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捕蛇者說譯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層級為B。它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讀通、讀懂主要內容.并能正確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結構關系和含義;二是將文言文句子翻譯成合乎規范的現代漢語。理解是準確翻譯的前提。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有三項:
1、“信”。指譯文準確無誤.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意思翻譯出來。
2、“達”。指譯文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指譯文優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對于中學生而言,關鍵是要做到“信”和“達”。
中考翻譯文言文還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字字落實,準確翻譯,恰當轉換古今句式,巧妙處理古代修辭,譯出原文的語氣和風格特點。
[備考策略]
1、通讀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學習必須“以教材為本”,舍棄教材而單純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學們通讀教材,要達到三個標準:一是正確朗讀,二是正確理解句意,三是正確解釋重點詞語。從一冊到六冊的文言文課文,同學們都達到了這個目標,就能為“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掌握六種方法
①抄錄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照原文抄錄。
例 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 墓(《岳陽樓記》)
畫線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譯時都應該照抄。
譯為:滕子京被降職遠調到巴陵郡(做知州)。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譯時要添加必要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畫線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語“草木”,也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譯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沒有誰抵擋得了它的。
③調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訶語排列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在翻譯時要調整譯文的語序。
例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輸》)
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該將“地”調整到“有余”之前,將“民”調整到“不足”之前。
譯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數方面還不夠多。
④刪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或者同義結構中詞義完全相同的詞語中的一個可以刪除不譯。
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薄?《陳涉世家》)
畫線部分的“之”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
譯為:停止耕作,到田坎上休息,失望嘆息了好一會兒,說:“如果(將來我)富貴了,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⑤替換法。就是將文言詞語替換成現代詞語,這是翻譯的關鍵,因為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要“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疤鎿Q”時要注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志》)
畫線部分必須“替換”的文言詞語有三個:“每”――常常,“時”――當時,“許”――答應。
譯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樂毅,(但是)當時的人不贊成這種看法。
⑥對譯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詞語、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是落實“直譯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 可展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侯可傳》)
畫線部分的“可”(侯可)、“晨”(早晨)、“馳”(騎馬)、“發”(打開)、“櫝”(木匣)、“出”(拿出)、“券”(田契)、“歸”(歸還)、“主”(主人)需替換成現代詞語,然后按照語序對譯成現代語句。
譯為:侯可早晨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給他的主人。
以上這些方法,在翻譯句子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翻譯文言文句子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用這些方法。
根據平時訓練和中考閱卷的情況,翻譯文言文句子時,容易出現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譯文言實詞。
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誤譯: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時刻”,這里譯為“秋天”是錯誤的。
應譯為: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時刻啊1
2、誤譯文言虛詞。
例 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馮道傳》)
誤譯: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因為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沖突。
“因”介詞,表憑借,意為“通過”。
應譯為: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沖突。
3、誤用現代詞語。
例 有陳萇者,候其得俸,常往稱錢之美,月有獲焉。
(《陽城傳》)
誤譯: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工資,常常前去稱贊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俸”即俸祿,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薪水?!肮べY”,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報酬。二者雖有相似之處,但因時代不同,內涵也不盡相同,不可用“工資”代替“俸祿”。
應譯為: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俸祿,常常前去稱贊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皇甫謐傳》)
誤譯:于是他不做官,沉靦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深深地處于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貶義詞。
應譯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5、誤譯原句語氣。
例 此且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隆中對》)
誤譯:您難道也有(占它的)意思嗎?
根據上文“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下文應該是推測的語氣。
應譯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辭。
例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誤譯:一旦山陵倒塌,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在呢?
應譯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駕了,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
[例題透視]
例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語句。
1。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靶拧保缸g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把拧?,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美。對于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系具體語言環境,想想現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征: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構?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蹦愕淖g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為……”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2.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
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居多,現代漢語里則雙音節詞居多,這是古今漢語在語匯方面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在把文言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原文中的好多單音節詞需要變為雙音節詞,這就是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像“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不難看出,“野”“產”“異”“蛇”“黑”“白”等都變成了雙音節詞。
單音節詞翻譯成雙音節詞,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后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稱后綴、前綴)。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的“擔”“骨”,就可翻譯成“擔子”“骨頭”。
二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節詞。如“乃重修岳陽樓”的“重”“修”,就可翻譯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里的一個雙音節詞,如“于是”“雖然”“妻子”“以為”“交通”“可以”等。
3.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替換法?
