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治療眩暈的臨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眩暈的優勢及不足,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及研究。方法:收集國內近5年經方、自擬方、針刺及其他中醫療法,對其診療特點、用藥規律進行分析及歸納。結果:應用經方、自擬方、針刺及其他中醫療法,在治療眩暈方面具有確切療效。結論:中醫治療眩暈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優勢,臨床值得推廣。
關鍵詞眩暈;中醫治療;綜述
1中醫對眩暈病因病機的認識
歷代醫家對此病的病因病機認識不同,因風致眩的病機源于《內經》,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內經》首開因虛致眩的先河。《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張仲景、朱丹溪等認為因痰致眩。劉完素、王肯堂等提出因火致眩。楊仁齋、王清任等認為因瘀致眩。張氏[9]在張機痰飲致眩的基礎上,提出眩暈的病因病機為中陽不足、脾運失司;年高體虛,腎陽虛衰,導致痰飲為患以致眩。孔氏[10]認為眩暈多由嗜食肥甘厚味,郁怒過勞,飲食不節,致傷脾胃,中氣反虛,脾為濕困,聚濕成痰,蒙蔽清竅而發病。許氏[11]認為眩暈是因中焦不暢、樞機不利致五臟不和而發病。路氏[12]認為眩暈多由嗜食肥甘、饑飽勞倦,致脾虛失運、痰濕中阻、蒙蔽清陽,從而發病。胡氏提出眩暈發作的主要病機是脾陽不足,水濕內停,上逆犯腦,兼有血瘀[13]。陳氏認為長期食肥甘厚膩之品,痰濕內生,加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致氣機阻滯,加重痰濕,痰濕進一步阻滯氣機,兩者相互作用,致清陽不升,故見眩暈[14]。蔣健[15]認為情志不遂,郁而生痰,痰隨氣上,則致眩暈;憂愁郁結,心脾兩傷,氣血化生無源,以致眩暈;情志不遂,肝氣郁結,化火生風,則發病,提出“無郁不作眩”。近代醫家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因素等方面,注重痰、濕、郁在眩暈致病中的作用。綜上所述,總結該病病因不外乎風、火、痰、濕、瘀、郁、虛,其中前5種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病性虛實夾雜,病情復雜多變。
2眩暈的辨證分型
李氏等[16]在555例眩暈患者的研究中,得出中醫證型分布最多的為風痰上擾證,占69.37%。趙氏[17]在研究中得出痰濁上擾型(55.7%)、陰虛陽亢型(27.2%)、氣虛清陽不升型(17.1%)。劉氏等[18]對152例眩暈患者進行中醫證候分析,分為以下3型:痰熱上擾證(48.68%),心脾兩虛、陰陽失調證(41.45%);肝腎陰虛、風痰上擾證(9.87%)。鮑氏等[19]分析4541例眩暈患者中醫證型,排前7位的證型為:肝腎陰虛型(39.20%)、痰濁內蘊型(34.90%)、氣血虧虛型(10.55%)、腎精不足型(8.30%)、痰瘀互結型(2.55%)、氣陰虧虛型(1.15%)、瘀血阻絡型(0.75%)。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一定的基礎。陳氏[20]從肝論治眩暈,將其分為肝陽上亢、肝風夾痰、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血虧虛和肝陽虛餒6種證型。路氏[12]注重后天之本在眩暈中的作用,實證分為痰濁阻滯、清陽不升型,痰濕中阻、上蒙清竅型,膽胃不和、濁氣上逆型和肝脾失和、肝陽上亢型;虛證分為脾虛濕盛、清竅失養型,脾陽不足、寒飲上泛型。蔣健將郁證性眩暈分為肝郁氣滯型、氣郁痰結型及心脾兩虛型[21]。各位醫家臨床分型各不相同,運用時應辨證論治,分清虛實,靈活化載,發揮中醫優勢。
3中藥治療眩暈
3.1經方治療
中國歷代醫學專著中有許多關于眩暈治法的記載,為后代積累了許多經典方劑。如《傷寒論•卷第三》記載:“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金匱要略》記載:“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宋氏運用苓桂術甘湯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眩暈,療效顯著[22]。張氏用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湯合澤瀉湯治療因脾虛水停、飲邪上犯導致脾無以升清之眩暈;用四逆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火不歸元、腎水寒于下、水寒不藏龍之眩暈等[23]療效顯著。張霞[24]以澤瀉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桂枝湯、澤瀉湯合葛根湯化裁、白頭翁湯合地黃飲子等經方合用治療眩暈效果好。黃氏[25]用五苓散加味治療眩暈60例,對照組口服氟桂利嗪(10mg,日1次),治療組口服五苓散加味(日1劑,早晚分服),療程均為2周,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6.67%、51.67%,兩組相比P<0.05。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經方廣泛運用于臨床,標本兼治,且療效顯著。
3.2自擬方治療
韓氏等[26]自擬溫陽利水舒經方治療眩暈,對照組采用利多卡因60mg加5%葡萄糖250mL的混合液治療,觀察組給予自擬溫陽利水舒經方進行病癥調理治療,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為96.67%。陳氏等[27]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中阻型眩暈的臨床療效,對照組采用靜脈滴0.9%氯化鈉注射液加入天麻素0.4g,日1次;口服倍他司汀片12mg,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8%,兩組相比P<0.05。自擬方是在中醫辨病辨證的基礎上,應用中藥調理方式對疾病進行治療,療效顯著。
4針刺治療眩暈
針刺作為中醫特色療法中的一部分,副作用小,操作簡單,治療方便,人們越來越重視針刺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王萍[28]治療60例眩暈患者,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對于不同證型的眩暈,選取不同穴位的針刺治療,治愈44例,好轉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3%。潘氏[29]研究發現,針灸治療70例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患者,總有效率達94.29%。針刺治療眩暈可獲得較好療效,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無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5中醫其他療法
李氏[30]研究電針治療頸源性眩暈,對照組予西藥(鹽酸氟桂利嗪片及甲磺酸倍他斯汀片)治療,觀察組用電針治療,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98%,高于對照組的78.18%(P<0.05)。反映出使用電針療法可緩解眩暈的癥狀,療效優于西藥治療。毛氏[31]用中醫辨證耳穴壓豆治療腦震蕩后眩暈,對照組用中醫辨證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辨證加耳穴壓豆法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優于對照組(P<0.05)。其優點為康復快、個體化護理靈活,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鐘氏等[32]在百勞穴放血配合拔罐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中,對照組選藥磺酸倍他司汀片(6.0mg,日3次),而觀察組用中醫百勞穴放血配合拔罐治療,均持續治療4周后觀察效果,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P<0.05),拔罐具有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等作用。
6總結
目前西醫對眩暈的研究較為廣泛,對眩暈的治療方法也在深入探索,但臨床上仍有一部分眩暈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或不明原因的孤立性眩暈,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在這一方面可以彌補西醫治療上的不足。雖中醫治法較多,手段獨特,療效顯著,副作用小,但中醫的治療仍處于經驗階段,缺乏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眩暈是一種主觀感覺,是一種臨床癥狀,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但在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中眩暈的發生率的研究相對較少,與眩暈的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尚未發現。因此,還需要對眩暈的中醫證型進一步研究分析。
作者:史建慧 郭增元 任國華 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