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感悟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關鍵詞句;語文;文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190-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課標》對中段的閱讀教學提出:教會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讓學生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內容。語文的學習離不開字,字離不開詞,詞離不開句。所以,在中段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升入三年級后,我發現學生缺乏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閱讀感悟能力較差,在習作中也不能用好詞佳句表達情感,靈活運用所積累材料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對閱讀和寫作都有畏難情緒,這說明對閱讀教學的減負提質刻不容緩。
于永正老師所說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語文的味道是“品”出來的。“品”就是品味、體悟、學習、鑒賞。語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味兒。語言文字是感性的,它總是以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以一幕幕色彩繽紛的生活場景,以一回回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的方式存在于字里行間。閱讀教學的感悟關鍵要通過咬文嚼字、品詞斟句來實現文本、作者、學生、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和經驗的共識。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才能夯實一條深入文本的路基。深入文本憑借是什么?是一個個鮮活的詞語,是一個個生動的句子。字的深層,嚼出那微妙的滋味,組織學生品味文字、品味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尤其要品味那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看看語言是怎樣的豐富、優美、生動、形象,是如何有特點、有魅力、有活力。學生只有披文入境,反復揣摩字詞背后所隱藏著的韻味、神思、情義,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的人文內核,觸摸到作者那顆凝聚著才情智慧、人生閱歷的砰然跳動的心。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整合也是相一致的。學生在品詞賞句的過程中,品一種意象,賞一道風景,悟一份情意,嚼一抹才思。不僅積累了詞語的字面含義,更積淀了文化層面的含義、情感與意韻,同時也積淀了一份對語言的敏銳感悟。
下面我就如何抓住重點詞語來進行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課題入手,抓文章關鍵
題目中的重點詞語往往暗示著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從課題的重點詞語入手,抓住文章關鍵,直奔中心,以主帶次,例如《平分生命》一課,我讓學生觀察課題,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要平分生命?有的孩子問怎樣才能平分生命?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的給大家講起了這個故事,通過課題的平分二字,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直奔了課文的中心,讓孩子能更好的學習課文。
二、緊扣重點詞語導入
對于這些詞語的選擇與確定,老師必需做全盤的考慮,數量不能多,但必定要精心選擇與部署,而不可隨意,它們既應當涵蓋本課中學生識記較難的詞語,又應當涵蓋關系本課重要內容的詞語。至于具體如何涌現這些詞語,應當因文因班因人而異,可以是朗讀,可以是聽寫,可以是填空,還可以有其它靈活的方式。在講解《桂林山水》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環節,先讓學生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關鍵詞語,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以及在本課中表達的作用,然后我出示了一段話,把關鍵詞語去掉,剩下的文字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關鍵詞語的妙用,體會這些詞語在表情達意的作用,學生能很快判斷出這些詞語能讓表達更具體生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而沒有這些詞語文字就比較枯燥,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很快的找到關鍵詞語并進行賞析,感悟文章主要內容。。
三、抓重點詞語加強語感訓練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地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訓練是語言訓練的基礎,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語感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準確領會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和意。字、詞、句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感訓練正是通過對字、詞、句的正確理解,深入體會而形成的。因此,在進行語感訓練時,首先應注意講清字、詞、句本身,即字面意義;其次是文體意義;再其次是情境意義。
有一天,我媽媽的腳扭傷了,只能在家休養,因為一只腳打著石膏,所以她只能拿著一張椅子撐著走,看上去很累,我讓媽媽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一只手抱著媽媽的腰,這樣走起來就輕松了許多,“你是媽媽的小拐杖!”媽媽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媽媽的房間在我家二樓,每次上下樓都很不方便,得撐著樓梯上下,每次看到媽媽這樣,我都馬上沖上去扶媽媽上下樓。由于行動不便,我又成了媽媽的手,媽媽一有需要,我就會飛也似的沖上樓,滿足媽媽的需要,有一次,我看見媽媽的眼中含著瑩瑩的淚珠,她說:“孩子,你長大了!”成長告訴我,它需要愛,愛你的父母,愛你的老師,愛你的朋友,愛你身邊的所有人。
我不知為什么不喜歡跑步,當我頂著太陽或蒙蒙細雨奔跑時,我好幾次想停下來休息一下,但是堅強使我堅持住,不再懼怕跑步了。成長告訴我,它需要堅強,堅強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因為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當我考試失敗時,我總是傷心極了,但我樂觀的性格使我從失落中解脫出來,迎接下一次的考試。成長告訴我,它需要樂觀,樂觀能使我們從絕望中解脫,對一切有信心。
我不禁感嘆,人生啊,人生,如果缺少了感悟的人生,那還完美嗎?
