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進出口貿易會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進出口貿易會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進出口貿易會計

第1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也是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過程,隨著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運作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在擴大對外出口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我國進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反映也越來越靈敏。隨著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在進出口體制方面已發生了顯著變化.非關稅壁壘的種類和范圍大為縮小以到取消,進口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乃至政策上的變化有重大影響。所以,關于影響我國進出口的決定因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對它的研究能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定量依據。

二、理論綜述

從目前的理論研究看,影響我國進出口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匯率,GDP,服務業比重,關稅稅率,價格指數,利用外資等。本文將通過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對各種因素與進出口總額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1.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如果人民幣升值,以外幣表示的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將上升,這會削弱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反之,如果人民幣貶值,以外幣表示的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將下降,這樣就能增強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使得出口增加。

2.GDP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有效的指標就是GDP。國民經濟越發達,與國外的聯系也會越緊密,從而推動國家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服務業比重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服務業比重對進出口的影響。一般而言,由于“服務不出國”,所以第三產業的可貿易程度較低,因此,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進出口總額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就會越低。

4.進口關稅稅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口關稅稅率是調節進口商品數量和結構,保護國內幼稚工業,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保護我國工業產業的發展,中國一直實行高關稅稅率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逐漸調低關稅率,進而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額。

5.價格指數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物價指數居高不下。這樣,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對出口不利;進口商品價格可能低于國產同類商品的價格,而對進口有利。

6.利用外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1978 年,中國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大門,外商、外資、外國產品便接踵而至。利用外資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利用的外資大部分直接用于進口。另一方面,外資,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結合起來,生產出質優價廉,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三、模型的設定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進出口總額與匯率,國民生產總值,服務業比重,進口關稅稅率,價格指數,利用外資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同時引入虛擬變量來反映國家匯率政策的變化。方程可以表示為:

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β7X1tDt+Ut

其中:Yt:進出口總額;X1t:匯率;X2t:國民生產總值;X3t:服務業比重;X4t:進口關稅稅率;X5t:價格指數;X6t:利用外資;Dt:虛擬變量;Ut:隨機擾動項

這里將t=1995 作為臨界點,因為1994 年國家實行匯率并軌,考慮到政策的滯后效應,匯率并軌對當年影響不會很大,而1995年之后,這種影響會突顯出來。

四、數據的收集

由于資源的限制,本文只獲取了從1981年到1996年的數據,如下表:

6.所有數據均為現價值。

五、模型的估計與調整

本文運用EVIEWS通過對中國1981年-1996年進出口總額數據與匯率(X1),GDP(X2),服務業比重(X3),進口關稅稅率(X4),價格指數(X5),利用外資(X6),虛擬變量(X1Dt)進行回歸分析,方程形式為: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β7Dt+Ut

EVIEWS的回歸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a=0.05下,F統計量1278.227,明顯顯著。可決系數R2=0.999107,模型擬合程度較高。但X1,X5,X1Dt參數的t值,卻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原因,所以下面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和處理。

首先計算各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看出它們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然后用逐步回歸法對模型進行處理。

最后修正嚴重多重共線性影響后的回歸結果為:

六、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上的檢驗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GDP每增加1元,平均來說引起進出口總額增加0.042474億元;服務業比重每增加1%,進出口總額增加25.79033億元;進出口關稅稅率每增加1%,進出口總額增加27.28523億元;利用外資每增加1元,進出口總額平均增加0.7284445億元;1994年以后,由于實行了匯率并軌,匯率也對進出口總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匯率每增大一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平均減少17.26333億元。

2.統計檢驗

(1)擬合優度:由表2.0中數據可以得到R2=0.999082,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98623,這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

(2)F檢驗:在給定顯著水平a=0.05,Fa(5,10)=2.52.由表2.0中得到F=2176.085大于2.52,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國民生產總值,關稅稅率,服務業比重,利用外資,匯率”等聯合起來確實對“進出口總額”有顯著影響。

(3)T檢驗:在給定顯著水平a=0.05,臨界值可以粗略等于2.由表2.0中數據可以得到各個參數的t統計量都大于2,說明在顯著性水平a=0.05下,在其他條件不變是情況下,解釋變量“國民生產總值,關稅稅率,服務業比重,利用外資,匯率”等分別對被解釋變量進出口總額有顯著的影響。

3.計量經濟意義上的檢驗

(1)多重共線性的檢驗

第一次對模型進行OLS模型估計的時候,F值明顯顯著,可決系數R2也很大,說明擬合效果很好。但是匯率,價格指數,虛擬變量參數的t統計量都小于2,對被解釋變量不顯著。此時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后來對多重共線性進行了處理。因此這里已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影響了。

(2)異方差的檢驗

用EVIEWS繪制e2對X2,x3,x4,x6,x1,Dt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殘差平方e2對X2,x3,x4,x6,x1Dt的變動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認定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3)自相關的檢驗

當給定顯著性水平0.05時,查DW表,當n=16,k=2時,得dL=0.615,dU=2.157。由回歸結果可知,DW統計量為1.905784,大于dL =0.615,小于dU=2.157,所以不能判定是否為自相關。為了驗證是不是存在自相關問題,采用廣義差分法進行檢驗,發現不存在自相關。

七、本文結論

1.人民幣匯率下調是要改變我國人民幣幣值對外高估狀況,使用美元表示的我國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使用人民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升高,使其在國內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從而達到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匯率單獨對進口和出口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對進出口總額則沒有太大的影響。

2.1981-1996年,我國GDP平均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長。GDP 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外貿進出口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國內許多企業的生產直接面向國際市場,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出口創匯,而且,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產品加速更新換代和升級,出口商品結構也不斷優化,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

3.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興起,服務業比重在逐年增加,由原來的20%多增加到35%以上。由于“服務不出國”的理念,服務業比重的增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進出口總額。

