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音樂教學研究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教學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音樂教學研究論文

第1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一、注重導入藝術。

導入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藝術,好的導入就象是一幅名畫、一首名曲,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采用謎語、故事引入和聯系生活等方式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

在講授《兩只小象》時,我就首先以“森林里的小動物”幾個謎語導入,學生非常有興趣,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結合故事展開了一系列的“講一講你身邊的小動物”、“改編動物故事”、“模仿動物聲音”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積極踴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鍛煉了表達能力,體驗到了藝術的魅力。在《走進樂器的世界》中,我請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所看、所接觸,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樂器,學生的興致很高,都滔滔不絕、積極投入。

這樣,根據每節課的內容,設計富有魅力的導入,達到學生音樂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讓學生好奇、有興趣的情緒在整節課中得到延續,從而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二、注重教學方式。

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由偏重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和訓練,轉向強調教學中的“雙主體”互動關系以及學生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采用藝術感受和參與實踐來增強體驗,改變學習內容單一、高深、繁多的專業化傾向,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組織生動的教學活動,使學習內容變得鮮活充實、易于為學生掌握。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唯教材、唯教參”,應將精力用在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方法以及學生的真正需求上。

1、音樂感受。藝術的魅力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人們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將生活實例與藝術課程相結合,感受藝術來源于生活,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聽到的各種聲音,讓他們在課堂中模仿、表現;帶領學生到室外去“尋找聲音”、“搜集聲音”,然后,將學生“找”到的這些聲音對應相應的節奏,讓學生來拍讀,從中感受長短、強弱、高低的藝術要素,使學生懂得藝術與生活密切相聯。

2、參與實踐。音樂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活動。各種游戲、討論、表演……都少不了學生的身影。在親自的參與實踐中,不僅增進了教學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學生藝術學習的興趣,潛移默化的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以樂觀和向上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學習。如在《兩只小象》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表現不同動物形象的音樂中做“學動作,猜動物”的游戲。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動作游戲中學習,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既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動腦以及肢體表現的能力。

第2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學評價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

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的教育性質、方針和政策,運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確立的教育目標,對實施的各種教學活動的過程與效果,完成和滿足個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音樂教學評價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學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它是以音樂教育的價值觀為標準,以達到音樂教學目標的程度來評價和測量音樂教學成績和效果,它要求對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習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樂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為評價對象,專指在音樂學習領域中對學生的音樂素質發展,音樂才能成長及審美能力、藝術情操的形成給予價值上的判斷。現代音樂教學評價是依據《音樂課程標準》的價值、理念、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音樂教學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通過音樂教學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進步,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學校不斷發展,促進課程不斷完善,以達到音樂教學價值增值的目的。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就是方向性原則,也就是說,評價應該引導音樂教學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通過評價應該為學生的音樂學習,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音樂教學工作,為學校和有關領導對音樂教學的領導工作,以及為音樂學科課程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指出明確的前進方向。

音樂課程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在音樂學習上的進步,發現和發展自己音樂潛能,建立音樂學習自信心,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音樂感受、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音樂課程評價對于音樂老師來說,應該有利于進一步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經驗,發揚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優點,找出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促進音樂教學改革,加強音樂教學的薄弱環節,不斷改進教學,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音樂教學評價對于學校和有關教育部門領導來說,應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對學校音樂教學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更好地貫徹執行《音樂課程標準》;音樂課程評價對于《音樂課程標準》本身來說,應該獲得執行情況的反饋,檢驗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

二、科學性原則

評價的科學性原則就是評價必須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也就是說,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必須以音樂學科特點和音樂教育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和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音樂課程標準》所確立的課程價值觀、課程基本理念和各項目標,應該作為建立評價體系和實施評價的依據和基準。

科學性的評價要求評價達到準確、客觀、公正。評價和測量要求有較高的效度、信度和鑒別度。這是使評價達到準確、客觀和公正的保證。效度是指評價測量能真實地表現出所要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評價測量能夠穩定地反映出被評價測量者的實際水平的程度,鑒別度是指能夠把水平不同的評價對象區分開來的程度。

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外先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引入,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愈來愈受到重視,音樂教學已由重技能技巧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音樂教學評價已從總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移,從局部評價向整體、綜合評價轉移,從被評價者的被動等待評價向主動參與評價發展,從重結果逐漸向重過程發展。在評價理論方面,強調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科學精神、積極的學習情緒等綜合素質的評價。三、整體性原則

評價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求評價必須從整體、全面、全過程進行評價。無論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還是評價學校音樂教育工作,都必須從整體著眼,涵蓋音樂學習的各個層面和教學的各個領域。

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要注意用發展的眼光,要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和對比當中,把握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使評價能夠發揮激勵和促進作用。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堅持整體、全面的評價。

近幾年,音樂教學評價發展較快。人們在進行音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期望通過一種比較科學、可行的評價辦法,幫助教師和學生診斷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善教學策略,明確努力方向;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調整學校管理策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順應這一時代要求。《音樂課程標準》強調評價對象的全面性和系統性,重視“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使評價更好地促進個性發展,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激勵音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完善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四、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的可操作性原則是指評價的指標和方法要簡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廣。特別是對于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教師要面對多個年級、眾多學生,評價的實際操作如果十分繁復就難以實施,這就要求評價必須簡便易行。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必須體現新的教育評價觀念。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音樂教學評價應遵循教育評價的指導思想,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評價要以人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價值的重視,促進個體健康和諧的發展,尊重個體的差異,激發人的主體精神。因此,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樣,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素質的提高,并有效地促進音樂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曹理著《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3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1.音樂教育對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意義

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通過音樂教育使小學生能夠欣賞不同的音樂,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通過學唱和演唱積極健康的歌曲,增強中小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集體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勞、勇敢、堅毅、團結、互助、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還要通過音樂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這些道德品質的教育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的。

