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經濟學第一定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第一定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學第一定律

第1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牛頓力學

[中圖分類號] F4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8-0016-03

一、牛頓力學詮釋經濟理論的可行性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和運動規律的科學,而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遵從的規律的,兩者似乎大相

徑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布瓦索教授認為它們有內在血緣關系,經濟學不僅從經典物理學找到一般的靈感,而且采用了很多物理學的概念和模式來研究經濟學。布瓦索教授在《信息空間》一書中把正統經濟學稱為“牛頓經濟學”。米羅斯基也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模仿物理學不是隨意的或表面的,它的模式大都是逐個術語逐個符號地仿照物理學的說法。[1]段培君在《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一文中指出,牛頓力學的重大發現,啟示了經濟學家試圖做類似的思考:即經濟現象中是否也有這種均衡的規律?段培君認為,現代經濟學發展史的一個明確線索就是對“經濟世界中的牛頓定律”的“科學證明”。[2]

物理學與經濟學結合具備天然的基礎,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質世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的經濟世界,二者作為經驗科學,其理論都來自于對大量數據的歸納和總結,而理論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作為科學的典范的物理學,對于經濟學肯定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物理學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經濟學學科的分化。從一開始物理學概念的借鑒,后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借鑒,最后借鑒物理學一些規律來研究經濟學問題。物理學規律在經濟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推動經濟學的發展、新的經濟規律的發現或者促使經濟學規律的再認識。目前在學術界,出現以物理學有關理論來研究經濟學問題新的經濟學學科――物理經濟學和經濟動力學。

牛頓力學主要包括:(1)牛頓第一定律即是慣性定律, 物體除非受到力作用,否則會繼續保持其靜止狀態,或在直線上均速度運動;(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α;(3)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能量守恒定律:mgh= mν2,ν= ;(5)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 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用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k為引力常數,則兩物體之間的吸引力F的大小為:

F=k• 。

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開放與合作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行全面的開放政策,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從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的角度來看,這是構建區域的耗散結構的前提條件。我國的三十年的開放成果足以說明了這一點。這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重要,欠發達地區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相互制約的死平衡,整個經濟系統的外在表現為合力為零。由牛頓第一、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也為零,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原來相對的靜止狀態。全面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欠發達地區會受到外部的牽引力,此時的合力F≠0,那么α≠0。欠發達地區開始實行經濟的加速發展。

如何參與地區外的經濟合作,直接影響牽引力F的大小。本節應用萬用引力模型,對欠發達地區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分析。

在萬用引力模型F=G• 中:m1,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發生作用的實體質量;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距離可以改變;G為引力常數。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區域的相互引力F模型中,借鑒上述公式,可定義為:

F'=G• (1)

m1,m2表示兩地區要合作的經濟存量,如m1表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存量,那么m2則表示要合作的地區的經濟存量;r表示合作區域可以改變和縮小的因素;G為要合作的兩區域目前無法改變的因素,如目前國家的有關政策等。有上述公式可以知:F'與m1•m2成正比、與r2成反比。

要想改變上述合作的引力F'的大小,需要對兩方面的值進行改變:(1)使r減低到最小值,那些因素可以改變r的值,包括兩地區交通距離r1、信息距離r2、產業的相似距離r3、合作者的溝通時間長短和心理距離r4等,r= ri;(2)要增大m2的值,這要求選擇經濟條件強的地區作為合作的對象。

本節從下面幾點對欠發達地區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詮釋:

(1)欠發達地區政府在財政非常吃緊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與地區外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是減小與外界的路程距離r1。想致富先修路已經成為了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共識。

(2)在經濟發達地區設立招商辦事處,有兩點重要作用:一方面為了縮短與發達地區的信息的距離,在發達地區設立招商辦事處能盡早了解有關經濟信息,縮小相互溝通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信息距離要比交通距離更重要,這一點,在當今社會信息的價值也被人們所認可;另一方面,在發達地區招商引資,主要是考慮到發達地區的經濟能量m2較大,兩者的合作引力比較大。

(3)產業互補性與對接性,兩地區的經濟合作最終表現在產業上的合作,如果兩地的產業沒有互補性與對接性,呈現出競爭性,那么兩地就很難進行合作。若兩地的產業相似距離r3大,那么兩地的合作引力也較小。對于欠發達地區應在產業選擇上考慮發展發達地區的配套產業,相似距離r4小,這樣兩個的合作引力才能強。

(4)建立有效的區域合作制度。區域經濟合作中,必然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問題的出現也可能有利于下一步的合作。然而,若問題沒能及時地解決,也可能導致區域合作沒有實際效果。合作兩方,在合作中都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心理距離。有效的區域合作制度能消除兩方的心理距離,也有利于盡快解決問題。有效合作制度的建立因此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建立定期的合作方高層決策者的聯系會議,并設立日常秘書機構;另一方面,設計穩定的合作獎懲制度,有利于消除心理距離,這方面可利用有關博弈論知識進行設計。

區域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其受到的引力也是多方面的,這里引力合力不是矢量合成,而是符合簡單相加:

F=F'= Gi• (2)

欠發達地區要積極主動參加地區外的經濟合作,從各方面增加拉動經濟發展的引力合力。

三、欠發達地區經濟不平衡發展戰略

區域的不平衡發展戰略主要理論有:(1)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空間上并不是同時進行或均勻擴散,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比其它區域超前發展,則由于先得優勢,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的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后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二是擴散效應。(2)美國經濟學家艾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該理論認為,經濟進步并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增長極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區域間的不平衡增長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3)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點是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內容。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顯然,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它部門發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部門。法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或地域結構關系。因此,增長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4)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中心―論。他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于支配地位;而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于被支配地位。

從牛頓力學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的主導產業的培育和地區內多極點規劃作用進行分析:

(1)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區域經濟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是產業部門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首先是從主導產業部門成長開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會產生擴散作用,自己的優勢輻射到其產業鏈上相關的產業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擴散作用,自己的優勢輻射到其產業鏈上相關的產業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擴散作用主要包括前瞻效應、回顧效應和旁側效應。因此,科學地選擇好區域主導產業,對經濟欠發達的區域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欠發達地區因經濟實力有限,在產業發展上必須實行不平衡發展,在產業投入與重視的維度上有所側重。加大對主導產業的投入,可以增加主導產業的擴散作用的速度。這一點可以利用物理學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m表示主導產業自身產業的潛在能量,g可以看作目前條件下產業潛在能量的轉化率,h表示不平衡的投入程度,ν則表示主導產業的擴散作用的速度。

mgh= mν2,ν= (3)

有上面公式可以知,主導產業對外的擴散作用的速度與 成正比,g在目前條件下一般變化不大,因此,適度范圍內增加對主導產業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主導產業對外的擴散作用速度的提高。

(2)區域的多極點不平衡發展規劃。欠發達地區在區域規劃中,要在區域內選擇多極點來帶動區域整體發展。

下面以圖1為例,說明多極點對地區內的其他地方的引力大于單極點的引力。若規劃的單極點為O點,極點外地區為C點。現在規劃極點改變為A、B兩點。為了簡化說明,A、B兩點在O點的直線兩側,線段AB與線段OC垂直。欠發達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時間內為一定值,若分為兩個極點,設A、B兩點投入分別為原來O點的一半,假設三點投入產出函數相同,那么三點的經濟能量為:MA=MB= MO。設地區內規劃極點外C點的經濟能量為mc。FOC表示極點O對C點的牽引力,FAC表示極點A對C點的牽引力,FBC表示表示極點B對C點的牽引力。

由上式(7)可知,多極點規劃比單極點規劃,更能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但也不能任意擴大規劃極點,多培植增長點,因為欠發達地區的財力等經濟能量在短期是一定的,如果規劃極點較多,勢必在每個極點的投入較少,當投入低于某一值時,其經濟能量產出函數并非是指數和線性關系,甚至低于其投入的經濟量。此時,多極點規劃的效應低于單極點規劃的效應。

四、后 記

經濟學在其發展大量吸收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也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近來,已有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物理學與經濟學的聯系。本文從牛頓力學的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簡單的詮釋,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馬克斯•H•布瓦索(Max H.Boesot),王寅通譯.信息空間―組織、機構和文化中的學習框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2]段培君.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學習時報[N].2005-10-15.

