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牛津小學英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英語教學 創造性使用 教材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益處,還得靠教師的善于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使用教材。那么,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使用中如何體現這一“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呢?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
1、精心取舍。牛津教材集知識、趣味、實踐于一體,有很強的優越性。但由于地區和學生個別情況不同,教材的普遍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利用教材,使教材真正的為學生服務,而不是教材牽著學生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生的現實水平,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內容。
例如在3B第四單元中在教學數字時,內容比較單調枯燥,且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教師的課堂用語open yourbook turn to page…)中早已掌握。因此,在教學的開始環節我讓學生欣賞“Ten little Indians”這首歌,通過歌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許多課外詞匯,還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在鞏固階段,我要求學生將課前收集好的有關數字的資料拿出來和全班同學交流,有的收集了電話號碼,有的收集了車牌號、門牌號,還有的收集了超市里的價格,教室里的氣氛異常活躍。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注意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學生們的積極性也因此高漲。在反思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這一課的知識掌握較為扎實,鞏固階段的信息交流使學生相互之間學到了不同的知識,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同時也讓學生體味了書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樂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材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而學生的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盡力改變教材單一化的現象,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服務于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材。
2、巧妙拓展。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決定是否增加準備性的步驟以擴展教學活動,從而降低活動難度:或者延伸原有的活動,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視野,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應進一步豐富英語的文化積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語文化背景資料。
2.1在3A、3B教材中:在“Colors”單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green,red,orange,brown,yellow,blue”等常用顏色單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顏色單詞向學生滲透相關的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如white在西方國家是“圣潔、高貴”的象征,而在中國則意味著“疾病、死亡”;不少顏色單詞同時還是人的姓氏,像white(懷特)、black(布萊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在“animals”單元,讓學生了解“dog”在外國被視為與人一樣尊貴的動物,因而有“love me,love my dog”之說,而“dragon”在中國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但在外國卻是邪惡的化身。
2.2在4A、4B教材中:在講解器官的單詞后,適當引入有關的諺語或俚語,如green eye表示某人得了紅眼病,嫉妒別人,而greenhand表示新手。
2.3在5A、5B教材中:學習了subiects后,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說說和學科有關部門的活動,以此激發其學好英語的興趣。在學了“left,right”后,告訴學生這是體育口令的“一、二、一”。在學了“before,after”后,擴展“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然后讓值日生每天匯報,加強了before,after的重現率,增強英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通過此類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了基礎。
2.4在6A、6B教材中:在Holidays單元,可以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如西方的Christmas與中國的Spring Festival的對比,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展開討論。
其次,在講述比較級時,讓學生練習“Eyes are biggerthan stomach”,讓學生討論和思考其含義,學生很快的就知道了這是中國人常說的“眼大肚子小”。我告訴學生這是一句地道的美國習語,看來中西國家有些是有差異的,但大部分還是相通的。學生們立即有了學英語的成就感,思維活躍。在學習better的過程中,讓學生說Two heads arebetter than one,(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
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的難度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生情況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幾個準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或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
3、多方整合。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可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
學生在學習每一新知前,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在他們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學習、思想方法,具備了一些必備的認知基礎。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必須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原有認知,合理調整,充實教材。我校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正式學習《牛津小學英語》3A教材。3A教材將字母的學習分散到各個單元中以降低學習難度。事實上,學生事先對部分字母已有認識,同時從英語學科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系出發(學生在二年級時已能背誦并默寫音序表),可以這樣整合教材:①說一說: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母?你是從哪里學會的?②讀一讀:跟(錄音機、老師)讀字母表,對于難讀、易混淆的如H、I、x、Z重點強調。③寫一寫:觀察字母在四線格中的位置,并找出其規律(大寫字母占上兩格),重點識記一些位置特殊的字母(i,g i等),同時強調字母的筆順。④找一找:出示如ABC(字母表),CD(激光唱片),IO(智商),EQ(情商),QQ(網絡尋呼)等縮寫形式,并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還見到哪些類似的縮寫形式。這樣的整合,既使學生掌握了教材規定的內容,又拓寬了其知識視
