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斯洛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結合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規律,探索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從了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實際內容出發,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關鍵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
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職業素養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遵守的行為規范,簡單地說,是指一個從事職業的人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務時所體現的素質和能力。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專業技能素養、身體心理素養、綜合素養等[1]。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有以下規律,即“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培養并重、專業能力培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并重、學校培養與企業實踐相結合”三大規律,因此,中職學校要培養符合企業用人標準、德才兼備并在生產一線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對學校、個人乃至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提升職業素養,有利于學校依托市場人才需求開展專業建設,使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所需結構相匹配,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有利于中職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提高綜合職業能力、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能順利就業,回報社會;有利于學生敬業、樂業、創業、創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淺述
馬斯洛是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造者。1943年,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1954年,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增加了認知的需要和審美的需要,因此又可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饑餓思食、渴則思水、睡眠與休息以及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是保護自己免受危險的需要,即生活穩定,有安全保障等;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交往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即個人想建立感情生活圈,包括和別人親近、為人接受、有歸屬等;尊重的需要是自我尊重和尊重別人的需要,即社會地位、事業成就、能夠勝利、獲得贊美及賞識等;認知的需要即知道、了解和探求知識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即要求對稱,有秩序和美麗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即發揮潛能,實現愿望和抱負的趨勢等[2]。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反映人的需要是一個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的過程。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低層次需求,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層次需求[3]。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可看出,一個人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最大的潛能,既可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因此,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反映人有價值追求,并由此得出人在不同的需要層次價值觀念不同,高層次的價值追求有賴于低層次的價值追求的實現,并呈金字塔式向上發展。本文試圖借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問題,以期能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視角構建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豐富和完善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理論。
二、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基本組織形式
(一)家庭自身需要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土壤
家庭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源地。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職業素養的基礎,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引導其成長為職業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了人的發展需要,而家庭自身需要則包括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以期達到孩子健康成長、家庭和諧、生活幸福的目的。因此,家庭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人生觀、職業觀、價值觀,讓孩子具有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心理素養、身體素養等,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孩子的終身學習。
(二)學生個人需要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基石
中職學生年齡大致在15~18歲階段,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青春期,他們不斷探索自我認同的各個方面,逐漸形成一個整合的自我概念。學生個人需要包括學習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之外,不斷向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遞進。基于學生個人的需要,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身的不斷完善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素養奠定了基石。
(三)學校發展需要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搖籃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基本精神強調“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線”,這就要求中職學校有更高質量的教育,而更高質量的教育就是以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為社會培養各類行業需要的人才。質量是中職學校發展需要的關鍵,主要表現在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最終歸結為人的需要。因此,學校圍繞立德樹人之根本,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
(四)企業人才需要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翅膀
工業4.0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人才需要的轉變,意味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側重產業文化育人,通過產業文化進校園、產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突出工作價值觀教育等方式,形成學校、企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提升學生的產業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素養,培養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智能制造技術、數字化管理技術、自動化制造技術的人才[4]。
三、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家庭層面中職學生有的來源于弱勢的家庭,父母以及家庭成員職業素養低,缺少職業啟蒙教育;有的是農村留守孩子或者單親家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溝通;家庭氣氛緊張、家庭成員關系疏遠或者家庭教育錯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職學生的人生觀、職業觀和價值觀,很難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二)學生個人層面
部分中職學生選擇就讀職校是無奈之舉,文化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身體心理素養等都比較偏低;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能力較差,缺乏自信,缺乏人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敢追求幸福生活;不善于溝通與合作,終身學習意識不強,新興領域的信息素養、環境素養、自我接受能力差,難以適應或融入社會。
(三)學校層面
一方面,學校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缺乏頂層設計,首先,職業教育師資不足,尤其是教師專業發展有待突破;其次,課程與教學改革效果不明顯,很少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緊密聯系;再次,校園文化建設滯后,校企合作停留在淺層次,家校合作很少。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缺乏輿論宣傳支持。部分學校注重了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但沒有注意到營造輿論宣傳的氛圍,很難激發和推廣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
