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設施農業用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設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地位與作用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0
目前,在農業生產中常會因為自然環境和其他因素而導致農業糧食減產。因此,為了避免自然災害與其他因素而影響生產,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促進水土資源轉化和利用率的提高,從而實現我國生態環境的良好建設,也是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1 設施農業的概述
設施農業是指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利用,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及科學化,充分發揮氣候和土壤的潛在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合適的生產環境及生產條件,從而實現農業的高效發展,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設施農業從廣義上分析,主要包括設施的栽培與養殖;從狹義方面,包括溫室、塑料大棚、植物工廠等技術層面。[1]設施農業可分為幾個類型:以地膜覆蓋為代表的簡單覆蓋型;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代表的一般設施型;以中小型拱棚為代表的簡易設施型;以現代化大型溫室為代表的復雜設施型。
2 設施農業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設施農業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得到大力的發展,栽培農業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展,據一些相關的材料分析,我國蔬菜的栽培面積每年以60%的速度發展。設施蔬菜的發展也為西北地區帶去更多的收入,以成為一項新型的農業發展?,F目前來說,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不僅能改變傳統的種植業結構,還能有效的控制環境污染,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當然,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越來越重視綠色農業,發展設施農業,生產綠色無污染的糧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目前,以溫室大棚為典型的設施農業工具,資金投入小、技術要求低、而且生產效率高,因此越來越受到眾多農民的青睞。因而溫室大棚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發展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展,成為西北部地區的主要農業生產項目,很大程度上增加的農業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表示了設施農業推動了農業的健康發展是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
3 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1 加強有關部門的主導作用
在開展設施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有關的政府部門是起著主導地位的。因此,應加強有關的政府部門對設施農業的關注及領導。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的方法,在農村宣傳并鼓勵開展設施農業的發展。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才能引起農村各群體的重視,農民才能相信設施農業是可以收獲更多的,同時還能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要隨時解決農民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還可以制定相關的規定,促進農村設施農業的發展。
3.2 具體開展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的發展是一個以當地的環境為主,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及土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并做出科學有效設施農業發展類型,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出現。同時,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切忌盲目的種植農作物,要根據當地自然氣候而選擇適合的農作物。在農村,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發展,這可以有效地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環境。
3.3 增加設施農業的發展資源
任何一項產業的發展都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的,在設施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投資更多的資金幫助農民發展設施農業,有足夠的資金后,可以依據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修建科學的、有效的設施農業發展類型。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農民還可以學習有關的設施農業的相關理論知識,在發展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的解決。當然,政府可以派遣專業的人才對設施農業進行指導,還可以對農民工作者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到更多的技術與知識。這對于設施農業在我國能長遠發展下去,是非常有意義的。
4 結語
新型的科學技術可以促進農業科技部門和設施農業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國家及有關的部門應大力投資資金及人才資源。設施農業的發展,經濟效益較高,是我國西北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堅持集約化經營管理,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在增強設施農業建設發展的前提下,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設施農業的發展,從近的方面說,可以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從遠的方面說,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環境。
為加快我縣新農村暨設施農業發展步伐,促進產村相融,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農房拆舊建新區用地管理,完善國家交通、水利、能源等重點建設項目拆遷安置農房用地以及新農村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根據市委市政府督查辦對我縣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整改要求,現就我縣新農村暨設施農業用地手續辦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新農村暨設施農業建設用地手續辦理工作,要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機構,安排專人全程負責用地手續辦理的資料收集、申報、批復等各項工作,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二、明確范圍,限時辦理
(一)辦理范圍。
本次新農村暨設施農業建設用地手續辦理范圍包括:3個鄉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拆舊建新區農房建設用地,4個鄉鎮渠江流域美好家園建新區農房建設用地,納入新農村的農房建設用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需要拆遷安置的農房建設用地,規?;N植業、養殖業(指圈舍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畜禽養殖場)的生產設施及附屬設施用地,新農村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內曬壩、道路、綠化等公共設施用地。