雛鷹
它,在山的那邊站立著,雙眸里充滿了渴望,參雜了不知所以的倒影。是的,它想飛,想自由地在藍天的照應下翱翔。可是,在羽翼尚未豐滿的那一刻,也無可奈何。
一聲撕心裂肺的鳴叫回蕩在峰巒之間。忽大風起,塵氣茫茫然。雙翅撲騰,擊起偏偏煙塵。
未幾,一聲鳴叫再次響起。然而,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聲中,充滿了喜悅的光芒,包含了如愿以償的釋放。
它拼命揮灑著汗水,在四周堅硬的巖石的包圍中盤旋……它相信在那頂端的云層上,定然可以擁有屬于它自己的整個世界。
抬起頭,細察著那站在朵朵白云上的理想。我也可以站上去?那只雛鷹向我點點頭。
沒錯,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那只鷹兒。
圣蓮
來到了每日必經的池塘,池中的場景,不禁讓我啞然一驚。這時,正是蓮花所盛開的夏季。蓮一朵挨著一朵,猶如墜入凡間的天使。清雅,脫俗。片片花瓣隨風搖曳著,誰又料到,這圣潔的花朵下,卻是毫無生機的污泥。我思考著,那骯臟的污泥怎么能配得上那純凈的蓮?
我開口,“花啊!你怎么就不換個休息的地方?”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個聲音這樣對我說。
如若沒有那污泥的襯托,又怎能突出蓮花的與眾不同?我只能說,好一句“出污泥而不染。”花總是不斷讓自己的花瓣舒展得更加美麗,就算有雨的鞭打和泥的玷污,也不外乎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總是要逐漸完善自己,不管外界的阻撓有多么艱巨,也擋不住從內心幻出的光芒。
疑惑終于煙消云散,張開的嘴角,微微上揚。調整好自身的心態,我再次邁開腳步。
破繭
夜未央,睡意涌上,便趴在了書桌上。這艱苦的學習使我喘不過氣來。放棄吧,放棄吧!有個聲音呼喚著我。皺著眉頭,我來到了一片草坪上。
停下腳步,仔細打量著眼前那一簇白色——那是一只繭,它在顫動著,看來一個絢麗的小生命就要誕生了。我蹲下,想看得更清楚些。
“咔”的一聲,繭破了,隱隱約約可以看見里面的小東西在掙扎著。這應該是它這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候吧!我想。
繭開始劇烈地抖動,我在這劇烈中看到了生的渴望。不一會,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那是一只斷了一邊翅膀的蝴蝶,它努力地撲騰著,可依舊飛不起來。我嘆了口氣,回家去。
第二日,我路過原來的那片草坪。一只低飛的蝴蝶格外引人注意,可就在它離花兒越來越近的時候,它倒下了。但我的心中,早已把這時的美麗銘記。
我呢?我為展翅的那一刻努力著,就算飛不到向往的天空,也留下過瞬間的美麗。不在乎曾經擁有,只在乎那為夢的追求。當那束縛我飛翔的軀殼被擺脫,我就成功了。
深呼吸,張開眼睛,漫長的生活之旅又開始了。我堅信,我也能沖破難道繭的防線……
原來,它只有生命的芳香,沒有屬于生命的堅強。
響晴的天空,毒辣的陽光,稍大一點的我站在草坪上,戴著可愛的遮陽帽,不顧天氣的炎熱。獨自地玩耍著。漸漸地,玩得累了,倦了,我喘著氣兒坐上了草坪旁的長椅。左望望,右望望,忽然看見一株紅艷艷的薔薇在不遠處吟笑。那墨綠的葉,那粗粗的莖,那明亮的花兒,使我眼睛明亮。它就那么旁若無人,肆無忌憚地,開在我的視野里,好像深知自己的嬌艷,所以就愈發美得囂張,美得不可一世。我跑過去,沉醉在薔薇那明麗的色澤,高傲的姿態以及碩大的花蕾中,情不自禁地湊上前去嗅它的芳香,可令我失望的是,如此驕傲的花朵竟然淡而無味。
原來,它只有生命的美麗,沒有屬于生命的內涵。
陰沉的天空,凜冽的寒風,長大了的我奔走與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匆忙緊張。不經意的回眸,我瞧見了墻角凌寒獨開的白梅,視線一下子再也無法移開。我,遠遠地凝望著它,它的高潔,堅強,典雅,在那幽幽的暗香中流動,讓我驚詫。又是一陣寒風呼嘯而過,我瑟縮著,抬頭,卻見那白梅在風中美得愈加驚心動魄。我忽然間回想起了記憶中的那一樹丁香,那一株薔薇。我釋然,我找到了一種無暇的花,它絕不庸俗,絕不低賤。
