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父親節的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過長期探索研究,專家們認為,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更容易在成長記憶中留下痕跡,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針對此,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育人活動,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的培養,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以班級、共青團活動為載體,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與品行教育
利用國旗下講話、班團會、校園廣播,宣傳欄等窗口開展積極心理的培養工作。我們找到一些內容積極的視頻資料,精彩文章,對學生進行教育,利用好幾個陣地,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如讓學生看電視劇《亮劍》的第一集,學習“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積極心態,《亮劍》第九集,學習“要死也要死在沖鋒的路上”的無畏精神;通過組織經典誦讀、演講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好一面,對生活充滿信心。
二、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引導走向成功
我校建立健全了學生會組織,讓學生自主報名參加,在校政教處引導下成立了宣傳、藝體、監督等多個部門,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各種活動中來,協助老師們的工作,監督同學們的紀律。我校每次開展活動,活動場所的布置都是由學生會組織完成。布置活動場所要用的彩紙,花束,彩燈,背景音樂等,都是學生自己準備的,學生總是千方百計、竭盡全力完成任務,并以能出上力,幫上忙為榮。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是活動者,也是活動組織者,他們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這樣的育人活動,他們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增強了他們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充分發揮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培養他們積極參與、勇于參與的意識。
三、用體育與藝術活動豐富中學生課余生活,為他們搭建平臺
學校體育和藝術活動的開展是培養中學生積極心理的重要途徑。我們認為讓學生學會一項體育運動技能,掌握一種藝術特長,就能讓校園充滿生機,讓課堂充滿樂趣,也能讓學生受益終生。為此,我校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許多體育、藝術活動,如運動會、拔河比賽、歌詠比賽、手抄報比賽等,為全校學生展示自我搭建了平臺,為他們樹立自信提供了機會。我校開設了舞蹈、聲樂、籃球、田徑、動漫等8個文體活動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專人輔導、有評價、有效果、有經驗小結,讓學生成為文體活動的主要力量。特別是遇到一些和其他班級的對抗性的活動,比如:課間操、校運動會(包括入場式)、拔河比賽等,全班同學更是空前的齊心?;顒拥拈_展使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集體的認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使班級集體顯得有吸引力,而集體活動的成功又增強了他們的榮譽感和勇于競爭的動力。
四、利用節假日組織各種活動,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
清明節,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講英雄故事,唱英雄贊歌,展英雄風采,弘揚高尚情操;教師節,組織學生開展尊師活動,為老師做一件好事,給老師送一句祝愿,告訴老師一個秘密;春節,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抒寫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十一”國慶節,組織愛國主義手抄報競賽;“五四青年節”,舉行入團儀式對學生進行共青團歷史教育及愛黨愛國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這些育人活動,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培養他們為美好明天努力學習的積極心態。另外通過母親節、父親節、學雷鋒日的征文、攝影、演講和做好事服務社區等系列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促進學生形成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積極的、正面的意識形態。
五、重視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根據《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有關在學校教育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定,以及21世紀新課程改革提出“三位一體”教學目標,學科滲透已成為進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我校教師在數理化學科教學中滲透發散思維品質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積極情感教育,培養愛、寬容、友善、真誠、執著等人文精神;在音樂、美術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品質;在歷史和政治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信念和希望等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競爭意識等。
六、構建多維立體培養模式,全方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為有效開展初中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實現了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具體操作,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主導,師生家長全員參與,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全面提高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開發潛能,培養健全人格為根本目的的一個多維立體教育模式。多維指: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多維,如學科滲透,各種心理活動,班會和社團活動,校外的社會考察和公益活動等;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多維,包括學生、教師、校長、家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的領域多維,與學科教學結合在一起;立體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構建一個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多維立體模式。
關鍵詞: 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效果
感恩是一種優秀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源遠流長。感恩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寶貴財富,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將如何回報社會。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難以承擔社會重任,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的人文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分四部分介紹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之間的關系,論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切實可行的。
一、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了,但是人們卻不時感嘆心靈的寂寞,追問為什么會在喧鬧的人群中感到孤獨?人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感受愛,怎樣去愛,怎樣感恩。在小學生中,這種情感冷漠跡象已有所顯現?,F在的孩子大都為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比較優越,父母過分溺愛,凡事替孩子包辦,很容易造成他們自我滿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視父母、親人、老師、朋友及身邊的其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的關懷無動于衷,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二)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感恩教育應歸屬德育方面,但我國德育現狀卻堪憂,對德育重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論學習、知識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與未來發展,讓孩子把大把時間花在各種培訓班上。其次,現有教育體制忽視小學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型”教學,設計德育較少,且德育走過場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并沒有開設德育專門課程,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小學生德育環境營造不夠。從社會環境看,雖然主流環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對小學生來講影響消極的東西。