野,同時也加強英語與母語的聯系,促進了學科融合,尤其是充分開發、挖掘了學生自身潛能,改善了教材落后于學生發展的一面。
4、溝通讀寫。古語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時代英語報》,晚上收看CCTV 10的希望英語,并做好好詞好句摘抄工作:在英語活動課上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動畫片或英語電影,從而將英語課堂衍生到孩子們的生活中。不僅如此,我還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聯系實際,做做“小練筆”。
例如,在學了5AUnit 2 A new house時,我要求學生來寫寫自己的house:在教學5B Unit 3 Hobbies時,讓學生也來模仿課文介紹自己的Hobbies:學了6B Unit5The seasons后,讓學生來介紹一下蘇州的天氣情況。這一寫的過程,實際是學生活學活用語言知識和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進行創新運用的過程。
實踐證明,這種源自于教材資源的英語小練筆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個體差異,發展個性,極大地開發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形成了開放性的學習意識,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牛津小學英語三年級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我們學校三年級有兩個班, 共有學生83人,這些學生因初步接觸英語,對它有些陌生也有些好奇。學生中大部分的人都積極主動的英語交朋友,大膽的去說去練,因而這些學生在三年級上半學期中英語上有一定的進步。但也有少數學生不重視和怕學英語,而使英語成績不好。在新學期里我會主動接近并了解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英語的興趣,去認真的了解和學習,從而能在新學期里取得好成績。二、教材分析
共有20個教學周,每周3節英語課。本教科書每單元的教學可用5節課完成,共12個單元50課。復習單元用4節課,每個單元的最后一課以復習為主。
根據教材編寫的宗旨,現將教材具體分析如下:
1、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體系編寫。話題、功能、結構、任務四個方面緊密聯系、融為一體,既吸取國外教材注重交際、情景真實的優點,又發揚國內以往教材結構清晰、系統性強的長處,以利于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結構的同時獲得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句型不是通過機械性的單句操練進行教學,而是溶化在有情景的對話之中,力求使學生在操練句型時就學到現實生活中有交際價值的語言。
2、內容淺顯易懂、重點突出,題材結合實際、貼近生活,語言正確規范、真實地道,插圖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比較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比較符合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
3、采用循環式編排方法,較好地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擴展、點面結合、不斷復現”的原則。
4、在安排詞語和語法項目時采用了“早滲透”和“重積累”的方法。所謂“早滲透”,是指某些詞語和某個語法項目在進行正式教學之前,先在前面課文中少量出現,使學生對之有所接觸和了解,以便正式學習時比較容易領會和掌握。所謂“重積累”,是指把已學過的詞語或語法與教授內容結合起來,以舊帶新,溫故知新,逐步擴展,不斷積累。
三、教學建議
1、教學不要進行淘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讓學生做到單詞、課文能認讀。
2、對每個學生要有不同的標準,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有創造地學。
3、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否標準是興趣。(當然是一定要求的興趣:單詞認讀,能整體認讀課文,對話。)
4、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設計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在學中學會交際。
教師一定注意三年級不能單純地聽說, 三級目標級級把關順利過渡。
5、規范學生的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充分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來學習英語,如耳、眼、口、鼻、身等。充分利用學生的各種才能組織安排課堂,如唱歌、跳舞、畫畫等。
四、教學進度
周次
日 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 注
1
2.21-2.26
Unit 1
2月21日上課
2
2.27-3.5
Unit 1 Unit 2
3
3.6-3.12
Unit 2
4
3.13-3.19
Unit 2 Unit 3
5
3.20-3.26
Unit 3
6
3.27-4.2
Unit 4
7
4.3-4.9
Unit 4 Unit 5
8
4.10-4.16
Unit 5
9
4.17-4.23
Revision
10
4.24-4.30
Mid-term Examination
期中考試
11
5.1-5.7
勞動節放假
12
5.8-5.14
Unit 6
13
5.15-5.21
Unit 6 Unit 7
14
【關鍵詞】牛津小學英語 教學效果 意見
一、前言
和高年級學生相比,小學生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其主動學習的能力還相對較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課堂利用效率進行提升,這對于小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極為重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充分的對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行調動,盡可能的讓學生能夠以主動的態度參與到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這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提升極為重要。
二、對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英語是小學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對于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鍛煉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小學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于語言的接受程度以及語言的敏感程度都是優于高齡孩子的,因此相關教師必須把握這一時期,盡可能的對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提升,這對于小學生成長而言極為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國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來看,在英語教學時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譬如學習對于英語教學的重視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也較為程式化,這對于小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是極為不利的。此外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較小,其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課堂時間進行充分的利用,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讓學生投入到英語學習中,這對于小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保證極為重要。
三、提高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建議