[3]張國文.一種以物理定律為基礎的經濟理論嘗試[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1):81~85.

[4]常濱毓.茅于軾詮釋市場經濟與“牛頓定理”[J].東方企業文化,2007,(6):10~11.

New Annotation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ight of Newton Mechanics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Economics absorbs something valued from physics. Therefore some economists name legitimacy economics as Newton economics. The paper applies Newton mechanics principle to annotate imbalance development tactics and full cooper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第2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1熱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概述

熱經濟學起源與20世紀50年代末期,創始人為美國的Tribes。他在其指導的博士論文能量系統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將經濟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過系統逐個尋優達到全局最優的目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熱經濟學初步有了完善的體系,并被學術界命名為thermo-economics。

Tribes的學生Revamps還發表了熱經濟學孤立化原理的數學論證。隨后,美國的另一學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數為主要數學計算模式,進而發展了代數模式的熱經濟學。德國的Beyer,結構系數模式經濟學發展為符號經濟學,也稱知陣模式熱經濟學(因為西方國家習慣稱知陣為符號),知陣模式代表了熱經濟學的成熟階段。

到了1995年,王加漩等科學工作者開始在我國推行國際上各種流派的火用經濟學的先進理論。部分學者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對其研究應用,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熱經濟學的原理與優勢

目前存在的能量評價方法包括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基礎的能量分析法。這種分析法雖然操作簡單,且已經被廣泛應用,但評價值側重于量而沒有評價質。另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論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這種方法在對能量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的時候,得出的結果往往無法顧及經濟因素。目前最為科學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將熱力學分析與經濟因素綜合分析的熱經濟學分析法也稱火用經濟學分析法。這種方法結合了工程經濟學、系統工程、最優化技術以及決策理論等基本思想,兼顧能量使用的量與質,并將系統的火用流價格數據化,能夠評估兼顧能量使用效率與經濟價值的綜合結果,這種分析法在復雜的工程分析、診斷、優化、改進中,都有重大作用,技術優勢非常明顯。

熱經濟學的分析能夠全面輔助系統的優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進行系統優化時,確定考慮的變量及變量之間的關系,然后選擇約束條件和決策變量,最后用數學手段描述出目標函數與約束方程,進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夠對項目設計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包括對可行方案的選擇、對改進措施的評價、對成本的真實計算以及單元系統的維護與更替。

3熱經濟學的應用

熱經濟學是分析現代工程系統中一切與能力相關的系統的熱力學方法,一般來說,從原則上區分,可以分為兩大類方法,一是在卡諾和克勞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統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統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完善程度,通過把被研究系統與卡諾循環理想循環系統進行對比,從它們之間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統的完善程度。

二是以吉布斯理論為框架,采取熱力學勢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統中能量轉換過程,以熱力學勢為分析重點,進而分析各種形式之下功的數值。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評估被分析系統任意一點上的物流與能流所做功的性能。這一點能夠無視系統的機構復雜程度而直接對系統性能進行評估,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方法的特點,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這種方法,首先在化學熱力學領域被廣泛應用,而其他領域一般仍沿用第一類方法。

在我國熱經濟學分析法被引入到熱力系統,我國學者首先主要通過概念模型來分析熱力系統,并實際通過繪制結構圖對實際操作進行了指導,熱經濟學理論并且被用于分析復雜的能量體系,模擬故障診斷,并用于計算成本。

在系統的優化方面,熱經濟學被用于對系統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燃料、產品流的成本,和最紅產品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計算編輯火用成本的變化能夠建立能量損耗分析模型,實現了在線診斷系統性能的目標,隨后熱經濟學概念引入到火電機組,建立了加熱器故障診斷指標的通用數學模型,實現了加熱器故障診斷的可能性。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火用流的計價和費用分配問題,對把輸入的火用流進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級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計價策略,并將此原理應用于熱電聯產熱力系統之中。

生態系統的求解問題通常會遇到非線性問題和含義的穩定問題,對這類問題進行求解,必須使用微分幾何與張量代數、步驟較為繁瑣,且這些方法難度較大。再忽略精度細微誤差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使用網絡熱力學方法去求解,網絡熱力學分析法是近年來發展并逐漸成熟的計算方法,雖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第3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第4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 效用;邊際效用遞減;物理學;可驗證性

[作者簡介] 吳偉,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價格理論及其應用,重慶,401331

[中圖分類號] F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5-0014-0003

在經濟學文獻中,幾乎隨處可以看到物理學的深遠影響,或許是為顯得更加客觀,經濟學不僅像物理學那樣大量使用數學、采用數據,而且還直接引進大量物理學概念:諸如彈性、均衡等。經濟學應該向物理學取經嗎?從物理學的豐碩成果看,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經濟學應該向物理學借鑒的是什么呢?現在的主流趨勢是恰當的嗎?

一、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提出

經濟思想發展歷史上,法國經濟學家孔迪亞克被認為是效用價值論的開創者①[1][2]。他早在1778 年出版的《談商業與政府關系》一書中就認為[3]:效用是人們消費商品的過程中產生的滿足感,因此,效用只是人們賦予商品的一種主觀屬性而已。這種效用價值觀思想迅速傳播至法、德、英等歐洲國家。

在效用理論上,影響最大卻是比孔迪亞克晚幾年的邊沁[4]。邊沁是英國哲學家,他在1789至1802年期間提出的效用概念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效用概念的基本內涵幸福、實惠、好處、快樂、利益;其二,是每個人都爭取這指數愈高愈好。其三,是一個人的收入增加,收入帶來的效用增加速度減慢② 。

邊沁概念的第三個含義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后來,德國經濟學家戈森(1810 ~ 1858) 也提出了“戈森定理”[5],在內容上包含了邊沁的第三個含義,概述起來有三個方面: (1)欲望或效用遞減定理,消費物品的過程中,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遞減的;(2)邊際效用相等定理,即稀缺的約束下,要最大化滿足欲望,分配稀缺物品時,要能使人的各種欲望被滿足的程度相等;(3)原來的欲望被滿足后,只有發現新享樂或擴充舊享樂,才能取得更多享樂。

19 世紀70 年代初的“邊際革命”由三個代表人物發起③ [6]: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法國經濟學家L?瓦爾拉斯。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貢獻差不多就是戈森定理的進一步發展,在形式上主要就是數學方法的引進。

19 世紀90 年代,邊際效用價值論發展為兩個流派[7]:一個是以奧地利學派為代表的心理學派,另一個是以洛桑學派為代表的數理學派。前者以門格爾和他的繼承者龐巴維克為代表。

心理學派將心理分析引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引申出邊際效用量決定商品價值的規律,認為價值不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而取決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決于消費者主觀上感覺到的邊際效用。后者以杰文斯、瓦爾拉斯及其繼承者帕累托為代表。數理學派用數學方法論證自己的邊際效用學說,包括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兩套原理和方法。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適用前提辨析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時間內,一個人消費一種產品的邊際效用,隨其消費量的增加而減少,又叫戈森(Gossen)第一法則[8] 。

(一)產品概念的理解

首先,這一規律的分析對象是人們的消費行為,哪些行為算消費行為呢?穿衣吃飯一般都沒有異議地被認為是消費。但是讀書識字、旅游享受、身體鍛煉、尋醫問藥甚至求神拜佛等諸多行為能否算到消費行為的范圍呢?要怎樣界定這個理論的適用范圍才是恰當的呢?

