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雪的詩詞范文

雪的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雪的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雪的詩詞

第1篇:雪的詩詞范文

       

        小雪的詩詞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小雪的詩詞2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小雪的詩詞3    《梅花》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小雪的詩詞4

   《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小雪的詩詞5

   《小雪》——(唐)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

   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的詩詞5

   《夜泊荊溪》——(唐)陳羽

   小雪已晴蘆葉暗,

   長波乍急鶴聲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頭月落溪。

   小雪的詩詞6

   《沁園春》

   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

   念翠鬟雙聳,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雖具,歡期難偶,遣我離情愁緒牽。

   追思處,奈溪橋道窄,無計留連。

   天天。莫是前緣。自別後、深誠誰為傳。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兩心長在,須合金鈿。

   淺淡精神,溫柔情性,記我疏狂應痛憐。

   空腸斷,奈衾寒漏永,終夜如年。

   小雪的詩詞7

   小雪

   作者:釋善珍

   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蔌蔌灑窗扉。

   最愁南北犬驚吠,兼恐北風鴻退飛。

   夢錦尚堪裁好句,鬢絲那可織寒衣。

   擁爐睡思難撐拄,起喚梅花為解圍。

   小雪的詩詞8

   初寒

   作者:陸游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賣菜掘頭船。

第2篇:雪的詩詞范文

讀者在接受詩詞作品時往往會被詩詞那精煉的語句和深沉的內涵所感動或震撼,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同時讀者又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經歷、情感體驗等對詩詞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從而加深對詩詞的感悟。

詩詞教學因人而異,各有各的教法,但要將詩詞的內涵講透,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詩詞的美,從詩詞欣賞中獲得享受、凈化心靈亦是不容易的。本人認為古詩詞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反復誦讀,體會詩詞的音樂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告訴我們,只有讀得多,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在詩詞教學中,反復誦讀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寶。古人寫詩詞,講究平仄,講究押韻,故每首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押的韻是“ng”韻,韻腳是“光”“霜”“鄉”。教學本詩時,要讓學生體會出詩的韻。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詩詞的節奏停頓,不僅教師要有節奏停頓示范朗誦,還應該讓學生劃出節奏、讀出節奏。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的節奏停頓:“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春曉》的正確節奏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如《絕句》的正確節奏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詩詞教學中,讓學生誦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詩詞特有的平仄韻律,雖不必如壽鏡吾老先生一般“把頭拗過去,拗過去”,但也要反復強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讓學生覺得詩詞本身就是用文字組成的美妙動聽的樂曲,能體會到詩詞的音樂美。

二、結合背景理解詩詞,體會詩詞豐富的意蘊美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魯迅先生也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所以在詩詞教學中結合作者的背景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教學杜甫的詩歌,首先得知道杜甫生活的時代怎樣,杜甫的人生經歷,有哪些不幸遭遇等等,然后讀杜甫的詩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讀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吟。如果我們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就體會不到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所表達的極其興奮的心情,同樣也體會不到“三吏”“三別”的凄涼。

三、注意詩詞語言的特點,體會精煉含蓄的語言美

第3篇:雪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紅豆詞》;意境美;韻律美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定義

何謂“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第一部用文字記錄流傳在民間的歌曲詩歌總集,很早就將詩歌與音樂進行了結合,但是由于歌曲大都是即興演唱,沒有很好的記譜方法,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沒有將音樂旋律很好地記錄下來,只留下詩歌。然而,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音樂文化大規模的涌入,藝術歌曲在中國近代也得到了復興。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就是將中國的古詩詞與西方藝術歌曲的形式進行交融,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結合。

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分類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類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國古代的琴歌和唐宋的詞調音樂,比如《高山》、《流水》、《霓裳羽衣曲》等。另一類是近代以來,將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的傳統作曲方式相結合譜寫出的帶有中國風味的藝術歌曲,比如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劉雪庵的《紅豆詞》等等,而本文所研究的藝術歌曲《紅豆詞》是20世紀30-40年代,著名作曲家劉雪庵先生根據《紅樓夢》中賈寶玉所唱《紅豆》的歌詞進行作曲,采用了西方傳統的作曲技法與中國的傳統的五聲調式相融合譜寫成。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紅豆詞》的美學特點

