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禮儀建設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文明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興盛。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傳統禮儀文化進校園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金文編著的《中華禮儀校園讀本》,由中華書局于2012年出版。該書以弘揚中華傳統禮儀為主線,在貼合生活實際的同時,將中華傳統禮儀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突出了禮儀文化的生活性與規范性,使原本生硬、枯燥的禮儀文化具有生動性與趣味性。
從“尊者上座,卑者末坐”的入座之禮到“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的飲食之禮,從“趨禮”的行走之禮到“揖讓”的見面之禮,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禮儀文化的嬗變規律,也能明白傳承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意義,而這也是本書所探究的重點。同時作者指出,禮儀是一個人內在與外在的結合,學生的知書達理不僅是對禮儀的尊崇,而且也是個人素養的體現,能夠彰顯校園文化。依據書中的部分觀點,筆者就傳統禮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繼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8SKSJ091)的支持。筆者將從書中總結出的幾點做法詳述如下。第一,樹立正確觀念,弘揚禮儀文化。早在戰國時期,孟子便提出了仁義禮智,并將其作為衡量人格的標準,書中所談及的傳統禮儀文化處處體現出友善與和睦。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育工作者要將“修身已進德,知書而達理”作為主要目標,從傳統文化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做好禮儀文化的宣傳,在德育、禮教的基本目標下實現教育方式的互補。比如可以通過參演“二十四孝”文化劇,讓學生對孝道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或通過生動的案例讓學生產生共鳴,將“誠信、寬容、勤奮”等美德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打造校園文化,傳播禮儀知識。“先達己,后達人”是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禮儀學習,提升自身的禮儀水平,這樣才能做到真傳之、傳真知。同時,中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存在差異,禮儀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結合當地的禮儀風俗,將特色禮儀與傳統禮儀進行整合,讓學生感受傳統禮儀文化韻味的同時,也將地區特色禮儀推廣開來。第三,開展禮儀文化活動,繼承與發展禮儀。傳統禮儀文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不僅是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更是當前社會的發展動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遵循傳統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積極開展禮儀文化活動,如禮儀比賽、漢服展示、經典誦讀等,或者結合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帶領學生跨過千年的歷史河流,感受古人在祭祀中的禮儀文化。總之,傳統禮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任重而道遠,本書作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傳承傳統禮儀方面的重要書籍,行文簡單、文筆生動,是師生學習禮儀知識的必備書籍。
作者:劉洪梅 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本文對體育禮儀作了概述,闡述了高校體育禮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出了具體措施。要把高校體育禮儀文化建設滲透在體育教育中的各個環節中去;將體育禮儀教育深入到學生學習的不同層面;積極創造良好的禮儀環境。
【關鍵詞】高校;體育禮儀;文化建設;必要性;措施
一、引言
體育教育本身具有豐富的內在精神文明與外在的表現。在緊張的體育比賽中,參與者的個性張揚、情緒較為激烈,因此需要運動員懂得體育禮儀,并在比賽中踐行體育禮儀,才能遵守體育比賽的規則,尊重觀眾從而展現自我風采,得到觀眾的認可與尊重。體育禮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支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良好的繼承,體育禮儀文化也因此長期沒有得到重視。現階段我國高校的體育禮儀教育與體育運動教育的發展并不同步,體育禮儀制度也沒有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中加強體育禮儀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手段。
二、體育禮儀概述
體育禮儀主要是指在體育活動中,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包括運動員、教練、裁判、觀眾等表現出的友善互助,互相尊敬的行為。以道德為核心是進行體育比賽的首要前提,是體育活動中的禮儀、語言、服飾、行為等的綜合體現。體育禮儀作為禮儀的一項分支,具有明顯的國際性與地域性,不僅折射出個人的素養,而且能夠體現團隊、乃至集體甚至國家的文明程度。[1]
三、高校體育禮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學校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分制評價體系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方法與途徑,為學生構建增長興趣、施展所長、富有彈性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分制評價
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發展性特點,同時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因此,如何培養學生主動發展意識成為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關鍵,而建立科學完善的學分制評價體系則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分制評價體系,是指以提高中職學生素質為目的,以學分進行量化,以中職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頂崗實習以及日常行為表現等為內容的一種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學分認定采取彈性管理的原則。建立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分制評價體系,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這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
一、緣起:基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性
