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職業技術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文章通過運用文獻法梳理課程以及課程教學理論,對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相關理論進行歸納總結,分析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理論中的項目課程理論與學習領域課程理論,比較兩者的差異性,旨在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探究
職業技術教育理念作為職業教育的指導性思想,其發展對于職業教育有著直接作用。職業技術教育改革伴隨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斷變化,梳理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理論的發展脈絡,有利于教育者深度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也有助于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一、國內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相關理論研究
(一)布魯納結構課程理論布魯納提出結構課程理論,認為學生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觀察與學習方式,因此讓學生參與學科教學是科學且合理的。同時他提出學科結構具有較大的變化性,在教學階段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學科結構也會出現變動。布魯納提出每個學科以及專業的教材體系應當按照螺旋式的原則進行編排。在教學方式方面,布魯納認為最重要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和課題,然后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摸索、思考以及總結概括,最終實現對某知識或現象的準確認識[1]。
(二)贊科夫發展主義課程論贊科夫基于自己的研究與經驗提出發展主義課程論,而這一理論的核心就是實驗教學。其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具體的實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知與理解。
(三)我國課程理論1.項目課程理論項目課程理論起源于我國,是國內相關機構、專家與學者提出的學習領域課程理論、MES課程理論以及雙元制綜合課程理論等相關教育理論,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提出并發展起來的一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流派。該理論流派的最大特點是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結合了職業教育當時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展望[2],這一流派的創始人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徐國慶教授。除徐國慶教授外,戴士弘教授在項目課程理論流派的形成、發展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戴士弘教授充分肯定了徐國慶教授的思想觀點,在肯定了項目課程理論的實際指導價值、教學價值外,又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徐國慶教授提出的思想觀點與理論進行了拓展、創新,使該理論流派的內涵更加豐富,指導價值、實踐應用價值更高。在思想著作方面,徐國慶教授創作了《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原理與開發》等有關著作,戴士弘教授編寫了《職業教育整體教改》等有關書籍,為項目課程理論流派的創新發展與實踐應用奠定了基礎[3]。2.學習領域課程理論學習領域課程發源于德國,我國將學習領域課程一般稱為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學習領域課程進入中國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與德國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相關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進入德國留學與培訓,比較系統、全面地學習德國職業教育理論、體制以及方法。在兩國合作的契機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以及遼寧省職業教育研究所等三大機構先后成立。這三大機構重在研究德國職業教育理論與課程體制。自1997年,德國的學習領域課程理論就比較系統地進入我國,這促進了國內學習領域課程理論的形成。在德國學習領域課程理論與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學者與相關研究人員、教育人員開始推進國內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如趙志群編寫的《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職業教育教師教學手冊》,徐涵《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證研究》等,這些著作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摘要:隨著職業技術教育學科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回顧已有研究成果,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中出現了研究人員結構不合理、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視野狹窄的問題,學者們建議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的力量、采用多種研究方法、開闊研究視野,以促使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更趨于合理。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研究;回顧;展望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是推動其發展的后備軍,因此對研究生培養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概況
筆者以“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現狀與培養模式”“培養問題”“課程設置”“創新能力”“專業導師隊伍建設”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發現有關論文的發表開始于2004年,論文共計48篇,其中包含碩士論文5篇。從研究主題和內容來看,大多著眼于培養現狀、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培養模式、培養問題的研究,對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科建設及就業現狀方面的研究涉及較少。
二、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一)研究生培養成果
摘要: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作為職教人才培養的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專業也得到空前發展。文章從當前部分高校職業技術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改革職業技術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路。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再僅僅是培養高水平的理論研究者,它更側重培養具有教學、科研、管理能力與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人才。有研究者將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培養目標歸納為以下幾點:學術型、理論應用人才;具有正確的現代教育理念和一定教育理論素養的人才;從事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在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機構、企事業單位服務的人才[1]。可見,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注重的是高層次、實踐性人才的培養。而各級各類學校確立的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只有將人才培養目標真正落實到課程設置上,才可能通過其課程內容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綜合應用性知識,培養出實用的人才。但是,現在許多高校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并未突出其培養目標,不同學校的課程區別度不大,課程開發的深度不夠,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的人才質量。
