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官職業道德建設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法官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使命,它是公正的代表,正義的化身,是人民群眾的希望。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法制的不斷完善,對法官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才能實現最大程度的公平正義,才能切實維護人民大眾的合法權益。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法官的職業道德普遍良好,能做到不偏不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是,官職業道德缺失現象仍然存在,加強法官職業道德建設刻不容緩。
關鍵詞職業道德建設法官
法官,維護人民利益的特殊群體,是人民的守護神,也是維護司法公正與司法公信力的精神基礎。這就要求法官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法官職業道德是指從事審判工作的人民法官,在履行其職責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
1法官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1.1法官應該具有客觀公正的意識
客觀公正是對法官最起碼的要求,人民對法官的信任源于法官的客觀公正,沒有徇私枉法。法官應該不為他人的意愿所左右,不受各種利益的誘惑,客觀地應對每一個案件。在現實生活中,徇私枉法、利益驅使誘惑而發生的冤假錯案的案件時有發生,導致受害者的權利沒有受到維護,甚至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慘劇。這就需要法官首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斷端正自己的態度,端正自身的一言一行;態度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沒有良好的態度,必定在工作中會犯各種錯誤,甚至損害人民的利益。其次,要求法官需要依法辦事,這是法官在職業生涯中必須遵守的準則,自覺遵守黨內法規和憲法的各種規章制度,依法按照法律來辦事,自覺在法律下約束用權,在制度的籠子里用權,按照法律規定切實履行分內應該盡的責任,敢于擔當,克服種種困難。再次,法官應該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說,法官應該按照事情的本來面貌辦事,不應該彎曲事實,不因個人原因偏袒維護任何一方,只有這樣,法官才能做出合理正確的判斷,才能被人民所信任。
1.2法官應該具有責任意識
法官與自由的律師大不相同,他們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這就要求法官必須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沒有責任意識的工作者,很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法官是一份神圣的職業,神圣的職業更加需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往往充滿著各種矛盾和挑戰、艱難困苦。法官在分析案件的過程中,糾紛雙方會提供大量材料為自己辯護,這時就需要法官分析信息是否合理,是否以假亂真,如果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法官,敷衍了事的處理事情,必然會對糾紛雙方造成不良后果。社會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給法官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面臨各種挑戰,社會矛盾現象比較嚴重,化解社會矛盾、平息糾紛雙方的恩怨都需要強烈的責任感。一個有責任心的法官,會是一個品德高尚的法官,只有具備較強的責任心,才能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擔當。
1.3法官應當具有中立意識
法官要做到客觀公正就要以中立為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法官在三方的訴訟結構中,在參與雙方發生爭執的時候,應該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法官不應該刻意支持一方、反對另一方,而應根據雙方提供的資料證據客觀公正的做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法官的中立意識不強,有時會摻雜個人意愿,甚至因涉及個人利益而做出一些不公正的判斷,有時也會出現在案件中私下單獨會見一方,甚至用手中的權利謀取私利,這些現象不僅嚴重違背了法官的職業道德,而且可能會在案件中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作為一名法官,應該始終如一的保持中立的態度,只有法官保持了中立,才能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做出合理的判斷,只有保持中立態度,發生糾紛的雙方才能相信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保護,才能自愿的接受法官做出的裁判結果。因此,這就要求法官需要時刻保持中立的意識,不被利益所誘惑,不被困難所屈服,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法官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腐敗現象尚存,濫用職權的現象時有發生
腐敗現象是我國長期斗爭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全球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一定的腐敗現象。近年來,我國的腐敗現象和腐敗案例多如牛毛,令人驚嘆不已,中國的腐敗現象表現出多種多樣,涵蓋了經濟領域、醫療領域、教育領域、企事業單位領域等,貪污腐敗的金額令人震驚,腐敗現象往往不是個體,多數時候是群體現象,加上官官相護,腐敗現象越發嚴重。自上任以來,腐敗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央為反腐倡廉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反腐敗的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法官違法違紀的案件還是層出不窮。部分法官在其工作中接受當事人的請客送禮,徇私舞弊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導致人民群眾失去對法官的信任。此外,濫用職權的現象比較嚴重,為謀取私利接受當事人請客、送禮、辦理關系案、人情案,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等,作為法官,這些都是違背了其倫理宗旨,不僅影響了法官職業化進程,降低了法官職業的社會信任度,影響了法官職業的社會尊崇度,更是動搖了司法的根基。