(一)禮儀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需要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課程建設,是學分制評價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將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是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并實施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分制評價的前提條件。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課程包含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其包含了保障和提高文明禮儀教育質量的必修課程,拓寬、延伸學生傳統文明禮儀基本內涵知識,對中職生進行系統的文明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教育的選修課程。基于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計劃、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和職業崗位需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校園禮儀、求職面試禮儀、職場就業禮儀、家庭禮儀、社交禮儀、公共生活禮儀等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習內容、學習進程和學習方式。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發展的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專業方向,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文明禮儀的熱情。
(二)培養學生主動發展意識需要
摘要:茶道是待客之道,也是禮儀之道。加強茶文化禮儀教育,是高職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從茶文化在高職禮儀教育中滲透的意義入手進行闡述,指出茶文化對于學生身心健康、工作態度、禮儀、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引導和養成作用,借助茶的特征滲透禮儀教育的知識要點,并指出應用多元化手段開展茶文化禮儀滲透實踐的相關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茶文化;禮儀教育;意義;策略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最早發祥地。從悠悠遠古到現代,茶文化始終在吸納中華民族最新的重禮守儀精神,給予中國民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滋養。故而,進入新時期后,我國依然高度倡導學習茶文化,主張在高職禮儀教育中滲透茶文化,著力弘揚我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借以培養高職學生的舉止文明、待人以禮意識,使高職學生真正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有特色社會主文道德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1茶文化在高職禮儀教育中滲透的意義
1.1輔助學生修身養性
我國茶學家莊晩芳教授在探討茶道時曾指出,茶道表面上是一種飲茶方式,實質上是對人的“禮儀法教育”,是培育人“道德修養”的儀式。我國現代“茶圣”吳覺農先生亦強調,茶道所給予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人“修身養性的手段”。可見,茶文化具有修身養性功能。高職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沏茶、賞茶、飲茶等茶藝要點,會逐步懂得如何有禮貌地與他人交往、增進與他人的友誼;通過細致觀察茶葉在水中逐漸舒展的過程,消散內心苦愁,逐步剔除躁心浮氣,美心修德,不斷提高自身的內涵氣質以及學識修養,學會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儀禮,懂得為人處世之法。故而,在開展高職禮儀教育活動時,極有必要滲透茶文化。
1.2敦促學生精益求細
摘要:“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禮儀文化是德育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禮儀教學更是提升大學生道德情感、判斷、責任、踐行能力的重要途徑。探討禮儀教學在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中的意義,就當前存在的禮儀教學問題進行梳理,著重從禮儀課程建設、禮儀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園禮儀文化環境等方面提出完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禮儀教學;人文素養
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目標,要從構建良好的學生人文素養中,兼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學生人文素養是其成才教育的必備條件,更為其走向社會、勝任崗位奠定堅實基礎。結合《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規定》要求,將“人文素養”作為貫穿教育的全過程。要強調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突出大學生主體性、實踐性意義,從禮儀教學中,助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習得。
一、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養”,“人文”主要指各類文化現象及知識;“素養”主要指平時的修養。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內涵的解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主要體現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領域,如文學類知識、歷史學知識、藝術類知識,這些是構成“人文素養”的必備條件之一。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主要是與人文知識相關聯的基本理論及思維邏輯,強調人的自主性,突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如“人本”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人文方法主要體現認識人文思想的方法,以人的實踐性為判斷標準,注重人的感受、體驗、領悟,通過運用人文方法來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對人類文化、文明的集中凝練,體現了人類的文明智慧。人文精神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對人的價值、人性的完善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如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決定了人的人文素養發展方向。
二、禮儀教學對發展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從人文素養培養實踐中,禮儀教學是重要途徑。其意義有三點。第一,通過禮儀教學,讓學生認識和提升高尚品德。對于一個人,衡量其綜合素養的尺度中,除了能力,更要看其品德修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通過禮儀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認識禮儀知識,了解禮儀文化,用良好的禮儀操守來規范自我,提高自我品德修養,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獲得認同。同樣,禮儀教學所涵蓋的內容廣泛,具有生活性、實用性、貼切性特點。在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從禮儀課程教學中,讓學生習得仁義禮智信、習得溫良恭儉讓,習得知榮辱、明是非、辨善惡、守秩序的良好操守,具有正直、責任意識等。第二,通過禮儀教學,讓大學生規范自我言行。“明理修身、明禮誠信”。[1]對于“禮”,貫穿于人的一生,彰顯一個人的文明修養。通過學禮、知禮、懂禮、用禮,讓大學生的言行更文明。相反,不懂禮、缺乏公德心,說臟話等不文明行為,更反映了禮儀教育的缺失。第三,通過禮儀教學,來發展大學生的審美修養。端莊的儀容、從容的舉止、得體的服飾、文明的談吐是禮儀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塑造大學生良好形象的基礎。從禮儀教學實踐中,既要關注禮儀知識的學習,更要從禮儀文化踐行中,讓學生內外兼修。提高大學生的禮儀審美素養,懂得美、理解美、踐行美,擁有高尚、正確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