對你哭。要看你怎樣對待生活,開心過一天,不開心也過一天,為何不
開心而過呢?做人要知足,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過分強壓別人。不然鏡
子就會對你哭!
人,都是自私的,是太過于小心保護自己,使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距離。
軍訓時以為自己堅強了很多,可是發現原來扛著堅強的殼,是那么累!做回自己最重。不要過分偽裝自己,否則非人揭穿后,臺階是很難下的。
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思路。
人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多一個思路,多一個出路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前途。
月亮:
“月亮是我最美麗、最純潔、最干凈的東西。”這句話是贊美月亮最美的話
月亮是每個人的東西,也就是說月亮有千千萬萬個,它活在每個人的心里,每個
人對月亮的評價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在不同的角度看月亮,所以月亮不只一個。
書籍感悟:
1. 書是使人進步的糧食。
2. 書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3. 書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東西。
題外話:
笑話
為朋友兩肋插刀,為美女插兄弟兩刀。
葉圣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上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上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讀了這段話,筆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幫助學生走過這座“橋”呢?驀然回首,思緒已飛向那一個個令人欣喜、激動的瞬間……
[瞬間一]
在教學課文《水》時,當學生讀到“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這句話時,因為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所以筆者請學生去想象,以此拉近他們與文本的距離。原本覺得他們會有困難,可實際情況卻出乎意料――
生:小路上一個農民挑著擔子,步履蹣跚地來到挑水的地方,只見一條二三十米的長隊排在眼前,他無可奈何地走到隊伍的最后面。
生:驕陽似火,土地干裂,村子里的人不顧炎熱,艱難步行了幾個小時,已筋疲力盡,當看到那泉眼里的水越來越少時,他們不禁焦慮起來。(這個學生沒有延續前面學生的想象思路,而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加入了環境描述,這無疑為學生打開了想象的另一扇門。)
生:驕陽似火,土地干裂,巖石在外,窄窄的鄉間小道兩邊幾乎寸草不生,只有幾根被曬干的狗尾巴草可憐兮兮地長在路旁。小道上一個人艱難地挑著水往回走,汗水不停地從他的臉頰上滑落。只見他眉頭緊鎖,不時地用舌頭舔舔自己干裂的嘴唇。(聽到這,有學生覺得對人物的想象還可以更加具體,打動人心,立刻舉手補充。)
[瞬間二]
一次,筆者在學校借班試上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關注威尼斯小艇的樣子及它與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領悟威尼斯游艇是威尼斯的象征這一深刻內涵,在課文上到最后時,筆者請學生為威尼斯這座城市設計一張名片,想想會在名片上畫些什么?題一句怎樣的話?
