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三物理公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郭巍青
簡單來說,就是把經濟發展狀況與地方財政和個人命運緊緊掛鉤。沿用這種思路,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三公支出是對公務員的激勵,特別是對中下層公務員的激勵。這是因為,地區或者單位獲得的財政激勵是整體性的,如何分解成為對于個人的激勵?這需要通道或平臺。由于名義工資不算高,加薪機制不完善,并有很多政治上和財政上的掣肘,于是,與級別相聯系的公務消費就成為最好的選擇。
在三公當中,公車與公費出國是有價值的物品和相對稀缺的機會,因此是實實在在的公務員激勵與福利。
由此可以明白,向社會公開三公支出并接受監督,是有積極意義的制度進步。但僅僅公開是遠遠不夠的。倘若沒有替代的激勵模式,三公支出便不會取消,甚至都不會壓縮。高層決策者也許在這些激勵上已經能夠比較超脫,但與此同時,仍然必須動員底下的人積極去做事,手中便不能沒有激勵措施。
那么尋求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在哪里?我們知道,無數公務員在各種培訓和出國機會中學習了先進的“新公共管理”。什么叫“新公共管理”?就是大幅壓縮政府職能,將這些職能外包給市場部門、半市場部門以及社會組織。通過后者的作用,尋求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效率。這就需要有一個廣泛發展的市場和社會。而一個相對精簡的政府和公務員隊伍,應更容易建立正規化的激勵機制,即相對豐裕的工資與福利;也更容易以專業性表現贏得社會地位。這樣的改革當然并不容易,但是參考理論和參考經驗都是有的,主要看我們搞不搞。
三公支出無關對公務員的激勵
鄭渝川
郭教授所說的在中層及以下的絕大多數公務員得到三公消費的激勵,只存在于珠三角、長三角及內地少數富裕城市,不是常態,不具廣泛性。
況且,既然要解讀支撐中國經濟飛速發展30多年的公務員高效率,肯定不能以今天一個時段、一些地區的公務員個例為全部的理由來源。公務員與三公消費的密切關系,是經濟發展、政府財力和可支配資源提高、行政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幾點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在政府很窮、無從報銷三公消費的時代和地區,還是有官員(公務員)體現出郭教授所說的高效率。這是因為,公務員得到的財政激勵和晉升激勵盡管不足,但與同時期本地多數社會人群相比,是至少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郭教授無意間忽略了三公消費的一般規律。無論是公務員本人享受的公車、公款吃喝還是公費出國待遇,還是其親屬、朋友、利益人士間接的“沾光”的,都呈現出級別、所在地區和部門財力水平等分野。級別越高、權力越重、本地區本部門越有錢的公務員,得到的三公消費待遇越豐厚。
而基層科員、“清水衙門”的工作人員、貧困地區公務員,日子就沒這么好過了,不僅很難得到三公消費待遇,而且還成為近年來各種改革、不斷強化的監督制約規則進一步限制的唯一對象。即便在同一單位,人們常常看到的是,普通工作人員只能沾點幾百元節慶福利、工作日通勤車的“三公”待遇,豪車、酒宴、出國等,只有班子成員才能屢屢以各種理由享用。
一、選擇題1. 對于ρ=m/V,小明對它的理解如下,其中正確的認識是 ( )A.同種物質,密度相同,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B.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當體積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與密度成正比C.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當質量相同時,物體的體積與密度成反比D.以上認識都正確2.如圖2所示,表示物體所勻速直線運動的是哪一段 ( ) 圖2A. AB和EF段 B. AB和DE段 C. BC和EF段 D. BC和DE段3. 如圖6所示,將兩個同樣形狀的長方體分別放入水平與豎直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則兩個長方體所受到的( )
圖6A..上下壓強差相等,浮力相等 B.上、下壓強不等,浮力相等 C.上下壓強差不等,浮力不等 D.上下壓強差相等,浮力不等4. 下列各現象中,都與大氣壓有關的一組是( )A.高度計、潛水服、宇航太空服B.氣球升入高空易破、茶壺蓋上開小孔、風吹地上的水變干C.裝酒精的瓶子要蓋緊、高山上人感覺到胸悶 、抽水機抽水D.鋼筆吸水、用塑料管吸飲料、塑料掛鉤能吸在墻上5.兩艘船并排前進,它們在航行的過程中,常會不由自主的碰在一起,產生使船靠攏的壓力的原因在于 ( )A.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小;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大B.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小;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C.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小D.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大;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6.下面不能說明關分子運動的事例是( )A.從煙囪里冒出的黑煙在空中飄蕩 B.酒瓶蓋打開后,屋里很快就聞到酒香味C.用鹽水腌鴨鴨蛋,一段時間后,蛋會變咸 D. 往開水里放些糖,水會變甜7.學習了慣性知識后,小明有了如下認識,其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時慣性比靜止時慣性大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C地球上的物體都有慣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沒有慣性 D自由下落的物體沒有慣性8.鋸木頭的鋸子的鋸齒都是東倒西歪不在一個平面上,這是因為 ( )A.這樣使鋸齒更鋒利 B.這樣使鋸更耐受撞擊C.鋸用得太久,齒被撞歪了 D.可以使鋸口加寬,減小材料對鋸的摩擦力9.如圖5所示,重20N的物體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6N,則物體B受到的摩擦力為 ()A.6N B.12N C.0N D. 無法確定 圖5 10.下列實例中,采用增大壓強方法的實例是( )A滑雪時,在腳上穿滑雪板 B軟包裝飲料的吸管一端被削尖C鐵路的鐵軌鋪在枕木上 D推 土機上寬而平的履帶