1.加強英語課堂趣味性的導入。在對英語課堂趣味性導入的過程中要注重實物導入以及歌曲導入上,所謂的實物導入就是在對小W生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實物的應用,讓學生能夠直觀的對知識有所了解。譬如在對學生進行pen,pencil,book,ruler等單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相關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實物和單詞之間的聯系,從而加深學生對于單詞的把握與理解。在對學生教“pen”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鋼筆對學生說“This is a pen.”當學生聽到“pen”這個讀音后就能夠很容易的聯系到鋼筆這個意義,這對于學生對于這個單詞的把握極為重要。實物引入方式是目前在小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其對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以及理解極為重要。
歌曲導入也是激發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兒歌是小學生在對知識進行學習時最先接觸到的形式,其明快的節奏以及朗朗上口的詞句會讓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教師要注重和教學內容相關兒歌的收集,以便其可以在上課時對學生進行播放,讓學生在律動的節奏中對基礎的英語知識有所把握,這對于小學生英語效果的保證是極為重要的。譬如在對小學生進行顏色單詞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唱彩虹歌,“Red and yellowand pink and green,purple and orangeand blue. I can sing a rainbow,I cansing a rainbow,sing a rainbow now.”在對學生進行兒歌的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彩色粉筆對相應顏色進行標出,讓學生從聽覺以及視覺多個方面對顏色單詞有所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樂趣,也能夠使得學生情操得到陶冶,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2.在課堂上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小學生是整課堂的主體,教師必須對自我主導作用進行淡化,進而轉換為引導者的角色。由于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的言行將直接會對學生行為造成影響。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的狀態,教師要盡可能的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這對于學生學習自信的樹立極為重要。目前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方式就是游戲教學,即通過游戲的方式對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行激發。在整個游戲過程中相關教師必須對每個同學的重要性進行肯定,對于表現好的同學要及時的進行表揚,對于表現失常的同學也要及時的對其進行鼓勵,讓學生真正的在游戲中鍛煉自己的語感和英語學習的能力。譬如在對學生進行watermelon、orange、lemon、strawberry等水果單詞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水果,在教學時獎勵給學生,這對于學生參與游戲教學積極性的提升極為重要。
3.教師應對心理學知識進行基本把握。學生所處的年齡層次不同其內心的心理狀況存在的差異性也相對較為明顯,因此教師要想最大程度的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提升,就必須對小學生心理有個基本了解,這對于其教學方案的制定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只有把握了小學生的心理情況才能夠使得教學活動能夠和小學生身心狀況相迎合,這會使得整個英語教學能夠在相對和諧的氛圍內推進。此外在教學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對不同年紀不同班級的差異進行重視,要盡可能的對學生的興趣特點、面對困難的承受程度等因素進行考慮,從而使得所制定的教學方案合理性能夠得到保證。
四、結束語
和高年紀學生相比,小學生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還不夠完善,在這個階段,其對周圍一切食物都具有極大的好奇性,相關教師要想最大程度的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提升,就必須充分的對小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充分的調動,這對于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極為重要,相關教師必須加強對其的重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1A-0050-01
《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的A部分是語篇板塊(對話),B、C、D部分是詞匯板塊,E、F、G、H部分合稱為綜合板塊。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語篇知其然,詞匯、句型知其所以然,綜合板塊知其未知然”。顯而易見,綜合板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A、B、C、D板塊的教學為基礎,是學生輸出語言的有力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那么,綜合板塊在教學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探討提高綜合板塊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整合內容,串聯主線
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有一條十分清晰的教學主線,主線不明則必然會帶來教學思路的混亂。目前,語篇教學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套路,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A板塊時能夠設計一條圍繞單元整體的主線,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語篇。但是,綜合板塊的內容不僅很零散而且幾乎毫無聯系,要使各個板塊之間能巧妙地融合就需要教師積極地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將各個板塊的內容串聯起來,使教學內容有條理,然后合理地安排各個板塊的教學順序,巧妙地整合幾個板塊的內容。
【教學案例1】筆者曾觀摩過5B Unit8 “In Class”綜合板塊教學的同課異構活動,發現利用串聯主線的方法整合教材,能使教學變得輕松。兩位教師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設計了主線。教師一設計了一個喜羊羊的闖關活動,將各個板塊設計成闖關的四個環節,通過四個闖關環節教學各板塊內容。喜羊羊是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闖關活動徹底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這個闖關活動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習得了本課的語言。教師二則是通過人物串聯,通過談論自己的四個朋友(充分利用教材綜合板塊插圖中的任務資源)的不同信息,建立板塊之間的聯系,以四位好友為貫穿整節課的主線,使各個板塊的教學流暢自然。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主線的引導下自然地參與語言學習。盡管這兩位教師設計的是不同的主線,但都給課堂帶來了精彩。可見,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以及不同的教學階段,通過人物串聯法、話題串聯法、任務串聯法和情景串聯等方法整合教學內容,靈活地將各板塊有效合理地串聯起來,有機整合教學內容,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使綜合板塊的教學更有效。
二、整體規劃,優化過程
有效的教學設計應既有整體規劃(即教學主線),又能優化各板塊的教學過程(即細節描述)。綜合板塊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應明確各板塊的教學功能,通過有效的細節設計彰顯各板塊獨特的功能和作用,使綜合板塊的教學更有效。
【教學案例2】教學內容:6B Unit6“Holidays”的E板塊Read and write.
