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頤和園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出示“作家卡片”,通過茅盾的話來簡介蕭紅和《呼蘭河傳》。
2. 指導讀課題,體會那份濃郁的回憶味。
二、 讀詞,理清文章的脈絡
課前板書:
蜂子 倭瓜 栽花
蝴蝶 黃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種
螞蚱 韭菜 鏟地
谷穗 澆菜
1. 讀一讀,看看誰讀得正確,相機正音。
映示百度搜谷穗圖,并回憶《憫農》里的一句詩“春種一粒粟”,認識谷子在北方就是指詩里所說的“粟”,黃色,去殼后稱小米。學法指導:遇到不懂的知識,要學會自己查資料去解決。
2. 寫一寫,觀察“穗”的結構,說說怎樣才能寫得漂亮,看老師范寫之后,自己臨寫兩個。
3. 說一說,三組詞語分別寫什么?
4. 理一理,把這些詞語串在一起,介紹我和祖父的園子。學法指導:通過找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
【設計意圖】出示三組詞串,既可以檢查生詞的預習情況,又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對于學生來說,“谷穗”這個詞可能絕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的。“谷穗”的教學既有助于學生增長科學知識,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一個進行學法指導的契機,告訴學生遇到似懂非懂的問題一定要善于查資料。學會學習,比學會“谷穗是什么”更重要。
三、 讀文,感受園子的美好
1. 園子里有那么多小昆蟲、那么多的農作物,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呢?用心地讀一讀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邊讀邊在腦海里想象園子里的情景。
2. 靜靜思考:在作者童年的眼里,這是個怎樣的園子?你可以用個什么詞語來形容呢?(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然后指著板書,用“這是一個( )的園子。”
3.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擁有這樣一個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園子,你會感到――(自豪、快樂……)帶著自己的感受把這兩段再自由讀一讀。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園子?學生可能在初讀時就有所體悟,要讓這體悟更深刻,就必須在反復誦讀中加深感受,在同伴交流中獲得新的感悟。“這是一個( )的園子”一問的設計,目的是從整體入手,讓學生思考作者“寫了什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體驗、感悟能力,進而為品悟作者是“怎么寫的”埋下伏筆。
四、 品文,發現語言的密碼
1. 這個園子豐富多彩、生機勃勃,作者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過哪些詞語、句子流露出來的?輕聲讀一讀,用心去發現。
2.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重點對以下三句的寫法進行重點引導、點撥。
①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a.發現的寫法:用“小毛球”比喻蜂子,把蜂子寫得很可愛。
b.引導學生讀句子,感受短句長句交替的韻律美。
②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a.學生能發現的寫法:一連用了三個聯想,一切都寫活了,一切都充滿生機。
b.引導學生想象花含羞綻放的姿態,鳥撲棱翅膀的神氣,蟲子輕輕吟唱的歌聲,也用擬人的手法說一說。
c.比較作者語言與我們常用語言的不同,朗讀體會文章中短句的活潑、天真。
③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沒有人管。”
a.學生能發現的寫法:一連用了幾個“愿意……就……”,寫出了園子里的無拘無束。
b.引導:誰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追問:倭瓜、黃瓜、玉米竟然也有自己的意愿,為什么要這樣寫?
c.小結:在作者童年的眼里,它們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幾個“愿意……就……”不僅寫出了園子的自由,更讓我們感覺到文中的“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
d.練習朗讀,體會“愿意……就……”帶給我們的感受。
【設計意圖】學生不是零,他們有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領會,先學再導。然而,學生的閱讀經驗畢竟有限,他們的閱讀需要老師的點撥引導,這就需要我們有充分的預設,才能在課堂上順學而導。
蕭紅的語言很特別,甚至有人稱之為“蕭紅體”,這種語言的與眾不同就是大量的短句、排比、擬人、反沓。所以,教者宜通過比較法、朗讀法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的密碼。
五、 想象,學著作者去表達
1. 蕭紅用她獨特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自由、快樂的園子。其實,園子里的花草、昆蟲與別家園子里的并沒有區別,為什么在蕭紅看來它們卻如此自由、如此快樂呢?
