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14年5月我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頒布與同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開啟了我國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步伐的新里程,而加快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步伐的新里程的標志,就是要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一技之長的培養,更要突破“技能本位”培養模式的桎梏,在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上實現新突破,構建起實現學生的“技能”和“人格”共同進步的培養模式,最終實現職業教育需求和職業教育目標的完美轉換。無疑,我國職業教育在快速起步之初所呈現出的“粗放型發展”的時期已經成為過去,隨之而進入的“集約型發展”時期已經開始。因而,盡快適應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需求,盡快完成職業院校教育模式的轉換,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職業院校的必然選擇。本文立足于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著眼點、探討如何發展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
一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品質的現狀
1我國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不足的表現
職業道德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具有的修養,唯有我們身處于社會的各行各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明確自身所要具備的職業情感、職業覺悟、職業操守,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主動積極地履行職業道德規范。相反,若一個人缺乏職業道德修養,就會在工作崗位上憑自我感覺行事,以至于出現與崗位要求與單位和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背道而馳的問題。從我國職業院校在校生和走向崗位的畢業生看,確實出現了缺乏職業道德的諸多問題,如:在校期間的一些學生對職業道德缺乏了解,對職業道德養成缺乏自我約束,以滿足自我需求作為為人處世的標準,對于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集體意識、風險意識、榮譽意識、誠信意識、進取意識都持不屑一顧的態度,甚至于可以隨口說臟話,動輒打群架,考試舞弊,蒙騙助學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職業學校畢業的一些學生愛崗敬業精神薄弱,好高騖遠卻眼高手低;奉獻精神不足,既害怕吃苦受累又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工作中見硬就回;文明誠信不足,粗話臟話隨口可出,對徇私舞弊不在乎;不愿意受規章制度的約束,工作紀律松散,遲到早退曠工時有發生,甚至有個別人表現出一切都無所謂的痞子像。
2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的表現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以亞健康狀態來評價是比較恰當的。所謂亞健康即處于健康和不健康的臨界點,其主要特征如:心理水平呈漸進式退化狀態,情感困惑、失控和焦慮,行為反常,以至于會在通常情況下出現神經質反應;體質健康指數明顯下滑,體能逐漸下降;睡眠質量不好甚至出現失眠癥,體態過于肥胖和消瘦;一些陰暗和灰色的心理因素在增多等。心理不夠健康的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首先是身體和精神狀態難以適應工作需要,接續而來的則是人格水準問題不適應工作需要。人格是一個人相對穩定、具有獨特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醫學研究認為,許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相應的人格特征模式,這種人格特征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生成、促進、催化的作用。例如,神經衰弱是由于高級神經活動過度而持久緊張所致,但是在同樣的外因影響下,有的人發病,有的人卻不發病,這與個人的人格特征有關。據專家臨床所見,多數神經衰弱患者不是膽怯、自卑、敏感、多疑,就是偏于主觀、任性、急躁、自制力差等。無疑,心理健康水平不足的職業院校學生是難能勝任做好崗位工作需要的。
3學校對于學生的職業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乏力的表現
職業院校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乏力問題的主要表現是將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一般說來,職業院校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重視,但是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混淆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傾向是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出現的問題一律歸為心理問題,比如:理想信念缺失、愛國主義意識淡化、不遵守社會公德、盲目攀比、好高騖遠等;另一種傾向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的等同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職業道德教育。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等同化和取代化的結果是職業道德教育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
二積極推動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生才能和人格的共同成長
1積極提升對職業院校學生開展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將這兩方面的教育視為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強有力抓手