2.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途徑

2.1 選擇合適的"演唱、演奏、欣賞"音樂作品。首先,選擇音樂要結合兒童接受和欣賞音樂的心理。六到十一二歲的兒童,正是人的童年時期,在音樂能力方面,他們辨別音高、快節奏的能力逐漸增強,對于樂曲的調式調性的變化較為敏感;對于相對復雜的節拍節奏也能產生良好的反應;良好的機械記憶力有助于記憶曲調,他們心里和生理的逐步發育完善為音樂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選擇合適的音樂內容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筆者所選擇的音樂作品篇幅小,音樂形象具體生動。例如,《拉拉勾》使兒童體會到友愛的快樂。

其次,要選擇以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積極向上的歌詞為特點的優秀音樂作品。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還能直接震撼學生的心靈,直至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產生影響并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調激昂向上,催人奮進;《歌唱祖國》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影響學生尊敬老師,懂得是老師灑下辛勤汗水,才使他們茁壯成長;《勞動最光榮》培養學生勤勞的性格特征。器樂曲的欣賞也同樣能達到培養目的。

2.2 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音樂活動是音樂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樂同動作表演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以音樂促進動作發展,以動作促進音樂領會力發展的目的。與音樂和諧一致的動作能幫助兒童用他的身體和運動知覺去感受音樂,從而加深對音樂性質和節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又促使兒童的動作變得協調、敏捷而優美,富于韻律感。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音樂游戲和音樂比賽包括律動、歌詠比賽、合唱隊及各種樂隊的組織、訓練與演出等許多不同的形式。

對音樂的興趣就產生在追求音樂美的過程中。美的事物不僅使人獲得美感,而且是產生興趣的源泉。音樂本身的美是激起學生強烈興趣的重要因素。興趣也在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興趣和創造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兒童在對各種物體的敲敲打打中就會產生興趣這最初的興趣也許就奠定了日后音樂志趣的基礎。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從對不同的聲音探索開始。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從探索生活中的聲音開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聲音的感知,正符合兒童的這種音樂接受心理的特點。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進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對音樂感興趣的基礎上兒童才會更容易感受到音樂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樂教育的影響。

第4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全書根據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劃分為10個章節,每一章節都由一位學者負責統籌并撰寫本章導言(Introduction)。通過對目錄的研讀,我們可以發現諸多有益經驗。不同于我國的傳統學科范疇界定,《手冊》將音樂教育研究領域概述為政策和哲學(Policy and Philosophy),教育語境和課程(Educational Context and the Curriculum),音樂性發展和學習(Mus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音樂認知和發展(Musical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社會和文化語境(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音樂教師教育(Music Teacher Education),音樂教育與學科關聯(Music Education Connections),神經科學、醫學和音樂(Neuroscience,Medicine and Music),普通教育成果(Outcomes in General Education),研究設計、批評和音樂教育評估(Research Design,Criticism,and Assessment in Music Education)。反觀我國的音樂教育導論性質的著作⑥,通常劃分為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與社會功能、中小學生音樂心理發展、音樂教育課程、音樂表演學習與教學、音樂創作學習與教學、音樂欣賞學習與教學、音樂基礎知識和識譜技能學習與教學、音樂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音樂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教學媒體、國外著名音樂教育體系、音樂教學評價、音樂教育研究、音樂教師。

顯而易見,中國音樂教育學者習慣以“專業(方向)”這樣的定勢思維對本學科展開分門別類的研究,側重于對單一專業方向的挖掘卻似乎忽視了不同方向、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音樂教育作為介于音樂學和教育學之間的一門交叉性學科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必須具備寬闊的研究視域和較高的觀察視角,必須時刻關注音樂學科和教育學科乃至相關學科的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手冊》的合理之處在于其目錄中所呈現出的良好的多學科研究傾向和獨到的學科關聯,下面將以本書為主體,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現狀選取部分章節進行比較研究。