生:我會在名片上畫上威尼斯的河流,因為它是“水城”,我還會在河兩岸畫上古老的建筑,人們坐在小艇上。他們有的瞇著眼睛愜意地享受著陽光,有的欣賞著美麗的威尼斯城,有的忙著不停地按下照相機的快門。我題的句子是:古老的威尼斯歡迎您!(這名學生在想象中把自己已經獲知的信息進行了組織、加工。)
生:此時此刻,一只威尼斯的小艇正在夜色中緩緩地行駛,我躺在這只小艇上,仰望著滿天的星星,享受著風兒的輕撫,感受著威尼斯這座城市帶來的愜意。名片上我會這樣寫:我在威尼斯的夜色中沉睡。(這名學生的想象把自己對威尼斯夜晚的感受直接表達了出來。)
生:我就畫一只威尼斯的小艇。寫上: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象征。(這名學生讀懂了課文,對文本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到文章的內涵。)
[瞬間三]
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為幫助學生從這句話中更深刻地體會到母親的辛勞,激起他們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筆者請學生進行想象――
生: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許多小動物都跑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只有蟬在樹上高聲叫嚷。母親拉著我,背著妹妹,肩上挑著100多斤重的擔子,豆大的汗珠順著她的臉頰滾落下來。(該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有身臨其境之感。)
生:夏天,傾盆大雨重重地打在樹葉上,也重重地打在母親的身上。母親用雨衣包裹好妹妹,又把僅有的一把傘塞在我的手上,拉看我,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冒著風雨艱難地向上攀登。(這名學生從暴雨這一角度讓我們看到母愛的無私。)
生: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刺骨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大地上只留下母親和我的腳印,只見母親拉著我,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一步一步艱難地攀登。
最后筆者把他們的發言聲情并茂地進行歸納、敘述時,教室里一片寂靜,筆者發現自己競然傾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聲音一母愛無私,我愛母親。
[瞬間四]
第八冊課文《“番茄太陽”》中有一句話:“明明咯咯的笑聲銀鈴樣清脆,一串一串地追著人走。”這句話中“追”字特別耐人尋味,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于是在課堂上,筆者問學生他們是如何理解這個字的意思的?問題提出后,課堂一片沉寂。再次追問,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
生:這個“追”字我讀出了她的快樂、她的樂觀。(為讓學生的感悟更加深刻,于是便啟發學生運用想象幫助理解。)
生:明明咯咯地笑著,她的笑聲傳到路上行人們的耳朵里,行人們不禁停下了自己的腳步,回頭看向女孩,臉上也露出了笑意。
生:明明咯咯地笑著,她把快樂傳染給了每個人,有的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有的原先臉上的不快已經一掃而光,他們都把明明當成快樂的天使。
生:明明咯咯地笑著,她的笑聲傳進了我的耳朵里。我回頭望去,原來是一個美麗的小天使在朝我微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學生的想象已不局限于想象別人,而把自己、作者也帶進了想象。)
課堂瞬間的啟發――想象
看了以上四個課堂瞬間,筆者不禁回憶起了教同樣的文章片段時,學生所呈現出的不一樣的狀態。
當筆者將現在與以往的教學瞬間進行比較時,發現現在的課堂教學瞬間之所以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個重要原因是借助了想象這一手段。這不由讓筆者想起了《莊子》中的一句話:“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最美麗的形象和聲音是看不見、聽不到的,它需要你用心去體驗,而想象讓這種“體驗”更加“美麗”,正如葉圣陶說的那樣:“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想象就是語言文字的全新創造,是思想在無限廣袤的時空中縱橫翱翔的有力翅膀。它可以幫助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與文本、作者對話,加深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說想象是文本體驗的翅膀。
課堂瞬間的思考――想象
在接受美學中,文學文本是一種開放的未完成形態、一種期待形態,其中有許多意義的未定點和空白點,期待著讀者運用想象去將它們具體化、現實化。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學作品,其特有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想象與填補空間。只有通過想象讓作品的意義未定點和空白點得到填充和拓展,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由表及里,更為深刻。這里提到的“深刻”,筆者認為是指運用想象可以使讀者的文本體驗具備“四個度”:更具深度,更具高度,更具廣度,更具溫度。
1.想象讓文本體驗更具深度。“一條直線,坐標也有正負,想象的深度,可以從遠處無盡延伸,也可以從