4.進出口關稅稅率是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門坎,是進出口貿易比較要遵守的義務。它對進出口總額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5.價格指數單獨對進口和出口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對進出口總額影響不夠顯著。

6.隨著外資的不斷引進,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資的促進作用。它對進出口總額產生顯著的影響。

7.1994年匯率并軌,對當年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但之后確實對中國進出口總額產生了顯著性影響。

八、政策性建議

1.充分吸收和利用外資,降低進口關稅,深化外貿體制及與之相配套的改革,擴大外匯儲備。

2.調整國內的產業調整。(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降低該類產品的進口。(2)大力發展能夠吸納勞動力的輕工業和服務業,有效提高國民的收入,進而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3.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基礎上,通過漸進的人民幣升值來實現進出口總額的下降,進而促進外貿依存度的降低。(1)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勞動力收入提高,這可以提高我國居民的購買力。(2)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導致一些競爭力差的企業放棄出口,減少我國的出口額。另外,本幣升值還可以在間接上起到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商場現代化.2007.6(中旬刊)(總第506期).

[2]龐皓.計量經濟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

第2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關鍵詞:林產品貿易 貿易比例 增加值核算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中間品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基于最終產品、原產地等原則的傳統統計一國貿易額的方法無法準確反映在全球生產鏈背景下各國的實際利得。各國學者及國際組織等紛紛探究并提出了各種新的貿易統計方式。其中,測算貿易增加值的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認可。同時,我國林產品存在明顯貿易逆差等問題。中國目前的國際分工多屬于中間林產品的加工制造,為了在全球化生產鏈下更加準確地反映國際貿易進出口實際情況,我國亟需準確統計林產品國際貿易數量,以了解其發展真實情況,維護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的正當權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增加值貿易是由Hummels等人提出的垂直貿易概念發展而來,由于垂直貿易的假設要求進口中間產品的增加值必須全部來源于國外,應用范圍狹窄。由此,眾多學者都在此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其中,較為突出的是Daudin(2011)等人明確提出了增加值貿易概念,利用更高質量的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數據庫的國內投入產出表數據,規避了垂直貿易下的嚴格假設[1]。Robert Koopman等提出了KPWW方法,將產品的每一個用途具體在每一個來源進行區分為中間進口品與最終產品,將一國總出口分解為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部分[2]。對貿易增加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單一國家的投入產出表或構造國家間的國際投入產出表進行的產業層面的研究,因此難免會忽略企業的微觀特征。國外學者將研究更多集中于以外國附屬機構統計、VAX比率、投入產出表等方法建立模型,忽略了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統計制度的影響,以及從微觀角度上對企業進出口貿易增加值部分的核算。

綜上,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增加值貿易方法日益受到重視,但國內對增加值貿易理論研究尚未成熟,還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對增加值貿易的核算主要應用于中國工業企業貿易進出口總額方面,將其引用到林產品貿易的理論研究也較為少見。而伴隨著林產品貿易規模的擴大,進出口型林業企業有必要進行增加值貿易核算。由此,在全球價值鏈背景下,清楚認識我國林產品貿易出口現狀,合理測算出自身的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應對新的國際貿易形勢成為林產品貿易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中國林產品貿易出口分析

(一)中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變化

如圖1所示,2000―2013年,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大體呈上升趨勢,但在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額相對下降,在2008年后,貿易額有所回升,并在2009―2013年迅速增長。其次,我國在2000―2013年,林產品貿易長期處于貿易逆差,我國的林產品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且兩者之間的差額逐漸擴大。隨著我國經濟迅速增長,對木材的需求急劇增長,我國內部市場的供需矛盾使得我國對國際林產品(原木、鋸材)的依賴度逐年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本土森林資源。林產品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我國整體貿易順差,但西方國家仍對我國林產品筑起了綠色貿易壁壘。而加快林產品國家貿易市場增加值統計方法的核算,可減輕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敵意,從而減少我國貿易糾紛案件。

(二)中國林產品出口市場金額占比

通過表1,得到我國林產品出口貿易金額和我國出口各國的林產品貿易金額,兩者相比,得到我國林產品出口貿易市場占比。

由圖2可知,2000―2013年,日、美、韓是我國林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英、加、德次之,從總體趨勢來看,以上六國對我國出口市場的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達到峰值。2005年日本市場占我國出口市場的48.78%,將近一半,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在2006年以后,美國市場占比超過日本市場占比,可達11.48%。自我國加入WTO后,雙方的貿易摩擦加大,對我國林產品出口市場結構進行微調,可有效緩解我國與別國的貿易糾紛。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國林產品貿易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由于我國制漿、制版技術相對落后,紙漿和膠合板大量進口,林業企業大多進行來料加工,中間投入較少,貿易增加值甚微,所以以貿易總額來衡量一國出口的產品價值的傳統統計方法嚴重影響我國林產品貿易的健康發展,建立統一的林產品貿易投入產出表對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圖3分別展示了我國出口原木、人造板、木質紙漿、鋸材等主要林產品的出口國金額占比較高的國家,由圖可知,我國原木主要出口國是美、日、韓,2000―2013年期間,美國對我國原木的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遠遠超過日本和韓國兩國,而日韓兩國進口我國原木的趨勢變化大致相同,近年來,我國對美日韓出口原木的比例逐漸下降,表明我國限制原木等自然資源的出口、關稅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國人造板主要出口國為美、韓、日,與原木相似,韓日兩國金額市場占比趨勢相近,近年都有下降的趨勢,而美國起伏波動較大;我國紙漿出口國主要是美、印、德,其中最為明顯變化的是印度,在2011年以后對我國紙漿的需求突然驟增,2012年金額占比約達85%,而2013年又驟然下降。了解我國林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我國林產品出口在各國的金額占比,有利于我國與頻繁貿易往來的國家進行合作,核算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有利于各國清楚認識本國在全球價值鏈下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核算林產品貿易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種,但目前來說都存在一定缺陷或在現實情況無法實施的情況,所以在探索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建立新的貿易統計制度的同時,更要求我們結合世界林產品貿易的現狀以及特點,來完善和發展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參考文獻:

