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產房護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分析以人為本安全管理對婦產科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本實驗研究對象為護理工作人員22名,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德州市立醫院接受治療的產婦患者138例,將138例產婦患者隨機分配,分為對照組(n=69)和觀察組(n=69),護理人員隨機分配給兩組,各11名。給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實施以人為本安全管理護理。結果觀察組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在第一、二、三分娩時長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對產婦患者護理工作當中實施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方式,不僅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還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產房護理;安全管理;分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德州市立醫院所接收的產婦13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參與對產婦護理工作的工作人員為22名,護理人員隨機分配給兩組,各11名。對照組產婦年齡22~54歲,平均(37.95±3.78)歲;護理人員年齡24~43歲,平均(33.52±3.18)歲。觀察組產婦年齡23~55歲,平均(38.86±3.84)歲,護理人員25~43歲,平均(33.87±3.2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所使用的產婦護理方法是常規護理,護理包括知道產婦正常分娩知識,觀察產婦狀態,做好分娩記錄等常規檢測。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做好以下幾點安全管理措施:①從醫院角度看,提高醫護人員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以及專業水平,對于產房護理安全以及產婦分娩做好充足準備提供了基礎。同時,必須做好十足的產房護理安全計劃,促使醫護人員進行主動式的方式排查安全隱患,并不斷完善缺陷所在;提高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以及醫院的醫護水平。當前,醫院醫護水平有所下降,這主要在于我國大多數醫院采取大規模擴張進而導致醫院有很多能力不足的醫護人員,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產房護理安全管理,通過對醫護人員的產房安全隱患進行培訓教育,同時鼓勵醫護人員盡可能參加多種形式的教育,這對于醫護人員的基礎護理能力以及醫護人員的知識面的擴大都是非常必要的;成立專業的產房護理小組,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監管力度,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專門的產房護理小組主要用于分析產房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針對性的安全隱患改善措施。當然,為護理人員制定有效的考核辦法,促使護理人員職責分明,不斷發現問題、完善問題。②從孕婦家庭看,重視醫護人員同產婦的溝通與交流工作。護理人員需要采取高質量的溝通方式了解產婦各個階段的切實需求并給予動態化的護理,同時護理人員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同產婦交談,指導產婦并用心傾聽護理人員的工作感受,以此激勵產婦積極表露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畢竟,保持優質、有效的溝通才是安全護理管理工作的核心;適當的健康宣傳對產婦家屬很有幫助,不斷增加產婦家屬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增強產婦家屬對醫院分娩技術的信心,促使產婦家屬自愿配合醫護人員,有利于緩解醫患的緊張關系。
摘要:產婦在分娩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并發癥,對于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臨床上,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產婦出血時較為迅速,因而,經常導致產婦出血過多,進而造成產婦出現失血性休克。另外,產后出血對于產婦的身體健康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如果不對其采取科學及時的護理,就會導致產婦之后的生活質量降低。因此,需要對產后出血的孕婦行護理風險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對產婦實施科學的護理風險管理,保證產后產婦的生活質量不受到影響。
關鍵詞:產房出血、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0引言
產后出血是產婦在分娩過后出現的一種并發癥,對產婦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產后出血大多出現在產婦分娩后的24h內,產婦出血量大于500mL,大多數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癥狀是在分娩后的2h之內[1]。由于產婦出血迅速,常導致產婦因出血過多出現失血性休克,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如果對其處理不當,則會導致產婦的腦垂體出現缺血性壞死,嚴重影響產婦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產婦進行必要的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維護產婦及幼兒的健康[3]。2015年4月1日與2015年4月6日我科分別發生1例產后出血產婦,對產婦采取不同的急診急救及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因出血原因、發生的時間很相似,有必要給臨床警醒,現報道如下。
1病例簡介
葛春娟,患者1,女,年齡39歲,G2P1孕36+2周,因陰道流水1h。于2015年4月1日3:20入院,產科檢查顯示宮高34cm,腹圍102cm,胎方位LOA,宮口未開。B超顯示:雙頂徑93mm,股骨長70mm,羊水指數135mm,胎盤后壁。化驗檢查:血常規:紅細胞3.12×1012/L,白細胞16.1×109/L,血紅蛋白90g/L,血小板計數92×109/L。凝血常規七項:凝血酶原時間(PT)8.7sec,國際標準化比值(INR)0.8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8.6sec;凝血酶時間(TT)13.3sec;纖維蛋白原(FIB-C)2.64g/L;抗凝血酶III(AT-III)107.0%;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345.52mg/L。于2015年4月1日3:20入院待產,2015年4月1日05:00開始宮縮,2015年4月1日08:00宮口開全,在2015年4月1日22:45經陰道娩出1女嬰,08:45胎盤胎膜娩出完整,檢查軟產道見宮縮無裂縫,側切傷口無延長。董麗,患者2,女,年齡24歲,G2P1孕足月(預產期不詳),因陰道流水、下腹鎮痛2h,于2015年4月6日13:00入院,產科檢查顯示宮高32cm,腹圍105cm,胎方位LOA,宮口開大2cm。B超顯示:雙頂徑87mm,股骨長70mm,羊水指數120mm,胎盤前壁,下緣距宮頸內口距離因顱骨影響探查不清。化驗檢查:血常規:紅細胞2.57×1012/L,白細胞17×109/L,血紅蛋白80.8g/L,血小板計數124×109/L。凝血常規七項:凝血酶原時間(PT)13.3sec,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3.0sec;凝血酶時間(TT)23.4sec;纖維蛋白原(FIB-C)0.78g/L;抗凝血酶III(AT-III)83.0%;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345.52mg/L。于2015年4月6日13:00入院待產,2015年4月6日19:00開始宮縮,2015年4月6日22:45宮口開全,在2015年4月6日23:43經陰道娩出1女嬰,胎盤胎膜娩出完整,會陰I°裂傷內縫。