(二)辦理程序。
1.農房建設用地。新農村農房、重點項目安置房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內的農房按以下程序辦理。
(1)村民向縣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申請(見附件2),并填寫《縣農村村民宅基用地呈報表》(見附件3)?!犊h農民建房申請書》與《縣農村村民宅基用地呈報表》一式2份,并在當地派出所打印戶籍證明1份。
(2)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簽注意見(村民小組已撤銷的可不填),鄉鎮規劃部門、所在片區國土資源所、鄉鎮人民政府審簽后報縣國土資源局。
(3)縣國土資源局審核,報市政府批準農地轉用后,核發《集體建設用地許可證》。
2.新農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公共設施用地。新農村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內的曬壩、道路等公共設施用地按照規?;N植業的附屬設施用地辦理,其用地面積不得超過20畝,人均公共設施用地面積不超過45平方米,其辦理程序如下。
(1)村委會向縣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申請(見附件4),并填寫《縣設施農業用地審批表》(見附件5)。1個新農村或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填報1份。
(2)縣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出具城鄉規劃許可。
(3)土地勘測部門出具土地勘測定界報告。
(4)鄉鎮及農業部門(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由縣農業局、新農村由縣委農工辦)出具審查意見。
(5)縣國土資源局草擬設施農業用地審查報告,報縣政府審批后,發放用地批準通知書。
3.規?;N植業、養殖業生產設施及附屬設施農業用地。規模化種植業、養殖業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
生產設施用地是指在農業項目區域內,直接用于農產品生產的設施用地,包括工廠化作物栽培中鋼架結構的玻璃(或PC板)溫室用地、規模化養殖中畜禽圈舍、簡易的生產看護用地、食用菌(藥材)生產場地等。
附屬設施用地是指農業項目同一區域內,直接輔助農產品生產的臨時性設施用地,包括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倉庫用地、硬化晾曬場、硬化裝卸場以及符合農村道路規劃的道路用地等。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控制標準為:工廠化作物栽培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總規模的5%以內,且最多不超過10畝;規模化種植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總規模的3%以內,且最多不超過20畝;規模化畜禽養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總規模的7%以內,且最多不超過15畝;水產養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總規模的7%以內,且最多不超過10畝。其辦理程序如下:
(1)擬訂建設方案。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地點、用地面積,擬建設施類型、數量、標準和用地規模等。
(2)簽訂用地協議。與集體土地所有者簽訂,包括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補充耕地、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處置、土地復墾、交還和違約責任等有關條件。協商一致后,雙方簽訂用地協議。
(3)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經營者應依法先行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農戶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
(4)經營者申請。經營者持設施建設方案、用地協議或流轉合同、勘測定界圖及平面布置圖(須詳細標明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的范圍、面積)、復耕保證書(生產設施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提供向集體經濟組織承諾的復耕保證書,須有鄉鎮、村、組簽署意見)、復耕保證金收據(村或組收取的復耕保證金收據復印件,須有收款單位蓋有“復印屬實”鮮章)向縣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申請,填寫《縣設施農業用地審批表》。附屬設施占用耕地的,由經營者按照“占一補一”的要求補充占用的耕地,無法補充的繳納耕地開墾費,標準為統一年產值(1450元/畝)的16倍,即每畝2.32萬元。
(5)鄉鎮及相關部門出具審查意見。鄉鎮人民政府審查設施建設方案、用地協議等。縣農業和畜牧部門審查項目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用地規模、設施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調整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經營者農業經營能力和流轉合同等,涉及規?;笄蒺B殖的,還應審查養殖規模等。縣國土資源局審查設施用地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用地協議,占用、補充耕地情況等。鄉鎮及部門審查后均在《縣設施農業用地審批表》相應欄內簽注意見并蓋章。
(6)縣政府審批。符合規定要求的,由縣政府批準。批復后由縣國土資源局下達用地批準通知書。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及時告知鄉鎮人民政府。
(三)辦理時限。
1.農房建設用地手續辦理。
前各鄉鎮規劃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初審完成;前各國土資源所將農房用地呈報表報至縣國土資源局;前縣國土資源局報縣政府;前縣政府轉報市政府審批。
2.新農村、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內公共設施用地和規?;N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用地手續辦理。
前完成用地測繪;前縣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出具城鄉規劃許可;前各鄉鎮報送至縣國土資源局;前縣國土資源局審查后報縣政府;前縣政府審核批準。
關鍵詞:土地整理;農業用地;規劃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09
Study on Special Planning Mode of Farm Land in Land Consolidation
LIANG Fa-hui1,WANG Li-juan1,SHI Yan-yu1,ZHOU Qing-yun1,MENG Li-jun2
(1.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2.City Sightsee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Committee in Tianjin, Tianjin 30006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Xiaowang vill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success of land consolidation, the detail planning of the shenqing village was finished to provide an innovation road for the special planning mode of farm land.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farm land; planning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非農建設用地量的激增與有限的土地資源已成為一對較難克服的矛盾。由于近些年對農村地區建設速度的加快,使得當前農村土地利用中存在兩個關鍵性的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村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一是我國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二是農村土地利用形態破碎、零亂,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制約因素。
