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動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重視學習目的教育,誘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tài)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fā)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動機。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
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獲得優(yōu)良的成績。
二、發(fā)揮情感的積極作用,強化學習興趣和信心。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數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發(fā)掘情感的積極因素,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滿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
2.正確評價學生。
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情緒、心境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發(fā)言,當他們的某個思路或計算方法被老師肯定后,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反復鉆研、探討,可見教師正確的評價也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
美國電影《師生情》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白人教師到黑人社區(qū)任教小學一年級,在第一節(jié)數學課中老師伸出五個手指問其中一名黑人孩子,"這是幾個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個。”老師沒有指責他說錯了,而是高興地大聲贊道:“你真利害,還差兩個你就數對了。”教師一句贊賞的話,就緩和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見,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不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還要承認學生數學學習的個體差異,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每一進步。
例如有的學生用課余時間完成了書上帶*的習題或思考題,就及時在課堂上表揚鼓勵,稱贊他們愛學習,能自覺學習。學習較差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沒有信心,沒有動力,教師不要過多的指責他們不努力、不認真學,對他們既要曉之以理,更要注意發(fā)現他們的微小進步,予以鼓勵,如告訴他們“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斷努力,一定會學得很出色。”只有進行正確、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學生從評價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進。
3.成功是最好的激勵。
學習成功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掌握數學知識后的愉快情緒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激勵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當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特別是后進學生容易自暴自棄、泄氣自卑,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點撥、誘導,如畫出線段圖幫助他們理解應用題、讓他們換句話說說理解題意、舉個例試試等,半扶半放地讓他們自己去走向成功。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各種具有啟發(fā)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
關鍵詞:中學生 化學 學習動機 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化學學習興趣不高和成績不高的前提下,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在對其原因的分析基礎上,從利用實驗,激發(fā)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精心設計學案、創(chuàng)設問題;從教學手段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習題的處理;第二課堂開展五個方面,就如何激發(fā)中學生化學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進行了論述。
一、分析學生興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義務教務的基礎上,初中化學只有50分,課本知識簡單,內容涉及面廣,但又缺乏體系。使得許多初中畢業(yè)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適應。根據教學經驗和調查分析:
1.長期以來,受教師觀念的影響和中考的沖擊,在畢業(yè)班的教學突出表現為應試味道太濃,探究實驗的時間無法得到保障,實驗教學開展面臨許多困難,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無趣激發(fā),無思維碰撞" 的課自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長此下去,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又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初中化學知識簡單,內容廣博,但缺乏形成體系,分值也少,學生重視度不夠,使得許多學生,基礎不好。
3、高中課改的全面推行,面對新課改知識面廣,教學進度快,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
4、高中作業(yè)量加大,難度也加大學生不適應。
二、結合本學科實際實施可行的調動興趣的方案
1、利用實驗,激發(fā)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知識和實驗技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學生對化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如何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我的具體做法是:
(1)創(chuàng)造條件把教材中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以增強學生動手機會。
(2)把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如膽礬受熱分解的實驗,先可提出“結晶水合物受熱穩(wěn)定嗎?加熱膽礬可觀察到哪些現象?”的思考題,教師提供必要的儀器和藥品,使學生在探索中會發(fā)現結晶水合物受熱不穩(wěn)定,藍色膽礬晶體受熱生成白色硫酸銅粉末;殘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黃色雜質;試管口流出的液體顯淺蘭色等。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得出結論,就會收到比驗證性實驗好得多的效果。
(3)盡可能讓學生參加演示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在講臺上演示。只有充分讓學生自己動手,暴露問題,糾正和解決問題,才可使學生充分掌握知識。
(4)可以補充和創(chuàng)造實驗,增加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使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生動的實驗教學,嚴密的邏輯系列,不斷讓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學生的情緒就會步步高漲,興趣就會充分激發(fā)。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精心設計學案、創(chuàng)設問題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就應備好學生,如本課所涉及的問題學生知道多少?學生的難點在哪里?講課中學生可能遇到什么問題?哪些問題需學生自主學習?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可仔細分析學生的認識水平,結合學生的實際,按自己設想,進行教材結構的重組,精心設計一個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可以補充一些材料,擬成一個個的問題鏈,使學生的認識與問題發(fā)生作用,并有針對的精選習題等,并將它印發(fā)給學生,上課時引導學生完成,這樣會留給學生第一手資料,同時節(jié)約了學生上課記筆記的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在學案的設計方面,我們組的王芳、王佳老師做到也非常好,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3、從教學手段上――計算機輔助教學
(1).直觀性好,變抽象為具體
化學教學中微觀和抽象的內容較多,像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電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較抽象,單憑教師在課堂上口頭講述,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思維加工過程才能獲得知識。利用圖形、動畫、音效等各種媒體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生動地模擬和再現物質微觀的結構、狀態(tài)和變化過程。“百聞不如一見”,電教媒體的直觀性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避免了學生由于對知識難以理解而產生厭學情緒。
(2).模擬或再現化學實驗
計算機模擬化學實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模擬錯誤操作。例如,酒精燈、試管的錯誤使用方法;稀釋濃硫酸的錯誤操作;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中,試管口向上傾斜以及結束實驗時,先熄滅酒精燈再撤導管的錯誤操作,通過電腦動畫模擬演示錯誤操作帶來的后果,不但節(jié)約實驗用品,而且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輕松地達到教學目的。二是嚴重污染環(huán)境,易使人中毒的實驗。例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既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又可以避免對師生身體的損害。三是能夠展示一些實驗的本質。
(3)加大教學密度,開拓學生視野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總之,電腦多媒體網絡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畫面、巧妙的鏈接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強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學的魅力,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好這一現代教育技術,則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學課的教學效率,使化學教學更加有聲色,讓學生更加熱愛化學,使教師能更好地展現自我。
4、習題的處理
(1)超前備題
學校的計劃有時會有一定的變化性,比如:召開教大工會、黨員會、教研組會、以及年級組會等。這時學生需要自習,在其他學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我會抓住時機下發(fā)提前備好的習題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說為該學科爭的了練習時間。
(2)分散處理法;
我們化學教輔是世紀金榜,我會在講每一單元前把該部分習題做完,并進行歸類分散到每節(jié)課里,以備在講該部分內容時穿去。這樣我覺得教學很輕松,無形在習題訓練為課余節(jié)約了時間,進而增大了練習量,是訓練非常到位。
(3)上課嚴要求,下課勤檢查
用我們校長常講的一句話“守好自己的陣地”。為了守好自己的陣地,我上課決不容許學生干其它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一旦發(fā)現一定嚴格處理,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課不能也不敢做別的。課后作業(yè)要勤檢查,把作業(yè)落在實處。
(4)習題后記錄