2. 小結:蕭紅要表達的不僅僅是花草、昆蟲的自由,透過這些獨特的文字,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作者自己在園子里的自由、快樂,這種寫法叫做“借物抒情”。
3. 你也和作者一樣喜歡這樣的園子嗎?園子里還會有些什么動物、植物?園子里生活著的“我”是怎么玩耍嬉鬧的?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的寫法,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園子,抒發自由與快樂之情。
4. 學生練筆。評改交流。
關鍵詞 綠色建筑 暖通空調設計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日益驟增。綠色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浙江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醫院科教綜合樓是浙江省第一座申請綠色建筑設計的醫療建筑,于2009年完成并通過綠色二星級建筑設計審查。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科教綜合樓總建筑面積為38685m2(其中地下室面積為11600m2),地上12層、地下3層,總建筑高度為45.9m。地下一至三層為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上一層為住院大廳、藥房、醫技用房;二層至四層為各科門診、手術、分娩、新生兒ICU等用房,五至十一層為各科病房;十二層為職工食堂及廚房。
本設計采用省標DB33/1036-2007《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作為依據,結合本項目實際情況,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特點。
一、室內設計參數確定
室內設計參數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5.1條及5.5.3條,見表1。
二、空調冷熱源設計
經計算,建筑夏季總冷負荷為3769kW,冬季總熱負荷為2563kW。
一層弱電機房選用一臺商用空調,室外機設于五層局部屋面。
二層6間B超室選用一套變頻多聯機組,室外機設置于五層局部屋面。
三層檢驗科化驗室選用一套變頻商用空調,室外機設于五層局部屋面。
三層的分娩手術室、NICU、四層手術室及生殖中心為潔凈空調系統,對其單獨設一臺制冷(熱)量為750kW的風冷熱泵機組冷熱源,并與大樓中央空調冷熱源相連。兩間新生兒ICU及隔離ICU的凈化機組冷熱源采用兩套系統,一套為潔凈空調冷熱源,另設一套制冷(熱)量為350kW的風冷熱泵機組作為備用冷熱源,設于機房層屋面。
十一層高級病房、十二層餐廳及廚房設變頻多聯空調。共選用五組變頻多聯空調室外機,設置于機房層屋面。
為保持屋面美觀、整潔,機房層配電用房、電梯機房、機房層備用房間選用一套變頻多聯機組,室外機設置于機房層屋面。
大樓其它部位采用水系統中央空調。空調冷熱源采用風冷螺桿式熱泵機組,共選用四臺制冷量為750kW帶全熱回收型的風冷熱泵機組;置于機房層屋面。要求機組空調供回水溫度夏季7~12℃,冬季45~40℃;熱回收機組衛生熱水供回水溫度55~50℃。風冷熱泵機組選用R407C冷媒,變頻多聯機組選用R410A冷媒。空調冷熱源設計參數,見表2。
空調冷熱源多樣性設計,既滿足醫院的使用要求,又可以使空調全年靈活運行,結合水系統的分區域控制,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3條及5.2.12條,所選用空調冷熱源機組的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節能標準》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2條。
三、合理利用熱回收技術
選用4臺帶部分熱回收功能的風冷熱泵機組,夏季回收的熱量經水熱交換后供大樓衛生熱水(嬰兒洗澡)使用。
二至十二層外區與內區新風系統分別獨立設置,內區新風機采用全熱交換型水系統新風機(帶旁通),空調季節新風經全熱交換及冷熱處理至室內等焓點后送入室內,過渡季節使用全新風。既有利于內區房間空氣質量保持良好,又達到節能運行的效果。
以上設計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14條及5.2.10條的要求。
四、空調水系統設計
本工程共設置了6個水環路系統。由集分水器接管路至各末端空調設備。
空調水系統運行:空調冷熱水系統采用一次泵、主機定流量、末端變流量的形式;分、集水器間設壓差旁通裝置,通過壓差控制器檢測系統供回水壓差,適應對電動兩通比例調節閥的變流量調節,從而達到對風冷熱泵運行臺數控制及負荷的自動調節;風機盤管回水支管上設電動兩通閥,由室內恒溫器控制啟閉;新風空調箱的回水管上設電動兩通比例調節閥,由送風溫度控制比例調節;水系統供回水溫差為5℃;空調水系統輸送能效比為0.0169。
空調水系統計量:在機房層分水器各出水管路上、五~十層各層空調水供水管路上及一層藥房等對外營業用房供水管路上設置能量表,實現對各個環節空調耗能值的計量。
以上設計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5條及5.2.13條的要求。
五、空調風系統設計
地下室一層配電房、一層大廳為大空間場所,采用全空氣系統。全空氣系統中,定風量可調新風比,過渡季節實現全新風運行,空調機組的新風支管及回風支管上分別設有調節閥,新風管尺寸按機組最大出風量設計,通過調節新風閥及回風閥的開度,把新風比控制在30%~100%范圍內。其它房間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由風機盤管配套送風口側送風或頂送風,同時送入適量新風。
潔凈空調系統:換氣次數按規范設計,風系統為低速全空氣系統。氣流組織為上送雙側下回,送風口為高效過濾風口,回風口為阻尼風口。選用組合式空調機組,機組內設混合段、初效段、表冷段、中間段、加熱段、加濕段、送風機段、消聲段、中效段、送風段。
以上設計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11條的要求。
六、其它節能設計
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 ≤0.32;空調水管及風管保溫材料均選用橡塑保溫材料,保溫材料傳熱系數:≤0.036W/m.K(20℃);風管絕熱層最小熱阻大于0.74;地下室設一氧化碳濃度報警裝置,并與排風機連鎖控制,地上各層設二氧化碳濃度報警裝置,并與各層排風機連鎖控制。
以上設計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5.2.13條及5.5.14條的要求。
關鍵詞:電大教師;制定;整合;一體化設計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106-02
遠程開放教育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是教學組織已經徹底打破了組班教學,實行了以課程為單元的遠距離、分散式教學;二是學生經歷不同,職業各異,學識不同,年齡也不同,三是教學資源的豐富。所以設計教學方案必須對上述問題仔細分析,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進行設計,并充分體現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為主的現代教育思想。一體化教學設計方案要用系統的觀點作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第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是學習者,教學目標的設計既要考慮教學過程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習者已有的準備狀態。第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選擇與設計。既要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和學習目的,又要考慮學習者的具體特點。第三、教學成效考評的設計只能依據教學過程前后變化以及學生作業、考試成績的科學測量。其目的是為了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第四、如果教學設計效果不理想,應從多方面找原因,并且隨時調整,使其趨于完善。
一、制定一體化設計方案的基本方法
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主體是學生,教師應當樹立“學習支持服務”思想觀點。教師在學習環境的營造、學習材料的設計、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偏差的矯正等過程中,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都要成為學生的支持者和幫助者。遠程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播過程,這個過程是由選擇教學過程的每一個基本成分--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最優方案的綜合,一旦掌握了最優化的組織教學過程的整套方案,就能促使教學取得更大效益。