文言文的詞語和現代漢語并不總是一一對應的,有些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卻閑置下來,還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需要用替換法──用現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詞替換文言文里的原詞。
比如,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書”。像“家書抵萬金”(《春望》),“一男附書至”(《石壕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其中的“書”都是這種意義。
還有表示人稱的詞,古代遠比我們今天豐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稱的詞有“寡人”“朕”“孤”(這三個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現在,人人平等,都是一個“我”。
4.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保留法?
語言在變,但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們在做翻譯練習時,有時需要運用保留法,即原樣照搬文中語詞。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詞語。如“人”“手”“心”“筆”“墨”“山”“水”“?!薄把颉薄疤铩薄按蟆薄靶 薄伴L”“短”等。
第二,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我們在翻譯時也應該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像《岳陽樓記》的開頭:“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歷”(年號)、“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屬專有名詞,翻譯時照搬即可。
5.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刪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虛詞,它們主要起某種語法作用,或表達一定的語氣,沒有實在意義。這些詞語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現代文中已經基本不用,也沒有相應的詞語來表示它。對于這類虛詞,我們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像“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的“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的兩個“而”。
需要注意的是,刪略法適合于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如果把表示實在意義的詞語也刪略了,那就是漏譯。比如《捕蛇者說》最后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體的意思。“以”是連詞,表示目的,相當于“來”;“夫”是代詞,譯為“那些”;“焉”是代詞,譯為“它”(指這篇文章)。若將這些不該刪去的詞語也忽略不譯,顯然句子就不通順了。
6.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增補法?
增補,指翻譯時補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種成分,在文言文中較為普遍,既可以省主語、謂語、賓語,也可以省介詞及介詞的賓語。在翻譯時,為了使譯句完整、通順,應將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現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這個句子,就屬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誰“與坐談”?跟誰“坐談”?我們在翻譯時都應補出來:(鄒忌)跟(客人)坐下來交談。
習慣上,增補的文字,翻譯時應加括號。
7.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調整法?
調整法主要用于調整跟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講到的所有倒裝句,還有未講到的定語后置,以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量結構等。在碰到這些句子的翻譯時,我們都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表達。如“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就可翻譯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馬”,“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比較性選擇疑問句)可翻譯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齊人三鼓”(動量結構)可翻譯成“齊軍擊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屬形容詞意動用法)可翻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如20xx年廣西南寧中考卷的翻譯題:“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翻譯時,我們得調整“所以”的語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皺眉很美,卻不知道(西施)皺眉顯得美的原因。
20xx年貴州貴陽市考題要求翻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個句子,主要考查點就在“苦”和“勞”這兩個使動詞的用法上。全句可譯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8.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意譯法?
意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情況下,我們應盡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實的直譯法;直譯有困難時,我們才采用意譯這種輔助手段。
關鍵詞: 文言文翻譯 互文 合敘
高考題型一直是穩中有變,其中文言文翻譯的文字量和分數值一直在不斷加大,高考試題對文言文翻譯的強化由此可見。進行文言文翻譯,要忠實于原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同時還要做到準確、通順、明白、生動。要達到這些標準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外,還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兩種特殊修辭即互文、合敘。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當合在一起說出的兩個詞語或句子拆開,上下各出現一個,理解時需要將兩個詞語或句子合起來意義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是個互文句,譯時要把“主”、“客”二者行為合并起來:“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p>