回到最基本的立場上:從實用主義的立場來看,邊際效用理論作為經濟學的內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把問題再提升一層:經濟學作為經驗科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但仍屬于科學的范疇,那么科學的目的是什么呢?認識世界。衡量科學最重要的標準是什么呢?解釋力。解釋力就是一個理論能夠解釋的事實、現象的多少。解釋力越強是指能夠解釋的現象、事實越多。也就是說,解釋力越強的理論,適用的范圍越廣泛 ①。所以,作為科研工作者,要做的是盡可能拓展理論的適用范圍。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例,它用于人們對產品的消費行為的分析。如果產品的含義越廣泛,那么能夠用以分析的行為就會越廣泛,就越有機會挖掘出更大的解釋力。

那么在經濟學的范疇內,什么是產品呢?產品看得見嗎?有沒有非常客觀、直觀的標準,一下子就可以判斷出哪些事物可以算,哪些不能算經濟學中的產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其研究領域區別于自然科學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涉及到對“人”的分析。而人作為社會動物,在社會領域中的所有變量里,沒有哪個會是常數[9]。自然科學中,可以找到諸如阿弗加德羅常數等常數、常量,但是在社會科學中,沒有這個優勢。也就是說,不能找到一個這樣的準則,根據這個準則對事物性質的判斷結論是一勞永逸的。因此,還需要從“人”自身來界定產品。

作為經濟學中最為基礎的概念之一――產品,只能從行為上判斷:

“‘物品’是從英語‘goods’這個字翻譯過來的。因此,‘物品’這一詞有很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可釋義為產品(product)或商品(commodity),也包括服務(service)、友情、聲望、空氣、清潔、幽靜、愛人、愛,等等。凡是有勝于無的東西,不管是有形或無形,都是‘物品’――‘有勝于無’是經濟學上的‘物品’定義。從個人的角度看,親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都是有勝于無;美麗的相貌、可信的聲譽、動聽的聲音、溫馨的回憶、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 [10]因此,物品、商品、服務等都是產品的近義詞或替代詞。并且,產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對產品概念的這樣廣泛理解,立刻就大大拓展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適用范圍。從這樣的界定,可以立刻判斷,如果某產品由多個部分組成,其中單一部分對人們而言就沒有什么意義,因此不能算一個完整的產品。

最常見到的一個所謂“反例”是對于一輛四輪車而言,輪胎從一個逐漸增加到四個,邊際效用是增加了的。這樣的理解就誤解了產品的含義。在這里,因為要正常發揮車輪的作用,需要四個輪子同時到位,那么四個輪胎放到一起才能算一個產品。可見,產品的概念與人們日常的理解是不大一致的 ②。

(二)“一定時間”是多長呢?

先來看一個現象:在日常生活里,我們會時不時地遇到有商場、快餐、電影院等商家派發優惠券。在這些派發優惠券的活動中,有一個容易獲得眾所認同的現象(規律):商家派發出來的優惠券上主要內容無非就是告訴人們:做回頭客,繼續來消費,有優惠、有好處,一個較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價格上會有一個折扣,而且這個折扣在時間上的規律表現往往是,越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回來消費,享受到的價格折扣幅度會越大。因此,折扣券上的有效時間越是迫在眉睫,其優惠幅度越大。這是為什么呢?

毋庸質疑,這是消費領域中的問題,當然可以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但要怎么進行解釋呢?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有時間上的約束,優惠券的現象滿足嗎?要怎么判斷呢?“在一定時間內”,這個時間是多久呢?一年?一個月?一周?一天?還是一個小時呢?對于優惠券這個問題,時間長短要怎么界定呢?如果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明確而固定的常量標準,那就太簡單不過了。然而,按照前文的說明,人類世界里,是沒有常數的。也就是說,我們肯定無法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找到一個明確的時間范圍。既然如此,那這個“在一定時間內”的前提是否多余呢?

這里用一個經典物理學定律來解釋一個重要的理念:

好些物理學規律,比如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中的重力加速度數值為9.8米每秒、庫侖定律等理論的前提條件都需要真空狀態。而何為真空呢?真空是一種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狀態。在驗證這些物理定律時,物理學家們找到的是“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狀態”嗎?物理學家們的實驗室基本上都是人造的,也就是說真空的狀態也是人造的。那么他們如何能做得到造出來的確是真空狀態呢?要把實驗儀器中的所有氣體全部抽走是真空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一點就無法絕對完成。要構造真空的實驗環境,科學家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努力把儀器中的氣體抽出來,但是他們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所謂的絕對真空狀態。既然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空狀態,豈不是這些物理學定律就沒有機會得到檢驗了?

物理學研究得到的豐碩成果,以及帶給我們的巨大價值意味著:我們想錯了。錯在誤解了科學① [10]。首先,實驗條件越苛刻,難度就越高,相應的成本就越高。而科學本身就含包著效率、簡單之意,也就是說絕對不是不顧成本進行科學研究;其次,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檢驗都只是模擬、只是逼近。即對于需要真空狀態的物理學定律而言,真空的程度越高,那么實驗結果與理論推推測的結果之間的誤差就會越小。所有的驗證都是有誤差的,人們能做的是,不斷努力(或改進實驗條件、或者改進理論)從而縮小實驗結論與理論結論的誤差。

經濟學作為科學,其驗證過程與物理學沒有差異。回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前提條件之一――“一定時間”中,其含義的時間有多長呢?理論上,這個時間應為零:即消費一個產品與下一個產品之間的時間間隔為零。顯然,這樣的條件怎么可能達到呢?當然達不到。作為發展最為成熟的物理學所需要的絕對真空狀態又何時實現過呢?如同物理學中,越是接近真空狀態,理論推測結論就會越準確(即實驗結論與理論結論誤差越小),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里,消費同種產品時,相鄰兩次消費活動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邊際效用遞減的效果就越明顯。消費者對所消費商品的愿意付出的價格高低取決于消費所得的效用大小,消費所得的效用越大,愿意付出的價格也就會越大。在優惠券的例子中,如果消費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回頭客”,則能獲得的效用就會下降得更多,那么商家就得給予更多的價格優惠。這就是前述問題的解釋。

三、結 論

經濟學受到物理學的影響絕不能被低估。新古典經濟學的大宗師馬歇爾[11]是一個極佳的例子,他本人首先是個數學家、哲學家,然后才是經濟學家。非常容易觀察到的情況是:不僅表現在大量物理學概念不斷被引進到經濟學中,還表現在對數學知識的大量應用。可以說,沒有物理學就沒有經濟學。但是,不幸的是這些方面的影響對與經濟學的科學性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筆者認為,經濟學更應該受到物理學在追求科學性的理念上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理念就是追尋可驗證性,即可以用現實中事實、規律來證實這個理論的對錯。這是科學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要求。物理學作為一門發展得最為成熟的自然科學,在追求可驗證性方面積累了大量難得的“經驗”、“教訓”。經濟學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應該停下腳步,反思現在所做的工作是否是恰當的,反思向物理學所學到的是精華還是表象、形式。我們應該以理論大師馬歇爾為榜樣,他雖然具備深厚的數學功底,但是在其代表作《經濟學原理》中卻見不到數學知識的大量應用,顯然,他認為數學只是形式,代表不了經濟學的實質內容,即數學的采用與經濟學的科學性無關。同時,也有人指出,上世紀60年代末經濟學頒發諾貝爾獎的原因并非是數學的應用[12],而是可驗證性的富有成效的追求。作為經濟學者,只有隨時牢記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必須按照科學的要求來進行學習和研究,才能無愧于社會科學皇后的美譽。

[參考文獻]

[1]劉勇,.邊際效用論價值述評[J].價值工程,2005,(1).