近十年來,學界對于音樂教育哲學這一議題展開了持續而激烈的爭論,但是對比《手冊》中“政策和哲學”而言卻顯得眼界不夠寬闊。眾所周知,我國新一輪音樂教育哲學議題引起爭議的主因之一便是音樂“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這一論述。政策和哲學都屬于較為宏觀的層面,而政策的制定又直接由參與政策制定的學者的哲學觀念所決定。反之,國家政策中的文字表述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音樂教師和音樂教師教育課程的哲學導向,將這兩個議題納入同一章節統籌思考可謂是十分的精準。說到“音樂教育政策”,中國音樂教育學者在此方面也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較具深度的學術成果⑦。不過一方面這些成果多為史學方面的匯編和研究,且對于音樂教育政策法規的學理、法理構建和當代音樂教育政策的法律體系構建以及我國音樂教育政策制定的趨勢和規劃涉及較少,還未能真正對這一領域進行有效研究。對比《手冊》,塞繆爾?侯裴(Samuel Hope)《政策框架、研究和K-12學校教育》(Policy Frameworks,Research,and K-12 Schooling)分別從政策(Policy)、框架(Frameworks)、結構和復雜性(Structures and Complexities)、政策力量和技巧(Policy Forces and Techniques)、政策和音樂研究的性質(Policy and the Nature of Music Study)、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s)等方面結合K-12學校教育標準對音樂教育政策的法律框架建立、有效性運行、相關組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全面且極具深度的剖析,對本章起到了導論性的作用。此外,約翰?J.梅林萌(John J. Mahlmann)的《MENC:一個恰當的案例》(MENC?押A Case in Point)、拉爾夫?A.史密斯(Ralph A. Smith)的《政策制定的近來趨勢及問題》(Recent Trends and Issues in Policy Making)、約翰?W.里士滿(John W. Richmond)的《音樂教育和法規研究》(Law Research and Music Education)等文也都在各自的側重方面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論述。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在以上文章中大量出現的“推廣”(Advocacy)一詞。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特別關注音樂教育推廣(Music Education Advocacy),推廣即意味著需要音樂教育者及音樂教育相關組織通過游說、宣傳等途徑取得政策制定者、富人和公眾對音樂教育的認同和支持,從而獲得政策和資金上的傾斜,更好地提升音樂教育的學科地位,展開音樂教育課程及相關活動。如何發揮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等相關組織的作用,在更廣泛的層面取得學科認同和支持是十分值得各位同仁思考的議題。目前我國音樂教育遇到的困境較多來自于公眾的不認同,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多學習一些音樂,尤其是器樂技能,然而如何使這樣的愿望轉變為對于包括學校音樂課程在內的學科認同還十分遙遠。同時,雖然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九大音樂學院也相繼開設了音樂教育專業,然而其地位依舊十分尷尬,“什么都會但什么都不行”的偏頗認識大有市場,這是需要同仁們進行反思的。“推廣”一詞不僅需要獲得外界的認同,更需要明確學科定位,尋找學科自身價值,提升本學科從業者對于自身職業的認同,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余丹紅曾言:我國音樂教育學科依舊未能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在于學科定位未能厘清,學科準入門檻較低。單純的哲學層面的爭論似乎并不能解決這一看似簡單實則艱深的問題,如何使音樂教育學科合法合理?從音樂教育政策和法規這一角度出發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自從1980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人文系副教授、美籍華裔音樂治療專家劉邦瑞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系列講學中首提“音樂治療學”開始,我國音樂治療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縱觀我國的音樂治療領域和相關論著,其研究視野都集中于對普通人群心理和生理疾病的音樂治療方面,偶爾涉及到專業音樂人群也是諸如對舞臺焦慮等方面的關注。在《手冊》“神經科學、醫學和音樂”這一章節中,克里斯?齊斯基(Kris Chesky)、喬治?康德拉克(George Kondraske)、米麗婭穆?亨諾克(Miriam Henoch)、約翰?希普爾(John Hipple)和伯納德?盧賓(Bernard Rubin)等人通過聯合撰寫《音樂家健康》(Musicians' Health)一文,從音樂教育的角度對專業音樂人士的健康問題予以關注。他們在國際交響和歌劇音樂家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ymphony and Opera Musicians)、北德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等相關機構組織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對單簧管和小號的實例分析展開音樂教育視角下的相關論述。撇開其文章內容,盡管音樂治療學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聯早已為學界所認同,上海音樂學院更是將音樂治療列于音樂教育系的專業序列,然而音樂治療和音樂教育之間的交集更多的局限于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矯治以及通過音樂教育對中小學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塑造這一領域。通過《手冊》的相關文章,我們認識到,在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學科的交集里,我們有著更為廣泛的研究領域。

諸如此類尚有很多,筆者認為,《手冊》的意義除了其實質性的學科知識之外,更具價值的是本書的章節劃分和選題所傳遞出的與眾不同的學科研究理念和新的學科走向。本書用一個章節來專題論述神經科學、醫學和音樂的重要性,盡管劉沛教授在本世紀初便提出“腦科學將會成為21世紀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基石”⑧,慕尼黑音樂和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München)音樂教育系主任沃爾夫岡?馬斯特拉克(Wolfgang Mastnak)教授多年前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也曾提醒要關注音樂教育研究中神經科學理念。然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甚微,究其原因,學者的學術背景單一可能是最主要的。如馬斯特拉克教授擁有心理學、數學、音樂教育、音樂治療四個博士學位,他在應用神經科學的相關理論進行音樂教育學科研究時就顯得游刃有余,而我國學者卻只能感到力不從心,這需要反思我國現行音樂教師教育的培養體系。受制于我國整體的高校培養體制,如何在大規則束縛之下盡量培養本專業學生對于多學科(尤其是心理學、腦科學、統計學等理學知識)的學習,就需要我們好好加以思考規劃了。值得欣喜的是,在近日教育部下發的《藝術學門類專業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擬從2014年起,提高藝術類招生文化課的控制分數線,其中音樂專業學生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考生文化成績的65%⑨。教育部此舉就是希望能夠提高藝術類人才的綜合素質,為培養更高層次的跨學科高水平人才做準備。

在閱讀《手冊》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作為西方世界音樂教育領域的一本重要著作且匯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參與撰寫,在其目錄中卻未能發現“Pedagogy”一詞,也沒有出現國內每一本音樂教育學專著必會提及的奧爾夫、柯達伊、鈴木鎮一、達爾克羅茲等國際著名教學法。筆者聯想到馬斯特拉克教授在授課過程中曾言,西方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并不專門學習這些教學法,因為它們太老太落后了。當然,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音樂教育學科長期遠遠滯后于西方,需要對奧爾夫等教學法補課學習,但是30年過去了,如果我們還僅只停留于這些半個多世紀前的音樂教學法的話,那就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我們必須逐步將學科從前科學主義向以心理學、腦科學介入的科學主義階段過渡,通過相關途徑同西方同仁一道展開對當代音樂教學法的研究。當然,不可否認,有一批同仁已經意識到了我國音樂教學法研究的弊端,如謝銘磊對約翰?法爾阿本德(John M.Feierabend)音樂教學法的研究⑩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于近年展開的同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11}的交流合作都是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盡管本文只是選取了幾點進行較為粗淺的比較研究,但筆者希望通過對于本書的介紹以及相關目錄的摘抄和研究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音樂教育界同仁對于中西音樂教育差異的思考,在突破傳統音樂教育體系思維脈絡的同時,以一種更加關注學科之間內在關聯的理念展開音樂教育的相關研究,更好地推動我國音樂教育學科實質性的內涵建設。

①Richard Colwell,Carol Richardson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②據余丹紅所說,本書已于2011年進行了再版工作,不過筆者目前尚未看到有發行售賣信息。

③在進行相關搜索時皆以″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為關鍵詞,由于不同的中文翻譯方式無法進行精確檢索,故并不排除有作者引用時只注明其中文譯名的情況。