圖611.有兩根完全相同的玻璃管A和B,A管內裝水,B管內裝煤油,兩管內的液體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線上,如圖6所示,若A管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P1,B管底部所受煤油的壓強為P2 (已知ρ水>ρ煤油),則( )A.ρ1=ρ2 B. ρ1<ρ2 C. ρ1>ρ2 D.無法判斷12.下列現象不能說明大氣壓存在的是( )A.堵住茶壺蓋上的小孔,茶壺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來B.用塑料吸管能把飲料吸入口中C.生產燈泡時,抽氣機能抽出燈泡內的空氣D.兩塊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濕,將兩塊合在一起,很難分開
圖713.某同學做以下實驗:先在一只玻璃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將盛有一些小石子的塑料小船放入水槽中,如圖示。測得船底到液面的距離為h,再每隔一定時間向水里加食鹽,并攪拌,直至食鹽在水中有剩余。問在下列他所繪制的吃水線至船底距離h隨加鹽量而變化的圖像中,符合實際情況的圖是( ) 14、有甲、乙兩杯不同的液體,把一個雞蛋放人甲杯中下沉,放人乙杯中漂浮,那么雞蛋在杯中所受的浮力F甲與F乙的關系是( ) A.F甲大于F乙 。 B.F甲等于F乙。 C,F甲小于F乙。是 D·無法比較15、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是( ) A.馬德堡半球實驗 B.帕斯卡水桶實驗 C.奧斯特實驗 D.筷子提米實驗16、下面列舉的現象中,由于做功使物體的內能發生改變的是( ) A.水被太陽曬熱 B.酒精涂在手背上覺得涼C.把鐵釘釘進墻里,鐵釘變熱 D.燒紅的鐵塊放在冷水里,鐵塊溫度降低17、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為80%,乙的機械效率是60%測(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做的功多B、甲、乙相比較,甲機器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大C.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用的時間短D.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功18、某物體在一對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則該物體( ) A.動能一定不變,機械能一定不變 B.動能可能改變,機械能一定不變 C.動能可能改變,機械能可能改變 D.動能一定不變,機械能可能改變19、下列關于科學方法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為研究光現象,引入“光線”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這是模型法B、噪聲對人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危害,科學家卻能利用噪聲來除草,這是缺點利用法C、根據加快蒸發的方法,想到減慢蒸發的方法,這是逆向思維法D、制作滑動變阻器時,發現導線太長而采取纏繞的方式,這是換元法二、不定項選擇題20、、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0C的冰內能為零 B、物體的溫度越高,它所含熱量就越多 C.兩個物體的溫度相同,它們之間就不能發生熱傳遞 D,物體吸收了熱量,物體的溫度一定會升高21、把剪去尾部做成筒狀的牙膏皮放人水杯里牙膏皮漂浮在水面;把此牙膏皮卷成團放在水杯里,它沉在水底,正確的說法是( ) A.牙膏皮所受重力不變 B.牙膏皮漂浮時所受浮力比它沉底時所受浮力大 C.牙膏皮沉底時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D.牙膏皮沉底時,它排開水的體積比漂浮時小22、如圖一個裝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關于液體壓強的說法正確的是:A、a點所受的壓強是200PaB、b所受的壓強是200PaC、a點所受的壓強與容器底部所受的壓強之比是1:4D、b點所受的壓強與容器底部所受的壓強之比是4:523、試管中有一段被水銀柱密封的空氣柱,將此試管分別如圖所示旋轉,若空氣柱的壓強為P,大氣壓為P0,則滿足P<P0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 二、填空題。1、如圖2所示,某人用200N的力,以0.2m/S的速度拉繩子,使物體 勻速上升lm,人拉繩子做功的功率是 W,有用功是 (繩、滑輪重和摩擦均不計)2.如圖13所示,用力將塑料掛鉤的吸盤壓在光華的墻面上,排出里面的空氣,吸盤才會緊貼在墻面上,這是因為 。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 Pa,它能支持 高的水銀柱。若某人的身體表面積約為2.5m2,則大氣在人體表產生的壓力大約為 N。
3.如圖14所示,是噴霧器的原理示意圖,當空氣從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氣的流速較大,壓強 (選填“大于”或“小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氣壓強,液體就沿細管上升,從管口中流出后,受氣流的沖擊,被噴成霧狀4.在建立壓強概念時,有同學做了如圖22所示的“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實驗。(1)甲、乙兩圖所示的實驗是為了說明: ;(2)丙、丁兩圖所示的實驗是為了說明: ;(3)根據(1)、(2)的結果可以看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關
圖22 5.魚肚內有鰾,即魚泡,當魚上浮時,魚漂內充滿空氣時,魚排開水的體積變 ,魚受到的浮力變 ,當浮力 魚所受的重力時,魚就上浮。6.如圖9所示,人體前臂可以看作是 杠桿,當曲肘將重物舉起時,阻力臂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三、作圖題(每題2分,共6分)1.如圖12所示,在圖中畫出放在斜面上物體A所受的重力,物體A 對斜面壓力.2.請畫出圖13中老虎鉗的力臂的大小.3、.人站在地面上使用如圖13所示的滑輪組提升重物,畫出提升重物,要求在圖中畫出最省力一種繞法。.
