方參與的創新創業學院(二級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借助該專業云平臺,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成果轉讓、技術與管理培訓等線上服務,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成本。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校企雙方人員互聘互認,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和科研工作,為學生提供網上教學服務,該平臺已成為促進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
(三)創新柔性組織方式,建設矩陣式專業師資團隊
“互聯網+”催生了大量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帶來了教學內容和專業建設內涵的巨大變化,作為與行業密切相關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要作出快速反應。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多采取垂直式組織結構,具體表現為“校-院/系-教研室”的三級管理模式,專業教師一般固定在某一個教研室或教學部門,這種傳統的組織方式以其結構簡單、關系明確、命令統一的優點為我們大家所接受[6]。然而,它難以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不利于教師的合理流動,降低了對市場反應能力。矩陣式專業師資團隊是在院系職能型組織基礎上,在全校范圍內甚至校外相關院校和企業中,基于項目與任務建立的一種橫向協調系統。在這種組織結構中,縱向是原有的職能系統(列元素),橫向是以項目與任務建立的專業師資團隊(行元素)。因此,專業師資團隊不再像傳統的系部或教研室針對具體專業而設置,它打破了原有院系、專業壁壘,更加關注行業企業的變化與發展,更加注重改善團隊整體的專業結構和素養,強調團隊中個體之間專業的互補與跨界,克服了原有組織結構下教師缺少橫向溝通的弊端,拓寬了團隊組建的選擇范圍。柔性化的組織方式加快了高職院校對“互聯網+”背景下專業發展的適應速度,將院校縱向職能管理體系與橫向項目任務協調有機結合,具有鮮明的靈活、便捷特點。
S職業學院為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師資隊伍建設的新需求,按照“系統設計、主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原則,積極推進治理結構的創新,出臺了《專業法人制實施辦法》和與之匹配的《教師績效考核》等制度,學校賦予專業法人高度的自主管理權,做到職權利全面到位,人財物自主管理。在教師專業團隊建設中,積極試行矩陣式組織管理方式。專業法人根據有利于快速跟蹤行業最新發展、有利于調整專業教學內容與建設內涵、有利于教學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等原則,按照團隊教師專業互補、跨界融合的總要求,有權在全校范圍內以及合作企業和院校中,組建專業師資團隊,安排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任務,實施績效考核,核發績效工資,并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目標與任務,不斷動態調整與完善。在專業法人按照權責對等原則行使團隊的組閣與管理的同時,學校按照有關目標管理原則協調職能部門與團隊管理之間的關系,促進專業師資團隊健康發展。
(四)共享實訓資源,建設聯盟式校內外實訓基地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不僅要面對服務業傳統業態,更要面對受“互聯網+”深刻影響而不斷出現的新興業態,同時,還要時刻應對即將被改變或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變革。在此情形之下,單一院?;蚱髽I,在實訓基地設施設備建設方面,總會存在開設項目適應面窄、先進性不夠,管理手段單一的不足。采取區域聯盟方式,發揮院校和企業群體優勢,借助“互聯網+”效率工具,可以整體提高實訓基地對人才培養的適應程度。
一是以政府人力資源、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導,相關院校和企業為主體,搭建資源共享、信息交互、互利共贏的實訓基地聯盟。依托基地聯盟,通過資源整合,發揮域內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各自優勢,更好滿足專業發展和教學要求;二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基地聯盟開放信息平臺。盟內各個實訓中心設施設備、實訓項目、實訓指導教師和中心開放時間等信息,并通過平臺對各個實訓中心開放內容列表管理,方便院校根據自身需要自由選擇;三是注重基地運行模式研究,建立相關保障機制。根據聯盟內各單位實訓中心建設經費渠道和隸屬關系,實施分類管理。盟內各單位自有實訓中心相互開放,可收取學生實訓材料費,聯盟基地基本運行費用由各單位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繳納;由政府、院校、企業多方合作建立的公共實訓中心,可采用第三方運行管理模式,通過內部結算、協議價格或政府補貼等途徑保證聯盟基地健康運行[7]。
S職業學院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牽頭成立了現代服務業實訓基地聯盟?;芈撁艘勒铡罢O管、學校主管、行業協管”的指導思想,由政府負責解決基地聯盟成立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聯盟管理機構設在S職業學院,負責日常管理運行,域內相關院校、企業自愿參加,并按照聯盟章程享受權利承擔義務?;芈撁艘勒招枨笠环矫驽噙x各單位現有實訓中心入盟,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相應的公共實訓中心。基地聯盟通過建立專門的信息平臺,進行信息、跨院校項目安排、師生教學互動和運行評價。通過利用各種利益杠桿,基地聯盟管理機構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平衡各方利益訴求,有效推進盟內合作工作。自聯盟運行以來,一方面降低了各院校實訓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可開實訓范圍明顯擴大,管理文化更加豐富,較好地滿足了各校對服務業人才培養的不同需要?;ヂ摼W技術的成熟為校際、省際、區際及國際合作創設了條件。
參考文獻:
[1]孔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62-65.