④楊艷迪主編《音樂學新論――音樂學的學科領域與研究規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余丹紅執筆第十一章“音樂教育學”延伸閱讀;覃江梅《審美與實踐之維: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版。

⑤在非正式出版領域,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自2004年首次招收音樂教育各方向碩士研究生開始便將此書列為參考書目之一。同時,如謝嘉幸等學者也曾在不同場合對此書有所提及。

⑥在此以曹理所著《音樂學科教育學》(曹理等,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為例加以比較研究。選擇此書并不是批評曹理或其著作,而是因為曹理作為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及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學界影響深遠并具有較為廣泛的代表性。

⑦諸如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張援《中國當代藝術教育法規文獻匯編》(1990―2010),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金亞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學校音樂教育法規的建設》,《教育探究》2009年第3期;鄔美洪《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法規的歷史演進》,《文教資料》2010年第2月號上旬刊;薛南《建國前音樂教育法規研究》,《北方音樂》2010年第5期;楊和平《清末明初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研究》,《交響》2011年第4期;代苗《20世紀以來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發展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度碩士學位論文;方騫《清末明初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08年度碩士學位論文;李寧《新時期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等。

⑧劉沛《腦科學:21世紀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基石――圍繞“莫扎特效應”的科學研究和展望》,《中國音樂》2000年第3期。

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印發《藝術學門類專業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10}謝銘磊《法爾阿本德及其音樂教學法初探》,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第5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現今在培養聲樂教師的模式上存在諸多問題,聲樂教學不夠完善,尤其在理論建設上較為滯后。本文論證了現今建立聲樂教育學的意義、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聲樂教育學的定義、內容和培養目標

1.定義

“聲樂教育學是研究和闡明聲樂教育的結構、過程、原則、方式等規律的科學。’‘聲樂教育學是聲樂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聲樂學是音樂學的分支。是研究、解釋所有與聲樂相關的知識的一門學科。根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去研究聲樂的教育規律.揭示聲樂教育的本質及特征,使之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聲樂教育學隸屬于音樂教育學范疇,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

2。學科內容

聲樂教育學的內容包括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和聲樂教學法等。“在探討聲樂教育學的理論構建時,我們還應從聲樂文化的整體中去認識聲樂教育的特殊性。’’⑦

3.“聲樂教育”和“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育”是指與演唱教學有關的一切行為的總和。廣義的聲樂教育包括所有學校的聲樂教學,也包括社會上。如社區、文化宮、單位、群眾藝術館、聲樂培訓班舉行的各種聲樂教學和培訓。狹義的聲樂教育僅指學校的聲樂教學。“聲樂教育學”是指研究如何進行聲樂教學的一門專業學科.目的是培養具有聲樂教學能力的教師或從事聲樂教學的專門人才。

4_“聲樂教學”與“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學”是指進行演唱教學的行為,或指代一種職業,如,“劉老師是搞聲樂教學的”就是指職業。“聲樂教育學”是一門專業或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聲樂教育過程的總和,聲樂教學是聲樂教育學的一個子項。

二、當前我國在聲樂教學人才培養專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培養聲樂教學^才的專業概念不準確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聲樂教育層次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種。音樂院校和師范類高校里本科的表演專業都設有“聲樂”或“聲樂表演”或“聲樂演唱”,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另外。各高校的音樂教育本科都開設有聲樂大課,個別學校開設聲樂教學法.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聲樂教學水平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碩士研究生層次中有表演專業“聲樂”或“聲樂表演”等,如中央音樂學院等校.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再就是我國目前唯一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專業——“聲樂教學與研究”或“聲樂演唱與教學”等.如武漢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

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目的是進行聲樂教學,但“聲樂教學”多指教學的一種行為,聲樂教學多指職業,代替專業名稱在含義上有點偏頗。培養聲樂教學人才達到授以“聲樂教學”的能力.課程內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課技能的訓練,理論知識有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聲樂教學法,以及文化知識、品德修養、教育學知識等等。“聲樂教學”這一名詞無法表達該專業如此龐大的學科內容。所以,用“聲樂教學”來指代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專業名稱不妥帖。筆者認為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名稱.如用“聲樂教育學”就更為貼切。

幺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夠健全,特別是聲樂理論教學欠缺

現今.我國的聲樂教育達到了快速的發展。聲樂教學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由于聲樂教學是門新的專業,許多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還沒有被整理真正應用于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學科理論中,理論課程仍不夠健全和完善,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本科層次上教學內容大都還囿于一對一的聲樂演唱課的單一模式,課程設置上重技能輕理論現象較為嚴重。從國家“聲樂教育”最高層次的“聲樂教學”方向的碩士生培養情況來看。如。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O5級“聲樂演唱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課程有:聲樂演唱、論文寫作、音樂會、歌曲鋼琴伴奏、中西方聲樂發展簡史、聲樂教學法、作品分析、美學文藝學、西方歌劇鑒賞、中外作品演唱鑒賞、歌劇重唱訓練、西方文學史(根據《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南京藝術學院“聲樂表演及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根據本校O5級使用的《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培養方案及課程設t)2oo3年版):藝術美學、學位論文寫作、聲樂演唱及教學研究、音樂美學、聲樂藝術史、專著導讀與研究、音樂分析、音樂文獻檢索及利用、音樂心理學、音樂表演美學、歌劇藝術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學、自由作曲、數字錄音技術。以上兩所學校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上都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在我國其學科發展都較為完善.課程設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規,具有典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專業的教學還沒有上升到“聲樂教育學”的學科理論高度.教學內容沒有含蓋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等。

可見.我們目前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課程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階段的教學中單一的聲樂技能小課充當著主要角色.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和完整性的“聲樂教育學”學科理論。這說明我們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建立聲樂教育學的可能性