第4篇:雪的詩詞范文

借助想象,展開意象

古詩詞語言凝練,寓意含蓄,思維跳躍,所寫內容時代久遠;要充分體會其美,需借助想象,展開意象,形成畫面。教學古詩詞時,若能借助想象激活學生已有的閱讀和生活經驗,對作者所描述的意象進行還原補充,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把詩中語言、詩意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或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就能引導學生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在教學《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時,教師發問:“秋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說見秋風?”抓住此疑問處,順勢啟發學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此時,學生們根據已有生活經驗,有的說看到樹木枯黃,花兒凋謝;有的說看到枯葉像蝴蝶紛紛飄落;有的說看到街道蕭條;等等。教學中抓住這種不可見,而借助想象,把秋風“可視化”。到這里,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抓住“意萬重”繼續對每一種想象進行引導延伸,讓畫面充滿情感。比如:看著枯黃的樹木,有人聯想到衰老的父母,那紛紛飄落的樹葉不正是離家的詩人嗎?而蕭條街道的滿目蒼涼,正如詩人孤單的心情。這樣抓住“秋風”這一意象展開想象,層層遞進,詩人的情感、詩歌的主旨,也在這畫面中迎刃而解。

情境創設,領會意象

古詩詞遣詞造句非常精練。作為詩詞情思的載體,意象具有簡約性、概括性。文體的特點,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對詩歌中所描繪的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感到難于理解。因此,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再造“意象”,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如臨其境,引起探究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就顯得非常必要。雖然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對于形象思維強于抽象邏輯思維的小學生,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鮮活的場景,再現古詩詞意象,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展示中感悟詩意詩情。這樣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有花、小路、蝴蝶、嬌鶯……

(學生回答完,老師依次用課件點擊出示這些物象,此時展示的物象是黑白的)

師:常言道:詩中有畫。你覺得這幅畫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顏色。

師:是呀,現在都是黑白的,不怎么好看。請你再讀讀讀古詩,想一想該給這幅畫補上什么顏色好呢?

生:(讀后匯報)鮮花姹紫嫣紅,小路兩旁有五顏六色的花,蝴蝶有黃色、白色……

師:邊描述邊呈現出有色彩的畫面。

以上教學環節,以“意象”為中介,先找出意象,后巧妙地串聯意象,通過對比,將一幅花團錦簇、花香鳥語的自然景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春天美麗的色彩與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時,詩人愉悅的心境也清晰可感了。創設情境可以運用言語將再造的意象聲情并茂地描述出來,也可以借助音樂營造氛圍,傳達情感。這兩種情境的創設,都是為學生學習營造氛圍,讓他們盡快進入狀態,更好地把握詩詞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歸納積累,豐富意象

任何一項能力的形成都有賴于反復訓練,學生對意象的理解也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古詩詞中的很多意象經過長期積淀,往往有著特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柳”象征送別,梅、菊喻指堅強不屈,日暮、殘月、落花、秋風表示哀愁和感傷之情……只要教在教學中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古詩詞意象進行歸納、梳理、總結,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積累大量常見意象的涵義,久而久之,在學習古詩詞時,通過意象,學生對詩詞內容、對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解讀古詩詞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在古詩詞積累的前提下,學生就可以多重解讀古詩詞,進行意向分析了。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前接觸過得古詩詞拿來教學。

例如:“月”這一意象在小學古詩詞中具有豐富的涵義,寄托在“月”意象中的豐富情感和深層內涵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歸納積累。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明月”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里的“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李賀《馬詩》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那輪含有思戰之意的“月牙”。教師可將這些關于“月”的意象一一整理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體會月亮在不同詩詞中的寓意,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詩詞中的表達作用,升華對月這一意象的理解,進而體會古詩詞語言豐富、內涵深刻的特點。