在每講完一部分習題后,我會把學生做錯多的和一些比較重要的習題抄于教案紙上,過一段時間印發(fā)給學生重新練習,檢測學生是否對疑難點搞懂。
這樣也是對教學的第一反饋資料,使我能對癥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結合本學科特點和學校的實際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學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據已學過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學,在學習之前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進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機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簡易滅火器;制作簡易濾水儀器;制作酒精檢測儀器等。這樣可彌補教學教具上的不足,讓學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師用小組制作的儀器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回感到興奮和自豪。
(2)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可給學生一些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進行化學實驗的操作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踐的體驗中,更自覺地加深或拓寬與化學相關的知識學習,加深對化學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的選擇就是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然后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運用到自己所學到的化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實驗得出研究結果,他們將會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就更加培養(yǎng)了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是以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通過提出問題,查找資料,動手做實驗,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創(chuàng)新設計,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自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教師的追隨者,我在教學中只是個參謀,我讓學生真正主動參與,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過程養(yǎng)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了學生正確的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生學會了怎樣學習化學這門學科。
(3)將家庭實驗引入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欲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設計;興趣;積極性
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沒有壓力,依賴性強,做事無目標;社會環(huán)境復雜,各種因素的誘惑、影響很大,也使得學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中讓學生體會化學之美,化學之奇,化學之無處不在,化學知識應用于我們生活、生產、國防、科技等方方面面。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由于化學知識點的繁多,需要理解、記憶的知識量大,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選擇方法不當,往往對很多知識理解、認識不充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許多職校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沒有打開學習的大門,學習效率極差。久而久之他們逐漸對于這門課程缺乏了興趣,怎樣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呢?現在談談本人的做法: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積極參與的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生發(fā)學習熱情,并能激發(fā)學生積極而持久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促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1.理論聯系實際,誘發(fā)學習興趣。
現代化學正在幫助人類更好地解決能源、農業(yè)、環(huán)保、醫(yī)療、交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化學教學要挖掘教學內容與材料、能源、環(huán)保、生命、農業(yè)等科學的聯系,最近溫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就闡述了這些熱點內容,以此為契機,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2.設計趣味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化學趣味實驗能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趣味實驗的設計常兩種途徑:(1)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如將CO與NOH的反應改為“變色噴泉”。(2)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如介紹濃HSO的脫水性時增加“黑色面包”實驗。
3.揭示化學之美,鞏固學習興趣。
以化學所固有的和諧美去感染學生,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使學生保持對化學的興趣。如氨氣急劇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會變成紅色的噴泉;鐵絲燃燒的反應火星四射……這些神奇美妙的化學現象能喚起學生探索化學美的求知欲望,強化他們萌動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興趣沿著有趣、樂趣向志趣的方向發(fā)展。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1.指導學生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明確閱讀的目的要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教給學生“非看書不可,看書非鉆研不可”的學習方法。
2.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膽地去猜想。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如生石灰“煮”雞蛋,自制指示劑等。教師還應結合生活事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學。學習滅火方法后,教師介紹火災中的自救措施及氯氣泄漏等緊急事故中的正確逃生方法等。
3.組織學生討論。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之間爭論,可使學生從中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教師可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并進行討論,然后讓他們在熱烈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得出結論。
4.引導學生總結。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挖掘各章節(jié)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梳理和歸納。如對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等分析比較,可得出部分相似的性質原理。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演示實驗的趣味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
化學實驗本身就充滿了一定的新奇性,可以充分挖掘實驗本身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讓學生親自實驗就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探究知識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實驗設計 要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直觀、新鮮、神奇。例如,在講酸堿指示劑變色的實驗時,堿可使無色的酚酞變紅色,學生看到這神奇的變色,一定會興趣十足,補充:若再加一些酸,紅色又消失了,再加堿又變紅色。如此反復的實驗內容,可使學生不拘泥于狹小的知識點,從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
2.注重實驗操作化學藥品中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蝕性的藥品很多,因此化學實驗的操作就其一定的規(guī)范性,否則影響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甚至發(fā)生實驗事故。為了喚起學生的興趣,在實驗操作規(guī)范性的同時注重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不至于枯燥。如:讓學生自己上講臺做演示實驗,實驗后老師總結學生操作的失誤和錯誤之處。由學生來完成演示實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其真正進入探索學習的氛圍之中去。
3.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把課本中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適當增加分組實驗的次數。此外要重視實驗習題的教學。實驗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設計方案到實施,最后形成結論等經歷幾個階段,且學生對親自設計方案并實施的實驗操作更精確,觀察更細致,參與的意識更強烈。讓學生掌握與實驗成功有關的條件和關鍵,在獨立成功地完成實驗時會對自己信心倍增,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學充滿趣味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從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入手,注重在課堂教學之中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學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要使其克服自身的學習惰性,完全可以通過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去抓住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煥發(fā)出學習的激情。
1.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實驗探究中,學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這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和超越。教師應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充分信任、尊重、愛護他們,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堅定他們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2.新課導入的趣味性導入的設計的目的是承上啟下,連接舊知識,自然引出新知識。如果能夠使導入具備一定的趣味性,還會更加深入地引發(fā)出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列舉身邊的現象,如衣服沾上油漬如何去除、足球運動員碰撞倒地后噴了一些霧狀的物質就可以繼續(xù)踢球,這是什么呢?通過簡單的問題就可把學生帶入到幻想的世界,發(fā)揮其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喚起了深入學習的好奇心。