[1]Daudin G,Rifflart C,Schw-

eisguth D.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2011,44(4):

1403―1437

[2]Koopman R,Powers W,Wang Z,

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第3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與指標選取

借鑒西方經濟學供給理論:一國出口主要受到出口商品的國外價格和出口商品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影響。建立我國出口模型。

出口模型:M=C+ (GDP1)+ (R)+

其中出口商品國的國民收入水平用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表示,GDP1表示,因美國是占我國貿易比重最大的國家;我國出口額用M表示;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分別用R、E、C表示,為常數。

一國進口主要受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和本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影響。建立我國進口模型模型:

進口模型:X=C+ (GDP2)+ (R)+

其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用GDP2表示,我國進口額用X表示;隨機誤差項,α、β為參數。

二、數據整理

根據模型中的影響因素,選取以下指標1994-2014年20年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結果如表1。

三、模型分析

首先對我國進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進口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出口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相關性不大,因此取對數后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取對數后進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相關性較強,對原始模型進行矯正

進口:LOG(X)=C+α1LOG(GDP2)+β1LOG(R)+ui

出口:LOG(M)=C+α2LOG(GDP1)+β2LOG(R)+ui

對進口模型進行最小二乘估計,結果如表2

結果顯示:人民幣升值增加了我國進口量;

用同樣的方法得出:實際匯率變化對我國出口的影響不大。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異方差檢驗和自相關檢驗兩種方法對結果進行統計檢驗,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出口影響不顯著,對進口的影響顯著。結果由我國實際情況也相對符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實行出口導向型外貿政策,鼓勵出口,導致出口減少不明顯。

第二、從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分析,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相對下降,我國國民實際收入相對增長導致進口增加。

第三、我國出口商品多為需求彈性小的初級產品導致人民幣升值對這些產品出口影響不大。

在人民幣升值的必然趨勢下,我國應堅持獨立的貨幣政策,保證國內產出和物價的穩定;對企業實行減稅政策;對企業產品進行升級,向著資本密集型、全球化方向發展改變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張會清.人民幣升值、商品異質性與出口結構調整[J].國際貿題,2015,02:155-167

[2]張會清,唐海燕.人民幣升值、企業行為與出口貿易――基于大樣本企業數據的實證研究:2005~2009[J].管理世界,2012(12):23-34+45+187

[3]范言慧,潘慧峰,李哲.人民幣升值預期與我國的貿易順差[J].國際金融研究,2008(02):52-59

[4]王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08(10):84-87+94

[5]周江銀.人民幣升值趨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分析[D].廈門大學,2008

[6]韓.人民幣升值對宏觀經濟的沖擊效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7):31-35

[7]馬光明.人民幣升值的特征及對出口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12:58-63

作者簡介:

第4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 進出口 銀行

1 國際貿易融資的概述

國際貿易融資以國際貿易為服務對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完善,國際貿易要求國際貿易融資過程中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我國近幾年來隨著外貿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而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融資重點往往放在各種常見的貿易融資操作流程和貿易風險、貿易欺詐等等表面的問題上,并未根據我的基本國情和相關銀行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國際貿易融資與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并且依據客觀分析去確定融資對策,不斷提升我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

作為一項銀行對進出口商提供的和進出口有關的融資活動,首先它具有綜合性效益,收益率高,利潤豐厚,是現代銀行有效運作資金的理想方式之一;另外它也有效的解決了企業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提高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了我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同時作為國家貿易傳統意義而言國際貿易融資在廣義上是指外匯銀行對進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所有融資活動,即狹義的常規貿易融資,也包括在此基礎上的創新;狹義而言,國際貿易融資是指外匯銀行在為進出口商辦理匯款和信托的結算業務時,對進出口企業提供的與結算相關的融資便利,其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項下的打包放款、押匯、票據貼現,進口項下的押匯、信托收據、提貨擔保等等。

2 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的問題

由于貿易融資涉及多方面的風險,并且我國的銀行在外匯業務相關處理程序上比較落后,而且國家本身也缺乏相關的健全的風險監控機制,所以造成了銀行對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方式簡單,不同于發達國家繁多的貿易融資方式,在我國,就實際應用而言,各銀行的業務范圍以傳統的貿易融資方式為主,主要是信用證結算和融資相結合為主,而對于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等復雜的業務涉及范圍有限;其次是我國國際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這源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結構體制,我國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往往成為資金的主要投入方向,這就意味著,非國有體制的企業則相應的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支持,無法進一步完成企業的國際化轉型。另外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與國際慣例存在一定差距,這和我國從事國際貿易融資的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同樣的我國的進出口企業作為國際貿易融資的一方,也同樣面臨風險缺乏有效防范,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缺乏等等問題。

作為政府方面,一方面我國并未形成相對完善的國際貿易融資法律環境,而且,我國的進出口信貸體系并不完善。這都是我國當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3 我國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中應克服的問題

3.1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機制

面對日趨復雜與國際化的國際貿易融資,考慮當前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我國必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主要是為了緊跟國際形勢發展,收集處理風險信息,建立國家級別的風險信息中心,完善風險信息機制,即時公布信息,以作為銀行和企業的參考標準,防范于未然。

3.2 不斷創新改革融資手段

由于我國當前融資形式單一,業務素質落后,所以根本無法滿足國際貿易融資的需求。因此,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根據我國國情不斷拓展業務,提出符合市場要求的融資方案,擴大保付、福費廷等國際主流業務,以滿足企業的融資要求,推動貿易融資業務的快速發展。

