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通法規考試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科技意識
例1 (2011年湖南株洲)普通白熾燈正常工作時消耗的電能有90%因發熱而損失,而新型的LED燈(發光二極管)發光時幾乎不發熱,從而減少了電能的損失,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之一.下面有關普通白熾燈和LED燈工作過程的比較說法不正確的是
A.普通白熾燈正常工作時消耗的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
B.LED燈的發光原理是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
C.普通白熾燈正常工作時消耗的電能主要轉化為光能
D.LED燈提高了電能轉化為光能的效率,有利于節約能源
解答 白熾燈是將燈絲通電加熱到白熾狀態,利用熱輻射發出可見光的電光源.大部分白熾燈會把消耗能量中的90%轉化成無用的熱能,只少于10%的能量會成為光.所以普通白熾燈正常工作時消耗的電能主要轉化為熱能.而新型的LED燈(發光二極管)發光時幾乎不發熱,將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提高了電能轉化為光能的效率,有利于節約能源,所以只有C的說法不正確,故選C.
點評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科間知識與研究方法的聯系與滲透,使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系.中考試題中出現的反映當代科技成果的試題,既是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對學生科技意識的評價.新型的LED燈(發光二極管)發光時幾乎不發熱,從而減少了電能的損失,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科技創新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對現代科技的興趣.
2 環保意識
例2 (2011年湖南衡陽)2011年3月27日20:30,“地球一小時”活動又在全球開展,熄滅燈光,關燈一小時,向全世界發出“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倡議.“地球一小時”活動號召每個人承擔責任,為確保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發揮自己的作用,全球許多個城市、許多人參與活動,政府、企業、社區積極加入.目前,“地球一小時”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保行動.
中學生小嚴家也參與了該活動,全家關閉電燈,在燭光中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小時.在熄燈前,小嚴家打開的電燈有:客廳吊燈“25 W 220 V”10盞,書房臺燈“40 W 220 V”1盞,過道燈“30 W 220 V”2盞,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小嚴家節約了______kW?h電能,“地球一小時”活動的意義于倡導全人類關注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加劇現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19世紀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1.4度,預計到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仍將進一步上升4.3度,海平面升高2米,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圖瓦盧將成為地球上首個沉入海底的國家.
(1)請將文中空白補全.
(2)現在氣候的無常變化,都是人為活動破壞環境的結果.為控制“溫室效應”,保護環境,我們可以怎么做?(答出一點即可).
解答 (1)0.35;(2)少坐車,減少CO2的排放;增加植被面積,消耗CO2;節約用電;不亂砍濫伐森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限制航空業發展等.
點評 目前全球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在我國許多地方,熱機的大量使用,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等都對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眾所周知,火力發電是利用煤炭燃燒來發電的,煤炭在燃燒時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能形成酸雨和大氣污染,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災難性的變化.這些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試題,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 節能意識
例3 (2011年浙江寧波)2011年3月,媒體上一則《家里90天沒住人電表自走了300千瓦時》的報道引起了我市市民的關注,原來在這段時間內這戶人家的總開關沒有斷開,空調、消毒柜和抽油煙機等電器處于待機狀態.
解答 (1)138.9;(2)較長時間不使用用電器時,要及時切斷電源等.
點評 家用電器使用完畢之后,讓家用電器處于待機狀態,對每個家庭來說是常有的事.題目從學生身邊的事入手,讓學生認識到節約能源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不但考查了學生的電功、電功率計算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通過完成本試題,學生對節約能源有了更好的認識.
4 安全意識
例4 (2011年江蘇連云港)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規釀成的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國家加大了對違反交通法規的處罰力度.關于汽車安全行駛的規定和措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限制汽車最大行駛速度,是為了減小汽車的慣性
B.安全帶主要是在汽車突然啟動時對駕乘人員起到保護作用
C.冬天汽車在冰雪路面上行駛時,輪胎上裝防滑鏈,是為了減小摩擦
D.嚴禁酒后駕車,主要是因為飲酒后駕駛員反應遲鈍,更容易出現交通事故
解答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慣性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限制速度的目的是為了減小剎車距離,故A錯誤;根據慣性可知突然啟動時人是向后仰的,安全帶不起任何作用,故B錯誤;防滑鏈可以增大輪子與地面間的摩擦力,防止交通事故的產生,故C錯誤;人飲酒后,由于反應變慢,則反應時間變長,則剎車距離變大,極易造成交通事故,故D正確.