3.新穎的教學方法化學原理和計算顯得枯燥乏味,教師根據教學的特點,可采取諸如對比論訴法、對抗賽法、化學游戲法等多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這些方法都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普遍感到棘手的問題,如:選擇合適的儀器裝置制備某種物質或除去雜質,可充分利用電腦技術,做成課件,不僅形象直觀,活躍了課堂氣氛,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危險的化學實驗,可通過多媒體制作成動畫,使學生在好奇地觀看動畫過程之中十分形象、直觀地體會實驗的過程,感覺實驗的劇烈程度,感受實驗的危險性。
5.化學史中的趣味性發(fā)現的介紹 一味接受的同時也會日益磨滅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如講解酸堿指示劑時就可以介紹波義耳對石蕊的發(fā)現。通過故事,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勵學生大膽自主地去創(chuàng)造、去探索很有鼓勵作用,使學生意識到,一些偉大的發(fā)現總是在平淡的學習探索之中造就,并不是十分遙不可及的事。
6.及時介紹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化學 學生來到學校目的是學以致用。在教授課本知識之外,及時地介紹一些生活中的有關化學知識,如介紹:粗鹽和精鹽的差別、鐵生銹的條件及預防、各種化肥的正確使用等。通過利用生活、生產的知識學習的對象,聯系到教學中,也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化學的本質。
7.注重知識回爐 走校企結合的道路,在實踐的需求下再到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也可以分等級來決定理論知識應掌握的多少。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好的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總之,課堂教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的,在教學之中我們可以去探索運用多種方法,積極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化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積極性。通過化學實驗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參與探索,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化學課堂中來,感覺課堂學習的輕松和自由。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去驗證課堂教學的結論,探索和發(fā)現其中的問題,獨自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真正使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增進學習興趣。因此要注意在課堂上時刻能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以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興趣的課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課。
參考文獻:
[1] 邵 平.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09年第22期
[2] 田家慶.《新校園》理論版2010年第1期
[3] 雷敏.李巧玲.談如何在中職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年第16期
[4]楊文鋒. 培養(yǎng)化學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中外教學研究.2006年第5期
2·在家中和學校把舊、廢報紙雜志、空瓶子等回收,賣給垃圾站,所獲錢捐給福利院等慈善機構。
3·用自己的行動來演繹雷峰事跡。
4.朗誦雷鋒光輝事跡和精神。
5·看有關雷峰的書,如:《雷鋒日記》,《雷鋒的故事》,并寫出讀后感。
6·幫助我們班的唐澤方,張紀龍等。
7·把貼在公共場所的小廣告都撕掉。
8·開展以學習雷峰的主題班會。
9·學習雷鋒的自力更生。
10·做好事后開展一個班會,來討論最近做好事的感受,并寫出感受作文。
11·組織一些同學到附近的社區(qū)去義務勞動。
12·利用周末時間和節(jié)假日去看望,慰問空巢老人。
13·謙讓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如有發(fā)現隨意扔垃圾,打架等不良行為,應加以勸阻并對其進行教育。
14·好好學習,養(yǎng)成愛看書,看好事的習慣。
15·自己約束自己,犯錯了學會自我批評。
當今世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并面臨著“全球化”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非再生性資源消耗失控、人口膨脹、生態(tài)失衡、經濟與社會等等諸多現象。這些問題皆具備跨學科的綜合性質。學校是聯系學生和社會的橋梁,學校教育不可以對這些問題漠不關心。將教育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求得解決的方法是把有關社會問題的知識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因此各國均倡導綜合性學習。
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不僅僅是綜合性學習內容的研究,同時也是涉及學習理念、學習活動方式、學習管理及評價等在內的系統(tǒng)化研究。從本質上來說,綜合性學習包括目標、內容、策略、活動、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筆者認為,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能否實現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使學生掌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對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研究將成為未來綜合性學習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
同時,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為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和支持。
從教學設計理論的觀點來看,由于受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教學設計的內涵由教學活動設計的理念,轉向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沒有系統(tǒng)的活動設計,綜合性學習也就無法順利實施,也無法取得好的效果。據調查研究發(fā)現,目前我國對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剛剛起步,筆者在此提出問題,拋磚引玉,期待廣大學者專家們共同對其進行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伴隨著綜合性學習而產生的,20世紀以來綜合性學習逐漸受到各國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具有綜合能力人才的培養(yǎng)被提到各國教育議程上來,各國都制訂了相應政策、措施和計劃大力倡導綜合性學習。
日本自1971年中央教育審議會咨詢報告提出教學觀念的轉變,即從偏重知識教學向突出學生自學、自我思考教育目標的轉變。到目前逐漸研究、實驗發(fā)展出一種日本獨特的教育方式——綜合性學習。為了實現“生存力”的培養(yǎng)目標,在教學活動方式上突出了主體性的、探究性的問題解決學習,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的規(guī)律,采取不同形式的問題解決學習,是當前日本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本方式。
美國在這方面也有比較突出的研究。其中“探究學習”和“發(fā)現學習”就是針對理科教學提出來的。探究學習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掀起的“教育現代化運動”中提出的主張,這個主張與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一樣,要求在學校教育中反映現代科學的成果和方法,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杜威認為應該在活動中設計問題,讓兒童去探究以前從來沒有接觸到過的問題而使兒童的思維到達一個新的境界,使兒童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后,不僅獲得了有關該問題的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思維的策略。他研究了人的思維,并據此提出了思維五步說,作為活動課程設計和兒童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即按照暗示,問題,假設,推理,經驗這五步來設計活動課和指導兒童,只有這樣,兒童的探究能力才能獲得發(fā)展。
從國外不同國家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實際來看,雖然對綜合性學習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對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主要集中在:
綜合性學習活動方式、學習形式靈活多樣。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問題解決學習、設計學習、體驗的實踐的學習、合作學習、以及信息處理的學習。在學習形式上有小組學習、同年齡段的集體學習和跨年齡段的集體學習。
信息技術應用于綜合性學習已成為共識。信息技術已作為必備工具,來幫助學生搜集信息、建構數據和事件模型。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進行如與科學、技術、社會等相關的課題學習活動過程中,可以掌握多種實踐技能。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存在著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相類似的學習活動形式。如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出現的“課外活動小組”和“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活動,以及目前正處于實驗當中的“研究型課程”與各種活動課程。這些活動從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部分過程,為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提供了經驗,為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80年代后期,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等地已分別在點和面上進行了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例如,上海市有人提出跨學科課程計劃模式。這種模式包括兩種組織方式:一是以某一學科為主開展的跨學科活動或教學;二是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開展的跨學科活動或教學。認為“跨學科課程計劃的潛在特質是綜合學習與綜合課程的交互推進”。
90年代初期,活動課程被首次正式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我國中小學長期實行的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單一課程結構由此得到根本改觀,活動課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活動課程的普遍開設,為廣大中小學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因此受到了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廣泛歡迎。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驗是90年代中小學課程改革中最活躍、最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一個領域,對課程改革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我國在90年代開設的活動類課程,部分地區(qū)和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學、自主學習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的“綜合實踐活動”。都充分說明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我國得到日益廣泛的重視。
三、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特征
綜合性學習活動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1.活動方式的綜合性和多樣性
