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就業決策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就業決策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就業決策分析

第1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決策

一、房地產開發企業決策不當產生的原因

1.外邊環境變化帶來的投資風險

房地產開發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不利變化,由此引發多種風險,主要表現為:第一,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誘發建材價格上漲,工程造價跟著上漲。第二,貨幣發行政策和銀行信貸政策。如銀行緊縮銀根對房地產商就意味著籌資或變現風險。第三,房地產供求形勢的變化。房地產供給嚴重不足的狀況已成歷史,現在的情況是供過于求,房價自然就要下降,銷售難度增加,促銷成本加大,期房銷售幾乎成為不可能。第四,房地產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氣候。如當前銀行對房地產業的支持重點從開發變為購買,這不利于剛開發并需持續投入的房地產項目的開展。

2.開發商主觀投資失誤

房地產開發商主觀上對房地產市場供求形勢,房地產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斷或把握上出現偏差。如有的發展商過分地相信自己會容易將項目轉手,而實際并未如愿;有的開發商在決策上項目時只考慮、分析了一時的市場供求形勢,而沒把開發的周期因素考慮進去,或者對市場的估計及項目自身的優勢的判斷過于樂觀,最終導致銷售困難;還有的開發商經營實力(開發實力、管理能力、行銷能力)不足,項目運作中難于實現預期的經營業績。

3.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不準確對成本預期不準確

由于當前房地產開發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缺乏先進的信息獲取采集手段,造成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所依據的信息不夠準確,或前期調研不細,對購買力及項目的銷售前景預期過于樂觀,都會導致在運用中出現與當初的估計有較大偏差,從而導致后期的成本變化,在預期基礎上加大了項目的開發成本。

二、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決策控制的措施

1.降低房地產開發投資風險

(1)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分析

風險是指在投資經營過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使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的可能性。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從而減少這種偏離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市場調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得盡可能詳盡和準確的信息,把不確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較好地控制房地產投資過程中的風險。通過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狀況和趨勢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從中選擇社會最需要的并能夠取得較大收益的投資項目,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資企業的相關部門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查,也可委托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進行。

(2)采取多樣化組合投資

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將資金有選擇地投放到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上,投資建造不同收入層次居民所需的不同類型住宅、寫字樓、商店和娛樂場等,以減少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因為各種不同類型房地產的開發風險大小不一,收益高低相應不同。一般而言,開發項目收益率相對較高的風險大,開發項目收益率相對較低的風險小。如果資金分別投入到不同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整體開發風險就會降低,其實質就是用個別房地產開發的高收益去彌補個別低收益的房地產損失,最終獲取一個較為平均的收益。房地產多樣化投資的關鍵是如何合理地確定投入不同類型的房地產的資金比例,使得即可降低開發風險又可獲取較高的收益率。

(3)提前與租戶、客戶簽訂租約或預售合同

工程完工后房地產空置的風險,租金下降的風險,售價跌落的風險,都可通過預租預售的安排來避免。當然,預租、預售時,還應注意一個問題,這就是開發商的風險降低意味著與其交易的客戶的風險提高。所以,開發期越長,其他行業的客戶就越不愿意與開發商簽定固定價格的合同。若要預租或預售,則租金、售價就會被壓得較低。

2.對房地產開發項目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1)運用保險手段轉嫁風險

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以繳納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保險作為一種及時、有效、合理的分攤損失和實施經濟補償的方式,一直是處置風險的主要手段,但保險的使用仍是有限的,因為并非所有風險都可以保險,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保險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補償。

(2)通過非保險手段轉嫁風險

房地產開發企業可通過正當、合法的合同條款的擬定等方法將開發風險轉嫁給其他經濟單位。如房地產開發商將施工中危險性較高的工作轉包給其他的專業性施工單位,從而減少自己的風險責任。再如實行項目股份化,將經營風險分散到全體股東身上等。對某些超過開發商能力的風險,或保險無法提供的情況下,此種方法發揮著特有的作用。

(3)直接承擔風險損失的補償責任

如將預計有可能發生的損失直接攤入日常經營成本,又如建立風險損失補償基金或建立自保公司。近年來,以組建專業自保公司作為主要形式的自留風險手段,已在國內外成為一種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手段,而這種主動自留風險手段的選擇與實踐,應遵循法律規定,如對法定保險、強制保險的風險標的能否自留,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還要受自身經濟實力的制約。

第2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招生;培養;就業;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040-02

一、引言

在大數據時代,部分高校已經啟動了招生、培養、就業方面的聯合改革。一些學者對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關系進行研究,王茂濤把社會需求作為工作導向,將高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運行機制概述為四個“三”的一體化工程,即樹立三種觀念、組建三個機構、實現三項對接、構建三個聯動機制。謝愛軍、王慧等提出,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新途徑探索方向上需要把招生、培養、就業三者聯合起來,探索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其內在規律并應用在辦學實踐中,建立起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把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空間再拓展。黃兆信指出,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改革。雖然相關論述為數不少,但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基于聯動機制的分析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仍屬空白。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高等教育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校招生、培養、就業工作模式必須進行不斷創新,以此來適應時代的要求。本論文就是在分析大數據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對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分析決策管理系統進行研究,在分析了招生、培養、就業等海量數據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出系統內容,并最終完成該系統的研發和調試工作。

二、研究目標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多元化和自主化的招生方式開始出現,高校之間愈發激烈的優質生源競爭,日趨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同程度的教師緊缺現象,以及專業結構與學科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都需要盡快提出改革方案。有的高校盲目擴大招生,不考慮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導致大學生“就業即失業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出現。此外,高校在人才選拔方式上,還存在以高考分數為主的選拔模式,導致招生、培養與就業之間的溝通不暢,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形成。這些突出問題對高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了直接影響,同時對畢業生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因此,研究如何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共享信息資源,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發展,如何使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已經成為高校有待研究的新課題。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對決策機制進行研究,應達到以下目標:第一,將招生計劃管理系統、招生錄取系統、新生迎新報到系統、教務信息管理系統、就業管理系統以及學校數據統計管理系統等數據匯總,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使數據處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更高;第二,基于大數據處理模式,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并產生結果,為招生、培養、就業工作的決策提供相應依據;第三,針對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招生、培養、就業信息的和交換,擴展系統的運用功能。

三、解決方案及預期效果

以某省屬高校為例,經過十余年的招生錄取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招生數據,聯合教務信息管理系統存儲的多屆學生學籍信息和就業管理系統采集的畢業生就業數據,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學生入校、在校、離校的一套完整的學生聯動數據。通過應用聯動機制,把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高校招生、學生管理領域,建立一個基于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具有智能特征的分析決策管理系統,從海量的歷史數據中提取出隱含未知的、有價值的信息,對于科學地指導招生、培養、就業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根據統計的歷史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提取出招生情況、培養情況、畢業情況、就業情況等有效信息,同時達到以下預期效果。

(一)保障公開、公正、透明的錄取

隨著高考政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家對錄取的原則、招生錄取的方法、錄取信息的公布等方面有了更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對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要求更嚴。同時,高考考生從現場報名已經發展為網上報名、網上填報志愿和網上錄取查詢等多種方式。

(二)招生數據處理的迫切需要

近十年來,多數高等學校在教育部研發的“全國高校招生遠程錄取子系統”中開展招生遠程錄取工作。該錄取系統因不同省份的招生數據定義格式的差異會產生大量冗余松散的數據。因此錄取數據、統計數據報表等大量數據需要進行梳理,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處理這些數據,也給各個院校的招生錄取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因此,對招生數據處理流程進行科學設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對日益復雜的招生數據進行簡化處理。

(三)新生入學報到手續簡化

作為招生分析決策處理系統的一部分,迎新報到系統除了可以實現填寫個人信息、申請戶口遷移、綠色通道報到,還可以進行教材、服裝和生活用品預訂,提前完成部分報到程序。個人信息錄入、物品預定、教材預定、戶口遷移、貸款申請等一系列報到流程的前移,將大大縮短現場報到的等候時間,同時也使相關職能部門更方便、更直觀地看到新生報到的動態,便于相關數據的查詢和統計。迎新報到系統的研發,也為學生提前了解學校,盡早融入校園奠定了良好基礎。迎新報到系統簡化了報到程序,在為新生及家長提供了便捷報到服務的同時,也便于校方提前掌握新生報到動態,相關職能部門可以方便地進行數據的查詢及統計工作。