[2]孔欣.邊際效用理論述評[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2,(4).

[3]于新.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發展歷程的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10,(3).

[4]張五常.科學說需求[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0.

[5]理查德?豪伊.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George Stigler.The Development of Utility Theor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LⅧ(August and October,1950)

[7]朱江麗.邊際效用理論的研究方法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4).

[8][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M].蕭琛,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9]帕斯卡?薩蘭著,李子譯.奧地利經濟學派:學智之旅的頂級成就[EB/OL]http:///Portal/pencilwork/20110518014127.aspx,原文見“在線雜志”“自由意志學派論文”(Libertatian Papers).

[10]高小勇.經濟學家:無知無畏的瘋狂[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5.

第5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奧肯定律” 經濟增長 城鎮失業率

一、引言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經濟形勢險象環生,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嚴重困難。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已成為我國全體國民普遍的共識,其中保障就業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然而,面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持續高漲的城鎮失業率,中國經濟是否違背“奧肯定律”的問題也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這也成為目前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它將成為我國穩增長、促就業的政策選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我國1978-2008年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失業的關系問題展開深入的實證分析,以檢驗中國經濟是否違背“奧肯定律”,并由此邏輯性地推導出富有啟發意義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與失業的關系問題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而關于經濟增長與失業關系研究最有影響的成果當屬“奧肯(Okun)定律”(1969)。國外關于經濟增長與失業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經濟理論方面,且凱恩斯學派、發展經濟學派等早期研究并不把經濟增長與失業必然聯結,只是近期的研究才將兩者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奧肯定律”出現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才多了起來,如 Brauninger、Pannenberg (2002)運用1960-1997年歐美數據關于Solow模型中的失業與生產力增長關系等研究。代表性成果的還有Blanchard and Summers (1986)、Song and Wu (1998)等人的研究。

國內關于經濟增長與失業關系問題的研究則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實踐中已出現失業、下崗等問題開始的,且多以“奧肯定律”為研究出發點。如楊子暉(2009)基于第一、二代面板單位根檢驗的實證分析,認為我國存在著顯著的失業回滯效應,而龔玉泉、袁志剛(2002)在《經濟學動態》上撰文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及形成機制”。此外代表性的成果還有夏杰長(1999)、王國榮(2001)、鄒薇(2003)、王艾青 (2008)等。問題是中國經濟真的背離了“奧肯定律”嗎?

深入分析現有的大部分研究,會發現人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失業問題加以解釋。在這個問題中,對于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率是沒有異議的,但對中國的失業率則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問題;或許出于各自研究目的不同,有的從國有企業隱性失業顯性化 角度出發、有的從經濟結構調整效應 角度出發、有的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角度出發、還有的從技術進步的擠出效應 解釋之,因而如何界定失業率就成為解釋中國經濟增長與失業關系的一個難點問題。另外,許多專家和學者以不同的方法對我國城鎮失業率進行了推算。比如,周天勇(2003)通過對適度城鎮人口勞動參與率與實際城鎮人口勞動參與率的比較,從而推算出中國城鎮失業率;熊祖轅(2004)通過建立一個調整系數,將普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結合起來從而推算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王艾青(2008)則是先通過在社會總經濟活動人口扣除農村就業人口得出城鎮經濟活動人口基礎上推算出城鎮失業人口,并推算出城鎮失業率等。這些推算的方法盡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同的方法得出的不同的結果卻缺乏可比性與可取性,甚至于這些方法本身無一例外也是同主流解釋一樣局限于從中國城鎮失業率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中國城鄉社會的失業率角度出發。但可惜的是現有的研究幾乎沒有人從二元經濟結構的現實出發,將城市經濟中的GDP增長按產業結構與城鎮失業問題相關聯。有鑒于此,本文嘗試著做一個有益的補充,從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中國國情出發,在先行對現有中國GDP增長與失業分析的基礎上,再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對經濟增長與失業的關系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并由此得出富有啟發意義的結論與政策建議,從而為我國穩增長、促就業的政策選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接下來,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本文理論架構的分析和闡述,并對本文實證中所采用的數據進行簡要說明;第三部分為本文的實證結果與分析;最后是全文的結論,并由此對完善“穩增長、促就業”的宏觀控制機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二、理論構型與數據說明

1. 理論模型

基于“奧肯定律”理論模式,本文將對“奧肯定律”理論模式做進一步的分析闡述。

從經濟學理論上講,一國的經濟增長是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經濟增長會增加勞動投入、吸收就業,從而降低失業率,因此,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應該存在負相關關系。美國經濟學家奧肯便描述了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這種反向變動關系,即失業率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降低。具體而言,他把失業率作為一個變量,從測量“可能的產出額”出發,通過觀察美國1947年-1960年的實際產出和失業率的變化,從而得出了有關實際產出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定律,即實際產出每增長1個百分點,失業率將下降0.3個百分點。

用方程式表示為: (1)

其中 為產出缺口,為失業變化率; 為t期的失業率, 為t-1期的失業率; 為t期GDP的增長率, 為t-1期GDP的增長率; 為系數(實證結果為0.3);

奧肯的這一經驗規則,已經在歐美實際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證,并已經被主流經濟學理論和實證分析所接受。因此,為了考察我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保持較高增長率的同時,是否呈現出與“奧肯定律”不一致的發展軌跡,本文將對1978年-2008年我國失業變化率與GDP增長變化率進行相關回歸等統計分析的同時,還將分別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展開深入分析。

基于中國城鎮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假象,我們可假定: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經濟發展軌跡背離了“奧肯定律”,則背離的情形在中國經濟奇跡的同時,無非是“經濟高增長與高失業同時并存”或“經濟高增長與失業不相關”。

2. 數據說明

為了對“奧肯定律”是否適應我國經濟進行有效檢驗,依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了我國至今為止監測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作為我國失業率的代表變量(正如前文所言,這也是目前國內主流學派所采納的代表變量),樣本時間跨度為1978-2008年,數據來源于各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1. 變量選取、數據描述與理論模型具體化

本文在模型設定中把“奧肯定律”表示為: 或 ;為便于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對經濟增長與失業的關系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我們需要對模型具體化,模型中涉及的變量包括:

中國城鎮登記失業變化率( ):表示為t期登記失業率 與t-1期登記失業率 之差;

中國GDP增長的變化率為 :表示為t期GDP的增長率 與t-1期GDP的增長率 之差;

:第i (指一、二、三產業) 產業GDP的變化率;

此外還包括等系數,其意義與方程(1)相同。

2. 中國經濟增長與城鎮失業關系分析

要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城鎮失業關系進行分析,首先需要根據1978年~2008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變動與GDP增長率的變動數據(因篇幅限制,相關變量的變動數據匯總表已省略) 繪出各自的序列曲線圖及其關系散點圖(見圖1一圖3)。

