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緒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興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延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從以往對消極情緒、對人類的疾病和弱點的對比分析中轉向更加關注人的健康情緒體驗,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培養與美好心靈的挖掘。
1.積極情緒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緒管理教育指導而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就業問題等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現象的不斷頻發,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積極情緒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通過探尋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主導作用,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體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價值在于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為引領,以大學生情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托,以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載體,以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重要的功能作用為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制高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預防和矯正心理問題和關注發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須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學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實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對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明確目標任務,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其目的就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因素。
1.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積極情緒管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而目標任務。它以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將關注心理問題消極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轉向關心大學生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塑造,關注大學生的積極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并將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快樂的人才作為未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提出,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讓積極情緒管理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開展研究的亮點所在。
2.培養大學生個體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力量,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好學、樂學、勤學與積極樂觀向上。運用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彈性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以充滿快樂的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狀態,運用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斷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挖掘潛力、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數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發揮積極情緒管理作用,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商,讓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3.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調節情緒健康應重在關注人的積極面,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努力獲得美好的生活。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學會積極認識情緒,積極表達情緒,積極地調整情緒。從認知、情境、平衡、社會支持等角度全面調節情緒,達到情緒健康。調節情緒、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為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加油。
4.以積極情緒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心態”理念為指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從關注負性情緒轉向關注積極情緒。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智慧靈性等;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流暢感、快樂感等;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寬恕、仁慈、愛的能力等,為大學生擁有陽光心態,閃亮青春給力。
三、發揮積極情緒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研究價值取向,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以新的啟示。隨著當今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事件不斷頻發,加強高校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需考慮性別、年級、生源以及產生情緒障礙原因等差異。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逐步由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因而出現不適應現象,包括奮斗目標的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習適應的不良、交往的困難等。相應地采取的對策就應該不僅包括樹立牢固的科學人生觀、在學習中探索“適應期”規律、進行“適應期”的心理調整、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更應該考慮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差異、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差異,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學習樂趣,建構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單純的克服消極情緒,這樣才能通過積極心理學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大學生人性中的積極情緒的功能。
2.發揮積極情緒效用,增強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在積極的情緒和動機。積極情緒具有更加持久的適應功能。比如,失敗的反饋會造成對悲觀的夸張,夸大危險,令人焦慮;而成功的反饋造成人對成功的整體的“樂觀偏向”,使人積極克服困難,低估危險。研究發現,伴隨著正性情緒的積極狀態的認知,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思考、靈活和創新的學習,對新知識的接納變得更加敏感。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產生與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中性的和負性的情緒更能促進大學生學習、提高智力,挖掘潛能,激發創造力。且積極的情緒還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積極的情緒更能維持長久的行為動力,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尤其是高級的學習、創造性智力。積極情緒使人變得更加穩定,目標明確,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遠,力量更加強大。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熱情和沖動,而是永久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它能引導大學生在幸福感中學習,幸福快樂成長。
3.運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挫折如影隨形,增強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作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積極情緒管理心理素質。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如何發揮情緒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積極情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調動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情緒管理隸屬管理心理學,是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幸福程度。
4.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大學生不合理認知。管理情緒要運用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情緒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時,更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調節情緒要注意行為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時,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節。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加強情緒智力的培養,積極的方法手段應對不良情緒,調整解決副性情緒帶來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關于積極情緒與健康關系。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四、結束語
先簡單地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張怡筠,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心理學家,所以我高考的時候第一志愿就是心理系。我覺得幫助別人恐怕是這輩子最好的財富,我從美國的學校畢業之后,就留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1993年4月我回到了臺灣,在臺灣一所大學擔任研究所的副教授。我在學術界待了11年,可能各位對我比較熟知的是我在電視上參與的一些活動。2003年開始,除了臺港地區之外我擔任了內地一些電視節目的嘉賓,如上海的《心靈花園》。
我不是一個理財專業人士,可我又是一個理財專家,我非常喜歡這個稱謂。我跟各位一樣都有很多的投資實踐,很高興能和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些經驗。
情緒會左右投資決策
我從1996年到現在一直在做情商方面的研究,我帶著研究生在兩年的時間里,跑了各種各樣的投資理財場所,我們研究后發現,在投資活動當中,情緒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們的投資決策。
比如,很多人都認識到盡早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但是有的人想了很多年還沒開始實施投資的行動,知道該做可是還沒做,這個遲疑和擔憂就是情緒了。我知道我該做什么,但是遲遲沒有行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理財是有風險的,萬一投下去血本無歸怎么辦?這種擔心就影響了投資行為。
投資理財的獲利原則非常簡單:從低買進從高賣出。這個操作原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關鍵是為什么都做不到?譬如說從低的時候買進,但是股價一直掉誰會買進,這時候恐懼阻止了你的投資。等到股價不斷地往上漲的時候,要不要出手?什么時候出手?這時候我們的貪婪會影響我們做正確的決定。我們往往看到虧的部分沒看到賺的部分,在股市里面如果每個人都用理性判斷的話投資獲益是非常容易的事,然而你們跟我都是人,我們有情緒在作祟,所以就導致我們投資獲益的比例會大幅下降。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做研究,真正從股市當中投資獲利的比例非常低。
所以我說投資當中這個舞臺上真正的主角不是你,不是我,是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就無法獲利,更糟糕的是我們不但無法從經濟上獲益,更慘的是會賠上心情和幸福,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在股市不斷下跌的時候該如何處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停損點,果斷了結,這樣才能做到在盤點財富的時候,不至于因為自己資金的損失,讓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數也不斷地往下掉。
我想提醒大家,如果在做任何投資決策時,能夠和自己的情緒和諧相處的話,這個結果會截然不同。
如何調節投資中的情緒
在投資當中最常產生的情緒是什么?炒股之后覺得總是有什么揪著自己的心,希望自己作出的決策都是正確的,或者是將近正確的。從此之后我就有牽掛了,牽掛我的決定是不是正確,未來會有什么走向,有這種牽掛的感覺我們的心情就不會輕松了,你的這種感受其實就是焦慮。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會,當市場出現下跌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開始焦慮起來,擔心后面會不會都賠光了,這時候會有很多焦慮的感受。有人買了一只不停虧損的股票,就像面對一段無法挽救的婚姻,該不該拋出就跟是否應該離婚一樣困擾著他。在事情上花出去所有的成本,比如耗費的時間、金錢等,當這些成本無法回收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沉默成本。為什么我們不愿意離開一個不健康的婚姻,為什么不愿意放棄一個沒有價值的股票,原因是我們不愿意去承認這些沉默成本再也無法回收。
我們可以提供兩個自我調節的方式:
第一個是當我們壓力過重的時候,該怎么辦?
