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冠心病痰濁阻塞用藥中醫文獻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臨床用藥規律。方法:檢索2009—2019年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國內發表的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文獻,統計分析臨床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處方、藥物組成及功效。結果:共納入106篇文獻,出現54種處方名稱,組成中藥共計100味,總頻次1117次;根據中藥的功效及分類,使用頻次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理氣藥,涉及藥物種類數較多的為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理氣藥、化痰止咳平喘藥,使用頻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藥為半夏、瓜蔞,活血化瘀藥為丹參、川芎,補虛藥為甘草、白術,理氣藥為陳皮、薤白。結論: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冠心病;痰濁阻塞證;中醫藥治療;用藥規律;文獻研究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管腔狹窄,冠狀動脈供血相對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臟疾病[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我國冠心病患病人數高達1100萬,發病率和病死率不斷上升[2],發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已經成為嚴重危及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3]。一項關于近40年冠心病中醫證候特征研究的文獻顯示,近年來冠心病以本虛為主的氣陰兩虛等證候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而以標實為主的心血瘀阻、痰濁內阻等證候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4],痰濁阻滯已成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5-6]。筆者對近10年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臨床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其用藥規律特點,以期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國內發表的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文獻,檢索年限為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共10年。1.2檢索方法以“冠心病”為題名或關鍵詞,進行檢索,在檢索結果中閱讀題名及摘要篩選相關文獻,然后閱讀全文,根據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進行第二次篩選。
1.3文獻納入標準
1)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臨床文獻;2)有明確的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診斷標準;3)方藥組成明確。
1.4文獻排除標準
1)方藥組成不明確或只明確部分藥物組成的文獻;2)文章名稱雖不一致但內容雷同者或一稿多投者只取1篇;3)治療方藥相同者只取1篇;4)動物實驗研究、綜述、理論探討、文獻個案報道;5)不以口服中藥為主要治療方法。
1.5資料處理
對納入文獻的病例數、病程、患者年齡、性別、處方名、中藥組成、功效進行提取歸納;對相同或相近方名的藥物組成進行比較,統計處方名稱;統一藥物名稱,統計處方組成及藥物出現的頻次。以《中藥學》[7]為標準,將藥物歸類,并統計總頻次和功效。統一藥名原則為:玄胡、制玄胡、元胡歸為延胡索;焦白術、炒白術歸為白術;山梔子歸為梔子、片姜黃歸為姜黃;制附子歸為附子;制五味子歸為五味子;制大黃、酒大黃歸為大黃;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歸為半夏;全瓜蔞、瓜蔞實歸為瓜蔞;生黃芪歸為黃芪;草決明歸為決明子,姜竹茹歸為竹茹;生蒲黃歸為蒲黃;西砂仁歸為砂仁等。
2結果
2.1檢索結果
在CNKI第一次檢索文獻數為77537篇,在檢索結果中進行篩選,第二次檢索文獻數為166篇,通過通讀全文,以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為依據,最終納入106篇文獻,涉及62種雜志刊物,共計6742例,其中1293例未明確性別,明確性別的5449例患者中,男3142例,占57.66%,女2307例,占42.34%。其中發病年齡最小的僅14歲,年齡最大的90歲,發病年齡集中在40~80歲,中老年患者居多。病程最短者僅1周,最長者達32年。納入文獻年份分布見表1。
2.2處方名稱
納入的106篇文獻中共出現54個處方名,如瓜蔞薤白半夏湯、澤瀉湯、調中降濁湯、化痰降濁湯、升清降濁湯、豁痰通痹湯、開降分消湯、宣痹祛痰湯、豁痰通陽湯、導痰湯、溫膽湯等。54首處方中含有方名相同或相似但中藥組成有差異的方劑,如“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等,其均在原方基礎上進行加減,藥物組成存在差異。使用頻次2次及以上的基礎方依次為瓜蔞薤白半夏湯、溫膽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益氣化痰湯、血府逐瘀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胸痹3號、舒心湯。
2.3中藥藥物分類及功效