(四)為專業建設、學生培養提供參考

通過對學生報考志愿情況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匯總各個學科專業的招生變化情況,便于學校確定哪些專業有待進一步加強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抑或側重哪些專業的發展,作為學校品牌吸引優秀生源。同時,可以根據新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信息進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五)為學校招生錄取和計劃編制工作的提供決策依據

系統通過收集學校歷年的招生錄取生源情況、各招生專業計劃數和實際報到人數、各專業師資力量、畢業生就業情況等歷史數據,并進行匯總和分析,提煉出大數據蘊含的有用信息,為今后的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部署及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

(六)使招生、培養、就業管理形成閉環

打破招生、培養、就業工作條塊分割狀態,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充分利用決策管理系統,科學分析相關數據,使招生、培養、就業管理形成信息聯動的良性循環。從源頭招生工作開始抓起,深化教學改革,重新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創新畢業生就業工作思路,進一步完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體系。

四、結論

本論文研究采取調查法、實證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經驗總結法和探究性研究方法相結合,通過前期調研獲取各地方高校在決策管理系統方面的有益經驗,并對海量的招生、培養、就業數據進行收集匯總分析。在探索決策管理系統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同時,建立數據庫,設計相關內容,對在大數據背景下基于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分析決策管理系統進行研究和探索。在現有的迎新報到系統、計劃編制系統的基礎上,不斷整合和拓展其相關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招生―培養―就業分析決策管理系統,通過對數據的預處理、數據轉換、數據加工、數據統計等過程,為地方高校日后的招生管理、人才培養和就業管理等工作提供精準的數字依據和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第3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總的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經歷了初期的孕育、中期的探索、發展期的穩步推進和近期的調整幾個階段。根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2018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近10年,我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長27.2%,2018年1—7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652.7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顯著增大了沿線國家(地區)與我國企業之間的各年度投資流量。國有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經過數年的結構化調整后,分布更加合理,結構日益優化,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方向也由資源獲取型向構建全球價值鏈和技術引導型轉變。

二、國企對外直接投資競爭決策分析研究

受世界經濟影響,2017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出現大幅下滑。進入新時期后,國內企業著眼于經濟全球化,“走出去”的步伐全面加快,面對經濟新常態,為了減少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國有企業需對所投資的國家進行戰略性分析,在兼顧投資策略差異性的同時,著重分析當前對外投資面臨的新形勢,減少由于破壞性競爭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造成的影響。

為此,企業需要從系統化的角度以長遠性的目光來重新審視對外直接投資。據《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8)》顯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心將偏向歐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市場,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能源領域、航路交通等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將影響著企業資源的配置,多元化的投資調整和復雜的外部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競爭決策。國企投資者在目前特殊投資階段更需要格外重視最佳投資區位的選擇,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助推國企對外直接投資的良性發展。國企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時需關注如下競爭決策。

(一)構建對外直接投資競爭決策模型

對外直接投資競爭決策理論主要為兩類,一類是實物期權的基本理論,一類是傳統的投資決策基本原理。實物期權的基本理論排除了針對其他企業與該投資企業之間的博弈分析,而是集中于分析單一性的企業決策與企業投資對策,不必注重自身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投資關聯性。傳統的投資決策基本原理依照企業投資領域的傳統理論思路,給出的各項投資決策都是可以確定的。一般而言,企業投資決策在根本上遵照凈現值的基本原理,對決策者而言,只需要給出相應的投資決策即可,而不必再去對其予以修正或者進行決策評估, 但從實際企業投資的視角來看,需要在原有的投資模型中適當融入不確定的多種投資條件。并且,重構投資模型還要參照實物期權的全新企業投資模式。因此針對跨國性的企業投資而言,全面優化現有的投資決策模型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在重構現有的投資模型時,關鍵在于將直接投資風險納入模型分析中,并且將其中的決策變量限定為多種要素的不確定性。通常來講,不確定要素主要涵蓋了初始投資條件、企業投資成本與未來市場價格。因此從實物期權的角度來講,企業在某個投資階段可以獲得的實際收益將會直接決定于上述各項基本要素。投資決策模型賴以存在的核心與基礎應當在于不確定條件,并且確保該模型能夠完全匹配市場競爭狀況以及壟斷狀況下的企業投資現狀。

國企在構建投資決策模型時,首先應當假定為V的項目總價值,并且設計為I的項目投資總體成本。也就是說,對于沉淀成本應當將其表述為I。在此基礎上,企業針對V的項目價值以及I的沉沒成本探尋二者的最佳吻合點,并且將其作為最佳的投資模型假設。在建模過程中,企業將會用到項目價值的標準差、預期的對外投資增長概率以及投資增量等相關因素。對于模型分析來講,應當能夠確定其中的投資成本與項目價值,并且將不確定要素設計為未來的項目價值。

(二)凸顯國企直接投資多元化轉型策略

國企要獲取綜合競爭優勢,必須轉變傳統的投資方式,在對外直接投資中采取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關注協調溝通,健立投資信息領域的全新服務體系。當前國企對外投資需要應對多變性與復雜性更強的對外投資新環境,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決策風險的多種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需要國企對自身投資行為帶來的多層次影響進行精確分析。由于不同的國家國情有別,突出表現為各國政局的波動性,國企需密切跟蹤投資所在國的某些政策變動,關注東道國當前的整體投資氛圍與投資環境,同時還需廣泛搜集現階段競爭國企業的信息,形成有效的風險規避系統,對于被投資的地區有必要重構企業現有的協調與溝通機制,達到切實保障我方權益。

制造業范疇內的國企有必要維持自身特有的綜合競爭優勢,從而全面達到金融業整體投資水準提升的目的。國有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中,有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尚未建立較完整的國內工業體系。但與此相反的是我國制造業優勢突出,因此,國企有必要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重構建材行業、鋼鐵行業以及富余產能的全新投資布局,因為這些國家或地區能源與資源豐富,若能充分發揮企業現有的制造業獨特優勢,則可增加更多的投資點,逐步健全企業現有的投資信用體系,如此,國有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將會達到更高層次的投資便利性與金融服務性水準。

非國有企業應增加海外投資份額。針對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整體建設情況,有關部門應摒棄單純扶持國有企業的片面思維,可針對非國有企業在適當范圍內予以更大的投資政策扶持力度。國有企業并非能夠適合于目前所有的海外投資項目,需依托多元化的海外投資主體,在對外直接投資競爭決策過程中,民營企業以及其他各類的非國有企業都應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創建多元化的全新對外投資模式。目前,某些國企海外投資項目虧損嚴重,若要在整體上達到優化全球資源配置的宗旨與目標,則需對跨國性的多種非國有企業開展全方位的培育,鼓勵其在更廣的范圍內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三)增強國企綜合性競爭實力

國內企業自身如果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作為保障與支撐,即便參與了對外直接投資,也很難實現最優投資收益。國企應秉持如下的主要思路增強綜合性與整體性的企業競爭實力。

首先是國企在進行投資東道國的選擇時應確保投資的科學性,準確評估企業自身的投資能力。國企要著眼于靈活選擇特定的對外投資區域,最好優先選擇經營經驗較為豐富并且整體實力較強的投資東道國。同時,國企還應逐漸整合現有的對外投資資源,做到緊密銜接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唯有如此,才能擁有相對更強的盈利能力與經營效率,最終達到優化與升級企業自身結構的目的。

其次是國企應當注重于風險管理和海外運營的綜合實力增強。進入黃金的對外直接投資期后,國企尤其需要具備更強的海外運營實力、跨國競爭實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國企對外投資的平穩狀態。就目前而言,國企有必要科學地評判當前海外市場基本動態,強化自身的組織管理、企業技術創新與培育全新市場的綜合實力。在軟實力方面,企業應儲備更多的后續力量,逐步達到健全企業管理體系的宗旨與目標,通過建立綜合性的投資風險評估體系,確保順利施行多種多樣的對外投資項目。