近處無盡延伸。”這話對課文《水》的教學很有啟發。《水》想表達珍惜水資源的情感,離學生很近,當然這種“近”是一種較為空洞的“近”。而文章所描寫的場景又離學生很遠,只有這兩者之間的調和統一才更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體驗。在仔細聽完學生發言后,我們發現學生的想象大致分為環境想象;遠景想象、近景想象三類。當然,這三類想象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這個片段教學結束后,筆者不但順著他們的想象渲染了氣氛,還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寫作的指導,并在后面的教學中,打消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念頭,與學生共同品讀語言文字,想象語言文字,使學生越學越接近文本,越學越走近作者。
2.想象讓文本體驗更具高度。文本體驗“更具高度”是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不僅要基于文本,還應高于文本。《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關注課文內容,還應讓他們感悟到威尼斯小艇承載著威尼斯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它是威尼斯的象征。這樣的認知高度在本校借班試上中,學生通過想象較好地達到了。后來在其他學校借班上同樣的課文時,筆者也請學生為威尼斯這座城市設計了一張名片,發現后一個班的學生在想象中很少提到威尼斯的小艇。根據想象內容的對比分析,兩個班學生的想象差異主要來源于受多媒體的影響程度及對文本認識的基礎兩個方面。但這兩個班的學生都意識到威尼斯小艇是威尼斯的象征。由此可見,教師希望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所要達到的高度,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可以不著痕跡地達到,雖然想象會因某些原因導致質量的不均衡,但并不會限制他們思維的飛躍。
3.想象讓文本體驗更具廣度。筆者認為所謂的“廣度”一是指參與體驗的學生數量多,二是指學生在文本體驗過程中思維的廣度。《第一次抱母親》中的片段想象讓學生聯系了生活,聯系了自然,拓寬了他們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的情感融入到了語言文字中,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其實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語文知識、課本知識與生活、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利用這樣的聯系,把相關的知識進行有機地融合、延伸,啟發學生進行相關的聯想和想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更好地進行文本體驗的自我構建、自我成長,可以說想象是讓文本體驗更具廣度的手段之一。
4.想象讓文本體驗更具溫度。在文本體驗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的思維呈現停滯狀態,課堂氣氛沉悶。這說明學生在文本體驗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即難點部分。學生運用想象能很好、很快地打破瓶頸,重現文本體驗的溫度。《“番茄太陽”》中的“追”字起先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但通過想象,學生又重新露出了笑臉,這就表明學生對文本體驗的溫度又回來了。溫度是一種學習氛圍,是一種學習態度,它決定了學生課堂學習心理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在學生進行文本體驗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閱讀理解的困難,學生可以通過想象這一學習方式變難為易,讓文本體驗不斷保持溫度。
一、改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已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師生關系也已轉變為新型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過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很遠,而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的親和力增強了,學生也由以前的怕教師轉變為現在的敬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再只考慮自己怎么教,還要考慮學生怎么學,考慮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走下三尺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共同研究問題,一起探討學習,彼此交流思想,互相取長補短。這樣,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本學期,聽了幾節同課題的課,其效果大不一樣。幾位教師同上一節課,其中一位教師儼然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只灌輸給學生文章講的是什么,學生們像容器一樣,根本沒有心靈的體驗,更沒有彼此間的合作與探究。所以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另一位教師則像一個導演,學生在她的眼里像一個個火炬,教師不斷地去點燃他們,引導他們體驗和討論,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一節課下來,學生討論得熱烈充分,問題探究得有深度、有廣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高漲。通過比較,聽課教師才深深地感到,在課堂教學中擺正師生關系有多么重要。
作為教師,我們要蹲下去看學生,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我們要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生活,知道他們喜歡看什么書、喜歡聽什么音樂、喜歡談論什么話題等等,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就會發覺,原來我們的教育教學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協調一致的。