1.要綜合規劃和具體確定教學過程的任務。首先要規劃好教學任務,其次要考慮整個教學過程的特點。第三要能夠預測可能達到的最佳效果。
2.應合理選擇學習信息。學習信息的選擇要考慮各學科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建立合理的信息結構,找出要點,注意協調。提高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時要遵守科學性、系統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3、應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通道。這種選擇除了要考慮各種媒體的特殊性外,還應注意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的能動性。此外還要考慮媒體和通道的合理性與經濟性。
4.應有機地控制教學過程。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活動,因此教學過程的控制應該是學習者的自我控制與教師有機控制的合理結合。通過這種控制,教者能夠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過程;學者能夠調整自我,檢查和校正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在開學初就要向學員提供教學日程安排表,使學員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活動。日程安排表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進程;學習資源選擇、BBS討論、小組學習計劃等等。
二、具體做法
(一)加強教師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技能培訓
為了提高教師制定一體化設計方案,整合多種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技能,學校應加強對教師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網上資源整合技能培訓,制定一體化課程方案的設計流程,規定相關的整合內容,含蓋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課件、IP、BBS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為學員提供學習的便利條件。
同時,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用網上教學資源,開發各種工具收集有關資源使用的信息,增強網上教學資源建設的針對性。同時通過面授講述重點問題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使網上教學與面授教學保持連續性,積極利用學習平臺課程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利用網上教學資源自主學習。除了文字輔導資源外,還應該建有語音答疑、雙向視頻、網上自測及網絡課程等多種網上教學資源。
(二)盡可能配備多種課程媒體
目前,開放教育的教學資源有網上直播課堂、網絡課件、電子教案、流媒體課件、視頻會議。E―mai、BBS、電視媒體的、廣播電視直播、VOD點播、VBI、IP課件、音像教材,錄音、錄像、VCD、DVD、電話、文字教材、面授。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媒體,其中包括文字教材(如教科書、學習指導書和期末復習指導書等)和音像教材(包括錄音帶、CAI課件、VCD光盤,學生還可以收看中國教育電視臺1套和2套節目)。豐富的媒體資源,使課程教與學模式的構建有了良好基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來自行選擇。
(三)整合各種多媒體資源
第一,做到優化組合中央電大、省電大的各種資源。中央電大提供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復習帶,有網絡版的CAI課,有主講教師、責任教師的直播課堂,有期末的網上教學活動,有重點、難點的網上講解。這些媒體對學生來說都是重要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又不可能把所有教學媒體全部涉獵到,我們的教師要在制定、設計方案時進行選擇。精選重點、難點進行講解,有選擇地收看錄像帶及復習帶。這樣一門課是由各種媒體中最精華的部分組成,可以減少學生使用媒體的目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提倡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國傳統教育中優秀的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各類教育中必須遵循的原則。網絡環境下,提倡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實際在教學中也應有所體現,針對不同的學生,學習方法不同,教學方法也應隨之改變。教師在深刻了解學生裝的基礎上,來確定媒體的使用,這樣針對性就更強一些。擔倡自己閱讀教材,適當網上瀏覽教學信息,也可以求助于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加深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方案時必須考慮上述因素,這樣才能體現針對性,只有針對性強,才能收到較好教學效果。
第三,教學活動實現多樣化。隨著教學課件、媒體的不斷增多,針對不同年級入學的學生情況,所設計的方案應有所變化,體現教變的原理。對教師來說,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學生是教學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是動態的,教師設計的方案就不應該一成不變。當然,這種“變”與“不變”是相對的。對一門課來說,重點是固定的,難點確實因人而異,媒體選擇更是因年級的不同,學生接受不同媒體效果不同,那么在進行優化組合過程中,各種媒體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僵化不變的。在教學媒體使用比例也是動態的,不同的學科比重是不同的,理工類的課音像教學效果差,外語則是相反。因此,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關鍵詞]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 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卿笑天(1976- ),女,湖南邵陽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創作與教學。(浙江 杭州 31123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2-0168-01
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步伐正在加快,逐步分化了高等教育的職能,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高等職業教育至今已有十余年,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需求不斷變化,高職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新的要求,這其實也就是教學模式所面臨的挑戰。2005年8月19日,周濟同志在天津召開的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推進工學結合、勤工儉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已經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出問題。”①