例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不能翻譯成“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這些方位詞的對舉都包含了互文現象。而應譯為:“木蘭到各處的集市備辦各種戰具?!薄昂防糁畞砦徉l,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即為“到處叫囂隳突”。
又如: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戰爭延續的時間長。
例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意思是“負者行者在路上唱著歌,在樹陰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意為“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者悲傷”。
例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可譯為:“枝枝葉葉相互交接覆蓋。”
二、合敘
合敘,也叫并提,是把相關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敘述,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緊湊,文詞簡潔。在敘述時,前兩件事與后兩件事分別對應,把本來可以用兩句話敘說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話。
如《韓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本來可以說成“(夏)桀暴亂而(商)湯征伐,(商)紂暴亂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兩件事,作者卻合起來說。因為兩件事前后對應,分別相聯。又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漢書?韓王信傳》)句中“文種”身死,“范蠡”則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其意為:“句讀之不知,則師焉;惑之不解,則不焉?!本褪钦f:“不知道句讀的從師,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從師?!?/p>
例2.《水經注?江水》(課文題《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逼鋵嶋H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日),自非夜分不見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師表》中有多個合敘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這句話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為忠善者”合并在一塊敘述,和與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賞”合并在一塊敘述。在理解它時應該分開來敘述:“作奸犯科者”論其“刑”,“為忠善者”論其“賞”。“將軍向寵,性行淑均”?!靶孕惺缇奔础靶允缧芯?。此句譯文應是:將軍向寵,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模式
為了應付高考,一般老師在教文言文的課文時,都是先介紹時代背景,再逐字解釋串講句子,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死記硬背一些詞義和譯文。于是為適應這種教法的教學參考材料也便應運而生,不脛而走。似乎這樣做,是挖掘了語言因素。仿佛文言文講讀理應是遇到實詞講實詞,遇到虛詞講虛詞,從詞性到詞義,從本義到引伸、假借義,從詞類活用到逐字的語譯,都要一股腦兒地“落實”給學生。這樣做,且不說課時所不允許,即便勉強完成了進度,其流弊也是很明顯的。
筆者認為逐字解讀、逐句串講,這種“字字落實”的教學方法不妥當,是說它不應當成為處理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僅僅就字論字,就詞論詞,其實并無助于“落實”。
文章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所以從理解內容的實際需要出發來抓詞語教學往往“落實”得更好。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相如持璧睨柱,欲以擊柱”一語。其中的“欲”,許多學生不假思索即斷言是“想”的意思。這說明學生對“欲”的一個義項―“想”印象很深。但這里卻不宜采用。因為前文敘述得明白,智勇兼備的藺相如出使秦國時明確說過,“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彼菦Q計不會冒然碎璧毀身而甘辱使命的。這里的“欲”,要取另一個義項―“將”?!皩⒁該糁泵鑼懙氖翘A相如做出用璧擊柱的樣子給秦王看,這是他在與秦王斗智,而決非有以璧擊柱的想法。這樣處理詞語,學生的收益顯然比較大,學得實,也學得活。
課文的講讀對象是學生,不能只見字詞,不見學生。文言文比白話文字詞上的攔路虎一般要多些,但真正成為問題的其實也只是一部分。要準確抓住學生的問題,教學才會富于啟發性。所以調查研究是很重要的。有的老師,課前讓學生試譯課文,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比如講《赤壁之戰》,教師在學生的試譯中發現不少學生把“荊州與國臨接”的“國”理解為今天的“國家”了?!皣痹谶@里指“孫權統治的地區”,課文上有明確的注解,這說明學生讀得不細;“國”當“地區”講,學生是學過的,在《隆中對》中“國險而民附”、“此用武之國”義均同此。這說明學生對這個常用的文言實詞掌握得很不牢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讀注解,還要求學生聯系《赤壁之戰》一文說說這個注解的道理(文中多處對孫權稱“孫將軍”,顯然這時東吳尚不能稱為“國家”);而且進一步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明“國”字從“口”,“口”是圍繞、周圍的意思,“國”原本指諸侯的封地。這樣針對學生的疑難抓字詞的落實,學生感到印象很深,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果不從學生實際出發,是很難保證效果的。
