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導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針對當前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燃爆、管道燃燒爆炸、坍塌、龍門吊倒塌和火災等事故頻發的現象,認為安全思想對人們的安全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開展《安全導論》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安全科學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事故的調查處理、事故致因理論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在分析安全導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之上,結合在非安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了《安全導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安全思想;事故致因理論;生命價值;安全導論
一、引言
安全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道路交通事故、危險化學品燃爆事故、坍塌事故、管道燃燒爆炸事故和火災事故等事件頻發[1]。例如,據博燃網統計,2017年上半年我國共發生389起燃氣爆炸事故,共造成500余人受傷,58人死亡,而居民用戶燃氣爆炸事故占64%。近期發生的火災事故也令人深思。例如,2017年6月22日凌晨5點左右,浙江杭州藍色錢江小區發生縱火案,造成朱某某及其3名子女吸入一氧化碳中毒,搶救無效死亡。此次火災蔓延面積只占全家面積的1/6,關上任何一道門都可以把濃煙擋在門外等待救援。然而煙氣進入最后的房間,導致受害人煙氣中毒,缺乏逃生常識導致這種“小火亡人”的現象值得我們警醒。
二、安全導論理論基礎
根據傅貴教授提出的安全“2—4”模型[2-3],事故是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上的指導、運行、習慣性和一次性四個階段行為發展的結果,如圖1所示。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原因分析方法[4-5]表達了個人心理—個人行為—組織行為在事故發展過程中的關系,也表達了事故引發人和引發事故的過程中,其行為與組織內、外的影響行為間的路徑關系。如果將圖1的事故變成安全業績、將損失改為收益,將不安全方面改為安全方面,則事故致因圖就變成了事故預防圖,可以看到事故與事故預防的原理。安全科學與工程是安全科學基礎理論和安全工程技術與管理以及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將為人類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安全理論基礎和科技支撐,將是應對我國依然嚴峻的公共安全局面和復雜安全生產問題的需要。《安全導論》課程內容包含了安全法律法規、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壓力容器安全、消防安全、電氣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衛生安全等基本內容,通過《安全導論》課程的學習可以使非安全專業的本科生對安全原理有一些基本的認識,能發現身邊的安全隱患,對身邊發生的安全事故知道怎么應急處理,在達到減小事故災害損失的同時保護好自身的人身安全。因此,為高校非安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學習《安全導論》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6]。
三、教學實踐和效果分析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構建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打下基礎
2016年我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全院本、專科專業中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為順應老齡化社會對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促進老齡產業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老齡產業的有機結合,努力培養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創新創業能力。
2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實施原則
為構建“老齡產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不斷尋找與老齡產業相關的教育內容,實現老齡化教育與“雙創”教育的無縫銜接。構建“老齡產業+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體系,不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的簡單相加,必須突出專業特點、專業優勢、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衍生的老齡產業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進行創業課程開發。
3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
我院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加入專業教育元素,如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設計專業認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內容,探索專業教育案例、專業課程教師與創業課程教師組建課程團隊,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課程師資的融合。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以課堂教學設計的實施,推動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3.1《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教學內容模塊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教學設計模塊中的自我認知、老齡化社會職業認知、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等專題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創業、就業的銜接,目的是培養學生基于自我認知、職業環境認知基礎上,實現基于專業的、社會需求現狀的創業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3.2“創新創業+專業+企業”的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老齡產業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進行課程的融合,還應有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的融合。學院多次派出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外出學習最新理論知識、參觀考察專業就業、創業環境;專業課教師與創新創業教師合力打造創業課程,為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外部環境,并結合老齡化社會環境撰寫創業計劃書,聘請管理學教師講授《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專題》。特聘市老齡委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工作人員為主講嘉賓,介紹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衍生的老齡產業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以及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創業的環境及對創業者能力的要求情況。引進和聘任經驗豐富的成功企業家、創業者、技術專家做創業導師,充分發揮創業導師的實踐經驗優勢。3.3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策略。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能力,本課程采用小組學習形式。8-10人為一小組,課堂討論、課后作業、期末作業完成均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如每堂課設置“課堂十分鐘”環節,由教師提前一周或兩周將任務布置給相應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接到學習任務后共同討論,相互合作完成作業。課堂上隨機抽取小組中一名學生針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講述,小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講述。此外結合授課內容,選取大量游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學習,認識現象與規律,培養創業與就業能力。3.4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評價方案。注重形成性評價考核,學習小組的課堂討論、“課堂十分鐘”作業闡述、期末創業計劃書撰寫與闡述均采用教師、學生即時評價的形式,給予學生即時的評價與反饋,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及時了解,便于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