1.我圈的聲樂教育得到了憾毛的發展

20世紀初隨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聲樂教育也與此誕生。在近1oo年的聲樂教育歷史中,通過一代代聲樂教育者的努力。聲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特別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根據教育部體衛藝教司統計,截止2004年止。全國設立音樂專業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音樂院系不下900多個,其中,以聲樂學生的人數最多。”‘確§著音樂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聲樂教師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國設置招收音樂學碩士的高等院校達到65所。其中招收“聲樂碩士”的高校有62所。在這62所招收“聲樂碩士”的院校中涉及到“聲樂教學”的有30所”。

2聲樂理論建設成果斐然

隨著我國聲樂藝術和聲樂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近些年來大量聲樂教學理論著作和論文出版發行。比如,余篤剛編著的《聲樂藝術美學》,范曉峰編著的《聲樂美學導論》,李維渤的《西洋聲樂發展概略》,李曉貳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李維渤選譯的《訓練歌聲》,作者[美]維克托·亞力山大-菲爾茲,劉朗主編的《聲樂教育手冊》,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編著的《聲樂教學論》,尚家驤的《歐洲聲樂發展史》,《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中石惟正的《聲樂學基礎》、鄒長海的《聲樂藝術心理學》、還有《西方聲樂藝術史》等等,這些對聲樂教學理論的完善和課程的建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聲樂教育學的理論建設準備了較為充足的基礎。

3.聲樂藝術和聲樂教學呈現多元化態勢

聲樂藝術積淀了人類燦爛的文化,當今世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精彩紛呈。人們對聲樂演唱藝術的審美趨向多元化。這些都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領域,也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出了具有時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聲樂教育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形式,近些年來我國在民族聲樂教學和西洋美聲唱法教學上均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這些演唱和教學實踐上的成果都豐富了聲樂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為聲樂教育學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聲樂教育學的意義

1.培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一個科學的專業名稱

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搞清聲樂教學人才培養這一專業的概念,把聲樂教學人才的培養和聲樂演唱人才的培養混為一談.

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的授課模式、方式、內容和課程設置上一直效仿音樂院校的“聲樂表演”教學.這是我們學校聲樂教學人才培養專業上的嚴重失誤,限制和阻礙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專業上應該有個專業的學科名稱,然后才能摔開當前該專業的教學受音樂院校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的束縛,走上學科健康發展的正確軌道。“聲樂教育學”是培養聲樂教學人才這一專業的最佳名稱.它是“聲樂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有別于“聲樂表演”又有別于“音樂教育”。這個準確的名稱給了該專業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內涵。將為這一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6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師聲樂;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一、高師聲樂學科發展的現狀

高師聲樂學科是一門有著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鮮明的學科,回首高師聲樂教育曾走過了一條簡單模仿、學習音樂藝術院校,向音樂藝術院校看齊、攀比的道路。無論是招生方式、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施教內容、考試評分等都以學生向音樂藝術院校的學生一樣能上舞臺為標準。然而,高師的培養目標鮮明地指出應培養合格的高、中等學校的音樂師資,需要具備的是站好講臺所要求的能力與素質。突出高師聲樂教育的師范性成為學界的共識。

現象一:學生在高師四年聲樂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對于演唱技能的比賽獲獎非常重視,同學樂于奔波于各種聲樂賽事,以取得獎項為榮。然而,同學們對于科研創新的意識卻普遍比較淡漠。

現象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不高,答辯過程流于形式。本科畢業論文答辯是高師學習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衡量學生是否符合學士學位標準的依據,是對學生四年來學習成果的檢驗。

現象三:部分高師聲樂教師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認識不足。有些教師平時對于本學科發展缺乏關注,認為聲樂教師只要具備培養學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學能力就可以了,滿足于能夠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演唱比賽的獎項;或認為聲樂學科不需要進行科研創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論學科老師的事情。這些錯誤的觀點導致一些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理論研究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

二、改變觀念,正確理解高師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1.在大學科背景下理解高師聲樂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高師本科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定位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較強的學習研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體現為: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培養一流的師資;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基礎學術型人才及應用型人才;為碩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優質的生源。

筆者認為,只有在大的學科背景下理解高師聲樂人才培養目標,才會使我們的視野更為開闊。在大學科背景下,每個具體的研究方向都會具有一定的個性,當然學科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專業的特殊性中,對于認識當前的教育形式與潮流非常不利,也無法發現現有教學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2.聲樂學科人才需要進行技巧訓練及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的綜合培養

在高師的聲樂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本科四年的學習成果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大學本科畢業前須完成學院認定的畢業音樂會、教育實習與本科論文答辯。畢業學生音樂會是從表演的角度考查學生對技能技巧的運用;教育實習搭建了學生從學到教的橋梁,著重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而畢業論文寫作,則是從知識創新的角度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然而,從學習知識到學術研究需要通過嚴格科學的訓練才能掌握,但高師聲樂教學中對聲樂學科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等方面并沒有相應專門的課程安排。一些學校也只安排課時很少的講座或教師指導。由于對這一工作重視不夠,訓練不足,聲樂本科畢業生的科研能力水平無法達到社會的要求。構建高師聲樂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三、構建高師聲樂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為了實現其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而實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樣。教學模式作為當前教學論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迫切課題。各國課程學者針對傳統課程及其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構筑新的教學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養富有個性、創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諧發展的,適應現代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質量人才。

1.課程設置方面加設聲樂科研方法選修課

聲樂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聲樂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應在現有聲樂技能課與聲樂理論課程的基礎之上,在聲樂本科學習第三學年開設聲樂科研方法選修課,為期一年,從課程上保證給予學生系統科學的訓練。除了理論方法的傳授外,要更為注重學生實際寫作水平的鍛煉與培養。在一定的理論方法學習與訓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學術研究的軌道,培養學生堅持科學的精神及重事實、重資料、重調查研究的品格與習慣。

盡管我們的課程建設還十分薄弱,但我們要堅信論文寫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傳授的;另一方面,論文寫作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強調其實踐性,即無論理論上如何進行學習,還必須動手寫才行。