最后是適度降低東道國對國內企業設定的投資壁壘,同時應強化建設更廣范圍的對外直接投資平臺。國企應遵照共贏與共建的基本思路強化不同國家間的企業協同與配合,同時更要嘗試建設更多的跨境產業區和經貿合作區域。東道國企業和國企間若能協調配合,國企不但可以積累對外投資的豐富經驗,而且還可以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從而有效化解潛在的對外投資矛盾,規避投資風險,取得強化互信的良好投資效果。此外,國企通過建設全方位的企業投資平臺,將有助于投資壁壘的顯著降低和企業協作關系的不斷強化。

第4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一、物業服務企業與業主間糾紛問題現狀

在我們城市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服務取得如此進展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隨之而來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比如,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的觀念問題,有些業主對物業管理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物業管理相關知識,還有些企業的從業人員基本素質不夠高,對業主的服務態度不好;物業服務企業服務質量較低;物業服務收費問題,并包括物業服務費收費難,房屋維修資金的問題等;物業服務管理制度不完善、體制的不健全導致自己的工作嚴重受阻,影響業主的滿意度以及召開業主大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等等。雖然物業管理在中國起步較晚,但是廣大業主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的保障,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糾紛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只有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把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社區建設這項重要的任務圓滿的完成。

二、物業服務企業與業主間糾紛問題類型

1.物業服務收費糾紛

物業收費糾紛是物業管理糾紛中的重頭戲。主要表現在以下情況:一是因為部分業主認為物業管理公司的收支不夠透明,收費項目和標準不夠明確,收費標準與服務水平不相符等,據此不繳納物業服務費;二是由于房地產開發商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造成業主和物業服務公司之間產生矛盾,相互間缺乏信任,工作不積極、主動配合,致使物業服務費難以收取;三是極個別業主有意無故拖欠物業服務費等情況,從而引發糾紛。

2.物業管理日常服務糾紛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物業管理公司也會與業主之間發生各類糾紛。一是業主對物業管理公司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不滿意,從而引發的糾紛。二是物業管理公司對業主的不合理行為管理不善、調解不利而引發的糾紛。例如,有的業主侵占共用通道、任意丟棄垃圾、噪聲擾民等,影響相鄰業主的正常居住,由此帶來了大量的糾紛。三是因房屋及附屬設施等修繕不及時、提供維修服務時價格不滿意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糾紛。四是因設備設施運行管理不善,影響業主正常生活,從而引發的糾紛。

3.物業共用部位公用設施侵權糾紛

物業共用部位公用設施侵權糾紛占糾紛總量的第三位。但此類糾紛是物業管理公司最棘手的糾紛,處理難度較大。物業共用部位公用設施侵權糾紛主要是一些物業管理項目,尤其是舊住宅區共用部位產權歸屬不明確,收益分配不合理。從而出現物業管理公司擅自出租,甚至出售公用部位,擅自改變小區內的共用部位、公用設施的用途、結構等,引起業主對這些共用部位、公用設施產權的強烈主張,從而導致矛盾沖突。

4.物業管理裝修糾紛

一是物業管理裝修認識糾紛。部分業主對物業管理公司裝修管理認識不到位,認為房子怎么裝修是業主自己的事情,不愿服從管理,因此產生分歧引發糾紛。二是業主在裝修過程中,損壞建筑物結構或造成滲漏等,影響相鄰業主的正常居住而引發糾紛。三是業主在居住過程亂搭亂建,例如搭建私家花園、車棚等,其他業主要求物業管理公司出面制止。如物業管理公司查處亂搭亂建行為,則存在無行政執法權的越權行為;如僅對亂搭亂建的業主進行勸阻而不拆除違建物,則可能造成大部分業主對物業管理公司不滿,由此引發糾紛。

三、解決物業服務企業與業主間糾紛問題的應對措施

1.加強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的管理

物業管理服務合同是物業服務企業為業主進行服務和行使自己的有效權利的重要依據,業主應根據合同的內容,規范自己的行為,增強自己主人翁意識,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遵守合同所規定的內容,而物業服務企業更要以《物業管理條例》為服務依據,借鑒國內先進的服務經驗來規范自己的管理,從而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讓物業管理活動能夠平穩有序地進行下去。

2.完善市場機制,制定和完善物業管理政策法規

為了防止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的糾紛,確保行業的持久穩定發展,政府應該建立起完善的物業管理市場準入機制、物業管理市場退出機制。為了確保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的素質,規范企業的行為,防止或減少糾紛的產生,政府還應該在透明的基礎上,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規范物業管理招投標規則,監督其實施。對于退出小區管理的物業服務企業,要按程序退出,物業服務企業需要在小區內張貼退出小區物業管理的公告,并把相關資料一同移交。另外,主管部門對于那些擅自退出小區的物業管理服務企業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3.加強物業服務企業自身管理,培育良好職業道德

物業服務企業不僅要有管理企業的意識,同時要有為業主服務的意識。只有全心全意地為業主考慮,對業主真心、細致、熱情,視業主的事情為自己的事情,做好全方位的服務,讓業主有一種歸屬感和家的溫暖,這樣一種良好的關系才會讓業主有什么好處都會想著物業。

4.加強與業主的溝通,及時解決物業管理服務糾紛

溝通是解決一切復雜問題的鑰匙,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使矛盾縮小化。在溝通的過程中,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業主多為物業服務企業著想,物業服務企業多為業主著想,做事前,勤溝通,注意語言用詞,同時,物業服務企業還要及時了解業主的內心訴求,在進行不斷地交流之后,了解業主的真實想法,找準重點,及時準確地為業主解決問題。

第5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源;轉移就業;現狀問題;實施對策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涵義介紹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現有農村勞動力人數多于農村各項生產工作實際需要的勞動力人數,一般來說包括完全無業的勞動力和工作不飽和,有剩余勞動時間的勞動力兩種情況。超過農業需求的農業勞動力稱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兩種含義:一是超過農業需求量的勞動力,即供給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過社會需求量的勞動力,即已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后備勞動力。

二、我國農民工權益保護的現狀分析

1.就業權利不平等

根據我國勞動法,凡是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都應當有報名應招的平等機會,任何人或用人單位都不得加以剝奪、排斥、損害和限制。然而,在我國現實經濟社會里,農民工的應招權被限制和應招機會被剝奪、排斥、損害的現象十分普遍。在許多人看來,進城農村勞動者搶走了城鎮市民的飯碗,甚至連一些政府部門也認為農民進城工作造成城鎮就業緊張局面。于是,一些旨在限制使用農村勞動力,優先滿足本地勞動力就業需求的行政法規先后出臺。

2.取得合理勞動報酬的權利遭到侵害

【1】同工不同酬

農民工的工資通常要低于法律規定的最低水平或者低于該地區勞動力的最低水平。一些企業經常搞所謂的“承包制”,只包工作任務,不包工作時間,來逼迫農民工加班加點,無形中取消了農民工應得的加班費用,同時也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

【2】拖欠甚至拒付工資

農民工勞動時間長,工作環境惡劣,工資卻普遍偏低。然而,對于農民工來說最為重要的還不是工資多少的問題,而是能否最后拿到自己的辛苦錢的問題。許多農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卻拿不到應得的工資。

【3】農民工休息休假的權利得不到保證

勞動者有勞動的權利,同時也應享有休息休假的權利。但是,民工普遍反映勞動超時現象嚴重,長時間的加班嚴重損害了民工的身心健康。用人單位為降低成本,爭取更大利潤,往往延長工作時間,是造成農民工休息權受侵犯的主要原因;而農民工緣于找工作的不易,往往對此采取的態度是默認和忍耐。

【4】工作生活環境惡劣

目前,有些企業的法人代表或為節省開支,或存僥幸心理,忽視對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的設置,隨意取消勞動防護用品的供應,對安全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近年來經常發生的礦山企業礦井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大多都是因為這些企業缺少安全生產設施及企業安檢人員心存僥幸、疏忽防范所造成的。惡劣的工作環境損害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各種對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的調查資料令人觸目驚心,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已經受到很大的傷害。