圖1:1978-2008年中國GDP增長變化率與城鎮失業變化率關系散點圖

通過觀察圖1、圖2與圖3,不難發現中國經濟增長率與城鎮失業率之間的變動還是顯現出兩者之間存在反向關系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沒有出現前文提出的“背離假定”。換言之,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還是存在符合“奧肯定律”的可能性。對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利用SPSS17.0分析工具對其回歸并分析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在進行正式的回歸分析之前,本文首先采用SPSS17.0軟件對中國GDP增長變化率與城鎮登記失業變化率等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得出的Pearson 、Kendall's tau_b、Spearman's rho等相關系數分別為負0.357、負0.343、負0.456(存在“低”相關性),且各自的Sig. (2-tailed)為0.053、0.011、0.011;同時,考慮到中國因市場取向體制變革而釋放出的高增長對中國GDP增長變化率與城鎮登記失業變化率的影響,我們也對變量進行了偏相關分析,得出的結果是其相關系數為負0.418,且Sig. (1-tailed)為0.012。接下來,我們認為,可以對中國GDP增長與城鎮失業變化率進行回歸分析(如表1所示);此外,還可以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對經濟增長與城鎮失業的關系展開回歸分析(見表2所示)。

由表1的回歸結果可知,回歸標準系數為負0.344,F值為4.03,t值為負2.007,S值為0.054,回歸方程基本上可認定為有效,且回歸方程的具體形式可表達為 ;

而表2的回歸結果表明,不同的產業增長變動率對城鎮失業的變化影響是不同的,盡管三大產業的回歸標準系數都是負數(意味著反向變動關系),但其中第一、二產業不僅回歸標準系數絕對值要低,而且還不能通過F值、T值、S值等相關檢驗,相比而言,第三產業GDP增長的變動率與失業的變化率之間的回歸標準系數為負0.514,F值為10.792,t值為負3.285,S值為0.003,回歸效果顯著,且回歸方程的具體形式也可表達為 。

顯然,根據以上的圖表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經濟總體上還是基本符合“奧肯定律”,并沒有出現國內部分學者所論述的“背離”現象。那么它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高增長與城鎮失業的關系遵循“奧肯定律”首先是由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決定的;其次才是受中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轉型與中國經濟投資推動增長模式 等阻力的干擾。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不斷顯化城鄉隱性失業,同時我國采用城鎮登記失業又使原有城鄉隱性失業顯性化后再次部分隱性化。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以城鎮登記失業率為出發點,利用我國1978年-2008年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城鎮登記失業率變動關系是否背離“奧肯定律”作了實證研究和比較,并由此得出富有啟發意義的結論:中國經濟總體發展軌跡并沒有偏離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或者說并沒有偏離“奧肯定律”。

具體而言,無論是中國經濟增長與城鎮失業的總體關系分析還是第三產業(一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在產業結構層面上主要體現為第三產業的結構性變化)層面上的個體檢驗,研究結果均表明:自從我國進行市場經濟取向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軌跡同樣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軌跡,即經濟增長與失業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動關系,正是這種反向關系的存在,不僅實現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或者說農村失業者)有效地轉移,而且也促進了城鎮原有的隱性失業者的就業。當然,我國經濟發展軌跡在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同時,也受到來自二元經濟轉型與中國經濟投資推動增長模式等因素的干擾,致使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經濟背離了“奧肯定律”,甚至于還有的學者(如羅斯基 )據此質疑起中國經濟實際增長速度。

因此,為了使“穩增長,促就業”在理論與實踐中深入人心,完善我國治理失業的宏觀調控機制,基于現有中國經濟增長與失業關系理論的研究,我們對此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 在“十二五”規劃時期內,面對現在和未來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應成為我國全體國民普遍的共識,其中保障就業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2.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尤其應優先扶持城鄉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積極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

3. 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其中,就戶籍制度改革而言,應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戶口、城鎮戶口和藍印戶口等,全面建立以居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為戶口準遷條件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打破城鄉壁壘,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4. 深化教育體制創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使技能培訓與城鄉勞動力素質培訓相結合; 即應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大力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培訓領域,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培訓,逐步建立起城鄉勞務培訓的長效機制,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就業者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落實政策、學校與資金上的扶持。

5. 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逐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與失業保障體系,把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緊密地結合起來。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

當然,本研究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和拓展之處。由于篇幅以及二元經濟結構數據的獲取性等限制,我們只限于利用1978-2008年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城鎮登記失業率變動關系作了實證研究和比較,指出中國經濟總體發展軌跡并沒有偏離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或者說并沒有偏離“奧肯定律”;在我國,城鄉統一的失業率為多少、中國城鄉全社會失業的動態變化成因及其變化軌跡,還有經濟增長與失業的較低的負相關性的具體成因又是如何等;這是我們下一步研究中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Okun 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sperit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132-145

[2] Brauninger, Pannenberg. 2002. Un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within an augmented Solow model. Economic Modelling,19:105-120

[3] Blanchard and Summers,1986,Hysteresis and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4] Song and Wu,1998, Hysteresis Unemployment:Evidence and OECD Countries,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38,181-192

[5] 楊子暉,我國是否存在失業回滯效應 [J].南方經濟,2009,(10):8-17

[6] 夏杰長,經濟增長:反失業的根本出路[J].求索,1999,(4):13-15

[7] 王國榮,經濟增長與就業機制、模式、觀念的變革[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3):23-29

[8] 鄒薇,中國經濟對奧肯定律的偏離與失業問題研究[J].世界經濟,2003,(6):40-47

[9] 王艾青,中國經濟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問題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8,(6)

[10]王城,中國就業轉型:從隱蔽失業、就業不足到效率就業[J].經濟研究,1996,(5)

[11] 湛新民,當前的結構性失業和再就業[J].經濟學家,1999,(4)

[12] 宋小川,無就業增長與非均衡勞工市場動態學[J].經濟研究,2004,(7)

第6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就業率;計量經濟學;影響因素

一、文獻綜述

較低的就業率既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產生不好影響,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對影響我國就業率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黃艷(2010)在《影響我國就業因素分析》一文中從影響就業的宏觀層面考慮,在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網上選取1989年至2008年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支出、居民消費水平等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國內生產總值是影響我國就業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本文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

黃志云(2006)在《影響我國就業的因素分析及解決措施》一文中認為要解決就業必須轉變就業觀念,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要加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要保證最低平均工資,要掌握好平均工資與就業率之間的關系。

此外,西方經濟學家關于就業理論也做了很多研究,首先是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不能通過市場作用的自我調節達到"充分就業",面對失業問題,凱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有政府刺激經濟、擴大有效需求的宏觀改革措施。其次是最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線",它主要描述了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系。失業率越高,通貨膨脹率越低;失業率越低,則通貨膨脹率越高。最后是奧肯定律,這一定律認為,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同時就業率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

二、模型的建議

1、變量的確立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學的有關理論,本文選取了影響我國就業率的三個變量,分別是國民生產總值、工資水平和通貨膨脹率。選這三個變量的主要依據如下:首先根據奧肯定律:國民生產總值變化與失業率間的關系,說明在經濟繁榮時期,失業率低,就業率水平高;在經濟蕭條時期,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可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或降低直接影響就業率的重要因素。其次,工資剛性理論認為:工資可以對勞動力供求的變化做出反應,但其調整過程是非常緩慢的,正因為這種滯后性影響失業率的上升或下降,從而影響就業率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就業率的時候工資水平也是重要因素。最后,菲利普斯曲線表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短期內,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呈反向關系,既低水平的失業率伴隨著高水平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通貨膨脹率也是影響就業率的主要因素。