Step1.Listen and guess.
教師播放與E板塊內容相關的課件,聽完錄音后要求學生猜出正確的節日,在猜節日的同時學習新單詞。
Step2.Read after the tape.
教師播放E部分錄音,學生逐句跟讀短文。
Step3.Underline: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these holidays?
教師在讀完短文之后,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畫出關鍵詞句,加深對各個節日的印象,同時教授beach和rice dumpling.通過呈現圖片,教授新詞的意義,就使生詞的處理細致到位,學生也易于理解。
本單元的E部分與A部分相似,也屬于語篇,在教學E部分時,教師借鑒A部分的教學方式,通過整體規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步驟:猜節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跟讀課文幫助學生形成好的語音語調;帶著問題讀短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認真挖掘各部分的教學細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綜合板塊的教學不是簡單地對語篇、詞匯、句型進行復習和鞏固,而是運用所學語言提升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適當地進行拓展延伸,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教學案例3】教學內容:6B Unit6 “Holidays”
Step4.Say more holidays in China.之后,教師很自然地引導學生Know more holidays in America,主要介紹美國的感恩節的時間、食物、做的事情以及節日的意義,讓學生不僅了解中國的節日和文化,而且了解美國的節日和文化,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給周圍的人更多的愛。
Thanksgiving Day
在學生了解了感恩節之后,教師在課件上呈現兒童節、重陽節、春節和端午節圖片。伴著輕快的音樂,學生觀賞節日的圖片和簡單的文字介紹,了解到更多的節日文化。最后,以Enjoy colourful holi-days, enjoy wonderful life.來提升本課的主題。
一、于文本教學中了解文化
Culture time板塊在教學中,絕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板塊,它和其他板塊應該是緊密聯系、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把Culture time板塊和其他板塊教學進行有機的組合。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Unit 6 My e-friend這一課時,Culture time 主要講述的是中文地址和英文地址書寫的不同。而本課Story time部分教學的內容就是My e-friend,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筆者通過Wang Bing 準備發郵件給Peter這一事件,直接展示英文地址的書寫由小到大的規律,并對比中文地址由大到小的書寫規律。課文中提到Peter likes playing football.在這里,我們可以適當插入英國的超級聯賽、美國的NBA以及本校學生乒乓球比賽的場景。接著引出:Baske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the US. Foo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the UK. Table tennis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雖然這一Culture time板塊在下一單元才出現,但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或者單元,完全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見縫插針,讓Culture time板塊的教學更具有合理性。
二、于中西對比中升華文化
英語學科中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浸入法,于無聲處:教文化,也就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當然,我們在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化了解的同時,更要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
比如關于贈送禮物,外國人一般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打開禮物,并表示感謝(People in the West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而中國人一般不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打開禮物,但同樣對送禮物的人表示感謝。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習慣不同而已。
比如六年級上冊Unit 4講到發明創造的時候,除了介紹外國一些發明創造之外,同樣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四大發明,激發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The Americans invented the first aeroplane and 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first train. And Our Chinese people are even great. They introduced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再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這一課的Culture time部分時,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
T: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 Why is Thanksgiving important in the US? Read the short passage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學生讀有關感恩節的短文。
T:Now do you know why it is important in the US?
與學生討論感恩節的相關文化。
S: Because, the Americans got help from Indians many years ago. They wanted to give thanks to the Indians. Then they had the first Thanksgiving Day.
T: Yes.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anksgiving is to give thanks. So who should we thank?
S: Parents/friends/teachers...