3.3完善管理制度,培養復合型高素質業務人才

由于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涉及多方面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全過程實施嚴格的監管。要切實調查相關單位的資信狀態、企業經營能力、盈利狀況等等,同時也要嚴格審查開證申請方,實行貸后監督跟蹤調查等等,以便及時作出決策降低金融風險。與此同時,我國應建立相關體制培養通曉國際慣例,熟悉技術操作,精通信貸業務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從而全面提高貿易融資管理隊伍的水平,增強業務能力和風險意識。

3.4 健全法律體制

由于我國在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無法滿足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需求,這會讓本來就存在很大金融風險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無法可依,會加劇風險的不可控性,同時阻礙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通過有關途徑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加快與國際慣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軌,從而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操作方案,依靠法律來為我們順利開展貿易融資業務保駕護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銀行和企業的利益,降低融資風險系數。

3.5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專業商務平臺

我們在開展貿易融資業務時,建立并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平臺,這是社會經濟與科技進步發展的趨勢。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嘗試為貿易商、銷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個共享的信息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詳盡、及時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戶的管理工作。同時也可以大大節約時間與資金成本,也規范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操作,一方面節約了時間和資金成本,另一方面也規避了金融風險,并且可以實時更新與交流經濟信息。

4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在以后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健全,縮小與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隨著國際貿易業務的迅猛發展,進出口企業和銀行對貿易融資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們要結合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與國際形勢不斷完成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變革。(作者單位:九江職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姜學軍.國際貿易融資創新及風險控制.東北財大博士學位論文.2003.

[2] 周海平.國際金融與管理.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3).

[3] 關平安.國際商務新操作.中信出版社.1994(1)

第5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論文摘要:在簡單介紹國際貿易融資在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國際貿易融資是商業銀行最為常見的傳統信貸品種之一,它與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緊密相連。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貸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潤豐厚,具有綜合性效益,是現代銀行有效運用資金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增強了在談判中的優勢,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發展國際貿易;同時,它也是國家貿易政策的組成部分,是鼓勵出口的積極手段之一,不僅可以調節進出口結構,而且對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在這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國際貿易融資的合理發展運用,將對企業對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 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 3 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 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模控制方法。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保或提供個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第6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本文發表在《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居民”指的是從事消費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HC

SR1

HC-SR1

(HC-SR1)/HC

1978 1759.1 1121.2 637.9 0.36

1979 2005.4 1311.7 693.7

0.35

1980 2317.1 1608.0 709.1

0.31

1981 2604.1 1798.5 805.6

0.31

1982 2867.9 1956.1 911.8

0.32

1983 3182.5 2169.5 1013.0 0.32

1984 3674.5 2574.5 1100.0 0.30

1985 4589.0 3391.4 1197.6 0.26

1986 5175.0 3912.0 1263.0 0.24

1987 5961.2 4562.0 1399.2 0.23

1988 7633.1 5869.6 1763.5 0.23

1989 8523.5 6376.4 2147.1 0.25

1990 9113.2 6509.1 2604.1 0.29

1991 10315.9 7358.5 2957.4 0.29

1992 12459.8 8621.3 3838.5 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 (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 ;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

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

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

值)

其中,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

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

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

+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GC

SRS

GC-SRS (GC-SRS)/GC

1978 480.0

143.7

336.3

0.70

1979 614.0

164.3

449.7

0.73

1980 659.0

186.0

473.0

0.72

1981 705.0

204.0

501.0

0.71

1982 770.0

225.4

544.6

0.71

1983 838.0

256.6

581.4

0.69

1984 1020.0 324.7

695.3

0.68

1985 1184.0 410.0

774.0

0.65

1986 1367.0 462.0

905.0

0.66

1987 1490.0 553.0

937.0

0.63

1988 1727.0 665.0

1062.0

0.61

1989 2033.0 697.8

1335.2

0.66

1990 2252.0 741.2

1510.8

0.67

1991 2830.0 887.2

1942.8

0.69

1992 3492.3 1083.5

2408.8

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 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 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 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 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 FC

SR

FC-SR (FC-SR)/FC

1978 2239.1 1264.9 974.2

0.44

1979 2619.4 1476.0 1143.4 0.44

1980 2976.1 1794.0 1182.1 0.40

1981 3309.1 2002.5 1306.6 0.39

1982 3637.9 2181.5 1456.4 0.40

1983 4020.5 2426.1 1594.4 0.40

1984 4694.5 2899.2 1795.3 0.38

1985 5773.0 3801.4 1971.6 0.34

1986 6542.0 4374.0 2168.0 0.33

1987 7451.2 5115.0 2336.2 0.31

1988 9360.1 6534.6 2825.5 0.30

1989 10556.5 7074.2 3482.3 0.33

1990 11365.2 7250.3 4114.9 0.36

1991 13145.9 8245.7 4900.2 0.37

1992 15952.1 9704.8 6247.3 0.39

1993 20182.1 12462.1 7720.0 0.38

1994 27216.2 16264.7 10951.5 0.40

1995 34529.4 20620.0 13909.4 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 ;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 ,以1988年最小,30% ,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 = 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

- 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FCF

FAI

FCF-FAI (FCF-FAI)/FCF

1980 1318.0 910.9

407.1

0.31

1981 1253.0 961.0

292.0

0.23

1982 1493.2 1230.4 262.8

0.18

1983 1709.0 1430.1 278.9

0.16

1984 2125.6 1832.9 292.7

0.14

1985 2641.0 2543.2 97.8

0.04

1986 3098.0 3019.6 78.4

0.03

1987 3742.0 3640.9 101.1

0.03

1988 4624.0 4496.5 127.5

0.03

1989 4339.0 4137.7 201.3

0.05

1990 4732.0 4449.3 282.7

0.06

1991 5940.0 5508.8 431.2

0.07

1992 8317.0 7855.0 462.0

0.06

1993 12980.0 12457.9 522.1

0.04

1994 16856.3 16370.3 486.0

0.03

1995 20300.5 20019.3 281.2

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轉貼于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可見,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NEXP