2.模型的確立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模型可建立為:

Y=%[0+%[1X1+%[2X2+%[3X3+%e

其中,Y表示就業率;

x1表示國內生產總值;

x2表示平均貨幣工資;

x3表示通貨膨脹率;

u為隨機干擾項;

3.模型數據(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1985-2000)

三、參數估計

運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OLS估計,得出方程如下:

Y=79.50618318+6.006334741*X1+0.0002342325*X2+3.608958283*X3

(1.8382) (0.6624) (2.1418)

從回歸方程的結果中得出了R2值為0.9714,調整后的R2=0.9642,DW值為0.9530,F值為136.87,以及各個系數的T值等,這些都是模型最初的參數估計。

四、模型檢驗

1、經濟檢驗:根據最小二乘法得出了模型的初步方程

從回歸方程中看出: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工資以及通貨膨脹率的系數均為正,意味著這三個解釋變量越高,就業率就越高。初步通過經濟意義檢驗。

2、統計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R2=0.971704,調整后的R2=0.964255;可以看出擬合優度較高,通過該檢驗。

(2)F檢驗:給定一個顯著水平#?0.05,方程中F=135.8781,查F表得到一個臨界值F0.05(3,16)=5.29,F>F#叮蟯ü煅欏?

(3)T檢驗:給定一個顯著水平#?0.05,方程中X1的T=1.838209;X2的T=0.662497;X3的T=2.141874;查表得出T(#?2)(16)=1.771 , T>T#叮薠2沒有通過檢驗,其他變量都通過檢驗。

3、計量經濟學檢驗

(1)異方差檢驗: 用GQ檢驗該模型是否存在異方差。將16個樣本分成兩組,16-4=12,12/2=6,因此以1985-1990為第一組數據,1995-2000為第二組數據,選取解釋變量X1排序,分別做回歸。

得出SE1=0.227966,SE2=0.308757;

計算F統計量:F=0.308757/0.227966=1.3543;在5%的顯著水平下,F(0.05)(4,19)=5.29;說明該模型不存在單調遞增型異方差。

(2)多重共線性檢驗:對Y分別關于X1、X2、X3做最小二乘回歸,分別回歸后我們發現X1的可決系數最大,因此選定X1作為模型的第一個解釋變量,再逐步回歸。逐步回歸中發現,加入變量x2時,可決系數變化不明顯,因此剔除解釋變量x2。得出以下方程。

Y=79.50618318+8.151591899*X1+3.34593275*X3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我們得出:1、總體來說,我國雖然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但是就業率比較穩定。2、影響我國就業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國內生產總值,其次是通貨膨脹率。3、平均貨幣工資水平對我國的就業率影響不大,這與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以及職工工資水平基本相差不大有關。4、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提高我國就業率的關鍵。

根據測量結果提出相關建議:首先,我國需要采取一個適度的通貨膨脹率政策。通貨膨脹率對我國就業率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根據上面的計量分析,通貨膨脹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可是我國就業率上升3.58%。考慮到通貨膨脹率增長對就業率和社會的影響,我國可以采取3%-7%的通貨膨脹率。其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是就業率提高的關鍵。根據上述計量分析,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千億元,就可使我國就業率水平增加7.88%。最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大力促進就業。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重視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就業容量大的服務型企業和中小企業。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黃艷.影響我顧就業因素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08.

第7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新制度 經濟學 高職院校 管理體制 創新管理

作為教育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發展對于整個高校教育的騰飛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度不斷增強,設立了多個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以帶動其他高職院校的發展。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在新制度經濟學下進行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管理者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第一,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專業的師資力量為保障。專業的教師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培養學生的中堅力量。所以,高校的發展需要專業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的政治水平、業務素質、個人修養等都是需要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這就需要我國高職院校有一個完善的、針對教師隊伍培訓的管理制度,以提高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但是,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素質已經不能滿足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影響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與教學發展的一大因素。所以,高職院校急需創新管理體制,以解決教師培訓的問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

第二,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著高職院校的管理制度也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創新的重點思想。在管理學中有這樣的理論:人的發展是靠自身“自我實現”內驅力驅動的,而管理則是開發人的這種內驅力,使其充分激勵個人的發展,從而達到最初管理的目的。這種內驅力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合力、優化人際關系等,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管理目標的達成。傳統的高職院校管理體制是以制度來管理,并沒有考慮到人的“自我實現”內驅力,所以,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創新發展是,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創新的必由之路。

第三,高職院校在管理體制下分為不同的部門,比如,教務部門主管高職院校的教學,財政部門主管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管理部分主管高職院校的管理事宜等,這些部門只有協調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但是,每一個部門都有其部門領導,這就造成了多領導并存的狀況,各個領導對自己部門都有管理權力,而管理部門的工作正常進行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另外,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中,還要受到當地教育部門的管理,一旦教育部門領導與高職院校領導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措施相沖突,那么就很難順利管理高職院校的事務。所以,為了明確各部門分工、解決多領導管理的問題,需要高職院校進行管理體制的創新。

二、新制度經濟學下,探討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策略

(一)概述新體制經濟學的內涵

對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為我國學者爭相研究的問題,其中以劉斌夫所著《新體制經濟學泛論》為代表。在《新體制經濟學泛論》中,劉斌夫提出四大規律、十大定律,都是值得思考的。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是一種低效率的體制,使高職院校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高職院校需要創新管理體制,并通過新型的管理體制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在此,本文著重介紹幾個有關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創新的定律。

競爭與需求定律: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是根據社會建設、經濟市場發展所需來培養的,這是促進高校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不同高職院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這也為高職院校的發展、管理體制的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只有滿足市場需求,運用競爭激勵原理,才能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

價格與價值的現代定律:價格是一個變量,同樣價值也是變量,尤其是對于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其培養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其在社會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可大可小。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就要努力創新管理體制,滿足社會建設對于人才的需求,這樣高職院校的價值得到提升,其發展自然會愈發迅速。

資本投資與收益規律:高職院校的發展除了國家教育撥款之外,還有社會各界的捐款與投資。對于投資者來說,獲得利益是最終目的。所以高職院校在進行管理體制創新研究時,應該注意投資于收益之間的關系,提高資本利用效率,進而擴大高職院校的經濟效益。

(二)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策略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校重要的組成元素,它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策略分為兩部分,一是國家教育部門對于高職院校管理的體制的創新,另一個是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創新。只有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都進行管理體制的創新,高職院校的發展才會更加迅速,才可為我國的建設輸送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才能促進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第一,我國教育部門管理體制的創新

高職院校是在我國教育部門領導下的、為國家建設輸送實用型人才的教育機構,所以,高職院校是受我國教育部門管理的。在我國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研究創新的管理策略,以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首先,加強地方教育部門的建設。地方教育部門的建設成為影響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地方教育部門應該設立監督高職院校發展的運行結構體系,及時對高職院校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正,指導高職院校的管理與發展。其次,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等的完善,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雖然對我國的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國家對它的性質、責任、義務等問題的定位還不是很精確,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化管理。最后,國家教育部門對于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撥款時,應該注意結合高職院校發展的具體情況,并且下派管理人員協同高職院校內部管理者進行管理。但是,要注意高職院校多領導問題,嚴格以提高高職院校管理水平與教學質量為管理原則,以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為管理目標,積極合作,協同管理,這樣才能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

第二,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創新——以人為本

教師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中教師隊伍建設管理的力度。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也影響著高職院校的聲譽,進而影響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投資。管理者應該積極探索適應高職院校發展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管理體制,創新進行教師的管理。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完善教師激勵制度,以物質獎勵的形式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高高職院校在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

學生是高職院校培養教育的對象,完善的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可以促進他們的發展。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在“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下,以創新的手段進行管理。具體可以明確學生的價值,按照適應學生發展的原則,利用各種手段,充分提升學生的價值,使學生能為國家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再反過來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效益,吸引更多的資本投資,提高高職院校的經濟效益。

結束語:

高職院校的主要辦學宗旨是為國家的發展輸送專業的實用型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的。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的創新,也是將“人”作為管理體制創新的出發點,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不斷探索創新的管理體制,使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能夠在新制度經濟學下,更好地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做貢獻,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盛燕萍. 對改革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若干思考[J].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6) .