圖12 圖13 圖14 四、實驗題。1、.如圖18所示,是小名研究浮力大小的實驗示意圖,使用彈簧測力計掛一個圓柱形金屬塊,讓金屬塊從空中緩慢浸沒入水中,表中h表示金屬塊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 測力計示數/N54.54.03.53.02.52.52.52.52.50深度h/cm012345678910(1)分析上表可知,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浸沒于液體的深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g=10N/kg) 圖18 (2)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金屬塊的橫截面積和密度大小分別為和.(3 )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彈簧測力計示數F與圓柱體下表面所處的深度h關系的圖像是( ) F∕N F∕N 0 h∕cm 0 h∕cm A B F∕N F∕N 0 h∕cm 0 h∕cm C D2、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圓柱體,從盛水的燒杯上方某一高度緩慢下降,圓柱體浸沒后繼續下降,直到圓柱體底面與燒杯底部接觸為止,如圖17所示是圓柱體下降過程中彈簧測力計讀數F隨圓柱體下降高度h變化的圖像。求:(1)分析圖像可知,圓柱體重力是________N;(2)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圓柱體的體積是_________m3;(4)圓柱體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5)分析圖像BC段,可得結論:物體浸沒液體之前,浸入液體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______(選填“大”或“小”);(6)分析圖像CD段,可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計算題1、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9.8N,如果物體露出水面體積是總體積的2/5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19.6N,求該物體的體積和密度? 2、、李靜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她先測量出容器中水深為20cm,然后將一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長方體物塊緩慢地浸入水中(完全浸沒時水不會溢出)。實驗過程中,她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并測量出對應情況下容器中水的深度h,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12345678F/N1.51.41.31.21.11.01.01.0h/cm20.020.521.021.522.022.522.5 h22.5 (g取10N/kg,ρ水=1.0×103kg/m3)⑴在物塊未浸入水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為多少?⑵在物塊完全浸入水中時,其受到的浮力為多大?⑶分析表中數據變化規律,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3、某建筑工地為了搬運建材,采用的滑輪組示意圖如圖9所示。鋼絲繩的拉力F由電動機提供。此滑輪組在30s內將質量為450kg的建材勻速提升了6m,拉力F所做的功為36000J,不計繩重和軸摩擦,g取10N/kg。試求:(1)滑輪組的機械效率。(2)鋼絲繩移動的速度。(3)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是什么? 4、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勻速提升重2000N的物體,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大小為625N,,拉力做功的功率是1250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0%。(不計摩擦和繩重)。1、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2、如果用這個滑輪組勻速提升重3500N的物體,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機械效率是多大?
關鍵詞:板式曝氣器、盤式曝氣器、管式曝氣器、污水處理
中圖分類號: U6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莆田市某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規模8.0萬m3/d。污水處理采用A2/O微孔曝氣工藝,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后排放。生物池設計平面尺寸為131.45m×41.3m,設計水深7米,擬采用鼓風空氣擴散曝氣方式。結合建設部門意見,就目前常用的板式、盤式和管式曝氣器從多方面比較,進而選擇本工程曝氣器形式。
二、曝氣器工作簡析
曝氣方式分為平面曝氣和曲面曝氣兩類,因此,曝氣器也分為兩大類。采用平面曝氣方式的曝氣器有盤式和板式,采用曲面曝氣方式的曝氣器主要為管式。管式、板式和盤式曝氣器工作示意圖:
管式曝氣器示意圖
板式曝氣器示意圖
盤式曝氣器示意圖
根據上圖不難發現,對于采用平面曝氣的盤式和板式曝氣器,無論曝氣量大小如何,整個曝氣膜表面都有氣泡逸出,氣泡尺寸穩定而均勻,且氣泡垂直向上,不會發生相互結合現象。而對于采用曲面曝氣的管式曝氣器,當曝氣量較小時,只有圓管上表面曝氣;當曝氣量增加到最大時,圓管底部也開始曝氣,但底部氣泡在沿圓面上升過程中將相互結合,形成較大氣泡,不利于水體溶解和吸收。
由于管式曝氣器結構的局限,導致曝氣器的核心——薄膜長期受力不均,因此,其上表面的薄膜總是提前老化,這也是管式曝氣器的使用壽命普遍較盤式和板式曝氣器短的主要原因。
同時由于盤式曝氣器的服務面積相對管式曝氣器和板式曝氣器較小,對于相同規模污水處理項目,其使用數量大,備品備件多,且更換和維修量均較大。以本工程為例,若采用盤式曝氣器:需260型盤式曝氣器共11424套,單個曝氣器工作氣量為2.5Nm3/h;采用管式曝氣器,需Φ70-1000 管式曝氣器共4896套,單個曝氣器工作氣量為5.7Nm3/h;采用板式曝氣器,需650型板式曝氣器共4032套,單個曝氣器工作氣量為7.0Nm3/h。
三、工程投資
結合本工程生物池池型,以 Φ70型管式曝氣器、260型盤式曝氣器和 650型板式曝氣器為例,進行如下投資分析比較。
曝氣系統的一次性投資,通過計算,比較得出:
260型盤式曝氣器 (投資約179.8萬元)> 650型板式曝氣器(投資約147.6萬元) ≈ Φ70型管式曝氣器(投資約146.9萬元)
因為盤式曝氣器薄膜面積較小,單個曝氣器的通氣量也偏少,因此整個系統所需曝氣器的數量較多,同時管路的數量也大于板式曝氣器和管式曝氣器,管路系統的投資在整個系統投資中占有比例相對較大。這一點在選用越小薄膜面積的曝氣器時越突出,最終導致總投資偏大,經濟性較差。而板式曝氣器雖然管路的數量管式曝氣器略多,但曝氣器的使用數量比管式曝氣器少,總體投資兩者基本持平。
此外,根據相關實踐經驗,得出結論:對于水質較好,水深較淺的好氧池,選用小尺寸的曝氣器較為適合,而對于水質較差,需氧量較高且水深較深的好氧池,則選用較大尺寸的曝氣器在保障優良效果的同時更為經濟。
四、鼓風機能耗及運行費用
1、鼓風機的能耗與曝氣系統的壓力的關系
W(能耗)=α×P(系統總壓力)
α為系數,定值。
P=P1-P2+P3+P4
其中:P1為水深;P2為安裝高度;P3為管路損失;P4為曝氣器壓力:
鼓風機的能耗與曝氣系統的壓力成正比。以 本工程7m水深的曝氣系統為例,運行初期,由于板式曝氣器與盤式曝氣器阻力損失基本持平,而管式曝氣器略高,所以板式曝氣系統和盤式曝氣系統的能耗相差不多,較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3%的運行費用;系統運行 3年后,由于板式結構的曝氣器薄膜老化程度低于盤式結構的曝氣器,而管式曝氣器老化程度最高,所以板式曝氣系統比盤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2%的運行費用,比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4%的運行費用;而系統運行 5年后,板式曝氣系統比盤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4%的運行費用,比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6%的運行費用。
通過分析,三者的鼓風機運行費用比較為:Φ70型管式曝氣器 > 260型盤式曝氣器 > 650型板式曝氣器
2、鼓風機的能耗與曝氣系統的標準氧轉移能力的關系
W(能耗)=β×Q(系統鼓風量)
β為系數,定值。
Q=SOR/(0.3×SOTE)
其中,SOR為標準需氧量,定值 SOTE為標準氧轉移率,它可以表示為:標準氧轉移能力×γ,γ為定值
由此可得出能耗與標準氧轉移能力成反比,即氧轉移能力越大能耗越小。
