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備受國家發展重視,基于科教興國以及創造大國的戰略,我國急需大量專業且敬業人才,才能支撐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推動國家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要在職業教育中加強人才的職業精神以及職業素養培育,確保人才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以及優秀的職業素養,促進行業道德標準建設,能肅清社會不良風氣對行業發展的影響。本文針對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探究如何優化職業教育下人才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現狀
0引言
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培育,雖然在新時期中備受關注,但是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融入畢竟比較淺薄,即使工匠精神的應用能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然而實現工匠精神的應用并不簡單。自從總理提出“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后,學術界對工匠精神的研究進入了熱潮階段,學者們對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應用現狀等展開分析與研究,卻發現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困難重重,應面向工匠精神的內涵與職業教育現狀,以可持續發展職業精神培養為核心,克服傳統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切實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1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職業文化之一,比對現代對職業工作的認識,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對職業發展的理解與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一共有兩點,一是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素養,這兩點是學術界所公認的。敬業精神是指的熱愛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從而進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獻精神。具有敬業精神的人,會發自內心忠于自己的職業,并專注于事業,就像老一輩的醫生和教師一樣,他們干一樣愛一行,注重于在崗位上尋求個人價值。職業素養,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從事的職業上形成的觀念與內涵,對于工匠而言,其職業素養體現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他們沒有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從事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對于工作上的事能見微知著,運用所學知識與一切辦法去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2影響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職業教育體系與辦學水平等影響,職業教育難以有效在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且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精神的培養也沒有很好地滲透到專業教學中,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會因素影響。社會對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響,是從企業發展和市場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經哼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很難在現有升學機制下進行深一層的學習,且多數群眾都認為職業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資源顯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業本身缺乏完善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對崗位就業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職業精神評價、激勵以及懲罰機制,以致于員工在招聘是多數采用量化考核指標。職業教育也難以針對企業的崗位要求,在校內教育和實習中營造優良的工匠精神氛圍,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職業教育自身的影響。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影響,在于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不足,及時學生技能水平與企業需求差異逐步縮短,但是學生難以適應崗位工作。這是因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論的影響,多數都是以企業當下發展為教育背景,缺乏企業及行業未來發展的認識,那學生有怎么能適應崗位工作發展呢?可持續職業精神的培育,要求職業教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職業精神培育難以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影響有限。(3)學生發展影響。從企業崗位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角度來看,實現工匠精神在學生發展中的融入,對于學生而言有利無害。但是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和文化因素等難以進入普通教育系統中深造,所以其學習目標定位在“求一技之長,謀一份好工作”上,這樣的觀念導致學生尤為注重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文化與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也沒有深入明白其內涵的價值,導致不少學生缺乏優良的學習習慣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質,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就必須意識到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全面滲透工匠精神。
3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的反思與策略
3.1反思我國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現狀
我國經濟逐步轉型發展時期,這個階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為我國經濟以及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轉變成創造大國,高端制造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縮短與強國之間的差異,縮短中國產品與德、日、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基于各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發展現狀,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既要為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又要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工匠精神技工隊伍,以促進我國經濟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新時代企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業就會陷入發展困境。經濟轉型發展下企業發展也要實現創新與升級,才能使用大的經濟發展環境。依據現階段的企業發展調查發現,全球中超出200年發展歷史的長壽企業中,由日本與德國囊括前兩名,這是因為這兩國企業注重于傳承工匠精神經,尤為注重企業產品質量的改進,將精益求精當做是職業價值追求。但我國很多企業缺乏對長久利益的關注,更為關注眼前的利益,企業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難以實現企業長久、健康發展。所以從企業發展和國家經濟現狀來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為人才培養途徑中,思想引導和實踐認識規劃滯后,導致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融合不足。
3.2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職業教育要從學生的實習以及就業觀入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用思想教育引領學生正常的認識就業,樹立優良的擇業觀與發展觀。實際教學中應引入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引領校園與社會實踐活動,多進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樣激勵,從而展開職業精神的培育,加強學生的責任感。第一,職業教育應借助企業與社會資源,堅持提升教師的素質,依據教師的教書育人職責,在校內營造優良的風氣。職業教育應狠抓師德建設,建立校外進修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到社會實踐與校外掛職中,借助這些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做好職業理想以及職業道德等宣講教育,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應用各種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滲透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應貫徹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實現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滲透。鑒于此,職業教育應大力引進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職業性、實踐性強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導入工匠精神,實現人才的職業性教育目標。現階段有研究發現,職業教育應實現課程體系以及教學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學與實訓環節,進而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創建優良氛圍,保證工匠精神內涵能滲透到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因此,職業教育應該建立相應的教育制度,為工匠精神融入到職業教育環節中提供相應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還能克服機制體制上的障礙,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理念下,實現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滲透。第三,借鑒國外教育經驗,促進職業教育精神培育。職業教育應實現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造潛力的培育與挖掘,但我國職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經驗不足,需借鑒國外的教育經驗。國內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較相似,將國外培育經驗融入到我國職業教育中,能優化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具體的可借鑒日本“職人文化”和德國“工作倫理觀”,注重企業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展現,借助合同與人力資源管理促進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合作,保證專業教學、實訓課程等與企業文化、崗位工作融合,從而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4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乃是新時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現階段針對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不足,沒有深入到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的內在聯系和發展方向。因此,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要從職業教育內容、職業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方案等入手,全方位滲透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金璐,任占營.依托職業技能大賽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0):59-62.
[2]楊萌.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現狀與反思[J].教育科學論壇,2017(12):25-29.
[3]王穎娜,申承林.職業人格: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和關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0).
作者:姜虹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