農村土地整理,就是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綜合采用農業、水利、林業、生物和科技措施,實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網、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農田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操作機械化和農藝規范化,建設現代化農業園區。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方式[1]。
當前新農村的環境背景下,土地整理工作正在全國范圍內有條不紊的開展,為確保農村土地整理取得最佳效益,必須規劃先行[2]。目前對于農村土地整理的模式,以及土地整理總體規劃的實例比較多[3-6],但對專項規劃該如何發展的專題研究很少見到。為此,筆者在對天津市濱海新區小王莊鎮農業用地規劃的基礎上,探討了農業用地專項規劃的理論模式,以期對今后專項規劃的發展提供思路。
1 項目背景
1.1 區位分析
小王莊鎮位于濱海新區西南部,西與靜??h相鄰,北與中塘鎮相接,東與大港水庫、太平鎮交界,南與河北省相鄰。地處濱海新區與靜海縣及河北省交界處,對外交通形式多樣,有黃萬鐵路、津汕高速公路、津淄公路等穿越境內。
小王莊鎮是天津市30個中心鎮之一,面積105 km2,人口2.3萬人,轄20個行政村,為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計劃在未來的3~5年內,將農村平房全部拆除,實施農村宅基地換樓房工程,將農民集中到小城鎮居住(圖1)。目前,各行政村已制定出土地利用整體規劃方案,現開始進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階段。為配合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參與了沈清莊村的專項規劃,該村經過土地復墾整理后改為農業用地。
1.2 特色分析
小王莊鎮作為生態農業示范鎮,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堅持多元發展、以特求強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上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鎮情、多元發展的特色之路。截至目前,該鎮計劃投資4千萬元的設施農業園區一期工程已經建設完成,千畝溫室大棚已經相繼投入使用,因此,保持小王莊特色的農業將是此次規劃的基礎。
1.3 居民點用地復墾技術路線
根據調查結果,宅基地是農村居民點用地的主體,一般占農村居民點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主導用地特征在村莊內部用地結構中極為明顯,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業用地面積極小。本項目復墾技術路線為:土地平整――配套設施――育土培肥。
2 規劃內容
2.1 規劃目標
在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料成果(土地調查、土壤調查、坡耕地調查、待開發土地資源調查等)和規劃成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其他旅游、環境、水利、交通、資源等規劃)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共同發展。
2.2 規劃特色
充分利用經濟區域的特點,堅持發展特色農業,根據現有資源發展設施農業、果樹、蔬菜、大田作物和水產養殖業,逐步將其建設成為集生產、體驗、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其特色主要體現在豐、趣、秀、新4個方面。
(1)“豐”即指豐收、豐富,園區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增產增收是主要目的,因此規劃上考慮了各種生產方式的實施,保證了農村土地復墾工作的成效。
(2)“趣”包括各類休閑活動的設計,如采摘、垂釣、蕩舟等,使游人感受到自然的樂趣。
(3)“秀”是除農村特有的季相景色變化豐富外,清新秀麗的自然環境,以及清香舒暢的自然氣息,使環境顯得秀雅怡人。
(4)“新”指注重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使高新的科學和管理技術能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2.3 功能分區
在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合理組織交通,建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連接起各個景點以及各功能分區,形成點、線、面要素彼此間的聯系,營造出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的農莊景觀效果。整體規劃上考慮重點突出、功能齊備的特點,將整個園區依次分為綜合服務區、設施園藝區、濱水游覽區、農業觀光區等(圖2)。
2.3.1 綜合服務區 該區位于項目用地的最東邊,作為特色農業園的門戶空間,主要功能是組織交通和接待服務的,因此設有停車場及辦公樓。同時作為主入口,設計力求體現出特色農業園的吸引力,建筑簡潔,造型新穎,兼具現代與傳統的特色。廣場設有景墻、假山及自然石塊嵌草的空間等,形成一處富有親和力的空間,使人能身心放松,享受自然。
2.3.2 設施園藝區 設施園藝主要是指溫室和大棚生產的蔬菜和花卉,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也豐富了百姓的菜籃子,目前仍然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效益較高的支柱產業[7-9],也是小王莊鎮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設施園藝內的產品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體驗價值,可結合觀光和采摘等活動的展開,為農民增加收入。
2.3.3 濱水游覽區 該區原為廢棄的魚塘、池塘,面積較大,主要功能是提供以水為介質的觀光、游覽和娛樂活動。設計中利用拱廊、堤壩將空間劃分成3部分,形成了濱水休閑區、水上活動區和水產養殖區。
(1)濱水休閑區是水體面積最小的區,呈長條形,主要由水岸和堤壩圍合,水岸采用人工的駁岸設計,堤壩上設有活動廣場、水榭和拱橋。此區域的空間一面狹小,一面開敞,視覺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四周增加種植,形成濃蔭,微風吹來,伴著清涼的湖水,水中的荷花點點,游人或可靜心觀賞,或可心曠神怡,在自然的氣氛里,感受恬靜。
(2)水上活動區是水體面積最大的區,和濱水休閑區相鄰,一動一靜,一大一小,空間變化豐富。此區水面較大,可以展開各種水上觀光、游覽和娛樂活動,如蕩舟、坐快艇,玩碰碰船等,在酣暢淋漓中盡情的揮灑,其樂無窮。
(3) 水產養殖區位于活動區的北面,利用水岸和堤壩相圍,駁岸采用自然式的設計,體現出自然氛圍。此區主要以漁業生產為主,也可以養殖鴨、鵝、鴛鴦等,更是垂釣的理想場地。
2.3.4 農業觀光區 該區主要功能是為游客提供現代農業的觀光,還可以采摘露天栽植的瓜果,讓游客體會豐收的喜悅。在這里主要體現了現代的農耕文化,田野里成熟的麥浪,金燦燦的麥穗,花頭緊隨太陽的向日葵,采來就可食的各類瓜果梨桃,處處都展示出濃郁的鄉村氣息,游客漫步園中,清風習來,果香撲鼻,恍如置身桃源中,樂而忘返。
3 結 語
本項目是在農村土地平整背景下,進行的農業用地專項規劃,規劃時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以及區域經濟優勢,使得景觀達到了根本的改變,既滿足了生產的要求,又極大地美化了農村環境,同時也能帶動區域旅游經濟。
通過對小王莊鎮的沈清莊村的實際規劃,探索出了農村土地平整下的農業用地的規劃模式,即“先規劃后復墾”、“先全局后專項”、以特色農業帶動旅游經濟、以加強農業生產帶動科技興農。好的規劃是農村今后發展經營的基礎,因此,在規劃過程中應深思熟慮,找準立足點,創造特色,從而增強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劉宗連.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土地整理[J].中國土地,2006(9):18-19.