我們一開始說心情是幸福的溫度計,而破壞幸福最大的殺傷力就是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掌控壓力就會發覺沒有人不會有幸福感。我一直認為人世間最大的幸福就是沒有人可以影響你的心情,沒有人可以搶走你的幸福感,這種感覺會讓你一輩子都受用。
我們來做一個為大腦減壓的練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腦SPA練習。我們都知道壓力荷爾蒙會大大影響到我們,如果這個時候做任何投資理財和愛情的決定是非常不聰明的,我們中國人說欲速則不達,從情商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所做出的決定的質量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我們先來把這個壓力的感覺趕走。
心理學家做過研究發現對于壓力最有效的身體放松技巧是1:4:2,做一次深度吸氣之后,以4倍的時間保持不吐氣,然后以2倍的時間慢慢把氣吐干凈。這種訓練可以讓你減輕壓力,意念集中,讓自己大腦中討厭的荷爾蒙消失無蹤。
第二個當我們很憤怒的時候該怎么辦?
憤怒不加以管理就會延伸出壓力,從而做出不正確的決定。在盛怒之下如何保持冷靜,心理學的方法是數顏色法,最好的方式是先不開口,環顧周遭的顏色,比如這個會場一看這個桌子是白的,二再看他的大衣是黑色的。情緒反應的關鍵時間是六秒半到七秒之間,如果有一個刺激出現,如果能夠在六七秒秒鐘之后再做決定的話,你的情緒往往就平復。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于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緒升華到有利于個人社會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緒易于劇烈波動的時刻,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嚴防偏激情緒的爆發。人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制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的,可以理智駕馭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避法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的這一道理。比如,家里的瑣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郁悶不樂”,就到單位上班;身患絕癥者不妨去醫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對一份無望戀情的深深困擾,以一種大智大勇來逃避,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是客觀回避法。此外,還可采取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制,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歷。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您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轉視法并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逃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呦。于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于是又為二兒子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見憔悴,終于成疾。兩個兒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么轉換個看法,就沒愁發嘍!”這么一來,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法伊索寓言說,一只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惱。心理學便借用來,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不錯,在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確有維護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單位里評職稱,不能每人一份,為此茶飯不思也太不值得了,這次評不上還有下次,再說,沒有職稱也一樣稱職,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就不掉價,何必為個虛名玩命?戀人分手,也好,跟這樣無情無義的人成婚,說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豈不是免去后患?兩百塊錢丟了,就當年終獎沒發,何況“去財免災”,全家平安還不是大福?
這不是“精神勝利法”嗎?正是。精神勝利法不該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擺在那里,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承認現實,這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幽默法幽默法對解脫心理困境是極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特暴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與客人談話,太太突然跑進來大鬧,并隨手把臉盆中的水潑到蘇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尷尬?這對一個稍有血性的男子漢來講都是無法忍受的,蘇格拉底卻笑了一笑,說:“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會有大雨。”一言解窘,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聲來。英國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進行一半時,臺下有人大喊:“狗屎!垃圾!”這分明是指責他演講的內容。但威爾森這位干練的政治家卻微笑以對裝糊涂:“狗屎?垃圾!公共衛生?各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這個社會問題。”就這樣,他不僅沒陷入困境,反倒贏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事業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交際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轉為輕松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松,和緩氣氛,釋放情緒,減輕焦慮,擺脫困境。
低調法人出于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于“官”念,于“錢”途,于“物”欲,調低期望值;于事業也該如此。雖然,“志當存高遠”一向為人稱道,但沒有蕓蕓眾生何謂社會?雖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賞,但沒小小兵卒組成軍隊,談何將軍?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個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的高大,同樣勃勃向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擁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別了心理困境。
宣泄法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壓抑自我情緒似乎給予更多的肯定。而對宣泄自我情緒則給予更多的否定。其實這有違心理科學。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壓抑情緒,表現出正常情況下的談笑自若。這種做法雖可以減輕焦慮,但這只能緩解表面緊張,卻按捺不住內在的情緒紛擾,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帶來更大的身心危害。憤怒如強加抑制,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有毀滅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悲痛如強加抑制,不隨淚水宣泄出來,不僅會危害身心健康,甚至會氣絕身亡。如同悶熱的夏天唯有一場大雨,才能使空氣一新,如晴空萬里一樣,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只有宣泄出來,才能贏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按社會效果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總是選擇合理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對自己的至親好友訴說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傾吐,訴諸文字,讓心中的苦水流泄出來。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據說,美國某任總統的辦公室內設一滿裝細沙的沙箱,以必要時宣泄心中的怒氣。這實在是明智之舉。我們不妨照此辦法,在適當場合,大哭一場,大叫一番,任怒火噴發。這也是智者和強者所為。因為這是陷入極度心理困境的即時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補償法“人無完人”,一個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難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響某一目標的實現。人會采取種種方法補償這一缺陷,以減輕、消除心理上的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一種補償是以另一個目標來代替原來嘗試失敗的目標。如著名指揮家日本的小澤征爾,原是專攻鋼琴的。他在摔傷手使十指的靈敏度受到影響時,一度十分苦惱。后來他毫不猶豫改學指揮而一舉成名,從而擺脫心理困境。另一種補償是憑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點得到補救,轉弱為強,來達到原來的目標。希臘政治家狄塞西格斯因發音微弱和輕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講。他下決心練習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練習講話,并面對大海高聲呼喊。最終,他的語言劣勢得到補救,成為聞名的大演說家,內心的緊張焦慮也自然消除。
面對自身的某些弱點或缺憾,如果只是徒嘆奈何,只會品味苦澀。積極地對策是另尋一條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對這條自救之路的最好詮釋。
升華法文豪歌德年輕時曾遭受失戀的痛苦,幾次企圖自殺。但他最終把破滅的感情當做素材,從愛情焚毀的灰燼中得到靈感,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所謂“塞翁失馬,安之非福”。
