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仁學作用于中醫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仁學的基本內涵
“仁”的基本內涵,即孔子所倡導的博愛精神。《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從人從二。仁,親愛?!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曰“: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字從人從二?!比藗兩钤谏鐣希肋h會與周圍的人們和事物產生聯系,仁學正是以發展的眼光為我們解答了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聯系?!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強調了個人要保持反身內省的態度,尋找心靈帶來的力量,而不應一味的向外求索。仁者愛人的具體方式即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仁學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體現了儒家仁學的人道主義色彩,與中醫文化倡導的“懸壺濟世、大醫精誠”不謀而合。中醫“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職業操守,“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的重視生命的思想,還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濟世情懷,無一不是仁學的體現。從仁學思想入手,可歸納出古代中醫醫德形成的兩方面因素:一是自我的提高與發展,二是向外的拓展。2種因素共同造就了中醫醫生“大醫精誠”的價值觀。
2仁學思想在中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醫學生醫德素質的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學無一不是為了完善道德、人格、社會應運而生的。其中儒家的仁學思想構成了中醫倫理學思想的核心。上古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仍堅持不懈,成為中藥學創始人。東漢末年,張仲景在社會動蕩,戰亂頻繁,連年瘟疫,其宗族200余人不到10年死于疫病者達2/3的情狀下,勤求古訓,學醫救人,不斷用自己的醫學知識治病救人,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為后世中醫辨證論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末醫家吳又可,也是在全國瘟疫大流行,外敵入侵的社會現狀下,毅然決然的走在了抗擊瘟疫的第一線,親歷了每一次瘟疫的流行,積累下豐富的資料,撰寫了《瘟疫論》一書,總結提出了“癘氣”致病學說,這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神農、張仲景和吳又可的醫德思想完全體現了中華民族以“仁愛”為核心的傳統美德,形成以“仁”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叭嗣林兀匈F千金”作為一名醫生必須無欲無求、志存救濟,中醫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學教育并重著稱,加強“仁”觀念的教育,有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中國歷史上優秀的醫德醫風,全面提高醫學生的道德素質。
2.2有利于醫學生更好的理解中醫理論及思想
現代社會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仁學思想重視程度日漸式微,加之各種意識形態的不斷灌輸,思想混雜。中醫學不僅是自然科學,更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它汲取了秦漢以前的天文、地理、數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我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總結臨床醫療實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體系,成為獨特的醫學表現形式。傳授中醫理論是中醫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是使學生深刻、準確地理解把握中醫醫理、自如運用中醫方法的根本途徑。接受這些理論體系也需要一個平和的心境,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把這些哲學思想與實踐科學有機結合,體悟其中的真諦?,F代中醫大學生,進大學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現代科技文化為主的教育,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他們普遍對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背景十分薄弱。所以他們對所學中醫理論、概念覺得艱澀,對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難以接受,他們的突出感受是中醫邏輯的深奧凌亂和脫離實際。他們在當今紛雜的文化風暴中,大多隨波逐流,未能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能靜心好好感悟中醫學的魅力所在,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中醫的獨到之處。仁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具有統領的作用。在中醫教育中著重加強仁學的教育,讓中醫學子可以在心態上回歸平和,從源頭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體系,從開始理解中醫理論是如何產生發展,進而接受中醫學基本觀點、理論體系,形成中醫思維。
3基于仁學思想對目前中醫教育的幾點建議
中醫教育是復興中醫的一個重要環節,發展中醫的當務之急是人才的培養,尤其是真正熱愛中醫的人才的培養。通過探詢國家級名老中醫學習、成長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就與傳統的學習培養模式是密不可分的。這應當成為我們復興中醫的寶貴經驗,并努力付諸實踐。
3.1增設以仁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進行多角度專業教育
通過入學教育、學術演講、視頻公開課等手段,對初涉中醫學的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其一穩定其專業思想,其二確立醫乃仁術的觀點,從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主動的研習博大的中醫學,以自己的醫術來救濟需要幫助的患者。中國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醫德的基本原則,要通過專業教育體現仁學對醫學生的影響。孫思邈說:“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視之?!泵鞔悓嵐υ凇锻饪普凇分械摹搬t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中醫理論自萌芽到完備,整個發展歷程離不開世代醫家的刻苦、離不開世代醫家的仁善。如今,要發展中醫,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重視起來。中醫藥院校必須加大人文課程的教學,將其與醫學教育有機結合,優化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增設古代哲學、古典文學、自然辯證法等課程,讓中醫大學生真正樹立仁學的思想和理念。
3.2加強中醫經典教學,夯實中醫學生專業功底
“缺少經典的民族,是幼稚的孱弱的民族”。所謂中醫經典,是指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被歷代中醫學家所公認的、對中醫學術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古典醫著。在歷史的長河中,中醫學形成了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和《難經》四大經典名著為首的經典中醫體系,經典的作用無可替代。然而很多中醫藥院校對這些經典學習的課程安排卻是不盡人意,西醫課程越來越多,中醫經典課程比例越來越少,甚至《神農本草經》和《難經》2門課程在中醫課程中已難覓蹤影。對經典的學習變得越來越浮躁,淺嘗輒止,難以領會其中精髓。所以眾多學者發出了“重拾中醫經典”的呼聲,鄧鐵濤等中醫大家們發出“大溫課、重經典”的殷切呼喚。從近代名老中醫之路看,所有的名老中醫無不精通臨床經典,接受過臨床經典的洗禮。在他們的醫案中,運用經典理法方藥治療疑難雜癥、重癥的成功案例隨處可見。
3.3推廣師承教學模式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必須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興辦中醫教育。其中一個作為高、中等中醫教育補充的辦法,就是繼續實行師帶徒的教學模式,讓具有真才實學、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中醫或中年中醫帶徒。中醫學不僅具有完備的理論體系,在數千年的實踐過程中也積累下許許多多的實用經驗,而且每個優秀的中醫醫生在畢生的行醫過程中也會有獨具自己特色的醫學經驗。這些寶貴的成功經驗必須繼承發展下去。實踐證明,不少“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手法技巧,由于名師的點化,學生才能真正領悟??鬃釉弧埃褐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繼承、創新是中醫發展永恒的主題。沒有很好的繼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創新,沒有很好的繼承就有可能導致學術的萎縮甚至消亡。以仁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過去給了中醫很豐富的營養,今天和未來,傳統文化仍將是中醫發展的營養來源。中醫學從誕生之日起,無時無刻不在發展和自我完善,這一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有時快,有時慢,但從歷史上看,絕沒有停滯不前。中醫學的發展有其獨特的軌跡和規律,那就是它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決定了二者的發展必然同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對于中國年輕的一代,尤其是立志學中醫的中醫學子,應自覺繼承仁學思想的精髓,學醫先學做人。中醫教育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以中醫基礎理論為發展核心,以現代疾病譜系的變化為發展導向,以現代科技知識為發展手段,將臨床療效作為發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發展規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斷創新發展。
作者:徐峰 張棟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