一、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體現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三位一體的教育要求,使學生能夠把設計概念和思想轉變成現實,這也延續了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學理念。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改革是實現教學模式轉變的主要途徑之一。實踐教學作為職業技能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完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需要,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與目標。通過實踐教學,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是指在藝術設計的理論指導下,以職業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通過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在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專業不單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實踐能力和設計原理的應用能力,這兼具了藝術設計學科的審美屬性和社會屬性。美國教育家艾迪斯?埃里克森也說:“與其說藝術只是一件東西,還不如說藝術是一種活動。”②因此,我們在進行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本身的學科屬性,不能以一個單純的藝術學科來看待,要和社會、人文等學科相融合,突破藝術理論的束縛,探索出符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際特點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從當前我國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技能技藝,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對設計產品的社會屬性和商品特質有更充分的實踐感受和實踐體驗,這完全不同于純粹理論知識的宣教,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其進行審美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工學結合”,注重其“實踐性”,凸顯實踐教學的客觀必要性。
二、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
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結合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藝術設計專業體系的整體教學計劃下,整合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要求進行實踐課程的定位,發揮藝術設計專業的優勢和特點,完善各教學階段的實訓管理與評價工作。循序漸進,通過外出寫生、技能實訓、項目教學和專業考察等形式來實現這一目標。另外,在高職教育的各個學科建設中,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培養方法的側重點都不同,其教學評價手段和評價指標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專業特殊性,不能生搬硬套。
1.選擇性地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藝術設計專業是以藝術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設計創新力為主要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從而更好地使學習與工作相結合,邊學邊做、邊做邊學,理論聯系實踐,這正好與“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對于高職教育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現以及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來說,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徑。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增加地域文化特色課程,發揮地域優勢,結合地域文化,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機融入。
2.積極推進藝術設計實訓室建設。藝術設計專業因其自身特點要求與實際操作密切結合,其主要目標是鍛煉學生在客觀世界中正確地表現對象的觀察方法和設計理念。這就需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積極參與實踐、體驗生活,從而訓練出實際的設計能力、挖掘出藝術潛力,這不僅是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的藝術理論、設計技能的實際運用與驗證,更是實現學生審美創造力和藝術感受力最為直接的途徑。實訓室的建設,能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實踐機會,解決理論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合作意識。
3.實踐課程與市場調研相結合。在目前的高職教育體系中,隨著高職教育發展的不斷深入,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在就業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尤其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因為他們未來的目標是成為職業設計師,這種實踐教學的過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整個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這一課程所承載的不僅是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上的正確判斷,還需要具有敏銳的生活感受力、高級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表現力。學校需要打破傳統的理論教學結構,建立專業與理論、專業與技能、專業與社會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實踐能力和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培養方式,從而完善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藝術設計的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但學校對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思維以及設計意識的訓練不夠重視,實踐教學的評價和考核沒有在高職人才培養規劃上具體落實,這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需要進行精心組織。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的目的,制訂嚴格的實踐教學計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學會對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磨煉設計技能,通過實踐環節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其次,實踐教學形式需要多樣化,不斷探索多種實踐方式,對于當今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我們應充分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在實踐過程中,使設計專業更加細化,體現專業特點。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階段實行不同的實踐形式。另外,還需要組織參觀一定的藝術展覽、進行藝術考察等,以提高學生綜合的審美素質。最后,建立和完善實訓與實踐教學基地,利用校外實訓學生下企業參觀產品生產流程、項目施工工藝,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的實踐教學特色,這也是對實踐教學實施的有效保障。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趨勢以及其自身特點要求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是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教學方式的正常實施不僅能有效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還能為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提供最佳途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走出校園,實現“工學結合”,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素養、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藝術設計的創新能力,擴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適應面,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向職業技能實用型人才以及創新型人才發展。總之,構建和完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模式要著眼未來,以期探索出一條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之路,以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培育出合格的應用型藝術設計技能人才。