[2] 劉宗連.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1):12-13.
[3] 杜娟,孫鵬舉. 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 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83-87.
[4] 孟志興. 山西省聞喜縣土地整理項目綜合效益分析[J]. 山西農業科學,2010(3):71-73.
[5] 楊君. 土地整理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6):20-21,59.
[6] 陳艷梅,謝麗. 商丘地區土地問題與土地整理的調研與思考[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90-92.
[7] 李曄,孫周平,李天來.我國設施園藝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北方園藝,2007(7):80-82.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351-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Guang-kao CHEN Shu-hui
(College of Economic,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we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要素和市場支持,能夠促進城鎮化的發展[1]。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應當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2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流失,現代農業發展困難
由于城市經濟基礎好、設施完善、教育條件優越,吸引著農業勞動人口持續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正逐步向留守老人“一元結構”轉變。根據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我國60%的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能,“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回家務農者分別僅占7.3%和3.8%[2]。農村有限勞動力資源的持續流失,青年勞動力棄農厭農,阻礙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2.2 城鎮建設與農爭地,耕地數量銳減
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的需求量大,在利益的驅動及土地財政的影響下,城鎮化的發展往往違規占用大量耕地資源,使耕地銳減。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城鎮用地的增加與優質農業用地的減少,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2.3 城鎮建設占用大量資金,農業發展資金缺乏保障
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由于現代農業投資成本高、見效慢、風險高等原因,使得農業投入須謹慎,城鎮建設占用大量農業發展資金。同時,在現行征地補償機制下,農民所獲得的土地征收補償收益較低,土地出讓金多被用于城鎮建設,加劇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困難[3]。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被占用,使得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難以跟上城鎮化的發展步伐。
3 對策
3.1 加強引導,充實新型城鎮化建設隊伍
首先,政府應加強宏觀就業指導,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基層,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其次,要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增強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駕馭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培養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最后,鼓勵大學生、農民工和農民從農業中挖掘創業項目,把現代經營理念融入農業發展過程,實現農業的高效益、高產出、高水平[4]。
3.2 科學規劃,健全農村土地開發利用格局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指導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新型城鎮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區劃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界限,從而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并且鼓勵城鎮建設用地從荒山、荒地和貧瘠農業用地獲取。同時,要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農民土地財產確權頒證,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抵押、置換等交易制度,搭建城鄉土地公共交易平臺,有效盤活農村土地市場,為城鎮化騰出建設用地和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創造條件。
3.3 科學預算,建立農業投資穩定增長機制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平穩增加農業投入,對農民實行種糧直補,并逐步提高補貼水平;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設施建設補貼力度等,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鼓勵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延伸農業產業璉,提高農業附加值。同時,應創造寬松的市場準入門檻,允許適度規模的工商資本參與現代農業發展,構建農業發展多元融資平臺,提高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的“蓄水量”,增強現代農業發展能力。
4 參考文獻
[1] 曾超,錢曉穎.我國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關系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3(12):68-72.