同樣以 7m水深的曝氣系統為例,運行初期,板式曝氣系統與盤式曝氣系統的氧轉移能力沒有太大的差別,管式曝氣系統的氧轉移能力略低,所以板式曝氣系統和盤式曝氣系統的能耗相差不多,較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2.5%的運行費用;系統運行 3年后,由于板式結構的曝氣器薄膜老化程度低于盤式結構和管式結構的曝氣器,因此,板式曝氣系統在長期使用條件下仍可保持較高的氧轉移能力,其所需的空氣量較低,從而降低了鼓風機能耗,所以板式曝氣系統比盤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2%的運行費用,比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3%的運行費用;而系統運行 5年后,板式曝氣系統比盤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4%的運行費用,比管式曝氣系統可節省約 6%的能運行費用。
五、系統維護
由于盤式曝氣器的服務面積最小,單個曝氣器的通氣量也偏少,對于同一個污水處理項目,板式曝氣器和管式曝氣器的使用量均要少于盤式曝氣器的使用量,而且其配套的管路系統也要少于選用盤式曝氣器,因此,板式曝氣系統和管式曝氣系統的維護保養費用均要少于盤式曝氣系統。
六、曝氣器的選擇
通過對管式、盤式、板式三種常用曝氣器在工作原理、工程投資、鼓風機能耗及運行費用、系統維護等方面的比較,板式曝氣器具有優良節能、維護少,運行效果良好等優點,其綜合實用性更佳,適合本工程污水處理廠使用,故設計采用板式曝氣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三物理;教學質量;路徑
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講究邏輯性和嚴密性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習物理對于青少年的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將初中物理課程看作是整個物理學習中的啟蒙階段,那初三階段則是對這個啟蒙階段的總結和拔高,這一階段的學習將對啟蒙效果以及后續更高階段的物理學習造成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針對初三階段的物理教學特點和教學內容,通過合理的物理教學路徑,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升物理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可見,積極良好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夠給初三學生提供學習物理的動力,并且能夠有效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物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以及實驗驗證,具備很強的操作性,所以物理教學首先應該充分利用物理實驗生動、形象的特點,通過多組織實驗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大量生動直觀的物理現象中總結出物理規律和概念。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壓強與浮力》時,經常會碰到 “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與液體重力的關系? ”的問題,例如幾個容器的底面積相同,但形狀不同,倒入相等質量的同種液體且均未溢出,要求對這些容器的底面承受壓力的大小關系進行判斷。對此,很多學生可能會陷入重力與壓力相等的誤區。此時,不妨用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實驗可以采用一個開口可調節大小的塑料容器、一個天平和一定量的水,只要將裝有一定量水的塑料容器放在天平上面,分別將塑料容器調整為開口小底面積大、開口和底面積一樣大以及開口大底面積小三種模式(底面積始終保持不變),通過對天平示數大小的觀察就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
其次,在初三物理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對物理現象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進而使學生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時,學生通常對機械能及其轉化的理解不夠深刻,因為這種能量轉化是我們不能直接看見的,屬于一種抽象的概念。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課件,將機械能轉化過程進行分步演示,這樣就彌補了真實模型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夯實基礎,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認知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同化順應過程,也是學生解決問題時能夠將相關知識進行有效遷移的前提。
1.梳理基礎知識,構建完整體系
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初三物理教學,尤其物理總復習教學時,要對基礎知識特別重視。實際工作中,物理教師可根據大綱的要求對基礎知識進行深入梳理,并通過將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的縱橫拓展,讓學生對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以及實驗操作流程做到熟練掌握并融會貫通,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初三物理的力學部分后(即從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到第十四章《壓強與浮力》),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構建如圖1的關系圖,這樣的圖式為學生展現了力學各章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對力學的掌握與理解更加深刻,利于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2.呈現結構化知識,促進學生主動建構
在初三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對物理學科知識進行結構化表達,以揭示物理概念和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教師還應傳授學生一些組織物理知識的技巧和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構建認知結構,從而使他們對知識間的本質性關聯有一個清晰的掌握,這不僅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依據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圖2所示,以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五節《機械能及其轉化》為例,我們可以采用概念圖的方式呈現結構化的物理知識,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和結構更加的清晰,物理概念與原理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且使學生對物理學科內容達到了概念化、系統化的理解。
三、實施探究式教學,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初三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一種獨立探究的情境,以達到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目的。物理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并根據所教班的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物理問題情境,才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生也只有在問題情境中產生各種疑問,并與原有認知發生矛盾,才能積極地去思考和分析,進而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來設置問題情境,例如,在進行“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可以在實驗前先提出以下問題:①實驗中的杠桿兩端的可調螺母有什么作用?②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時在水平位置呢?而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邊演示邊提問:①如果發現杠桿右端下傾,說明什么原因?②應該怎么調節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實驗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以下問題: ①為什么實驗中沒考慮杠桿本身的重量?②有些同學根據實驗數據,得出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結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得出這個結論的?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的邏輯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透過實驗表面現象看待物理本質規律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四、拓寬物理學習思路,培養科學思想和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建立發展和應用過程本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因此,物理教學不應僅局限于物理知識的傳授,更應強調對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灌輸。