“字字落實”強調得過分,有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我們感到在有些教學參考資料上,對一些詞語所開列出的義項實在太多,往往忽略了解釋詞義和文言語譯二者的區別。比如針對“遽刻其舟,曰:‘吾劍之所從墜。’”(《察今》)和“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兩個例句中的“曰”,就得出兩種解釋。認為前一個“曰”是“自言自語”的意思,后一個“曰”是“心想”的意思。我們覺得這里就有點把解釋和翻譯混為一談的毛病。解釋詞語,基本要求是“信”,即從該詞條的義項中作出正確選擇即可。文言語譯則還要講求“達”和“雅”。在上兩個例句中,把“曰”分別譯為“自言自語”和“心想”,可謂“達”,可謂“雅”,但很難說譯為“說”就一定不行。解詞和譯詞是有聯系但又有區別的兩件事。因為對譯文“達、雅”的要求而隨即給某個詞條增加義項,是不夠妥當的。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不能不考慮“少則得,多則惑”的原則。以簡馭繁,博取約守,對于發展學生的能力更有利。對于一詞多義宜嚴格掌握,否則既有??茖W,又會加重學生負擔,弊多利少。這種問題的產生,與“字字落實”的潮流不能說沒有關系。當然,這是就詞語訓練的角度而言。如果是有意通過文言語譯的訓釋來豐富學生的語匯,鍛煉學生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那又另當別論。
在文言文的講讀教學中,應當按照文道統一的原則,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做為宗旨。字詞的問題盡管所占比重較大,但它絕不是文言講讀的主體,它應被培養閱讀能力所統率。擺正這樣一個關系,對于改進教學方法是有益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鳥瞰全篇、從文章整體出發、來統率字詞句的教學方法。簡言之,既要根據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需要,設計出一些具有引導作用的問題,這些問題力求難易適度,而又要有連貫性。講讀時即以這些問題帶領學生去思考,去從文章中找根據來回答。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即可設計這樣一些題目:①鄒忌長得美不美?②鄒忌為了和徐公比美事前做了哪些了解?③鄒忌與徐公比美的結果和他事前了解的情況一致嗎?為什么?④鄒忌諫齊王為什么特別點明“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這樣一個事實?是齊王昏庸,連這都不知道嗎?⑤鄒忌的諷諫成功了沒有?何以見得?等等。這種方法把引導學生從內容上、篇章上去思考放在首位,增強了思維的強度,不求“字字落實”,但在學生的討論中,值得細嚼的字詞會得到更突出的暴露,從而也易于得到更好的落實。教法的變化,也給學生帶來了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把字詞教學擺在恰當的地位,對于深入鉆研教材,發展學生閱讀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的文言篇目中,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遠遠不是僅憑“字字落實”所能解決的。比如《項脊軒志》中這樣幾句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茸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就字詞而論,修與不修中體現了怎樣一種細膩的情感,這實在是很高明的手筆。這些地方的閱讀理解遠遠超出了詞語教學的范圍。又如《促織》一文思想內容的深刻性何在?有的教師以之與《賣炭翁》、《捕蛇者說》相比較,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文中“上大嘉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等語的難能可貴,從不同作品的對照中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鑒賞的水平,這顯然更不是“字字落實”所能奏功的。
總的說來,文言文的教學要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將“人”這一學科主體實現于最前沿,最強調“人文精神”,一切都圍繞著“人”設計。中學文言文教學作為體現“人文性”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途徑,承擔著“夯實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的教育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積累,學習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文言文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一、明確文言文翻譯的關鍵
人們常說:“打蛇打七寸?!逼叽缡巧叩囊?,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譯也是如此,考生必須抓住翻譯的關鍵,否則會徒勞無功,白忙活一場。總的來說,文言文翻譯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
(一)關鍵詞。
文言文翻譯試題中往往會有幾個關鍵得分點,這幾個關鍵得分點多數是句中的關鍵詞語。文言句子中的關鍵詞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多義實詞、常見虛詞(尤其是多種意義用法的虛詞)。翻譯的時候,只要找出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明確其含義,并準確翻譯,就能得分。反之,關鍵詞語翻譯錯誤,或不準確,那么這個分就遺憾地丟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這里即有兩個關鍵詞:“承”譯為“承受”“秉承”一類的意思;“年”譯為“年成”“收成”一類的意思。如果兩個關鍵詞翻譯錯誤,這個題就很難得分。
(二)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譯,也往往是考題設置的關鍵得分點之一??忌绻荒茏R別某個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順序、固定譯法,就不能準確翻譯這個文言句子,因此丟分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如:“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边@是一個“……者,……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翻譯的時候必須翻譯成“……是……”,否則就要丟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譯原則