[2] 張晨.90后新生農民工僅3.8%愿回家務農[EB/OL].(2014-03-02)[2014-09-15].農視網,http://ntv. cn/a/20140302/20359.shtml.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是“十二五”時期我縣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扎實有效推進我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政辦發〔2010〕6號)精神,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現主體企業化、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和經營產業化,使現代農業園區真正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的示范樣板、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平臺、新型農民的培訓場所、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業創新平臺,促進全縣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二、建設目標
實施“135”工程?!?”——爭取用3年時間,在全縣建成1個集中連片面積42900畝,輻射帶動10萬畝以上,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3”——建成3個以上突出某一主導產業、布局集中連片、生產設施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的主導產業示范區;“5”——建成5個以上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特色農業精品園。
三、建設要求
設施裝備優良。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道路暢通、排灌方便、用電便捷,農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達到100%、旱澇保收率90%以上。先進農業設施和機械裝備應用廣泛,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率80%以上。
技術模式先進。園區內農作制度合理,種養模式先進,土壤基本無障礙因子,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廣泛應用,生產過程基本無污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普及率高,良種覆蓋率達100%,農業科技貢獻率70%以上。
產品優質安全。園區內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質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率達到100%,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和主導產業示范區至少爭創1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
經營機制創新。園區內經營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為主導,產業要素集聚,農業生產規?;⒔M織化、產業化水平較高,經營機制靈活高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達80%以上。產業布局合理,經營方式創新,農業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休閑觀光等協調發展。
管理服務到位。園區建設管理責任落實,管理運行制度完善。園區內水利設施產權明晰,管理到位。園區所在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農技推廣、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人員落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良好,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診療、產品營銷等基本實行專業化服務。生產經營主體普及應用“農民信箱”。推行首席農技專家對口聯系,農技指導員和責任農技員任務明確、職責到位。
四、建設方式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要求,逐步建立“經營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運行機制。成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負責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統籌,協調管理;組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限公司,作為國有獨資的法人,負責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建設和產業開發的投資管理,承擔國家無償投入資金的規范使用和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有償使用資金的按期回收責任,積極探索公司與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尤其是“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主導產業生產、加工、品牌營銷一體化的科技推廣經營機制,使現代農業園區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基地、優質品牌的集聚基地。
五、政策措施
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h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資金,主要用于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扶持;安排500萬元作為貼息資金,主要用于園區內各經營主體的貸款貼息,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以上兩項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由園區指揮部會同財政部門另行制訂。
2、積極推進規模經營。園區內土地流轉工作由所在地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落實,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做好土地流轉計劃及業務指導工作。土地流轉實行農戶委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給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流轉給園區內各生產經營主體的三級流轉模式,發展規模經營,提高園區生產的規?;?、組織化程度。
3、落實農業用地政策。因農業規模生產經營、農產品加工、
農貿流通、農業休閑觀光等項目所需的農業生產用地,由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根據園區建設總體規劃統一安排。園區內的各生產經營主體所需的農業生產管理用房、倉儲用房、休閑觀光等所需用地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揮部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確定,所需用地視為設施農業用地,農業、國土、建設、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按設施農用地政策及時辦理相關手續。園區內安排200畝建設用地指標,用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等,由園區組織實施,土地出讓金參照工業園區政策執行。
4、加大項目整合力度。根據園區功能規劃,實行相關部門項目及資金整合,縣農業、林業、水利、農辦、國土、農發辦、交通、科技、財政、發改、氣象等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和原有資金渠道,優先申報園區內項目,積極為園區爭取中央、省級項目資金。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按照園區規劃要求,積極為園區招商引資。凡為園區成功引進重大項目的,將給予一定獎勵,具體獎勵政策另行制訂。
六、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h政府成立由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組織協調、規劃審核和政策制定,解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點問題,督查考核現代農業園區工作。
2、加強協調配合。農業、林業部門要加強對園區建設指導、
為進一步貫徹黨的*屆*精神,做好“三農”工作,現就本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出以下若干政策意見:
一、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投入。財政扶持資金主要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對農業比重比較大的區縣和經濟相對困難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生產糧食等國家急需的重要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先給予扶持。通過市和區縣各類支農資金,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項目的扶持。
二、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要抓緊落實國務院批準的有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優惠政策,即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產品免征農產品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免稅農產品,可按13%扣除率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所得稅在國家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前,暫按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執行,企業從事農業、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免征減征所得稅(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種植,海水養殖、內陸養殖的項目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各級稅務部門要認真梳理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扶持政策。工商部門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要求,搞好合作社成員名冊登記。
三、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本市金融機構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市和區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資金,支持各區縣用于農業貸款擔保資金。擔保資金主要用于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擔保需要。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等級評定,對授予市級守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的,給予重點扶持,小額貸款可采用信用貸款方式。農業保險公司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積極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提供各類保險服務,進一步擴大政策性保險的品種和覆蓋面,切實提高理賠服務水平,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抗風險能力。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的機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積極探索建立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撐。
