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逆城鎮化回流現象對農村中學教育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結合三十余年的任教經歷,見證和總結了農村中學義務階段教育的發展規律,敏銳觀察到“逆城鎮化”回流現象對農村中學教育的重要影響,通過自身作為語文老師的優勢,分析了“逆城鎮化”回流大潮中教師如何身先士卒、準確定位,并淺談“逆城鎮化”回流現象對農村中學教育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逆城鎮化;農村中學;義務教育;啟迪作用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極大推動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也大力改善,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城鄉教學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近年來不少在城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上學的農村學生回到原籍農村上學,即“逆城鎮化”回流現象。“逆城鎮化”回流現象,反映出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顯著成效。同時,這一現象對農村學校教師提出了新要求、產生了新課題。筆者作為一名農村學校語文教師,談談“逆城鎮化”回流現象對農村教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面對“逆城鎮化”回流現象,農村教師要準確定位、奮發有為
“逆城鎮化”回流的根源在于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農村教師個體來說,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是吸引、穩定回流學生的關鍵。因此,我們首先要定位自己是農村學校教師。作為一名農村學校教師,一要在思想上熱愛農村、熱愛農村教育。農村教師有將自己的一生奉獻于農村教育的思想,是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前提。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扎根農村、為農村教育奉獻一生前景可期。以筆者所在的甘肅省隴西縣為例,自2015年啟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創建工作,到2018年5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農村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加之農村教師鄉鎮崗位津貼提高,職稱改革向農村教師傾斜等政策的實施,扎根農村教育已成為農村教師的理想選擇。懷有赤心、熱忱奉獻的農村教師沒有了后顧之憂,專心提高教學質量是必然選擇。二要將自己定位在農村教育的“薄弱”點之外。長期在農村學校工作的教師,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工作環境閉塞等原因,參加教育教學交流、培訓的機會較少,導致一些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理念、方式、方法落后,這些教師很可能成為農村教育的薄弱點。這就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努力為自己充電加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我們農村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以甘肅省隴西縣為例,縣內選派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選派農村學校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培訓,建成了“三通兩平臺”(三通:寬帶校校通、資源班班通、空間人人通,兩平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教育管理服務平臺);教育局、學校每年都要選派教師到教育先進地區去學習,開闊教師眼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擁有這些優越的條件,農村教師就要高效利用,提高思想認識,開拓視野,站在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的最前沿,成為吸引并穩定“逆城鎮化”回流學生、推動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積極因素。
二、用“父母之心”留住并吸引更多的“逆城鎮化”回流學生
目前,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很多是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地務工的留守兒童,還有較多家長在城鎮租房供孩子在城鎮接受義務教育。“逆城鎮化”回流,減輕了家長經濟負擔,有效化解了部分農村貧困戶因學而產生的致貧、返貧風險。留住并吸引更多的“逆城鎮化”回流學生,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責任重大。少年兒童正處于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務工,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懷,得不到父母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地引導。很容易在思想觀念的發展方向上產生偏離。這就要求農村教師用愛心去溫暖、關懷孩子。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不僅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更要用父母之心呵護孩子,用持久的愛心、耐心、恒心,走進學生心里。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給孩子以貼心地幫助和指導,給學生營造“在校如家”的溫馨氛圍及環境。進入初中以后的留守兒童,隨著生理變化,會出現諸多問題:如厭學、孤僻、易怒、沉迷于網絡、害怕困難等。因此,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對此類學生,老師的關愛、關注、信任、贊揚是激發他們積極上進的動力。一定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他們。要及時、耐心地解答他們的疑惑;鼓勵他們與老師、同學交流;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習慣;教會他們自我保護。使這些孩子感受到情感上有人關愛、生活上有人呵護、逆境中有人幫助,達到留住并吸引更多的“逆城鎮化”回流學生的目的。在關懷學生的同時,老師還要想方設法為家長排憂解難。很多農村學生的實際監護人是爺爺奶奶,他們由于思想觀念,文化素養,身體條件等的制約,在家庭教育和家校配合教育上存在很多困難。老師幫助家長或實際監護人也是幫助學生,更是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做貢獻。如向學生家長宣傳教育法規使其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教給家長家庭教育的知識,讓外地務工的家長不僅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滿足孩子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幫助老年監護人更新觀念,提高素養,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法等。總之,要使學生和家長相信:在農村學校,孩子能夠學有所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用生動、知識廣闊地教學,開拓農村學生視野、提高農村學生素質,真正體現城鄉教育均衡