三、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不利因素

1.農業內部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消化能力受到制約

隨著我縣人均農用耕地的不斷減少,再加上現有農用土地使用制度、資金、技術的限制以及農產品市場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縣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業資源的開發將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也限制了通過農業內部擴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2.城市就業形勢的壓力大

由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近幾年城市經濟發展的不景氣,城市就業面臨著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強大壓力,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了阻礙。

3.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經濟力量較為薄弱,不具備強大的財力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行經濟上的支持。由于各級財力都較緊張,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另外,二元經濟及相關制度的約束,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農村勞動力素質和目前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缺乏強有力的組織等,也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合理的轉移的不利因素。

四、促進我國農村就業的主要措施

1.農村就業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從農村就業問題入手,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基本方法、途徑是有效緩解當前“三農”問題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矛盾的一條思路。目前,我國農村由于農業生產率低,農產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嚴重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使我國農業生產率迅速得到提高,從而使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

2.重視產業的轉移與承接。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聚集有著密切的關系,哪里產業聚集效應大,哪里吸引的勞動力就多。反過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又加速了這些地區的產業聚集。但是,伴隨這種正反饋機制的形成,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二元經濟結構,這對中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3.加快城市化進程,擴大就業需求。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經濟規模較大,產業門類較多,聚集效應強,消費水平較高,為解決農村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推動城市化,要不斷加快現有大、中城市發展,繼續調整和完善經濟結構、提升產業檔次,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各類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綜合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大、中城市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用。

4.消除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政策歧視,賦予農民工平等的勞動保障權利。政府應適當地發展非正規部門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盡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規部門發展的政策,為它們提供小額貸款。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為非正規就業提供信用擔保支持,逐步形成創業培訓、項目管理、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扶持相結合的促進非正規部門發展的工作機制。國家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推行非正規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政策,采取國家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的辦法解決他們的社會保險問題,使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助。

5.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改善勞動力市場環境。首先,要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構建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有效機制,改善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環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資和職工社會保障與福利標準,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勞動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訓的權利。其次,要建立勞動力供求預警機制。面對我國勞動力供求的新形勢,尤其是勞動力供給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業應提高勞動力供求預測意識,及時根據勞動力供求變化,掌握更全面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制定相應對策,維護勞動力市場供求穩定。再次,以改善勞動力供給為目標,努力完善收入政策。

總結: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農村的大量富余勞動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的發展以及經濟全局的健康運行,成為新時期農村發展甚至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在現實可能的條件下,尋求多層次多形式的轉移通道,以循序漸進方式逐步緩解我國農村就業的巨大壓力,從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質的飛躍。各級領導和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統籌考慮,采取強有力的配套措施,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參考文獻

1、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6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1.職業興趣

(1)喜歡與人交往,愿意積極的建立廣泛的社會關系網。

(2)喜歡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發現和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3)喜歡那些經常有外出機會,果斷和行動導向的企業。。

2.職業能力

(1)工作中有較強的變化性,挑戰性,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計劃。

(2)能承擔責任,可以充分發揮組織和決策能力。

(3)工作中可以突破舊觀念,探究新方法,尤其那些可以幫助他人改善的方法。

3.職業價值觀

認為工作應該不斷推陳出新,有所冒險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工作的內容、場所、方式等應該經常變換,使工作和生活顯得豐富多彩,不單調枯燥。而且工作應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和大多數同事和領導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際關系,相處在一起能感到愉快、自然。希望通過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幫助他人或貢獻社會,直接為別人的幸福和利益盡一份力,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4.個性特征

(1)善于交際,易感應,善勸服。精力旺盛,熱情洋溢,能很快理解他人情感上需要,動機和所憂慮的事情,能做到與他人高度協調。

(2)性格平和,心胸寬闊,且圓滑,很會促進周邊關系的和睦,對于批評和緊張特比敏感。

(3)非常理想化,經常忽略理想中所需要的現實和細節問題。

(4)急于英迎接新的挑戰,有時會做出錯誤的假設或過于草率的決定。

(5)對于批評非常脆弱,容易憂慮,感到內疚,失去自信。當壓力過大時,會變得暴躁,慌亂,吹毛求疵。

二、職業探索

1、目標職業一:報關員

2、目標職業二:酒店公關

三、決策與應對

s1分

第二目標

s2分

第三目標

s3分

1.首選職業目標:報關員

(1) swot分析:

我的優勢:

能夠通過運用嘉許和贊揚,而不是爭吵和威脅,贏得了他人的合作。

在對于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有計劃而且果斷堅定。

在行動之前通常會仔細地考慮。每次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造成一段時期的專心致志,達成目標。

有穩定平和的心境。

對自己所信仰的事業盡職盡責。

我的弱勢:

在沒有收集足夠證據前,易于倉促決定,容易輕率犯錯誤。

易于滿足小范圍的管理,決不放棄控制權。

斗志不足,容易松懈,通常不愿付出過多的努力。

在壓力和挫折面前不夠堅持。

我的機會:

將來工作的地區靠近港口,報關人員供不應求,就業前景可觀。

專科學校比本學校提早一年的實習,為我們贏得先發優勢。

我面臨的挑戰:

經濟危機導致貨物進出口貿易減少,影響企業對報關員的需求。

大學生數量日漸增加,每人都爭取自我增值,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所以就業形勢嚴峻。

由于報關員專業性比較強,而且關系到稅收等國家利益,于是進入門檻很高,考試難度逐年增加,考試通過率低。

(2) 決策分析:

通過在校的時間,努力進修,爭取考到報關員從業資格證。

根據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最大程度地吸收經濟貿易的有關知識。

大二的暑假,積極聯系有關單位進行實習,吸取經驗。

由于該職業的特殊性,可以創建更大的人際關系網,有助于發展事業。

2.備選職業目標:酒店公關

(1) swot分析:

我的優勢:

有條理,有組織能力,有較強的建立合作關系的能力,能夠促進和諧,尊重不同的意見。

能統觀全局,洞悉行為與意識之間的聯系。

善于與別人感情交融,能預見別人的需要,真誠地關懷別人。

有領導才能及凝聚力,鞭策自己做出成績,達到目的。

我的弱勢:

不愿意干與自己價值觀相沖突的事情。

不愿與別人產生分歧或沖突,容易把人際關系理想化。

很難在競爭強,氣氛緊張的環境下工作,逃避矛盾沖突,疏忽不愉快的事情。

對那些沒有效率或死腦筋的人沒有耐心。

我的機會:

身處地區酒店業屬于剛起步階段,對各類酒店人才的需求大。

專科學校比本科學校提早一年的實習,為我們贏得先發優勢。

有強大的人際關系網。

我面臨的挑戰:

由于所讀專業并非對口專業,與酒管類專業學生相比,缺乏競爭力。

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就業機會減少。

(2) 決策分析:

由于個人的興趣,所以能夠積極的進修公共關系的有關知識,自我增值。

在校期間會做一些酒店的兼職,了解酒店的運作,觀摩酒店經理處理事情的態度和做法。

會為將來的發展積累一定的人脈。

4.行動計劃

(1) 大學期間的行動計劃:

英語四六級證書

報關員資格從業證

學習德語基本知識

(2) 職場適應計劃:

課余時間多做兼職,積累經驗和人脈。

通過上網,看書等方式,多了解職業的需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

在學校部門里,多參與活動,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等。

(3) 長期發展計劃:

報關員(積累人脈,工作經驗和創業資金)——酒店公關(拓展更大的人際關系網,鍛煉自己處理應急事情的能力,磨練自我性格)