[2]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8):8-12.
[3]王博.以專業建設為抓手 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5-9.
[4]儲誠煒,吳一鳴,譚維奇.職業教育聯盟框架構建和運行機制實踐探索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4(12):21-24.
[5]曹東云,謝利民.新課改以來課程與教學研究知識增長方式的探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4-109.
[關鍵詞]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 網絡互連設備 脆弱性分析
一、引言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應用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大量企業網絡建成。由于人類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增強,所以網絡是否安全性已成為企業計算機網絡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網絡安全包括硬件安全和其上的軟件的安全。網絡硬件主要包括互連設備,比如:交換機、路由器、網關等?,F在針對硬件設備主要是進行一些安全方面的配置,例如交換機的VLAN,路由器的ACL配置等等,卻忽視了設備本身在工作中存在的脆弱性。本文依據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步驟的脆弱性和威脅性,通過分析幾種比較常用網絡互連設備的工作原理發掘其脆弱性。
二、交換機脆弱性分析
交換機在OSL數據鏈路層MAC子層工作,它可以連接到單獨的結點或整個網段的單個網段的單個端口,在它們之間交換數據。并且為每個端口到端口之間提供全部的局域網介質帶寬。
1.從設備自身來看
交換機在系統安裝,啟動和災難恢復時,是處于不安全狀態,有一定的脆弱性。其次它同樣也存在物理威脅,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可能破壞交換機。
2.從其工作原理來看
交換機接收到一個幀以后,檢查MAC幀的目的地址,并和自身內部的交換表進行比較,首先要保證交換表的正確性,否則會導致數據傳輸錯誤。如果找到和目的網段相連的端口,然后將該幀發往端口。如果找不到所對應的端口,交換機會向所有的端口發送該幀,并且通過回應幀,建立和端口號相關的MAC地址表,在下次傳送數據時就可以查表,不再需要對所有端口進行廣播了。這種對不知道目的地址的數據幀采用向所有端口發送數據包的做法,容易出現“溢流”現象。
交換機允許廣播幀溢流到整個網絡,同樣會引起其他不法主機的“竊聽”,可以采用VLAN。采用不同的交換方式的交換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例如直通式交換機,就無法區分數據流量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它只是實現快速轉發。存儲轉發式交換機可以解決數據安全性問題,但又可能存在數據包丟失的問題。另外,交換機在轉發數據幀時,存在輸入端口和輸出端口在速度上能否匹配的問題,如果緩沖數量少而沖突數據量大的話,數據幀就會丟失。
3.從外在因素來看
入侵者利用交換機軟件或協議的脆弱性進行攻擊,比如IP欺騙,TCP連接能被欺騙、截取、操縱,UDP易受IP源路由和拒絕服務的攻擊等等,同時也可能存在訪問權濫用或者后門等問題。
三、路由器脆弱性分析
由器工作在OSL模型的網絡層,它可以用來連接具有相同網絡通信結構的網絡,也可以連接不同結構的網絡。它為數據包提供最佳路徑,并且實現子網隔離和抑制廣播風暴。
1.從設備自身來看
路由器相當于網絡層的中繼器。路由器不能真正實現即插即用,需要很多配置。配置文件中一般包括路由器接口地址,登錄密碼,還有路由表的接口狀態,ARP表,日志信息。這些信息如果被攻擊者獲得,后果不堪設想。比如可以將路由器作為對其他站點掃描或偵察攻擊平臺,或者修改路由配置等。
2.從其工作原理來看
路由器是在網層上實現多個互連的設備。一個路由器有幾個端口,分別可以連接一個網絡或一個路由器。其主要任務是接收來自一個網絡接口數據包,根據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決定轉發到下一個目的地址的端口。由于路由器是一個多端口的設備,因此閑置的并且工作正常的服務器端口很可能被黑客利用,對于不用的端口,應該妥善管理。路由器接收到的數據包以后,首先在轉發路由表中查找數據包對應的目的地址,同交換機一樣,我們也要求路由表的正確性。虛假的路由信息會使數據發送到錯誤的地方。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數據包的幀格式前添加下一個MAC地址,同時IP數據包頭的TTL(Time To Live)域也開始減數,并重新計算校驗和。當數據包被送到傳輸端口時,需要按順序等,以便被傳送一輸出鏈路上。如果數據包不是發往直接與路由器相連的網絡,該路由器則把這個包轉發給另一個離最終目標更近的路由器。
現在,路由器還不具備安全和加密的功能,僅僅只有路由的功能,所以對待各種各樣的攻擊是脆弱的。
3.從外在因素來看
由于路由器是在網絡層實現多個網絡互連的設備。因此如果得到路由器的訪問控制權的話,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路由器來對其他的服務器發起拒絕服務攻擊,而路由器不會自動生成警報通知用戶正受到攻擊。并且路由器的訪問密碼極不安全,可以通過SNIFFER探測到,或在專屬公司網頁上可以查到。
四、網關脆弱性分析
網關又叫做協議轉換器,它用來連接專用網絡和公共網絡的路由器。網關是將不同協議集的協議進行翻譯、轉換,網關是最復雜的網絡互連設備,它用于連接網絡層之上執行不同高層協議的網絡,構成異構的互連網,通常工作在OSL模型的第4層和更高層。