2.2法官職業道德機制不健全,自身道德修養有待提高
法官職業道德機制對規范法官的各種行為起到了制約的作用,規范了法官的言行舉止,例如:《法官行為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等,無論是從行為方面、職業道德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對法官的職業道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法官職業道德機制自身還沒有得到更好的完善,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考評制度有待完善,雖然建立起了法官道德考評制度,建立了法官考評委員會,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不公正的現象尚存,甚至一些法官無視這些考評制度。此外,法官道德修養不夠,少部分法官缺乏道德自律意識,思想上出現不思進取的現象,工作上灑脫、怠慢、安于現狀,接待群眾時態度不好,對群眾提出的問題不重視,辦事拖沓現象。
2.3人治社會、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現象比較普遍
人情社會、熟人社會在中國普遍存在,當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第一理念就是找熟人幫忙。無論是在農村、在城鎮、還是大城市都存在此類現象,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下引發社會腐敗,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人情社會,導致部分人民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情社會,讓人民大眾失去了對法官的信任和依賴。我們常說“法不容情”,法律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等特點,任何人觸犯了法律,無關家庭背景、無關身份地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人情社會恰巧與之相反,有時人名的權益在熟人社會的制約下得不到保障。
3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建議
3.1嚴厲打擊腐敗和濫用職權現象,完善監督機制
腐敗現象和濫用職權現象一直是人民大眾比較關心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首先應該進行嚴厲打擊。抑制腐敗現象是我們的一項長期艱巨任務,自上任以來,高度重視腐敗現象,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應該提高法官的收入標準,法官是一份很神圣的職業,它比其他職業更艱辛,更具有風險性,而且需要法官有嚴謹的思維能力、洞察力、較好的專業技能,法官的收入與付出沒有成正比,有些法官甚至為了辦案,需要自掏腰包,極大地傷害了法官的工作積極性,這也是導致腐敗現象的一個原因。再次,加強監督機制,目前,我們的監督機制通常主要由監督部門負責,雖然成效不錯,但畢竟人少力薄,應該讓人民群眾成為監督的一份子,人民大眾遍布大江南北,更加有利于監督腐敗現象,所以,政府應該鼓勵人民大眾實行監督,讓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3.2健全法官職業道德機制,創造一個良好的職業氛圍
法官職業道德機制還應該進一步完善,目前,還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法官會利用漏洞做一些違法行為,具體來說,首先應該建立獎勵懲罰機制,對表現好的法官應該給予獎勵,鼓勵他們的同時,還影響了身邊的同事群體,懲罰機制應該要受到重視,道德沒有強制性,主要依靠個人自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覺遵守,所以一些法官職業道德的行為會損害法官群體在人民大眾心目中的形象,造成民不信官的局面,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因此應該建立懲戒機制,讓法官有所為,有所不為。其次,應該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無論是哪種職業,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每位職業人員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從而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就需要領導者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再對職業人員進行教育監督,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3.3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定期進行職業教育
首先,定期進行職業教育,教育是提高法官素質的一個主要途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在我國現階段,法官職業教育必須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不斷深化教育理念。其次,法官應該樹立自我學習和自我監督的理念,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僅靠職業教育還不夠,還需法官自身不斷的自我督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只有這樣,法官才能在利益誘惑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公正的判斷。再次,自我教育和網絡教育相結合。提高法官職業道德離不開自我教育,法官通過自我教育,才能在實踐中理解、領悟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發揮法官主導作用。此外,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網絡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方式,網絡教育已成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法官職業道德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施教育,開展網絡教學、網絡培訓模式,增加法官接受培訓的機會,提高法官的受教育水平,緊跟新時代的步伐,不斷注入新能量。
參考文獻
[1]尹忠顯,侯建軍.法官職業道德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3.
[2]張子剛.法官職業道德教育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4.
[3]鞠利君.論法官職業道德建設[D].西南大學,2014.
[4]王晨光.法官職業化和法官職業道德建設[J].江蘇社會科學,2007(1):7.
作者:趙永葉 趙武 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