困境和挫折,絕非人們所祈求的,因為他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焦慮。善于心理自救者,卻能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壓抑和焦慮,達到積極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子、不韋、韓非、司馬遷等等,之所以為萬世傳頌,就在于他們在災難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華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強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時,一味憋氣愁悶,或頹唐絕望,都無濟于事,做出反社會的報復行為更是下策。這都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正確態度是:化挫折失敗為動力,從心理困境中奮起,做生活的強者。
[關鍵詞]厭學情緒教育家庭社會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學生厭學比例不斷上升,厭學情緒絕非個別,在一些學校相當普遍。正確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認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變和杜絕這種現象,由厭學變為好學,應是當前教育界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還是中職生與高職生厭學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環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無人管教,周邊環境影響,不明是非,朋友造成厭學現象。當今社會一些家庭不穩定,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重新組合的家庭增多,這些家庭對子女教育問題處理不當,失去父愛或母愛,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傳身教,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由于物價上漲等原因,致使教育費用增加。加之有些學校收費項目過多,標準過高,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對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這樣使學生壓力過大,又難以達到,家庭經濟又特別困難,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一個客觀因素。
3.當今的學生中,幾乎是獨生子女一統天下。他們生活環境的優越是無與倫比的。首先是物質生活的優越,在物質生活優越的同時,他們享受到了祖輩父輩的百般呵護。他們從出生起,就儼然成為本家庭的小皇帝,從小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呼風喚雨的環境中。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學生,首先是身體素質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他們往往因學習的一點小小困難而喪失信心,產生頹廢情緒而導致厭學心理。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過分溺愛和隔代教育的負效應,又加劇了這種現象的蔓延。所以現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慮,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孩子卻越來越難教,原因就在這里。
二、社會環境因素
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負效應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中出現的局部問題,我國目前還存在著社會分配不公,腦力勞動嚴重貶值的現象,使有些學生認為讀書“沒有出息”,“劃不來”。故而產生厭學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場所,如不健康網吧、營業性舞廳的誘惑和吸引。再次,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教育資源尚不豐富,目前還不能保證中學畢業生人人都能升學,大學畢業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這樣,勢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學生畢業后不能繼續升學或沒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喪失信心,不愿意學習,也是一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學校教育因素
其一,目前我國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偏深偏難,教材體例呆板,課程設置單一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在教學中,仍以陳腐落后的講解為主,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絕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起來疲憊不堪,味同嚼蠟。這樣的學習生活能不使學生感到厭倦嗎?其三,目前我國有些地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之間嚴重脫節,使不少學生升入高級學校后嚴重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從而加劇了厭學心理。四、解決厭學心理問題的對策
鑒于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采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1.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十分重要。為此,作為學校或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班主任也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以不同的方式與家長溝通,使雙方的信息及時得到反饋,發現學生有厭學等情緒,教師應及時進行心理引導。作為家長,首先,要營造和睦的家庭環境,盡量避免減少學生心靈上的創傷,因為家庭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強烈的。其次,發現學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應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并積極主動地與校方聯系。學校、家長應相互配合,建立疏導型的教育方式。根據學生或子女的年齡特點、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興趣、要求等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啟發式引導,絕不能采取強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學校對在行為上過于放蕩,思想工作又長期失控的個別學生按有關規定給予恰如其分的處分是必要的,也應給學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鍛煉以及心理調節培訓,想方設法增強學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負擔能力,以增強學習信心。
2.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心理學表明,情感是有遷移功能,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鑰匙,教師若能與學生平等相處,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為平等,互尊互愛的新型師生關系,縮短心理上的距離,變課堂上接觸學生為平時多主動接觸學生,變守住講壇授課為深入到學生座位中間講課,縮短師生之間在空間上的距離,真誠地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充分挖掘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他們感受到老師那顆慈母般的愛心,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尊重,使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聽課,以積極的態度,加倍的努力對待學習。“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情感教學,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換情,就必然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情感教育的劑,也是化解厭學心理的良藥。對于那些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教師應付出無私的愛,并且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情感場具有巨大的磁力,會緊緊吸引住學生。
3.充分挖掘教師潛能,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大力打造高效課堂,用充滿情趣的生動課堂引導學生回歸學業陣地。
(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和機會。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4)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由厭學變為好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 Yuan Guiy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xia 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 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268 subjects from 3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 re of Bost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Scale and SCL-90 . Results ①All subjects showed good score on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no gender difference. ②The score of subjects from single child family w e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ving siblings in "self awareness" and "emotion manag ement", but were lower i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coaching". ③ Female subjects had more time adopting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an male subjects.