106篇文獻所用處方中共出現100味中藥,按照《中藥學》功效分類,使用頻率從高到低排在前10位的藥物類別依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理氣藥、利水滲濕藥、解表藥、清熱藥、化濕藥、開竅藥、消食藥,總頻數為1081次。(見表3)涉及藥物種類數從多到少前10位依次為: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理氣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利水滲濕藥、化濕藥、消食藥、收澀藥,種類數89。(見表4)2.4使用頻次6次以上藥物的分類及頻次100味藥物中使用頻次6次以上的共35味,使用頻次最高的為半夏、瓜蔞、陳皮;按《中藥學》功效分類,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類別是化痰止咳平喘藥、理氣藥。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藥中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依次是:半夏、瓜蔞、竹茹、膽南星。理氣藥中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依次是:陳皮、薤白、枳實、香附。
3討論
中醫學將冠心病歸屬于“胸痹”的范疇,認為其發病多為寒邪內侵、飲食失調、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8]。其病機分為虛實,實為寒凝、血瘀、痰濁、氣滯,痹阻胸陽,阻滯心脈;虛為氣虛、陰虛、陽衰,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胸痹最早見于《內經》,張仲景《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并作專篇論述,如《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中醫學認為冠心病病位在心、脾胃、腎等臟腑[9],飲食不節易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濕聚為痰,脾胃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濕日久可導致心脈痹阻,常用化痰降濁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有良好療效[10]。本文通過在CNKI數據庫檢索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文獻,分析冠心病痰濁阻塞證的用藥規律及特點。分析結果顯示,化痰止咳平喘藥使用頻次最高,符合痰濁阻塞證化痰降濁的治法;用藥頻次最高的前6位是化痰止咳平喘藥中的半夏、瓜蔞,理氣藥中的陳皮、薤白以及活血化瘀藥丹參、利水滲濕藥茯苓。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半夏可降低全血黏度,對心率失常有明顯作用[11],瓜蔞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薤白提取物可降低動脈脂質斑塊[12],陳皮具有降脂的作用,可預防動脈硬化[13],丹參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廣泛地運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14],茯苓具有寧心的作用,與半夏配伍祛痰作用明顯[15]。此外,涉及的藥物還包含補虛藥、解表藥、開竅藥、化濕藥、瀉下藥等。因此,我們在臨床治療冠心病痰濁阻塞證時除運用化痰、理氣、活血藥之外,應隨癥加減,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剛,齊婧,鐘偉,等.冠心病中醫病因病機的認識與探索[J].中醫雜志,2015,56(17):1449-1452.
[2]李建平,霍勇,陳韻岱,等.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建議(2018)[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38(9):817-820.
[3]宋新穎,高海成.高海成中醫師應用中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經驗總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8):206-207.
[4]毛靜遠,牛子長,張伯禮.近40年冠心病中醫證候特征研究文獻分析[J].中醫雜志,2011,52(11):958-961.
[5]毛桃桃,徐瑛.調中降濁方治療痰阻心脈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3,31(6):100-102.
[6]周婷,安冬青.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藥治法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9):1055-1056.
[7]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8]楊園園,高旭杰,閆建玲,等.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8,33(8):1099-1101.
[9]代娜,曲輯.加味瓜蔞薤白半夏湯對痰濁壅塞型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4,33(36):159-160.
[10]盧永屹,王祎晟.化痰降濁方對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痰阻心脈證型)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8):950-952.
[11]姚軍強.半夏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配伍運用[J].中醫研究,2013,26(2):3-5.
[12]單自琴,許劍婕.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濁痹阻證對于心肌血運重建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7,12(1):53-56,60.
[13]俞靜靜,蘇潔,呂圭源.陳皮抗心腦血管疾病相關藥理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6,47(17):3127-3132.
[14]何帥兵,張百霞,王慧慧,等.基于“中藥作用機理輔助解析系統”的丹參治療心血管疾病作用機制解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9):3713-3717.
[15]馬玲,尹蕾,王兵,等.茯苓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2):55-59.
作者:李蕾 梁昊 張秋雁 楊漾 何莉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