點評 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安全的因素.本題考查物理知識在交通法規中的應用,在生活中要注意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使學生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
5 愛心意識
例5 (2011年湖州市中考題)某同學的爸爸攜全家駕車去太湖漁人碼頭游玩,在途經太湖路時,路邊躥出一只小貓,他緊急剎車才沒撞到它.如圖為緊急剎車前后汽車行駛的時間―速度圖象,根據圖象分析不正確的是
A.緊急剎車發生在8:27
B.在8:23~8:27時間段內他駕車勻速前進
C.在8:20~8:30時間段內他駕車的最大速度為60 km/h
D.在8:20~8:30時間段內他駕車的平均速度為60 km/h
解答 從圖象可知,速度急劇減小時間是8:27,所以說緊急剎車發生在8:27,故A正確.在8:23~8:27時間段內,速度大小不變,所以說在這個時間段內他駕車勻速前進,故B正確.從圖象可知,在8:20~8:30時間段內他駕車的最大速度為60 km/h,最低速度為40 km/h,所以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 km/h,故C正確,D錯誤.故本題答案應選D.
你認為酒后駕駛屢禁不止的原因有哪些?請你提幾條杜絕酒后駕駛的意見或建議。
掩“卷”而思,這是語文試題還是交通法規的問卷調查?翻一翻近幾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類似的題目并不在少數。筆者從2011、2012、2013年部分城市中考語文卷中選取部分試題,依其不同傾向分三類予以簡要評析。
傾向一:不符合考生生活實際與體驗。
例題1(2011河北?承德):6.閱讀下面有關某縣土地沙化狀況的統計資料,回答后面問題。某縣土地沙化面積變化表(單位:畝)
(2)我據此向土地主管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
。
例題2(2011湖北?恩施):24.(3)2011年暑假即將來臨,你打算怎樣“背起行囊走四方”?
例題3(2012黑龍江?牡丹江):7.(2)龍有三停九似之說,其“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你知道它還有哪個部位像其它的動物嗎?
例題4(2013貴州?貴陽):10.下面有兩幅圖,請選擇其中一幅,仔細觀察并認真思考后,說說自己從圖中讀出了什么。
圖一:知音 圖二:希望
評析:拿例題1測試學生時,筆者得到了這樣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材料與題干存有兩個閱讀障礙:土地沙化的原因有哪些?土地主管部門的職能是什么?聯系這一小題的參考答案“通過造林種草涵養水源”,筆者也產生了困惑:這樣的建議是給土地主管部門的還是給林業部門的?連命題者都沒有搞清楚的問題,為什么要設計成中考試題?這是命題者杜撰的一道沒有效度與信度的“假語文”試題。
例題2這一小題的參考提示是“開放題,只要談出自己的暑假旅游設想即可”,筆者以為命題者在命制這一小題時根本沒有考慮考生的實際情形與面向全體考生的公平、合理原則。試想一下,中考結束、暑假來臨時,考取與未考取的、城區與農村的、家境好與家境不好的,“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究竟能有多少?這道題對相當多的考生而言明顯缺少真實、可行的體驗,是命題者臆造的、不切實際的一道“非語文”試題。
例題3這一小題看似頗有文化味,其實遠離考生知識背景。盡管我們是“龍”的傳人,然而對“龍”的認識與了解大多數人還是膚淺的,“龍有角還是無角?有足還是無足?有麟還是無麟?有翼還是無翼?有爪還是無爪?青色還是黃色?沒有人能夠說得清,即使是民俗專家、學術權威,至今仍在唇槍舌劍,爭鳴不已”。題干中“龍有三停九似之說”一句,筆者查閱資料方知:“三停九似”是畫龍的理論,所謂“三?!保瑩f是在畫龍時,龍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長度相等……后來,“三停九似”之說在繪畫理論上還有了演變。如此艱深且無定論的話語置于題干表述中,卻讓知之甚少的中考考生來作答,這樣的“大語文”試題不要也罷。
例題4是一道讀圖題,也叫圖文轉述題。查閱這一題的答題提示后,筆者對“只要緊扣圖文內容,言之成理,重點突出,內容具體,表達好即可”這樣的模糊要求感到啼笑皆非。以“圖一”為例,我們從中讀出的可能并不像命題者所言的“這就是人間仙境,這就是天人合一,這就是童真童趣”,我們讀出的可能更多的是貧困、無奈與辛酸――本該讀書的年齡,孩子卻要去放牛――沒有社會的溫暖,沒有親人的相伴,卻只有老牛和孩子互為知音!我們不否認有圖片中的情形發生,然而中考語文試卷里擬出這樣的題目,畢竟不符合絕大多數考生的生活實際與體驗,也與當下的時代背景相悖。