四、自我監控

1、評估的時間

用10年的時間進行評估

2、評估的內容

第7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 在線房產租賃; 分期付款; 市場利率; 競爭比

一、引言

我國市場改革深化、城鎮化加速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流動遷徙的過程。這部分工作流動性較大的人群去異地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持續租房還是買下住房。住房是不動產,其購置金額對于一個收入一般的家庭或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美國著名房地產經紀人Haimow.D.A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論述了房價與購買者收入的比例關系,房產購房者能夠接受的住房價格是其年收入的三倍,事實上,在我國對于這部分新市民、新就業職工,其現實購買力與高昂的房價之間的差距已遠超出Haimow.D.A所說的預期。在這部分人租賃住房過程中即便是想購置該房產,多數購房者也無法一次性支付購房款,而選擇分期付款方式。這種方式使每月的還款額在購房者支付能力以內,可以有計劃地控制家庭或個人的收入支出,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此方式成為多數購房者在轉租為購時的首選。但如果在工作尚未穩定的時候分期付款買房,個人并不能確定在該地區將工作多長時間,一旦工作調動,在此地不再需要住房,購房者將會遭受很大的損失;或者購房者的收入突然發生較大的改變,房款將會給購房者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導致無力再購置該房或者出現還貸危機;再者由于政策的調整(提高首付款、增加房貸利率等)使得購房者決策過程的提早或延續,無疑也會增加房產購房者的購房成本,對購房者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如此看來,對于購房者在不知道居住時間的情況下,要作出是繼續租賃還是購買,以及何時購買的決策,顯然是一個在線租賃問題。

在線算法和競爭分析理論是研究在線租賃決策問題的一種新工具。為研究方便,把在線租賃決策問題簡化為兩人(零和)博弈的情形,其中一方為在線決策者(又稱局內人或占線人),另一方是離線對手。關于租賃決策問題最典型的例子是“租雪橇”問題(Karp,1992)。該模型假設在線決策者需要某種設備(雪橇或游艇),由于不能事先確定到底將會使用多長時間,這位在線人每期必須作出決策,是購買或者是繼續租借設備。因此,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決策:一種是每期只需付較小的費用租用;另一種是付更高的費用將其買下,之后不需再付租費。由此在什么時候購買使得在線決策者花費與離線對手所用最優策略花費比值最小就是問題的目標。karp在其文章中給出了模型與相應的結論。隨后,結合現實租賃中實際的情況,許多學者對這一基本模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擴展。然而,對于住房這一價值較高且具有使用期限較長的資產,在租賃過程中會出現無法一次性付清款項(延遲)買下該房,采取分期支付房款貸款和利息,不能購買即停的特點,本文在文獻[2]的基礎之上運用傳統的競爭分析方法來探尋具有分期付款方式下的在線租賃最優策略。

二、在線決策方法分析與分期付款靜態在線房產購置決策分析

四、實例分析

針對本文得到的最優競爭比公式(4)和(8),通過具體實例比較靜態與動態的在線房產購置最優競爭比。同時分析市場利率對最優競爭比的影響,具體數值結果見表1和表2。

五、結論

由于分期付款情形下的在線房產購置決策問題具有很強的在線租賃問題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對基本的在線租賃決策模型進行了擴展,建立了具有分期付款因素的在線房產購置模型,并對靜態與動態兩種情形下的購置策略進行了在線決策分析,給出了最優的投資策略及其競爭比。動態情形下最優競爭比的結果更優,且會使購房者更早地作出購房決策。此外,市場利率與競爭比成反向變化。另外,本文需進一步關注的問題和方向:如何考慮現實中住房首付、利率波動及分期付款方式多樣性的情況下作出購房決策。

【參考文獻】

[1] El-Yaniv .Competitive solutions for online finaneial problemslJI.ACM Computing Surveys,1998,30(1):28-69.

[2] Karp R. Online algorithms versus offline algorithms: How much is it worth to know the future[A]. Proc. IFIP 12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C]. 1992:416-429.

[3] Karlin A R, Manaees M S, McGeogh L, Owichi S. Competitive randomize algorithms for nonuniform problems[J]. AI-gorithmica, 1994, 11(1): 542-571.

[4] 魏立力,張文修.幾何分布的一類貝葉斯停止判決法則[J]. 應用數學學報,2003,26(1):181-185

[5] Borodin A, El-Yaniv R.Online computation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M].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6] El2Yaniv R, Kaniel R, Linial N. Competitive optimal on-line leasing[J]. Algorithmica, 1999, 25:116-140.

[7] 徐寅峰,徐維軍,盧致杰.存在市場利率條件下的在線租賃策略研究[J].系統工程,2005, 23(3):29-34.

[8] Xu Weijun, Zhang Weiguo, Hu Maolin. Competitive analysis for online leasing problem with the depreciation factor[J].Information. 2006, 9(4):665-672.

第8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村低保政策;評價指標體系;群組決策分析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3)11-0113-06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客觀評價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基本前提與關鍵環節。本文在對現有文獻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嘗試使用群組決策分析法來構建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并確定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

一、文獻回顧

近年來,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評價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但關于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的文獻,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成果目前并不多見。歸納起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

(一)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的總體績效進行歸納性描述分析。多吉才讓最早以民政部長的身份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充分肯定,他認為農村低保政策在保障農村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密切干群關系與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時正新也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在鞏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差距與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積極效應進行了分析。[2]其他學者,如童萬亨[3],鄧大松[4],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農村低保制度”課題研究組[5],唐鈞[6],何宏蓮[7],李海金[8]等都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的社會與文化等效益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二)主要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進行評估,以獲得準確的量化結果。張秀蘭、徐月賓通過對湖北、江西等省4515個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首次對農村社會救助的政策效果進行了量化研究,認為農村社會救助未能向絕對貧困人口提供充足的幫助,在減貧效果方面“只降低了10%的貧困率”。[9]關信平在基于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深入比較分析了農村低保政策取得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效益。[10]洪大用依據社會照顧、社會規制、助人自助、社會公正與社會融合等五個政策目標對我國城鄉社會救助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11]王增文通過引入低保救助力度系數與生活救助系數從橫向與縱向兩個層面對中國農村低保政策的濟貧效果進行了定量分析。[12]吳軍民以江西省為例,通過收集與整理數據,運用層次分析與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農村低保社會救助的彈性問題。[13]謝東梅基于福建省的實地調查,通過運用LORENZ曲線的 GQ 模型和β模型,對農村低保政策的瞄準與分配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15]。何暉、鄧大松基于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相關低保數據,對農村低保政策的運行績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總體性評價 。[15]戴建兵運用比率模型與標準值模型揭示了我國各省區2008年至2010年度的農村低保的保障情況,分析了各省區的保障力度與橫向公平性。[16]

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進行了歸納描述性分析或量化評估,且相應地構建了一些評價指標,對推進農村低保政策的評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學界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相對薄弱,比較零散,缺乏專門而系統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咨詢相關專家與進行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引入群組決策分析模型,嘗試性構建一個比較完整、合理的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準確評價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與進一步優化農村低保政策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設計

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遵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一般性原則,如評價指標的完備性、可比性、代表性、可行性、層次性等,又要與低保政策的實施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因此,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與農村低保政策自身的政策目標相結合,指標的選取應更多關注政策本身“瞄準功能”的發揮;二是與績效的復雜性相結合,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會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應突出其社會性效果;三是要強調政策本身的特性,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主體是政府,應強調政府首責,通過財政支出反映相關部門重視程度及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有文獻中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主要是建立在經驗分析的基礎之上,主觀性較強,未能有效的兼顧上述三個方面。本文嘗試使用定量分析方法來構建該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現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層次分析法作為復雜決策評價的主要定量方法之一,利用評價者或專家在兩兩比較中給出的偏好進行一致性分析與決策,兼顧了主客觀因素,實現了定性指標的定量轉換,具有較強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尤其適合于測量難以量化的復雜問題和評價數據不能完全收集到的情況。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相關工作的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政策實施效果與一系列非政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且由于各地情況不一,在數據上無法完全收集。因此較適合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

參照層次分析法原理,本文從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三個層次來設計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一、二、三級評價指標。一級指標的設計應突出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基礎與政策目標,從實施基礎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與保障條件是其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從政策目標來看,實施農村低保政策主要是為了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益,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因此,本文設計的一級指標包括了經濟基礎、保障投入、生活改善和社會效益四個方面。下面對此四個一級指標作進一步說明。

(一)經濟基礎指標。一個地方的經濟基礎是決定農村低保標準的關鍵因素,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制定的低保標準越高。經濟基礎可以從貧困基礎與生活水平兩個二級指標來反映,其中貧困基礎可以人均純收入、恩格爾系數、就業勞動力3個三級指標來衡量,生活水平可以人均居住面積、固定資產投資額、家庭文盲率3個三級指標來衡量。