相較于物理知識,科學方法本身更具有“隱性”的特點,因而需要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揭示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并且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而促使學生在一定的認知結構下能夠較快地獲取新知識。
五、結束語
總之,只有根據初三階段的物理教學特點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路徑,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國威.初三物理教學中出現大批學困生的情況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2, (18) :79-80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個小男孩從身邊經過,大聲背出這兩句詩。我看著他的背影想,他真的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我是徹底明白了——
一開始就不喜歡物理。上課的時候想,不就比數學多幾個公式嗎?回頭就補上。于是,一心以為可以自學成才的我,一碰到物理課就去找周公下棋。這樣一晃一學期。期末一下就拿了個60分,當時看著分數悔恨,痛下決心以后要認真聽課,把成績敢上去。
聽不懂。我皺眉抱怨。往桌上一趴,又開始睡覺,嗯,還是睡覺舒服……
下次一定認真聽課,下次一定認真聽課……每次認真說,可一到上課還是沒心情去聽。沒事,時間不還早嗎?慢慢來。結果學期末,仍沒長進。
初三下學期,離中考剩4個月,是真的意識到時間不多了,不學不行了,老師說,只要認真,還來得急。真的下決心了,于是借復習的機會,從頭開始。強迫自己聽了幾節課,才發現物理其實并不難,大呼后悔當初為什么不認真聽課。初三第一次模擬考拿了80分,不高,但我已經進步了!
一、激發實驗興趣
上新課時老師們忙于物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實驗教學,學生對實驗沒有產生興趣,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因此,興趣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通過講物理學家的發明故事,奧斯特,法拉第,牛頓,阿基米德等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在實驗中找尋快樂,鍛煉意志,和掌握知識的訣竅,通過動手,動腦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更好地學習。
二、重視抽象復習
這個階段主要是向復習物理的概念,公式,單位一樣,以學生看書,看圖,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圖示展開討論,要做到對實驗用到的儀器知其名稱,懂其用途,通其規則,對實驗課題做簡單的流程圖,含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再進行概括,歸納,總結,以達到既省時又能掌握知識的目的。
(1)演示實驗復習。首先指導學生搞清實驗器材的名稱,用途。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到實驗的發生過程以及實驗現象并由此能推出的結論,在具體的演示過程中,既要讓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現象,又要不斷將學生可能要犯的錯誤如實驗步驟的先后,器材的正確使用等進行講解,要徹底將實驗中極易發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2)學生實驗復習。首先,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指導學生明確每個實驗的實驗目的,所學器材的名稱,用途。其次,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步驟以及表格,繪制實驗圖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討論和評估,進而得出實驗結論。再次,指導學生回顧,分析預測實驗中可能出現或曾出現的錯誤,最后,在實驗結束后再提出新的假設,再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將各組的經驗進行相互交流。并對新問題作集體分析判斷。這樣通過集思廣益,學生既相互取長補短,又鍛煉了團隊意志。
三、專題復習演示為主
在初三復習階段,由于課時、器材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讓學生自己去再重做一遍實驗,面對有些既復雜又重要的實驗,老師專題演示和講解就必要了。一方面我們可通過利用現代教學多媒體,充分發掘網絡教育資源中的視頻、動畫對學生進行演示,這樣學生的印象同樣會很深刻。另一方面,老師可通過合理整合復習內容,將相近實驗歸類演示,這樣,既可節約搬動器材的時間,也可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實驗基本知識和實驗基本技能。
四、重做實驗經歷過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近幾年中考對物理實驗考試的內容,對聲、光、力、熱、電各個部分的實驗題進行分類,專題演練,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實驗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加深印象,培養能力,獲得成功。
五、專題測試查漏補缺
每個專題復習結束后,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小測試,指導學生根據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解剖,讓學生再一次升華自己的理論,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復習的效率。
“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核心在于以“以單導學”,以2~3個活動將課堂串聯成一根充滿生機的線.活動單的設計的目的使學生自己借助于活動單中的活動設計,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內容,通過典型例題的學習,了解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鞏固反饋,了解自己本節課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查漏補缺.一份優秀的活動單設計對復習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偕同我校的物理組同仁,談談基于“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初三物理復習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摸清學情,忌渾水摸魚
在每一屆的初三學生新課剛剛結束之時,我們會組織初三學生進行上一年南通市中考真題的測試,力爭真實了解學生在對初中階段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通過綜合分析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形成紙質文本,便于及時對照查看.
考試結束后立即召開初三物理教師的備課組會議,會議上首先大家對初中物理課本上每一章節知識點近三年南通市中考試題中出現的比重、形式及在下一年中考試題中可能出現的形式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然后確定每一章節的主備人,主備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復習活動單及習題的設計,并交由備課組長審核并提出修改意見后,印制給每一位初三物理教師,結合筆者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做到有針對性.