(四)企業層面
針對中職學生的頂崗實習工作管理和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跟蹤,我們每年到相關企業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以及企業生產一線的師傅進行實地訪談、實地調研,或者進行電話跟蹤、回訪。在調查、訪談中發現,中職學生在企業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缺乏敬業精神,集體觀念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責任感不強,嫌工資低、環境差;學生不太適應企業文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
四、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制定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工作方案
在2014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表明,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這些需要,結合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規律,運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可統一制定或者學校依據發展特色自行制定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工作方案,明確學校的德育工作重點,明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明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要途徑和保障機制,以頂層設計全面引領、規范、落實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搭建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交流平臺
1.建立有效智庫依據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方案,學校專門成立一個由學校領導、專業部帶頭人、非常有經驗的班主任、教師,邀請企業專家、家長代表等組成智庫,為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提供智力服務,開展中職學生職業素養交流活動,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質量,規范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標準,深化校企合作層次,緊密聯系學生家長,以此達到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目的。2.創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應融入中職學校的課程改革,貫穿學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5]。學校在德育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中,結合企業管理制度,開展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規劃等教育,同時開展相應的職業素養訓練,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專業課程由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組成,學校應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培養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需融入職業崗位需求的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精神,職業態度等;在專業實踐課程(實訓課程和頂崗實習)教學中,重在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興趣等養成教育,目的是在仿真和真實環境中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素養。3.開展競賽活動學校定期開展學生攝影大賽、微視頻比賽、才藝展示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職業規劃競賽等,鼓勵和選拔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和世界技能大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尊嚴,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具備就業和創業思想精神。另外,學校按照上級文件精神以及德育工作安排,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文明禮儀、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愛國教育等不同主題的活動,開展校園技能節、校園藝術節、校園體育節、社團活動、職業教育活動周、職業教育進社區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鍛煉學生的技能,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培養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三)塑造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成長空間
1.完善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校園文化是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職業素養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內容。一方面,學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校的奠基石,以立德樹人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起點,不斷完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德”字貫穿人才培養過程。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是為企業生產一線直接培養人才,學校應弘揚勞動文化、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打造專業文化。首先,必須樹立勞動光榮的職業精神,讓學生接受勞動教育,感受勞動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勞動[6]。其次,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做到學校即企業、學生即員工、課程標準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最后,《中國制造2025》對職業教育未來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學校要精心打造專業文化,具備質量意識、創新精神、環保意識、品牌意識和管理意識,因此我們要更新專業理念,建設專業文化,引入行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做到校行企協同育人,在專業課程、教學與實踐中體現專業文化[7]。2.提升學校專業教師職業素養首先,必須改革中職學校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學水平;從行業企業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員工,組建一支兼職教師隊伍,認定兼職教師的臨時教師資格,指導學生的崗位技能,傳播企業文化。其次,有計劃實施教學名師培養,如培養學校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培養優秀教學團隊,提升教師的學歷技能,促進教師的終身學習等。最后,轉變教師角色,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工作的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學習與思考,指導學生實踐操作,掌握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再從中衍生出職業素養。3.提倡中職學生走向終身學習《聯合國千年宣言》教育目標需要青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發展更需要重視公民的終身學習,到2030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終身學習理念加快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8]。職業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應大力提倡中職學生終身學習,進一步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確保這些年輕人具備專業知識、崗位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可遷移的能力等職業素養,確保中職學生能接受高等教育,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提倡中職學生走向終身學習,不僅有助于中職學生提升職業素養,還有助于增強中職學生未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有助于社會的改革、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吳鳳友.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余祖光.產業文化育人———理論探索與教育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蔣淑雯.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化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7(5):29-31.
[4]鄭玉清.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7(5):7-9.
[5]馮翠典.素養為本的教育:內涵、模式、原則和挑戰[J].教育科學研究,2017(4):33-34.
[6]張玲,侯煒征.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17(2):48-50.
[7]楊進.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8-12.
[8]LassniggL.Competence-basededucationandeducationaleffectiveness:Acriticalreviewoftheresearchliteratureonoutcome-orientedpolicymakingineducation[R].TheDepartmentofSociology,InstituteforAdvancedStudies(IHS),2015.
作者:周報春 單位:南寧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