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衰證候規律中醫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古籍研究
與“心衰”相關的論述散見古籍醫典之中,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理法方藥的經驗。挖掘古籍文獻,歸納總結疾病的規律,能讓我們更好把握本病的中醫理論實質。孟偉等通過對334篇心衰古籍醫案文獻整理得出,心衰為心氣虧虛、心陰不足、心陽不振、心血瘀阻、痰濁水飲內停的病機變化。黃平東從病名、證候、病機、辨治等方面較系統地回顧中醫古籍中與心力衰竭相關的論述,著重指出心衰的病機為心氣虛—血瘀—水停—(心)陽虛(心氣虛加重)。
2現代文獻研究
利用醫學期刊數據庫對現代文獻進行數據分析,是研究“心衰”證候規律的有效途徑。舉例如下:陳嬋等以臨床文獻資料為數據來源,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結果:以氣虛+陰虛、陽虛+水停、氣虛+血瘀為臨床常見證候形式。劉鵬等檢索現代有關CHF的中醫文獻,結果:證型出現的頻次統計與病例數構成比統計在前7~8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別是心腎陽虛證,氣虛血瘀證,心陽氣虛證,水飲內停證,氣陰兩虛證,心氣虛證,陽虛血瘀證。梁蒙蒙等檢索有關文獻,結果:出現頻次較高的前5個證型依次為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陽虛水泛證,心腎陽虛證,痰飲阻肺證。
3臨床病例回顧性研究
通過臨床病例的調查回訪,構建證型信息數據庫,探討證型與心功能分級,復發率,病死率,血漿BNP(腦鈉肽),LVEF(左室射血分數)、LVMI(左室心肌重量指數)等指標的相關性,探討在心衰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證候規律及其流行病學情況。分別舉例如下:徐學功等通過多中心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心功能Ⅱ級患者證型以氣虛血瘀證出現頻率最多;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級患者證型以氣虛血瘀證居多;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級患者證型以陽虛水泛夾痰瘀互阻證為多。吳曉新等對心衰住院患者進行病例調查結合回訪,結果:心陽虛衰證患者病死率最高,心氣虛證、氣陰兩虛證及氣虛痰瘀證患者病死率偏低。李小茜等對多家三甲醫院1451例CHF患者的研究結果:隨心功能分級、BNP的由低到高,中醫證型由輕到重分布。黃平東等研究結果:按氣虛證、氣虛血瘀證、氣虛血瘀水停證、氣虛陽虛血瘀證、氣虛陽虛血瘀水停證的順序,LVMI呈遞增趨勢,而LVEF呈遞減趨勢。潘光明等收集了施令墨、鄧鐵濤等13位名中醫治療CHF的一些臨床經驗,并進行了簡單概括:名老中醫大都認同心衰屬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水飲、痰濁居多。氣虛及陰,可表現為氣陰兩虛。
4展望
通過對古籍文獻、現代文獻、臨床病例回顧,當代名中醫經驗總結等各種途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總結出心衰的證候規律。心衰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氣虛為基礎,久則傷及陰分,甚則氣損及陽,標實可見瘀血、痰濁、水飲。心氣虧虛、心陰不足、心陽不振、心血瘀阻、痰濁水飲內停的病機變化與現代醫學的心功能分級、分期和相關客觀指標(腦鈉肽、射血分數、左室心肌重量指數等)呈一定相關性,在心衰的不同病情階段表現出一定的證候病機特點,病情越重心氣(陽)虛損也越重,陽損及陰,陰虛也可加重,血瘀、痰濁、水飲等病理性產物也隨之加重。冼紹祥老師的心衰研究團隊認為:心氣虛證,由于氣虛陽微而致血行無力,可以用血流動力學機制來解釋。心氣陰兩虛者,心煩易激動,舌紅,符合心力衰竭早期常有交感神經興奮而致代償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表現。心陽虛血瘀,有發紺、肝脾腫大,這可能是心功能由代償期進入失代償期的重要時期,與心臟重塑、心肌細胞肥大、細胞凋亡、多器官功能不全、慢性炎癥等多種因素交互影響有關。可見,研究心衰的證侯規律時引入客觀指標,能讓我們深入認識證侯規律的中、西醫生理病理機制。
作者:顧穎敏 冼紹祥 單位:廣州市中醫醫院心內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