如針對2014年南通市中考試題第30題,利用浮力知識測量物質的密度,不少學生對于純字母的表達式推導出現不適應,錯誤率極高,我們采取了強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數學方法的指導,在相應章節滲透此類試題的訓練,實踐證明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2源于教材,忌重復新課
初三復習課,是在結束初三新課教學任務后,進行的全面、系統的復習.由于學習間隔的時間較長,初二上學期學的內容已經兩年了,根據艾賓皓斯的遺忘規律的理論:未經復習強化的知識更容易遺忘.由于物理學科的特點,前后的章節的知識點之間聯系不大,尤其是光學部分的作圖、實驗,壓強與浮力等.所以在設計活動單時要充分考慮這一基本學情,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的復習,源于教材.但復習課,由于學生對所復習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不能把復習課上縮微版的新授課,不拘泥于某一章或每一節內容,注重前后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滲透.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復習過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復習《歐姆定律》實驗時,除了復習“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和“電流與電壓的關系”,之外,將“伏安法測定值電阻”、“伏安法測小燈泡的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等相關實驗從實驗的原理、實驗的器材、實驗電路圖、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實驗注意點等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3全面復習,忌主次不分
復習課,尤其是一輪基礎復習時,一定要注意知識的覆蓋率要高,但不是指沒有重點,平均用力.對于初中物理中重點知識,如凸透鏡成像規律、歐姆定律、電功與電功率等知識要進行重點復習,在課時分配上給予傾斜.而對于聲現象、分子和原子、電磁波、能源等非重點知識,偏重于學生記憶為主的,可以讓學生自主復習后進行測試.
在復習第八章《從粒子到宇宙》、第十六章《電磁聯系》這些章節時,我們采取了如下的策略:首先將15分鐘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復習、記憶相關的知識點,中間 15分鐘間課堂檢測,后10分鐘時間公布正確答案,針對錯誤問題小組內交流討論,最后5分鐘,教師進行點評提升和方法的總結.
4強調小組合作,忌流于形式
“活動單導學”的精髓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小組合作交流,實現了由原來的“單兵作戰”轉變為“兵帶兵,兵幫兵”.由于少數學生學習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在小組合作時容易失控,而流于形式,看似在熱烈討論,其實無實質內容.這就在于教師要要在小組間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強課堂管理.切實了解小組合作交流的程度,促進小組合作確有實效.在小組內交流發言時采用輪流發言,盡可能安排后進生多發言,既培養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其敢于發言勇氣,又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學習充滿信心.在鞏固反饋的環節中,防止后進生只關心試題的答案,將小組討論變為抄寫別人答案的過程,教師要求組長讓他們說出答案的來龍去脈.
1中考命題的重要性
升中考試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終結性考試,也是各地教學質量的檢測性考試,同時還是高中教育入學的選拔性考試,其考試成績既是學生升學的依據,又是各級教育部門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這就決定了中考的重要性.可以說中考是在考學生的同時考教師,每一個學生和教師都希望考出好成績.好的考試成績除了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關之外,還與中考試題有著直接的關系.
上一年的中考試題往往成為下一年的教學參考.大家知道,雖然有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但在任課教師心中,上一年或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的難易程度、考查的重點難點等就成了今年的教學方向、考查學生的方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會以這些試題作為“參照物”,力爭讓學生學會類似的問題.為了使學生在升中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非常關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對試題的關注還高過對課程標準的關注,因為他們覺得中考試題是最為直接、最有針對性,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意無意地用今年的試題去“推演”明年的中考試題,包括試題的題型、考題涉及到的教學內容、試題的難易程度等等.并且老師們都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今年中考試題所涉及內容若課本上沒有,那么下一屆初三一定要補上.還有,往屆的中考試題往往成為本屆或下屆學生的練習題.
上一年的中考試題往往還成為下一年的命題參考.命題老師在命題時,不可避免地要參考上一年考題,受到上一年考題的影響.
總之,升學要考試,成績要評價,試題就重要.教學跟著評價走,評價跟著分數走,分數跟著試題走,試題跟著命題人走.因此中考命題非常重要.
2中考命題的依據
在中學教學中,作為教學標準的有課程標準、教材、考試大綱,這三者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教學.那么中考命題到底以哪個為依據呢?首先來看一下三者的定位,就可以看出中考命題的依據.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教材是教育出版部門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供我們用來教學的參考書,有一定資質的機構都可以出版教材,目前全國有多個版本的教材在使用.針對中考,每個省都會制訂《初中生學業考試大綱》,《初中生學業考試大綱》是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命題、備考及進行試題評價的依據,似乎是各地對課程標準理解實施的“具體版”.
大家知道,各地編制教材的、制訂考試大綱的、中考命題的人肯定不是制訂課程標準的人,這些人在從事相關工作時,都是建立在其本人對課程標準理解的基礎上,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或多或少會有偏差.各地命題人肯定也不是各省制訂考試大綱的人,這些人對考試大綱的理解或多或少也有偏差,因此,從課程標準到考試大綱再到中考題,偏差就大了.即使是編制課程標準的人來命題,也不能保證所出的題完全符合課程標準.
由上可以看出,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題三者范圍的關系應該是考綱應該涵蓋在課標之內,考題應該涵蓋在考綱之內.故中考命題的依據應該要回歸到課程標準上.
3中考試題的難度控制
有老師認為:中考試題難一點、簡單點無所謂,反正學生都會考出一個成績來,無非是題目難一點,分數就低一點;題目簡單點,分數就高一點.因此命題時,沒有難度控制的想法,想怎么出題就怎么出題,結果是題目越來越難,學生分數越來越低,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下面從幾個方面說明中考試題一定要進行難度控制.