具體說來,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后才能正確翻譯。如初中課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這一句,似乎可以翻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钡撓瞪衔摹巴局袃衫恰?,“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的意思,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勢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保ā恶R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后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但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后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焙x仍嫌不明確,可采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幾種情形往往需要意譯。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時。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輕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闭_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痹偃纾骸暗詣⑷毡∥魃?,氣息奄奄?!痹摼洳捎昧吮扔鞯男揶o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庇秩纾骸敖鹁偷Z則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敖稹笔墙璐?,代指“金屬制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假如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2.使用緊縮復句或言簡意賅的句子時。
如:“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边@個句子屬于緊縮復句,直譯不好翻譯,只能意譯為:“刑律嚴酷,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刑律寬疏,就控制不住犯罪。”
3.為了渲染、鋪陳某種情況而故意用繁筆時。
如: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句子中的“席卷”“包舉”“囊括”“并吞”意義相同,“天下”“宇內”“四海”“八荒”意義相同,都是為了渲染鋪陳,因此必須意譯作:“(秦)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文言文的翻譯其實是有技巧可遵循的,具體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和習慣用語,也無需翻譯。如:“ 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蠟人館。”我們可以直接將其譯為:“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覽了巴黎蠟人館?!痹偃纾骸?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薄靶熊娪帽弊鳛橐粋€成語,我們沒有必要大費周折地去翻譯,只要照抄即可,因而可譯為:“深遠的謀略,行軍用兵的本事,不及過去的那些將領。”又如:“其李將軍之謂也?!薄袄顚④姟逼鋵嵵傅木褪抢顝V將軍,應保留下來不用翻譯,譯成:“大概說的就是姓李的將軍吧?!?/p>
(二)放。
將那些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意義的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放棄,否則會使句意不暢。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因此翻譯時應刪去??勺g為:“宋國有什么罪過呀?”再如:“夫秦,何厭之有?”“夫”為發語詞,無實在意義,翻譯時不做理會。又如:“夫大國,難測也?!保ā恫軇フ搼稹罚┲械摹胺颉?,“何陋之有?!保ā堵毅憽罚┲械摹爸?,“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等都屬于這一類。另外還有一些偏義詞語在翻譯時也應把不表意的一個詞刪掉,否則就容易使譯句顯得唆贅余。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薄肮选睘槠x復詞,重于“姥”,所以翻譯時只需翻譯出“婆婆”即可。除此,有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也不一定要翻譯。
(三)換。
用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詞語替換與現代說法不同,音節不一致的詞。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詞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擴大,有的已縮小,有的感彩發生了改變,有的詞義已經轉移,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根據其語境確定詞義,切忌盲目替代。如(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逼渲小捌拮印痹诠艥h語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2)“處分適兄意,哪得自由專?!薄疤幏帧痹诠艥h語中是“處理安排”的意思,翻譯時要特別留心。
(四)補。
將原句省略的內容適當補出來,使句意完整通暢。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將“焉”后省略的“而未至”(有能力到達卻沒有到達)補進去翻譯才連貫。否則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保ā犊诩肌罚┢渲小皳岢摺焙汀耙幌隆敝g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薄冻鰩煴怼?翻譯為:“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
有的雖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則就容易導致成分殘缺。如:“外連衡而斗諸侯。”“外”名詞作狀語,翻譯為:“對外”“連衡”用作動詞,翻譯為“用連衡的策略?!薄岸贰睘槭箘佑梅?,翻譯為“使……爭斗”,因此正確翻譯應為:“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p>
(五)調。
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將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庇械膶W生翻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边@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痹偃纾骸翱鬃釉唬骸琳陀诨⒁病!保ā恫渡哒哒f》)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保ā冻鰩煴怼?)譯為:“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為節操而死的臣子?!比酥髦右?,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況人臣乎?(《觸龍說趙太后》)譯為:“國君的兒子,是他的親骨肉啊。他們尚且不能靠著沒有功勞的尊位和俸祿,而守著貴重的金玉,況且一般人呢?”