[注釋]
【關鍵詞】醫學院校教材建設教材管理對策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高校科研和教學育人成果及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的教材是高校實施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教學思想、教學改革的基本保證。醫學院校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加強教材工作,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教材建設工作模式。
一、當前教材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醫學院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不斷調整,現在教材建設和管理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相當多。主要表現為
(一)教材內容不能適應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低水平重復的教材太多,優秀的有特色的教材不多。專業數量減少、專業口徑拓寬后,高校調整了專業設置,但不少專業新整合的課程沒有適用的教材。首先在教學適用方面,教材不能滿足著重素質教育的需要,不能滿足寬口徑專業設置的需要;其次,內容的先進性方面不能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要求,不能適應創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不少教材的內容和體系嚴重滯后。版本舊,更新慢,跟不上改革的需要,且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教材不多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載體。但目前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教材不多,新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教材也較少。適合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精神、掌握科學方法的教材不多,能適合探究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的教材也很少。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不高
近年來已出版了一批電子版教材或與紙質教材配套的教學軟件,但所占比例還較小。已經出版的一些電子教材,制作水平不齊,有的甚至僅是課堂講授的錄制版,不適應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要,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四)教材管理模式不適應現代大學管理體制改革需要
高校教材管理體制已逐漸從過去的計劃服務型向服務經營型轉變。如何在做好服務的前提下保證經營利益,如何在實行自由選課和學分制的情況下保證教材供應,如何引進原版優秀教材以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等,都是一些值得研究的新問題。自編教材(講義)的質量管理,教材選用的質量管理,教材使用后的跟蹤調查和評價,教材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共享,減少教材的積壓和報廢等等,也都是有待解決或完善的問題。
二、加強高校教材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對策思考
高校的教材建設是事關培養人才的大事,上述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教材建設。
(一)通過深化改革,促進教材體系建設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我們要精選經典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征的多學科問的知識交叉與滲透吸收到教學內容中來。教材編撰上要注重呈現科學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探索新事物,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要著力進行教材體系建設。教材體系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通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現和深化,促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反映和落實到教材的編選上來,新編選的教材也一定要經教學改革實踐的反復錘煉,使之成為精品。
(二)結合學科建設,帶動教材整體建設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一項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建設。建設和發展一批重點專業、學科,需要學校各方面的配合,教材建設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實踐證明,堅持把教材建設與學科的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豐富、更新課程內容,進而帶動了老專業的改造和新專業的建設,使專業學科很快地發展起來。我們可以利用學科優勢開展教材建設。首先,在制訂規劃時要將本校的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現狀與有關高校進行比較分析,揚長補短;其次,我們在組織教材編寫時要考慮與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編寫教材要選好主編,并圍繞主編組織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的編寫班子,以達到編好教材、提高師資水平和加強學科建設的目的。
(三)加強教材研究,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
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教師、編輯出版人員、教材管理人員積極開展研究,是促進教材建設的有力措施。了解當今教材存在的問題,也就大體上明確了教材改革的路子。才能編寫出高質量的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實用性的創新教材,以適應高等教育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運用先進手段,促進教材管理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兒童視野 世界觀
《草房子》作者曹文軒說:“我喜歡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只有“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才能走進孩子心中的世界。這讓我想到當前的語文教學,施教的對象是兒童,施教的內容是兒童的語文,但老師還有“兒童的情懷”嗎?知道兒童語文學習的真正需求嗎?是在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憑借兒童熱愛的語言文字,幫助兒童獲得自身成長所必需的語文知識嗎?
一、現狀反思
1.“換位”意識的缺乏。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般是從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雖考慮到學生能否對知識有效吸收,但潛移默化中總是以自身的世界觀和思維意識進行設計。至于學生能否理解老師在講什么,不同學生之間存在什么差異,應當用什么樣的方法使學生最有效地吸收知識等問題都沒有思慮清楚。
還有一種情況問題更嚴重,在課堂中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士氣如虹,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發言積極,課堂氣氛看似活躍,而真實的情況卻是學生其實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指到哪,學生就看到哪,老師問到哪,學生就答到哪,臺上臺下,一臺好戲,學生其實徹底喪失對問題的思考能力,沒有真正投入熱情,更何談學習快樂和學習效果?
