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及臨床辨證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周太安是四川楊氏骨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和發展了楊天鵬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周氏骨傷內傷學理論和正骨手法。該文對周太安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及臨床辨證進行總結分析。
【關鍵詞】四川楊氏骨科流派;骨傷內傷學;中醫正骨手法;楊天鵬;周太安
周太安主任,系四川楊氏骨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第3屆理事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外固定學組委員,《中醫正骨》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骨傷》編輯委員會委員。周太安主任繼承和發展了楊天鵬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周氏中醫骨傷內傷學理論和正骨手法。周太安主任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認識骨傷科疾病,豐富了中醫骨傷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并對正骨手法進行歸納、分析、分類和簡化型研究,為骨科手術人工智能、外科機器人手法復位等提供了理論支持[1]。筆者有幸于2004—2005年跟隨周老學習,聆聽教誨,獲益頗多,現將周太安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整理如下。
1周氏骨傷內傷學理論
1.1周氏“正氣邪氣學說”楊天鵬認為,天之三寶為日、月、星,人之三寶精、氣、神[2]。《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受中醫理論的影響,周太安主任提出了“正氣邪氣學說”,認為骨科疾患以慢性勞損居多,與生活環境、時令節氣、工作性質、年齡、體質等相關,也與正氣的強弱有關。周太安主任在治療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股骨頸骨折、老年橈骨下段骨折等疾病時,發現多數患者有骨質疏松、骨量減少的情況,分析老年骨折患者正氣本虛,不耐外力而致骨折,提出“骨質疏松性骨折”概念。治療上,以補腎活血為綱。
1.2周氏“首重氣血學說”但凡傷科疾患,“氣血”為要,受楊氏“三通”理論[2]的影響,周太安主任認為氣血以通為順,氣行則血行,跌撲閃挫,必傷氣血,血凝則氣滯,故用藥或施用手法時須注重調暢氣機,代表方劑有損傷活血方,并創立代表手法“向心性推法”。向心性推法是指對肢體遠端損傷部位由遠端向近心端施行推法,其可消除腫脹、暢通經脈。
1.3周氏“治傷重在固腎學說”《黃帝內經》言“腎主骨”“腎生骨髓”“腎者,其充在骨”。周太安主任認為,治療骨折、筋傷、骨病等骨傷疾患,重在固腎(補腎填精),常用補益肝腎藥,如熟地黃、山萸肉、杜仲、淫羊藿、巴戟天、狗脊、枸杞子、續斷等,并配伍紫河車、鹿茸、海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強補腎作用。
1.4周氏“治傷溫通為先學說”周太安主任謹遵楊氏“治傷切忌寒涼,溫養方能通痹”理論[2],治療骨傷一般以溫通為先。《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言:“氣血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行,溫則消而去之。”遣方用藥時,周太安主任常用巴戟天、肉蓯蓉、鹿角霜、鹿茸等內服以溫腎助陽,用川烏、草烏、麻黃、細辛、肉桂之品外用以溫通經絡。
1.5周氏“顧護脾胃學說”中醫認為,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李東垣《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周太安主任注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尤其重視調理脾胃,常用黨參、黃芪、豆蔻、山藥、白術、茯苓、陳皮等藥物。
2周氏中醫正骨手法
2.1周氏對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再認識
正骨手法是中醫的精華,但各家學說對正骨手法的表述和認識不一。周太安主任實事求是地闡述了正骨手法的現狀,重新界定了正骨手法的界限和納入標準[1]。周太安主任認為手摸心會(觸摸法)不應歸于正骨手法,而應歸于診法的切(按)診法;推拿按摩應歸入理筋手法中;氣鼓是辦法而非手法;正骨手法的傳統歸納分類有不合理之處,存在基礎手法與復合手法混淆不清等問題;正骨手法是指基礎手法,而不是過程手法。
2.2周氏對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簡化和分解
在三維空間中,物體的運動可以看作是在X、Y、Z軸上運動的合成。周太安主任將此原理運用到正骨手法中,認為正骨手法的實質是在遠近段骨外力的作用下使骨產生相對位移,位移的目的是恢復遠近骨折端的正常解剖關系。骨折斷端的相對運動不外乎軸向運動、繞軸運動及側向運動,施行手法者的力也可分解成軸向用力、旋轉用力及切面側向用力。軸向用力手法包括牽引、觸碰,旋轉用力手法包括旋轉屈伸、搖擺、回旋等,側向用力手法包括提按端擠、夾擠分骨等;軸向用力分為反向用力(牽引)和對向用力(觸碰),旋轉用力分為繞軸旋轉(繞法)和繞端旋轉(折頂),側向用力分為對向用力(端提/合骨)和反向用力(分骨)[1]。周太安主任對中醫正骨手法進行簡化和分解,以簡馭繁,便于教學和學術交流,并為外科機器人手法復位提供了理論支持。
2.3周氏中醫正骨手法的診療特長
周太安主任從事臨床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40余年,致力于搶救、繼承、挖掘、弘揚和發展楊氏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臨證強調整體觀,提倡內外同治,尤其注重手法研究與應用。周太安主任在診療過程中常用對比法,如對比健側與患側的皮膚腫脹程度、皮膚溫度、肢體長短等,可簡單有效地診斷為小兒髖關節半脫位。周太安主任認為,骨折手法復位程序一般是逆受傷機制的過程[2]。正骨施術前,應該仔細分析受傷機制、骨折移位情況、軟組織與骨的空間相對位置、阻擾骨折復位的因素等,臨證治療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以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為例,分為骨折斷端重疊移位,骨折遠端向橈側和背側移位3種情況。“欲合先離”(即拔伸牽引)是針對受傷機制的逆過程(即成角折頂)采用的方法,周太安主任認為骨折治療應注重“欲合先離”。彭志貴等[3]采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治療Colles骨折取得良好效果。
3小結
周太安主任長期工作在基層,了解患者的疾苦,對中醫正骨手法的認識獨到,善于總結、歸納與創新。筆者從正氣邪氣學說、首重氣血學說、治傷重在固腎學說、治傷溫通為先學說、顧護脾胃學說5個方面簡述了周太安主任在中醫骨傷內傷學的診療心得,仍覺未能完全領悟周太安主任中醫骨傷內傷科學術思想,未來需要更多傳承人不斷地總結、挖掘、發揚中醫骨傷科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壯大中醫骨傷科事業,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1]周太安,潘良春,屈本君,等.正骨手法的現狀和探討[J].中醫正骨,2002,14(2):43-44.
[2]張繼祥,曾一林.楊天鵬骨傷科治驗真傳[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彭志貴,鄒德鋒,周太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治療Colles骨折36例報告[J].中醫正骨,2007,19(7):57.
作者:彭志貴 周綠綠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太平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