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風偏癱中醫針刺肢體訓練干預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醒腦開竅針法結合肢體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某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風后偏癱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各39例。兩組均給予常規用藥指導,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肢體訓練,觀察組接受中醫針刺結合肢體訓練治療。對比兩組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2.31%(36/39)高于對照組74.36%(29/39)(P<0.05);治療后,兩組眼斜口歪、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結論中風后偏癱患者通過醒腦開竅針法結合肢體訓練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
【關鍵詞】中風;偏癱;醒腦開竅針法;肢體訓練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其臨床表現為偏癱、昏迷不醒、失語及智力障礙等,具有高致殘率及致死率特點,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西醫多采用巴氯芬、乙哌立松等藥物治療,雖可以緩解癥狀,但療效欠佳,且不良反應較大。中醫學認為,中風后偏癱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衡、阻于脈絡、氣虛血瘀,致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因此,應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之法治療[2-3]。醒腦開竅針法有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之功效。本研究選取我院78例中風后偏癱患者,旨在探究中醫針刺結合肢體訓練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風后偏癱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各39例。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0.24±3.58)歲;病程3~12個月,平均病程(7.62±2.14)個月;類型:丘腦腦梗死15例,額顳葉腦梗死2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1.32±3.62)歲;病程4~12個月,平均病程(7.40±1.94)個月;類型:丘腦腦梗死17例,額顳葉腦梗死22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頭部CT、心電圖、經顱多普勒(TCD)、頸動脈超聲檢查確診為中風后偏癱;年齡≥50歲;顱內無出血;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心、腎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短暫性腦缺血。
1.3方法
均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并給予兩組脫水降顱壓、改善循環等基礎治療。
1.3.1對照組接受肢體訓練治療,步驟如下:①取仰臥位,懸吊兩側膝關節,抬起臀部并維持20s;取側臥位,懸吊兩側膝關節,抬起臀部并維持20s。②腰部訓練,于仰臥、俯臥、側臥等體位下,靜、動態結合進行閉鏈運動等,動作如下:取仰臥,維持單腿懸掛,并進行動態訓練;取仰臥位,維持雙腿懸掛。40min/次,5次/周。1.3.2觀察組接受中醫針刺結合肢體訓練,選穴,輔穴:極泉穴、委中穴、尺澤穴;主穴:內關穴、人中穴、三陰交穴。肢體訓練方式同對照組,醒腦開竅針法施針方式,內關穴:選擇提插捻轉+瀉法15~30mm直刺;人中穴:采取重雀啄法于鼻中隔方向行10~15mm斜刺;三陰交穴:采取提插補法沿皮膚與脛骨內側緣進針30~50mm呈45°斜刺;極泉穴:采用提插瀉法朝穴下30mm行30~50mm直刺;尺澤穴:選取提插瀉法屈肘至120°行30mm直刺;委中穴:采用提插瀉法行15~30mm直刺。1次/d,5次/周,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4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肌力達4級以上,偏癱、失語等顯著改善,且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恢復;有效:肌力達2級以上,上述癥狀明顯改善,且能獨自行走;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將有效、顯效計入總有效率。
1.5觀察指標
①療效。②對比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眼斜口歪、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均計:重度3分、中度2分、輕度1分、無癥狀0分。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升高(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眼斜口歪、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積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眼斜口歪、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3討論
腦中風會造成神經功能損傷,患者于早期治療后仍會引發一系列后遺癥,如眼斜口歪、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對患者生活、家庭帶來嚴重經濟及精神負擔。肢體訓練是通過加強軀干肌肉與非主導側肢體運動能力,加強肌群與神經之間的統合、反饋功能來提高身體的控制、平衡能力及穩定狀態[4-5]。其應用生物力學原理,通過增強重力在訓練過程中的作用,做閉鏈運動訓練,進而提升患者運動功能[6-7]。中醫認為,中風腦脈失養、氣血虧損,痰濁、瘀血、肝風等病理因素可導致腦竅受到蒙蔽,從而引發卒中。中風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瘀血阻滯而發病[8]。因此,治療以益氣壯陽、活血化瘀為主,針刺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能有效緩解血管痙攣,改善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功能,對促進皮質受損區供血、供氧恢復具有積極意義。醒腦開竅針法可開竅醒神、滋補肝腎、疏通經絡,選穴以督脈、陰經穴為主,調節機體氣血陰陽平衡。三陰交穴刺之可補腦益髓、調氣安神,疏通此穴可使言語機巧靈活、流利;內關穴刺之可和陰陽、調血脈、神明;人中穴刺之可通利語竅、醒神開竅,使咽喉機關靈活;委中、尺澤、極泉穴刺之可調經絡、通經氣,糾正局部肌腱、肌肉等失衡狀態,進而改善陰陽經的相對平衡[9]。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醒腦開竅針法具有擴張病灶周圍血管,調節血液流變學水平,建立側支循環等效果,同時能有效提高大腦皮質功能,增加腦細胞營養,改善腦組織功能,從而提高患者偏癱側肢體運動功能[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74.36%,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01)。提示,中醫針刺結合肢體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綜上所述,中醫針刺結合肢體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能促進癥狀改善,改善肢體功能,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杞錦政,唐裕玲.補陽還五湯聯合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3):41-44.
[2]李國輝,潘康健.中醫治療中風后偏癱的研究進展[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9,8(3):108-111.
[3]陸春華,王凱,曾貞,等.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虛擬情景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13(11):122-125.
[4]徐磊,王楚妹,董有康,等.針刺結合懸吊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8):12-15.
[5]胡正永,湯從智,殷錦霞,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11):827-829.
[6]鄭增賓,馬明,趙祥虎,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肌內效貼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5):74-79.
[7]陳四海,朱珊珊,陳湘鄂.懸吊運動聯合姿勢控制訓練對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8,33(3):203-206.
[8]任婷,李宏玉,朱路文,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障礙康復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9):208-211.
[9]龔澤輝,向召兵,龍寶珠,等.呼吸訓練配合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9):44-47.
[10]操良松,李秀娟,何麗娟,等.醒腦開竅針法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8):40-43.
作者:白曉輝 崔炎增 白繼瓊 單位:鞏義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