S: ...
T: Can you talk about festivals about China?
S: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T:From the holidays, what word will you think of ?
S:Happy, excited, family, together, love.
現今的年輕人過于看重洋節,但是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的認識卻比較淡漠。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進行引導:傳統文化不可摒棄,而要繼承。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應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從而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中西方文化傳承者。
三、于教學拓展中體驗文化
課本上的Culture time部分,內容不是十分豐富的,一般只是一句話或者一張圖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課外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學習,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升華情感。
六年級上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這一課,在學習cartoon time談到:Make a poster: How to protect the Earth,因此自然過渡到Earth Day is on 22nd April. World Environment Day is on 5th June. 這一部分的學習。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筆者還特地加入以下幾個與保護環境相關的節日的學習:
World Food Day is on 16th October.
World No-Smoking Day is on 31st May.
World Animal Day is on 4th October.
Tree Planting Day (Arbor Day) is on 12th March.
World Water Day is on 22nd March.
World Forest Day is on 21st March.
同時讓學生模仿例句,談論作為學生在這幾個節日中應該做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又應該做些什么。
T:World Food Day is on 16th October. We should not waste food. Because in many places, there is not much food for people, like Africa. We should save food. As a student, we should finish all the food every meal.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創設的情境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那么必然能夠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使他們從各自的生活背景出發,迅速地投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中去,準確地理解語言、體驗語言、習得語言。
記得有個學生在課堂上有這么一段精彩發言:World No-Smoking Day is on 31st May. People should not smoke in public signs. Because smoking is bad for our health. Smoke makes the air in the room dirty. As a student, we should not smoke. My father likes smoking. My mother and I advise him to give up smoking. I am sure he will follow my advice some day. Protect our Earth.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protect ourselves.
教材是德育的載體。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能否獲得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只有教師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于英語課堂教學之中。
四、于日常生活中學習文化
西方文化已經滲透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只要你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那么它一定無處不在。
課堂模擬就餐時,我們應讓學生知道,西餐一般用a knife and fork,而中餐一般用a spoon and chopsticks。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這一西餐的規則,在教學中也可以同時教給學生,那么他們在西餐店就餐時就不可能弄錯餐具而被別人笑話。
怎樣的飲食習慣才是一個好的飲食習慣?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一些食物的英文表達方式,同時也對自己的生活習慣進行反思,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改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
生病了,發熱了!You have a fever. Your temperature is 102H. 102?In fact, it’s 39℃.通過這段對話,讓學生了解到溫度中華氏度和攝氏度的區別。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這一課后,筆者就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 Collect more signs ,know their meanings and share them in the next class.(收集更多標志并了解它們的含義,下節課一起分享。)在我們生活中,標志無處不在,學生在收集標志的過程中,不僅享受了收集和分享的快樂,而且學習到不少新知識。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應從學生及其活動起點為目的,為中心。”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去體驗、嘗試,去實踐。Culture time的學習,不一定只局限于我們課堂教學,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這一大情境中相機教學。
關鍵詞:靈活;小學英語教材;調整;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169-01
靈活使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靈活調整教材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通讀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以便全面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總體目標以及各單元的目標。只有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才能有的放矢。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補充或刪減教材內容。