二、更新教學目標
新課程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是發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有機整合。落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盡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把結論和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能和諧發展。教師還要多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經歷積極的情感體驗。
高考語文學科要求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是分六個層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針對性。例如,《祝福》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復習小說的文體知識,包括小說三要素和記敘順序;過程與方法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人物形象,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新課程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心中始終要想著學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人的發展是設置目標的依據,我們的教學只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體驗,才是可持續的、有遠見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
曾經,德國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國基礎教育時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的教師真能講,中國的學生真能考!”這也許就是對中國傳統課堂教學最恰當的概括。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沉悶、死寂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則聽得異常乏味。恩格斯說:“思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新課程的課堂較之傳統課堂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給思維的“活”提供了條件,學生得到了解放,教材、教學過程和教學時空都變得開放了。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課堂教學中學生被賦予了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疑、批判教師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觀點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鄉的變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小學生上網利與弊小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盛夏的陽光真像火燙的辣椒水,坦蕩蕩的街上,沒有一塊蔭涼地。雄壯巍峨的山峰被夏日的驕陽鍍上了一層金色,更顯得峻峭,壯觀!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4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大紀元
秋雨洗刷過的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藍碧透。朵朵白云猶如起航的輕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飄浮著。看他年紀不過二十來歲,臉色蒼白,像沒有睡好覺似的皮泡臉腫。他老是皺著眉頭,不大說話。笑紋幾乎在他的臉上是絕了跡似的。他穿著一個褪了色的藍布大褂,好像永遠是穿著這么一個一樣。清瘦的下巴殼,亮聳的肩膀,顯得很沒生氣。喜歡的歷史人物,給孔子的一封
實踐中感悟,反思中成長
剡山小學六(4)班胡志彬指導老師:周幼紅
大家好,我是五(4)班的胡志彬。我在母校的事情和實踐活動都記的非常清楚,在記憶中我最好的實踐活動是體育和信息技術。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些實踐活動,我的事情多的數也數不過來,壞的事有:罰站的等。悠閑的事有:玩游戲的、看書的等。好的事只有實踐活動了。好的事情我就講信息技術的教育吧。在電腦課上,(也就是信息技術課上。)大家都是開心,大家都很快的走到電腦教室,等待電腦老師,到了之后就可以做作業啊,在電腦課上,我學會了許多的本領:我學回了如何把2張圖片和在一起、把一張模糊的圖片變成清晰的圖片等我學會了許多的本領和知識,感悟了一些團體的精神。這就是我從實踐中感悟出來的。
在反思中成長的事情就是在教室外面罰站,事情是這樣的。在教室里,有許多的同學在看教科書,我往外面看了一下高年級的同學打籃球 (當時沒有發現老師用一雙雪亮的眼睛正在死死的盯著我。),忽然,一聲下落,把我罰到外罰站著,過了一段的時間,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就自己自覺的走了進來,進來后我就自己反思,反思出了一個道理:“在上課的時候不能開小差,開小差之后,要自己要馬上知道自己在開小差,馬上會到專心的課堂里上課。”之后就在自己的心里深深的印下了。(以下的就是我四年級的實踐活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