(二)保障投入指標。投入力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對農村低保政策的重視程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可從低保投入狀況和政府投入力度兩個二級指標來反映。其中低保投入狀況可以覆蓋率、覆蓋面、待遇水平、平均變化率4個三級指標來衡量,政府投入力度可以資金及時撥付情況、支出比重、波動系數、投入缺口4個三級指標來衡量。

(三)生活改善指標。改善低保家庭的生活狀況是實施農村低保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低保家庭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面,具體可從基本利益保障程度和生活質量提升程度兩個二級指標來衡量。其中基本利益保障程度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額、參加新農合戶數3個三級指標來衡量;生活質量提升程度可以人均奶類消費量、人均肉類消費量、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個三級指標來衡量。

(四)社會效益指標。社會效益反映了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的整體績效,是體現社會公平的主要方面,可從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家庭效益改善程度兩個二級指標來衡量。其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可以社會保障給付水平、低保給付水平、貧困殘疾人低保覆蓋率、醫療救助支出4個三級指標來衡量;家庭效益改善程度可以學齡兒童輟學率、低保戶定期救濟月末支出和擁有電視機、電話用戶數4個三級指標來衡量。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所初步構建的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4個(目標層)、二級指標8個(準則層)、三級指標28個(方案層),如表1所示。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處理與確定

傳統的層次分析法旨在將擬評估的復雜系統分解成簡明的多準則多層級系統,經由群體評估與多方的共識加以整合,以標準的尺度通過準則的成對比較評比量化后,建立成對比較矩陣,以此求得特征向量,代表層級的準則權重,得出最大特征值,用以評定成對矩陣一致性的程度,作為評估結果取舍與否或再評估的參考指標。各層次準則的權重依次推算求得后,加以關聯層次的串合,獲得評估分析所需信息,而推估特征向量及特征即構成層次分析法的理論核心。但是,這種傳統的方法是建立在判斷矩陣的基礎之上的,而判斷矩陣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為了減少這種主觀性帶來的缺陷,本文對傳統的層次分析法進行改進,引入群組決策分析模型(Multi-AHP Model),即通過模擬人思維中的分解、判斷和綜合,將一位專家擴大到m位專家,將一組判斷矩陣擴大到m組判斷矩陣,通過對比較判斷結果的綜合計算處理,得到關于指標重要性的排序,從而為決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決策依據。群組決策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與層次分析法是一致的,其最大的區別在于專家數量不同,傳統的層次分析法只依靠單個專家給出的權重,隨意性較大,而群組決策分析模型依靠的是多個專家給出的權重,更加科學合理。[17]

本文設計好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后,在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各邀請了兩名專家共六人對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兩兩比較矩陣進行判斷,得到了六份專家判斷矩陣表,然后根據群組層次分析模型計算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群組層次分析過程體現了人的思維過程,即分解、判斷、綜合。計算步驟如下(對本文而言,設有m=6位專家,n=28個評價指標):

(一)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應用群組決策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時,首先要把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上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有關元素起支配作用。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

1. 最高層。這一層中只有一個元素,一般是分析問題的評價目標或理想結果,也稱為目標層,本文是指“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績效”。

2. 中間層。這一層次中包含了為實現評價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可以由若干層次組成,包括所需考慮的準則、子準則,也稱為準則層。本文的準則層包括經濟基礎、保障投入、生活改善和社會效益四個指標,子準則層包括貧困基礎、生活水平、低保投入狀況、政府投入力度、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生活質量提升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家庭效益改善程度等八個指標。

3. 最底層。這一層包括了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具體評價指標或措施、決策方案等,也稱為指標層、措施層或方案層等。本文的最底層包括所有28個三級評價指標。

(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元素的值反映了人們對各因素相對重要程度(或優劣、偏好、強度等)的認識,一般可采用數字1-9及其倒數的標度法來表示。當相互比較因素的重要性能夠用具有實際意義的比值說明時,判斷矩陣相應的值則可取這個比值。

(三)判斷次序一致性

若bij>1,bjk>1能導出bik>1,則稱判斷矩陣具有次序一致性,若導出的是bik

4. 計算滿意一致性比率CR

首先計算判斷矩陣A的每行元素的積:

Mi=∏nj=1bij(i=1,2,3,…,n)

然后計算Mi的n次方根Wi:

wi=n∏nj=1bij(i=1,2,3,…,n)

再將wi進行歸一化得到各指標的權重:

wi=wi∑ni=1wi(i=1,2,3,…,n)

根據第k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得出的指標i的權重可記為Wki(k=1,2,3,…,m)。

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

λmax=1n∑ni=1∑nj=1bijwjwi

第k位專家的判斷矩陣Ak的最大特征值可記為λkmax(k=1,2,3,…,m),則第k位專家的判斷矩陣Ak的滿意一致性比率為:

CkR=λkmax-n(n-1)RI

式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可根據矩陣階數n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照表查詢得到。

當CR

5. 專家相對權重的確定

利用CR求得專家相對權重:

Pk=11+aCkR(a>0,k=1,2,3,…,m))

其中參數a起到調節作用,當a的取值過大或過小時,專家的權重往往難以辨別,此處a取值為10。將pk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專家的相對權重:

P#k=Pk∑mk=1Pk

6.多專家指標相對權重的確定

在求得專家權重P#k和指標權重Wki之后,就可以求得多專家指標的相對權重了。

Wi=∑mk=1Wki×P#k

對Wi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多專家指標的相對權重W#i

W#i=Wi∑ni=1Wi

7. 因為本評價指標體系由三層指標組成,所以最終的三級指標綜合權重記為W#xyz(其中,x為該三級指標對應的一級指標的序號;y為該三級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的序號;z為該三級指標自己的序號)。則有:

W#xyz=W#x×W#y×W#z

通過上述計算方法和步驟,就可以得到所有專家指標的相對權重了,進而得到最終的各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根據六名專家的判斷矩陣,本文運用群組決策分析法專門軟件yaahp 0.6版本的群組決策功能計算得到的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如表2所示。

表2中第一行是4個一級指標,第二行是一級指標對應的權重系數;第三行是8個二級指標,第四行是二級指標對應的權重系數;第五行起是28個三級指標對應的權重系數。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不僅可以用于評價時對指標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同時也反映了評價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反映了判斷專家對每個評價指標的重要性認識程度。因此,從表2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對一級指標而言,綜合六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后,經濟基礎指標的權重系數為0.1633,保障投入指標的權重系數為0.3236,生活改善指標的權重系數為0.3028,社會效益指標的權重系數為0.2103,說明專家們最重視農村低保的基本保障功能,這也體現了農村低保政策是保障農村低保戶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其次對農村低保政策在保障對象生活改善方面的貢獻程度較為重視。

2. 對二級指標而言,在經濟基礎指標中,貧困基礎的權重系數要顯著大于生活水平的權重系數,說明前者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影響更大;在保障投入指標中,已開展的低保投入狀況的權重系數要略大于政府投入力度的權重系數,說明專家認為兩者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影響相當,但低保投入狀況稍微更重要;在生活改善指標中,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的權重系數要明顯大于生活質量提升程度的權重系數,這說明專家更看重農村低保政策對保障對象基本利益的保障,也進一步印證了農村低保政策是社會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在社會效益指標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權重系數要顯著大于家庭效益改善程度的權重系數,說明專家認為農村低保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應更加重視公平,盡量實現“應保盡保”。

3. 對三級指標而言,貧困基礎的3個三級指標、生活水平的3個三級指標、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的3個三級指標、生活質量提升程度的3個三級指標之間的權重系數相差不大,說明在專家看來這些三級指標的重要性是相當的;在低保投入狀況的4個三級指標中,農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B13)的權重系數最大,說明其對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的影響程度最大,其他影響較大的三級指標還有B22、D12、D22。

4. 從三級指標的總權重系數總排序來看,權重系數最大的是低保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0.0715),其次是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戶數(0.0657),第三位是低保戶家庭人均消費額(0.0635),第四位是農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0.0607),第五位是低保財政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0.0556)。這五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均在0.05以上,要顯著大于其它指標,說明這五個評價指標是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五個評價指標。