NEXT

NEXP-NEXT (NEXP-NEXT)/NEXP

1982 91.1 56.3 34.8

0.38

1983 50.8 16.5 34.3

0.68

1984 1.3 -40.0 41.3

31.77

1985 -366.9 -448.9 82.0

-0.22

1986 -255.2 -416.2 161.0

-0.63

1987 10.8 -144.2 155.0

14.35

1988 -151.1 -288.6 137.5

-0.91

1989 -185.5 -243.9 58.4

-0.31

1990 510.3 411.5 98.8

0.19

1991 617.5 428.4 189.1

0.31

1992 275.5 233.0 42.5

0.15

1993 -679.5 -701.4 21.9

-0.03

1994 634.1 461.7 172.4

0.27

1995 998.5 1403.3 -404.8

-0.41

注1:NEXP: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 NEXP-NEXT: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 (NEXP-NEXT)/NEXP: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 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轉貼于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

第7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一、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發展現狀

1.進出口貿易發展概況

2004年青海省進出口貿易躍上新臺階,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5.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9.7%,是1992年的5倍之多。其中出口額為4.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0%,是1992年的5倍;進口額1.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5.0%,是1992年的9倍。從出口的商品種類看,1992年主要是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礦產品和農副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5.21%和28.95%。而在2004年的出口商品種類中,農副產品和初級礦產品已大幅下降,加工、制造業等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大幅上升,達82.54%。同時,作為青海省出口主導產品的27種傳統骨干商品的份額也逐年加大,2004年為95.23%。出口產品單一性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進口商品的種類也由過去單一的生產資料性和機器設備比重高達81%,轉變為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生產、加工、制造、汽車、船舶、醫療、電子設備和零部件等方面的引進。從出口市場看,1992年出口的35個國家(地區)主要是亞洲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朝鮮等國家(地區)歐美市場主要是意大利、德國、英國、俄羅斯、比利時和美國等國(地區)。二者占出口市場的比重和為87.88%出口市場過于單一和集中。2004年出,口的國家(地區)增加到80個,是1992年的2倍之多,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各洲相應的國家數量也大幅增加。以上的資料表明,青海省能抓住機遇,適時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使進出口貿易商品種類,呈多元化。在市場開拓方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和發展東南亞、日本、韓國和美國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以鎂系列產品、藏毯、高耗電等產品為載體,開拓了歐盟、拉美、東歐、非洲等出口新市場。有力地促進了青海省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

2.招商引資發展規模

招商引資數額大幅增加。“八五”實際利用省外資金6.7億元,在外埠設立分廠、開辦窗口415家,與外省41個地、市、縣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實際利用外資合計3.6億美元,登記注冊三資企業100余家。“九五”累計利用外資總額2.96億美元,橫向經濟聯合領域拓寬,吸收省外投資大幅增加。2000年以后,青海省通過建立“青海投資促進網”和參加“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和“青海省畜產品交易及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使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效果。2000年利用省外資金45億元,簽訂經濟技術合作意向、協議1020項,有480項得到落實和實施;吸引外商投資項目40個,直接投資1.102億美元。2001年外商投資的項目增加到47個,其中大項目明顯增多,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9個,外商投資的平均合同外資額422萬美元,同比提高72%。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52個,比1992年增加40個。其中農、林、牧、漁6個,采礦業6個,制造業16個,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3個,房地產9個,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3個,投資領域比1992年更加廣泛。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53億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0%,是1992年的16倍。2004年還引進省外資金到位73.7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可見,青海省能積極轉變觀念,主動出擊,同時,在宣傳、改善投資環境和制定優惠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效果,擴大了青海省的投資需求,促進了青海省的經濟快速發展。

二、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度的分析

對外開放度又稱對外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對外開放或融入國際經濟的程度。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的重要標志。關于對外開放度的測度指標,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指標體系。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主要體現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兩大領域,其變動趨勢是貿易投資一體化。從日前我國和省區的對外開放實際出發,結合指標的可比性、連續性及資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則,本文將對外開放度簡化為用經濟外向度和外資依存度來表示。經濟外向度是指某年該國或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程度。而外資依存度則是指某年該國或地區所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直接投資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本文選取1991-2004年的相應年份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外商直接投資額和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計算出青海省在1991-2004年對外開放度的變化情況(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青海省統計年鑒》(1992-2005)數據計算而得: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價由《中國統計年鑒》相應年份(1991年按1:4.78,1992年按1:5.51,1993年按1:5.76,1994年按1:8.62,1996年按1:8131,1997年按1:8.29,1998年后按1:8.28)換算而得。

表1充分表明:在時間變化上青海省對外開放度在總體上呈現如下特點:自1991年來青海省對外開放度有了較明顯的提高,對外開放度由1991年的5.52%上升到2004年的16.51%,上升了近11個百分點。具體而言,青海省對外開放度在90年代初上升很快呈快速發展的趨勢,但在后期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自2000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慣性作用的減弱和國家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的推動下,青海省的對外開放度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04年的對外開放度是2000年的2倍。2004年進出口總額和外資利用額分別為5.76億美元和3.53億美元,是1992年的5.5.倍和88.5倍。這充分說明,青海省積極以優勢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精、優、特、稀為特點的產品,努力創建地方品牌,擴大了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不斷拓展出口發展空間,增強了