四、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地用電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種植養殖業場、農機示范推廣和設施農業用地,屬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臨時性生產輔助設施,主要包括倉庫用房(存放糧食、農資、農機具,進行冷藏、蔬菜整理等)、場地和必要的管理用房用地,可參照本市對設施糧田、設施菜田內生產輔助設施建設臨時用地的審批辦法解決,但不得移作它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加工企業等所需要的非農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和農業相關規劃的前提下,由土地管理部門優先安排用地計劃,及時辦理用地手續。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種植業養殖業,享受國家農業用電優惠電價,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申請享受農業生產分時電價的優惠政策。
關鍵詞:城鄉邊緣帶;土地利用;土地規劃
城鄉邊緣帶,也稱城鄉結合部、城鄉交錯帶,是指位于城市與鄉村之間,以土地的城市和鄉村利用方式相混合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會特征具有城鄉過渡性質的一個獨特地域。城鄉邊緣帶是一種全新的地域組織單元,這一地帶的出現使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轉化為三元結構,即城市、城鄉邊緣帶及鄉村。
隨著我國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土地需求日趨旺盛,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利用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城鄉邊緣帶土地利用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對策。
一、城鄉邊緣帶土地利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空間交錯,用地矛盾突出
城鄉邊緣帶鄰近大中城市,“具有顯著的城鄉功能相互滲透的空間結構特征”[2],土地使用性質表現出與城市距離相關的空間過渡性,即隨著與城市距離的增加,非農業用地逐漸減少,農業用地遞增。但是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原本有序的梯度推移逐步演化為無序的空間推進,加之城市具有沿通達性較好的道路系統和城市“飛地”的形式擴展,[3]土地的利用結構表現為農業用地不斷轉換為非農業用地,使得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在城鄉邊緣帶形成犬牙交錯的空間布局,引發了突出的用地矛盾。
2.人口流動頻繁,耕地迅速減少
我國城市的空間擴張形式主要表現為圈層式的無序蔓延以及沿交通線路的扇型輻射,城市的快速擴張必然帶來人口的加速流動。一方面,城市內部的老城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大批城市人口動遷到城鄉邊緣帶;另一方面,大量鄉村人口、外來流動人口因城鎮化的推進以及自身對城市的向往而紛紛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地價昂貴,外來人口收入不高,于是在城鄉邊緣帶聚集。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城鄉邊緣帶成為人口增長幅度、人口流量最大的地區,引起非農業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需求大增,農用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嚴重影響了我國長期的糧食安全。
3.土地亂占亂用,浪費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空間正逐步受到城市蔓延的壓縮,是一種“被動式”的增長,國內研究更多的將目光投向城市,片面認為“城市化”就是城市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造城運動”,表現在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利用方面就是城市不斷的擴張,鯨吞著鄉村的農用土地。一方面,許多地方政府由于管理與規劃的滯后,大批的農用土地征而不用,征而亂用,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由于工農產品巨大的剪刀差,城鄉邊緣帶居民務農積極性不高,大量資金、勞動力開始投向非農產業,引起耕地大面積的閑置荒蕪,耕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4.土地利用方式復雜多樣,污染嚴重
城鄉邊緣帶因處于城鄉交接的地帶,所以一、二、三產業兼而有之,但產業發展又呈現無序的特征,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現為類型復雜多樣,用地方式極不穩定,并且具有較大的自發性。
第一,作為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地,由于長期使用化肥,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導致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影響了土地的長期生產率。
第二,城鄉邊緣帶鄉鎮企業的盲目發展導致空間布局上極為分散,規模小而占地量又非常大,多與居民點、畜禽養殖場相互混雜,而且鄉鎮企業對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手段非常落后,污染嚴重。
二、解決城鄉邊緣帶土地利用問題的可行途徑
1.集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的集約利用是指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土地單位面積投入,不斷挖掘土地潛力,逐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以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城鄉邊緣帶的非農用土地大部分是由農用土地轉化過來的,因此,為了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只有走集約利用的途徑,才能為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資源。土地的集約利用一方面要求在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在空間上統籌分配、合理安排各項用地,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另一方面還要求遵循土地報酬遞減規律,限制對土地的盲目投入,過度的利用,以免用地結構失衡,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
2.運用先進技術,建立動態的土地利用機制
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城市的蔓延,城鄉邊緣帶的土地也不斷由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舊的城鄉邊緣帶逐漸融入城市,新的城鄉邊緣帶又不斷產生。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手段落后,傳統的剛性土地利用規劃思維已無法滿足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土地利用變化中的許多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等綜合因素迫切要求編制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土地利用彈性機制,建立起適應城鄉邊緣帶環境變化的應變系統,并不斷完善。這就需要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定性、定量、定期對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利用進行研究,并及時反饋給有關土地規劃部門,建立土地利用監控的長效機制。
3.控制人口流量,嚴格保護耕地
針對城鄉邊緣帶因人口急劇增長而帶來的土地超載問題,應采取相關措施,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的手段,一方面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城鄉邊緣帶的自然人口增長率,另一方面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減少外來人口的數量。同時,對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利用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用法律的手段嚴格保護耕地,杜絕大量占用耕地,建設住宅以供出租現象。此外,還應對城鄉邊緣帶的居民進行集中化的社區居住管理,加強宣傳培養居民保護耕地,珍惜土地的思想意識。
4.明確土地權屬,綜合整治環境污染
一直以來,城鄉邊緣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地權屬不一,城市與鄉村的相關管理部門權責不明晰,逐漸淪為“誰都能管誰都不管”的區域,造成了土地管理混亂,土地污染嚴重的后果。相關土地管理部門應聯合加大管理力度,明確不同土地地塊的權屬,運用法律的手段綜合整治土地的污染。
第一,針對土地肥力下降的趨勢,應倡導合理施肥,減少土地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機肥料。
第二,優先發展無污染項目,對星羅棋布的鄉鎮企業采取集中化管理,對某些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采取嚴格的“關、停、并、轉”等整改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結束語:
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內容和外在表現形式,人口城市化、產業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之間應該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當人口城市化與產業城市化超越土地城市化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城市擁擠不堪、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反之則會出現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土地閑置浪費的問題。正確處理好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的矛盾、解決好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資金不足與土地財政的問題、真正做到城市土地尤其是開發區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就能在人多地少的約束條件下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平穩推進。
參考文獻:
[1] 安虎森.城鄉邊緣帶以及經濟區域空間的三元分法[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2:59.
[2] 曾菊新.空間經濟:系統與結構[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209.
[3] 陶 陶.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4):13.