這里所提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是指為實現某一(或某些)綜合性學習目標、完成某一綜合性學習主題(或課題)往往采用多種相關的活動及其方法,這些活動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綜合的。而且,綜合性學習活動打破學科之間學習活動的界限,加強學科間學習活動的橫向聯系,注重學科學習活動與社會、生活實踐的結合。
2.活動空間的廣闊性
綜合性學習活動范圍的廣闊性,決定了其學習環(huán)境擴大化的特點。它不可能局限在狹窄、封閉的教室空間范圍內開展活動,而是需要在廣闊的、開放性的真實空間范圍內進行。
3.活動時間的靈活性
根據綜合性學習的特點,需要柔軟而彈性的安排學習活動時間。應該是由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來決定教學時間,而不是由教學時間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應考慮由學生們來支配綜合性學習活動時間,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學校在安排時間時要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特點,并根據學習內容的要求確定不同單元學習時間的長短。轉貼于
4.活動過程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
與各門學科學習活動相比較,綜合性學習活動不是以掌握系統(tǒng)化的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性能力為主要目的。在學科課程中,各種學習活動如練習、操作,甚至實踐,都難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科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但綜合性學習活動則鼓勵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全面認識同一事物,鼓勵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此外,綜合性學習活動認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活動的意義在于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5.活動的主題性
綜合性學習活動并不是盲目的、無序的活動。通過實踐研究表明,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需要緊緊圍繞某一主題,或稱為課題。目前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大都采取主題的形式,如以概念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以方法為中心、以過程為中心等等。主題性的強弱將直接影響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效率。主題性越強,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目標就越明確,效率就越高,效果也就越好。
6.活動的實踐性和社會性
當前,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要采取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活動,對課堂教學空間和教材加以拓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fā)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qū)服務以及勞動和技術實踐等作為重要的發(fā)展性教育活動。在這些學習活動中,注重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發(fā)展實踐能力。
7.活動組織的彈性
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要考慮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這兩方面反映了新的“個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過個人與共生之間關系的建立,使學生確立具有個性的自我,以及通過個人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關系。以這種模式進行組織學習活動,主要采取的是“個別學習活動”、“小組學習活動”和“全體學習活動”的方式。
此外,各地和各個學校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主設計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8.活動指導的協作性
綜合性學習從體現學生個性、個別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強調多個教師之間的相互協作,從而分擔不同的教學指導任務,為此人們提出了TT(合作教學)的指導體制。這樣,可以滿足學習活動特點需要,適應個別差異,擴大協力指導范圍。
四、信息化環(huán)境下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
(一)設計基礎——活動教學
活動教學思想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最初提出的活動教學,是反對摧殘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強制性教學,反對純書本學習,提出尊重兒童的個性,主張讓兒童通過觀察、考察、游戲和勞動等活動來理解事物、獲取經驗。其后盧梭、裴斯塔羅齊、福祿貝爾、杜威、皮亞杰推動了活動教學思想的發(fā)展。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開展的“生活教育”和陳鶴琴先生的“活動教育”實驗為活動育人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發(fā)展到現在,新型的活動教學是對包括杜威“做中學”在內的各種活動教學的揚棄和發(fā)展,它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為核心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以活動促發(fā)展”是活動教學的靈魂,重視活動的價值和活動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
(二)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流程
我們在實驗學校開展綜合性學習已經有一年多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實踐,在對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從教師開展活動教學的角度初步構想出如圖所示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流程。我們按照時間和空間兩個緯度對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設計。時間上將活動的設計分為三步:活動準備階段,活動實施階段,活動結題階段;空間上從不同角度對活動進行設計,包括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和信息化環(huán)境下師生交互的活動。這樣便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在平面上拆分為九塊,每一塊又包含各自對應的子活動序列。這種方法便于中小學開展綜合性學習時進行操作。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學習行為模式;學生管理;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校的擴招,藝術類的學生在高校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受專業(yè)特點的影響,他們接受的教育與管理同普通文化課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藝術類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素質培養(yǎng),但是也導致他們組織紀律性不強,文化基礎薄弱,學風不濃,而學風問題直接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每一所高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藝術類學生的學風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和高校工作者普遍關注的熱點。
學習行為模式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個人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學習行為習慣,這些學習行為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該項研究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的方法,以動畫專業(yè)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同時對其他專業(yè)學生采取抽樣調查法,分析藝術類動畫專業(yè)學生學習行為特點,探討科學、合理、健康的學習行為模式,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生管理提供依據。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該項調查共發(fā)放問卷份,回收有效問卷927份,其中藝術類學生367份,普通文化生560份。問卷設計35題,其中開放性問題2題。通過問卷分析我們得出:
(一)藝術類學生對專業(yè)的喜好程度比較低
在回收的927份有效問卷中,只有19.3%的學生喜歡自己的專業(yè),而普通文化生對專業(yè)的喜好程度達到37.6%。藝術類學生對專業(yè)的喜歡程度不如普通文化課學生喜歡程度高,他們大部分是為考上大學才學習藝術類專業(yè),而普通文化生大部分是在高考之后進行了多方面的了解,根據自己的分數喜好報考的專業(yè)。
(二)日常課堂學習藝術類學生不如普通文化生認真
在被調查的學生當中,問及上專業(yè)課時的課堂狀態(tài)時,超過一半的藝術類學生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干,而不是認真聽講或者看書,而普通文化課學生只有20%多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藝術類學生的課堂學習態(tài)度的不認真和不積極顯得尤為普遍。
(三)藝術類學生學習無計劃性或計劃性不強
在調查的問卷結果分析中,問及“你是否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時,藝術類大學生從不制訂和按照課表學習的同學占到了62.8%,而在普通文化課學生中僅僅只占33.3%,這說明藝術類學生計劃性缺乏,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
(四)藝術類學生更普遍關注項目實踐和自主學習
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在“你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中”藝術類學生普遍選擇自主學習和項目實踐,兩者所占比率達到68%,而普通文化生則選擇了合作學習和老師講解。可見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不較強,更注重于學習的自獲得。
(五)雙方學生普遍關注專業(yè)的發(fā)展前途和經濟收入
調查顯示,不論是藝術類學生還是普通文化生,對專業(yè)的興趣影響因素都是專業(yè)發(fā)展前途和能帶來的經濟收入。在影響專業(yè)興趣的發(fā)展前途、個人興趣、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四個主要因素中,超過70%的學生都選擇了這兩項。可見,現在社會影響專業(yè)選擇的方面,大家更注重功利性因素。
三、對策建議
(一)做好新生入學及日常教育工作,穩(wěn)定學生的專業(yè)思想
學生的專業(yè)思想穩(wěn)定與否是決定學風好壞的重要因素。熱愛專業(yè),有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反之,學習積極性就低,甚至根本沒有積極性。因此,為了穩(wěn)定學生的專業(yè)思想,在新生入校之初,就要及時向學生進行專業(yè)認知教育,將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都詳盡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全面了解這些情況,及時實現學生的角色轉換。其次,輔導員班主任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做好學生和專業(yè)教師之間的溝通,多了解收集學生專業(yè)學習方面的問題,及時向任課教師反映情況,充分發(fā)揮日常教學每個專業(yè)教師對學生的專業(yè)引導和教育,穩(wěn)定乃至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加強學生的紀律性養(yǎng)成