第5篇:雪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意象;情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作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積累了良好的語言功底,提升了學生的素質修養,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在《高考說明》中已明確指出:“鑒賞詩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還包括周圍環境的形象。詩歌的鑒賞過程不僅包括對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還要善于聯系作者所在環境,所寄之物,即所謂的“意象”。意象是以無形的方式存在于詩歌中的,詩歌脫離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一、創設情境,在意境中體會詩詞意象

高中語文詩詞選修課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更在于讓學生感悟詩詞中所體現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準確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通過必要的手段,了解詩詞的內涵。而在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將學生置身于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將情境與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相貼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一是通過多媒體儀器,為學生營造氛圍。如在《虞美人》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南唐李煜的電影剪輯《虞美人》,讓學生在幾分鐘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體會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反復吟誦,更讓人感受到李煜作為階下囚,懷念往昔生活,感受現下悲苦的綿綿不絕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則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讓學生在營造的意境中,體會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畫卷,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時通過觀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學效果要遠遠勝于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

二、角色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會用到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同樣的,在詩歌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于詩詞描述的環境中,以詩詞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詩詞所傳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擴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讓學生依據詩歌內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李白與友人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里行程。而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通過這樣的場景及學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學生對離別詩的理解,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拓展途徑,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要提高詩詞教學的教學效率,教師還應該想辦法豐富學生對詩詞中意象的認識,只有具備豐富的意象知識,在分析詩詞時才可以達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來滿足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授課的形式,將詩詞中的意象加以規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義。如在詩詞中,“柳”普遍代表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梅”則代表著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等意象;“西風”普遍認為是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的象征。那么學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詩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對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作者的望月懷思也很容易把握。

四、反復閱讀,活躍思維,激發想象

第6篇:雪的詩詞范文

夏日懷杜悰駙馬(鮑溶)

五月清涼蕭史家,瑤池分水種菱花。回文地簟龍鱗浪,

交鎖天窗蟬翼紗。閑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聞圣主知書癖,鳳閣燒香對五車。

水(白樸)

金盤薦華屋,銀燭照紅妝。歡游曾得多少,風雨送春忙。只道神仙漸遠,爭信情緣未斷,自有返魂香。

萬木盡搖落,濃艷又芬芳。憶真妃,春睡足,按霓裳。馬嵬西下回首,野日淡無光。不避山茶小雪,似愛江梅新月,疏影伴昏黃。誰喚起,呵手染霜。

夜泊荊溪(陳羽)

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頭月落溪。

沁園春(陳睦)

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念翠鬟雙聳,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密意雖具,歡期難偶,遣我離情愁緒牽。追思處,奈溪橋道窄,無計留連。天天。莫是前緣。自別後、深誠誰為傳。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兩心長在,須合金鈿。淺淡精神,溫柔情性,記我疏狂應痛憐。空腸斷,奈衾寒漏永,終夜如年。

小雪(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關于小雪的詩詞-春近四絕句(黃庭堅)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簾紅日弄朝暉。

年華已伴梅梢晚,春色先從草際歸。

次韻張秘校喜雪三首(黃庭堅)

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

潤到竹根肥臘筍,暖開蔬甲助春盤。

眼前多事觀游少,胸次無憂酒量寬。

聞說壓沙梨己動,會須鞭馬蹋泥看。

初寒(陸游)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賣菜掘頭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氈。

身猶付一歃,名字更須傳?

除夜(陸游)

野水楓林屋數椽,寒爐無火坐無氈。

殘燈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舊年。

椒酒辟瘟傾瀲灩,藍袍俘鬼舞跰躚。

從今供養惟春薺,莫羨愚公日萬錢。

冬日(陸游)

故里躬耕後,頹齡耄及前。

開門無客至,得句有僧傳。

忽忽身如夢,迢迢日似年。

會當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小雪日戲題絕句

唐·張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

「和蕭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鉉

征西府里日西斜,獨試新爐自煮茶。籬菊盡來低覆水,塞鴻飛去遠連霞。

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輕霜鬢上加。算得流年無奈處,莫將詩句祝蒼華。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陰風里,天涯不可收。壓松猶未得,撲石暫能留。