1.從設備自身來看
網關是軟件和硬件結合的網絡互連設備,是最復雜的網絡互連設備,不同的網關用于不同的場合,其軟件和硬件自身也存在脆弱性。
2.從其工作原理來看
網關除了具有路由器的全部功能之外,還能為互連網絡的雙方提供高層協議轉換服務,即能夠連接兩個高層協議完全不同的網絡環境。當數據包從一個網絡環境通過網關進入另一個不同的網絡環境時,網關讀取信息后,剝去數據中原來的協議棧,然后用目標網絡的完整協議對數據重新包裝并輸出,以適應目標環境的要求[3]。但是用戶的特定數據通過網關或位于網關時是脆弱的,并且網關對惡意人員發起的操縱或修改也是脆弱的。
網關是局域網和廣域網連接的首選設備,其最常見的用途是在高層協議不相同的網絡之間充當“翻譯”,即提供協議轉換。協議轉換是實現網關的關鍵技術,也是國際互連網的技術難點。
3.從外在因素來看
網關都是針對特定的網絡互連環境設計的,不存在通用的網關。有時制造商會留下了可以獲得敏感信息的后門。
五、結束語
ITMA ASIA + CITME是亞洲織機市場的主要展會。包括所有著名德國制造商在內的115家德國企業將參加2014年的展會。德國參展商的產品幾乎涵蓋各個紡機領域,展示重點為紡紗、整理、針織、非織造布以及織造和絡筒技術。之所以選擇這些重點,是因為中國的“十二五”計劃在提高效率和環保方面設立了宏偉的目標。另外,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紡織生產商都遭遇了商品和能源價格的波動。如果在生產(例如棉T恤衫、廣告和功能性T恤衫的生產)中使用最新一代德國技術,可實現節能30%。提高能效就意味著提高效益。參加ITMA ASIA + CITME的VDMA成員企業將用他們的產品來證明這一點。
我們與中國的貿易仍處在相當可觀的水平:2013年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紡機和配件反彈到10億歐元,同時德國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機械每年也達到了10億歐元。參加展會的德國紡機企業希望在上海與中國紡織業的專業人士見面,進一步鞏固這種良好的業務關系。
ITMA ASIA + CITME is the leading fair for the Asian market. 115 German companies have registered for the 2014 show. All renowned German manufacturers will be present. The German exhibitors will cover almost all different machinery chapter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spinning, finishing, knitting, nonwovens, weaving and winding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focus of the German companies will be energy efficiency. With good reasons: The Chinese five-year-plan is setting ambitious goals in terms of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textile producer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are confronted with volatile prices for commodities and energy. If German technology of the latest generation is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e.g. cotton T-shirts, billboards and functional T-shirts energy savings of about 30% can be reached. Higher energy efficiency always means higher profits. The VDMA member companies exhibiting at ITMA ASIA + CITME will prove this with their products.
Th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ill on an impressive level: 2013 German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worth roundabout 1 billion Euros have been shipped to China - not to forget the machinery produced by German companies in China itself that reach nearly 1 billion Euros per year. The German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s at ITMA ASIA + CITME 2014 are looking forward to meet the trade professionals of the Chinese textile produc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to further deepen the good business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