四、簡要結語與建議

本文根據評價指標選取的一般原則,結合學者們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反復咨詢多名專家意見,構建了一套由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采用群組決策分析模型來確定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專門軟件yaahp 0.6版本的群組決策功能計算得到了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結果表明:低保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戶數、低保戶家庭人均消費額、農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低保財政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是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五個評價指標。

結合群組決策模型分析結果,筆者認為,在著力提升農村低保政策實施績效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努力加大農村低保政策的保障投入力度。從分析結果來看,保障投入的權重系數最大,說明最為重要。因此,應同時加大低保資金的投入力度和政府工作的投入力度。在低保資金投入方面,應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合理的保障標準,以保障低保戶基本的吃、穿、住等日常需求;在資金來源方面,在政府財政撥款的基礎上,努力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向企業、慈善組織等吸納捐款;在政府工作方面,應加強資金監管,專款專用,避免資金缺口,并及時足額直接下發到農村低保戶的賬戶。二是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低保戶的基本需求。解決溫飽問題和改善居住條件是當前農村低保戶的迫切需求,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考慮由村委會統一建設專為低保戶提供的“低保住宅中心”,房屋數量及面積大小等標準可根據當地實際來制定,并建設“公共廚房”供低保戶使用,鄉鎮政府應對這些項目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三是完善其他配套政策。如搞好農村低保對象技能培訓及就業援助工作,加大財政對農村低保對象技能培訓的投入,加強技能培訓組織與機構建設,并實行鼓勵社會培訓組織與機構給農村低保對象提供免費職業技術培訓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對象就業。健全以農村低保為基礎,醫療救助、教育救助、救災、扶貧相結合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并注意農村低保政策與農村養老保險、新農合醫療等制度的銜接。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多吉才讓.中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Doje Cer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hina's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eijing:People's Press,2001.

[2]時正新.對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思考[J].中國民政,2002(12).

Shi Zhengxin.The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a New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China Civil Administration,2002(12).

[3]童萬亨.福建省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5(1).

Tong Wanheng.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Guarantee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5(1).

[4]鄧大松,吳小武.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Deng Dasong,Wu Xiaowu. Some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9).

[5]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農村低保制度”課題研究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15).

Research Group for “Rural Subsistence Allowances System”On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Economic Research Reference ,2007(15).

[6]唐鈞.中國的社會保障政策評析[J].東岳論叢,2008(1).

Tang Jun.China's Policy of Social Security.Dongyue Papers,2008(1).

[7]何宏蓮,王威武.農地規模經營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關聯分析[J].商業研究,2011(12).

He Honglian,Wang Weiwu.Farmland Scale Associated with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mercial Research,2011(12).

[8]李海金,湯玉權,黃加成.惠農和社會保障政策:運行邏輯與減貧效應——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例[J].求實,2012(6).

Li Haijin,Tang Yuquan,Huang Jiacheng.Benefiting Farmers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Operating Logic and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Examples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Truth Seeking ,2012(6).pp90-93.

[9]張秀蘭,徐月賓.中國發展型社會政策論綱[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48.

Zhang Xiulan,Xu Yuebin. An Outline of Chinese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ess,2007.p48.

[10]關信平.論我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的目標、原則及模式選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

Guan Xinping.On China's Rural Social Relief System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Mode Selec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6).

[11]洪大用.社會救助的目標與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的評估[J].甘肅社會科學,2007(4).

Hong Dayong.Social Assistance Goals and the Assessment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Assistance.Gansu Social Sciences,2007(4).

[12]王增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濟貧效果實證分析——基于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低保狀況比較的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9(12).

Wang Zengwen.Empiric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tatus Quo in China's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Guizhou Social Sciences,2009(12).pp108-111.

[13]吳軍民.社會救助的彈性分析:以江西“農村低保”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0(5).

Wu Junmin.Elastic Analysis of Social Assistance:Taking Jiangxi “Rural Residents” as an Example.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10(5).

[14]謝東梅.農戶生計資產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與驗證——基于福建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標家庭瞄準效率的調研數據[J].技術經濟,2009(9).

Xie Dongmei.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rmers' Livelihood Assets and Verification——Survey Data Based on Fujian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Objectives Aimed at Efficient Household.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9(9).

[15]何暉,鄧大松.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績效評價——基于中國31個省區的AHP法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0(11).

He Hui,Deng Dasong.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AHP Method research in Chinese 31 provinces. 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10(11).p212-218.

[16]戴建兵.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及其橫向公平性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2(5).

Dai Jianbing.Analysis of efforts and horizontal equity in China's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Population and Economy,2012(5).p72-79.

[17]戚涌,李千目.科學研究績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Qi Yong, Li Qianmu.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Beijing:Science Press,2009.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南昌330013)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olicy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ecision Analysis Model

He Zhimin

[Abstract]Reference to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reiterative consultation from expert advice, we establishe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olicy implementation, which includes 4 first grade indicators, 8 second grade indicators, and 28 third grade indicators.We also applied the group decision analysis model to confirming weight coefficien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special software yaahp 0.6 in group decision func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getting weight coefficien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low-income household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household in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e low-income household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the rural per capita low salary level, and the percentage of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expenditure in local fiscal spending are fiv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exes. We finally provide with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group decision analysis.

第9篇:就業決策分析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 個人投資 收益率 回收期 風險

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高校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個人(家庭)進行高等教育投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作為一種投資行為,高等教育固然有其適當的收益回報性,但同其他物力資本投資一樣,個人針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同樣具有風險性及一些不確定性,對此,我們需要對此投資行為進行認真分析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一、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預期心理分析

2007年高考剛過,國家的計劃招生數已達567萬,還有很多沒能考上大學的人在想盡辦法通過網絡或者自考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人力資本投資。為什么會這樣?除了目前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個人創業渠道仍然不夠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環境不穩定等外部原因之外,“唯有讀書高”、“掌握一門技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觀念及父母望子成龍等內在動因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育不僅僅是消費行為,相反,人們自覺花費教育投資為的是獲得這樣一種生產性積累:這種積累包含于人體之中,將來能提供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將來的收入,將來的經營能力,家庭活動的能力以及滿足消費的能力。因此,教育這種人口質量投資應當看作人力資本投資”。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人們投資教育能獲得回報,因為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了配置能力和生產能力,這種能力既能優化資源配置,又能帶來更大的生產。因此,企業愿意為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支付更高的工資。對此我們可以根據年齡收入曲線(如圖1所示)對個人投資心理進行理論說明:年齡收入曲線說明一個受教育者可以提高他的生產技能,從而增加產出與收入,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投資收益。正如圖中所示,受教育越多,年齡收入曲線越高,反之越低;文盲雖然在年齡很小時就掙得收入,但起始收入很低,隨著教育級別的提高,獲得最初收入的年齡則會不斷增大。

二、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決策分析的基本依據

個人(家庭)教育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取得未來更多的工資等收入。對于個人來說,在確定高等教育投資目標、合適的投資方向后(如學校專業等),應確定最佳投資方案。因此,個人進行高等教育投資決策時,需要考慮支付的費用、時間、就業機會以及未來收益,經過權衡比較,決定是繼續上學還是立即就業。本文主要運用成本收益、內部收益率及投資回收期來分析理性的個人教育投資決策。其中高等教育個人內部收益率是高等教育投資決策理論的核心,并且已成為高等教育投資者制定科學決策的理論依據。高等教育個人內部收益率是經濟學中成本-收益法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是對一個人因增加其接受高等教育而得到的未來凈經濟報酬的一種測量,因此需要在確定成本與收益的基礎上確定內部收益率。

1、高等教育個人現值成本與現值收益分析

在投資高等教育時,成本支出和預期收益的比較與把握,是研究個人內部收益率的理論基點。為此,假設某一級教育第t年的直接成本為C1t,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所需支付的學費、書刊費、住宿費等;間接成本為C2t,主要指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棄就業所得收入;教育年限為n;貼現率為r。則接受高等教育個人現值總成本為

