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雀的心愿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與課文相關知識緊密結合,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后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后,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教學中,我們要明白主次輕重,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能正確把握和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及聽說讀寫能力,一節課的主要時間要置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上,法制知識的滲透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不能喧賓奪主,主次不分。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熏陶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要宣傳環保知識,講授相關環保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湖泊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新教材課文《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們亂砍濫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塵暴肆虐、洪水泛濫成災的嚴重后果,告訴人們森林的重要性。
(二)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口語交際 “學會鼓勵”中有這么一段話:張為民買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開包裝盒,發現有幾個零件損壞,他想去退換卻沒有勇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買了東西,我們就是消費者,與商家就有了合同關系,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商家對于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這種偽劣商品完全應該找他退換,這是你的權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換,你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三、作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教學對象:四(下)
課堂呈現:
師:“森林不就是一個大水庫嗎?”這是一個什么句?
生:反問句。
師:你能把它改為陳述句嗎?
生:森林是一個大水庫。
師:森林怎么是一個大水庫呢?
生:森林和水庫一樣可以蓄水。
專家點評:通過上文學習,學生能說出森林的蓄水功能,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共同點。
師:對。“森林”和“水庫”的共同點是都能蓄水。從語氣上說,這是一個反問句;從修辭方法運用看,它是一個比喻句。你知道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嗎?
生:把“森林”比作“大水庫”。
師:對,作者把森林比作大水庫,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森林的蓄水功能。這就是比喻的妙處。
專家點評:對有比喻詞“像”的比喻句學生都能找出來。而對比喻詞為“是”的比喻句還沒認識過,引導學生初步接觸暗喻。
師:你能結合剛才這一段的學習,把這個比喻寫得更具體嗎?
森林是一個大水庫,(老師將句號改為逗號,加上填空橫線)
生:森林是一個大水庫,能貯存大量的水分。
專家點評:讓學生學習把比喻句寫具體。
生:森林是一個大水庫,能蓄水固土,不讓泥沙流失。
師:森林除有蓄水的功能外,還有什么功能?請同學們仔細讀讀第11-13自然段。
生:森林還有冬暖夏涼的功能。
師:作者又用了哪一個比喻句呢?
生:森林像不像空調器?
生:森林像一個空調器。
師: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森林”比作“空調器”。
專家點評:有了上一個比喻旬的學習,學生對這一個比喻句的學習就沒有困難了。
師:誰能把它寫具體一些?
生:森林像一個空調器,冬暖夏涼。
師:前一個比喻中作者用了一個比喻詞“是”,現在這個比喻句中作者又用了比喻詞“像”,這句中的“像”能改成“是”嗎?
生: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空調器。
師:“像”是一個比喻詞,除了“像”,常用的比喻詞有: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比喻一般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又稱隱喻)、借喻。用“像”這類比喻詞的比喻句,我們把它稱為明喻;用“是、成、成了”這類比喻詞的比喻句,我們稱為暗喻。借喻今天我們這里暫不介紹。但并不是有“像”“是”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專家點評:通過比喻詞的更換,使學生初步感受明喻與暗喻的相通與區別。
師:其實,森林在地球家園中還能發揮很多其他作用呢!有誰知道?(課前布置學生搜集)
生:森林能阻擋風沙。
師:請你用比喻句說一說。
生:森林像一座城墻,能阻擋風沙。
專家點評:“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說說森林的其他作用,并仿寫比喻句。從讀向運用遷移。
師:請你把它變成暗喻,并在“城墻”前加上“綠色”兩字。
生:森林像一座綠色城墻,能阻擋風沙。
師:你能把“像”換成“是”嗎?
生:森林是一座綠色城墻,能阻擋風沙。
專家點評:這課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暗喻。
師:森林還有什么作用呢?
生:消除噪音。
師:你能用一個比喻句來說嗎?
生:森林是一個消音器,能消除噪音。
生:能制造氧氣。
師:誰能用比喻句來說?
生:森林是一座綠色加工廠,能制造氧氣。
生:森林是一個凈化器,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生:森林能調節視力。
師:誰能用比喻句來說?
生:森林是一個調視器,能調節人的視力。
專家點評:有了第一個比喻句的學習。學生能熟練地運用比喻句說出森林的其他功能。
師:森林實在太重要了!森林在地球家園中有那么多作用。請你以“森林實在太重要了”為開頭寫一段話,把森林的功能有條理地寫下來,并用上比喻句。
專家點評:“以‘森林實在太重要了’為開頭說說森林的作用。并有條理地寫下來”。是教材后面的一道思考練習題。運用比喻練寫。使讀和寫有效結合,事半功倍。
關鍵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1-0011-01
一、立足課堂,培育人文素樣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漢語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以情為紐帶,讓課堂洋溢著濃郁的人文色彩。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一首歌。每一首歌都有它獨特的旋律和節奏。語文課堂中,師生的情感是流動的,變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語文課堂應該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學生之間的多向的情感交流。教師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顆童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尋找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尋找走進孩子心靈的方式。
(二)活化教學環節,在靈動的學習中滲透人文教育。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上,我注意活化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內涵,點燃學生頭腦的火把,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和幸福。
1.以文為本,賞析感悟人文精神。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學內容中所蘊涵的人文因素,引導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及有關內容進行賞析,并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加以表現,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能在課堂上形成師生間和諧的“生命對話”,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
2.入境誦讀,心領神會人文情懷。“言為心聲”,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全身心地誦讀,激活語言,讓語言所抒發的感情溢出紙面,從而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使之產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
3.超越文本,創新發展人文光彩。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創造是每個人身上所潛的心理傾向。沒有閱讀創新能力的訓練,閱讀教學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中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有利于拓展思維空間,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三)重視作文訓練,培養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言為心聲,作文是心靈的窗口。寫作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他們的所見所感所悟,都可以通過作文傳達出來。同時寫作也是學生思想的錘煉過程,可以幫助思考,深化思考,完善思考。
二、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人文內蘊
長期以來,傳統的語文教學又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失去了吸引力,泯滅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生命的張力;語文教學拘束于課堂內,很少讓學生走出課堂,造成學生生活閱歷不廣,思想簡單脆弱,人文素質令人堪憂。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緊密聯系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一)廣聞博見,充盈自我的心靈。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
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各種媒體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如引導學生欣賞《子午書簡》、《百家講壇》等優秀電視節目,使學生受到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人格、氣質、素養,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悠久燦爛的祖國文化熏陶下逐步形成。
(二)觀察生活,培養敏銳的感受力。觀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課文中有的內容是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但他們往往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三)調查采編,提高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調查活動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如上完《云雀的心愿》,教師可結合當地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設計實地查看,了解我區環境污染的狀況;采訪小區居民,訪問環保部門,寫采訪稿;設計環保廣告語,進行評比,宣傳等活動。這些作業,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此外,可以讓學生在學校辦黑板報、墻報,還可以給語文課文配插圖,或辦主題鮮明的家庭小報,通過自己確定主題、圍繞主題選材、撰稿、剪裁、設計,排版等一系列活動,提高綜合的人文素養。
三、多維度教學評價,突出人文意識
評價不應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應立足于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