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肛腸疾病術后疼痛中醫治療與護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肛腸疾病術后疼痛的中醫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方法130例肛腸疾病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應用中醫特色治療與護理。對比兩組術后8、24、48h的疼痛評分及兩組治療前后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結果術后8h,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h,觀察組疼痛評分分別為(4.13±1.15)、(2.39±0.7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49±1.04)、(4.65±0.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肛腸疾病術后患者應用中醫特色治療與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意義重大。
【關鍵詞】肛腸疾病;術后;疼痛;中醫治療與護理
肛腸疾病指發生于大腸、肛門的各類疾病,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疾病,主要有內外痔、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等,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1]。術后麻醉藥物作用消失后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因肛周痛覺敏感及排氣、排便刺激導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應用中醫療法及中醫特色護理對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具有積極作用,中醫療法有中藥熏洗、針灸、耳穴及艾炙等,配合特色護理調情志、調飲食,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2]。為探討肛腸術后患者疼痛的中醫治療與特色護理的效果,本院對130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將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5月~2020年1月130例行肛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3.25±9.58)歲;外痔36例,肛瘺10例,肛裂9例,肛周膿腫10例。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43.37±10.21)歲;內外痔37例,肛瘺11例,肛裂8例,肛周膿腫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常規干預措施基礎上,應用中醫療法及中醫特色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中藥熏洗治療及護理:應用中藥方劑金銀花、苦參、黃柏、五倍也、蒲公英、桃仁、當歸、大黃、地榆、枯礬、防風、冰片等,煎煮成熏洗藥劑,在術后第2天行中藥熏洗治療,熏洗前排空大小便,測生命體征,熏洗藥劑放入坐浴器,接電源,藥液霧狀散出指導熏蒸,時間設定為15~20min,注意熏蒸溫度,不可過熱,防止燙傷,過涼達不到療效,熏蒸時可用浴巾包裹臀部,能防止蒸氣大量散失,熏蒸后剩余藥液可加熱水,溫度在38~42℃,行坐浴,時間10~20min,熏洗過程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出現面色蒼白、頭暈、惡心、胸悶等癥狀應停止熏洗,臥床休息,為防止出現虛脫癥狀,可在熏洗治療前喝糖水1杯,熏洗后用無菌紗布擦試,進行無菌換藥。②針炙治療:取穴足三里、承山、神門、白環俞、長強,留針20min,5min行針1次。③耳穴療法:選神門、肛門、直腸、心皮質下穴位,0.5×0.5cm膠布中央放置王不留行籽,應用探針探查穴位敏感點,用酒精消毒,在穴位敏感點貼壓藥籽,予以輕輕按壓,直到感覺耳廓發熱,可每隔30min按壓1次。④艾炙:可將艾條放于肛門局部皮膚上,10min/次,1次/d。⑤調情志:七情應激可致氣機失衡,護士應告之患者過激情緒對機體的危害,排除心中雜念方可心氣平和,護士應提前告之術后發生疼痛的因素,防治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等。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力,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予以心理疏導,鼓勵病患做自己喜歡的事,如聽音樂、游戲、看視頻、畫畫等,另外應告之患者家屬多陪伴多關心患者,傾聽患者主訴、予以鼓勵安慰。⑥調飲食:術后患者往往因傷口疼痛,害怕排便而不敢進食,長期會導致脾胃受損,護士應將飲食的重要性告之病患,根據患者的體質飲食調理,如熱邪較重患者,飲食應清熱,選用偏寒涼的食品,如菠菜、香蕉、西瓜、芹菜等,如氣血虛的患者可選滋補飲食,可進食雞肉、大棗、魚等。何種體質患者均不應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肥甘厚味飲食,防止發生便秘。術后應飲食得當,大便通暢,氣血充足方可促進創面愈合[3-5]。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8h,24h及48h疼痛評分情況,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6]。②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D評分及HAMA評分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術后8h,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h,觀察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的HAMA、HAMD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HAMA、HAMD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肛腸疾病在人群中具有普通發病的特點,隨疾病進展,常需手術治療,由于肛周及直腸周圍毛細血管及神經組織豐富,術后患者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痙攣性疼痛,且不易緩解,應用止疼方法有藥物治療、止痛泵、物理方法及中醫方法[7]。臨床上應用中醫療法取得較滿意效果,且易被患者所接受。中醫上認為肛腸疾病是因濕熱所致,肛腸疾病術后可使局部氣血受阻,經絡運行不暢,手術能將病變切除,但體內濕熱邪氣難以根除,因此肛腸疾病術后予以中醫治療與特色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術后應用中藥熏洗治療,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窗口,應用熱力及藥力刺激肛周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滲出,促進愈合,中藥組方合用,有活血化瘀,袪濕解熱,水腫止痛的功效[8,9]。針刺法具有通督脈之氣,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功效,耳穴貼壓法能行氣,活血化瘀,流通經絡,達到鎮痛療效,按壓神門穴可鎮靜安神,消炎止痛[10]。艾炙肛門局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上述治療措施配合調節情志,調理飲食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綜上所述,肛腸術后患者應用中醫治療與特色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建議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馬維.中醫康復護理改善肛腸科術后疼痛水腫的療效分析.雙足與保健,2018,27(17):194-195.
[2]陳錦艷,林琳,徐慧.人文理念的護理干預對肛腸疾病術后排尿困難的療效觀察.中醫臨床研究,2016,8(7):139-140.
[3]張威,王榮.不同種類止痛藥對肛腸病術后鎮痛的療效觀察.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5):398-400.
[4]孫文博,賈超凡,孟向奇.簡述肛腸病術后疼痛及排尿規律的臨床觀察.中國肛腸病雜志,2017,34(14):270-271.
[5]杜巖,楊麗麗.中藥熏洗聯合亞甲藍對肛腸疾病術后疼痛療效觀察.陜西中醫,2017,38(10):1451-1452.
[6]王永,梁永峰.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針刺改善老年肛腸術后疼痛的療效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6):1778-1779.
[7]黃江,劉麗清,郝澤宇.小議長效止痛防治術后疼痛的臨床體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4(15):382.
[8]付華智,黃翠琴,潘敏敏,等.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應用于肛腸科術后尿潴留患者的療效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0):84-85.
[9]程朝軍,樊曉霞.中藥熏洗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2):70-71.
[10]蔣蕾.中醫外治綜合療法緩解肛腸疾病術后換藥疼痛及創面愈合的效果觀察.中醫臨床研究,2015,7(28):102-103.
作者:于慶 孫旭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院肛腸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