④There were differe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 ce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means of SCL-90. ⑤7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coping style can interpreted 6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means of SCL-90. Conclusion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sig nificantly by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ping style; Men tal health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P.Salovey)和邁耶(J.Mayer )在1990年提出[1],指個體認識表達、分析理解、調節運用情緒的能力,用于描述 對成功至 關重要的情緒特征。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該 書進一步闡述了情緒智力的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情緒智力理論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越 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意識到,在預測個體心理健康狀況時,情緒智力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中介 因素,發展大學生的情感智商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當代心理健康領域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主要是指個體面臨壓 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認知和行為努力的過程。大量研究表明[2,3],應對方 式與個體 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相關,同時也有研究[4,5]表明,應對方式和個體的生活經歷、心 理特點有 關。那么應對方式與情緒智力作為中介因素又是如何共同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本研究將在 揭示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特點的基礎上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大學生心理問題是當前困擾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本課題旨在探索在影響大學 生心理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發生作用的機制。并提出積極構想,通過有 計劃地開展情緒智力、應對方式教育,從整體上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大學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開辟新的途徑。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在河南省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中展開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 回收有效問卷268份,其中男生85份,女生183份;獨生子女103份,非獨生子女165份;來自 城市學生175份,來自鄉鎮學生93份。
1.2 調查工具
1.2.1 波士頓情緒智力問卷(Boston EI Questionnaire)[6]共25題,分別測 試情緒智力的5個方面: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情緒控制(emotional-management) 、自我激勵(s elf-motivation)、人際關系能力(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及作為情智教練的能力(emot ional coaching),該量表廣泛應用于心理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1.2.2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scale) 采用肖計劃等1997年編制的應付方式問卷 [7],問卷有62道題目,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1.2.3 癥狀自評量表(SCL -90)[8]由Derogatis LR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已 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不僅計算了10個因子分,而且計算了總 均分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2 結 果
2.1 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 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不同大學生情緒智力的情 況見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明:①男生 “自我控制”得分(14.41±1.92)高于女生(12.67 ±1.67),差異非常顯著(F=54.29);女生“人際關系”及“情商教練”得 分(1 7.66±1.26;15.40±1.76)高于男生(15.59±1.58;14.53±1.47),差異非常顯著(F=1 30.97;F=15.67)。
②獨生子女“自我認識”和“自我控制"(18.41±1.43;13.79±2.11 )優于非獨生子女(17.38±1.61;12.92±1.72),差異非常顯著(F=28.45;F=13.47), 而“人際關系"和“情商教練"得分(16.15±2.02;14.55±1.86)低于非獨生子女(17.53 ±1.15;15.48±1.52),差異非常顯著(F=51.57;F=19.66)。③城市學生“ 自我認識" 得分(18.14±1.34)高于農村學生(17.09±1.86;F=28.24),“ 人際關系"得分(1 6.71±1.83)顯著低于農村學生(17.55±1.18,F=16.07)。
2.2 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不同性別、是否獨生、生源地不同大學生應對方式情況見表2 。方差分析表明:①女生“解決問題”和“求助”得分(8.40±2.68;5.45±2.35 )高于男生(7.06±3.90;3.58±2.16),差異非常顯著(F=10.74;F=38.31);②城市學 生“幻想”得分(4.39±2.39)高于農村學生(3.59±1.98),差異非常顯著(F=7.70)。
2.3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3.1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情況 見表3。
相關分析表明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存在不同程度相關。情緒 智力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激勵3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負相關(r= -0.23;r=-0.38;r=-0.32);應對方式中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 顯著負相關(r=-0.46;r=-0.20);而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4個因子 與SCL-90總均分顯著正相關(r=0.56;r=0.64;r=0.41;r=0.39)。
2.3.2 以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作為預測變量、SCL-90總均分作為效標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 析見表4。
在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11個因子中有7個因子進入回歸方程:“自我認識” 、“自我控制 ”、 “情智教練” 、“解決問題”、 “自責” 、“求助”、 “幻想”。結果表明:情 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7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線性關系(R2=0.60;F=55.95;P<0.01),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7因子能夠聯合預測SCL-90總均分 變異量的60%。
3討 論
3.1 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本研究發現男生“自我控制”顯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人際關系”、 “情智教練” 顯著優 于男生。結合波士頓情商問卷的評分標準分析,本研究中男女生各有優勢,均表現出良好的 情緒智力,無明顯差異。王才康等(2002)研究[9]發現高中生情緒智力性別差異 不顯著,R oothman 和Kinstem 等(2003)研究[10]也表明情緒智力沒有性別差異,與本研究 結果一致。
本研究中發現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表現顯著優于非獨生子女,而“人際 關系”和“情智教練”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結合個體生活情形,獨生子女缺少玩伴, 而非獨生子女則有更多機會和年齡相仿的伙伴進行交往,長期生活環境的影響會造成獨生子 女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比較敏感,且有較強的自我控制傾向,而非獨生子女在更多的交往活動 中人際能力發展較好。
3.2 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女生較男生更多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即女生 在應對方式上比男生更為積極主動。這一研究結果和肖計劃等(1995)的研究[11]認為女生 應對方式比男生消極被動的結論相悖。本研究還發現城市學生 “幻想”因子得分顯著高于 農村學生,可以推斷城市大學生對生活有較為理想主義的追求,而農村大學生則更為務實。
3.3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其 中情緒智力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激勵”3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存在 顯著的負相關,可知個體越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并適當的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 激勵,則越有助于有效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相關分析結果還發現大學生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應 對方式中“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負相關,而“自責” 、“幻 想”、 “退避”、“合理化”4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正相關。可以表明,在面對問題 壓力時,個體如能夠應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主動解決問題或借助他人幫助化解危機,就可以有 效地戰勝困難,適應環境,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個體運用消極應對方式如 “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積累越 多,使個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以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作為預測變量、SCL-90總均分作為效標變量進行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表明,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7個因子(“自我認識”、“自我控制”、“情智教練”、“ 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線性關 系,即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7個因子能夠聯合預測SCL-90總均分變異量的60%。這說明情緒 智力和應對方式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啟示我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應通過對情緒智力和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