2.開設課外學術論壇,積極參加學術會議

改革一貫的課堂灌輸模式,變“課堂教”為主為“課外學”為主,變“課內緊課外松”為“課內輕松,課外緊”。鼓勵學生自主定期組織本科聲樂學術論壇,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廣讀博覽,帶著問題與思考來到論壇進行學習心得體會交流、學習方法討論、新書閱讀評論、聲樂比賽觀摩評價、教學優質課觀摩心得交流等。

學術會議中往往匯集著一些學術熱點,其中既有引起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有專屬某一領域的熱點。參加學術會議的人員中不乏一些學界的大家名師,在熱烈的學術討論中,學術問題得以提出或者解決,對于同學們而言,這是非常難得的培養學術興趣與學習的機會,所以,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學生應該多參加學術會議,開闊視野。

3.開展教師評學工作

教師評學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估。具體來講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指標體系及評估標準,對學生個體學習狀態、效果、進展、變化進行系統分析與價值判斷,以期達到一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它不同于課程考試、評優評先等傳統的評學方法,而是一種更加系統、全面,并且側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的評價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師評學制度。教師評學,對于學生聲樂技巧的學習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均具有重要作用。

4.嚴把本科畢業論文答辯關口

按照高師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創作共安排了6~8周的時間,本科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研究方向選擇指導教師。由于本環節是本科生四年來學術訓練的總檢閱,指導教師一定要在與學生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興趣選擇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學術訓練,難度恰當適宜,具有操作性的題目,堅決杜絕把別人的論文簡單生硬地拼湊,毫無個人觀點的畢業論文出現。對有創見、有價值,獲優秀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的學生和指導教師學校均應給予認可與獎勵,充分調動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師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畢業論文。

綜上所述,聲樂學科的確是一門有著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鮮明的學科,但我們聲樂學科的教師與同學應在保有專業特色與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地匯入大學科發展的潮流,而不應該拿出種種特殊性的理由回避這一能力的培養。我們要克服畏難情緒,扎扎實實做好基礎工作,應當相信,通過科學嚴格的學術訓練,我們一定可以把聲樂學科的學術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項目:由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校評教評學制度研究”(項目編號:JYX10010)資助。

參考文獻:

[1]李曉貳.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人民音樂,1999.

[2]楊詠.高師音樂教育與聲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7.

第7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摘 要: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已在全球盛行。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傳

>> 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 高校設計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高校聲樂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對高校聲樂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分析 高校《Photoshop圖像處理》公選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高校科技論文撰寫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在高校中應用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學中翻轉課堂的實踐探索 運用翻轉教學模式推動高校課堂教學革新 高校翻轉課堂模式有效教學研究 淺談高校音樂技能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高校音樂課堂中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 高校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研究 高校體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借助翻轉課堂實現高校教學模式改革 翻轉課堂帶給高校課堂教學的啟迪 淺析高校翻轉課堂中師生合作新模式 基于SNS的高校遠程翻轉課堂模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

[5]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本文為2015年宿遷學院院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媒體時代翻轉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學生視角”的研究成果。

第8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旋律方法;英語習得;問題;發展趨勢

Abstract: With recent researches on SL acquisition theory and English teaching techniques, singing is be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development and certain problems that exit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and predicts its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lody singing, English acquisition, problem,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1.引言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是借助暗示教學法(Suggestopeadia)的基本原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音樂歌曲,從而促進人腦左右半球的共同協作,提高英語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本文擬通過回顧該教學法研究的發展及現狀思考其研究存在的問題并預測該研究未來發展的趨勢。

2.“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的歷史和現狀

Fonseca Mora曾指出:語言的音樂性會影響學生的英語發音甚至整個英語習得過程,因而推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旋律方法”。這種方法對英語教學研究一直產生著影響。

2.1“旋律方法”的研究階段(1983以前)

音樂與語言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系統,這一思想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到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音樂適用語言研究是音樂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音樂是另一個可以用于Chromsky(1975)生成語法研究的學科。音樂有助于我們從另一領域探索語言的普遍規律。

Jackendoff的《生成調性音樂理論》(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GTTM)繼而探討了語言與歌唱內在聯系。他認為:人對音樂的感知是與生俱有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并行于人們對語言的感知。鑒于人們對音樂和感知的相似性,音樂感知會對語言的處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2.2“旋律方法”的成果應用與修正階段(1984-1995)

在國外,Murphey(1992)選出Music & Media流行歌曲的前五十首進行分析,指出流行歌曲具備簡單、極富情感、指向模糊和對話般的特征,使聽者容易記憶。

不久,Cranmer(1993)和Nunes(1993)推出了以音樂片段為材料的教學模式,介紹了課堂的實際運用過程。

國內較早將音樂歌曲運用在英語課堂的是華東師大外語系張民倫等,他們編寫的英語專業聽力教材《英語聽力入門》的練習形式主要為跟著歌詞唱、選壓韻詞等。這一階段,歌曲進行課堂教學的運用只局限于聽力課或口語課,而且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音樂更是無所作為,僅在一些外語聽力錄音帶上作背景音樂而已。

2.3“旋律方法”的成熟和推廣階段(1996年-現在)

在英語課堂上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用音樂歌曲進行嚴肅的語言教學是在這一階段才出現的。

美國ESL專家Millie Grenough在1996年編寫了六冊系列教材(配磁帶),書名為《Sing it!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該套有聲系列教材有每首歌曲的歌詞、詞作者及演唱者的生平簡介,影視歌曲的原唱畫面以及該歌曲所流行的時代背景。它的問世立即受到英語教學界的關注,成為可供任何類型英語課的選用的教材之一,也為英語課主干教材提供了必要調劑和補充。