增加農民收入,本文總結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及其以后工作建議,以供七營鎮設施農業得到更好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 七營鎮;設施農業;工作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92-0234-01
七營鎮地處揚黃灌區,發展設施農業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七營鎮黨委、政府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示范種植,逐年推廣。我鎮按照抓特色、擴規模,抓科技、創品牌,抓延伸、促效益的思路,設施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建成設施農業示范點5個,拱棚3351棟2532畝。
大部分群眾從最初的觀望到現在爭著種,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就七營鎮張堡村去年農民人均收入4008元,處于全縣領先地位。實踐證明,發展設施農業是從根本上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全鎮要繼續加大力度,積極擴大建設規模,全面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益,使之成為種植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1 工作要求
1.1 堅持突出重點區域、相對集中發展的原則
在區域布局上,主要以公路沿線的張堡村所在地四周為重點發展區域。在建設形式上,要繼續堅持專業化生產、規?;洜I的方向,以生產小區建設為重點,創特色、創品牌。全鎮新建50畝以上的塑料大棚小區的面積要分別達到年度下達任務的50%以上。
1.2 堅持基地與市場同步建設、生產與銷售同時抓的原則
要把產品生產與銷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基地與市場同步規劃建設、產品生產與銷售同步安排實施,使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
1.3 堅持建造類型規范化、建造結構多元化的原則
主要是規范日光溫室大拱棚的建造標準。在建造類型的選擇上,要突出增溫保溫性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室內空間,并具有較強的耐久性。具體建造類型由鎮政府統一選定。在建造結構上,要講求建造成本低、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地選擇建造結構和材料。
1.4 堅持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見效的原則
要早規劃、早開工、加快施工進度,新建日光溫室要在當年11月末前建成使用;新建塑料大棚要在當年發揮春提前、秋延后的作用。新建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當年投產利用率要達到100%。
2 工作建議
2.1 加強對廣大農戶的宣傳引導
我鎮要利用集市、宗教活動場所、組織參觀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發展設施農業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尤其要大力宣傳干旱氣候條件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避災、高效的重大意義。用當地的實例進行算賬對比,說服動員,促進廣大農戶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消除顧慮、堅定信心,進一步提高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抓好設施農業用地的調劑
近兩年的大規模建設,農村絕大部分機動地和閑置土地已利用殆盡,發展設施農業用地多數都要在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中進行調劑。但由于農戶的認識不一,給土地調劑工作增加了難度。尤其是水澆地這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各地要在繼續做深入細致的說服動員工作的基礎上,采取有償流轉、返租倒包、戶間置換、等形式,妥善解決好設施農業用地問題。
2.3 加強科技服務
科技服務是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但專業人員少、技術層次低、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還不適應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予以強化。一是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七營鎮技術服務要有專人負責,按建設面積調配技術力量,不足的要采取多種渠道配齊,并逐步落實服務范圍和技術責任。在溫室大棚設計、建造施工、育秧及栽培管理各環節嚴格技術把關,保證各項技術服務及時到位,技術應用準確無誤。二是統一培訓技術人員。與中衛天瑞種苗公司、農牧局兩級技術人員進行系統培訓,重點講授溫室大棚建造、育苗、栽培管理、病蟲害鑒別及防控等方面的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三是加強對生產者的培訓。要以新建區為重點、以現場培訓為主要形式,當場演示操作,提高生產者技術應用能力,做到每畝都有1名明白人。四是大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示范推廣。積極引進適應本地區栽培的作物或品種及相應的栽培技術,從中篩選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加以推廣,拓展設施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和發展空間,提升產業和產品檔次。
2.4 加強產品銷售
產品銷售是決定設施農業發展質量和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設施農業產品市場復雜多變,一家一戶無法把握和適應,因此,我鎮必須把產品銷售放在與設施農業建設和產品生產同等重要的位置,精心組織,突出抓好。一是大力開拓市場。我鎮在加強產地銷售市場建設的同時,組織人力,廣泛開展市場考察,了解掌握市內外市場需求及生產發展情況,找客戶、拉訂單、建立銷售網點,努力做到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二是積極培育壯大產品營銷隊伍。要在設施農業產區培育和扶持發展農產品銷售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及經紀人,壯大營銷隊伍,拓展銷售渠道,增強銷售能力。同時,繼續支持發展設施農業產品加工、包裝、儲藏保鮮企業,延長銷售時間,緩解銷售壓力。三是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以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為依托,以設施農業小區為單位,統一考察市場、統一作物及品種、統一安排種植時間、統一育秧、分戶栽植管理、統一組織銷售。實現專業化生產、規?;洜I,促進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做到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2.5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以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為突破口,增加優質糧面積。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實辦法,確保糧食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補貼資金到位;帶動葵花、玉米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積極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新品種示范基地的建設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增產增效實用技術,依靠政策和科技,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落實各項備耕措施,保證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
供應。
參考文獻
[1]呂坤,侯梁宇,呂忠全.新時期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08.