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使青海省對外開放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三、青海省經濟對外放存在的主要問題

1.商品進出口總量小,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外向度較低

從全國范圍看,2004年青海省商品進出口總額為57551萬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05%,在西部地區和西北五省的比重也很小,分別為1.57%和4.60%;商品進出口額僅高于,在西北地區則位居最后。可見,青海省商品進出口額不僅在全國,而且在西部和西北地區都很小。從商品出口種類上看,2004年青海省仍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青海省出口總額中,農副產品的平均比重為8.57%;農副加工產品的平均比重為8.89 %;工礦品占82.54%。在工礦制成品中,僅按原料制成的初級工業制成品就達67%,精加工制成品占21.4%,其它雜項制成品占11.6%,出口產品均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合理,使青海省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占有率普遍很低。這種結構的不合理,也必然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不利于青海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就經濟外向度而言,經濟外向度也是較低的。2004年青海省的經濟外向度為10.23%,與全國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西部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平均水平(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計算而得。

2.外商投資規模小,引進外資方式單一,經濟效益不理想

直接利用外資能力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吸收、融合運用國際資本的能力,是國家或地區經濟開放度、市場發展潛力、產業政策導向、勞動成本、人才集中度、政策法律保障體系等投資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2004年青海省引進外資35330萬美元,分別僅占全國、西部和西北省區的0.12%、2.36%和9.17%,引進外資總額僅僅高于貴州和兩省區,外商投資規模較小。就引資結構和方式而言,青海省的外商投資主要以港臺及其它亞洲少數國家和地區為主,占43.81%。其次,北美洲投資也占相當部分,占37.15%。歐洲國家投資額和項目較少,占6.62%。大洋州為0.023%,其它地區為12.18%。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外商在青海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能源開發型的加工項目。2004年外商投資的52項目中,第二產業占了22個,農業只有6個。同時,外商在青海的投資方式仍局限于獨資、合資、合作三種基本形式(見表3)。

資料來源:根據《青海省統計年鑒》(2005)數據計算而得。

在東部地區已出現的BOT(BOT即建設―運營―移交,也稱特許權融資,是由政府為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提供特許權作為融資基礎,由中標者單位成立項目公司來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后根據協議將項目轉讓給政府機構。)、TOT(TOT即移交―運營―移交,是BOT方式的擴展形式即將存量資產一定期限內的特許經營權出售,期滿后無償收回。)、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在青海還沒有嘗試。投資規模和方式的單一性,阻礙了青海省外商投資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度的主要對策

1.加快產業升級,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

青海省應立足比較優勢。大力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東部地區成熟技術及裝備,改造青海出口優勢企業,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改造,促進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遏制“以廉取勝”粗放擴張方式的蔓延,實現出口產品的穩定增長。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促進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創新機制,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能力。選擇一批重點出口產品和出口優勢企業,予以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爭取創出青海特色的出口商品,提高出口市場競爭力,爭取每年有3―6個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利用高新技術改造青海省特色的冶金、有色金屬、鹽化、高原特色農產品、藏藥等優勢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更加優惠的商貿政策,促進青海省與國內外開展區域經濟技術合作。此外,積極爭取國家在外貿發展基金使用、出口配額、出口信貸和出口退稅等方面對西部省份資金和政策的扶持。

2.多渠道引進外資,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

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充分利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鼓勵和允許一些產業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和兼并重組等方式吸引外資,以加快國有企業改造步伐,實現企業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推動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促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完善企業運行機制。青海省作為利用外資后發地區,一方面要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越過人家走過的彎路,實現局部跨越式的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利用新的投融資工具,如中外合資產業基金、各類股權、債務融資、租賃等,為投融資活動不斷注入活力。

在招商引資方式上,應重點突出專業化、高效率。積極探索專業性較強的高科技招商,嘗試利用信譽和知名度較高的中介機構進行委托招商,組織對海外熱點地區對口招商,與此同時,還可采取虛擬招商會、參會招商和上門推介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國家在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貸款、贈款、國外商業貸款等指標安排上,爭取中央的更多支持,重點用于青海省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保項目上。此外,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商投資開發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種草、植樹及相關產品深度開發的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改造青海省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而且還有利于青海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

3.進一步擴大青海省對外開放領域,改善投資環境

青海省除了在農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環保、礦產等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領域方面開放以外,還應加快青海省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允許國內外投資者在青海依照有關規定投資市政公用設施、商業、礦產、電信、保險、旅游、鐵路和公路貨運等方面。興辦中外合資會計師事務所和工程設計公司等。通過服務貿易的開放,引進先進服務產品、服務方式及服務企業,帶動青海省滯后的第三產業發展。同時,要改善投資環境。在“硬環境”方面,重點抓好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建設和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支撐網、接入網等信息網絡的建設,強化市政設施建設。“軟環境”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使企業自完全到位。加快生產型及高新技術企業進出口權登記步伐,減少審批事項,改變審批內容,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政府辦事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水平。盡快建立高層次、有權威、多領域統一對外的中介機構,為外資的進入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財務環境和市場環境。通過軟硬兩方面,達到改善青海省的整體投資環境。

4.積極培養、引進外經貿人才提高對外貿易工作水平:

第8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全真實踐教學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的“淡化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技能”教學指導思想,使得同樣的課程在高職院校應該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特別是其教會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實踐教學部分。《國際貿易實務》(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實務部分)作為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幾乎所有院校的相關專業都開設了這門課程。

筆者在高職院校從事經貿類專業《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多年,深知學生對學習該課程實踐技能的渴望,對于就業技能的迫切需要。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浙江省優秀兄弟院校的作法,就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全真環境建設提出以下設想:

一 教學場景多樣化

傳統觀念認為教室是教學的主要場所,甚至是最佳場所。但是對于國際貿易實務操作來講,它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操作流程。具體來講,要與海關、商檢、貿促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即中國國際商會)、銀行、運輸、包裝等等部門接觸。改變教學場景將會使學生的直觀認識大大加強,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海關報關大廳講授“報關”、在商檢報檢大廳講授“報檢”、在貿促會簽證處講授“原產地證”、在銀行匯率顯示屏幕前講授“匯率”、在集裝箱貨運碼頭講授“集裝箱運輸”、在工廠包裝車間講授“出口包裝”等等。

當然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做到這樣的教學場景多樣化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更現實可行的操作是盡量利用全真場景講授《國際貿易實務》中需要其他機構協助完成的業務環節,同時輔以校內實訓室的模擬環境來讓學生親歷可以自行完成的實務仿真操作流程。對于設立在港口城市或會展城市的院校,有必要安排學生參觀集裝箱貨運碼頭或某個在當地舉行的較大規模國際性展會,如在“展賣”教學中筆者曾帶領學生參觀中國(溫州)輕工產品博覽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獲得了學生的肯定。

二 教學實踐全真化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真實的感受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作法是購置仿真教學軟件,讓學生在軟件操作中學習實務操作。當然,這樣的模擬教學實踐比教師口頭講授要先進得多,但是始終不如學生在全真操作中學習來得貼切和有效。教學實踐全真化就是要讓學生在完全真實的國際貿易實務操作中學習、操作實務,也就是必須要在真實企業國際貿易實務運作的平臺上進行。

根據一些先進高職院校運作的經驗,提供該課程實踐教學全真環境的作法或設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學校自建國際貿易企業。為了全天候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踐平臺,一些高校很早就嘗試自己建立真實的國際貿易企業,由專業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負責企業各部門的運作,如由會計教研室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完成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由市場營銷教研室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完成企業營銷部門的工作等。學校自建國際貿易企業的最終目的是在校園內每天為每位相關專業學生輪換提供頂崗實踐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全真環境的實務操作,并與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全真實踐教學為技能培養提供環境、為學生就業打下基礎。

我國許多高校都有校辦企業,筆者認為上述方式是發揮校辦企業在學生實踐技能培養中作用的較好方法。各校可以獨資或合資在校園內建立不以營利為首要目的外貿企業,旨在為學生營造《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的全真環境。

2 引進國際貿易企業在校內設點。引進國際貿易企業在校內設立工作站,免費為其提供場地、免收其水電、上網等費用;作為回報,企業每天為學生提供若干個頂崗實踐崗位,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教師則負責協助企業完成參與實訓學生的管理工作。

這種操作模式已經在一些高校實施,但其最大困難在于高校普遍位于其所在城市的郊區,遠離海關等政府職能部門的辦公地點,所以許多企業不愿意在學校設立工作站。但是從實踐經驗來看,這種優惠措施對于中小外貿企業還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學校提供較好條件,還是可以在校內建立若干個外貿企業的工作站,一定程度上達到為學生營造全真實踐環境的目的。

3 教師企業兼職帶來學生實踐機會。部分高校的專業教師在國際貿易企業兼職從事實務操作、擔任管理職務或業務顧問、甚至自己或家族創辦國際貿易企業。這類教師是高職院校不可或缺的財富,他們可以將國際貿易實務的實踐機會帶到學校,為學生提供最真切的操作機會。

對于這類教師,各類高職院校應該加以大力扶持,這將是各校形成特色,產生名師的源泉。許多學生報考某所學校,正是因為對于該校的某位名師充滿敬仰;而擁有這類名師越多的高職院校必將越有可能成為名校。名師構成名校,名校引來名師,如此良性循環,學生學到真本領,就業引來好生源,這才是學校的長久發展之計。同時,學校也應當積極鼓勵此類教師在校園設立其所服務的國際貿易公司的工作站,給學生創造更多在全真環境中學習實踐技能的機會。

4 學生家族企業帶來學生實踐機會。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有多位教師和學生曾參加過國際貿易相關專業學生人人向往的廣交會(即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該會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被譽為“中國第一會”)。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家庭的家族企業從事國際貿易、參與廣交會,給他們帶來了難得的實踐機會。

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借助學生家族企業從事國際貿易的便利,引進學生的家族企業在校園中設立工作站,為這些學生及其同學提供在校期間從事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實踐機會。而學校對此應給予全力支持,使之成為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民營外貿企業集中地區的某些高職院校國際貿易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

第9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投資環境;貨幣政策

近年來,人們茶余飯后常常會對人民幣升值這一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人民幣升值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本文探討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投資環境的影響以及貨幣政策制定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極大,因為匯率變動影響著外貿企業的成本、價格以及利潤率等諸多問題。

1.人民幣升值對于進口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進口一直保持增長趨勢,這與人民幣升值有很大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進口是一種刺激。因為人民幣升值降低了我國的進口價格、原材料、能源、技術以及設備等成本,會加強人民幣的購買力。具相關測算,人民幣如果升值5%,那么石油加工與天然氣生產行業的成本會降低2%,金屬加工行業的成本會降低1.3%,金屬采礦與交通運輸設備行業的成本也會降低1%,外國商品進口價格下降,對于我國這些依賴進口的企業發展盈利能力增強,起到的積極影響。尤其在我國正處于技術、能源以及資源等大量依賴進口的情況,依賴進口的企業會由于人民幣的升值而受益。