而高等教育個人現值總收益是預期收益進行貼現回歸的結果,假定某一級教育引起的第T年教育收益為BT,貼現率為R,收益年限或工作年限為m。則接受高等教育個人現值總收益為

需要指出的是,在計算BT數值時,BT并不是個人第T年的總收入,而是個人因受某一級教育而多增加的稅后收入。即

BT=高等教育個人稅后年純收入-高中教育個人稅后年純收入

據中華英才網的一次薪資調查數據顯示,學歷高一檔次,年薪高1萬元左右。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進行高等教育投資,以達到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獲得人力資本收益的目的。對此,我們可以依據工資報酬流曲線,對成本和收益予以說明(如圖2所示)。不難看出,工資報酬流A開始出現得很快,但卻不可能上升得太高,這是在目前知識經濟時代高中畢業生的工資報酬流。工資報酬流B開始是負收入,還經歷了一段比報酬流A更低的時期,但最終會超過A,這就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工資報酬流。

2、高等教育個人內部收益率分析

當高等教育個人現值總成本等于高等教育個人現值總收益時,即凈現值為零時,可以尋找到投資的損益平衡點,求得高等教育個人內部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的個人內部收益率IRR可用數學迭代法求得。在實證分析中,我國已有許多學者及機構對高等教育收益率進行了測量。如北京大學的學者采用1996年的數據,計算了高中、中專、大專和大本的各級教育內部收益率分別為5.47%、6.91%、4.48%和5.23%。又考慮轉移支付等對收益的影響以及用不同的α系數(收入的增加歸功于所受教育的程度),得到高等教育的內部收益率(如表1所示)。

由此表可以看出,90年代末期,我國城鎮個人教育收益率水平就已與國際水平相差不大;高等教育收益率大于初等教育收益率,個人教育收益率是遞增的;教育對收入增長的影響主要通過就業途徑的選擇來實現。但個人在進行高等教育投資時也應當考慮到,個體在專業、學校等選擇上的不同,因社會對人才需求不同,收益率也不會完全相同。此外,內部收益率作為一種相對性評價指標,需要參照基準收益率作比較分析。目前,對高等教育投資基準收益率的確定,不如工業、建筑業、房地產等物力資本投資領域那樣精確化。由于個人預期收益率難以準確量化,通常我們可利用一些無風險或低風險利率作為基準收益率的確定指標,如銀行利率、國債利率或是低風險的基金利率等;或者將各種低風險利率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一定的權重,加權得其均值后作為高等教育投資的基準收益率,以此作為內部收益率的比較參數,當內部收益率IRR>i(基準收益率)時為合理投資。另外,在估算基準收益率時,也應綜合考慮資金成本、機會成本、預期收益、投資風險及通貨膨脹等因素,以便較為精確的確定基準收益率。

3、高等教育個人投資回收期分析

投資回收期(PBP)以投資回收速度作為投資方案的取舍標準,因為投資就存在風險,時間越長,風險越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回收期可以作為一種度量風險的工具,即投資回收越快,蒙受損失的可能越小。雖然其不考慮回收期以后的贏利情況,但對于那些期待盡早收回資金、或對風險較大但又缺乏預測能力的個人投資來說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如對于研究生課程班或自費留學等形式的個人高等教育投資。通常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情況下,動態的投資回收期是投資方案凈現金流量累計為零的時間,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累計凈現金流量,i為市場利率,m為累計凈現金流量現值開始出現正值的年份。計算投資回收期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影響投資人的積極性,在教育費用各階段差異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各階段受教育者收入差距越大,則教育投資回收期越短,此時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等教育投資。以武漢地區為例,根據調查,目前武漢地區高中畢業生(含中專生)的月平均工資約1200元,醫療、養老保險等其他福利費約300元,假設年可剩余存款約7000元,則培養大學本科畢業生的機會成本為28000元。為簡便計算,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直接成本只考慮學費、生活費、書刊費與住宿費,大約為12000元,則父母對孩子大學四年的投資總費用為48000元。可見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的總投資費用約為76000元。目前,武漢地區大學畢業生月平均收入接近2000元。假設年可剩余存款為10000元,以長期儲蓄年利率2.25%,依據(1+i)-n復利現值系數通過計算得到貼現系數,則所計算大學投資總費用的投資回收期為9年(如表2所示)。

再考慮到年輕人結婚、購房、買車等重要支出,投資回收期將更長,可見接受高等教育后所增加收入的多少是盡快回收資金的關鍵性因素。由于目前國家不斷增加大學生的錄取比率,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轉變成大眾化教育,面對巨大的競爭,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此外,對于學校、專業、受教育形式的選擇、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及其他一些不確定因素等原因,均使得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加大。因此,在風險較大的一些高等教育個人投資領域進行高投入性支出時,需要認真分析,慎重決策。

三、高等教育個人投資風險分析

要全面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必須考慮不確定的因素,因此風險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通常,根據可規避程度,風險可劃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指由于某些因素給市場上所有高等教育個人投資都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如市場風險、就業風險、科技風險和環境風險等;非系統風險指某些因素對單個高等教育投資者的投資造成損失。其中,非系統風險由于各投資主體的主觀因素或其他一些偶發性因素的存在,難以準確衡量;而系統風險則可用期望收益率來測評,并通過統計調查和實證分析來調節個人投資決策,以實現風險的優化。

在此我們僅以GDP增長率來界定市場風險,從而衡量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系統風險。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國情,以增長率10%以上定義為景氣,以下為一般,負增長為蕭條。依據新華網提供的中國1953-2006年GDP增長率統計顯示,這一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景氣的年份有24個,概率為0.44;經濟發展一般的年份有24個,概率為0.44;經濟蕭條的年份有6個,概率為0.12。由于數據統計的困難,本文僅以1961年(增長率-27.3%)、1990年(增長率3.8%)和2006年(增長率10.7%)為蕭條、一般和景氣的代表年份。并利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畢業生月工資的調查數據:1961、1990及2006年本科生月工資中位數分別為42.5元、800元和2317元;高中生(含中專、職技校)分別為30.5元、600元和1486元。在忽略主觀努力程度并假設本科生和高中生畢業后收益同步增長的基礎上,可以算出三個統計年份本科生相對于高中生的收益率分別為3.2%、5%及5.56%。通過期望收益率計算公式

,可以算出我國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期望收益率為5%(如表3所示)。

計算出期望收益率后,再利用標準差來衡量個體期望收益率的分散程度,個體期望收益率的標準差越大,則收益率分散度越大;概率分布曲線越緩,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風險相應也越大。依據標準差計算公式

代入表3所得數據,計算出σ=0.728%,3σ=2.184%,所以高等教育個人投資預期收益率將有66.7%的概率為5% ±0.728%,將有99.8%的概率為5%±2.184%,其正態分布如圖3所示。

由此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的風險性既可以增大收益也能減小收益,甚至導致損失。經統計分析看出,目前在國內進行的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率仍是正值,但在決策時需要與其他可行性投資收益進行對比,以做出最佳決策。特別是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很多傳統性生產領域存在著結構性失業,這對于高等教育個人投資來說是最大的風險。因此,如何預期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在收益率、回收期等評估方法基礎上,進一步將風險因素量化,正確選擇合適專業及學校,規避未來風險尤為重要。總之,在進行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及影響投資收益率的風險因素,以利于投資個體作出更客觀、準確的理性決策。

【參考文獻】

[1] 朱國宏: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2。

[2] 王培根:高等教育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 伊蘭伯格?史密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区一级欧美毛片 | 荡女妇边被c边呻吟久久 | 色吊丝在线观看国产 | 成年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观看 |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 | 色www亚洲|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黄色自拍 | 俄罗斯美女在线观看一区 | 三级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高清日本三级人妇 | 欧美三级免费网站 | 在线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美乳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首页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 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 狼人 成人 综合 亚洲 | 免费在线观看a级毛片 | 全部精品孕妇色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永久国产在线视频 | 手机在线成人精品视频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狼人总合狼人综合 | 久久99久久99精品观看 | 国产精品黄网站 | freesexvideo性欧美tv2021 |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 欧美日韩国产片 | 免费特级毛片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 jul-179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