[2] 劉春霞,李 峣. 當前競爭態勢下高職院校發展戰略選擇——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為視角[J].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09,(01) .

[3] 胡立和. 高職院校管理機制創新的理論研究[J].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 2009,(01) .

[4] 羅湘明. 地方性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8,(01) .

[5] 曾文苓.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高職校園——從人性假設的視野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J].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

第8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就業;啟示;制度

近年來我國就業問題十分突出,對就業問題的研究也開始增多。本文致力于對相關理論進行梳理,闡述在制度變遷的環境與背景下我國就業問題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以及這種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源于的制度環境,以對我國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借鑒作用。

一、國外對就業問題的相關研究

國外就業理論成果頗豐。早期文獻較多地關注勞動力需求,具有代表性的是勞動力需求邊際生產力理論和凱恩斯的就業水平取決于總需求水平理論。20世紀下半葉,發展到勞動力供給研究,代表人物為加里?貝克爾、西奧多?舒爾茨等,其中貝克爾在勞動力供給研究方面做出了基礎性貢獻,為后來的勞動力供給理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可以概括為“遵循市場法則的均衡就業”理論,它以“薩伊定律”為基礎,認為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經過利息率與工資的自動調節,最終使勞動的供給與需求實現均衡,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失業。薩伊以后的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提出,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使得儲蓄可以全部轉化為投資,形成充足的市場需求,從而最終實現充分就業。然而就在這一時期,自由放任的就業理論也受到一些經濟學家的批評與質疑。凡勃倫和康芒斯等一批制度經濟學家也意識到古典就業理論與現實不符,即使在庇古的自由競爭框架內仍有可能存在“自愿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由此可以證明單純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是很難達到充分就業的。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產生。凱恩斯認為失業的根源在于三大心理規律決定的有效需求不足,確立了國家干預經濟、解決就業問題的經濟學理念,使經濟學及其就業理論進入到了現展的新階段。二戰以后,凱恩斯的就業理論上升到經濟學的正統地位,菲利浦斯曲線也成為西方國家制定就業政策的重要依據。美、英等國在40年代中期就分別通過了所謂“充分就業”的立法。

20世紀60年代,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出現,提出了“自然失業率”的概念并以此來否定凱恩斯“非自愿失業”的存在,認為菲利浦斯曲線所表明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此長彼消的關系長期內不會存在,反對凱恩斯主義通過國家干預刺激需求的就業政策。

反對凱恩斯就業理論的還有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供給學派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供給學派批評凱恩斯只注重需求而忽視了供給。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則認為,人們的理性預期會抵消掉政府干預經濟政策的政策效應,使之歸于無效。并再次強調市場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如何選擇好適當的市場放任度和政府干預度,在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是現代西方就業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做出較系統研究的是發展經濟學就業理論。發展經濟學把勞動力就業、人力資源利用看作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認為勞動力利用不足,人力資源大量閑置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困擾,進而提出了一系列的就業理論,力圖排除困擾。發展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包括勞動力閑置標準、勞動者失業原因、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剩余勞動力遷移規律和就業政策。其中劉易斯-費-拉尼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和托達羅的勞動力轉移模式在理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中劉易斯-費-拉尼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和托達羅的勞動力轉移模式在理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以古典經濟學假設為前提,把西方早期工業化過程作為其理論的經驗依據,把發展工業作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農業的發展。此后的費景漢和古斯塔夫?拉尼斯對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式給予了補充和發展,對農業給予了必要的重視。托達羅在研究中,強調了收入預期在勞動力遷移中的作用以及制約勞動力遷移的因素,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并從地區與部門結構平衡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調整措施。

總結來看,對于就業問題,西方經濟學總的來說可分為兩派:薩伊、馬歇爾、庇古、弗里德曼等崇尚市場行為,主張讓市場去調節勞動者的供求,實現充分就業;而凱恩斯、漢森、菲利普斯則推崇政府行為,主張靠政策去調節勞動者的供求,實現充分就業。

二、我國相關就業理論

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我國對就業問題的研究開始增多,主要是圍繞著兩條思路展開的:一是從勞動力市場角度,認為傳統的就業和工資制度、非有效就業以及分割的勞動就業市場是我國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二是集中在勞動力需求方面,多數人贊同凱恩斯主義的觀點,認為就業需求不足根源于內需不足,提出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擴大需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就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宏觀經濟政策要不要把促進就業作為一個基本優先目標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認識并不充分和統一。一些學者認為西方國家對就業問題非常重視,就業被列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宏觀經濟反周期政策無一例外地根據就業信號做出反應。我國也應該把充分就業作為宏觀調控政策的優先目標,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等。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對就業問題的研究和明晰的思路及有力的支持,經濟增長往往成為唯一目標,政府常常把就業視為個人或企業等的個體行為,不重視發揮政府在解決失業中的主導作用,導致經濟社會發展手段與目標的倒置,這也是我國失業狀況日趨嚴重的一個原因。國際上一般把亞洲四小龍作為實行符合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的典型,而把一些中南美洲國家作為推行違背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的代表,從長期來看,不僅前者經濟發展績效優于后者,而且失業率低,收入分配比較公平。由此可見,失業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的制度選擇。

第二,對“奧肯定律”在我國失效,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出現的非一致性如何解釋的問題。關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問題,目前的研究比較多。從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但在我國,實證數據卻顯示經濟增長與人口就業變動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非一致性,是高增長與高失業率并存,表現為體制轉軌、經濟轉型時期,傳統就業體制積淀下來的存量矛盾的釋放和對經濟全球化條件約束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就業彈性下降。在我國,“奧肯定律”出現了變異。

蔡等(2004)認為我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沒有能促進就業,是因為國債投入行業的優先順序與行業就業密集度指數恰好相反,而利率的持續下調鼓勵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提出要把就業作為首要目標來治理周期性失業,從降低經濟成本的角度來治理自然失業。

宏觀政策歸根結底是制度變遷過程中政府選擇的結果,將經濟增長放在首位的政策取向在我國將來的一段時間內恐怕還會存在。制度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巨大的,制度因素對我國就業問題的影響也是深刻而全面的,因此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從我國的微觀結構矛盾的特殊性,即從產業結構、產權制度、分配制度等角度入手尋求對我國就業問題的解釋。一些學者從技術變遷、產業結構和具體的制度安排方面對就業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我國的勞動就業存在著“路徑依賴”與制度性就業矛盾,并從就業政策的制定、近遠期目標的確立以及發展道路的選擇方面給出解決方案等。