國內應惠蘭1994年主編的《New College English》(《新編大學英語》)也融入了音樂歌曲,其練習形式是以歌詞填空和跟著唱為主。近年,研究者把音樂歌曲用來操練某一語言項目,如:語音、語法和詞學等,以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還有運用音樂歌曲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訓練,以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音樂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技巧就有:課前欣賞——課前播放音樂片段,使學生減輕學習疲勞,減少學習壓力;課文教學——根據課文內容,選擇適合課文內容的音樂片段,增加教學的藝術效果,使音樂暗示的意境與語言材料提供的意境達成統一,促進學生理解和消化語言材料。課間運用——在學生進行筆頭練習和小組活動時,增設背景音樂;挖掘內容——通過音樂提升教學主題;拓展教學——適時設置音樂,以形成教學。

另外,有一些研究者使音樂歌曲的運用研究有了更廣的教育學意義。例如,李群艷(2002)把學唱英文歌曲的目的定格在培養學生語言美和心靈美

轉貼于 等美的情操,讓他們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新世紀素質型英語人才。王琴琴(2006)根據理工農醫類大學生嚴重缺乏文史藝術類知識以及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只會應試的特點,研究將《英文歌曲欣賞》作為一門獨立的文化素質選修課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他們關于英美國家歷史、文化、語言的知識以及口語交談的語料。

在研究音樂歌曲的運用時,研究者還探索了其運用的原則:(1)音樂的選擇以英文歌曲為主;(2)基本做到教師和學生一起選擇音樂歌曲;(3)音樂歌曲的思想內容體現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4)音樂歌曲的內容是語言教學材料內容的擴展和延伸;(5)音樂可能暗示的情景與語言教學材料的背景基本一致;(6)音樂歌曲的設置應恰到好處,形成教學;(7)教師圍繞音樂歌曲展開的各項活動把構思合理的設計與具體的教學目的有機地結合,并 與課程大綱和教學總目標融為一體。 3.“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存在的問題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雖然已廣泛運用于英語課堂,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具有相當的實效性,但是,其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3.1 實證性研究比例偏低

從國內近年發表的有關音樂歌曲英語教學論文來看,大多是個人經驗總結或一般性看法交流,實證性研究寥寥無幾。僅邵玲(2005)通過一學期英語教學中穿插英文歌曲教學的準實驗研究,分析了英語歌曲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裴正薇(2003)研究了音樂智力與英語聽說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

但是,從國內外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趨勢來看,在過去二十年中,實證性研究的比重一直在不斷上升,近年來,國內學者也一直呼吁采用實證性研究方法,尤其是在驗證某種教學法的效果時,該研究方法顯得更加重要。

3.2 對學習主體影響的研究相對薄弱

已有相關論文以教師如何教、如何運用為主,其對象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而與學習主體(學生)的相關研究(如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某方法的可行性)所占的比例則相當低。然而,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是把重點放到研究學習者個人差異和學習過程的研究。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3.3 存在重復研究現象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重復研究現象嚴重。例如,介紹“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的文章已在1997年和1998年出現三次,但是在2000年仍然有相同主題的文章,且內容和研究方法大同小異。又如,關于“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在2003年已經出現,但是2004年又有相同主題的文章,內容基本相同,只是表述上稍有不同。

該現象反映出研究者對國內“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的研究進展情況了解不夠,在論文選題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當然,缺少對前人研究文獻的了解也是導致重復研究的主要原因。

3.4 缺乏開發學生音樂智力的研究

國外有關音樂智力及音樂教育對英語教學影響的研究并不缺乏,在英語教學領域內的研究也證實了音樂對英語技能發展的有效性。但是,國內這方 面的研究鳳毛麟角,僅段瑞玲(1997)提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對其外語的語音語調有積極影響。裴正薇(2003)的研究指出音樂智力與英語聽說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學生的音樂智力能預測其英語聽說成績。

由此看來,教師或家長是否應該考慮通過各種音樂活動發展學生的音樂智力,培養音樂節奏感,并進而促進他們英語聽說技能包括讀寫等技能的提高。

4.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音樂歌曲習得英語的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如何加強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將仍是未來英語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尤其是對目前研究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預料,這方面的研究將呈現以下趨勢:

(1)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將更多地使用實證研究。材料和數據的系統收集與分析將逐步取代個人經驗介紹和思辨性討論,研究方法將出現多種方法結合并用的局面。

(2)在研究對象上,研究重點將從教學的主體(教師)如何教、如何運用為主轉向對學習者個人差異和學習過程影響的研究。

(3)在研究內容上,涉及的范圍將越來越廣。研究將不局限針對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技能包括讀寫技能的影響,對操練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研究將用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以及更廣的范圍。加之,隨著跨學科和多學科綜合知識的研究趨勢日趨明顯,研究者將會更多地利用心理語言學、語言習得、認知語言學等學科的新發展來指導研究。

運用音樂歌曲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有目的的輔助教學手段。通過音樂歌曲習得英語,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與課程大綱和教學總目標有機地結合。借鑒已有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其研究成果才會使英語教學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Fonseca Mora,C.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 Singing[J]. ELTJournal,2000(54/2).

Grenough, Millie. Sing it!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M].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6.

Lerdahl & Jackendoff..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3a.

李群艷、蔣蘇琴. 論英文歌曲在培養素質型英語人才中的作用[J].零陵學院學報,2002(6).

裴正薇. 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的影響[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9).

邵玲. 英語教學中實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實驗研究[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4).

王琴琴. 文化素質課《英文歌曲欣賞》與英語教學[J]. 大學時代(B版),2006(6).