3.1從物理課程和升中考試的性質去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考試大綱指出:初中學業考試的目的是對學生是否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業水平進行評估.由此可見,升中考試的普遍性和基礎性.升中考試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應該屬于學業檢測性質的考試,不能像高考那樣作為選拔性考試或甄別考試.
有人認為中考試題太容易,大家的分數都很高,不能分辨出好學生,不利于高中的錄取,題目出難一些就容易分辨出好中差學生,高中學校錄取就很容易.其實,試題適當容易一些還是可以將學生分開的,一個科目有些差異,中考幾個科目的總分差異就大了.再者,高中錄取區分學生的目的無非是重點學校想把分數高的學生一網打盡,適當留點有潛力的學生到普通學校不是更好嗎?
3.2從課時計劃去分析
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課時計劃,三年制初中,初二物理每周安排二課時,初三物理每周安排三課時,按每學年四十周(減去節假日、學校運動會、期末考試等等,滿打滿算上課時間只有三十六周)計算,初二每學期三十六節課,初三每學期五十四節課.新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安排有六章二十六節,八年級下冊安排有六章二十節,九年級全一冊安排有十章三十九節,初三下學期還得留時間總復習.大家算一算,基本上每節課時完成一節的教材內容(還有一些內容需要二節課才能完成),表面上看是可以完成教學進度.
按一節課時學好一節教材的新課教學進度開展教學,只能讓學生掌握基礎層次的東西,并且還是建立在每個學生都非常認真努力學習、每個學生智力都不錯的理想狀態的基礎上.中考試題過難,為提高學生的中考成績,迫使教師提高平時的教學要求,相應地增大了平時教學的深度.想挖深一些、拓展一下就需要另加課時,從哪另加課時?沒有教學時間哪來的教學深度和難度.在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很差,有時一節課就講一個題還有好多學生不明白,這樣又影響了教學進度.
3.3從試題過難帶來的后果去分析
初中學生的思維深度不夠,看問題很片面,對成績好壞的理解就是分數的高低,分數高就是成績好,沒有相對的概念.例如某次考試物理得60分,化學得75分,他就認為化學成績好,其實有可能物理60分全班排15位(題目難),化學75分全班排30位(題目容易).
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受考試分數影響很大,考試分數高,學習就有興趣和積極性,考試分數低,學習就沒有興趣和積極性.若某學科人為制造難題,帶來學生成績分數低,一次一次的低分,一次一次的挫折,挫折令他都沒有激情,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學生就認為物理難學,也就慢慢沒有興趣去學了,以致不想學習這個學科,僅僅是因為要考試、要升學才去應付.因此,為了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不能超過學生當前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不能命題太難,讓學生有得高分的成功感和喜悅感.
有人認為升學成績(分數)看相對值,題目難易對升學錄取沒有影響.但是學生不會這么看,反正他認為自己物理分數低于化學,就是物理沒有化學學得好.學生初中物理成績和學習興趣,不僅影響著他們升學考試的成績高低,影響著他們進入什么樣的高級中學,還對他們高中的學習產生影響,最直接就是文理分科選擇,許多學生就是認為物理難學而選擇了文科(如近年廣東高考文理科考生數相當).如果我們的物理教學,學到最后讓學生沒有興趣,不想學物理,那才是物理教學的悲哀.這大概也是各級考試物理試題偏難的原因之一吧.
3.4從減輕學生負擔的角度去分析
學生的負擔和壓力產生的原因:作業功課量大、不能完成,成績不理想.中考試題難度大,教師教學要求就高,作業功課量就大,試題一難,考試成績(分數)自然就差.
有人認為:學生的壓力來源于學生的實際基礎與所定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差距過大就有壓力,意思是指學生實際水平較低,而所定的目標較高,只要降低目標就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表面上來看很有道理,細細想來很有問題,關鍵是學生很難準確確定自己的實際目標.學生從小到大,家長、學校都強調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都想把自己的小孩、學生培養成才,今后做“人上人”,每位家長誰都不會承認自己的小孩笨,老師也不會認為自己的學生差,要求低一點就算了.
以前大家都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不然,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若每次考試都成為學生成長的挫折,學生就會被“折磨”得沒有學習的興趣、信心和勁頭了,也就放棄這個學科的學習了.
3.5中考試題的難度控制
要控制試題難度,首先得了解試題難在什么地方.試題的難體現在如下方面:(1)超出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要求,把“了解”的內容上升到“理解”;(2)一個試題里的知識密度大、含量大,要求綜合運用多個知識點的知識;(3)題目情景古怪,轉彎抹角,靈活性強,“陷阱”較多;(4)牽涉到多學科、多方面的內容;(5)試題內容學生未學.要把試題難度控制好,就要求不超標超綱,題目要簡潔直白,“明明白白我的心”,命題人心中要有70%以上的考生.
綜上所述,中考試題難度要控制,不能太難.若太難,不僅影響本屆學生,還對今后多屆的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筆者所在市全市中考平均分才55分,有一題全市3.3萬人考試,只有一百多人能得分,這樣的試題肯定屬于偏難,有的期末考試,全市平均分才50分,高分學生當然有,但很多學生三四十分.以樣本的平均分為例,筆者覺得70分才合理.
4舉例分析
某地中考試題:如圖1是利用電子秤顯示水庫水位裝置的示意圖.該裝置主要由不計重力的滑輪C、D,長方體物塊A、B以及輕質杠桿MN組成.物塊A通過細繩與滑輪C相連,物塊B通過細繩與杠桿相連.杠桿可以繞支點O在豎直平面內轉動,杠桿始終在水平位置平衡,且MO∶ON=1∶2.已知物塊A的密度為1.5×103 kg/m3,底面積為0.04 m2,高1 m ,物塊B的重力為100 N.滑輪與轉軸的摩擦、杠桿與軸的摩擦均忽略不計,g取10 N/kg.求:(1)當物塊A的頂部剛沒入水面時,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大小;(2)當物塊A的頂部剛沒入水面時,物塊A所受的拉力大小;(3)若水位發生變化,當電子秤的示數為55 N時,求 物塊A浸入水中的深度.