學生職業道德和心理品質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專業技能教育的開展,學生只有在心正、氣順、守規矩的基礎上進入技能學習狀態,才會取得更扎實的學習效果,避免學生們厭學、任性、志弱、倦怠等不良品行的存在和發展,使學習成為學生們的自覺行動。必須看到,對職業院校學生開展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對社會發展負責任的正確態度。職業院校的培育目標是面向社會需求的,通過職業院校所輸送出去的學生必須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成品”,而絕不能是“次品”或“半成品”,否則,職業院校的學生的就業會受到影響,職業院校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將不復存在,因此,在傳授學生們應有的科學技能的基礎上,更應當對學生們認真開展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們成為“有德行、懂技術、心靈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一定要被這兩項教育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始終,并有效開展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我們的職業教育工作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2徹底轉變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問題,尋求職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開展與合力作用
要迅速徹底地轉變職業院校對開展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問題,堅決摒除在思想上把二者割裂開來的錯誤認識,這種認識的錯誤在于用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學的思維來看待問題,不能用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問題,不僅影響了良好教學效果的獲取,而且對教學的科學發展形成了不利的障礙。所以,樹立正確的認識是做好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組合教育”的關鍵所在。比如,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消除心理教育就是走過場的錯誤認識,轉變職業道德教育應當在工作崗位上開展的落后觀念的束縛,確實做到職業道德教育貼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跟著職業道德教育走的良性互動。由于受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現階段招收的學生主體為獨生子女,這些“時代驕子”“家庭寵兒”在父母面前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被嬌慣的,養成了他們唯我、任性、嬌氣的個性品質,導致他們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三觀上還需要“淬火”,在職業道德規范上還需要灌輸和引導,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呵護和疏導。所以,職業院校要在積極提高對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積極開展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既能夠懂得在校期間他們必須在學業上和人格品質上同步受到老師的教誨和學校的培養,又能夠切身感受到學校對他們在學業上和人格品質上同樣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以確保每一名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在學校的規制下“修能養德”,在畢業時既能成長為職業技能的行家里手,又能具有優良的人格品質和心理品質。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教師師德和教化能量作用的高頻釋放來影響和教育學生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直接承擔著教誨和引導學生的責任,那么,教師本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必須要滿足身為人師的需要。而且,教師本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不能固守在現有的基點,畢竟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任何事物保持于現狀就會落后于發展的需要,那么,教師本身的師德建設就必須處于不斷進步的狀態,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教育方法同樣需要傳承過去的經驗與摸索和積累更切合現實教育活動需要的新鮮經驗。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學生們在家崇拜家長,在學校就是以老師“馬首是瞻”,因此,老師的榜樣作用一定要發揮好,這就要求學校要在“師德”“師尊”的培養上狠下功夫,使每一名教師都能真正成為學生們“傳道授業解惑”的恩師,真正成為學生們心目中為人處世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化能力必須不斷地提升,以尋求對于學生教化能力的高頻釋放。就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專業性強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進理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技術,而且還要經過系統和規范的專業培訓,獲得國家認可的心理咨詢師資格。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技術培訓,不具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不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對心理咨詢的目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僅僅憑著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會去解決大學生復雜的心理問題,不但收不到實效,還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有的問題學生鼓足勇氣敞開心扉后,遭遇了庸醫,結果不再相信心理治療,回避問題,拒絕幫助,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4在學生中樹立榜樣,激勵和鞭策同學們向榜樣學習,實現教育效果擴大化
榜樣的力量是具有可感可知可信的激勵效應的,學校應該注意為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還應該注意回訪已經走向社會的優秀畢業生,將他們的經驗推薦給在校生,讓在校學生們感受到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的作用,感受到學校中促進他們在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不斷受到啟迪和教育的溫馨環境,營造學生間在成長進步過程心中相互比學趕幫的濃厚氛圍,這種無形的力量會使學生們的道德和人格因此而受到洗禮,身心愉悅,學校所希望達到和追求的教育效果也就會更有保證。此外,還應當發揮輿論陣地的作用,比如,借助節假日的節點,懸掛一些內容健康、思想積極的宣傳標語,借助校園網絡、校園QQ群、校園微信群等新媒體,向學生們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消息,介紹典型人物,用積極的宣傳占領學生們的思想,使健康向上的思想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孫東啟 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