一、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現狀
本研究選取了國內三所開設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高校,分別代表了師范院校、農林院校、理工院校。另外,也相應地查閱了其他高校的情況,通過分析和研究各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學的課程設置,發現在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方面均存在不少問題,并沒完全根據培養目標來相應地開設課程。
(一)課程結構
【摘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各地區各部門和各行業都在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而培養人才教育要先行,職業技術教育更是責無旁貸。毫無疑問在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目前職業技術教育是其軟肋和短板。本文試就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今后發展方向予以分析。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問題;改革創新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我們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早已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成果頗豐。但是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同樣是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相互并存的,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矛盾體中得到創新發展的。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職業技術教育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亟待我們創新工作思路,依靠改革,破解難題,推進工作。
一、當前職業技術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職普發展不平衡,比例嚴重失調。以我市為例:2014年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在全民義務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職普比例嚴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和社會導向的雙重影響,人們普遍重視基礎教育,而輕視職業技術教育;其二,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尚不夠健全,措施辦法還不到位,學生對口升學面狹窄;其三,絕大多數農民家庭的孩子都希望跳出農門的思想觀念根深蹄固,出現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招生難的現象長期存在。
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課教師嚴重匱乏。其一,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大都是由基礎課教師通過轉崗而來,他們尚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鍛煉過程,學校一部分教師難以適應目前崗位的教學工作,雙師型教師嚴重匱乏;其二,學校外聘專業課教師工資費用較高,學校無力長期承受這樣的資金壓力;其三,外聘適宜的大學生來校任教,人員編制問題往往有無法解決,一些志愿到職業技術學校任教、學習用人方面又求之不得的人才無法邁進學校的門檻。
第三,實踐實訓設備不足。職業技術學校普遍存在著教學設備落后和教學設備不足的現實問題,如汽修、數控等等專業對實際技能要求比較高。但是由于實訓實踐課的嚴重不足,課堂教學遠遠多于實踐教學,使學生專業技術不精,實際操作能力差,導致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缺乏,難以滿足用人企業的崗位需求。
本文作者:張琳琳 單位:河南大學
我國當代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促進經濟繁榮,改善民生,改善三農問題,促進就業都與職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賴于國家、社會、學校的支持,近幾年來根據教育發展總體方針,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客觀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
1.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東西部差異明顯。從地域分布上來看,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東西部差異明顯,城鄉分布比例失調的問題。我國的職業教育主要集中東部沿海地區,其次就是省會城市和大城市。而中西部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相對來說比較遲緩,而且院校分布也較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也不夠深入。
2.城鄉職業院校分布比例失調。從城鄉分布來看,職業院校大都集中在省會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在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鎮”的職業院校非常少,更別提在農村的職業院校了,有些瀕臨農村的地方甚至就沒有職業院校。這就導致了職業教育的實施在地理位置上不能夠保持平衡,一些地方的職業教育飽和,一些地方的職業教育卻出現空缺。對于農村的職業教育更是缺乏,從客觀上來說,構建和諧社會要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創新型農民的培養,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3.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職業教育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從而導致實踐與理論相脫節。具體體現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安排比例不合適,偏重于理論課程的教學,忽略了實踐課的教授。理論課與實踐課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兩種課程類型。理論課包括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等,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形式;實踐課主要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課,主要是采用“師徒式”的傳授方式。理論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對所學的專業有一定的了解,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注重對理論和知識的掌握;實踐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活的應用技能的渠道。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這兩類課程各司其職,互為補充,共同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服務。就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的教學實踐來看,重理論輕實踐的趨勢使二者不能有效地發揮互補作用,搭配不默契,不能發揮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