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分階段治療急性腦出血案例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分階段治療對急性腦出血患者血腫吸收及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將92例急性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采取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分階段治療。比較2組綜合療效、血腫吸收情況、中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NIHSS)評分。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65%(44/46),對照組為80.43%(37/4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腫體積、中醫證候積分及NIHSS評分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分階段治療急性腦出血患者,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促進血腫吸收,改善臨床癥狀,加快神經功能恢復。
[關鍵詞]急性腦出血;中醫分階段治療;血腫吸收;神經功能
腦出血屬于內科常見疾病,主要指原發性腦實質出血,急性期病死率較高,可達30%~40%,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常采取吸氧、控制血壓、控制血糖、降顱內壓等西醫療法對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癥狀,但臨床效果不佳。近年來,中醫療法治療急性腦出血優勢逐漸凸顯,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筆者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分階段治療急性腦出血46例,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腦出血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47~81歲,平均(63.42±5.73)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28例,腦葉出血18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48~79歲,平均(63.14±5.62)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30例,腦葉出血1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中腦出血的診斷標準。患者常于情緒激動或體力活動后發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反復頭痛、嘔吐、血壓升高等表現;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伴有意識障礙及其他神經系統局灶癥狀。1.2.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4]中的診斷標準。主癥:神識昏蒙、偏癱、言語謇塞、口舌歪斜;次癥:頭痛、眩暈、瞳神改變、目偏不瞬、共濟失調、飲水發嗆。具備2項或1項主癥和2項次癥即可確診。
1.3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CT檢查確診;3)首次發病,且發病時間<48h;4)簽署知情同意書。1.4排除標準1)腦出血是由腦外傷、腦腫瘤等引發;2)凝血功能異常;3)精神障礙;4)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5)治療依從性較差。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采取吸氧、降溫、降顱內壓、控制血糖及血壓、改善腦細胞代謝等西醫常規治療。
2.2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分階段治療。1)第一階段(發病1~3d):自擬中風醒腦方內服合中藥保留灌腸、針灸治療。①中風醒腦方內服。藥物組成:三七20g,紅參、川芎各15g,生大黃3g。以水煎服,取300ml藥汁,100ml/次,3次/d。②便秘者自擬通腑灌腸方保留灌腸。藥物組成:赤芍、萊菔子各20g,生大黃、枳實、厚樸、芒硝、生地黃各15g,丹參12g。以水煎煮,取100ml藥汁,保留灌腸,時間約30min,1次/d,共治療2d。③針灸治療。取穴:頂顳前斜線、肩髃、太陽、臂髎、足三里、伏兔,手法為小幅度快速捻轉,得氣后,留針30min,1次/d。2)第二階段(發病4~14d):采用蛭龍活血通瘀膠囊合中藥熏蒸、針灸治療。①蛭龍活血通瘀膠囊內服。蛭龍活血通瘀膠囊(黑龍江肇東華富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B20020249,規格:0.4g/粒)由水蛭、地龍、黃芪、桂枝、大血藤等組成,1.2g/次,3次/d。②肢體痙攣者自擬中風2號方煎水熏蒸。藥物組成:黃芪60g,酒川芎、赤芍各50g,燀桃仁40g,紅花、伸筋草、威靈仙各30g,地龍、當歸、桂枝、石菖蒲、羌活、荊芥、炒僵蠶、秦艽各20g,細辛12g。煎煮后取500ml藥汁,置于熏蒸儀器內,溫度約37℃~39℃,患側肢體熏蒸,30min/次,1次/d。③針灸治療。具體方法與第一階段相同。2組均治療14d。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
1)血腫吸收情況:利用頭顱CT檢查確定,血腫體積=最大面積長軸(cm)×最大面積短軸(cm)×層面數×0.5。2)中醫證候積分:臨床表現包括神識昏蒙、偏癱、偏身感覺異常、言語謇塞、口眼歪斜、頭痛、眩暈、瞳孔改變、共濟失調、目偏不瞬等,各項分值0~3分,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3]。3)神經功能評分:利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判定。分值0~42分,分值越高,代表神經功能越差。上述指標均于治療前及治療14d后測定。4)根據癥狀體征及血腫、神經功能情況觀察綜合療效。
3.2療效標準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擬定。臨床控制:臨床癥狀消失,血腫完全吸收,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NIHSS評分下降≥90%;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腫吸收量≥10ml,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5%,NIHSS評分下降≥45%、<9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血腫吸收量≥5ml、<10ml,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NIHSS評分下降≥18%、<45%;無效:上述情況無變化或加重。
3.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2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2組綜合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65%,對照組為80.4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3.4.22組治療前后血腫吸收情況、中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評分比較2組血腫體積、中醫證候積分及NIHSS評分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4討論
腦出血在中醫學中屬“中風”范疇,多因臟腑陰陽失調,致機體氣血逆亂,腦脈受損,血溢于腦,形成瘀積,蒙蔽清竅而引發。腦出血急性期病機主要為元氣虧虛、痰瘀互阻、風火相煽,以元氣虧虛為本,以風、火、痰、瘀為標。筆者認為瘀血阻滯是誘發急性腦出血的重要因素,治療應以活血祛瘀為主。常規的西醫治療雖然可有效控制顱內壓、血壓、血糖等指標,保護腦細胞,但治療效果尚不理想[5]。筆者將腦出血患者分為第一階段(發病1~3d)和第二階段(發病4~14d)兩個階段治療。第一階段主要采用中風醒腦方口服、通腑灌腸方保留灌腸及針灸進行治療,其中中風醒腦方可醒腦開竅、復脈固脫、活血祛瘀;通腑灌腸方可潤腸通腑、活血散瘀。第二階段主要采用蛭龍活血通瘀膠囊口服、中風2號方煎水熏蒸及針灸治療,其中蛭龍活血通瘀膠囊可活血祛瘀、益氣通絡;中風2號方可補氣養血、活血、化瘀、通絡。針灸在腦出血的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辨證取穴,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刺激大腦皮質層,使肢體運動中樞得以重塑,進而促進病情恢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高,血腫體積、中醫證候積分及NIHSS評分低,說明中醫分階段治療急性腦出血患者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促進血腫吸收,改善臨床癥狀,加快神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陽,謝云杰,魏玉鎮,等.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6,37(8):997-999.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5,29(6):37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助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楊思進,王蔚,杜淵,等.中醫分階段治療腦出血急性期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7,35(3):113-115.
[6]王蔚,杜淵,白雪,等.中醫分階段綜合治療腦出血急性期3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7,33(6):7-9.
作者:申曉稚 盧鑫 單位:漯河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