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構建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打下基礎
2016年我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全院本、專科專業中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為順應老齡化社會對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促進老齡產業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老齡產業的有機結合,努力培養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創新創業能力。
2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實施原則
為構建“老齡產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不斷尋找與老齡產業相關的教育內容,實現老齡化教育與“雙創”教育的無縫銜接。構建“老齡產業+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體系,不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的簡單相加,必須突出專業特點、專業優勢、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衍生的老齡產業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進行創業課程開發。
3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
我院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加入專業教育元素,如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設計專業認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內容,探索專業教育案例、專業課程教師與創業課程教師組建課程團隊,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課程師資的融合。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以課堂教學設計的實施,推動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3.1《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教學內容模塊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教學設計模塊中的自我認知、老齡化社會職業認知、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等專題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創業、就業的銜接,目的是培養學生基于自我認知、職業環境認知基礎上,實現基于專業的、社會需求現狀的創業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3.2“創新創業+專業+企業”的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老齡產業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進行課程的融合,還應有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的融合。學院多次派出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外出學習最新理論知識、參觀考察專業就業、創業環境;專業課教師與創新創業教師合力打造創業課程,為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外部環境,并結合老齡化社會環境撰寫創業計劃書,聘請管理學教師講授《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專題》。特聘市老齡委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工作人員為主講嘉賓,介紹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衍生的老齡產業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以及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創業的環境及對創業者能力的要求情況。引進和聘任經驗豐富的成功企業家、創業者、技術專家做創業導師,充分發揮創業導師的實踐經驗優勢。3.3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策略。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能力,本課程采用小組學習形式。8-10人為一小組,課堂討論、課后作業、期末作業完成均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如每堂課設置“課堂十分鐘”環節,由教師提前一周或兩周將任務布置給相應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接到學習任務后共同討論,相互合作完成作業。課堂上隨機抽取小組中一名學生針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講述,小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講述。此外結合授課內容,選取大量游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學習,認識現象與規律,培養創業與就業能力。3.4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評價方案。注重形成性評價考核,學習小組的課堂討論、“課堂十分鐘”作業闡述、期末創業計劃書撰寫與闡述均采用教師、學生即時評價的形式,給予學生即時的評價與反饋,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及時了解,便于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
4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施成效
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老齡產業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課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習、老齡化社會創業環境認知聯系起來,避免出現在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社會需求孤立、自成一體、相互沖突,為學生基于專業與老齡化社會環境的創業與就業打下基礎;期末作業設計為《創業計劃書》的撰寫與展示,提倡撰寫基于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的創業項目計劃書,進一步將老齡化社會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通過課上、課下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調查,老齡產業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了解的老齡化社會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熟悉了老齡化社會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和創業政策環境,同時也培養、提高了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力,豐富了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胡振宇,章德林.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構建[J].南昌高專學報,2006(5):60-66.
[2]董躍進,吳剛.我國老齡化社會蘊藏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新契機[J].現代教育科學,2011(4):84-87.
作者:郝美玲 張麗宏 劉斌 鄭坤 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