4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施成效
摘要:紹興文理學院借鑒國內外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經驗,結合實際,對基礎醫學課程實施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并在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卓越醫師”養成班)實施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將基于學習通APP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教學中,精心設計,組織實施,及時反饋。實踐表明,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符合學習認知規律,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與整合課程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基礎醫學;整合課程;信息技術;翻轉課堂
1教學對象
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174班(卓越醫師),學生數33人。基礎醫學導論64學時,其中理論48學時,實驗16學時,3.5學分,第一學期繼系統解剖學課程之后開設。選用俞小瑞主編《基礎醫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教材,由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擔任。
2基于學習通APP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通APP是一款由超星公司推出的交互式信息平臺,教師利用該平臺,可以創建教學空間并且進行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教學管理。師生通過學習通APP,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在線瀏覽海量的學習資源,并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習、互動全流程的數據記錄、分析、應用,可以實時查看某一活動的詳細參與情況,有助于教師進行數據統計并做及時調整。以“血液”為例。課前-知識傳遞:①線上瀏覽血細胞微視頻(學長制作)和血涂片制作方法;②團隊以某個血細胞為知識點制作微視頻,血細胞必須源自于團隊成員制作的血涂片,按規定時間上傳至學習通分組任務中,團隊之間根據評分標準進行互評,教師評價、反饋,團隊進行修改完善;③結合血常規化驗單進行初步討論,提出問題。課中-知識內化:①開放實驗,自制血涂片,觀察與繪圖;②課堂前測,學生通過學習通APP以“閉卷”方式,獨立完成血液在線測試,測試時間10min,以檢測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成效。教師根據學生測試情況選擇錯題率較高的試題,圍繞知識點重點解析;③看圖說話,以學習團隊為單位,隨機抽取團隊成員,結合圖片進行表述,本團隊成員補充。教師進行點評后,其他團隊成員根據評分標準對其進行評分;④化驗單分析-問題討論,各學習團隊針對化驗單進行討論,結合理論知識對化驗單結果進行分析、質疑、討論、解答;⑤教師點評總結。課后-知識鞏固:①單元測試;②主題討論;③拓展閱讀。課程結束,設計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和翻轉課堂教學調查問卷,采用盲法檢測即時效果。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和課改日記。發出問卷33份,收回問卷33份。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
3討論
[摘要]廣東藥科大學于2008年獲批五年制臨床藥學專業,本文首先介紹了廣東藥科大學臨床藥學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然后以臨床藥學專業為例,結合各用人單位的實際人才需求及執業藥師考試科目,對我校臨床藥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進行了系統分析,有利于今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臨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關鍵詞]臨床藥學;課程體系;框架分析
1引言
臨床藥師的工作范圍已由醫院擴展到整個衛生健康系統,直接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參與用藥決策,提供藥品和用藥知識,觀察用藥療效、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從而加強用藥的合理性[1-2]。廣東藥科大學為培養具有廣闊自然科學基礎、深厚人文底蘊、扎實藥學知識和技能、強烈創新意識的高水平臨床藥師、臨床藥學綜合技術管理人才。2015年創辦了五年制臨床藥學專業。2018年成立了臨床藥學院(整合藥學院、整合藥學研究院)。臨床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懂醫精藥”的高水平臨床藥學專門人才。涵蓋化學、生物學、臨床醫學、藥學類課程,專業核心課主要包括臨床藥理學、臨床藥物動力學、臨床藥物治療學及藥事管理等。同時也會開展較多實驗課,包括化學類與藥理研究以及臨床基礎技能等方面。畢業生主要面向大中型醫院、社會藥房、醫藥院校、醫藥科學研究機構、藥品生產企業和藥事管理等單位就業,從事以臨床合理用藥為核心,包括臨床藥學服務與研究、藥物不良反應監控、臨床藥物治療評價、藥學信息與咨詢等工作。本專業最對口的職業是臨床藥師,臨床藥師主要工作是開展藥學查房、藥師門診、藥學會診等多項藥學服務,同時開展基因突變、基因表達、基因多態性、體內藥物濃度監測等項目。廣東藥科大學臨床藥學院與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實行院系一體化管理的創新運行機制。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國內首批“衛生部臨床藥師制試點醫療機構”和“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基地”有良好的醫師資源。廣東藥科大學臨床藥學專業是應用藥學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臨床醫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臨床藥學和藥事管理學等學科的融合,打通醫學與藥學、中藥與西藥、實驗與臨床、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的壁壘,實行學、研、產、醫、藥一體化的藥學人才教育和創新藥物研發體系。
2課程分析
根據專業教育培養目標和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而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同時結合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從傳統的單一提供“藥學產品”向與提供“藥學服務”并行的雙模式轉化[3]。按照社會需求調研→工作任務分析→能力和素質能力分析→課程結構分析→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設計→教材開發→其他教學資源開發的流程,進行課程體系開發。為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教育、軍事理論等公共基礎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基礎和大學就業指導等通識教育公共必修課,以培養學生的基本人文知識、基本素養和基本能力,以滿足學生繼續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需要。為培養學生就業面向崗位群所需共性知識、技能、職業素養,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開設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分析化學實驗(含儀器分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分析、藥物分析實驗、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19門專業基礎課程,以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素養和專業基本能力,為進一步培養崗位素質和能力奠定基礎。為培養學生的專業通用能力,保證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參考用人單位需求,開設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理學實驗、臨床藥理學、藥事管理、臨床藥物治療學、生物藥劑學、臨床藥物動力學9門專業核心課程。以學分為計量方法,臨床藥學專業課程類型的柱狀圖和餅狀圖如下圖1所示。以從中看到理論課程開設的數量最多,理論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要求的大部分,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及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9門專業核心課程學分柱狀圖如下所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9門專業核心課程學分數基本均衡。各門核心課程的課內實踐課時數和課堂教學課時數基本相當,相對于國內其他同類高校有更多的課程實踐,讓學生不只是學習到專業知識,同時有著很好的動手能力,便于今后的工作開展,因而我校畢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各大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3執業藥師考試科目分析