閣靜縈吟思,途長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

唐·無可

片片互玲瓏,飛揚玉漏終。乍微全滿地,漸密更無風。

集物圓方別,連云遠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宮。

氣射重衣透,花窺小隙通。飄秦增舊嶺,發漢攬長空。

迥冒巢松鶴,孤鳴穴島蟲。過三知臘盡,盈尺賀年豐。

委積休聞竹,稀疏漸見鴻。蓋沙資澶漫,灑海助沖融。

草木潛加潤,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小雪

宋·釋善珍

第7篇:雪的詩詞范文

契訶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源泉,利用課文情感創設情境,發揮以情感人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腦興奮的狀態下學習,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欣賞詩詞,主要依靠學生反復誦讀和自行領悟。誦讀是讀詩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于不讀,能背誦則日后必有領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點,把朗讀和背誦放到教學的中心環節上來,用讀來帶動詩歌的學習并加深對其的領悟。當然,不能僅強調背誦,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的訓練,讓他們從能讀詩過渡到能懂詩再到能悟詩上來,因此,平時在教學中我們就應多注重背誦和鑒賞兩個方面。詩歌鑒賞是歷年來高考的必考考點,所占分值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近年來高考中的詩歌鑒賞題由以前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這就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重視詩歌鑒賞的方法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及高尚情操。那么,詩歌鑒賞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作品背景的介紹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這就決定了他的作品與眾不同,比如李白,他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多用奇特的夸張,豐富的想象,知道了這一點,要理解他的“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不感到困難了。而作品的創作背景直接影響作品的主題,因此在鑒賞中也是不可能忽略的,比如我們讀白居易的《琵琶行》,了解了他的寫作背景,就不難理解他發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感慨。

二、作品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觀事物。它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詩人審美創造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是鑒賞詩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審美單元。鑒賞時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在鑒賞詩歌時,要善于發揮聯想和想象力,將各組意象串聯起來,然后再從整體上解讀。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燈、鷺、魚等四組意象組成了一幅恬適靜謐的畫面,同時還應辨析意象的色彩、虛實、動靜等來鑒賞詩歌,如馬致遠《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給人一種蕭瑟之感。而王維《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則給人一種幽靜恬適之美。再如“風靜花猶落”靜中見動,“鳥鳴山更幽”是動中見靜等等。

總之,無論是意象的串聯還是辨析,都得靠平時的積累和領悟。因為任何一個意象都與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適應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國詩歌中的“月亮”就是一個含有愁思、別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鄉明”;“杜鵑”是悲切的象征,如“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些意象已成為漢民族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在教學中只有指導學生廣積博覽,提高文化素養,才能提高詩詞鑒賞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能駕馭教學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讀教科書。”因為審美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學生,不了解他們的愛好、期望、需要、心理特征和美學追求,無的放矢,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時,詞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但學生對這一句并不十分注意,因此,講授前,準備了一個小故事資料: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致函明誠,明誠嘆賞,自愧不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闕,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閱讀時便會仔細揣摩句子,去深刻地體會句中蘊含的情調與美感。

三、作品意境的體悟

意境是由意象構成的。“意”就是情意,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也即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因此,我們常說的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是表現古典詩詞主題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意境的構成一般表現為情和景的有機結合,其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寓情于景。這類詩詞寫景占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都寫景,但寫景不是目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全詩從表面看都是寫景,而實際上是情寓景中,景融情中,全詩洋溢著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和神往之情。(2)情中藏景。這類詞以抒情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空泛地抒情,而是在情中藏有景物。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側重情寫盡時間綿長,第三句寫景,登上幽州臺極目遠眺,只見空間遼闊,天老地荒寂寞之感頓然而生。第四句則直抒胸臆,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獨寂寞,悲哀憤懣的情緒,讀這首詩就能感受到蒼涼悲壯的氣氛。詩人的形象也生動鮮明,顯現的“情”與潛藏的“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3)情景分寫。這類作品多是觸景生情之作。如高適《別董大》中,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寫眼前之景,暗處境惡劣,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詩人安慰朋友的話,表達了與董大的深情厚誼。又如杜甫《登高》,前四句抓住景物具體刻畫,“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無邊落木”“滾滾長江”等,后四句則觸景扦懷,抒發自己萬里漂泊,多病的孤獨悲苦之情。因此,對于詩歌意境的鑒賞,主要就應抓住這幾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只能掌握了這些,才能在高考中應對自如。