藝術類學生由于高中時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組織紀律性差于普通文化生,自制能力也比較差。尤其是升入大學以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占據了主要地位,這更不利于藝術類學生的紀律性養(yǎng)成。因此,在藝術類學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因勢利導,充分尊重并發(fā)揮藝術類學生的個性,合理的運用獎懲制度達到規(guī)范行為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目的。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不能單純的采取嚴加管理的辦法約束他們的行為要多加疏導,給他們一定的可以施展才華的時間和空間。與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用情感人,用理服人,用行動感化并帶動他們,從而朝著良好的組織紀律性養(yǎng)成邁進。
(三)加強專業(yè)師資和配置,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興趣
專業(yè)師資既包括教師方面的師資,也包括各類實驗設施的配置。由于藝術專業(yè)的特殊性,對老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教師除具體基礎的理論知識外,更需要具備強大的實踐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學生在專業(yè)學習時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一個好的老師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專業(yè)學習的熱情,反之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專業(yè)熱情,因此,教師的配備至關重要。除了軟條件,相關的硬件設施學校也要考慮到。藝術類學生專業(yè)所需的各類硬件設施必須具備方能滿足專業(yè)學習的需要。學校在這方面需要加大資金支持,提供配置齊全的各類硬件設施。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藝術類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校園文化是學校學風的一個重要體現。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塑造學校良好的學風至關重要。對于藝術類學生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凸顯出專業(yè)特色,要能充分發(fā)揮藝術類學生的專業(yè)特長,讓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充分展現和提升。因此,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各類活動都要堅持一個思路,即學生活動要盡量結合專業(yè)。例如可以為藝術類學生舉辦相關作品展,鼓勵學生舉辦個展,為他們設立作品展廳,這樣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空間;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臺,共創(chuàng)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總之,藝術類學生的學習行為模式與普通文化生的學習行為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但也有相似之處。如何把這種特殊性與普遍性融合起來,找出一種合理、有效的方法來進行藝術類學生的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學生管理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作為藝術生本身,也要意識到這種差別性,正視社會的偏見,端正自己的思想,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大學校園乃至社會上發(fā)揮自己的一己之長。
參考文獻:
[1]林云、梁雄軍.大學生學習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2卷第3期
[2]薛深.網絡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探討.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06年第4期 總第106期
[3]袁曦.社會轉型條件下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中國市場》.2007年第1期
[4]基于內省分析法的大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 2008(12)
[5]蔣蕙.淺談新時期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教育與管理. 《華章》. 2010(12)
作者簡介:
摘要:學習動機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問卷調查基礎上,分析了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在年齡、性別方面的差異,討論了語言水平與漢語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的關系。結果表明,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較傾向于工具型動機,外在壓力動機表現很弱,但不同年齡、性別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關鍵詞:學習動機 哈薩克斯坦
學習動機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態(tài)度影響學習動機,二者與語言水平關系密切。國際上對第二語言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Gardner和Lambert提出兩種不同的語言學習動機,即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1]。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不乏針對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研究 ,亦有不少針對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研究[2,3],但目前尚未見到對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進行研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式,抽取了40名蘭州大學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男15人,女25人)年齡從17歲到32歲;學習漢語時間從1個月到8年不等;有HSK成績的占87.5%。
問卷的設計采用7級利克特量表的形式[1],每個問題的選項都采用七級計分;問卷包括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外在壓力動機和漢語學習態(tài)度等調查內容,共計27道題目。
2、數據收集與整理
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實際發(fā)給受訪者的問卷中,沒有對問題進行分類,只是將全部問題列出,以隨機方式排列。在數據的處理過程中,首先,對收集的有效問卷進行編號,然后按照問卷編號逐項統(tǒng)計,最后運用Microsoft Excel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結果與討論
3.1哈薩克斯坦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差異性分析
(一)漢語學習動機的年齡差異性
本次受訪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年齡集中在23~24歲(20人),占50%;21~22歲(9人)占22.5%;25歲以上(8人)占8%;20歲以下(3人)占7.5%。由于20歲以下的人數較少,不具有代表性,不做統(tǒng)計,只統(tǒng)計21~22歲、23~24歲、25歲以上三個年齡段。
21~22歲的不同學習動機統(tǒng)計得分平均值存在一定差距,融入型動機得分要高于工具型動機得分,說明該年齡段哈薩克斯坦來華留學生學習動機主要表現為“融入型動機”;23~24歲的留學生不同學習動機問題平均得分則較為接近,該年齡段的留學生學習動機表現為“均衡型動機”;25歲以上留學生不同學習動機得分均值具有明顯差距,該年齡段的留學生更多的是表現為“工具型動機”。外在壓力動機在各年齡段表現的并不明顯,不具有區(qū)分度。
(二)漢語學習動機的性別差異性
從統(tǒng)計得分可知,男生的工具型學習動機要比融入型學習動機的影響強,他們的學習目的明確,對語言學習也很感興趣,希望能多掌握一門語言,期望將來可以更好地為哈薩克斯坦的富強盡力。
Harris(1998)認為女性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通常表現出更強的學習動機和更積極的態(tài)度,她們對目標語言及文化表現出更高的興趣[4]。哈薩克斯坦留學生中女生的漢語學習動機傾向于融入型動機,希望能用漢語與說漢語的人交流,讓自己更加博學,從而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三)學習動機與語言水平的關系
本次調查用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的HSK成績來代表語言水平。本文分四類統(tǒng)計不同語言水平下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即HSK-0(無成績者)、HSK-4、HSK-5、HSK-6,三級由于人數較少,不予統(tǒng)計。
總之,沒有通過或參加HSK考試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更傾向于工具型動機,而且外在壓力動機表現的更明顯;對于有HSK成績的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基本相當,外在壓力動機表現的并不明顯,其中通過HSK四級的留學生工具型動機相對較強,通過五級的表現為均衡型動機,通過六級的則融入型動機相對較強。
3.2 哈薩克斯坦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態(tài)度差異性分析
(一)漢語學習態(tài)度的年齡差異性
學習態(tài)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較明顯的差異,本文考察了哈薩克斯坦留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漢語學習態(tài)度。不同年齡段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在漢語學習態(tài)度方面明顯不同,年輕者課堂表現更專注、更主動,年長者課后表現更積極、更認真。23歲以上的留學生,21~22歲留學生的課堂表現更積極、主動,而他們的課后表現則落后于23歲以上的留學生。
(二)漢語學習態(tài)度的性別差異性
整體而言,哈薩克斯坦男學生的漢語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明顯高于女生。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男生的漢語學習動機主要表現為“工具型動機”,因為他們目標明確,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就表現的更專注、更認真。而女生的漢語學習動機主要表現為“融入型動機”,她們更注重實際的社會交流互動,課堂上的表現并不是她們最佳的社會“融入”選擇。
(三)學習態(tài)度與語言水平的關系
語言學習水平高低與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存在一定的關系。沒有HSK成績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課堂內外學習態(tài)度均不及有HSK成績的學生,這與初學者漢語學習相對吃力有關。對于通過HSK四級的留學生而言,其漢語學習態(tài)度得分均值普遍較高,這與HSK四級考察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可以用漢語就較廣泛領域的話題進行談論,比較流利地與漢語為母語者進行交流,可以說他們的漢語應用水平已“上得廳堂”,因而學習起來就表現的更為主動、積極、認真。
4、結論
總之,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較傾向于工具型動機,外在壓力動機則很弱。21~22歲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表現為融入型動機;23~24歲學生的學習動機表現為均衡型動機;25歲以上學生則更多的是表現為工具型動機。男生的漢語學習動機表現為工具型動機,女生則更加傾向于融入型動機。
不同年齡段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態(tài)度存在差異,年輕者課堂表現更專注、更主動,年長者課后表現則更積極、認真;在性別方面,男生的漢語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明顯高于女生。
囿于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只調查了蘭州大學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僅獲得了40份問卷樣本,這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對數據的挖掘尚不夠深入,這也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1]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2.