摘要:環境生態學是順應時展的需要產生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側重研究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受損后的變化機理、規律和對人類的反作用,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在總結近些年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筆者嘗試結合本校以水環境為特色的環境工程和環境生態專業的專業設置特點,對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實踐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與實踐的初步探索。
關鍵詞:環境生態學;創新實踐;教學改革
一環境生態學的重要性
目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逐漸加劇,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主要包括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方面。這就要求各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維護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及生態系統功能,保證可持續發展。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種文明的建設并列,完整闡述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態,需要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無害化廢棄于自然,環境保護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基礎和前提,而環境生態學是推進環境保護事業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
二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一)結合專業和社會需求,合理篩選教學內容
環境生態學是以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兩學科為主的交叉學科,該專業應培養學生具備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工程設計等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能夠從事環境與生態保護相關工作的復合型人才。[1]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選擇一本難度深度適中、教學案例豐富、技術先進實用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在進行環境生態學課程講授時,選用的是由盛連喜主編的《環境生態學導論》(第二版)作為教材。該教材內容較為詳盡,在知識結構體系上能反映學科發展的特點,便于突出環境生態學中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環境生態學的基礎理論,比較適合環境科學類各專業的使用。生態系統的研究是生態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新起點,是現代生態學的標志。[2]因此,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應以“生態系統”為關鍵詞,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讓學術充分認識生態系統的概念和基本的結構組成,進而闡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及其服務功能,解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以及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壓力之家的關聯性,再結合當今的環境問題和具體的工程案例,講授如何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和合理地進行生態系統管理和規劃。而對于那些與其他基礎課程相似或重疊的內容應當弱化,如環境污染物與毒物的概念、毒性作用過程和影響因素等在環境工程這門課程上已有闡述;環境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監測和影響評價等在環境監測上也已詳細描述。[3]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本專業特色,把水生態系統的內容耦合進來,講授水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組成成分,分析水環境中常見物質的遷移和轉化過程,解析水環境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例如,在《環境生態學導論》中,講到了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內容。群落多樣性是群落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在預測(水)生態系統功能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水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結構復雜多變,包括魚類、浮游生物、藻類、微生物以及底棲生物,這些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研究對于準確評估和預測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至關重要。而群落或物種多樣性的測定主要有三個空間尺度的多樣性指數:alpha(α)多樣性,β多樣性,γ多樣性,每個空間尺度的環境不同測定的數據也不相同。其中,α多樣性(局域均勻生境下的物種數目)的計算分析相對簡單,便于學生掌握,建議在授課過程中增加相關介紹,把α多樣性中常用的度量指標加以解析,并引導學生學習掌握這些指數的計算,為將來深入學習生態學理論打下基礎。α多樣性一般指生境內物種的多樣性程度,即不側重于比較,而只是評估生境內的多樣性程度。群落生態學中研究生物多樣性,通過單樣品的多樣性分析(α多樣性)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豐度和多樣性,包括一系列統計學分析指數估計環境群落的物種豐度和多樣性。α多樣性常用的指數包括Ace豐富度估計量(theACEestimator)、Chao1豐富度估計量(Chao1richnessestimator)、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diversityindex)、辛普森多樣性指數(Simpsondiversityindex)、Pielou均勻度指數等。其中,Ace豐富度估計量和Chao1豐富度估計量常用來計算群落物種的豐富度;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則是計算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常用指數。Ace豐富度估計量和Chao1豐富度估計量的值越大,表示群落物種豐富度越高。香農-威納指數是用來描述種的個體出現的紊亂和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高,多樣性也就越高。在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中包含兩個因素:①種類數目,即豐富度;②種類中個體分配上的平均性(equitability)或均勻性(evenness)。種類數目多,可增加多樣性;同樣,種類之間個體分配的均勻性增加也會使多樣性提高。辛普森指數越大,表示多樣性越低。辛普森指數多樣性指數中稀有物種所起的作用較小,而普遍物種所起的作用較大。這種方法估計出的群落物種多樣性需要較多的樣本。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和辛普森指數是α-diversity的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