4 結 論
4.1 男女生均表現出良好的情緒智力,各有優勢,綜合來看差異不明顯。
4.2 獨生子女在“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因子上的表現顯著優于非獨生子女,而“ 人際關系”和“情智教練”2個因子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
4.3 女生較男生更多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即女生在應對 方式上比男生更為積極主動。
4.4 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4.5 情緒智力、應對方式7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線性關系,能夠聯 合預測SCL-90總均分變異量的60%。
5 參考文獻
[1]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 1990,9:185-2111
[2]張玉山.某醫科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應對方式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22(2 ):1571
[3]劉芳.心理衛生教育對師專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應對方式影響的比較研究.中 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232-233
[4]劉賢臣,劉連啟,等.青少年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研究.中國心理衛生 雜志,1998,12(1):46-50
[5]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青年研究 ,2000,6:40-451
[6]Margret Chapman 著,李小蕾譯,情感智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07
[7]應付方式問卷,肖計劃,見汪向東等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15
[8]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CL-90).見汪向東等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9]王才康,何智雯.父母養育方式和中學生自我效能感、情緒力的關系研究.中國 心理衛生雜志,2002,11:781-785
[10]Roothman B,Kirsten D K. Gender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psychologi cal well being.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33(4):212-218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焦慮抑郁;影響
焦慮抑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不良情緒狀態。目前,據不完全數據統計[1]:全球精神焦慮抑郁人數高達3.38億,且人數變化呈上升趨勢,焦慮抑郁已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是焦慮抑郁情緒的多發群體[2],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憂郁冷漠、行動遲緩、思維遲鈍、少言寡語、表情苦悶、力不從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情緒狀態,這種不良情緒狀態的大學生所占比例約為13.9%。本文探討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省某高校中,以班級為單位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大學生680名作為研究對象,共679名順利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對照組340名,男生173人,女生167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81±1.27)歲,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4人;研究組339名,男生171人,女生168人,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54±1.18)歲,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66人。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和文理科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學生在進行教育前后均統一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測評其焦慮度和抑郁度及其變化情況。
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在教學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時,對學生進行常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組學生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進行為期2個月的心理健康教育,1次/w,2 h/次。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大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及處理方法,心理調節技巧與方法,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和戀愛與心理健康等方面;講授形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座談和學生具體心理問題解答為輔貫穿整個課堂。首先教授講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鼓勵學生提出具體心理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開展討論,在教授過程中,可借助圖片、PPT和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并在日常生活中具體應用所學心理問題處理的技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1.3評定指標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比較并分析兩組學生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評結果以評估其焦慮抑郁的變化情況[3]。焦慮和抑郁程度的分級標準:若測評結果80,則重度抑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評結果為計量資料,用 表示,學生的焦慮抑郁檢出情況為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采用P值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焦慮抑郁測評結果 與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兩組學生的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評結果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組學生的測評結果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慮抑郁檢出情況 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組學生焦慮測評結果中無焦慮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輕度和中度以上焦慮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
3 討論
焦慮是人由于達不到目標或克服不了障礙而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形成的緊張不安且恐懼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抑郁是焦慮這種不良心理狀態的進一步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憂郁冷漠、行動遲緩、思維遲鈍、少言寡語、表情苦悶、力不從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狀態[4]。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評結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組學生的測評結果明顯低于對照組;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組學生焦慮測評結果中無焦慮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輕度和中度以上焦慮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學生抑郁測評結果中無抑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輕度和中度以上抑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大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緩解大學生的焦慮抑郁狀態,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態,值得各大高校對大學生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東平,詹合琴,衛世強.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對緩解醫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852-1853.