需要說明的是,文言文中表達語氣的助詞,也應根據現代人的表達習慣進行調換。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可用“啊”“呢”等調換。
(六)縮。
關鍵詞: “虎”學 內涵 漢英互譯
1.漢語中“虎”學的內涵
虎文化是中國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千百年來,中國百姓將“虎”這一概念揉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和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虎的聯想有褒貶兩個方面。從褒義方面說,虎英勇大膽、健壯有力、堅決果斷。從貶義方面說,虎兇猛殘忍、冷酷無情。下面我們就這兩方面分別舉例說明。
1.1“虎”的褒義色彩
1.1.1“虎”多用于比喻人的勇猛、威武。
我國古時戰事頻繁,出現了許多詞語形容將領馳騁沙場時的威猛氣勢。比如用“虎將”比喻勇將、勇猛的人;“虎威”比喻武將的威風;“虎豹”比喻勇猛的戰士;“虎旅”比喻勇猛的軍隊;“虎賁”指勇士、武士,如:“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报D―《書?牧誓序》。
現在我們也常用帶“虎”字的詞語,形容人的生機活力、矯健威猛?!盎⑸毙稳萃涠猩鷼?如:“他看著這群虎生生的新工人,感到十分高興。”“虎氣”形容有氣勢,如:“小伙子方臉大眼,瞧著挺虎氣?!?/p>
1.1.2“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其特殊地位,中國人對龍始終抱有尊敬、崇拜的心態,漢語中“虎”和“龍”搭配的詞語,用來表示剛強、有膽魄、有生氣和活力,代表那些才能優異、杰出非凡的人。例如:
“生龍活虎”:形容活潑壯勇的姿態,如:“這群小伙子干起活兒來生龍活虎一般?!?/p>
“龍騰虎躍”:形容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也比喻奮起行動,有所作為。如:“工地上龍騰虎躍,熱氣騰騰。”
“藏龍臥虎”: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
1.1.3“虎”有時用來表示人的體形、身材與姿態的魁梧、健壯。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體魁梧,體格健壯。如:“只見里面有兩個少年大漢迎了出來,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报D―清?李汝珍《鏡花緣》
“虎勢”:形容健壯。如:“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長得真虎勢。”
“虎頭虎腦”:形容渾厚雄健之貌。如:“是個年壯力足虎頭虎腦的英雄?!报D―老舍《趙子曰》
1.1.4形容開頭造大的聲勢。
“虎頭蛇尾”: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如:“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不是我節外生枝,囊里盛錐,誰著你奪人愛女,逞己風流,被咱都知?!报D―《元曲選?李逵負荊》
“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前緊后松,有始無終。
1.1.5形容小孩健壯、活潑可愛。
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心靈手巧的老人們還是給孩子們縫制虎頭帽、虎頭鞋、虎形枕,包括給孩子起名,也偏愛“虎妞”、“小虎子”之類,寄予一種美好的愿望,希望他們長得個個像小老虎一樣結實。
1.2“虎”的貶義色彩
1.2.1“虎”字有“危險、貪婪、兇殘”之意。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文言文中,不乏“虎”這一形象。如:“苛政猛于虎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或問酷吏。曰:‘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报D―《法言》,均喻指虎殘酷、兇暴的本性。“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报D―《易?頤》,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1.2.2由于“虎”和“狼”有著“兇狠殘暴、貪得無厭”的相似習性,因而兩者搭配更進一步彰顯其程度之深。
“虎狼”:比喻兇惡殘暴的人。如:“虎狼之心?!报D―《史記?項羽本紀》
“如狼似虎”:比喻非常兇暴殘忍。如:“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报D―《尉繚子?武議》
1.2.3用“虎口、虎穴”等比喻“危險的境地”。
“虎口余生”:比喻經歷大難,僥幸保全下來的性命。如:“況我本是虎口余生,諸事久已看破?!报D―清?李汝珍《鏡花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危險的境地。如:“不探虎穴,不得虎子。”――《東觀漢記?一六?班超傳》
1.2.4“虎”還被用來比喻“惡人、壞事或惡勢力”。
“縱虎歸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養虎遺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
1.2.5形容臉色陡變而露出嚴厲或兇惡的表情。
“虎視鷹瞵”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我們也常用“虎起臉”指露出兇相;“虎”指嚇唬,恐嚇;“虎唬”指威嚇;“虎嚇”指嚇唬。
2.西方“虎”學的涵義
在崇拜獅子與鷹的西方人眼里,老虎并不是最威嚴的王者,而是代表一種同樣強大但更神秘的力量,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他們看來,“虎”蘊含東方的異國情調,華麗妖艷,精力旺盛,桀驁不馴,像魔法一樣難以捉摸,同時也能激起雄性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盎ⅰ眱群艘环N驚濤駭浪般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狀的恐怖。18世紀英國天才詩人威廉?布萊克在參觀倫敦塔動物園后寫下《老虎》一詩,它或許就是對西方視角下老虎形象的完美詮釋,兩百多年來傳誦不衰。詩中把老虎既勻稱又望而生畏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竭盡全力描摹深夜莽叢中火焰似燒紅的老虎,贊嘆它的雄厚與威力,贊嘆造化的偉力。
The Tiger 老 虎
By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萊克(郭沫若譯)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燃燒著煌煌的火光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怎樣的神手或天眼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造出了你這樣的威武堂堂?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你炯炯的兩眼中的火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燃燒在多遠的天空或深淵?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他乘著怎樣的翅膀搏擊?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用怎樣的手奪來火焰?(節選)