2.教學定位不準確,形式極端化。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還經常存在老師對課文進行過度深入挖掘的現象。認為文章只有越深入地剖析,文字詞匯只有講解得越透徹就是好的,自己的水平就是高的,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學生能否接受知識,接受能力的度在哪里。例如在古詩教學中,有的教師經常會對文中字的多種古意進行大量剖析和引申,往往導致學生聽不懂,老師自己也很費力,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3.兒童視野教學的盲目形式化。另外,一些老師沒有準確認識到這一年齡段兒童的真正心智水平,還以幼兒園孩子的教學態度加以對待,屬于視野定位的失敗。例如某些老師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信息接收方法和兒童視野問題,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以表演、提問搶答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但實際上,這些活動一則為了盲目追求課堂氣氛,以學生的快樂程度為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忽視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活動。
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在教學中受益
1.構建平等、自由、關愛的語文教學環境。平等、自由、關愛的語文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創造自由平等的課堂空間,并在教學活動中投入對學生的關愛情感,從而使學生處于自由、快樂、輕松的學習狀態。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應當是平等的,教師應當放下架子,使學生擺脫畏懼感帶來的束縛,只有在這基礎上學生才能進入放松自由的狀態,才能敢于表達自己心中想要表達的內容,提出真正想提的問題。
2.提煉準確、科學的語文教學內容。我們總說語文是語言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但往往忽視語文自身存在的科學性元素。語文教學雖然要有情感,要有感悟,但并不是說語文教學可以不科學、不準確,不注重知識性。科學的語文,就是要對語文教學保持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有效挖掘和提煉出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思想情感,使學生逐漸學習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汲取其中的養分。語文能力逐漸提高的同時,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也得到有效增強。
3.營造趣味生動的語文教學氛圍。羅恩菲德所說:“游戲應當用于兒童的一切活動,兒童的一切活動都應當是自發的。”由此可見,游戲對于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其產生正確的認識和有效運用。
例如在《頤和園》一文的課堂教學中,首先,我們可以利用音樂和音效為學生營造鳥語花香的世界,帶領學生先讀一遍課文,使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文字內容在腦海中變成美麗的圖畫,從而形成自身對頤和園的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繪畫出頤和園的園林地圖,再讀文章,并且邊讀邊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了解文章描述的景物所存在的方位,形成空間感。文章每進行到一個環節,教師都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豐富圖片素材,向學生展現真實而美麗的頤和園。這時學生可以將之前腦海中想象的畫面與真實畫面相互比較,看是否準確統一。最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游戲,憑借學生通過學習對頤和園產生的印象,到黑板上對著園圖,自己做頤和園中的導游。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下來,學生不僅想象能力得到開發,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文知識也得到提高,而且學得輕松、學得開心。
4.開創富有價值的語文教學方式。由于教育體制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教育方式還無法擺脫以考試為主導的模式,功利化的教學還普遍存在。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大多數老師不愿意改變,依舊采用大量陳述性的教學方法占用學生寶貴的時間。長期下去,學生必然會產生思維僵化、能力束縛的現象。我們并不是提倡語文學習不讀不背,而是說教學一定要從兒童的自身適應能力、思維方式和需要出發,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充分吸收。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策略,杜絕“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活動,轉向以策略為指導,注重讀、寫、學的方法教學和想象引申教學,以提高綜合語文能力。
例如我在進行《荷花》一文的教學中,在結束字詞和閱讀教學后,學生對荷花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之后我問學生,還能否用其他的事物比喻和形容荷花?學生開始爭相發言,給出的答案讓我非常驚喜。有的學生說荷花像水面上的云朵,有的學生說荷花像孩子粉紅色的笑臉,還有的學生甚至說荷花像人們快樂的心情。可見學生對課文的知識學習不僅已經比較充分,更已經有能力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更廣闊的擴散,形成新的認識,從而增強自身的語文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并不是一個空洞的形式,并非只是老師在講臺上獨自表演,學生在下面言聽計從地簡單無趣。好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真正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打開思維模式,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傳遞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有效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知識與心靈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閱讀 興趣 設計 情境 質疑 筆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25-01
一 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在新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創設適合學生情感思維發展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帶動下得以發展和延伸。當前的閱讀教學高耗低效,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長期處于“被閱讀”的境地,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許多教師經常在一起探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主動閱讀的興趣和動力。所以,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樂之者”。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頤和園的視頻,并介紹說:北京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不僅僅因為它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還因為它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風景。頤和園就是其中一處著名的景點。它有哪些美麗的景點呢?讓我們隨著多媒體瀏覽一下,一起感受它的美麗。當學生看完多媒體的圖片,便迫不及待地閱讀課文了,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 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講、學生聽,就缺少了閱讀,整個課堂就好比風平浪靜的湖泊,沒有一點漣漪,有如盛夏季節沒有風的日子悶得慌,這樣學生的精神就會萎靡不振,思維凝結沒有活力,反應遲鈍。而閱讀則可以改變這一切,并使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真正起到一種“寓教于樂”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閱讀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個環節,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并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和熱愛祖國語言感情。在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史上,一些成就卓著的文人學者,無一不能詩善賦,而幾乎又是手不釋卷、口不停誦的。如唐宋家之一的韓愈,就說過他自己是“口不絕吟于六藝之父,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由此可見,對于語文教學,僅靠教師教、學生聽,脫離讀是違背教學原則的,也是教不好語文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借合背景,細細品讀,耐人尋味。朋友要西出陽關,這雖是壯舉,卻要長途跋涉,備嘗艱辛,這臨行之際的一杯酒,不僅含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了對朋友處境、心情的體貼,也飽和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福。這種場合,往往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通過這樣細細地品讀,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 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這是學生獨特體驗的真實再現。為了使學生的質疑有目的性、科學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方法,那么問題就會源源不斷,屢見屢鮮,當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之后,學生就會拓展思維的空間,提出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滿足求知的愿望。當學生提出較隱蔽而又深刻的問題時,我當即表揚他積極動腦,并且讓其他同學積極思考,敢于質疑,這樣就達到了拋磚引玉、求“巧”務“深”的效果。在《彩色的翅膀》的閱讀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行列出問題,然后讓全班同學去討論。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寶石島是一個什么樣的海島呢?戰士們為什么要到這樣一個人跡罕至的小島生活呢?為什么要守著這樣一個環境惡劣的小島呢?這個小島可能位于祖國的什么方位,如果沒有戰士駐守,會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動參與課堂閱讀的積極性,并且體會了邊防戰士對祖國海島的熱愛之情。
四 指導學生學會寫讀書筆記
