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基礎護理方法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
基礎護理是護理專業課程的核心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處理問題能力,不斷創新與探索,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在臨床中。案例教學主要是以相關的案例情景作為教學材料,結合課程教學的思想,使學生了解與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因此,研究案例教學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案例教學;基礎護理教學;應用
在基礎護理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從臨床實踐活動出發,設計具體的案例情景,在教師精心指導下,通過討論、回答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總之,基礎護理教學的核心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在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操作中。因此,如何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使案例教學應用于臨床教學是非常關鍵的。
一、案例教學的概念與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學主要是結合課程主題,采用相關的臨床案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完成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總之,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實際的案例情景進行描述分析,引導學生在特殊的情景中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高職護理專業迎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期與挑戰。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顯得尤為迫切。就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課教師、實驗教學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認為只有建立適用于我國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設課模式,才能充分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護理服務對象、范圍和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大,對于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優化護士隊伍結構。進一步增加大專層次護士比例,縮減中專層次護士比例。到2015年,全國護士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60%;三級醫院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80%,二級醫院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50%”[1]。高職護理專業迎來了巨大歷史機遇期,同時也面臨重大挑戰。只有進一步加快高職護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新型高職護理教育模式,突出護理專業特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大力培養臨床實用型護理人才,才能夠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醫學基礎課對高職護理教育而言,是職業技術課的必修基礎課程,怎樣建立職業基礎與護理職業技術課之間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基礎醫學教育作為高職護理教育的基礎,其成敗直接決定了護士專業素質的高低,因此,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就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1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現狀
護理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特點課程改革相對滯后,一些院校在不斷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改革,但僅限于滿足學制要求而削減教學內容,總體上仍未擺脫“以學科為中心”的護理設課及教育模式,這種現狀越來越不適應高職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專業辦學特色。目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具體問題如下:
1.1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
不同院校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課在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方面差異很大,對于同樣的培養目標,使用不同的課程設置,導致最終的教育效果大相徑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學時分配不合理,基礎課負擔過重,課時數占總課時比例過大,學生專業課課時數相對不足,導致后續專業課程的開設受限。基礎課各課程多強調單科的系統完整性,知識過細、過繁,過于強化學科,課程體系仍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課程設置為本科或臨床專業的壓縮,內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綱,與專業課程銜接不緊密,與護理學無關的內容較多,嚴重脫離臨床,更忽視了與其它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聯系,造成授課內容交叉重復,缺乏臨床實用性,專業針對性差。
【摘要】目的:探究優質護理服務對基層醫院護理工作模式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間收治的60名護理人員與40名患者,開展問卷調查,提出臨床護理工作時間優化管理模式與新工作方法。結果:試點病區護理人員、患者對基礎護理工作強化表示滿意;應用新病例記錄方法,護理人員完成書寫時間縮短,效率提高;時段模塊管理得到患者認可;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護理人員均表示提升了工作效率。結論: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可提升基層醫護護理工作質量,有利于改善護理工作模式,提升護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基層醫院護理;工作模式
本文選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間收治的60名護理人員與40名患者,開展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簽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間60名護理人員與收治的4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27.5±2.3)歲;學歷分布:初中及以下學歷18名,高中學歷18例,大專及以上學歷24例;職業分布:主管護士16例,護師8例,護士26例[1]。患者年齡39~58歲,平均年齡(48.5±2.3)歲,平均住院時間(9.8±4.7)d。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對艾滋病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收并診治的艾滋病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進行治療。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ESCA評分、Frankl依從量表評分及SF-36評分。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ESCA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Frankl依從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SF-36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艾滋病術后患者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艾滋病;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常規健康教育
艾滋病是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1]。該病具有傳染性、慢性進展性等特點,發病以青壯年較多,80%患者發病年齡在18~45歲[2]。針對艾滋病患者,臨床多采取抗病毒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臨床研究表明,良好的健康教育措施,可提高患者對于艾滋病的認知水平,促進其配合臨床治療,改善生活質量[3]。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是以問題為基礎和直面問題為中心的一種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開展臨床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抽取我院艾滋病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常規健康教育和以問題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兩種健康教育模式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收并診治的艾滋病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參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0.24±10.35)歲;病程6~14年,平均病程(10.04±3.28)年。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0.31±10.21)歲;病程5~16年,平均病程(10.11±3.1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字確認。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01~07我院婦科住院患者600例,均為女性,年齡21~78歲。其中子宮肌瘤30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50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01例,宮外孕40例,卵巢癌35例,宮頸癌40例,其它病例34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0例,兩組年齡、病種、病情、治療方法、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士每天按照分級護理標準要求及基礎護理服務項目適時提供基礎護理服務。
1.2.2觀察組護士每天告知患者及家屬各項基礎護理的內容及時間并按照分級護理標準要求及“婦科基礎護理時間表”,在規定時段內提供對應的基礎護理服務。
1.2.3兩組患者均由相同的護理人員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