一、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一)單元間的調整。如果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件事情相關,而且在語言知識的銜接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可以提前教學這個單元。例如:我 將5AU nit4 Halloween提前調整到萬圣節前一個星期開始教學,整個一星期的教學圍繞萬圣節進行,了解萬圣節的由來,西方國家過萬圣節的習俗。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學會了制作南瓜燈,各式面具(制作好之后就用來布置教室),學會了“購買”萬圣節禮物,學會了唱萬圣節歌曲,學會了做萬圣節游戲。在真正的萬圣節這天時,學生在自己親手布置的教室里用英語開展活動。這樣的調整促使學生學了就用,在近乎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言交際,認知的興奮點被充分激發。
在階段復習時,教師可以將屬于同一內容的單詞與句型整合在一起,以便指導學生系統地復習所學的內容,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體系。
(二)單元內的調整。單元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單元內各部分之間的連續性或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重新調整,從而達到節約教學時間,并且能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教學5B Unit9 At the weekends 時,感覺到A部分和B部分知識點結合不緊密,于是就將各板塊之間的順序打亂平時教學,先將昆蟲單詞 B板塊和大多數描寫昆蟲具體活動的D板塊結合,再將A板塊與介紹重點句型的C板塊結合,然后再進行拓展性的練習E板塊。這樣的整合條理清晰,話題明了,學生更易掌握重難點。
1、補充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某些單元在介紹相關知識點時不夠系統或信息量少,嚴重地制約了學生語言能力及其它技能的發展。因此,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和補充。例如:在6A Unit5 On the farm 一單元著重介紹了過去式的規則動詞,然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卻碰到大量的不規則動詞。如果不補充,學生無法進行大容量的對話。于是,在教學完規則動詞后我又補充教學了常用的不規則動詞(這對于大多數六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學生學完之后,對話明顯豐富有趣了起來。
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增加文化背景的介紹,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在4B 在教學單詞fork, knife, chopsticks時我適當補充了一些有關西方餐桌禮節的常識,并進行了中外文化的對比。教師應該在傳授語言的同時,把跨文化意識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2、替換部分教學內容或活動。在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安排了F板塊,這個板塊都是一些有趣的活動,意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有些單元的這一板塊安排看似有趣,但操作起來困難,知識點訓練的量不大,訓練范圍不廣。這時候可以將這一環節重新設計。例如:5A Unit3 At a music lesson 的F板塊,是在教室里捉迷藏,以訓練介詞的用法。但在實際中教室里很少有地方可以藏人,而且在猜測時僅限于個別學生。所以在教學中我重新設計了這一板塊。同桌兩人,一人蒙住眼睛,另一人迅速將桌上的東起來,然后兩人再進行對話猜測。活動變化之后,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3、活化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現行教材英語教材的編寫者已經考慮到接近學生生活。但作為教師仍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并善于開發教材,設法將靜態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如在教學6B Unit3 Asking the way時,結合學校外道路、景點和建筑物的實際情況來擴展這一課。讓一位學生扮演外國人或從其它城市來的游客,對這個鎮不熟悉,要問路,并由學生來當導游指路。將書上靜態的文字變成了隨處可見的生活場景,由此產生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每位學生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
二、結束語
教師對教材的使用和把握對課堂教學和教學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應依靠課本而不依賴于課本,超越課本而不脫離課本。新課標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語言的運用。所以教師應在熟悉新課標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外,還應積極利用其它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最終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情境;互動;評價
隨著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滾滾向前,小學英語教學改革也涌現出豐富多彩的有效課堂教學新模式。廣大一線教師以發展小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宗旨,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結構新穎、圖文并茂和貼近生活牛津英語新教材為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客觀條件,但是,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還得把握好教學環節。筆者駕馭改革之祥云,就如何唱響小學英語有效課堂三部曲作了大膽嘗試。
第一部,創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情境包括實際生活情境、模擬交際情景、表演情景、直觀教具情景和想象情景,英語屬于語言類交際工具,而交際的過程往往是借助情境來實現的。因此,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只有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才能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引領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探究。譬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牛津英語3B-Unit3 Family members時,一般先讓學生初步掌握家庭成員類的單詞以及Who’s he/she? Is this your...? This is your..., I think. Is he/ she....?當學生很快掌握了這類單詞后,學生的學以致用現狀令人堪憂,進行模擬使用交際語言不盡人意,他們往往是采取“擠”式表達,讓聽者實在感到吃力。為了改變如此被動的局面,當學生達成第一課時所規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我在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幾乎不要求學生打開書本,而是讓學生欣賞我的家庭中的若干張照片。由于學生不熟悉我的家人,所以感到既陌生,又好奇。首先出示一張我本人的照片,學生在座位上興奮的說:“Miss Li, It’s you!” 出示的第二張是我女兒的照片,并提問學生:“Who’s she?”學生中個別見過就說“Coco,Coco.”于是,我就自然出示句型“Is this your…?”不少學生脫口而出:“Is this your daughter?” “Yes, she is.”“ This is my daughter, Coco.”針對這些學生的精彩回答,我翹起大拇指連聲稱贊“棒!”接著,我連續出示幾張不同的人物照片,學生們的情緒高漲,有個女孩質疑道:“Is this your mother/aunt/daughter’s father/ father’s father?”我及時作了點撥性回答,學生都喜笑顏開。下課鈴聲馬上響了,雖然我始終沒有要求學生翻一頁書,甚至都沒用書,可是學生掌握的很好,教學目標在潛移默化的教學情境中自然達成。