閱讀只單純地去讀是不夠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導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不懂筆墨不讀書”,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增強讀書的效果。同時要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1)摘抄原文。(2)提綱式摘錄。(3)寫讀后感。指導學生做閱讀筆記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語文方面的知識、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名人名言、警句、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辟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等;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抒發讀書感受,評價文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并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以達到提高認識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能及時抒發自己感情的能力。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表明了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讓小學生從小多讀書,讀好書,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一、 完善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
在新時期的高中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新課標的要求,分析學生的美術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鑒賞課教學做好準備工作,提升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與針對性。在鑒賞課教學方法上,教師需不斷優化和完善,除采用傳統的理論知識講解之外,應適當采用小組合作、導學案、集體鑒賞等教學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美術作品鑒賞的積極性和動力,并在美術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其課堂主體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國古代山水畫》鑒賞課教學中,教師需提前做好教學設計和方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鑒賞《富春山居圖》這幅山水畫作品,為他們講述相關的藝術特點和時代背景知識,即為:中國繪畫獨特的散點透視法,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為鄭樗所繪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為背景。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讓每個小組都認真觀察和鑒賞這幅作品,相互交流、討論對作品的看法和見解,并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關注控制與把握討論過程,保證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鑒賞和討論作品,增強對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二、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當前,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已是普遍趨勢,可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還能夠提升教學的形象性,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為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如果教師僅靠純粹的語言講解,難以全面表現出美術作品的特點和藝術魅力,而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聲、光等手段展示美術作品,或者加入動態畫面、背景音樂等,強化展示效果,為學生帶來親臨其境般的感覺,強化他們對美的體驗與感受,培養其審美能力。
例如,在進行《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鑒賞教學時,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被稱作園林鼻祖,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載體,可反映出各個朝代的時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經濟興衰等。教師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園林藝術知識,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不同園林藝術風格圖片,包括:頤和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上海豫園和余蔭山房等。可將這些園林藝術作品很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帶領他們全方位的鑒賞,可使其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和勤勞,并深入體會園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園林藝術的審美情趣。
三、 鑒賞課教學適當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認識到美術作品不僅屬于藝術創作,作者也傾注有豐富的思想情感,進行創作出獨特作品,并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為此,高中美術教師為提升鑒賞課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在引領他們鑒賞美術作品時,應適當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紹,也可以是創作背景,使其結合這些人文知識更加深入的鑒賞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創作情景,加深領悟和體會。
在這里,以《天上人間――宗教壁畫》鑒賞教學為例,針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鑒賞,教師需先告訴學生它保存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佛教題材的壁畫,展示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以及根據佛經內容畫出來的繪畫作品。之后,教師可對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尸毗王本生故事》讓學生鑒賞,展示其精美程度和作品特點,讓他們仔細鑒賞各個細節,在充分另外佛教壁畫的藝術魅力后,教師再結合壁畫藝術的發展現狀,介紹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保護情況,以此培養學生熱愛中華瑰寶的情感。同時,學生與民族情感產生共鳴,不僅可培養他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還能進行思想教育,升華教學效果。
閱讀課教學是中等職業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快速閱讀并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用在閱讀課中所學到的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版BookⅡ Unit1 Travel Reading The Great Wall.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學生把握文章脈絡和進行整體閱讀的能力,加強閱讀技巧訓練,從而使學生對The Great Wall這篇文章有更好的理解。
學生能夠掌握以下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in the north of,protect… from,force sb. to do sth.,have sth. done,rebuild,extend,by hand,in the 16th century,be used to do,on the coast of,be listed as/by,on the top of,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thousands of,during the Ming Dynasty,It is said that…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3.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①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閱讀后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以及相關練習。②在老師的引導下和經過操練之后,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前面列出的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去完成相關練習。③學生能夠正確朗讀課文并且能用自己的理解復述課文。
4.情感目標
情感目標:①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②促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名勝古跡。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①在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閱讀策略的使用及獲取信息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②引導學生討論名勝古跡的話題。③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句型、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四、教學設計
1.總體設計思路
本課將采取任務型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并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下各項任務均用大屏幕展示),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在“做”中提高閱讀能力獲取語言基礎知識和得到情感教育。我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
(1)Pre-reading activities for interest(讀前活動)
由聽歌、觀看圖片、快速提問等環節組成,旨在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通過聽、想、看等活動熟悉課文主題。
(2)While-reading activities for comprehension(讀中活動)
由skimming、scanning、detailed reading等組成。所設計的問題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環節。
(3)Post-reading activities for production(讀后活動)
這部分內容安排旨在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教學實錄
Step I Pre-reading activities for interest(8m?)