第9篇:音樂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聲樂教育;教;寫;文化;師范

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能力表現為課堂上的教授能力、課程教案編寫以及論文的撰寫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學,學生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會比成人受到限制,更需要中小學老師能夠將自己的知識根據中小學課程標準使學生能夠輕松的接受,那就需要聲樂教育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寫”能力的培養。

一、聲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寫”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來,許多聲樂教育專業,過于追求聲樂技能的培養,借鑒聲樂表演的聲樂教學模式,忽視了師范類聲樂教學所特有的“師范性”特色,未加強學生對音樂課程講演的實際操縱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走向教師崗位后,常常因為理解力或者表達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釋或者講解課程內容時不能一語道破,影響了教學進度和質量,從而不能更好的的擔當起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視學生聲樂技巧技能的訓練和歌唱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聲樂教育專業學生應有的特色――師范性及多元化的特點,特別是“教”“寫”能力的不足方面,導致學生很難達到師范教育的教學目標,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角色。因此, 聲樂教育的責任重大。

二、聲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寫”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長期以來,在師范類的聲樂教學中往往存在只重視學生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歌唱能力的培養,常被稱之為“表演二系”,導致學生難以達到師范教育目標所規定的全面性的要求,這種能力的缺乏體現在聲樂教育學生“教”“寫”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聲樂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學生學習后的成果體現。而現有的學生往往只會唱不會教,不懂得教學方法更不會運用各種教學模式。主要原因為聲樂教學曲目缺乏積累、教學語言過于匱乏、理論知識掌握太少、教學手法較為單一等問題。往往造成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的教學中無從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以及對于一些常見的聲樂演唱問題不能一語道破,更缺乏針對性的解決等問題。

2.“寫”

“寫”即教案的撰寫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音樂教育類學生寫作能力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畢業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會影響到教學能力的提高,而這一點在音樂教育類學生的教學中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究其原因:首先,音樂類學生文化課要求不高,進校門檻較低;第二,教學中過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論”;第三,論文指導課程的設置問題,論文寫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學期完成,對于文化素養相對較差的聲樂學生來說,這只能導致論文完成質量差的結果;第四,參與教學研究活動能力較低,積極性也不高。

三、高師聲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寫”能力培養的建議

如何提高聲樂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的全面性,為中小學輸送優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資源,這是從事師范教育的領導及聲樂教師都必須引起重視并認真思考的問題。針對聲樂教育學生“教” “寫”能力不足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文化修養

文化是一切學習之本,聲樂亦固然如此。一首聲樂作品并不是簡單的曲與詞的表達,聲樂歌曲中歌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文化修養去理解他深層次的含義,或者需要學習者對歌曲的背景或相關歷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繹作品。因此文化課程應視為與音樂專業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視藝術實踐

聲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創作,最終要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錄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二度創作與平時積累離不開,也是實踐的積累過程。無論任何領域,都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聲樂教育應專業學生應特別注意的自己的參與過程,在過程中感受自己親身參與后獲得的音樂美感體驗、形成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因此在實踐中檢驗學習的成果不可或缺。

3.發揮聲樂技能課教學的靈活性

(1)注意發揮小組課的優勢

在小組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摒棄一塊唱或逐個唱的老傳統,讓學生在互相討論、聆聽中學習,相互提意見,不但可以強大歌唱心理還可以通過對其他同學的優點及不足的了解、明確自己出現的同類問題和困惑,進而完善自己。

(2)個別課教學中應突出理解力

個別課應該因材施教、提高專業素質、突出藝術個性。注重解決學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協調性以及歌唱曲目處理手段等具體問題。從一首作品中盡可能的學到更多知識。

4.積極發揮聲樂教學法課的作用

聲樂教學法是聲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他的目的在于講解關于聲樂的一些理論知識,例如聲樂發聲的原理、發聲器官的構造、呼吸的支持等等專業知識。

(1)課程中應該注重講課內容的知識擴展

如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相關知識注重聲樂教學理論的深入講解,例如從“教”的角度考慮,讓學生了解聲樂教學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標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應對調整,從生理學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醫學的知識讓學生更可能多層次地考慮問題,逐步讓學生掌握每個階段的基本特點、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達到學有所悟,學有所獲,真正理解聲樂學習與教學的真諦。

(2)注重實踐課與理論課的有機結合

在以往的聲樂教學法課程中,理論課占的比例較大,而學生的教學實踐課較少,應將實踐內容穿插于教學內容的各個環節中,適時讓學生進行講解與鍛煉。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針對每位同學的上課情況利用同學之間提意見、討論、教師點評、作示范等方法,讓同學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與知識點。

(3)在聲樂教學法課中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培養

針對培養學生寫教案與說課的能力,可以在課后布置針對性的任務,對每節課的設置安排以寫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或講解寫作技巧。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鍛煉獨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維邏輯能力的提高,能夠全方位地培養學生“教”與“寫”的能力。

5.增設相關課程

(1)設置交叉學科

高師聲樂學生應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目的,可以增設部分如聲樂與文學、聲樂與美學等具有交叉性選修課程來提高“教”與“寫”的能力,如聲樂與哲學等。

(2)增設論文指導課

藝術高校的論文指導課程一般開設在畢業前夕,僅僅是由主專業教師代替指導,而沒有專門的論文指導老師,可以設置專門針對音樂專業的論文寫作課,同時結合專業老師的指導,將會對學生寫作水平和畢業論文的寫作起到直接的引導作用。

聲樂教育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相信通過多方面的改革與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能培養出更為合格的畢業生,為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輸送更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

[2]楊詠.高師音樂教育與聲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中國音樂,2007,

[3]姚思源主編《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紀音樂教育使命的擴展》,

全國第七屆音樂教育會議文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性福 | 手机看片1024国产基地 |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一区hh | 91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一 | 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完整成 a毛片免费全部在线播放毛 | 国产欧美另类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影院 | 手机看片福利永久 | 成人午夜在线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国内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观看一级毛片看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成人aa在线看片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另类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亚欧在线观看 | 国产无卡一级毛片aaa | 欧美一级毛片高清毛片 | 亚洲线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另类 videos黑人极品 | 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男人的天堂毛片 | 性感美女视频免费网站午夜 |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 女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 中国一级毛片视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四季 |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看有黄有色大片 |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