二、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gratitude)來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對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現出來,并回饋他人”。而在理論界,國外對感恩并沒有定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從哲學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把感恩定義為“推動我們做出回報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認為感恩是“稱贊一個人,因為他已經給了我們仁慈”。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布朗把感恩定義為“那種對他的愛的高興情緒,他已經給予了我們仁慈,這種情緒本身不僅僅是所給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國教育學者阿迪斯?瓦特曼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總將有著和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保持那些指導我們更好成長的品質,這些品質是歡樂、愛、誠實、勇敢、信心、感恩等?!雹谖鞣缴鐣W家認為,感恩總是在兩個個體之間產生和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在感恩形成的過程中,社會交互作用和人際關系發揮著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經典詞句體現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當今社會由于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似乎沒有得到太多的傳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正在淡化,雖有俗話說“施恩不望報”,但感恩是人類的基本道德之一,絕不是對施恩者簡單的回報,更是人的一種責任意識、一種精神追求。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與小學德育落實不夠,忽視感恩教育有關。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優勢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語文教育負有德育的功能,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長期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占據主要地位。我國儒家學派提倡“文以載道”,“文”就是學生學習掌握的基本知識,“道”就是文本內容反映的思想內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語文,最基礎的是對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功能主要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語言的四個基本功能:自我表達、交際、解釋、記憶,從這四個基本功能看,語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導地位。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無法否定的,但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而言,與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類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時,總會表現自己的主觀意識,蘊含自己的思想感情,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語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這就是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
《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雹坌W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思想道德培養。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思想性極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體現在人與人的交際關系上,社會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雹苷Z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什么是語文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識字寫字,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⑤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感恩教育,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必然會促進學生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華,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凈化學生的靈魂。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可以彌補語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語文教學成為全面的教學,培養出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人才。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
陶志瓊博士說:“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讓小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雹扌W階段是孩子思想啟蒙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以后高年級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他們今后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小學生年齡小,感恩意識相對淡薄,小學語文教學應擔當起德育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雙重任務。如今無論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恩資源,需要通過小學語文老師的深入挖掘,講授教材知識,實現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從而幫助小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語文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學習過程是復雜的,而語文教育本身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涉及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對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見
(一)增強小學語文教師德育意識。
《論語?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毙W生具有向師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強。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為人師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意識尤其體現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是學生直接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對小學生進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學生死記硬背感恩的準則,因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機,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表現出的良好形象,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健全,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老師殷切的關心和真誠的呵護之情。在學生的心中將感恩思想概念化為關愛他人、關愛世界的種子,并不斷地提供養分,精心呵護培養,讓它發芽成長,最終收獲感恩教育的累累碩果。
(二)結合文本,開展課外活動。
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層面,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恩意識。但是小學生有了感恩意識,不一定就會有感恩行動。這時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發揮聰明才智,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感恩活動,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化為感恩的行動,在實踐中鍛煉和鞏固感恩意識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學做合一”作為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認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各種活動對學生展開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會、班會、團隊活動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就感恩這一話題進行專題發言,結合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寫出心得體會,交流感想??傊?,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資源,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⑧?!拔逡弧眲趧庸?,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讓學生體會勞動之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感恩之情;在父親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給父母說一句話、做一件事,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節到了,讓學生學會制作賀卡,把賀卡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讓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家務,感受父母的艱辛,并組織辦好專題手抄報或宣傳欄等。讓學生明白感恩不是說說而已,而要用行動、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釋:
①李靜遠.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開封:河南大學,2013.
②商繼宗.中小學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饒寶美.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建設,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成群.多一點感恩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9-26(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5]姜麗鴻.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樹――語文課堂實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課改與家教,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