Activity1 Appreciating a song(播放由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多媒體展示雄偉壯觀的長城畫面,并且老師口頭介紹長城。(4m?)
T: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called the“Ten-Thousand-Li Great Wall.”It is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It is the longest wall in the world and runs across north China like a huge dragon. It has a history of ever 2000 years. At that time,it is very hard to build such a wall. It is more than 6,700 kilometers long. It is one of the great crea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 1987 it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設計說明]播放張明敏《我的中國心》的MTV,展示長城的畫面,加上老師對長城的口頭介紹,能使學生對長城有了直觀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導入,能快速切入本課主題。
Activity2 Brainstorm(4m?)
Ask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Task1)
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Who built the Great Wall?
Why was it built?
How was it built?
[設計說明]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為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由于課前給學生布置了上網查尋有關長城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提出這些問題,易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StepⅡ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for comprehension.(20m?)
Activity1 skimming(2m?)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answer this question: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Task2)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為處理文章的細節做準備。
Activity2 scanning(10m?)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Task3)
Where is the Great Wall located?
Who had the walls linked up and extended? and when?
What wa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when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How long did it take people to build 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
How did people carry all the stones ,bricks and lime up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What is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設計說明]為了訓練學生通過尋讀(scanning)獲得特定信息的閱讀技能,特設計了6個問題要求學生找出答案。
Acitivity3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8m?)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tr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three parts.(Task4)
Part 1 para1 The location of the Great Wall.
Part 2 para2~4 The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Part 3 para5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Great Wall.
[設計說明]要求學生快速仔細閱讀全文,找出每一部分的main idea,獲得文章主線和寫作意圖的整體印象,歸納段落大意可以提高學生整體閱讀能力。
StepⅢ Post-reading activities for production.(15m?)
Activity1 Evaluation 2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Task5)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at Wal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ho built the Great Wall 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
[設計說明]評價性問題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對事件進行評價,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以已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進行探索和創新,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Aqctivity2. Language points and practice.(6m?)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reen and practic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more sentences after models.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61and Ex4 on P5 on the workbook in pairs to consolidate.(Task6)
(1)have sth done
(2)extend
(3)be located in
(4)It is said that
(5)be forced to do sth
forceto do sth
make+0+do
make+0+adj.
be made to do
(6)It takessome time to do sth.
[設計說明]文中出現的新詞、有用的短語、句型會增加閱讀難度,也是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因此不容忽視,要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且會用,讓學生兩人一組完成練習是為了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Activity3 Retelling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for consolidation.(7m?)(Task7)Using the passage on P4 on the workbook to help the students and showing the passage on the screen.
[設計說明]前面的閱讀和練習為這一部分打下了基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表達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可以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本課語言點的掌握情況,便于課后采取補救和鞏固措施。
StepⅣ Homework(2m?)
(1)Surf the internet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other places of interest after class.(例如:故宮、頤和園、埃及的金字塔等)
(2)Think about what you should do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3)Try to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 own words.
[設計說明]課堂上的口頭練習和語言輸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加上網絡的幫助,學生寫起來不會有多大難度,也使學生能夠了解北京的更多名勝,乃至于世界名勝,增強學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鞏固語言知識。
五、板書設計
Unit 6 Rending A The Great Wall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have sth done 4. It is said that
2. extend 5. be made to do
3. be located in be forced to do
6. It takessome time to do s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