2.人民幣升值對于出口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行業是一大沖擊,對于出口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直接導致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削弱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從而造成出口減少的情況,部分企業也會因此面臨虧損或破產危機,加深失業問題,對于我國的經濟增長也造成了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企業主要是廉價的勞動力加工出口。對于這些依賴于出口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不僅會造成整個企業的破產,更嚴重的是會沖擊著整個行業。例如:主要依賴出口的紡織行業,據相關研究表明,紡織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在人民幣匯率每次上升1%時,將下降2%到6%,甚至在人民幣升值40%時,整個紡織行業就有可能不復存在。我國的外匯市場尚不成熟,在以往的進出口貿易中,出口企業抵抗匯率風險的能力薄弱。對出口企業來說,一旦短期內出現大幅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情況就不是簡單的挑戰了,引發巨大的匯率風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甚至會引發交易風險、會計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等,最終導致大量出口企業無力應對而破產。出口業一旦崩潰,我國經濟也一定會受到影響。但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改善出口貿易結構,對我國的出口企業也具有正面的推動作用。從我國的貿易結構來看,我國這樣的經濟大國應該是以內需為主,沒有必要一味追求擴大出口。人民幣升值加快啟動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大內需,從而促進外需與內需協調發展。形成內外貿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對于穩固中國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投資環境的影響

1.中國對外投資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投資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人民幣如果加速升值,那么同等人民幣所兌換的外匯數量也會增加。從而先進技術設備進口的價格就會減少,使我國在國外的發展成本降低,有利于我國進行對外投資。借此機會,我國也可以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地位,促進調整我國的國內經濟結構,從而使國內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國內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是擴大本幣資金的必由之路,國內政府對與資本流出應當逐步放寬,鼓勵本國資本“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2.外商對我國投資的影響

我國是引進外商投資最多的國家,外資企業各個領域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促進了我國先進技術的進步,擴大了我國的出口,增加了勞動就業,促進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同等外幣能兌換人民幣數量減少的現象就會出現,外國投資者對我國投資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這對于外商對我國的投資產生極大的影響。由于投資成本上升,部分外商很可能會將對華投資轉而投資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引進外資受到相應的沖擊。但是,人民幣強力升值也正是我國整體實力的上升的重要表現,外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信心也會由于我國實力的增強而隨之增強。長遠來看,人民幣的升值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于投資對我國的資產的升值空間也是很大的,外商的投資力度也會應勢而生。由于進口商品價格降低,我國的物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下行壓力,物價下降,員工的工資水平就會受到控制。我國的平均薪酬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仍是較低的,所以對于外商的吸引力仍會存在。因此,人民幣升值會極大的改變外商對我國的投資,投資結構必然會面臨調整。對于制造業外商將會減少投資,更多的轉而投資于服務業,一定程度上會引領我國產業結構以及行業結構進一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就目前情況來看,外商對于我國的投資主要仍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一行業的生產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被拉高,降低了出口競爭力,利潤也隨之減少,因而外商對于我國這類行業的投資會受到抑制。而由于其地域限制,我國的服務業主要面向國內,人民幣的升值外商的利潤也會同步增加,所以外商對于我國服務業的投資成為了熱點。外商對我國的投資結果的轉換,對于我國調整經濟結構也起著重要作用。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貨幣政策制定的影響

由于人民幣升值,外資將會通過股票等證券市場對我國的進行間接投資,在國際證券市上以人民幣為面值發行的國債也會受到追捧,影響著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具有明顯的升值趨勢,大量的熱錢會以各種方式和途徑進住我國市場進行投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大量的熱錢流入與外債規模的擴大都會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深入開放,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中,需求不足問題仍舊存在,這勢必要通過貨幣政策對其進行調控。以我國金融市場當前的成熟狀況來看,完全開放資本市場并不現實,而如果完全放開匯率市場,人民幣很可能突然被推向高點,不僅中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都會出現失衡危險,因此,人民幣升值的腳步我國必須要牢牢把握,制定貨幣政策必然會做出一些適當的讓步。

我國的貨幣政策是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近年來,世界經濟狀況并不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法》提出了我國貨幣政策目標,即:“維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我國外匯目前仍處于管制之下,因此貨幣政策自身就必須承擔起維持人民幣幣值對內對外皆穩定的雙重目標,不僅要維持國內物價的穩定,而且要使國際市場上的幣值穩定得到保護。要想同時協調這兩種目標存在一定難度,央行時常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近來,我國通貨膨脹預期較高,貨幣政策收緊。由于貨幣市場上流動人民幣的減少,也可能會造成人民幣匯率繼續攀升的情況。但是如果通過加大貨幣發行量來對人民幣的升值腳步進行控制,只能導致物價上漲的加快,最終的局面將不可控制。

對于我國的經濟情況,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非常重要,匯率制度應當進行相應的改革,使的匯率制度更加靈活。假設我國開放資本帳戶使資本能夠進行自由流動,對人民幣匯率做進一步調整,就會給貨幣政策更廣闊的空間去發展,宏觀調控工作的開展也會更加的順利。

四、總結

綜上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利有弊,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我國企業應當抓緊機會,進行技術改革,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國企業的發展,并積極通過對外投資走向國際市場,在國際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國內貨幣政策的制定方面,更應該全面考量,謹慎制定,爭取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此同時,我國通貨膨脹的跡象更要密切關注,從而做好宏觀調控,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趙育琴: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其策略研究【J1.晉中學院學報,2011,(6):120-121

【2】葛賢杰

張偉:試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1,(1):56-57

【5】陳碧蕓: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探析【J】財經視點,2011,(6):156

【4】郭建川: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北方經濟,2007(1O):5-6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夫妇久久 |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 最新国产三级久久 | 人成18亚洲资源在线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91免费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亲子乱子伦xxxx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公司 | 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 | 久青草免费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怡红院日本一道日本久久 | 久久草在线视频播放 |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91免费网站在线看入口黄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国产呦精品系列在线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看 | 性欧美一级 | 日韩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放一级 |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 | 成人在线观看网址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美女毛片视频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二区 | 美国一级做a一级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高清 | 欧美日韩 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国产亚洲 | 欧美一级va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