第8篇:雪的詩詞范文

一、再現形象,步入詩詞的審美境界

語文審美化教學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形象是審美的起點,沒有形象就沒有審美感受。詩人用形象來思考,形象是意境的基礎,詩詞所創造的是美的形象。可以說一首好的詩詞就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我們在教學中就是要以再現詩詞中的形象為突破口進行審美教育。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詩詞的語言符號所表述的形象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鮮活形象,從而使學生步入審美的境界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提倡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也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通過熟讀精思可以加深對詩詞內容的理解,讀出詩詞的音韻美,品咂詩中的意境與韻味,使作者的感情、語言化作學生的感情、語言,作者鑒賞的美變成學生眼中的美,詩詞中塑造的形象就能活動在學生的頭腦中。此外,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對詩詞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擺脫思維的束縛,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可感、內容豐富的畫面。如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怎樣將學生引入清幽明凈、和諧相生的境界呢?首先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然后要求學生合上書本、閉上眼睛,開始想象神游。教師可作如下提示:假如我就是王維(學生可先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在秋天的黃昏獨居山中,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產生與作者的共鳴。由于本詩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可讓學生把它當作一幅有聲的圖畫來欣賞,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根據詩中選擇的意象繪制簡圖。這種導想式的入境方式,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共鳴,由悅目到悅心,自然會喚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由于學生的審美體驗與作者存在距離,教學時,教師可適當通過各種教學工具,如簡筆畫、掛圖、錄音機等創設情境,啟發學生達到“入境”的目的。

二、披文入情,探求詩詞的情感意蘊

情感是語文審美化教學的靈魂。審美化的語文教學應該流動著豐富熱烈的教與學的良性情感,讓課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師又感染學生,然后教師與學生相互感染,形成一個熱烈、濃郁的情感場。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激勵與推動。“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欣賞詩歌時,也要注意審美移情,讀者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也與詩中的意象交融于一體。這種境界柳宗元已作描述:“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這就是注重詩情的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自身的教學情緒,披文入情。教師要先動情,才會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帶動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感情醞釀中受到啟迪,激活學生的審美情弦。如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一開始便極動情地朗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伴隨著擲地有聲的詩句,平舉右手,緩緩地伸向前方,眼隨手去,極目仿佛讓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來,這個簡單的手勢和表情把學生帶到歷史的悠悠歲月中。接著“啪”的一聲,猛擊書案,快速誦起:“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干堆雪。”這里通過自己有感情的范讀以及獨特的手勢和表情,創設出極具魅力的教學情境,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

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去溝通詩人和學生的情感,即讓學生被美的境界激發的感情與詩人寄予的感情產生共鳴、交流。讓學生在優美詩句的體味賞析中去把握作者的感情脈搏,來觸動自己的心靈之弦,從而喚起自己強烈的審美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這也符合新課標情感與價值觀的要求。要準確地把握詩句所傳達的情感并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應先了解作者生平或寫作背景。“詩品即人品”,詩人的品格、修養、精神力量,都化入了詩篇。很多詩篇所傳達的情感美、人格美、道德美至今還有現實意義,教師可引導學生移情現實,陶冶情操。讀者步入詩境、領悟詩人情感的同時,可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心理評價再次關照審美對象,從而獲得深厚的情感享受,領會再創造的愉悅。如學習柳永的《雨霖鈴》,若我們引導學生以自己依依惜別親人師友的情景來比況,學生定會重生強烈的情感震撼,這就是基于“詩物”“詩情”而又超越“詩物”“詩情”的綿長的情感氛圍享受。

三、深入悟理,領悟詩詞的深刻內涵

詩詞不僅有境、有情,更要有理,這“理”就是詩中的深刻意蘊。審美教育的落腳點應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優良的品質。把學生引入詩境、體會詩情僅僅是審美的初級階段,要激發學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沒有對詩詞的理性認識,以及對詩詞的深刻意蘊加以領悟、品味、消化。使學生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讓學生從作品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質、詩詞的內在美,從而深化學生的美感、提升審美的力度。

