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的理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的新常態,是適應國家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需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是指政府可實行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的形式,對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經費資助、資質認證和其他支持,委托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目前,在研究和實踐領域,第一方評價(學校自評)、第二方評價(政府評估)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都存在一些問題。因而,在研究領域,一些學者也引入第三方評價理論對職業教育進行研究,但總的來說這方面的理論基礎薄弱、零散。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第三方評價;理論分析
1背景
2014年5月,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并系統闡釋了“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其中一大趨勢是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這要求職業教育主動適應新常態、全面服務新常態,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素質。職業教育評價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動力和引擎,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至關重要。
2理論基礎
(1)治理理論。治理理論一般認為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產生的。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主導下的“全能政府”逐漸失敗以及后來西方世界頻繁的市場失靈,很多學者倡導政府“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詹姆斯•N羅西瑙(1992)提出,治理是在共同目標的商討和共識的基礎上,不依靠強權,各相關行動者在充分協商、克服分歧、和而不同、達成共識,進而最終達成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促使國內學術界廣泛關注“治理”問題。同時將“治理理論”引入了大學領域,形成了“大學治理”理論。“大學治理”區別于以往自上而下的“管制”與“集權”,政府的角色實現轉變,從“管制”轉變為“管治”,從命令式轉變為協商式,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強調多元治理,即大學應由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民間組織或教師、學生、家長、校友等群體和個人共同治理,各個利益相關者各施其責,實現共贏。以此理論為基礎,現代職業教育的第三方評價是處于大學治理體系框架之中的一種監督、管理手段。第三方評價機構(中介評價組織)既是參與大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又是監督、評價現代職業教育的獨立專業性機構。(2)委托理論。委托理論是一種經濟學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興起。此理論最早的數學模型是由威爾遜、史賓斯、澤克毫森和羅斯在研究“狀態空間模型化方法”過程中提出的。委托是指委托其他方代替自己辦事,受托方稱為方,委托的一方稱為委托方。其理論實質是研究委托方與方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在委托理論的指導下,第三方評價是將教育評價委托給第三方,即政府將教育評價任務委托給第三方來承擔,政府負責資金和制度支持,第三方負責提供服務;政府依據委托合約對第三方進行監督,第三方對政府及學校負責,委托方與方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發揮優勢、合作共贏,以形成專業性、客觀性、創造性的現代職業教育評價體系。
3理論內核
(1)經濟新常態。2014年5月,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并系統闡釋了“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消費心理和市場分析,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及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全面創新及科技進步,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及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在經濟新常態時期,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速趨緩———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這需要職業教育有相應的變化去適應并服務于經濟新常態。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問題: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供給能力薄弱、經費投入績效不明顯、職業技術教育吸引力不足等問題。現代職業教育第一方評價(自評)、第二方評價(政府評價)很難跳出“身在其中”的集裁判員和運動員于一身的困境,需要第三方更客觀、冷靜地分析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跳出傳統的固有思維,以經濟新常態的新要求和新理念來指導現代職業教育的評價工作,以指引現代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并服務于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動態監控的新常態,是適應國家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需要。
(2)現代職業教育的第三方。國外較早討論高等教育中介組織(類似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學者是美國高等教育思想家伯頓•克拉克。1983年,伯頓•克拉克指出:一個國家的高教系統可以主要由學術權威擔任協調,這種學術權威的協調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教授(在講座制的高教系統中)和稱為“Bufferorganizations”的“緩沖組織”。20世紀90年代,我國從西方引進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概念,它最早由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于1994年在沈陽會議上提出。總的來說,我國學者對它的研究歷程很短,較少有專著問世,主要在對一些關于國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或是有關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研究中涉及,如顧志躍(2005)主編的《轉型中的教育評價》等。其他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第三方評估研究的文獻則主要散見于一些期刊和學位論文中。文章認為,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是指由政府委托并認證,且又獨立于政府和職業院校之外的中介評價機構,評價機構可招聘全職或兼職評價專家,組成專家團,對職業院校進行評估。評價專家團可由行業企業專家(含行業管理專家、行業技術人才)、教育專家(含教育研究專家、教育管理專家、教學一線名師),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
(3)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是指政府可實行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的形式,對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經費資助、資質認證和其他支持,委托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這種“全過程動態監控”包括“事前預警”“事中診斷”“事后反饋”。進行“事前預警”,以使職業院校量力而行,在自身資源的有限范圍內進行建設;進行“事中診斷”,以使職業院校及時發現問題、診斷問題、糾正錯誤,使“當局者迷”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進行“事后反饋”,第三方評價機構可將職業院校出現的共性問題反饋給政府,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并將個性問題反饋給各職業院校,以幫助職業院校持續改進,規劃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葛孝億,謝小金.第三方教育評價的法理基礎與運行機制———委托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7(3):54-59.
[2]魯昕.職業教育,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J].職業技術,2015(2):9-11.
[3]魯昕.職業教育,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N].光明日報,2015-02-03.
[4]羅蘭.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路徑創新———基于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探索與實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
[5]唐小艷.高職環保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文存閱刊,2017(9):49.
作者:唐小艷 單位: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