三、對已有研究的評價及啟示

經濟學中對就業問題雖然有大量研究,但是因為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受非經濟因素干擾最多、最不適用均衡模型的市場,一些理論盡管邏輯嚴密,卻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就業問題,至今一些許多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第一,新古典就業理論成立的前提是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由于勞動力是非同質性的,勞動力市場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且勞動力的流動有很大的成本,包括勞動力在地區之間遷移的成本、勞動者搜尋就業崗位信息的成本、勞動者技能轉換的成本等;另外無論對于勞動者,還是對于雇主,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此建立在這一假定基礎之上的充分就業理論無法成立。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主要致力于解決經濟蕭條時期的就業問題,它基本上不考慮解決就業的需求管理政策的長期合理性,例如在擴大政府投資中的各種不合理行為,因此不可能回答長期持續的充分就業問題。發展經濟學的就業理論以發達國家的早期發展階段為基礎,與我國的歷史背景和已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并不相符,故也只能用來參考。

總結來看,西方主流就業理論把失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技術進步、勞動分工、工資率及消費需求的不足。在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上則希望通過經濟增長來解決。雖然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刺激需求、改變工資率等作為擴大就業的途徑,但實際上他們主張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仍是倡導經濟增長。但在我國,由于“奧肯定律”的變異,經濟增長已經不能成為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唯一途徑,必須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

第二,就業問題說到底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政府和市場如何發揮作用,在不同的具體條件下發揮作用的程度如何,二者誰為主導、誰為輔助等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約束條件下,盡管不能忽視市場調節的作用,但更要充分發揮政府對就業的宏觀調控和指導。因為我國的制度變遷是政府主導型的,政府的力量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場有效發揮作用所要求的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并且無法替代。

第三,已有的就業理論較少涉及制度因素。新制度經濟學興起之前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在研究就業問題時其制度前提是既定的,制度從來就沒有作為一個變量納入主流經濟學家的研究范疇。對主流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理論中忽略制度分析的傾向,新制度經濟學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實際上,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路徑,使得各國所選擇的制度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制度的模仿和相互滲透也無法改變這種差異。對處于轉型時期的我國來說,制度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更是深刻而全面的,它必然成為經濟研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研究就業問題也不例外。

經濟制度與就業密切相關,因為經濟績效是擴大就業的基礎,而經濟績效的好壞取決于經濟制度安排,并通過對生產率的影響,直接成為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長率的前提下,要具體分析我國面臨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矛盾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所導致的就業彈性較低的問題,對就業彈性的分析也應從制度入手。

說到底,一國實行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必然形成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不同的就業結果,導致不同的社會經濟后果,而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離不開一定的制度環境,研究就業問題離不開對制度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蔡,都陽,高文書.就業彈性、自然失業和宏觀經濟政策――為什么經濟增長沒有帶來顯性就業[J].經濟研究,2004(9).

2、李俊鋒,王代敬,宋小軍.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兩者相關性的重新判定[J].中國軟科學,2005(1).

3、肖機靈,徐文華,熊桂生.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釋及制度安排[J].當代財經,2005(6).

第9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

【關鍵詞】量化投資;數學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242-01

一、量化投資概述

量化投資,顧名思義,將投資進行量化。它結合數學模型、利用計算機相關的科學技術對投資進行決策。與傳統的投資方式不同,它不依靠人的主觀意識去判斷決策,而是通過量化模型處理大量信息以便找到一定的市場規律。

量化投資的發展史就短短的幾十年,但其憑借其紀律性、系統性、及時性、準確性和分散化的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算法交易、股指期貨套利和量化選股等投資策略,以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隨機過程等理論進行分析最終得到決策方案。A股市場的弱有效性,使其特別適合通過量化的方法找出其無效性,發掘出超額收益的潛力。

二、數學模型的重要性

“數學模型”,又稱“金融數學”或“數理金融學”,是利用數學工具研究金融現象,通過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活動中潛在的規律,并用以指導實踐。金融數學是現代數學與計算機技術在金融領域中的結合應用。

金融數學的發展曾兩次引發了“華爾街革命”。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馬克維茨提出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第一次明確地用數學工具給出了在一定風險水平下按不同比例投資多種證券,收益可能最大的投資方法,引發了第一次“華爾街革命”。馬克維茨也因此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3年,美國金融學家布萊克和舒爾斯用數學方法給出了期權定價模型,推動了期權交易的發展,期權交易很快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成為第二次“華爾街革命”。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三次授予以數學為工具分析金融問題的美國經濟學家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格蘭杰,以表彰他們分別用“隨著時間變化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不僅僅是理論界在金融數學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實務投資派也運用金融數學模型在市場中取得了巨大的盈利。數學教授出身的“模型先生”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連續兩年在對沖基金經理人收入排行中位列第一。2005年,西蒙斯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凈賺15億美元,去年,他收入高達17億美元,差不多是索羅斯的兩倍。68歲的西蒙斯是世界級的數學家,也是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他24歲就出任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曾與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一同創立了Chern-Simons幾何定律,該定律成為理論物理學的重要工具。西蒙斯和他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是華爾街一個徹底的異類,公司從不雇用華爾街人士,而是靠數學模型捕捉市場機會,用電腦作出交易決策,是這位超級投資者成功的秘訣。

而在量化投資學中,數學模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依靠個人判斷選股,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同時你也承擔著第二天輸得什么都沒有的風險,模型的優勢恰恰在于降低風險。舉個例子,傳統的定性投資依賴于上市公司的調研,結合了個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而無法克服人性上貪婪、僥幸心理和恐懼等弱點,帶著個人情感會使是判斷產生偏差。模型恰恰能通過全面系統性的掃描,準確且客觀地評價交易機會,克服了主觀上的情緒導致的偏差,從而做到降低風險。投資能盈利的本質就在于能有效的控制風險。風險是一定存在,但只要能合理控制,即能找到商機。

三、論述數學在股市中的應用

(一)時間序列下用R/S分析法對股市收盤的預測

R/S分析法由水紋專家H.E.Hurst在1951年提出的,其旨通過數學公式計算出該序列的H值,并根據H值來判斷序列的走勢。H值和相應的時間學列分為3中類型:

(1)H=0.5時,時間序列是隨機游走的。序列中的不同時間的值是隨機的和不相關的,即市場是有效的。

(2)當0.5≤H

(3)當0

根據R/S分析法,可將要分析的股票的收盤數據導出,計算出各項指標,根據H值來預測收盤的走勢,對投資決策有重大意義。

(二)多因子選股模型

多因子選股模型是一類重要的選股模型。較穩定,是綜合很多市場信息最后得出的選股結果。通常有兩種辦法:打分法和回歸法。在此介紹回歸法在選股中的應用。

回歸法根據過去的股票的收益率的值對多因子進行回歸最終得到回歸方程。再將新因子的值帶入回歸方程,得到的值即為對未來股票的收益的一個預判,可根據這個預判進行選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国产在线美女 | 欧美一级毛片片aa视频 | 普通话对白国产精品一级毛片 | 成人在线免费看 | 亚洲综合色就色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无套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男人女人做性全程视视频 |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片 |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a国产片国产 | 国产精品性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视频欧美视频 | 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 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www免费看片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久色福利 | 国产麻豆交换夫妇 | 91成人在线视频 | 成人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 日产一一到六区网站免费 | 亚洲综合成人网 | 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 免费ab| 最新三级网址 | 99看视频|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一色屋精品亚洲香蕉网站 | 黄色a网 |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费观看 | 国产图片亚洲精品一区 | 久草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三级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