[2]周殿生,二語選擇背景與發(fā)展型語言學習動機——以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為例[J].新疆.
大學學報,2010,(6):28-29.
關鍵詞: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創(chuàng)新性學習模式;實踐
一、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模式分析
1.學生應在教師項目教學模式下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
項目教學是當前應用較為普遍的創(chuàng)新模式,這種模式將課堂學習與教學內容以項目的形式提出。學生以獨立的形式完成既定任務的學習。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安排,在了解學生整體情況與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設置項目課題,安排學生完成項目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實踐準備,學生帶著充足的準備進入項目課題,在項目完成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獨立完成對問題的處理,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在實際中靈活運用。這種模式對于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明顯的幫助,能夠使學生更進一步構建化工知識體系,并通過課題設計或實踐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2.學生應在教師啟發(fā)教學模式下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
啟發(fā)式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下的思考分析與探討過程。在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如何在老師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下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呢?本人認為:學生應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提出看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壓力容器開孔補強部分知識的學習為例,面對教師提出的“壓力容器開孔后的應力影響有哪些?”“開孔尺寸對壓力容器應力的影響作用如何?”“具體的開孔補強形式有哪些?”等問題,學生應根據以往材料力學與理論力學知識,結合壓力容器部分的特點進行思考,與學生進行分享討論,提高對于開孔補強的認識與掌握。
3.學生應在教師實踐教學模式下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
實踐教學是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應通過相關實驗更為直接地認知化工機械與自動化的相應知識與應用理論;在課外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應抓住去廠區(qū)和車間實地參觀或實習的機會,深入認識化工生產流程,掌握化工機械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規(guī)范,提升對書本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把握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在創(chuàng)新性學習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堅持學生自學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原則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重視教師對于相應知識的傳授,同時提高自身對課程的自學能力。以化工制圖和相關化工自動化設計為例,在老師提出設計目標,講解設計規(guī)范后,作為學生,應充分收集整理資料,獨立完成相關行業(yè)規(guī)范與執(zhí)行標準的查詢,參考以往的成功設計方案,從理論計算開始,逐步推導,根據相應適用條件設計出圖紙。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共同討論方案,注意圖紙布局、標準化以及零部件選擇等細節(jié)。在學習設計過程中,注重自身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揮,敢于提出自己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積極地直接或間接地與教師進行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的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化內容,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最終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新實踐,完成規(guī)范標準化的設計成果。
2.堅持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啟發(fā)相結合的原則
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專業(yè)是以工程力學和工程實踐為基礎的,他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在學習過程中,要想達到創(chuàng)新性和規(guī)范性的統(tǒng)一,學生必須在教師的統(tǒng)一要求下給自己建立一個規(guī)范而科學的評分標準。其要素應包含:設計說明書和圖紙的規(guī)范性、圖紙質量有無創(chuàng)新點,對一些工程實際問題的解決是否合理,對于自己無法單獨完成的項目作業(yè),爭取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由機械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槔硇缘摹白灾鲗W習”,逐步完成由學生到工程師的過渡。
綜上所述,大學作為向社會培養(yǎng)與輸送專業(yè)人才的場所,各級高校對于化工專業(y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塑造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為肩負著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我們,必須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知識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拓展更新自己所學的知識領域,讓自己的所學更好地服務于未來人類社會。
關鍵詞: 滑板輸送機; 內飾線; 摩擦輪; 彈簧壓緊力; 滾動摩擦; 動力學仿真分析
中圖分類號: TH123 文獻標志碼: B
Dynamics simulation analysis of rectangular arrangement
skillet conveyor system
GAO Xianhai1, HAN Yepeng2, ZHANG Qun2, WANG Ping3, ZHAO Guozhong3
(1. 9th Mechanical Indust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angchun 130011, China;
2. INTESIM(Dalian) Co., Ltd., Dalian 116023, Liaoning,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Analysis for Industrial Equipment,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As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main driving friction wheels of skillet conveyor may slip(i.e. lacking of driving force), based on the modeling method using script language, the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s and analysis conditions of interior lines of skillet conveyor are built automatically, and the resistance conditions are converted into friction couple of rolling friction, which is loaded in the simulation model. Under the continuous conveying conditions, the maximum values of friction driving force are obtained for sudden start state and the steady values of friction driving force are obtained for stable working state. The spring pressing force of the friction wheels are valida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hole design of skillet conveyor and detailed design of driving friction wheels.
Key words: skillet conveyor; interior line; friction wheel; spring pressing force; rolling friction; dynamics simulat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 2013-06-18 修回日期: 2013-07-17
作者簡介: 高先海(1971—),男,吉林龍井人,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機械裝備的結構設計與性能分析,(E-mail)
0 引 言
滑板輸送機利用寬板作為主要承載物,側邊摩擦輪作為動力進行連續(xù)輸送,其效率高、噪聲小,被作為內飾線、裝配線和調整線等廣泛應用于汽車生產中.利用升降機,滑板輸送機可以與底盤線、儲存線等進行工件轉存.其動力為摩擦方式,可以在任意位置積放,并能通過升降臺將線體設置在過道的空中,也可以設置在地下,方便靈活,控制系統(tǒng)簡單可靠.[1-3]
滑板輸送機主要由滑板、摩擦驅動和移行轉運系統(tǒng)等組成,其工作原理為:主驅動摩擦輪依靠彈簧壓緊裝置壓緊在滑板兩側,當主驅動摩擦輪在電機帶動下旋轉時,滑板在摩擦輪接觸摩擦力的驅動作用下前行;該滑板靠此推力又將前面相鄰的滑板向前推送,這樣,滑板與滑板間的依次推動就形成連續(xù)輸送.
滑板輸送機同時移動車身和進行裝配的操作工人,使工人在裝配工序的操作更加容易.滑板輸送機輸送線見圖1,矩形布置滑板輸送機內飾線見圖2.
圖 1 滑板輸送機輸送線
Fig.1 Conveying line of skillet conveyor
圖 2 矩形布置滑板輸送機內飾線
Fig.2 Interior lines of rectangular arrangement skillet conveyor system
滑板輸送機內飾線在工作過程中,主要通過位于內飾線后端的3對主驅動摩擦輪帶動整條內飾線運行.由于整條內飾線上滑板和車身數量巨大,滑板與軌道間存在阻力等因素影響,很難定量地判斷出整體系統(tǒng)運行所需摩擦驅動力的大小.主驅動摩擦輪依靠正向彈簧壓緊力壓緊在滑板的兩側,如果彈簧壓緊力過大,那么會造成摩擦輪過度磨損,影響壽命;彈簧壓緊力不足,又會造成摩擦輪與滑板間出現打滑現象,因此,給摩擦輪提供合理大小的正向彈簧壓緊力,也是滑板輸送機內飾線設計的重要內容.以往對于滑板輸送機的整體設計,往往憑借經驗或感覺,無任何理論或計算分析依據,容易造成設計缺欠或導致故障,無法正常運行.