下面,我們逐步分析此題的解題思維過程:
第一小題:直接運用液體壓強公式代入數據計算出來.
第二小題:先求物體A的體積,再分別運用密度公式算出質量、重力公式算出重力、浮力計算公式算出浮力,然后運用同一直線上的三力平衡規律算出拉力.
第三小題:從電子秤的示數為55 N出發,運用同一直線上的三力平衡規律,確定物體B對杠桿的向下拉力為45 N;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出M點的拉力90 N;運用滑輪組規律計算出滑輪組對物體A向上的拉力為360 N;運用同一直線上的三力平衡規律確定出物體A受到向上的浮力為240 N,運用浮力計算公式計算出物體A的排水體積,最后運用體積公式計算出物體A浸入水中的深度.
本題涉及的課程標準要求如下:
2.2.8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1.2.3通過實驗,理解密度.
2.2.3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
2.2.9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2.4知道二力平衡條件.
2.2.6知道簡單機械.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一、 教材是中考命題的依據,是平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初三物理電學知識復習首先必須從教材出發,夯實基礎。縱觀中考內容,多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重點考查的知識不少源于課本,而且有很多試題直接來源于課本或僅稍加變動。因此,復習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回歸教科書,以教材作為復習的主戰場。重視基礎內容的復習和堅持以教材為主是等同的,那種在總復習中拋開課本、借助題海戰術來提高復習效率的做法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結果只能事與愿違。我們要重視教材內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圖、圖表所蘊涵的物理意義。對例題、習題不僅要掌握它們規范化的解題方法,還要認真思考它們反映了大綱中的哪些概念、規律。用好課本的例題、習題是廢止題海戰術、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復習效率的有效辦法。因此,在復習中應高度重視課本,把主要精力放在課本上,給課本上的舊題換個新貌,從課本上的舊知識中找出點新內涵,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基礎知識的教學。
二、 中考大綱是考試命題的準繩,它直接左右了復習的脈絡和方向。電學復習需要領會并吃透大綱對各電學知識點的要求與需要達到的層次水平。依據大綱,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把握好知識的深廣度,從而有的放矢地組織復習,才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好的效益。但考慮到中考電學命題的靈活多樣性,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能力。在復習中必須把落實大綱要求和充分發展學生的智能高度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 要重視對基本電學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一部分教師不重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習慣讓學生自己先將公式和概念背下來,再就幾個注意事項講解一下,然后就開始用大量的習題來進行訓練,認為與其花大量時間解釋,不如讓他們多做習題,通過習題讓學生對概念進行理解。殊不知,在這種以練代講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對電學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徹,有的甚至只是死記硬背。課堂上當時可能還能勉強應付,但是時間一長或遇到相近的幾個電學概念時,就會因為概念不清而導致反復出錯。概念的教學要把書本知識與生產相聯系、與生活相聯系,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復習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講明物理的真諦,灌輸學習物理的正確思想方法,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總之,電學概念的復習是一個值得我們教師重視的課題,我們不能簡單地采取死記硬背的文科方式,或以練代講的數學方式,而須從現象出發、從觀察出發、從實驗出發,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總結歸納,引導他們逐步建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從而提高概念復習的效益。
四、 重視對物理實驗的復習。電學實驗題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幾乎年年考,更是常考常新。但從近幾年中考物理試卷看,電學實驗題得分率不高,往往低于全卷的物理平均得分率,實驗題成了拉開分數檔次的薄弱環節,所以考前要重視對物理實驗的復習。首先要熟練掌握一些基本儀器的使用,如電壓表、電流表等常用測量儀器的使用和讀數。這些都是物理實驗中的基本要求,是物理實驗的基礎部分,務必要熟練掌握。其次,實驗復習的重點是課本中的分組實驗,要領會每一個實驗的基本思路及要點,有條件最好再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高低往往與學生物理知識、思想、方法的儲備密切相關,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必定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在中考前有限的復習時間里,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電學實驗都重做一遍,但對基本實驗、重點實驗,一定要從理論和實踐上有一個更大的提高。
五、 電學中的計算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因此已經成為了歷年來中考的必考內容。電學的計算與其他物理計算一樣,要在充分理解題意、分析給定條件的基礎上,依據物理公式層層演算來完成。但是,又
與速度、密度、浮力等其他知識點有所不同,電學的計算往往涉及到更多的公式、出現更多一題多解的現象,并沒有一個完全定死的模式可以依據。這種特點令一些學生感到棘手,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應具備更強的條理性,并鼓勵學生對解題進行挑戰,多方面充分思考解題的可能性。
初中物理大綱要求,電路計算只要求做簡單的串聯或并聯電路計算。在中考電學計算題中往往會增加一個鑒別電路的分析過程。一般出現電路變化的情況有兩種類型,分別形成新的串聯電路或并聯電路:1、某些開關的斷開與閉合;2、滑動變阻器劃片位置的改變。電路計算既是電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掌握方法很重要,理順思路是關鍵。要想有成效地進行電路計算,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或分解圖)。
1. 根據題中的條件(包括隱含條件)找出物理量間的同時性及對應關系,運用物理定律、規律,列出等式或方程。
2. 運用數學知識解出結果。
3. 對解出的結果進行分析驗證,最后給出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