3.英漢互譯中“虎”學的處理
《牛津英漢雙解詞典》中“tiger”一詞的釋義為“large Asian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with a yellow-brown coat with black stripes”,延伸義為“fierce,energetic,or formidable person”,強悍的人、勁頭十足的人;勇士。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含義與東方的“虎”學意義相近。然而,在中英互譯的過程中,還是要從其文化根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入手,及時變通,做到形神兼備。
在英漢“虎”學互譯時,譯者要靈活運用直譯與意譯的方法。翻譯時要善于分析兩種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找出兩種文化的異同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生動地生成譯文,使目的語讀者有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理解感受。
3.1采用直譯法
對于能夠采用直譯的詞語,譯者應盡量選擇直譯或對應的翻譯方法,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的風格和味道,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更強。如:“紙老虎”可逐字直譯為“a paper tiger”,由于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紙”都會被認同為有著易碎易裂、不強韌、不持久的特性。因而雖然稱其為“老虎”,卻是紙做的,其引申義也很自然地表達出來?!安蝗牖⒀?焉得虎子”可直譯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并不會產生任何歧義,通順易懂。英譯后,既保留了源語的本意,又恰當地傳達了寓意,外國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3.2采用意譯法
然而,很多諺語若是只采用直譯很難做到形神兼備。所以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諺語中的內涵、寓意,還需要采用意譯,甚至添加說明解釋的方法。如“母老虎”一詞是極具漢語文化特色的詞,指的是語言氣勢洶洶、讓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女性,要是簡單生硬地譯為“the female tiger”,不免會讓西方人感到理解困難,畢竟他們沒有東方的語言環境和生活背景。所以應譯成“lioness at home”,這樣就更為地道,也容易讓西方人接受。
由于漢語特定的文化習俗,長時間使用后形成特定的習慣說法,為了用英語表達同樣特定的文化內容,必須譯成在英語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語言,所以使用了其它動物詞匯。這類詞匯錯位的翻譯十分常用:諸如“虎”、“龍”等動物在西方的地位并不如同東方,甚至南轅北轍。這樣,在互譯的時候我們就要格外留意。“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帝王的象征,我們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對龍頂禮膜拜;而“龍”在西方卻被認為是邪惡的,龍在基督教、猶太教中被認為是惡魔的象征,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英文報刊將“亞洲四小龍”譯為“Asian four tigers”,而非“Asian four dragons”。這樣一來,東方人心中的“龍”,與西方人所說的“tiger”就同有“強勁、雄起”之意了。再比如,漢語中的“虎”在英語中常用 “lion”表示,而非“tiger”,這與兩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地理特征是分不開的。西方的百獸之王是獅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國旗是以獅子為圖案,代表著勇敢和莊嚴;出產的動畫片《獅子王》以獅子作為塑造對象,卻并沒有“虎王”一說;埃及金字塔也是獅身人面像;還曾將中國形容為“東方睡獅”……因此,我們也就有了一系列“獅假虎威”的語言用法:“攔路虎”譯為“a lion in the way/path”;中國的俗語“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語中對應語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獅子)另外,虎狼一家,有時也會將“虎”譯為“wolf”,例如:“狼吞虎咽”(wolf down);“騎虎難下”(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在英譯漢時,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則,例如“work like a tiger”就可以直接翻譯為“生龍活虎地干活”,這樣就足以表達它要傳達的意思。而英語有關“獅子”的習語譯成漢語時也常用“虎”來代替,如: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另外,an American tiger譯為“美洲豹”,并非“美洲虎”。
因而,翻譯時我們應根據需要,將源語中的“虎”語或刪除,或補充,或用相對等的詞匯充分表達出來。由于翻譯手法的靈活性,并沒有必要拘泥于一種翻譯手法。對于同一條詞語,只要能傳達出源語的文化內涵,翻譯時就既可采用直譯,又可采用意譯,或者二者結合。
4.結語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與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每個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相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蘊。掌握各民族詞語的不同文化背景、深層含義及其差異所在,對于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起著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3]韓作黎.新華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孫艷.論英漢名詞性動物隱喻的文化異同及翻譯[J].時代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