對滑板輸送機內飾線的工作過程進行動力學仿真分析.由于整條內飾線上滑板、車身等數量很多,僅靠傳統(tǒng)手動方法進行裝配和設定條件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建模過程中引入腳本語言建模方法,通過特定的循環(huán)規(guī)律,自動完成滑板輸送機內飾線動力學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條件的設定;并將內飾線上的阻力條件轉化為滾動摩擦摩阻力偶[4-6]施加到仿真模型中,獲得內飾線在連續(xù)輸送條件下突然啟動時所需最大摩擦驅動力和連續(xù)工作時所需穩(wěn)定摩擦驅動力的大小;同時,驗證主驅動摩擦輪的彈簧壓緊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分析結果對滑板輸送機的整體設計和驅動摩擦輪的詳細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分析方法
在動力學分析過程中,首先建立單個滑板模型在與驅動輪的接觸摩擦作用下,沿固定導軌滾動前行的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對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進行驗證分析.
動力學仿真分析的驗證模型見圖3.
圖 3 滑板輸送機驗證模型
Fig.3 Verification model of skillet conveyor
該模型包括1個滑板、1個工件、4個滾輪、2個驅動摩擦輪和2條導軌等.在建模過程中,所有實體模型均進行合理簡化,但關鍵連接位置、實體的質心位置、實體的質量和轉動慣量等均與真實幾何模型保持一致.
驗證模型的主要建模流程如下:
(1)工件與滑板固定連接.
(2)滑板與4個滾輪鉸接.
(3)滾輪與導軌建立接觸摩擦關系,最大靜摩擦因數設定為0.8.
(4)驅動輪與滑板建立接觸摩擦關系,最大靜摩擦因數也設定為0.8.
(5)驅動輪通過彈簧壓緊力壓緊在滑板上,彈簧壓緊力為10 000 N,彈簧剛度為7 550 N/mm,阻尼系數為1 000 N·s/mm.
(6)在滑板運行中起到穩(wěn)定導向作用的部分,轉化為滑板與導軌(大地)間的x-z平面約束關系.
(7)在滑板與滾輪的鉸接位置施加摩擦阻力作用,以此模擬滾輪與導軌間的滾動摩擦摩阻力偶的作用.滾阻力偶的論述見圖4.
(a)滾阻力偶受力平衡 (b)滾阻力偶的偏心作用
圖 4 滾阻力偶理論示意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ory of rolling resistance couple
(8)最后,驅動輪在鉸接的旋轉角速度驅動作用下轉動,角速度驅動條件為:在0~1 s,角速度由0增大到130 (°)/s,之后恒定為130 (°)/s,通過與滑板的接觸摩擦作用驅動滑板前行.
圖4中,圓輪重力為W,半徑為r,考慮滾動摩擦下的平衡問題,圓輪在重力W和地面反力FN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先在輪心處作用1個水平力FP,當FP較小時,經驗表明圓輪不滑也不滾,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存在靜滑動摩擦力F阻礙圓輪的滑動,由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可知,F=FP.
力FP與F組成力偶,其力偶矩m=FPr,非零;然而圓輪實際上是靜止的,可見還存在一個阻礙圓輪滾動的約束力偶,稱為滾阻力偶,記為Mf.
由力偶平衡條件得Mf=FPr,故滾阻力偶Mf隨著力FP的增大而增大.滾阻力偶的Mf極限值稱為最大滾阻力偶,記為Mf,max,即0≤Mf≤Mf,max (1) 試驗表明,最大滾阻力偶Mf,max與重力W成正比,即Mf,max=δFN=δW (2)式中:比例系數δ稱為滾阻系數,具有長度量綱.滾阻系數一般與接觸面的材料硬度等因素有關,與輪的直徑無關.
圓輪的滑動條件為FP≥fsFN=fsW (3)式中:fs為靜摩擦因數.
圓輪的滾動條件為FPr≥Mf,max=δW, 即FP≥δW/r (4) 一般地,δ/r≤fs,因此圓輪受力容易發(fā)生滾動,而不是滑動;發(fā)生滾動所需力的大小也比發(fā)生滑動要小很多.
通常情況下,滑板與導軌間的等效阻力因數δ/r為0.03,而聚氨酯橡膠輪與鋼軌間的靜摩擦因數fs約為0.8,遠大于等效阻力因數,因此,滾輪在導軌上可以自由滾動,而無相對滑動.滾輪的轉動半徑為80 mm,等效阻力因數轉化為相應的滾阻系數δ即為2.4 mm.
2 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
按照驗證模型建立的方法,分別建立內飾線1和2的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建模過程采用動力學分析軟件循環(huán)語句控制的腳本語言全自動建模方法[7-10],具體流程如下.
(1)按照順序分別導入滑板、工件、滾輪、驅動輪和導軌幾何模型等.
(2)利用循環(huán)語句分別設定滑板、工件、滾輪、驅動輪和導軌等各部分的質量.
(3)利用循環(huán)語句創(chuàng)建滑板與工件的固定約束,滑板與滾輪的鉸接約束.
(4)利用循環(huán)語句創(chuàng)建相鄰滑板間的接觸關系,滾輪與導軌間的接觸關系.
(5)創(chuàng)建驅動輪與大地的彈簧預緊力和鉸接約束,創(chuàng)建驅動輪與相鄰滑板的接觸關系.
(6)創(chuàng)建導軌與大地的固定約束,在驅動輪上施加角速度驅動,進行動力學仿真分析.
2.1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中包含36個滑板,36個工件,144個滾輪,1對后端QG01轉換驅動,3對QZ01~QZ03主驅動轉輪,1對前端QS01減速驅動轉輪以及1對QG02轉換驅動轉輪等.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整體和局部細節(jié)見圖5.
圖 5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
Fig.5 Dynamics simulation analysis model of interior line 1
在模型中相鄰的滑板間建立接觸關系,驅動輪與相連的滑板間建立接觸摩擦關系,最大靜摩擦因數設為0.8,其他如驅動輪的彈簧壓緊力、滾輪與導軌的接觸摩擦、滾輪鉸接位置的滾動摩阻力偶等設置均與驗證模型保持一致.
在各驅動輪上施加角速度驅動條件,角速度大小條件如下.
(1)QG01和QG02.角速度驅動條件為:在0~1 s,角速度由0增大到190 (°)/s,之后恒定為190 (°)/s,轉化為線速度條件約為20 m/min.
(2)QZ01~QZ03和QS01.角速度驅動條件為:在0~1 s,角速度由0增大到15 (°)/s,之后恒定為15 (°)/s,轉化為線速度條件約為2.4 m/min.
由于內飾線1的整體主要在主驅動QZ01~QZ03作用下驅動前行,3對主驅動輪上的受力最大,是整體線上最危險的位置,因此,著重考察3對主驅動輪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的變化.