[2]顧思夢.成人依戀影響大學生抑郁的心理機制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4,05:18-21.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挫折承受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發生了改變,社會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和輔導的問題越來越關注。積極情緒和心理彈性作為心理健康重要的保護形式之一,具備抗壓和減壓的作用。研究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有效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對生活、學習以及日后工作中的逆境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防治個人悲劇或社會悲劇發生。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能力進行逐個分析和研究,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作為輔導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據,有利于開展科學的高校心理教育課程,便于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目前針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力三者關系的研究還在發展階段,有待完善。
一、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
(一)積極情緒的含義
積極情緒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具有正效價的正性、積極的情緒,通俗的說就是積極的、正面的心理變化或心情,用羅素的理念來說“積極的情緒就是微笑時產生的美好感覺”。積極情緒是一種愉悅的主觀情緒,能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個體的活動能力和積極性,適當的提高大腦興奮程度。根據實驗調查顯示,常常處于積極情緒的人,更容易實現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情緒一般表現為滿意、自信、高興、自豪、愛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達。大學生作為有活力的人群,積極情緒是較為容易產生的,但是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機制,積極情緒極不穩定,這和個體的性格、境遇等緊密相關。
(二)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作用
1.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積極情緒主要表現為自信、愉快、滿意等正面的情緒,積極、正面的情緒和個人的幸福感有著直接關系,幸福感作為主觀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由于積極情緒有利于活躍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間接的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愛笑的人長壽”就是源于積極情緒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有利于增加大學生的自信心,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和生活學習造成的壓力,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2. 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實踐表明,積極情緒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大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能保證思維的活躍程度,調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全面運作,及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創造等。消極情緒會影響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大學生開展人際交往,通過拓展人際資源參與學校和社會的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促進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二、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彈性
(一)心理彈性的含義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彈性源于物理學中彈性力學的影響,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識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上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個體受到刺激時自我修復能力功能。
(二)大學生心理彈性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彈性具備意識性、互動性、整合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心理彈性的強弱和個人的性格和機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心理彈性的差異性,個體的心理彈性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變化。大學生只要學會自我情緒調節,通過心理彈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義
挫折承受能力屬于基礎心理活動之一,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新一代大學生的壓力和挑戰與他們獲得機遇成正比,改革開放、教育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給予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機會,但也伴隨著競爭和挑戰。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困難時的心態和自我調節能力。抗挫折能力強的大學生能盡快從生活的困難中調整消極心態,用積極、樂觀的情緒處理問題。
(二)挫折承受力的作用
心理學者在對挫折承受能力進行試驗和研究時發現,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為,坑挫折能力的強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更有冒險精神;相對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難面前很難做出正確的認知態度,甚至造成心靈的傷害。
四、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力的關系
(一)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屬于正面情緒,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系。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面對挫折時,心靈受到沖擊時相對有一個緩沖的過程,根據心理彈性的緩解,淡化挫折對情緒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樂觀的學生會自動調節消極情緒的影響,保證自身情緒在一個較為平和、穩定的狀態;而悲觀的同學,積極情緒少、心理彈性差,遇到挫折時極易形成心理傷害,顯示出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據二十世紀末研究者對兒童心理實驗顯示:積極情緒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彈性能力之間起到專遞的效果。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心理彈性強,在面對挫折時能用積極、正面的心態進行處理;悲觀的大學生缺乏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差,面對挫折時會習慣性的選擇逃避,害怕面對,從而造成長期的心理負擔積累,形成惡性循環。正確認識積極情緒作為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間的媒介,在對大學生進行輔導時提出更科學、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大學生營造積極情緒的方式,提高心理彈性,從而促進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強。
(三)提高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導
高校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校給予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情緒調整。青年期的大學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學校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正面情緒。
第一,通過心理輔導或課堂心理教學等方式,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需求觀,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大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滿足,基本是由于目標制定過高等原因造成的。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做有意義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用正面的積極情緒增強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過多種情景幫助大學生體驗不同的情緒,從而調節學生的心理。相關實驗表明,通過不同的情景體驗多樣的情緒,有利于調動個人的思維能力,參與舞臺劇表演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因此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已達到活躍思維,調節情緒的方法。
第三,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優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積極、正面的情緒,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是通過科學的外力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緒調節
高校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式有很多,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況,進行積極正面的情緒引導。
第一,選擇對情緒有積極影響的書進行閱讀,如勵志類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名人傳》等,通過了解別人的故事激勵大學生積極思考,給予大學生更多勇氣和希望。或者可以選擇哲學類的書籍,如中外哲學史等書籍,通過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大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積極情緒面對生活和學習。
第二,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活動和校園活動,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富有創造力和活力,鼓勵學生參與人際交往中,尋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導學生創造良好的積極情緒環境,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緒。
第四,客觀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憐,正確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是獲得自信的前提,實踐表明,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更容易滿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式有很多,積極情緒作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還是需要大學生自己進行正確的調節,才能保持穩定的積極情緒,從而增加心理彈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義和作用進行簡單分析,可了解到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屬于正面的心理活動。通過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均屬于大學生正面的心理活動,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心理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營造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保持樂觀心態的大學生創造能力和心理恢復能力更好,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彭李.不同心理彈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認知偏向特點及心理彈性訓練的影響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2.
[2] 左昕.心理彈性訓練對水面艦艇軍人心理彈性、應激、心理健康與作業疲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2.
[3] 王永杰.“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支持與挫折承受力的關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1.
[4] 張佳佳,李敏,彭李,韓愛華,等大學生心理彈性與人格特征、情緒調節方式及中性情緒面孔知覺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03).