第二條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設施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經營性養殖的畜禽舍、工廠化作物栽培或水產養殖的生產設施用地及其相應附屬設施用地,農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曬場等農業設施用地。設施農用地具體可分為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
(一)生產設施用地是指在農業項目區域內,直接用于農產品生產的設施用地。包括:
1、工廠化作物栽培中有鋼架結構的玻璃或PC板連棟溫室用地等;
2、規?;B殖中畜禽舍(含場區內通道)、畜禽有機物處置等生產設施及綠化隔離帶用地;
3、水產養殖池塘、工廠化養殖、進排水渠道等水產養殖的生產設施用地;
4、育種育苗場所、簡易的生產看護房用地等。
(二)附屬設施用地是指農業項目區域內,直接輔助農產品生產的設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設施農業生產中必須配套的檢驗檢疫監測、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辦公生活等設施用地;
2、倉庫用地:指存放農產品、農資、飼料、農機農具和農產品分揀包裝等必要的場所用地;
3、硬化晾曬場、生物質肥料生產場地、符“農村道路”規定的道路等用地。
第三條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
(一)興建農業設施的,經營者應擬定設施建設方案,并與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用地協議。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應先行依法簽訂土地流轉同。興建農業設施占用農用地的,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其中,生產設施占用耕地的,生產結束后由經營者負責復耕,并與鄉鎮人民政府簽訂復墾協議;
(二)附屬設施占用耕地的,由經營者按照“占一補一”要求負責補充占用的耕地。
第四條嚴格控制附屬設施用地規模,不得超越以下標準:
(一)進行工廠化作物栽培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5%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0畝;
(二)進行規模化種植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3%以內,但最多不超過20畝;
(三)規?;笄蒺B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其中,規?;B牛、養羊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比例控制在10%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5畝;
(四)水產養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0畝。
第五條在以農業為依托的休閑觀光項目以及各類農業園區,涉及建設永久性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中高檔展銷等用地,不屬于設施農用地范圍,按非農建設用地管理。確需建設的,必須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因設施農業項目發展需要,申請按建設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設用地管理,并依法辦理建設審批手續。
第六條設施農業建設應根據農業發展規劃、種植養殖等設施農業項目布點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盡量利用荒山荒坡、灘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閑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嚴禁占用基本農田;確需占用耕地的,也應盡量占用劣質耕地,避免濫占優質耕地,同時通過工程、技術等措施,盡量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
第七條農業設施的建設與用地由經營者提出申請,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申報,縣政府審核同意。申報與審核用地按以下程序和要求辦理:
(一)經營者申請。設施農業經營者應擬定設施建設方案,方案內容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地點、用地面積,擬建設施類型、數量、標準和用地規模等。并與有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補充耕地、土地復墾、交還和違約責任等有關土地使用條件。協商一致后,雙方簽訂用地協議。經營者持設施建設方案、用地協議向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請。
(二)鄉鎮申報。鄉鎮人民政府依據設施農用地管理的有關規定,對經營者提交的設施建設方案、用地協議等組織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進行審查。符要求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簽署審查意見,及時將有關材料呈報縣政府審核;不符要求的,鄉鎮人民政府應及時通知經營者,并說明理由。
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經營者應依法先行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農戶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同,并隨呈報材料一并上報縣政府。
(三)縣政府審核??h農委、畜牧水產、國土資源等部門應分別對鄉鎮上報設施農業項目進行審核,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縣農業部門重點就設施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調整的必要性與理性,以及經營者農業經營能力和流轉同進行審核,簽署審核意見;縣國土資源部門依據農業部門審核意見,重點審核設施用地的理性、規性以及用地協議。涉及補充耕地的,要審核經營者落實補充耕地情況,做到先補后占。符規定要求的,由縣政府批復同意。
設施農用地經縣政府批準后,鄉鎮人民政府具體監督設施建設和用地協議的實施,縣國土資源部門做好土地變更調查、登記和臺賬管理等相關工作,縣農業部門做好土地承包同變更和流轉同備案、登記等工作。
第八條經營者要堅持農地農用的原則,按照政策規定和協議約定使用土地。設施用地不得改變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變相將設施農用地用于其他非農建設;不得超過用地標準,禁止擅自擴大設施用地規模或通過分次申報用地變相擴大設施用地規模;不得改變直接從事或服務于農業生產的設施性質,禁止擅自將設施用于其他經營。
第九條縣農業部門應切實加強經營者農業經營能力、經營行為和土地流轉同履行情況的監管。
第十條縣國土資源部門、農業部門和鄉鎮政府都應將設施農用地納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作,形成聯動工作機制。
縣國土資源部門會同縣農業部門加強設施農用地批準后的跟蹤監管,督促指導設施農用地的土地利用,及時做好土地變更調查登記和臺賬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監督經營者按照協議約定具體實施農業設施建設,落實土地復墾責任。
第十一條縣國土資源部門和鄉(鎮)國土所在土地巡查中要對設施農用地開展巡查,對不符規定要求使用土地的,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報告、早查處,及時糾正整改。
第十二條縣國土資源部門對于未經審核同意的設施農用地,要依法依規進行處理。不符設施農業用地規定的,要恢復土地原狀;符規定的,處理到位后確需用地的,按規定完善用地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