古典詩詞年代久遠,詩詞中所描寫的內容與現實有異,詩人生活的環境、個人經歷和思想意識與我們不同,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從詩境中走出來,面對現實,借詩移情。如學習《孔雀東南飛》,劉蘭芝、焦仲卿雙雙殉情,死后化作雙飛鳥,兩家求合葬,他們的愛情似乎在死后得到了肯定,為情而死的悲劇結局被美化了。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認識,這種雙雙殉情的愛情觀是當時病態社會的產物,絕不能模仿。由于古典詩詞內涵極為豐富,其中難免有情緒低落、消極避世的一面,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批判地吸收。

四、積極創作,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

創造是審美活動的最高級階段,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造,審美化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有高度創造性的活動。中學生是否具有創作詩歌的能力?早年洪鎮濤先生在深圳寶安區進行“學習語言”教改試驗時,曾經讓小學生模仿寫作絕句、律詩等古體詩詞,非常成功。由此看來,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的同時進行簡單的類比創作,也是對古典詩詞審美體驗的一種提升。“少年情懷就是一首詩”,中學生情感豐富、思維敏捷、想象豐富。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寫詩,引導學生從語言、意境、情感、表現手法等方面去模仿古典詩詞創作。鼓勵學生自編詩集,開辦校園詩社,讓中華詩詞大步進入中學校園,讓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

第9篇:雪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背景 詩詞教學 美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新課標的這一要求,說明了美育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優美的詩歌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煉優美的語言,生動多彩的形象,都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詩歌欣賞課,對培養初中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從當前的古典詩詞教學現狀來看,還是從審美教育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地位來看,在中學階段加強中華古典詩詞的教學,努力挖掘中華古典詩詞的藝術美,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字句的優美動聽到意境的深刻表現,無不表現著“美”。這種美,決定了古典詩歌教學與美育有著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用這些優美的語言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加深學生的文化積淀,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現我就詩詞教學中如何挖掘詩詞的美,如何盡量展示中華古典詩詞的美,從而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談談幾點體會。

一、語言的音樂美

古典詩詞的美,首先表現在語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詩人運用一系列的藝術手段描寫音樂。詩中“如急雨”形容旋律的亢奮急促,濁重沉響;“如私語”形容聲音輕柔纖細,委婉纏綿;“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清脆明快;“鶯語花底”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澀”形容樂曲流暢而緩慢低咽進而逐漸凝滯的變化過程。旋即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美境,令人拍案叫絕。接著“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又把人帶至千軍萬馬激戰沙場的壯烈場景。因此采用停頓、比較及重音等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讀出長詩的節奏、情感和神韻,使學生在聞其聲的同時還能見其影。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多感觀,而且引發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緣情擬聲,從而產生強烈的音樂美感。

高爾基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是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詞的準確,明晰和動聽。長詩的“聞、來、問、移、邀、添、回、開、呼、喚”等一系列的動詞的應用是何等準確,表現了詩人由悲傷到興奮、由欣喜到迫切的心情。調弦—彈奏—收束的旋律變化是何等動聽,表現了琵琶女技藝之高超與嫻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又是何等明晰,表達了詩人于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內心世界,流露在字里行間。這一切不僅引發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且構成了語言的音樂美。

此外李白詩句浪漫豪放、慷慨激昂;杜甫的詩句嚴謹工整、沉郁頓挫;蘇軾詩句恣逸雄渾;李清照詩句哀怨纏綿,各有特色。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均表現了中華古典詩句的語言音樂美。

二、意境的形象美

意境是我國古典詩詞創作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藝術審美范疇。所謂“意”,是作者對生活的某種認識和見解:“境”,就是對特定的環境和氣氛的描寫。詩歌的意境,就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說是詩人的狂歡形象躍然紙上。詩里的喜極而泣(一、二句)—歡喜若狂(三、四句)—心花怒放(五、六句)—歸心似箭(七、八句),展現了詩人聽到安史之亂的平定消息時那種欣喜若狂的形象,而這形象恰恰是表達了人民的心聲。