2.2 上鏈動力學分析模型
按照上述驗證模型建立的方法,建立內飾線2的動力學仿真分析模型,模型中包含39個滑板、39個工件、156個滾輪、1對前端QG03轉換驅動、3對QZ04~QZ06主驅動轉輪、1對后端QS02減速驅動轉輪以及1對QG04轉換驅動轉輪等.
內飾線2與內飾線1的不同之處在于內飾線2比內飾線1更長一些,滑板和工件數量更多一些.建模過程同樣采用動力學分析軟件腳本語言控制的全自動建模方法,并且內飾線2的剛體的質量和轉動慣量、接觸摩擦因數、彈簧壓緊力、滾阻力偶以及各驅動輪的角速度驅動等的分析設定,與內飾線1的分析設定保持一致.最后,同樣考察3對主驅動輪與 滑板間接觸摩擦力的變化.
3 計算結果和分析
3.1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
內飾線1動力學仿真分析時間步長為0.01 s,計算總時間為30 s,滑板運行約為1.2 m,得到3對主驅動輪與滑板間的接觸摩擦力變化,見圖6~8.
圖 6 單側QZ01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曲線
Fig.6 Curve of contact friction force on single
side between QZ01 and skillet
圖 7 單側QZ02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曲線
Fig.7 Curve of contact friction force on single side
between QZ02 and skillet
圖 8 單側QZ03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曲線
Fig.8 Curve of contact friction force on single
side between QZ03 and skillet
根據內飾線1的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滑板在0~1 s,速度由靜止加速至約2.4 m/min,之后保持約2.4 m/min勻速前行.
(2)在滑板運行過程中,觀察各驅動輪彈簧壓緊力變化曲線,發(fā)現彈簧壓緊力無變化,與預設值10 000 N基本保持一致.
(3)設置的驅動輪與滑板間靜摩擦因數為0.8,根據之前的滾動摩擦摩阻力偶理論,二者之間在純滾動無滑動條件下所能產生的最大接觸摩擦力理論值為fsFN=0.8×10 000=8 000 N;在等效阻力因數為0.03的條件下,主驅動輪上的最大接觸摩擦力未超過8 000 N,因此,主驅動輪與滑板之間的運動為純滾動,無打滑現象.
(4)在滑板加速過程中,所需主驅動輪的接觸摩擦力不僅需要克服滾輪與導軌間的摩阻力偶的阻力作用,而且需要克服滑板本身的慣性力作用,因此,滑板啟動過程中所需的接觸摩擦力瞬時值比勻速運行時大很多.
(5)在滑板加速運動過程中,主驅動QZ01上的接觸摩擦力極大值小于QZ02和QZ03上的接觸摩擦力極大值;在滑板勻速運動過程中,QZ01~QZ03上的接觸摩擦力穩(wěn)定值均相同.
3.2 內飾線2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
內飾線2動力學仿真分析時間步長為0.01 s,計算總時間為30 s,滑板運行約為1.2 m,同樣得到3對主驅動輪與滑板間的接觸摩擦力變化.內飾線2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的結論與內飾線1的仿真分析結果結論類似,只是從各主驅動輪與滑板間的接觸摩擦力變化曲線上看,滑板加速過程中的接觸摩擦力極大值和勻速運動過程中的接觸摩擦力穩(wěn)定值均更大一些,其原因是內飾線2比內飾線1長,滑板與工件數更多一些,所需驅動力也更大一些.
3.3 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總結
將內飾線1和2的動力學仿真結果匯總,等效阻力因數為0.03時,各主驅動摩擦輪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極大值和穩(wěn)定值見表1.
表 1 摩擦輪與滑板間接觸摩擦力極大值和穩(wěn)定值
Tab.1 Maximum values and stable values of contact friction force between friction wheels and skillets
根據主驅動裝置上的接觸摩擦力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接觸摩擦力的極大值對滑板與驅動摩擦輪相對運動是否打滑有影響.由于彈簧壓緊力設定為10 000 N,靜摩擦因數設定為0.8,因此,驅動輪所能提供的最大接觸摩擦力fsFN=0.8×10 000=8 000 N;如果驅動滑板運動所需接觸摩擦力的最大值超過8 000 N,滑板與驅動輪間將出現打滑現象.在動力學仿真分析過程中,主驅動輪上出現的接觸摩擦力最大值為6 380 N,因此,滑板與驅動摩擦輪間將不會出現打滑現象,10 000 N的彈簧壓緊力滿足設計要求.
(2)接觸摩擦力的穩(wěn)定值對驅動輪的強度和疲勞壽命分析有影響.在穩(wěn)定工作狀態(tài)下,在驅動摩擦輪轉動過程中,摩擦輪與滑板反復接觸加載、卸載,摩擦輪每轉一周,圓周上的應力變化均相同,材料將產生疲勞破壞問題.動力學仿真分析中得到的接觸摩擦力的穩(wěn)定值可以作為載荷條件加載到摩擦輪的精細有限元分析中,進而分析得出驅動摩擦輪的疲勞壽命.
4 結束語
對滑板輸送機內飾線的工作過程進行動力學仿真分析,可以定量地把握內飾線在連續(xù)輸送條件下,突然啟動時所需最大摩擦驅動力和連續(xù)工作時所需穩(wěn)定摩擦驅動力的大小,并驗證主驅動摩擦輪的彈簧壓緊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根據動力學仿真分析結果,可以對滑板輸送機的整體進行設計和驗證分析,從而避免滑板輸送機因設計不當造成的浪費或故障,為滑板輸送機的整體設計提供參考.另外,滑板輸送機內飾線動力學仿真分析在建模過程中采用的腳本語言建模方法、施加的滾動摩擦滾阻力偶設定等,也為同類問題的動力學仿真分析提供參考.參考文獻:
[1] 李祥山. 摩擦驅動滑板式輸送機在汽車裝配線的應用[J].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 2012(1): 182-183.
LI Xiangshan. Application of friction skillet conveyor in automobile assembly line[J]. Mech Eng & Automation, 2012(1): 182-183.
[2] 王永紅. 摩擦驅動自動化輸送系統(tǒng)在汽車行業(yè)的應用[J]. 機械管理開發(fā), 2010, 25(2): 123-124.
WANG Yonghong. The application of fric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automatic conveyor system[J]. Mech Manage & Dev, 2010, 25(2): 123-124.
[3] 姚樂鵬. 淺談摩擦驅動技術在總裝車間的應用[J]. 科技資訊, 2012(13): 85-86.
YAO Lepeng. The application of fric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assembly shop[J]. Sci & Technol Inform, 2012(13): 85-86.
[4] 陳立群, 戈新生, 徐凱宇, 等. 理論力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48-50.
[5] 賈書惠. 理論力學教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40-41.
[6] 郭應征, 周志紅. 理論力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111-114.
[7] 李增剛. Adams入門詳解與實例[M]. 北京: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9: 59-118.
[8] 郭衛(wèi)東. 虛擬樣機技術與Adams應用實例教程[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8: 1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