傾向二:偏向于考查生活常識與技能。
例題5(2013湖南?湘潭):6.(2)中小學生該不該帶手機進校園?請談談你的看法。
例題6(2012黑龍江?綏化):臨近中考,學校準備在九年級學生中舉行生活技能比賽……7.請你根據比賽宗旨,為此比賽設計幾個題目。
例題7(2013云南?曲靖):8.(3)針對“中國式過馬路”的違規行為,請你向交管部門提出兩條合理建議。
評析:例題5至例題7的幾道題目都屬于典型的生活常識考查,沒有三年的初中語文學習,略略懂得一些生活常識,比如交通安全常識及簡單的家庭生活常識都可以完成。這些試題因話題過于生活化,問題指向過于表面化而難以有效度與信度,使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考查成了一種流于形式的命題行為和考試行為。究其原因,應該是命題者曲解了“綜合”二字,以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殊不知,“綜合性學習”的前提是“語文”,語文綜合性學習不考“語文”就必然使得這樣的試題成為一個幌子或空架子,使考查的內容知識化、常識化,終至空泛而膚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币勒者@樣的闡釋不難看出,即使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它也必須姓“語”,必須落實在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根本上。從這樣的認識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應該準確把握“綜合”的內涵:“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回頭來看這幾道題的命制,有些試題其實是可以改作,可以使之姓“語”并有區分度的。比如,例題5的這一小題可以設計為一道對話型的情境口語交際題;例題6的第7小題可以將題目改為“海報”內容,讓考生對“海報”中的某一病句或樣式進行修改;例題7的第(3)小題不妨可以將題干設計為:“曉文同學向交管部門提出了兩條建議,你覺得他的表述生硬,不易被采納,于是這樣改動……”這是在語言的連貫與得體上設定的考查。筆者對這幾道題的重新設計也許并不新穎,但是考查學生對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用意,應該算是明確而清晰的。
傾向三:不注重考查語文能力與素養。
例題8(2012湖北?襄陽):9.為推進“文化襄陽”建設,我市從2012年開始,每年四月集中開展“書香溢襄陽”讀書活動……語文老師已設計好了兩種活動形式,請你幫他再設計兩個。
例題9(2012江蘇?徐州):請你根據提供的材料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對下面的問題展開探究。(材料略)問題:如何改變我國國民的閱讀現狀?請你提出幾條建議。
評析:“書香溢襄陽”,例題8的導語營造了很不錯的語文氛圍:古城,書香??上У氖沁@一小題沒有了香氣四溢的“語文味”。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边@一小題僅讓考生設計兩種活動形式而沒有提出語言表達的要求,未免顯得過于寬泛;初中三年語文活動若干,答案過于多樣化也使得該題的語文能力考點難以規范而明確。其實,命題者在這一小題的“運用語言”方面是可以大顯身手的。比如不改動題目,從動賓短語的句式結構上提出要求,讓考生寫出活動內容;比如重新擬制題目,讓考生品讀“書香溢襄陽”中“溢”字的妙用;再比如,在“好讀書,讀好書”上做文章,將該題與某部名著的閱讀巧妙關聯……
例題9的本意應是著眼于探究的,然而題目的設計卻不具有探究性,反倒有大而無當之感。依筆者之陋見,這一道題目同樣可以在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上做足文章。比如根據提供的材料要求考生篩選信息、擬定標題等;比如針對材料中“現在閱讀物和閱讀形式空前多樣”一句,設計關于讀書還是讀圖、讀原著還是讀簡本、網絡閱讀還是紙質閱讀等辯論,要求考生寫出觀點并簡要陳述理由;比如為自己的書房或公眾讀書場所擬一個有文化氣息的名稱并作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