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歷史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學習歷史對我們在工作領域的進步具有指導意義
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在學生離開校園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中能起到很大的借鑒指導作用。是新中國的開國領袖,他的成功和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一生都在讀史書,無論是帶領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水深火熱的浴血奮戰的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大生產的和平年代,史書都放在案頭,日日研讀、細細分析,從歷史中吸取革命的經驗教訓,吸取把國家和民族推向富強的經驗教訓。重視歷史也是能夠從無數次逆境中走出來的原因,所以他可以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號,領導革命的火種進行長征,并在長征的途中推翻等人“左傾”主義的領導地位,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等等。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該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講的是:勾踐和吳王夫差大戰,勾踐敗,勾踐假裝投降愿為吳王做奴,吳王留下了勾踐。三年之后,飽受屈辱的勾踐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晚上睡在柴草堆上,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勵精圖治終于使越國強大起來。勾踐等時機一到,領三千精兵,終于拿下吳國主城。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刻苦努力必然成功。
二、歷史對我們為人處世起著一個示范的作用
歷史不僅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指導我們為人處世。可以說歷史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的。現在社會有一些“重理輕文”的思想在涌動,在學校也是一樣,把大部分的課時都給了理科。我們不否認理科確實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理工科絕不是無所不能的。就提倡我們“做一個又紅又專的人”。“紅”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要好,文化修養要好,而歷史知識就恰恰能給我們增加文化修養和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吸取古人的經驗教訓,學習古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學習古人的哲學思想和智慧,減少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例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教育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遜禮讓。這個故事能流傳至今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道德教育都非常的重視。現在我們國家正在積極地推行國學教育,這其實跟道德建設是密切相關的。像《弟子規》《增廣賢文》這些古代的啟蒙教育的經典現如今也流行起來。
三、歷史是愛國主義的起點
一個不了解歷史的人,他的人格必定是不完整的;同樣,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現在很多地方忽視歷史,使得一些青少年不了解自己的祖國,不愛祖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同樣也是一部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史,一部曲折前進的探索史。在中國革命的前進道路上,革命前輩們不斷地摸索前進,直到澤東領導工農紅軍進行革命,中國才真正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廣大的勞苦群眾才得到解放。“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講的就是歷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我們能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民族認同感。民族的凝聚力是弘揚愛國主義和促進國家發展的首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是很多國家陷入動蕩和內亂的原因所在。民族認同感則是中華民族內的各族同胞對共同創造的幾千年歷史的認同,故了解本民族歷史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歷史是一門能跟學生心靈對話的學科,學習歷史能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國家的過去,更好地認清現在把握未來。作為一個學生如果不了解我們的歷史,那么也就無法理解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而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了解我們的歷史的話,也必將不能把握好國家向前發展的方向,在某個時候或許會犯錯誤栽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