以前,義務教育階段各門學科中農村與城鎮學生相比,差距最大的學科是語文。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是:農村條件差、環境閉塞,致使農村學生見識少、視野不夠開闊,在語文學習時,對知識不能準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摸索,有以下幾點啟迪:
(一)充分利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帶來的教學資源,最大化開拓農村學生視野,增長農村學生見識
現在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三通兩平臺”地建成,為農村學校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學中開拓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不再是難事。首先,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豐富教學資源的高效運用。如說明文《蘇州園林》(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對于連公園都不大去過的農村學生來說,只通過對文字說明閱讀,很難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如今我們可以從教育資源中選取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視頻資料給學生播放,引導學生結合文字說明,就能準確地認識蘇州園林特點,同時也開闊了學生視野與見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利用。其次,語文教師還要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書籍來彌補見識、視野方面的不足。在電子書籍非常豐富的今天,給學生推薦適當的書籍、文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農村學生汲取知識、拓寬視野。
(二)利用農村資源,開設貼近大自然、生活化的語文課來拓寬學生視野
農村學校周圍大都有很好的環境,利用好這些資源既可以增加語文課的趣味性,又能增長見識、拓寬視野。如學習《白楊禮贊》(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我們可以利用農村資源,實地觀看“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和風吹送,麥浪翻起的一輪一輪的碧波”;“哨兵似的”白楊樹,感受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學習詩歌《蟈蟈與蛐蛐》,讓學生觀察這些昆蟲,結合查找資料了解其生活習性,進而理解詩歌主題。不但能增長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培養
農村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留住“逆城鎮化”回流學生,吸引更多的“逆城鎮化”回流學生在學校層面,農村學校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既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能提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還可以使學生將已獲得的知識在實際中運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提高綜合能力。讓孩子感受到農村學校與城鎮學校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大的差別,能夠在農村學校安心就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能設計一些小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能力。筆者在教授古詩《賣炭翁》(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時,最后一個環節設計是要求學生將這首詩改編成話劇,全班學生分為四到五組分別寫劇本并演出。活動前簡要介紹了話劇知識,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了話劇片段,找了一些學生自編自演話劇的視頻資料讓孩子具體感受了話劇的編和演。活動初衷是希望學生對詩歌主題理解加深,活動結果出乎我的預料。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高漲,每個小組劇本改編的質量都很好,更有幾位同學展現了表演天賦。不僅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提高了綜合能力。學生的興趣、特長得以展示,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
五、通過家校交流、家校共管,提高家長教育能力,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與城鎮相比,農村學生家長在思想、學歷,教育孩子的意識、能力、方法等方面,和城鎮學生家長有較大差距。雖然近年來農村學生家長文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大多數學生家長只接受過義務教育。加之生活壓力大,許多人在外務工,對孩子的照顧和管理不甚到位,甚至部分家長只管孩子生活,不管孩子成長。這也是影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出臺文件,要求學校舉辦家長學校以提高農村學生家長的教育能力。作為農村學校教師,我們除了配合學校辦好家長學校,同時要加強與任課班級學生家長的聯系溝通。了解學生家庭,了解家長的教育思想意識、輔導能力,了解學生生活、交往、學習、性格等方面詳細情況。與學生家長交流、分享教育方法、經驗。制定每個學生的輔導計劃。筆者在任課班級建立的語文課家長交流微信群中,家長之間,家長和老師之間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收效頗豐。以前,學生家長只問考試成績,要求老師嚴格、嚴厲地管理學生,甚至部分家長還說“不聽話了就打”。面對家長提出的此類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我耐心地解釋并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經驗,發動群里教育孩子比較成功的家長分享各自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語文課家長交流微信群中關心教育方式方法的人多了,要求老師“不聽話了就打”的人沒有了;詢問孩子思想、行為、學習細節的人多了,只打聽考試成績的人少了,對孩子在校情況基本不問的人沒有了。以細致、勤奮的工作彌補農村教育的短板,是我們每個農村教師的責任。以上只是筆者對農村學生“逆城鎮化”回流現象的不成熟思考;同時也是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農村語文教學的教師在農村學生“逆城鎮化”回流現象下,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應對之策。希冀農村學校,農村教師有借鑒之處。“逆城鎮化”回流現象表明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績斐然。然而,農村教育還要進一步發展,我們農村教師任重道遠。這一問題值得農村學校及農村各學科教師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魏潔.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政府責任研究[N].甘肅日報,2020-6-5.
[2]張欣.關于“三通兩平臺”的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作者:康弘昌 單位:甘肅省隴西縣和平初級中學