杜甫的另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近景,自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用了四種顏色:黃對綠、白配藍,色彩鮮明;下聯千秋雪顯示出時間永恒,萬里船顯示出空間廣闊,含意深遠。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其意境就顯得美了。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紅花襯綠葉,色彩鮮明和諧;鶯啼旗風與水村山郭動靜映襯構成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凡作近體,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誦之行云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之四關。使一關未過,便非佳句矣。”所謂“誦要好”指的是節奏、旋律、意境和情趣;“觀要好”是指結構、形式;“講要好”即指詩的內容、立意及思想。上述兩杜詩可謂四者皆備。

此外,像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所描繪的天姥山的奇特雄偉,所展現的光明理想天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所描繪的“江山如畫”的雄偉景色,所展現的長江天險的英姿,其意境之美,使人難以忘懷。

三、手法的藝術美

所謂手法藝術美,就是作者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再現生活,達到文情并茂、出神入化的境地,從而獲得美的感受。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堪稱傳誦千古的詠雪詩。全詩關鍵在四個“雪”字:送別以前的雪景(一雪),餞別時候的雪景(二雪),臨別時候的雪景(三雪),送別之后的雪景(四雪)。通過雪描繪了邊塞的風光,通過雪寫出了軍旅艱苦的生活,通過雪抒發了依依惜別的深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喻雪,那清雅、那皎潔,變肅殺北風而為和煦春風,使人如見其狀,如臨其境。全詩“雪”字貫穿始終,氣魄雄偉,耐人尋味。

漢樂府《陌上桑》中的秦氏好女羅敷,人見則喜:“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其中的行者、少年、耕者、犁者、使君等,雖則年齡不同,社會地位不同,但皆以為美。這種美就是一種形式美、自然美,從少女羅敷身上表現出來的形體、容貌的美。而這種美又是通過反襯的手法(或間璉描寫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此既顯示出作者藝術手法的高超,又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風格和情操的高尚美

曹操的《觀滄海》,寄情寓志,境界高遠廣闊,氣勢如虹,吞吐宇宙,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充分顯示了一個古代政治家的雄偉抱負;《龜雖壽》一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作者永遠追求上進的雄心壯志,讀之無不感奮。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深刻表達了作者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的崇高境界。

岳飛的《滿江紅》是長期以來廣為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每當人們讀到它那激越悲壯的詞句,便會禁不住義憤填膺、熱血沸騰。時光流逝,歷史演進,都不曾減弱他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以激烈的語言表現了作者同仇敵愾、重整河山、收復中原的決心,通誦全詞,慷慨激昂,字字如金石擲坦,鏗鏘有聲,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溢于言表。

同時期的愛國詩人陸游在許多詩篇里同樣表達了渴望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這種愛國之情直到晚年仍不減,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兵河入夢來。”表達了作者日夜期盼收復中原,連睡夢中的風雨都變成了戰場上廝殺的聲音。他寫的《示兒詩》是作者用將盡的生命寫下的絕筆。它凝聚著詩人畢生未能實現的心愿。他明知人死后萬事皆空,仍要求兒孫在家祭時勿忘將國事告知乃翁。耿耿忠心,天地可鑒。正是他這一腔愛國的憂憤凝成不散的精魂,激勵了后代眾多愛國之士為國捐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青青久久国产精品 | 黄色网址在线免费看 | 亚洲色欧美|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 |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比视频 | 99爱视频| 三级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 女同日韩互慰互摸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久草资源网站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 一级女毛片| 欧美亚洲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男人天堂新地址 |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尤蜜网站在线进入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三级毛片基地 | 日本aaaa片毛片免费观看 | 男人的天堂久久爱 | 欧美另类videosbestsex视频 |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 亚洲午夜18 |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 | 久久精品在现线观看免费15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人妖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a一区二区 |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 最新亚洲情黄在线网站无广告 |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 国产呦系列呦交 | 亚洲小视频在线播放 | 91热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