2急救及護理
摘要:目的運用循證研究及質量持續改進方法設計產后出血集束化護理方案。方法便利抽樣選取我院102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7年3—7月的產后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共50例;2017年8—12月的產后出血患者作為干預組,應用基于循證研究的集束化護理,共52例。比較兩組相關臨床指標。結果實施集束化護理方案后,患者寒戰、焦慮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下降,搶救時間、出血量明顯減少,差異具有顯著性(均P<0.05)。結論基于循證研究的產后出血集束化護理方案,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循證研究;集束化護理;產后出血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7年3—12月在我院分娩后產后出血的1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5~30歲,平均27歲,本人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自然分娩后兩小時內產后出血超過500ml的產婦。
1.2方法
1.2.1分組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導樂助產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產婦不良情緒的作用。方法選取70例產婦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全程導樂助產護理,評價不同護理實施后對產婦情緒改善的影響。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妊娠結局(產后大出血、新生兒窒息以及胎兒窘迫、自然分娩)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程導樂助產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產婦不良情緒,促分娩順利進行。
關鍵詞:全程導樂助產;護理干預;不良情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70例產婦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為單胎,排除合并其他疾病、妊娠并發癥者。對照組35例,年齡為23~36(29.3±2.8)歲;觀察組35例,年齡為22~32(29.5±2.6)歲。兩組的臨床資料數據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助產護理方法,產婦入院后,產婦接受常規檢查,待宮口開大到2~3cm,妥善安排護送產婦到產房,產房助產士做好產婦產房中護理工作,待分娩結束后,安全將產婦送回病房,并安排產婦接受產后常規檢查,實施對應的康復護理。觀察組實施全程導樂助產護理,安排專門的助產士對產婦實施全程護理,包括:①心理護理。分娩過程中注意對產婦情緒變化的觀察,及時疏導安慰,緩解產婦緊張焦慮情緒;②孕期以及產前健康宣教。積極與產婦交流溝通,明確產婦的需求以及對分娩知識的了解情況,針對產前合并焦慮情緒產婦,助產士耐心疏導講解,鼓勵產婦盡量選擇陰道分娩。同時院組織分娩講座,指導產婦分娩中緩解疼痛的技巧;③分娩過程中護理干預。全程陪護且密切關注產婦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第一產程,觀察宮縮情況,緩解因宮縮而導致疼痛,加強心理疏導;第二產程,觀察腹壓,保持胎兒緩慢娩出,防止發生胎盤早剝,同時注意觀察胎心變化;第三產程,注意觀察產婦出血情況,采取措施預防產后出血,告知產婦需繼續配合,直至胎盤順利娩出;④產后護理,分娩結束后評估產后出血量,產婦于產房觀察2小時,觀察產后出血并積極采取措施處理,并鼓勵產婦母乳喂養,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促進產婦分娩后身體機能早日恢復。
摘要:[目的]探討工作坊教學模式在助產士溫柔分娩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產房進修的90名助產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觀察組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8周后采用臨床知識與技能考核、教學效果評價問卷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助產士臨床知識與技能考核得分高于對照組,教學效果評價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工作坊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助產士的溫柔分娩理論和操作技能,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工作坊,助產士;溫柔分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產房進修的90名助產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人。納入標準:獲得護士資格證,在產房獨立工作半年以上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認知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標準: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和意識障礙者。對照組:本科33人,專科12人;年齡20~35(28.05±2.61)歲。觀察組:本科35人,專科10人;年齡21~35(27.82±3.35)歲。兩組助產士在年齡、學歷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正式實施前,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簽署知情同意書,遵循保密、有益、無傷害原則后收集其一般資料和調查問卷。
1.2教學方法
本研究正式實施前由教研辦公室和護理部組織進修人員崗前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術培訓。研究對象進入產房后實施“一對一帶教”,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由有經驗的助產士進行理論授課,針對性地講解助產專業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培訓結束后,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觀察組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具體干預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