(1.中央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北京市4所體育院系的550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了2種情緒調節策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和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發現:在表達抑制策略上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情況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認知重評;表達抑制;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情緒調節與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心理健康、適應性等方面相聯系。關于情緒調節概念界定及其含義,過去幾十年的情緒研究歷史中不同研究者從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近十幾年來著名學者Gross對情緒調節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同,Gross(1998)提出情緒調節指的是“個體影響自己將要產生何種情緒、什么時候出現情緒、同時情緒體驗到什么和如何去表達情緒的整個過程”。Gross提出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理論觀點認為,在情緒出現的過程里每個人會應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的策略。研究發現,最有價值和人們最常用的策略是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認知重評是認知改變的一種形式,它屬于先行關注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是指個體在情緒產生之前改變對引起情緒事件的看法和解釋,通過改變情緒事件對于自己的意義和影響尤其是合理化情緒事件來調節情緒。表達抑制是反應調整的一種形式,屬于反應關注情緒調節策略,是對于要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情緒進行抑制。已有部分國內外研究發現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其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較高,抑郁水平較低。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會對心理適應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進而對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已有研究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實證研究更少,本研究將探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兩種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便為體育院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情感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北京市4所高校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大學生為樣本,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0份,其中有效問卷550份。研究樣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學生321人,大二學生164人,大三學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情緒調節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礎上修訂,共10道題目,每個題目采用likert7點評價: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點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點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題為認知重評,2,4,6,9題為表達抑制。認知重評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2和0?85,表達抑制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9和0?77。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是為了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咨詢專家和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國UPI應用課題研究”,對UPI的有關條目、篩選標準、實施過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修訂。目前,國內已有幾十所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常備并每年使用。
1.2.2數理統計法
采集到的全部數據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的管理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平均分為4.84±1.02,表達抑制的平均分為3.78±1.04, ERQ問卷采用likert7點記分,每個題項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而較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進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為標準,高于4分為高使用組,低于4分為低使用組,統計發現,高認知重評使用人數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達抑制使用人數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達抑制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見表1)。 可見在被調查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中,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人數最多,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人數少于總樣本的一半。
2.2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均值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認知重評上沒有顯著差異,在表達抑制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的表達抑制均值非常顯著高于女生(P<0?01)(見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頻率更高。
2.3不同專項和不同運動年限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運動年限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存在某種影響。考慮到運動形式的特點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可能影響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將運動項目分成兩大類,集體項目(本文指足球、籃球和排球)和個人項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操、田徑和武術)。在運動訓練年限方面,考慮到短期的運動經歷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可能不太顯著,因此本文以受訓6年為分界,運動經歷6年以下為一組,6年以上為一組進行分析。統計分析發現,認知重評策略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主效應不顯著,交互作用不顯著。表達抑制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交互作用顯著,主效應不顯著(見表3)。
2.4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
2.4.1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本研究將調查所得數據按照問卷評分標準,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健康水平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第二類是應引起關注者,第三類是心理健康者。結果顯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30人,占總人數的24%;應引起關注者144人,占總人數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總人數的49.4%(見表4) 。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個分組賦值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分,應引起關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將心理健康的三個水平分值視為連續變量。
2.4.2兩種策略不同使用組大學生心理健康差異分析
對不同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使用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非常顯著地高于低使用組(P<0.01),表達抑制的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地低于低使用組(P<0.05)(見表5、表6)。
2.5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5.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相關性
對兩種情緒調節策略得分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進行皮爾遜相關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01),表達抑制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P<0.05)(見表7)。
2.5.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兩種策略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8,發現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都能比較有效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3討論
3.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討論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群體占了絕大多數,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頻繁;而表達抑制策略高使用組低于總體的一半,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表達抑制的策略頻率較低。與葉盈(2012)的研究對某學院200名學生的調查相比,認知重評均分4.72相近,但是與表達抑制均分4.09相差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比其他群體大學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在性別上沒有差異,表達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顯著高于女生,這一結果顯示男生在處理情緒時,更多的是壓抑情緒,這與以往對其他群體研究結果相似。產生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化不同,父母普遍從小教育男孩要會控制情緒,人們普遍期望男孩能夠很好地管理情緒,成年男性的情緒表達經常被看做是不夠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氣概,人們普遍認同女性的情緒表達。
研究顯示運動年限和運動項目對情緒表達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體大學生,也低于均值,說明體育運動,尤其是不同項目和運動時間等因素對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響,這提示我們,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可能是干預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方法。
3.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關系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表達抑制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這與以往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提示我們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亦可以從情緒調節策略的角度加以預測和干預。
4結論與建議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的使用沒有性別差異,與其他大學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別上表達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都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二者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夠使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議學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與體育運動,從而降低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盡量多使用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尤其是對于男生,他們的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更頻繁,應給他們關于認知重評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導。
參考文獻:
[1] 許遠理,熊承清.情緒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1-212.
[4] 劉啟剛.情緒調節的研究方法與測量手段述評[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權,等.情緒調節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6-351.
[7] 吳漢德.大學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羅斯.情緒調節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錦,何媛媛,等.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張大均,雷昌雄.焦慮調節:接受策略與表達抑制 認知重評策略之比較[J].心理學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學生情緒調節的偏好——表達抑制還是認知重評[J].價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張珊珊,門淑云.藝術類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人格、自動思維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方式及其發展趨勢[J].應用心理學,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11-13.
[20]李春生.體育對大學生巡禮健康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3):17-19.
[21]李東蕾.師范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21-23.