第二部,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師生互動模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展開了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建構和引導、咨詢、幫助的互動合作活動。在師生互動時,離不開“提問和回答” 的組合式教學環節。其實,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容易,但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問題就難,尤其是學生的質疑性提問往往是課堂處在尷尬境地: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漫無邊際,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進度;有些學生提的問題遠遠超出老師所能掌控的范圍;還有的學生提的問題是自相矛盾的。出現上述現象,教師一定要掌控好,首先要理解小學生爭強好勝,喜愛表現的特點,要給予充分引導和適當的鼓勵;其次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和班級學習的整體情況,恰當的提出相應額度問題,不僅保證大部分學生有話互動, 而且不能讓他們的提的問題超出本節課的學習范疇。可見,把握好“提問和回答”的教學環節是提高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無定法,現代教學手段是豐富多彩的,諸如合理運用掛圖、作小游戲和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的滲透都是各有千秋的,我們必須靈活使用好,另外,務必控制好授課時的語言節奏,注意語調和語氣。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動物的內容時,就在課前將教室布置成動物園,并且設計了一個“Animal’s Birthday Party”的游戲,要求每一個學生每人戴著一個動物頭飾,扮演panda, elephone, monkey等動物,課桌上還放著各種動物喜歡吃的骨頭、草、紅蘿卜,蘋果、香蕉和桃子等模擬性食物。游戲開始了,“dog” 將剛剛撿到的骨頭送給“panda”吃,可它搖晃著小腦袋說:“No, thank you, I don’t like it...”在互動過程中,我見縫插針式的進行適度提問,學生一般都能回答正確。如此的教學過程,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回到活生生的現實,給學生提供了及其豐富的語言交際平臺,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部,注重激勵評價,不斷增強學生自信心
反饋評價是有效課堂中的壓軸戲,不管哪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與賞識,因此,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予以表揚,不斷增強學生成功后的信心。諸如“Good,try again.”,“You’re clever.”“You’re quite right.Congratulations!”等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假如教師應用“You are wrong.”,“It’s very easy.Don’t conceit.”等語句的批評,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泡影,甚至失去繼續探究的勇氣。一般而言,針對比較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多動筆——寫出英語小作文;多動口——敘說英語小故事;多唱歌——做個英語小老師。在此基礎上,按其實際表現予以相應表彰,并且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形成新的探究性反射,確保他們向新的起點邁進。至于那些“學困生”,也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寬容,讓他們逐步樹立學習的信心。當然,作為教師應該對“學困生”提出較低的目標,密切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激勵,以利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一、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我們知道《牛津英語》教材中的詞匯量很大,課文篇幅也比較長,不要說學生不容易記住,就是老師也覺得有點困難。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這些陌生的句子、課文轉變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讓學生喜歡英語老師與英語課
大家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興趣,那么,他們就有克服學習困難的動力,教學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針對學生的心理,老師進入課堂的時候,要面帶微笑,給學生親近感,并在設計各種教學活動的時候,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動,比如游戲等等,活動的形式要多樣,這樣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玩”的過程中取得進步。比如,在記憶單詞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習小組進行比賽:各小組的同一學號之間進行,一個學生說,另一組的同學號的學生背,然后看哪個學習小組的成功率高。老師要對優勝的學習小組進行必要的獎勵。這樣的“對抗賽”,寓教學于娛樂之中,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教學效益倍增。
2.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英語學習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多媒體聲、光、電俱全,這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情境。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可以將課文中的內容制作成課件,然后在教室里播放,這樣將枯燥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給學生的視覺、聽覺以極大的沖擊,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比如,學習有關顏色詞匯時,可以制作一幅幅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圖片,再配上讀音,這樣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語境,這比老師領讀多遍的效果好很多倍。事實上,利用電腦動畫技術,能很方便地制作各種物體,這比從現實生活中收集教學素材要方便很多。
二、搞好音標教學,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
英語是一種語言,因此,學習英語要重視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而在英語語言基礎知識中,語音是最重要的,處于首要位置。我們知道,《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的詞匯量大,對單詞進行死記硬背,不僅不利于學生記憶,即使學生記住了,也會容易忘記。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在教學中要有創新,要有突破。我們知道,如果學生掌握了音標,他們就能根據音標自主地閱讀陌生的單詞,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反之,如果學生的音標掌握得不好,他們以后也不能準確地閱讀,也不能牢靠地記住單詞,這就等于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能力。尤其是,這些不能掌握音標的學生,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成為英語學困生的。假如在教學中用過多的時間,單獨進行音標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很枯燥,教學效率并不高,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所突破呢?