關鍵詞:情緒智力 情緒利用 情緒監控 信息搜尋能力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車俊鐵. 大學生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影響探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長的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搜尋已經成為人們每天的主要活動之一,特別是大學生利用信息搜尋來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或社會生活知識的擴展。對于信息搜尋行為影響的研究中,情緒一直未被重視。然而,情緒在人的身體和大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調節和適用功能。對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情緒已成為決策過程中與認知并駕齊驅,甚至超過認知作用的一種重要成分,情緒和理性對行為的作用也會隨著各自成分的增減而發生變化[1]。T.D.Wilson較早將心理特質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尋行為模型中,認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為基礎性的需求――心理、認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認為情緒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行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緒在信息搜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信息搜尋的每一步都伴隨情緒的產生并受其影響,與信息需求相關的是“不確定性情緒”,但隨著查找的進行和相關資料的獲得,用戶情緒隨之發生變化。最能體現個體情緒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個體情緒智力。情緒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緒智力是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2 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2.1 信息搜尋行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國德克薩斯的圣安東尼奧召開的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冬季會議上,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標準委員會評議并通過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標準提出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構成,信息搜尋行為構成與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對照見表1。他們還開發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量表,認為測量大學生的一般信息搜尋行為與特定的目標任務無關,因此標準4“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達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為調整是信息搜尋行為構成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把行為調整作為一個構成添加進去。
2.2 情緒智力的概念及構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緒智力”術語,認為情緒智力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并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他們還指出了情緒智力由3種類別的適應能力構成:①情緒的評價和表達,包括自身情緒的評價和表達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評價,自身情緒可進一步分成言語的和非言語的,他人的情緒可進一步分解成非言語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緒的調節,包括自身的情緒調節和影響調節他人的情緒。③解決問題時情緒的利用,包括靈活的計劃,創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動機。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訂的情緒智力模型[7],強調情緒智力的認知成分,把情緒智力概念化為術語智力和情緒化的潛在發展。修訂后的情緒智力包括4個分支:①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②想象力的情緒化助長;③情緒化知識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進一步助長情緒和智力的情緒調節。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是最基本的過程,情緒的反射調節需要最復雜的過程。
許多研究者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國內學者劉利華[8]提出了基于評估理論的情感影響機制研究框架,認為個體對在工作或娛樂中發生重大事件的評估會產生情感,這些情感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意愿包括開啟、擴展、限制、終止和規避信息搜尋,并進一步指出消極色彩的情感因素影響更大,有些消極情感會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擴展、終止以及規避,而積極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和擴展。K. S. Kim[9]調查研究了用戶情緒控制和搜尋任務對互聯網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發現情緒控制和任務顯著影響搜尋行為但是對于搜尋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用戶的情緒控制對搜尋行為的影響隨著搜尋任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而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個空白,情緒智力能否影響信息搜尋能力,高情緒智力個體的信息搜尋能力是否較強?本文旨在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能力的關系。
3 研究設計
對于信息搜尋能力,筆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開發的信息搜尋行為量表[5],該行為量表是以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內容為基礎開發的,包括30個題項,4個分量表,分別是:信息搜尋策略利用、信息評價、信息參考和行為調整。該量表采用Likert四點式計分(3=總是,2=經常,1=有時,0=很少或從不)。劉妍等[10]對此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進行了測試,顯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0.872,分半信度為 0.835,重測信度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信度指標良好;各題項與量表總分的相關性顯著,各分量表之間及其與總量表之間均呈顯著相關,該量表的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測量學指標,可以作為中國大學生信息搜尋能力研究的有效測量工具。
對于情緒智力的測量,美國心理學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論為基礎編制了一份自陳問卷量表。該問卷量表包括33個題目,其中3道反向題,采用5 點記分形式,此問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 0.90。北京大學黃韞慧等[12]對此量表中文版進行效度檢驗和修訂:項目分析顯示, 33個題目在項目-總分相關及項目鑒別度上均符合測量學要求,但是單因素和四因素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結果不滿意。因此他們重新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獲得4維因子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出4維結構擬合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達到0.85。量表與同時施測的量表的相關關系符合理論預期,具有較好的會聚效度和效標關聯效度。可以滿足今后國內相關研究和應用的需要。 修訂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結構,分別為:情緒監控,強調對于自我的情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有效的控制;情緒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緒進行問題解決的能力;社會能力,描述了社會活動中的情緒使用; 他人情緒評估, 描述了通過口頭和非口頭的信息對他人情緒進行知覺的能力。本文用黃韞慧等修訂的中文版進行情緒智力測量。
本次調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區展開,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所高校,發放250份問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學生的有效樣本數據,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級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級具體分布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數據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變量的描述性y計和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和情緒智力總分相關系數為0.347(p
為了預測情緒智力各個維度對信息行為能力的影響,筆者以信息行為的各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以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即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作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模型,得到5個回歸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別為檢索策略、信息評價、信息參考、行為調整和總分,x1、x2、x3和x4分別為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的4個情緒智力維度。ai為常量,bi、ci、di和ei為系數,ξi為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和回歸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個回歸方程的整體擬合度F達到顯著水平,從各個回歸模型可知,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時,信息參考行為主要受情緒監控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457(p
5 討論
本研究通過數據調查分析發現情緒智力與信息行為能力正相關顯著,說明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其信息搜尋能力較高,個體情緒智力影響信息搜尋能力。從情緒智力的分維度看,主要是情緒監控和情緒利用維度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能力,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進入回歸方程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時,情緒利用能影響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情緒監控主要影響信息參考行為。情緒利用指個體利用相關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利用維度得分高的個體其利用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信息搜尋個體進行信息搜尋行為時會面臨各種問題(如檢索策略的選擇、查詢的信息是否準確、是否應該調整目前的搜尋行為),由此會產生各種情緒,例如對信息結果不滿意會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利用高的個體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搜尋個體調整行為,重新選擇策略,直到產生滿意的搜尋結果,信息搜尋效果提高;而焦慮情緒利用不好的個體可能會自暴自棄,放棄搜尋,不利于信息的搜尋。因此情緒利用對信息搜尋行為(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影響較大。情緒監控指個體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不容易受情緒的影響,表現的較為理性,因此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對信息的利用參考程度較高,能更為理性地對搜尋的信息進行參考和加工,影響信息參考行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樣本數量較少且單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數據對結果進行分析。②情緒智力數據和搜尋行為都是用自我問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來需要結合多種方式獲得數據,例如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③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人格等[13],需要結合更多的內外部變量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行為的關系。
參考文獻: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華. 信息搜尋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影響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劉妍, 鄒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尋行為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探討[J]. 圖書情報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黃韞慧, 呂愛芹, 王壘, 等. 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效度檢驗[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車俊鐵.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J]. 圖書情報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貢獻說明:
王浩成:論文設計與撰寫;
汪淑云:數據收集匯總;
車俊鐵:論文設計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