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字母、音標與簡單的單詞放在一起教學,這種三維一體的教學,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這種三位一體教學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部分字母和音標的寫法與舊教材有所不同的地方。
2.學習音標的時候,可以適當找些舊教材中的單詞教學生拼讀,使學生掌握拼讀單詞的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cake,bag,bike,bus,pen,dog等等,盡管這些單詞在前幾個單元中沒有出現,但能幫助學生掌握規律。
3.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掌握教學信息,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趕上教學節奏與步伐,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
三、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過分地重視語法與詞匯的教學,老師滿堂的講解,然后叫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學生只能被動的聽老師的講解,體會不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使很多學生產生怕學英語、討厭英語的思想。新課程教學要重視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提倡體驗教學,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活動中,發展語言的運用能力。因此,在進行《牛津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老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規律、生活經驗出發,大力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學習活動,使英語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不分青紅皂白,抓不住重點的教學,只能回到應試教學的老路上。
【關鍵詞】情景式教學;牛津高中英語;教學措施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在編排上非常的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其強調要鼓勵學生去自己發掘知識,通過自主探索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同時利用任務學習法來鞭策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這樣一個過程即為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加的愿意去學習,同時學習也會非常的有樂趣。高中英語教材要求學生能Spoken、Reading、Writing,這不僅是高考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對每個學生學習英語最基本的要求。情景式教學是提高學生說、讀、寫這三個方面最好的方法,在一個情景中,以小組為單位,用英語交流,提高了說的能力;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來豐富教材的內容,這是提高了讀的能力;用英語寫出本小組研究的課題報告,或者是用書面的形式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這是提高了寫的能力。這三點是最終效果的展示,其實情景式教學主要是在以下幾點中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
一、課前英語交流
這里說的英語交流是以學生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在課前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講述一個英語小故事或者是普及一個英語小知識,也可以唱首英語歌等等,這樣讓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創立一個英語的情景,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下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去,這樣就會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對英語的反感情緒。教師也可以通過英語歌、英語小故事等等來教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英語知識,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不但不會反感,反而還會對學習充滿興趣,從而不知不覺中了解到一些知識。
二、課中融入生活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學習英語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在這樣的目標下,很多學生會成為一個矛盾體,又想學好,卻又沒興趣,因此英語成績一點都沒有提高。教師在課中不要僅僅是告訴學生某某點是考試重點,而是不斷的設立一個情景,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不僅是為了考試,英語也是可以用來交流的,這樣學習的興趣就會增加很多。比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十一的Unit 2 Getting a job,文章在Reading部分就是介紹找到一份工作的技巧,這是生活所需。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扮演HR和應聘者,通過情景模擬中的對話來學習本課文要學習的單詞和語法,這樣不僅記憶深刻,同時理解和運用也非常的靈活。
三、多媒體拓展知識
在英語學習的教導中,可能有些情景現場模擬會非常的麻煩,因此要想學生了解就必須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多媒體教學將英語這門語言變得立體化,更加的生動,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外國人的距離。在學習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八的Unit 4 Films and film events,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要了解世界電影史,這個是英語教師沒辦法一次性說完整的,因此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走進電影發展的歷程,去感受電影發展的過程中的艱辛,這樣會讓學生學到更多。除此之外,在講述難點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不同情境相關內容的展示,讓學生多方面的去了解內容。
四、課后深入探究
英語學習最好是分成幾個興趣小組,這樣方便大家深入的探究和交流。在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Project,這個部分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的,因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是最好的。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中的Unit 3 Tomorrow's word中的Project部分就是要學生“Writing a science fiction story”,這個故事不僅要包含劇情的合理性,同時也要注意語法與句子的運用,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是這樣的一個課題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大家集思廣益,在這樣一個思維碰撞的環境下,學生會很容易的完成任務,同時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結語
新課標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材的編排也越來越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情景式教學融入課堂的每一個部分,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讓課堂越來越活躍,讓課后學習和深入研究也不放松,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會越來越多,并且越來越豐富。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學生的需求,只能在課堂中創設情景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其主動的去學習、愿意學習,英語才能像母語一樣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門語言。
【參考文獻】
[1]唐益.新課程高中英語情境教學之我見[J].科教文匯,2008.(36):147-147.
[2]徐春秀.情境教學在高中英語課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英語之友(綜合版),2011.(5):25.
[3]王小芳.情境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華章,2011.(3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